競爭 利害關係 自私自利——凈空法師
1 你用心意識,你的見解裡面帶著感情。在世法叫感情,佛法叫迷情。2 凡是情都是迷,都不是智慧。情是迷,不是好東西,情見就是迷惑顛倒。3 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八識,那叫觀。觀是理性的、理智的。離開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這叫觀。觀才能夠看到事實真相。4 有了情在裡頭,就見不到事實真相,為什麼?就產生偏見。偏見偏愛,事實真相就見不到,我們俗話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5 旁觀,對他自己沒有利害關係,他看得就很清楚;那個當局的,對他有利害得失的關係,所以這個利害得失就把他的智慧蒙蔽了。6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我常講的,要做一個看戲的人,不要做演戲的人。演戲很辛苦,看戲很自在,不辛苦。7 哪些人演戲?有分別執著的人在演戲,他們的日子有苦有樂。不要去演戲,他演他的戲,我看我的戲,你就自在。8 看戲的人沒有苦樂,這很自在!覺悟的人,心是清凈的、平等的,他沒有苦樂!看戲就是佛菩薩在這世間遊戲神通,清楚!9 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清是什麼?因為他沒有利害關係、沒有利害得失,因因果果看得很清楚。當局是什麼?他有利害關係。10 他常常想的、看的都有錯誤,都有偏差,唯有局外人清楚。11 我們學佛要做局外人,那個局是六道輪迴,我們必須有能力「身在六道,心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即世間而超越世間,這才自在!12 世俗有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兩個人打官司,為什麼要打官司?迷!兩個都迷,請法官來判斷。13 法官是什麼?法官是局外人。旁觀者清,他不迷,就這個道理。14 當局者執著這個事相,看不到理;旁觀的人,這個事情與他不相干,與他沒有利害關係,他就看得比較清楚。15 你為什麼有利害?執著就有利害。不執著的人就有智慧,執著的人沒有智慧,這個理容易明了。16 眾生愚痴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利害得失。17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在佛法裡面講,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太重了,這是業因。又遇到惡緣,這個惡緣是什麼?就是社會上種種不正常的誘惑。18 我們看看現前的社會,你走上大街,你看看四面張貼的廣告,再看看雜誌報紙、電視廣播,沒有一樣不是在誘惑你去造殺盜淫妄,沒有一樣不是勾引你的貪嗔痴慢!這是外緣惡劣。19 我們在各地弘法,也遭遇到障礙!嫉妒障礙,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不能夠避免。20 什麼人嫉妒你?同行。「同行相嫉」,諸位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他跟你不同行,沒有利害關係,他不會嫉妒你。21 同行相嫉,自古皆然,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得善巧方便,儘可能減少障礙。22 如果大家都覺悟了,好辦!覺悟的人他沒有障礙,他會互相幫助。23 真正覺悟的人,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絕對沒有個人的名聞利養,沒有個人的利害得失,沒有個人的成見。24 現在這個世間,民主自由開放,倫常大道沒有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夫婦、父子、兄弟、君臣的關係沒有了,如果還能維持一個「朋友」就算不錯了。25 父親跟兒子什麼關係?朋友。師父跟徒弟,朋友。維持這個關係就很不錯、很難得了。說得不好聽的,到底今天社會是個什麼關係?利害關係。26 五倫都沒有了,朋友都沒有,有利可以在一塊,在一起聚會,在一起合作;沒有利益,馬上就是冤家對頭。今天是利害的結合。27 現代許多家庭,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利害關係。有利彼此往來,沒有利的時候不再往來。親人也視同陌生人一樣,這還得了!28 中國古人是天然的結合。天然就是倫常的結合、道義的結合、道德的結合。29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曉得倫理沒有了,道義沒有了。這個時代沒有父子、沒有師生!30 怎麼說沒有師生?學生不會聽老師的,老師管不了學生。管嚴了,現在學校我們知道,老師管得太嚴了,學生去告狀,家長也會來告你。31 老師敢不敢管學生?不敢。免得自己找麻煩!32 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天下大亂。人與人的關係,五倫都沒有了。33 從前人與人的關係,五倫的關係,有道有德。今天道德沒有了,現在人與人的關係是利害關係。34 有利,可以聚集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沒有利就離開了。你說多麼悲哀!35 在這個世間,誰真心關懷你?誰真心照顧你?想想,沒有!36 人與人之間,都是利害關係。從前還有道德仁義,現在沒有了。37 現在人愈來愈孤獨,愈來愈沒有依靠,愈來愈恐怖,愈來愈苦,這是什麼?迷失了性德。38 眾生雖然本具性德,如果沒有修德,性德始終被無明、煩惱纏縛而不能夠現前。39 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哪一個人不具足性德?從性德上來說,《華嚴》、《圓覺》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沒錯,確實是本來佛!40 雖然我們本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可是我們迷失了性德,現前這個境界是苦不堪言!41 佛菩薩是悟此性德,可見得性德沒有兩樣,只有迷悟不同。迷了就是六道凡夫,覺悟了就是諸佛菩薩。42 學佛學的是什麼?無非是學做人而已!跟一切人、一切物都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佛菩薩。43 佛菩薩能夠跟天神和睦相處,跟地獄眾生也能和睦相處,跟善人好相處,跟惡人也好相處,這個人就叫佛、就叫菩薩。44 為什麼佛菩薩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這裡頭關鍵在哪裡?關鍵在利害。我們跟人相處,會考慮到利害的衝突;有利我們就好相處,有害我們就變成敵對了。45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沒有利害關係,所以統統好相處。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覺悟,跟一切眾生沒有利害關係,我們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是善巧方便。46 善巧方便哪裡需要學習?不需要學習。只要出自於一片真誠,自然就是善巧方便。有絲毫利害、計較在裡面,善巧方便就打折扣,甚至於完全喪失掉。47 中國諺語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他有利害;旁觀,沒有利害。有利害,對於事實真相就看不出,他有片陰影在他面前;沒有利害,他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48 諸佛菩薩在世出世間永遠做旁觀者,我們要把利害捨棄掉,才能得真實的大利!南無阿彌陀佛~ Z 自私自利 ~
1 佛的名號是從教學宗旨上建立的,從佛的名號就曉得那個世界眾生的根性。2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是能仁,仁慈的意思;「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默。3 這個世界的人自私自利,缺乏慈悲心,佛說這是眾生的大病,所以特別提出「能仁」。4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心不清凈,一天到晚被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所污染,佛說這也是大病,這樣的病要是不除掉,永遠不可能超越六道,所以特別提出「寂默」。5 「釋迦牟尼」,能仁寂默,是針對娑婆世界現階段眾生毛病來說的。我們念這個名號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來,要把自己清凈寂滅的心念出來,是這個意思。6 《楞嚴》裡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是無量的。7 我們的心量很小,自私自利,與自己的心體相違背,迷失了自性。8 我們凡夫第一個念頭都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佛菩薩他們第一個念頭都是為救度一切眾生,完全是無我。9 佛說,一切法無我;學佛,第一個是學「無我」。10 我們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入不了佛門,入不了大乘之門。11 念念之中,還有「我」、「我所有的」,就不是佛弟子。12 真正學佛的人是覺而不迷,他得正定,心地清凈,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觀念。13 凡夫是迷惑顛倒、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這個觀念,就是迷、就是不覺,這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14 我們要覺悟人生無我,執著有個我,這是絕大的錯誤。處處要愛惜這個身,要愛惜這個我,為這個小我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值得。15 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所作所為都是利己損人的,果報決定在三惡道。為什麼在三惡道?因為你的心自私自利,與綱常倫理不相應,綱常倫理是人道。16 做什麼事都是為自己,為自己想的是貪嗔痴慢,六道裡頭人道都得不到。17 一切都能替別人想的,大概他人天機會比較多一點,這很顯然的。18 起心動念都是善,一切行為都是利益眾生的,果報決定在三善道。19 真正做到無我,就無六道與十法界。20 一個人自私自利,什麼樣的業障都有;能夠把自私自利的心改掉,起心動念利益一切眾生,你的業障就從根拔掉了,沒有業障了。21 什麼事情先想到自己有沒有利益?你這業障怎麼也也消不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枉然!22 我執,造成了煩惱障;法執,造成了所知障。23 能把我執舍掉,凡夫就成佛了。凡夫成佛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一念果然徹底覺悟,凡夫就成佛。徹悟的樣子是什麼?徹悟的樣子是無我,不但無我,也無法。24 把自己給忘掉,這是大乘破我執絕妙的方法。25 無我,煩惱解脫了,自性本具的德行就現前。26 無法,所知障破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就現前。27 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凈土的人,平常在這個世間一定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28 凡是自私自利的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就是善。這個「利」還要加以說明:這一世得好處,來世得苦報,這個不善;現在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善。29 佛告訴我們,於現前有利益,於將來沒有利益的,這不是善;於現在沒有利益,於將來有利益的,這是善,可見得佛的眼光比我們一般人確實看得深遠。30 佛說,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這是惡;我們講自私自利,這是惡行,這是惡業,決定要斷除。31 無論做什麼事都肯迴向,我執就淡得多!我做的善事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我有福報,不要自己享,給眾生去享,讓大家享,這就把小我化成大我,這樣就好。32 凡夫都是自私自利,什麼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利害擺在第一;覺悟的人不一樣,他念念都為眾生,他為眾生服務,他是法喜充滿,而且是不疲不厭。33 凡夫待人接物不用真誠心,說穿了,是自私自利,怕吃虧、怕上當這個錯誤的觀念在作祟。34 真正覺悟了的人,待人接物一定用至誠心,為什麼?他曉得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他這樣待人接物對他自己決定有大利,他不吃虧、不上當,他這一生會作佛。35 無我,不但將病苦連根拔除,連生死的根也拔除。36 無我,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輕安;縱然有一點病,那是飲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風寒感冒,不會有大病。37 我見、我愛、我痴、我慢,是四大煩惱。38 身見,是執著這個身,貪生怕死,自私自利。39 念佛人,一定要破身見,不貪生怕死,不自私自利,才能成就。40 六道凡夫都是有我執,有我執就有私心,就不平等,就有差別,這些都是煩惱,都是業障。41 沒有私心與名利心,業障就沒有了。42 只要有絲毫的私心與名利心,就不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43 佛法都是斷貪嗔痴的,你用貪嗔痴來修學,增長貪嗔痴,你怎麼能成功?44 為自己的人最愚痴;從現在起,決定不為自己。45 我們要聽從佛的教誨,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正法久住,念念為廣度眾生。46 沒有私心,從自性流露出慈悲與感恩,是入了不二法門。47 大乘法裡面教我們,起心動念要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不再想自己,平等地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48 幫助服務裡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是幫助他覺悟,也就是說幫助他放下自私自利,這是佛教育。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八五一卷——第一八六0卷
※凈空法師: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第七集)
※凈空法師:承傳要發大心,必須要遵守「三福」、「六和」
※凈空法師: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二十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