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博士的 宋尚宮女論語研習報告 正文
我們來看這篇「序傳」。
【大家曰:妾乃賢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書史。】
「大家」就是曹大家,這個不念大家,念太姑。曹大家就是東漢的女史學家班昭,我們前面介紹了她,她嫁到了曹家,所以稱為曹大家。她著有《女誡》,《女誡》是對於女德進行很完善的闡述第一部教材,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看王相的「箋注」,他的註解。「此書宋氏所作」,此書是《女論語》,是宋若昭姊妹所作的。第一個版本是大姐宋若華作的,宋若昭是二姐,她來註解的。「而雲大家者,猶《女孝經》出自唐鄭氏,不敢自居其名,而托雲曹大家也」。《女論語》本來是宋若華、宋若昭所作,為什麼「序傳」裡面托曹大家之名,說「大家曰」?這個是不敢自居其名。古人都很謙卑,尤其是她提倡女德,女德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謙卑,中西方講到女德都是一樣。曹大家《女誡》裡面第一篇就是卑弱,卑是謙卑,弱是柔弱。我們看西方,你看聖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聖經》里講,「我們要學習聖母瑪利亞的謙卑」。證明東西方聖哲認識都是相同的。所以宋氏姐妹雖然是這本書的作者,但是不敢居其名。實際上這裡所說的全都是述而不作,轉述前人的這些理念而已。自己既然沒有創作,那就不敢自己掛名了。這部《女論語》是托曹大家之名所作的。
這個做法自古以來有之,比如《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不是黃帝本人作的,是托黃帝之名所作的,因為黃帝德高望重,後人不敢居其右,《黃帝內經》成書遠在黃帝以後。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也是如此。太上是誰?是老子,但是《太上感應篇》成書應該是宋朝,遠在老子之後,但是托老子之名,因為所說的跟老子教誨是一致的。這就是古人謙卑的做法,不像現在人,什麼都要自己創作,還要加上版權、創作權,別人引用他一點,還要經得他的書面同意,這樣謙卑就沒有了。實際上,這樣的創作,說老實話,離本性已經偏離了。真正證得本性的人,他一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人的創作也絕對沒有版權,歡迎您流通。
我們恩師也是這種風格,他的作品,他的書、光碟都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我們做為恩師的學生,也要繼承這個家風,我們的所有作品,書、光碟也統統都沒有版權,歡迎流通,誰拿去印都可以。曾經有些同學在國內找了一些出版社,把我講的這些講義拿去出版,我說很歡迎你們能夠出版,但是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夠加註版權,不能說「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條件你要是同意,出版社拿去印,沒問題。剛開始出版社還不理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做的,後來也接受了,結果印出來,即使有人翻印,絕對不會影響這個出版社的流通。真正好東西,為什麼要限制它?
王相「箋注」裡面引了一個例子,就是出自唐朝侯莫陳邈之妻鄭氏撰寫的《女孝經》,也是不敢自居其名,也是托曹大家之名來寫的《女孝經》,都是講的女德教育。下面說,「此篇自敘著書之意故稱大家之言」。這篇「序傳」是宋若昭她自己敘述,為什麼要寫這部《女論語》,它的意義何在,是托曹大家的名義來寫的。這裡講道,「妾乃賢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書史」,這是曹大家,因為宋若昭本人她沒有嫁人,這是完全托曹大家本人的說法。
「妾」是古代女子的謙稱,不是說做了人家的妾,而是謙稱,即使是正式的夫人,自己自稱都稱妾,從稱呼當中你就能夠體會到謙卑。《尚書》裡面就提醒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是上古時代的一部書,就已經說到謙德之重要。我們從《女論語》裡面可以反覆地看到謙德。「賢人之妻」,這是班昭嫁給了曹世叔,他是賢人,做了他的妻子。又是「名家之女」,曹家也是書香門第,班昭也是書香門第。她的父親班彪和兄長班固都是史學家,寫《漢書》,最後班昭完成了《漢書》。這是等於說父親、兄長,還有班昭這個做妹妹的、做女兒的,三人一起完成的,所以都是通文學,有學問的人。
「四德粗全」,我們看到「箋注」上講,「吾名門女,賢士妻, 德容言工,四者粗備」。這就講到四德,這是一位真正賢淑的女性必須所具備的四種德行。大家都聽過三從四德,四德是所謂婦德、婦容、婦言、婦功。真正具備這四德,那真是一位聖女賢女。曹大家確確實實具備了,這部《女論語》的作者若華、若昭也都具備了。但是她們說的這個口氣還是很謙虛,講四德粗全,粗就是很粗淺,雖然有,但是只具備了一點點很粗淺的,並不是完滿的,這是很謙虛。
「亦通書史」,這個書就是經書的書,註解里講「經傳子史」。經是經典,像儒家的五經、十三經,這都是經。傳是經的註解。《孝經》有《孝經》的註解,《詩經》有《詩經》的註解。《詩經》有《毛傳》,就是大毛公毛亨對《詩經》的註解。子是諸子百家的這些文章。史是歷史。通書史證明這位曹大家很博學,「群書遍覽」。她也確實是如此,否則她沒有辦法完成《漢書》這部漢朝的斷代史。這部史在歷史價值上非常的高,跟《史記》是齊名的,沒想到完成在一位女性手中。
這裡講到的四德,我們要稍微開解一下,因為整個《女論語》也是圍繞四德來講。我們參看曹大家《女誡》裡面講到的四德。《女誡》原文是這樣講的,「夫雲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技巧過人也」。她先為我們澄清對於四德的理解,「夫雲」的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雲是講到。講到婦德,不必是「才明絕異」,才是才華,明是聰明。如果說一個女子她很有才華、很聰明,聰明絕頂,超異常人,那並不一定代表她有婦德,那只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對於這個「才」產生了執著,所謂恃才傲物,這往往有之,一個人有了才華,他就會傲慢。沒有才, 他還挺謙卑的;一有才華了,他眼睛就長到了頭頂上,看不見什麼了,那倒不如無才。
有句古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是什麼?是說心中不能執著於這些才華。你一執著了,你心中有這一物,你這個傲慢心就起來了,謙卑立刻就沒有了。沒有了謙,其他的女德也就很難建立。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這麼講的,不是說叫你什麼都不懂,不要學這些才華,不是。你要有德,你的才愈高愈好。你看像班昭,人家有德行,記載中說她是溫柔細膩,具足女德。論到才華,她也是才明絕異,那是聰明的人,才華也是非常高,男子都比不上。最後還參政, 幫助太后治理國家,是太后的老師,你能說她沒有才華嗎?才華有沒有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有德。
婦言是第二個德,就是講言語。這跟夫子四科教育很相像,這四科裡面第一個是道德、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 文學是屬於才華之類的,擺在最後。第一是德,第二是言語。婦人的言語不必「辯口利辭」,就是你不一定要很有口才,講話滔滔不絕,牙尖嘴利,這個並不是令人讚賞的。
婦容,不必是「顏色美麗」,這講到容貌。很多的女子都追求美, 追求外在容貌的美麗。當然這個無可厚非,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但是要知道,如果一味追求顏色美麗,好打扮,心在這上面去務求,那往往就忽略了德行。如果長得很好看,這也是一個資本,什麼資本?傲慢的資本。傲慢的資本就把婦德給損了,那也就不美了。所以我們反覆講到什麼是窈窕淑女,窈窕是美,淑女也是講美,什麼美?德美,她有美德,那才是真正的淑女,不一定講有美貌。美貌是其次,那是附加品,有沒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美德。
儒釋道三家都通的,我們可以兼容,兼收並蓄。在佛經裡面有一部《雜譬喻經》裡面就講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貴族。這個貴族有一個女兒長得特別的美貌,端正艷麗,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所謂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結果這個女孩就很傲慢,她又是富貴人家,千金小姐,長得又那麼好看,你說她能不傲慢嗎?如果不是賢人聖人,凡人一定會傲慢。所以她怎麼做?她就懸到城門外一些黃金,懸賞,賞什麼?看看有誰能夠說這個女子不美,很醜的,誰敢這麼說,就給他這些金銀珠寶。你看還有這樣的人,簡直傲慢到極處了。結果把金銀珠寶掛在那兒懸賞,懸了九十天,都沒人敢來應。大家都知道這個小姐是舉世無雙的美,誰也不敢說她丑。
結果消息傳到了佛那裡,釋迦牟尼佛就說了,這個女子非常丑,一點都沒有好的地方,「無有一好」。弟子阿難在旁邊就不明白了,就問佛了,說這個女孩確實長得像天仙一樣的美,為什麼佛說她很醜, 沒有一好?佛就跟他說,說人眼不視色,這是好眼,眼睛能夠目不斜視,它不會追求攀緣美色,這個眼才是好眼。那這個女孩有沒有?她肯定自己有色心,眼睛自然攀緣美色,她肯定天天都對著鏡子照,打扮,追求美色,就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這樣,耳朵追求好聽的聲音, 鼻子追求好聞的味道,舌頭也是追求美味,這都不是好的器官。身體能夠不貪這些所謂的"美好"的感受,那才是好身。手不去盜財,那才是好手。為什麼他能不盜財,他沒有盜心,他不會貪人的便宜,這就是好的。
佛就說了,這個女子眼貪著色,耳貪著音聲,鼻貪著香氣,身貪著細滑的感受,手喜歡拿人家的東西、盜財,如此者,皆不好也,無有一好。你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全身沒有一個好,實際上是丑。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佛的見解跟夫子見解一樣,《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講,「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說,我沒有看到過崇尚道德如同崇尚美色的人一樣,重德不重色的人少。但是真正的聖者他們觀點相同,都是重德不重色。所以美的標準不單單在於色美,更在於有美好的品德。曹大家在這裡講到婦容,講容貌,那不必是要相貌很美,打扮得很漂亮,塗脂搽粉,全身珠光寶氣,這個不必。
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婦功也叫女工。女子通常的工作,包括什麼?家務,刺繡、紡織等等。自古以來所謂男耕女織。耕種不可能在家裡耕種,所以男自然是主外。紡織不可能頂著烈日,冒著風雨去紡織,多半是在家裡頭紡織,所以主內。這是自然的分工,這分工好不好?大家自己可以想想,假如一個女的,讓她每天頂著烈日風雨去外面耕種,讓男的在家裡紡織,這好像不太象話。這個分工自然合乎道理,因為男的他身體粗壯,他自然應該是主外面的工作;女子她心比較細膩,比較柔軟,她就做家裡的活;這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我們不能違背自然,一定要說女主外才是男女平等。那讓你去頂著烈日風雨去幹活,那就不平等了,那是欺負女性。女功,這裡著重是講刺繡方面,不一定工巧過人,就是你能夠把工作做好,把你的義務盡到了,敦倫盡分,這就很好。
那到底什麼才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裡都是講不必如此,那到底是如何定義?班昭《女誡》里講,「幽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原來婦德是這樣定義的。幽閑貞靜這講到四個方面,「幽」即是清、是靜,「清」是講她的品德清凈,這個清字三點水讓我們想到水,那麼水如何才能算清?我們講清澈見底,那一定是裡頭沒有污濁的東西。我們的心要清凈,那心裏面一定要放下煩惱和慾望。煩惱、慾望就是濁,清和濁從這兒來分。人的心裡頭愈沒有念頭就愈清。清通常連著高來講,清高,一個人能清他就高。如果是他有很多的慾望、煩惱、念頭放在心裡,這個人就濁,濁就重,就往下墜。所以我們看到這世間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實際上他都有一股清氣。尤其是什麼?德高望重,受人仰慕的人,他有一種清氣,這是高。那一定是什麼?他慾望少,不會胡思亂想。這是講到婦德。
第二是「閑」,清閑這個閑,閑就是不要太忙。為什麼不忙?《弟子規》上講,「事勿忙,忙多錯」,一個人忙起來,就很容易出錯。女子崇尚細膩,我們不一定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家裡的活也就這麼多,何必要這麼急?這講古代,現代也是。工作,我們沒有跟人競爭的心, 一切都隨緣,只要把我本分該做的做好就好,不要貪,貪做也是貪。她不貪做,自然她就能得閑,空閑。空閑是一種福報,這叫清福,比那個世間洪福更有味道。生活優雅恬靜,這確實是人生一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要讓自己很忙。首先我們要把名利心給放下,如果心裏面要追求名聞利養,那你一定會很忙。你想多少都不夠,就像你發展事業似的,開一個公司不夠,開兩個公司。開一個項目不夠,開兩個項目。一個接一個,很忙,沒時間。實際上,知足就行了,你就得閑了,都是你自己把握自己的時間。
特別是女子,既然說女子以謙卑為美德,那就要像《禮記》講的,「尚辭讓」,多讓,甘心走在人後面。《道德經》上講的,「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謙德。人能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講得很辯證,你愈不走在先頭,人家愈把你推到高位上。為器長,長就是首領,首長,器就是我們講的這些一切物類,人類、物類都屬於器。就像大海,大海是水之長,為什麼它能成為大海?它最低,姿勢最低,所有的水都歸向它。如果能夠守著如同大海一樣的謙德,那你自然就會高,人家會尊重你。像曹大家她本人就做到了,你看她自己非常謙卑,有這些女德,而且被朝廷請出來,做後宮的老師,太后都尊她為師,她被推向最高處,但她還是守著謙德,大家細細去體會。所以她的心永遠處於清凈安閑,她沒有爭的念頭,正如《道德經》上講的,聖人「為而不爭」。為就是你還去做工作,你要有這些作為,你不能夠什麼都不做,「不爭」不代表不做。像女子,她能夠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這是為,但是她不爭,這是聖人。
「貞」,我們曾講到,貞的意思有四個,貞有定的意思,心是定的;有正的意思,心正;有誠的意思,意誠;對女子而言,還有守節的意思。這是講到貞,我們不展開來講了,因為後面還會講到。
還有靜,靜是安靜,她能夠守靜。所以女子能夠比較沉默、寡言、安靜,反而更受人尊重,這是一種美德。如果一個女子非常外向,非常會交際,見到誰都呱啦呱啦的,這種人,你自己想一想,你去衡量衡量她如何。和一個能夠幽閑貞靜的女子相比起來,哪個高哪個下?這個你們自己去體會,你們自己體會的那是真實的。我們平常觀察人, 觀察女子,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做,觀察自己為主,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還沒做到清閑貞靜,那得趕緊向這個方向努力。
「守節整齊」,「守節」是守著婦道,特別講究什麼?貞節。女子出嫁了,古人講以夫為天,這個天是講那是她終身的依靠,即使是丈夫早死,也都能夠矢志不渝,不再改嫁,這叫守節。這種人心是多麼定,多麼的清凈,她沒有慾望,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索求,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淡泊,這種品格就高。像宋若昭連嫁人都放棄了,她寫出《女論語》,流傳千古,她真正有這種德行。守節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情慾而已,守著這個節,節就是義,道義、恩義, 守著這個義字,一生都生活在義裡頭。
文天祥有首詩講到,惟其義盡,方為仁至。仁是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正所謂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不管男女,都要以仁為己任,就是一生行仁。我來這個世間做什麼的?我有使命的,使命就是行仁,把仁落實在自己身上,然後能夠教化別人,這是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到死那天,我這個責任還不放棄,死了以後,那才算結束,這一生算是圓滿。那怎麼樣能達到仁的境界?義盡了仁就至了,義盡就是一生都守著義,守到最後那你就是一位仁者,你就是聖人。
另外一德是「整齊」,這是說家居生活有條不紊,家裡一定都是打掃得乾乾淨淨。「房室清,牆壁凈,几案潔,筆硯正」,這《弟子規》裡面教的,整整齊齊,特別是乾乾淨淨。如果一個女子很邋遢,那最討人厭了, 一定是清凈、清潔、整齊。
「動靜有法」,這是講她的進退,她的為人處事,有法就是有規矩,不會亂來,不會輕佻,穩重安詳。這叫婦德。
什麼叫婦言?「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這些概括的都是非常好的,《女誡》將來有機會大家也應該學習。《女論語》、《女誡》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女德教科書。現在在大陸也有一位陳老師,她是女老師,也在專門弘揚《女誡》,將來有機會我們請她來,給大家上上課。婦言,是「擇辭而說」,就是講話要注意分寸,不能亂說,《論語》裡面講到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做事幹活要勤謹,說話要謹慎,要慢三拍,寧願慢著說,也不能搶著說,「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都是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女子,一般來講女子都有她的尊嚴,如果說話多,容易出錯,說錯話那自己就丟尊嚴了。
講話要有選擇,「擇辭而說」,特別不能出惡語,惡語就是粗言濫語,罵人,罵街,這種潑辣的女子,人家只能夠畏而遠之,不敢接近。「時然後言」,該說的時候再說,這叫時然後言。看著這個因緣成熟的時候,現在應該說,我們再說。時機沒到就說了,這叫失言了。反過來,該說的時候還沒說,這就會失人了。失言失人,這都不對,這就要自己懂得進退,這樣把握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分寸,就不會令人討厭了。
講話很重要,德行以後就是言語。言語寧少勿多,要是不會講話, 那就不要講。像我平時出門掛著止語牌,不講話,「話說多,不如少」。婦言尤其如此。剛才我們講到的,幽閑貞靜,安靜,講話多了,不安靜。更何況古人有一句話講,言多信少。講話多了,他的信用就少了,這真有道理。一個人老愛表態,老愛承諾的,那你知道,他肯定很難守信。那種平時寡言少語的,言不出則已,一鳴就驚人,不承諾則已, 一承諾必定能夠做到,我們要學習這種人。
底下又說,「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這講到容貌,就是外表。做人不能不講究外表,因為外表代表你自己的德行學問,你有什麼樣的內心自然有什麼樣的外表,但講究也不能夠過分。女子可以說都講究外表,很少有不講究外表的,那種不修邊幅的女子也是不能令人尊敬的。可是這個講究,怎麼講究法?能夠整潔就很好,樸素大方。這裡講的,「盥浣塵穢」,每天洗浴身體,把衣服洗乾淨,衣服上不能有污點。如果衣服很臟,這個就很失禮了,特別是女性,以清潔為美。穿的服飾跟男子不同,男子的服飾比較單調一些,女子可以比較顏色多樣化一些。「鮮潔」就是顏色比較鮮,當然看各人的年齡,還要特別注重乾淨整潔。衣服不一定很貴重,不一定很時髦。時髦又未必是好,樸素大方,符合身份,整潔乾淨,這就是最好的。《弟子規》也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穿衣服,我們只要能夠符合自己身份,「上循分,下稱家」就很好,千萬不要追求時髦。現在服裝設計師們就抓住女性的這個心理弱點,你喜歡時髦,年年給你出新裝,讓你追著潮流,追得好辛苦,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全都跑到他們腰包里去了。你要知道一件衣服好好穿,穿十年都可以不壞。有的女性就說了,衣服穿十年?那不是太老舊了,穿出來都笑死人了。笑死是他死又不是你死,你可千萬別上當。所以衣服整潔為美,更何況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美的氣質,最重要的不在於你的穿著。
「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就是要洗浴身體,身體不要有味道,特別是現在天氣熱了,晚上我們都洗澡,這是講衛生的習慣。如果身上有污垢,這也是一種失禮,這是自辱了。其實人都是先自辱,然後人辱之,你自己不自愛,不自重,那當然別人也就不敬重你了,首先我們要自愛自重。這個「身不垢辱」還有一層引申的意思,就是我們自己的德行要完美無缺,這才不垢辱。特別是跟男子交往,一定要掌握分寸,保持距離,不能夠輕佻,不能夠過分,這也是不垢辱的意思。
這是講到婦容,這個容不僅是外表,還有儀容、風度,進退應對都非常得體、大方,這就不垢辱,那自然也就受人尊敬。你看曹大家連皇上都尊敬她,寫這篇《女論語》的宋尚宮,也是皇帝尊敬她,迎請她來做宮廷教師。
下面,「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這是婦女的工作,講到婦功,第一個專心紡織。古代不像現代衣服隨便就能買到,過去做一件衣服是很不容易的,親手紡織,布匹、絲綢都是自己親手織的,每一個女子都要會做。現在不需要我們自己親自去紡織了,但是如果一個女子懂得自己裁衣服、做衣服,這也是很優秀的一種素質。像我母親,她年輕的時候就會裁衣服、做衣服。雖然現在不用自己做了,要什麼衣服可以買,但是因為她懂得裁衣服、做衣服,她就會挑衣服、會看衣服。她懂得這個衣服的材料,衣服這個袖口、領口做得工不工整,她會看,耐不耐穿,她是內行,這個她就能夠鑒別。這是女人家的本事,家裡面這些家務,家裡的日用平常的東西,你都得要內行。所以這個紡績,我們現在就是說你要懂得一點,衣服破了,你也懂得縫縫補補,這是愛惜你的福分,不要浪費。衣服破一個洞,就不穿了,扔掉了,太可惜了,能夠補一補,還能夠用,縫補的本事這也需要懂。
古代女子都學刺繡,這是一個精細活,都是考手藝的。做這個活有什麼好處?練我們的心很細膩。人能夠細膩,做任何事都細心,不會出錯。其實往往大錯都是源自於小錯,都是源自於馬虎大意。所以一個家裡面,從性格上來講,一般來講,男子比較活潑、外向、粗獷,女子比較細膩、比較安定,這個是最美的家庭,互補。像曹大家,她先生曹世叔就是一位外向型的人,曹大家本身就是很細膩的人,她能細膩,她就能寫出《漢書》這樣的好作品。你看很多外科手術的醫師, 他們都要練刺繡,為什麼?你能夠縫得很好的刺繡,你就能縫傷口、縫器官。這個男的外科醫生,他們都是要做刺繡,練自己的細膩。這是很好的一種修學,做任何事情都用耐心來做,多好。
「不好戲笑」,不要喜歡開玩笑,不要遊手好閒,應該把心安定下來,好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光是女性,男性也一樣,這些德行其實很多是通的,實際上都是《弟子規》,是《弟子規》對於女性的具體落實,這就是女德,《女論語》講的就是這個。
賓客來了,「潔齊酒食,以賓客」,你要做好飯,燒幾個好菜,來招待客人。婦女在家裡,要有兩把刷子,我們說要有幾下功夫。什麼功夫?第一個就是你會做飯,要是不會做飯,那家裡肯定很難維持得很安寧長久。太太不會做飯,老公只好老在外面去吃館子了,他就不想回家了,久而生變。假如太太做得一手好飯菜,這家就有吸引力,有親和力,先生也就喜歡下班回家,因為外麵館子的飯菜做不過自己太太。孩子放了學也會回家了,也不會在外面瘋了。這都是什麼?做一個太太、做一個母親,她要有這個功夫,她是一家的主心骨、向心力。要做好家務活,家裡都搞得整整齊齊,讓家人回到家裡覺得很清新的感受,他喜歡在家裡待。如果家裡搞得很亂,又不能做飯,那你想想,先生只好跑到外面,萬一遇到一個會做飯的、柔情蜜意的,那就跟著她跑了。所以凡事反求諸己,我們自己要好好練就自己這一身功夫、本領,那自然就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裡講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此四者」,這四項,「女人之大節」。注意這個「大」字,是重要的德行,它不是小,是大。「不可乏無者也」,「乏」是缺乏,不可以缺乏,四德不能夠缺,缺一樣都不可,女德才完備。「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其實要做起來不難,從小好好的接受培養,一點都不難。如果從小沒學過,現在回頭補習,也不難。做飯做菜,譬如說你要學半個月一個月,你也就能做得很好了,只要能用心。存心重要,存心是什麼?仁愛的存心。女德也叫坤德,坤是代表大地,大地厚德載物,它包容,它撫育萬物。萬物離開了大地不能生長,所以大地就像母親一樣孕育萬物,女子要效仿大地這種品質,這是真正的坤德、母儀,這是仁愛。
古人有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曹大家引用《論語》裡面的話,這個話是孔子說的,他說「仁遠乎哉?」,「仁」 是聖人一生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遠嗎?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想做一個仁人,這個仁的境界就在眼前了,在你一念之間。關鍵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誠,你這一念如果真誠,不夾雜著其它的妄念,那真的你可以當下成為一個仁者。即使是過去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很多過失,因為過去沒有學過,現在學了,發心改過自新,那你真的就變成仁者了。
我們繼續看「序傳」裡面第二句:
【因輟女工。閑觀文字。九烈可嘉。三貞可慕。懼夫後人。不能追步。】
這是宋若昭她寫的《序傳》的第二句話,她還是引曹大家,托她的名。「因輟女工」,輟是停,停下來。班昭家境不錯,所以她可以不用做一些女工,家裡有傭人、有奴婢來做這個工作,所以能夠學文, 說「閑觀文字」,她可以學文。
「九烈可嘉」,「嘉」是讚賞,這個「烈」,我們看王相「箋注」, 「烈,光也」,光烈的意思。「九烈,言女子全貞完德,有光於夫子, 上榮高祖,下蔭元孫,光烈昭於九族也」,這叫九烈。所以一個女子也能夠像男子一樣立身行道,光耀門楣,揚名後世。這個九烈就是講的女子全貞完德(女德已經完備了)。這種德行「光於夫子」,使她的丈夫、兒子都能得到光耀、光榮。對上榮高祖,祖先都得到榮耀,光耀門楣。「下蔭元孫」,對於子孫後世,因為你有這個德,也能給他們福蔭。正如文王的后妃太姒,她真正做到上榮高祖,下蔭元孫。你看她的這些兒子,武王、周公、昭公,昭公不是她的親生兒子,武王、周公是她兒子,她為文王生了十個兒子。周朝後代子孫都享受這位后妃的福蔭。這個「光烈昭於九族」,昭就是昭明,就是放光,大放異彩。九族,對這個家族來講,高曾祖,這是從上面到自己,然後是子、孫、曾孫、玄孫等等,這合在一起,九族,九代人。實際上,德行愈厚,她福蔭的子孫愈長久。正所謂有百代之德者,必有百代之子孫保之。像孔子,你看他的厚德,盛德,到現在你看他八十代的孫子都享著他的福,那是百代之德。
下面說貞,「三貞可慕」,這個貞是什麼意思?「貞,純一其志, 操而不二也」。這個解釋貞也解釋得很好,純一,這個心是純一的,志向純一。尤其是指女子選定了她的生活伴侶之後,她心就很安定,她不會有其它想法,結了婚就沒想過要離婚。我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一代人,他們都是這樣的。像我外公和我外婆,十八歲結婚,他倆同年的,十八歲結婚。我外公到八十歲走的,我外婆八十四歲走的,在一起生活了六十多年,沒有一天想過要離婚,從一而終,這是貞,男女都貞。這個貞不光是對女性而言,男性也是。為什麼?因為他的心是清凈的,他專一,他沒有夾雜其他的那些妄想,沒有慾望,真正是樂天知命。孔子樂天知命,只有樂天知命的人他才能守一。《道德經》也講,「抱元守一」,能夠守一的人,容易得道,他安於本分。「操而不二」,操是他的節操,操也是有操持,把持住這一個信念一直到底,他不改變,他沒有二心,這個難得,這叫貞。這個人高貴,死了以後能升天,他清高,清貞的人他就往高處走,污濁的人往下面墮。
這裡講「三貞可慕」,三貞是什麼?「三貞雲者,女子在家孝於父母,出嫁孝於舅姑,敬於夫子。三者之間,皆克盡其貞純之德,斯為女子之全行」。所以這三貞,這是講到三個方面,她的貞操表現在這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女子在家孝於父母,這是未嫁之前,在家裡對父母盡孝。這個男女都一樣,都要盡孝。女子出嫁以後,那就是夫家的人了。出嫁以後,公公婆婆就是舅姑,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要孝順公婆如同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盡孝,這叫出嫁就從夫,跟丈夫一起孝敬父母。「敬於夫子」,對於丈夫和兒子要尊敬。所謂的三從,這往往是跟四德合在一起的,三從講的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裡我們一般聽到三從四德,馬上想到這是封建吃人的禮教,好像這是禁錮女子的,馬上有一種逆反心理。我們先不要起逆反心理,先把這個道理分析一下。這三從四德是早在周朝《周禮》裡面就記述了,綿延了兩千多年,不止兩千多年。周朝到現在三千年了,這麼久的歷史都能夠沒有人質疑,為什麼偏偏我們現在開始質疑了,難道我們都比古人聰明、智慧?所以這裡頭必有道理,不能夠一棍子打死。
為什麼說要三從?從父、從夫、從子。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裡的,當然從父,這個好理解,她是跟從父親,總不能自己過生活,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既嫁從夫,聽從先生的安排,這個有些人就起逆反了,為什麼我得聽他的?他得聽我的才對。這個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為什麼?客觀的原因來講,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女子機會要多,當然不能說女子就沒有機會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就是出生名門,她受到了教育。因為男子他受教育不光是為自己,他是要為國為民的。所謂「學而優則仕」,他學得好,出來為國家服務,要為民效力,當然應該要優先給他們教育的機會。既然他受了這些教育,特別是古聖先賢的教育,他的見識、他的思想肯定比較純正,相對來講,總比那個沒有接受聖賢教育的要更加純正,這個從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已經受了良好的聖賢教育,你立志做聖賢,我聽從你的不等於聽從聖賢的一樣嗎?所以這樣講法,確實是客觀的因素。
還有男女之間,女子以柔弱為美,注重謙卑的品德。男子以剛強為美,他要頂天立地,撐起一個家,他要為國家、為人民效力,他沒有兩下子不行。他不能太柔弱,如果女的也柔弱男的也柔弱,那這個家就撐不起來了。必定有一個剛的有一個柔的,剛柔相濟,這個結合才是最完美的。既然一個剛一個柔,當然柔的順從剛的比較容易,剛的順從柔的比較難,他要強迫自己順從,可能會一下就斷了,太剛他就會斷。
順從這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高於那個被順從的,這是真的。在佛法里講,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從,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行。《華嚴經》到末後,華嚴經主普賢菩薩他所修的法門就是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裡頭有兩條,一個是恆順眾生,一個是隨喜功德,這就是從的意思。自己如果沒有智慧,肯定會執著,執著是煩惱,一執著你就不能夠從、不能夠順了。如果去測試智商,我估計應該女子比男子的智商要高,她有智慧,因為她懂得從、懂得順。不過現在女子也很剛強,那就不一定了。她能夠隨時、隨著環境柔順的,就可以隨緣相處得很好的,這種人智慧要高。《道德經》里講的,弱能勝強,柔能勝剛,這真的有道理。不是說從夫從子這就是不好,不是,這是有智慧的,使得一個家庭和諧美滿。
這個「從」當然也不是盲從。如果是丈夫或者兒子他沒有道義,陷於不義的時候,這就不能從,所以從真的要有智慧,隨從的是義。你看我們第一天講的夫義婦聽,這是五倫十義裡面夫婦這倫,夫要有義,婦就要聽,聽就是順從。丈夫要是不義?那就不能盲從。可是不能盲從又不能夠拋下他不管,拋下不管也是不義,你要有那個智慧去改變先生,這就是柔順的智慧。
我認識一位年長的非常有女德的婦女,這位婦女在家裡孝順她的父母,出嫁以後孝順公公婆婆。她婆婆還老嫌棄她,大概前生緣分不好,老嫌棄她,但是她對婆婆百依百順。到最後婆婆生病了,只有她在床前去照顧服侍她,後來她婆婆被感動了。先生有時候做得不對的事情,她能夠很敏銳地觀察出來,她還能夠糾正,幫助先生改過自新。這就是智慧,你看在順從的當中能夠施行教化,如果沒有智慧你怎麼做得到?
那如何能夠有智慧? 一定要你放下執著,你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就有智慧了。為什麼?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學來的。學來的只是知識,只是才華,這些可以學來。但是智慧是你本性中具足的,只要把本性的障礙給放下了,你那個智能就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所以你看看,聖人的母親都是很有智慧的,但並不一定都是很有才華和學識。我們看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這些母親都沒有讀過書,可是她們都很有智慧,知道怎樣培養兒女,造就出聖人的兒子,所以才華、知識跟智能是兩碼事。一個女子她具足了女德,她可以沒念過書,她不識字,但是她能夠讓整個家庭和諧、安樂、幸福,兒女都能成才。我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家庭,真正是一個家裡有個好母親、好太太,這是一家的福相。
所以這個從不是盲從,一定要放下自我。有一個我,你就把智慧擋住了,擋住智慧也擋住德行,你的德行就不能完備。因為有我就有私,有私就會有爭:這是我的,我就不給你,你的我也要,這個工作為什麼我要做,你不能做?只要爭了,那離道就遠了。所以聖人為而不爭,一定是修謙卑、修恆順。
《道德經》里講,「上善若水」。往往我們把女子比喻成水一樣的美。美在哪兒?上善,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最高的善。善在哪兒?《道德經》里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它可以用於灌溉,用於給人飲用,善利萬物。而且水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它在什麼樣的形狀裡頭它都能很好地生存。你挖一個井,它就是圓的;你搞一個水塔,它是方的;你那個河道彎彎曲曲的,都可以,恆順眾生。你就能夠想到,這是上善。而且它能利萬物,恆順當中利益眾生,又不跟眾生有爭,它只有讓,它只是往下流,它不會往上爭,這就是上善若水。
這些自然中的道理,我們好好去體會,也就懂得如何修女德了,然後對於這個三從的說法,你也就不見怪了,這是高級的修行,智慧的道理,是聖人的教化,我們虛心地接受,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這三者你都做到完備了,「皆克盡其貞純之德」,這是女子的全行。全行就是她的德行圓滿,也就是女中聖人了。
底下原文講,「懼夫後人,不能追步」。懼是恐懼,就是擔心,《女論語》的作者擔心後人,夫是一個語氣詞,後人就是後來人,不能夠追步,就是趕不上。我們看王相「箋注」中說,「然此乃古人所常,今人宜勉而法之」。九烈三貞四德,古人都能做得到,不難,你要真肯做,可以做到。為什麼?那是你本性中本善,是你的性德,你只是恢復你本來的面目而已,並不是難事。況且是求自己,又不是求人,有何難哉?所以「今人宜勉而法之」,要勉力的效法,努力的去依教奉行。但是又「恐後之女子,不能追其步跡,而履其行也」。
這也是事實,特別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開放時代,男女平權時代,女子都走出家門,要跟男子爭平等了。其實她本來地位就高過男子,何必再去爭?主內的工作更高,結果這麼重要的使命扔掉了,教養後代這是大使命,不要了,出去外面爭,那就導致種種亂象發生了。自己幸不幸福?你去問問她,她哪有幸福。她所追求的、得到的成就,只是一種外面名聞利養給她的刺激而已,她內心裏面得不到那種喜樂,她沒有幸福感,沒有安全感。愈爭的人其實是愈沒有安全感,正因為沒有安全感,她才去爭,惡性循環。我們也很感謝宋尚宮的慈悲,寫這部《女論語》,她是擔心後世的女子追不上,就是不能夠履行這樣的女德,所以寫這一部書,流傳後世,讓我們來學習效法。
順便舉一舉剛才講的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在《周禮》裡面就記載,《周禮·天官》,「嬪掌婦學之法。」嬪是指皇帝身邊的嬪妃,宮中的嬪妃也學習這些婦道,「九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裡就講到,所謂的女德,三從、四德、九烈、三貞,這統統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教我們恢復性德的。
底下「序傳」裡面又講,
【乃撰一書。名為論語。敬戒相承。教訓女子】
為什麼寫這部書?以上是講了這個原因。女德非常重要,但是擔心後世的人如果沒有學習,她就很難做出來,所以寫這部書,叫《女論語》。王相「箋注」裡面說,「恐女教未修,乃編撰此書」。寫這部書的目的為了光復女教,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書名曰《女論語》。
「敬戒相承,教訓女子」,「箋注」裡面講「俾使女子童而習之」,女孩從幼童的年齡開始就要學習。這個習就是做,要依之奉行,做成習慣。「必敬必戒」,敬是講存心。敬是最重要的存心,《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就說「毋不敬」。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女子德行,敬是最重要的。在家敬父母, 還要自己敬重自己,自愛自重。出嫁了,敬丈夫、敬兒子、敬公婆、敬那些叔侄長幼,家裡任何人沒有不敬的,毋不敬。敬就是謙德的作用。戒是我們身體言語的造作,戒是規矩,要守規矩。這一套《女論語》就是規矩,只要守住,那你就是敬,你就女德完備了。所以「承順其言,體而行之」,體會了,你要去力行,「方成賢淑世之遵守,以為女子之規則」。所以這部《女論語》的作用很大,女德作用可以使我們世道人心美好、賢良,這是賢淑世之遵守。如果這些女性都能遵守這樣的女德,一定使得天下太平。我們之前講了很多女德的意義, 所以這是女子的規則。下面「序傳」裡面講,
【若依斯言。是為賢婦。罔俾前人。獨美千古。】
如果我們依照《女論語》上說的去做,就叫賢婦,就是窈窕淑女。「罔俾前人」這個罔就是不,俾是使,不使前人獨美千古。古人她能夠做到,成為賢婦,名垂千古,我們今人也不能只是讓前人獨美於千古,我們也要美於千古,做一個賢德的女性。
「箋注」上說,「言女子若能依此而行,即與古之賢婦貞女,同其美名。罔俾,猶言無使也」,罔俾就當無使來講,無使前人獨美千古。「後世女子,能遵行此教」,能夠遵依這樣的教誨來實行,「則賢良眾多,不使前賢獨擅美名,於千古而無繼也」。所以這是要繼往開來,往昔的賢人,像曹大家,像宋氏姐妹,這都是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美名的人,我們也絕不能讓古人獨佔此美名。正如《孟子》裡頭講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大聖人,他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我跟他本來是一樣的,本性本善,聖人跟凡人在本性上沒有區別,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樣?習氣使然。只要斷掉習氣,我跟他一樣。為什麼我不立志成聖成賢?只讓這些古聖先賢獨美於千古,為什麼我不能夠留下美名?要發心繼承往聖先賢的這種德行,為後世子孫做個榜樣,繼往開來。如果在座聽講的女同仁們,真正發起這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哪做起?從落實女德做起。真正從我自身上落實女德了,你就是一位賢淑的女子,那你的這個影響力就非同小可。特別是現代社會,沒人做了,就你一個人做,那你一定會名揚四海,名垂青史。真要做不難。當然我們並不是要這個名,只是希望「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社會人的好榜樣。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我做起,從落實女德做起,那你這是真正為世界的和諧做貢獻了。
這就是宋尚宮她的「序傳」,沒想到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講。確實也有必要,細細地講,把它講透,大家才能夠歡喜信受。古聖先賢的教誨,尤其是女德教育,現在講的人太少了,真是太少了。我聽說有一位老師現在開始發心講,我非常鼓勵她,我也給她提供不少資料。如果還有人一起來推動,那真正是志同道合。當然男子、女子都可以推動,女德教育,女子說的跟男子說的各有特點。如果大家能夠也發心推動女德,特別是你如果是女性,你來推動,你更有一種說服力,你以身作則,先做到再說,它有這個感動力。我們講主要從理上開解,把道理給你說清楚,你就能夠服了,服了才能去做,要不然不服。推動女德,歷史上很多都是男的,你看我們現在學的王相的《女四書集注》,王相就是男子。《教女遺規》,陳弘謀先生編的,這都是男性。所以男女都有這樣的使命,一起推動。
推薦閱讀:
※艾媒報告:2016年中國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6.6億元
※江春澤:關於計劃與市場的一份內部報告
※【圖】汽車之家2014年整車質量報告…………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51-55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六)第一集 凈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