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臂假肢還原手部技能

幫助更多殘疾人士實現再就業

2017-08-18

分享到:

為兒童設計的智能手臂「悟空」

商報訊 (見習記者 陳偉彬) 對於肢體殘疾人來說,假肢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必需品。倘若能擁有一隻像常人一樣「靈活自如」的手臂,無疑是他們生命里最大的渴望。近日,在復星同浩、復星保險模塊和微鏈共同舉辦的2017星未來Procteching全球創新大會暨創業大賽上,有一個項目是專門針對國內殘疾人群體,按照職業類型的不同而設計的智能假肢產品。這位設計智能手臂的年輕創業者一舉拿下了杭州賽區大健康專場的冠軍,成為當天大賽上最閃耀的一顆「創業新星」。

這款智能手臂集合了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神經控制、薄膜壓力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和仿生皮膚等一系列高精尖技術,特別之處在於利用了神經控制技術,可以還原殘疾人在受傷以前雙手的勞動技能。如有為在意外事故中截肢的白領群體所設計的「鍵盤手」,為因工受傷的建築工人或機器流水線上工人設計的「工具手」;還有一部分是為殘疾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設計的可調節的「學習手」等等。

項目負責人張聖良告訴記者,他們做的這款智能假肢產品,不僅是用來滿足殘疾人士日常生活起居的基本需求,更致力於開發最實用的技術功能,希望能推動殘疾人再就業。他說:「殘疾人只有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才能慢慢消除他們內心的自卑感。」  

帶著「科技濟世」情懷回國創業

畢業於同濟大學的張聖良是一位頗富科技情懷的90後。2015年本科畢業後的他去了倫敦大學學習創新創業工程專業,期間他認識了一位失去左手的歐盟醫療器械領域專家,並與他結成師徒。

2015年在研究機器人假肢時,張聖良了解到,國外的假肢產品由於高昂的價格和技術的壟斷,無法飛入尋常中國百姓家,惠及更多的肢體殘疾人群體。而國內生產的假肢雖然價格相對低廉,但由於技術壁壘和市場競爭小,存在功能單一、非常笨重、使用壽命短等缺點。張聖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國內更多殘疾人士。於是,他組建起了自己的創業團隊。

張聖良最先找到的,是同在歐洲留學的同濟大學校友,他們是德國布倫瑞克大學的馬瑜良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李子沐。團隊一起開啟了對神經控制技術和機器人假肢的研究工作,並研發出了符合中國人消費能力和需求的智能手臂假肢。

帶著一份「科技濟世」的情懷,2016年12月,張聖良選擇將他的團隊帶回到國內。他說:「如果我們的團隊在歐洲進行產業化進程,受制於歐洲昂貴的產業環境,國內的殘疾人面對昂貴的價格就只能『望洋興嘆』了,而這恰恰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

針對殘疾兒童,張聖良團隊不僅可以提供全色系的仿生皮膚,還設計了一系列以科技和神話英雄為主題的產品。比如有以「齊天大聖」和「七仙女」命名的設計,也有雕飾了麒麟、飛龍、祥雲、瑞獸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紋路形象等,這些都是為了讓殘疾兒童實現他們內心的「超級英雄夢」。而對於成年殘疾人,則設計出更接近於人體手臂顏色的仿生皮膚來便於他們生活和工作。

解決國內假肢產品兩大痛點

回國半年多以來,張聖良已經在國內完成了產品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的搭建,也具備了產品整體裝配進入正式投產的基本條件。同時,由於採用新的裝配方式,產品的生產成本得到了控制,他們力爭把國產假肢的價格控制在萬元以下,實現對標百萬級的國際假肢的質量。

當被問及這款產品的弊端時,張聖良告訴記者,假肢產品的使用有兩個備受關注的痛點。一個是它的使用壽命普遍不長,另外一個是神經感測器對神經控制靈敏度不高的問題。針對這些弊端,張聖良團隊為此特別研發出了新型的柔性材料,不僅韌性高,還極大地延長了壽命。與此同時,他們還自主設計了神經感測器,以此來提高對神經控制的靈敏度。

據張聖良介紹,產品在正式上市之前需要獲得省級審批的2類醫療器械資質,而他預計在2018年1月份啟動假肢項目的2類醫療器械證申請,並在1年到1年半左右的時間獲得審批。在此期間,張聖良的智能假肢項目將從華東、華中、華西、華南地區依次展開預臨床試驗和市場鋪墊。

  • ?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工信部備案號:浙ICP備11041366號


    推薦閱讀:

    審判糯康:湄公河慘案全程還原
    徐瀾:還原白銀連環殺人案犯罪心理軌跡
    【元惒】《還原關雎民謠民族本色》
    被染衣物巧還原
    【獨家】港警還原「87枚催淚彈」真相

    TAG:技能 | 假肢 | 手部 | 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