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陰符經 | 全篇解讀

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常法也。《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講天地之道,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傳聖人之法。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諦視也。本義,仔細看,觀察。這裡可引申為:考究。

天,人之頂也,頭頂之上皆為天,天理解為宇宙。

天之道,天道,宇宙之道。

道,乃宇宙之本源,萬物之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觀天之道:考究宇宙的大道。

執,從幸從丸,可以理解為把握、執行。

執天之行:把握天道,按照宇宙之道來行事,或譯為:貫徹宇宙的大道。

兩句合到一起:考究宇宙的大道,貫徹宇宙的大道。這樣做就能怎麼樣呢?盡矣。

觀天之道,即能通天徹地;

執天之行,即能超凡入聖。

盡矣,就包含了這兩方面的意思。

接下來《陰符經》就要講,何為「天之道」?如何「執天之行」?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天道其一,天有五賊,我們的頭頂之上有五賊。五賊,歷來的註解很多。白雲先生解讀:五賊,即太陽。五在河圖洛書中指永恆的太陽,五可以理解為太陽,賊如何解釋?

賊,從貝從戎,貝為錢幣,戎為戰爭。錢幣是流通的,戰爭也是動態的。賊,表示運動。五賊,太陽的運動。準確講,地球以黃赤夾角的傾斜度,圍繞太陽公轉,地球上太陽的直射點因此運動變化。如此,地球上陰陽二氣的強弱、升降、配比也隨之發生變化。

陰陽二氣的變化,表現出五種形態,這五種形態被稱為五行,五行不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元素的五行。說五行是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元素,這是瞎說。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是氣,氣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氣分陰陽,陰陽二氣隨著天地的運動變化而變化,表現出五種形態:木、火、土、金、水。

木,屬東方,太陽初升;屬春,主生。陽氣上升,陰氣收縮,整體上還是陰強於陽。春天到來,陽氣勃發,生出地面,萬物復甦,動植物也隨著地表陽氣的升起而萌動。之後,陽氣繼續上升,陰氣繼續下沉,陰陽平衡,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春分前後可以播種。之後陽氣進一步上升到了夏。立夏,木生火。

火,屬南方,日到中天正南;屬夏,主長。陽氣繼續上升擴張,陰氣繼續下降收縮。萬物生長,白晝長,雨水足,陽氣旺盛。一直到陽氣最旺,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夏至。這時候陰陽二氣運行發生逆轉,夏至一陰生。陽氣此時雖然還處於主導地位,但開始收縮,陰氣開始生出。夏至過後,火生土。

土,屬夏秋之際,主化,果實成熟,可以收穫了。陰陽二氣達到一種平衡。太陽直射赤道,秋分。之後陽氣變弱,陰氣勝過陽氣,到仲秋,土生金。

金,屬西方,日薄西山。屬秋季,主殺,草木凋零。白晝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陰氣擴張到地表,陽氣收縮到地下。立冬,金生水。

水,屬北方,屬冬季,主死。陰氣執掌,草木衰死,大地封藏,積蓄能量等來年再勃發。陰氣不斷加重達到最盛,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到冬至,陰陽二氣的運行再次逆轉,冬至一陽生。再到立春,水生木。

陰陽二氣此消彼長,不斷變化。五行周而復始,萬物死死生生,這個循環系統永遠不會停止,因為天上有個永恆的太陽。

見之者昌。昌,昌盛,可理解為恆久。地球上的萬物見到太陽,就能夠長久昌盛,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五賊在心,

天有五賊,人心也有五賊。人心的五賊是心接通了天地之氣後,而擁有的。心中有了太陽,才能成為心。心,不是簡單的一團肉,一團肉沒法跳動。心跳動的動力源是太陽,人心接通到了太陽這個「總電源」上,人心中的太陽才有了能量,人心這台機器才能跳動。沒有接通到太陽,人心失去了太陽,心也就不能跳動,或者說是不能正常跳動。

太陽給地球萬物提供了「總電源」,而天地則給地球萬物提供了「主機系統」。人和動植物都連接著天地這台雲主機。不同的是,動植物只有這一台雲主機,動植物的生命運行和天地的運行是同一的,春生夏長,秋殺冬藏,動植物改變不了什麼。而人不同,人不但連接著天地這個雲主機,關鍵是人有了心,有了自己的CPU,人的獨立CPU可能是天給安裝的,也可能是人進化出來的,反正是想要獨立運行,這下就麻煩了。

因為人一旦操作失誤,逆了天地的規律,逆了陰陽二氣,人心就會斷了和天地這台雲主機的關聯,心中太陽也要失去,那麼人體的系統就會紊亂,系統紊亂就會生病,生了病,生命就不能長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是如此,要想長久,必須合乎天道,人如何做才能合乎天道呢?

施行於天。

五賊在心,還必須施行於天。施行於天,即於天施行。於天,按照天道的要求,按照天道的法則,來運行,就不會有違規操作了。

這就相當於說,操作人這台電腦,要按照「說明書」來,不能任意操作,不能亂來,一亂來,電腦就要死機。怎麼得到這個「說明書」呢?

開頭已經講了:

說明書:觀天之道,

操作法:執天之行。

如此操作就會: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人的心中有了太陽,並能以合乎天道的方式運行,貫通天地之氣,順應四時之變,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宇宙,天道所在。手,表示操縱、掌控。

宇宙在乎手:宇宙大道就能操縱在人的手中。

萬化,萬事萬物。生,滋長。

萬物生乎身:萬物能量就能彙集到人的身上。

人的行為合乎天道,則人和天地並生而不衰死,宇宙歸於我;人與萬物和諧而不相害,萬物長育我。

人這台機電腦有了獨立的CPU,學會了正確的操作使用,那麼人就可以給自己安裝更多的程序,還可以連接外置設備。這樣人的系統就更加豐富,功能更加齊全。能打字、能上網、能編程,各項技能都掌握,這叫做萬化生乎身。俞琰註:人能動其機以奪天地之機,則天地之造化在我矣。

人雖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可同時我們要知道,人中也分等級。

人分四等:聖人、華夏人、開化蠻夷、未開化蠻夷。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之前講的:施行於天,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大多數的普通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蠻夷就更不具備了,可以忽略不計。

聖人,在天地之間為眾生之先,通天徹地,籌策萬類。五賊在心,施行於天,按照天的標準行走人間,治國平天下。(註:五賊,指太陽;於天,按照天的標準)

華夏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五賊存心,施行於德,按照德的標準養成君子,修身齊家。

開化蠻夷,接受了點華夏文化,服從華夏道統,主動朝貢。五賊喪心,施行於法,按照法律的標準做事,不給華夏人搗亂,乖乖聽話。

未開化蠻夷,野蠻人。五賊喪心,施行於妖。心死腦壞,按著妖的標準天天惹事,華夏人懶得搭理它們。

幾千年來,人類的命運為什麼如此坎坷?因為很長時間內,天下不是有道者居之,不是聖人治理,不行天道。而是普通人治理,行人道;甚至是蠻夷禍害,行妖道。兩次世界大戰幾乎要毀掉整個人類文明。歷史上的很多人禍,究其根本也都是因為沒有聖人,妖異橫出,胡亂操作,擅自妄為,以人道代替天道,結果就是:為著敗之,執者失之(《道德經》)。

老子講: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國家要謹慎小心不妄為。可是蠻夷們就是喜歡折騰,不折騰別人它們就難受。一折騰國家就沒法治理,小鮮變成了渣渣,世界被炸成了稀巴爛。

普通人治理天下,以人道代天道,天道貴生,人道貴久。這樣造成國家系統太過複雜,系統越複雜,環節就越多,漏洞也越多,防禦系統變薄弱。面對病毒入侵,自顧不暇,很容易崩潰。明朝就是因為系統太過複雜,才被清夷這個野皮豬木馬乘虛而入,把整個電腦系統都給摧毀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當下人類社會的一個大問題:財富分配不均。富者小目標都是一個億,窮者一輩子也就十幾平米。市場機制,「自由競爭」帶來了巨大的貧富差距。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所奉行的那一套幽靈經濟學是人之道,而共同富裕才符合天之道。

天下沒有聖人,普通人又以人道代天道,最後只能是「宇宙喪於手,萬化害於身」,系統崩潰。

上面講到人分四等,其中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睹逆順而不差,和天機而不失。常人則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常人只會是以人道代天道,五賊不存,萬化害身。接下來就要解答其中的緣由。

天性,人也。

天性,天的屬性。人乃天地所生,自然擁有了天的屬性。朱熹註:人心之所稟,即天地之性。

天人一心,機道同轍,天性至真至善。白雲先生曾在文中寫到:「天下萬物,都是道生德養,一道所出」。初生嬰兒,從無到有,於天地同為一道,心中天性,必合乎天道。那為什麼後天的人卻背離了天道呢?

通俗講就是因為後天沒有「德養」,給自己的電腦裝了不該裝的操作系統。當今世界有三種操作系統:牧羊系統、要飯系統、華夏系統。這三種系統中,只有華夏系統才是由聖人開發的正版系統,版權歸華夏人所有。前兩種系統則是蠻夷的盜版系統,人裝上之後,必然會喪失天性,以人代天,奉鬼侍妖,擾亂天下,害身害道。

華夏正版系統,是由聖賢經典構成的:易道儒法兵醫。要想獲得此套系統,就要學習華夏經典,養足體內正氣。同時也要杜絕牧羊系統,要飯系統的妖書,拒絕病毒入侵。

人心,機也。

機,從木,幾聲。本義:弓弩上的發射機關。機關扣動,弩箭射出。人心如機,具有類似的能力。弩箭射向何方也由機來控制。所以在這裡,我把「機」理解為:主觀能動和價值尺度。

五賊在心,聖人施行於天。人類在發現世界,也在改造世界。發現與改造的動力在於心,心之力驅動著人去從事各種生產活動。這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知道,動物也從事生產活動:蜜粉築巢,蜘蛛織網。那麼動物和人的生產活動有什麼不同呢?

動物只能按照自身唯一的尺度去生產活動。人卻可以按照多種價值尺度從事不同的生產活動。基督教徒按照上帝的標準去生產,資本主義按照金錢的標準去生產,社會主義按照需求的標準去生產。人存在多種尺度,可只有順應了天的尺度才是正確的尺度,違背了天的尺度就是倒行逆施,不能長久。

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萬物乃天地所生。人能當尺度嗎?人為萬物的尺度,這是典型的妄為,以人道害天道。

聖人,達人心之理,知變化之朕,執天道之尺,無往而不勝。常人,無法通達天道,只能按照人道的尺度,妄為害身。這時,就需要聖人來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聖人立天之道,以正天下,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欲,使天下百姓各從道所為。如此,人心之機,不再害道,家國天下,可得太平。

當然,不是說立道之後,常人就不要有任何作為了。只是說人心之機,要合乎聖人所定。比如說《孟子》一書中寫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就農事活動中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殺機:毀滅的力量。天發動毀滅的力量,星宿紊亂,反其常位,星體背離其原有的軌道,或是碰撞或是毀滅。移星易宿:天的格局,天的面貌,都要發生改變。天的力量不可住當,宇宙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爆炸、毀滅、新生。我們的地球是怎麼來的?地球不過是巨大恆星毀滅後,身體上殘留下來的小屍塊,沒有恆星的毀滅,就沒有地球的創生。

地球早晚有一天也要毀滅,這是地球的宿命。太陽系也要毀滅,所有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的軌道也要發生變化。這就是宇宙的意志,宇宙的法則:新陳代謝,新舊更替。新事物要產生,舊事物就要滅亡。沒有殺就沒有生,永恆的循環才是不變的: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大地發動毀滅的力量,潛伏在地下的龍蛇就被迫跳躍起來,飛騰蛻化,不安其窟,這是大地的殺機。山巒崩摧,滄海桑田,百億年間,地球的地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或是緩慢,或是激烈,但每一次巨大能量的釋放都會造成一次毀滅。

大地的力量也是不可阻擋的。人在大地上渺小如螻蟻,脆弱如蘆葦。山洪海嘯,地震颱風。人類,還不足以抗拒這麼強大的力量。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人,從生物機體上看確實很脆弱,但依然有著改天換地的強大力量。人發殺機,能毀滅一個舊世界,創出一個新世界,這就叫「天翻地覆慨而慷」。改朝換代,革命鬥爭,哪一次不是人的力量主導了這一切。

人具有強大的能動性,能促使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當生則生,該殺則殺。比如:一個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免不了產生腐敗。生到一定階段就會朽,一腐朽就有死的可能。所以腐敗產生的初期,就必須痛下殺心,剔除朽爛,蕩滌污水,驅盡腐敗。不刮骨療毒地殺,就不能長治久安地生。

再比如,一個墮落、懶散的人想要進步,想要發展,那麼就必須狠下心來,發動殺機,改變自己的現狀。不發動殺機,不足以改變。朝聞道,夕死可矣。墮落的自己不死,嶄新的自己不生。從死到生必需要人發殺機。

有生機,就一定要有殺機。殺是剔除掉不合理的部分,身體長了個壞瘤子,就要割掉。當然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殺,想要殺的事半功倍,就要等待好的時機,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天人同時發出強大的力量,萬事萬物都將回歸本初,復歸於道。徐大椿註:天人各發而不相應,則事勢不濟;若天人同時而發,則萬物各還其初,而根基從此定矣。

前面講到,人發殺機,天地反覆。發的時機恰好即能事半功倍。在這個世界,要麼等待,要麼馳騁,時機未到就以靜制動,耐心等待;時機到了就天人合發,縱橫馳騁。當然,等待絕不是在那裡乾等,乾等不行,掃帚不到,灰塵不除。

而某狒教,最喜歡教人的一句話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言外之意就是讓你啥都別做,乾等,這真是無比愚蠢。這好比,學校老師不教你怎麼解題,讓你上了考場隨便蒙,蒙對了,說是你前世積德;蒙錯了,說是你因果報應,業力太重,真是糊弄鬼。真正的好老師是能洞悉解題之理,授以解題之法。而絕不會說這一切都是不可捉摸的,你順其自然地蒙吧。人生不是兒戲,治國不能靠蒙。

等待是積蓄力量,等待是積攢能量,等待不是無所作為,等待是為了下一次的馳騁。時機一定會有的,只是你做好準備了嗎?有足夠的能量嗎?

能量積攢夠了,只等東風一到,天人合發,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改天換地,萬化定基,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就要到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性,指人的天性。前面第三節《人心,機也》中講到過,天人一心,機道同轍。天性至真至善,無所謂巧拙。巧拙不過是人為的標準,是人後天學習了知識,被灌輸出來的認知。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性相近:因為人皆為一道所生;習相遠,因為人後天所學的知識不同、所處的文化環境不同。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如果人的天性被人為地設定為了巧和拙,那麼就要讓這個標準隱沒,就要捨棄這樣的標準。巧與拙的標準會束縛人的天性,會毀壞人心的天真。劉一明註: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不用矣。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吳王好劍術,國人多傷疤。把「細腰」和「劍術」當成了巧的標準,那麼國人相爭,結果殘害身心。《道德經》中講:「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同樣,不尚巧,亦是如此。

老子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打破人為的巧拙標準,讓人性復歸於自然之道,人便能感應天地,順應四時,五賊於心,天人合發。如若不能,違反自然,恣意妄為,奇技淫巧,最終是殘害身心。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

九竅,人有九竅,上七下二。九竅,乃人與天地萬物交換信息的窗口。邪,本義為不正。正氣不足,邪氣侵體。九竅被邪氣入侵,人體生病,問題出在哪?問題在三要。

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三要,歷來諸多大家把三要解釋為:耳、目、口,這樣的理解頗為狹隘。這裡取清代王道淵的解釋:三要,分為內三要和外三要。

內三要:精氣神;外三要:眼耳口。外三要對應著內三要。王道淵註:眼為神之門,耳為精之門,口為氣之門。視之不息,則神從眼漏;聽之不息,則精從耳漏;言之不息。則氣從口漏。

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絢麗的色彩會害瞎眼睛,刺激的音樂會震聾耳朵,美味的佳肴會傷到味覺。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就如同一台電腦,不該裝的軟體不要裝,一天24小時的折騰電腦,運行N多個程序,電腦能不提前報廢嗎?過度的感官享必然耗損人的先天精氣。

人心,機也。人心不能正確駕馭三要,人的精氣則不能內守,腎精外泄,元氣受損,油盡燈枯,未享天年。人的長生之道是: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而錯誤的做法: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那麼如何正確地駕馭「三要」?

可以動靜。

可以動靜,即把握好動和靜的關係。清靜為天下正,順天而動,應天而靜。抱神以靜,以正其形,根源牢固,神不外馳。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清靜無為,養足正氣。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就是要做到:規律的作息,合理的運動,不勞心費力,不縱慾過度,心神安寧,如此,盡享天年。「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參看《道德經》第十六章)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火生於木,木燃燒而成火,無木則無火。木是火燃起的基礎,火是木能量的釋放。木代表著生長與積蓄,是能量儲蓄的象徵;火代表著活力與激情,是生命旺盛的體現。但是,火如果過於猛烈,過於旺盛,一旦走到「禍」的程度,那麼將會把木全都燒完,全部毀掉。火燒得太快,又沒有新的木補充進來,火也將漸漸熄滅,木盡而火滅。

這兩句是用類比的說法,承接著上面講過的: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以此來說明,人的精氣消耗過快、損耗過多,就會帶來禍患。火既不能熄滅,又不能燒太快。簡單講,對個人而言,就是要處理好工作與休息的關係;對經濟而言,就是要處理好消費和生產的關係;對國家而言,就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的關係。

國家經濟發展很快,固然是好事,但只顧經濟發展,只要GDP,環境資源都不顧及,可能就會是「禍發必克」,時間一長,環境問題掣肘經濟,高速發展難以為繼。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國家產生了姦邪之徒,就要及時除掉,不能投鼠忌器,姑息縱容。在太平盛世,可以相安無事,短時間內看不出姦邪小人的危害。可一旦時局動蕩,國中姦邪的危害就會顯現,嚴重的話會導致國家崩潰滅亡。秦國的趙高,南宋的秦檜,這些國之姦邪都給國家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十八大後,為什麼DZY如此不惜一切代價,壯士斷腕地反腐鋤奸?因為,如果不反腐鋤奸,國際局勢一旦發生動蕩,勢必影響到國內,國內也就有可能動亂。反腐鋤奸就是要避免「時動必潰」的發生。

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普通人是看不出國之姦邪,而能夠見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漸的,只有聖人,所謂「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就要勤加修鍊,正本溯源,守持正道,向聖人學習。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萬物皆天之所生,天之所殺。俞琰註:天地養萬物亦害萬物。天生天殺,皆是天道所為,獨立不改,周行不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理,本義為玉石內部的紋路,這裡理解為天道的外在顯現。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生一殺之謂理。第一節《天之道》中講過:天有五賊,見之者昌。生殺循環往複,萬物生生不息,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天地,萬物之盜;

盜,私利物也,盜以成其私。天之道,不制而公,不令而均。天道無私,雨露均沾。天生萬物,即萬物盜用了天地公有的陰陽二氣,以私成萬物各自之形。因萬物盜取的天地之氣不同,所以形態各異。人包括於萬物之中,人得天地和氣而生,萬物得天地偏氣而成,因而人與萬物不同。

萬物,人之盜;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聖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故能盜萬物以長育自身,取萬物以為自身所用。這正是前面講過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是荀子所講的:善假於物。

人,萬物之盜。

人聚合陰陽二氣而生,盜取天下萬物而用,然終不可避生殺循環之理,形體必將瓦解,二氣復歸萬物,萬物復得陰陽二氣,即萬物盜用人。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三盜:萬物盜天地,人盜萬物,萬物盜人。李筌註解:萬物盜天而生長,人盜萬物而資身。宜,得其所也,正好、恰當的意思。三才相盜,各得其宜:陰陽二氣在天地之間,暢通且循環,往複而平衡。如此相盜,三才無損,各安其任,彼此互盜,頤養自身,人和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即三才既安。

上節講到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三才相盜,陰陽二氣能夠在天地間循環往複、保持平衡,天地這個大系統得以正常運行,萬物生生不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當「三盜不宜」,三才中的一方,盜之過勝,積累過多時,陰陽二氣就會循環不暢,淤積於一處,從而導致天地大系統出現紊亂,系統崩潰。

三才之中的人,是最有可能致使系統崩潰的。人有機心,而不知窮盡,窮奢極欲,盜之過多。這就相當於經濟領域中出現的「生產過剩」;萬物盜人,又消費不了「過剩」的產品,最終就是「經濟危機」。

三盜不宜,偏重一方,至於禍發,危機到來。天地便會以疾風暴雨的霹靂手段,戰爭災難,橫掃一切,消滅過剩,讓天地系統重歸平衡,萬物復歸大道。所以說三盜既宜,三才,才能安。

接下來,陰符經引用了一句「古語」來論證此理。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百骸,指代人的全身。恰當時間的飲食,身心就會舒暢;合理契機的行動,萬事就能安定。劉一明註: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

《呂氏春秋》中講:食能以時,身必無疾。反面來看,如果食不以時,那麼身體就會生病。行動不合乎時機,那麼行動必會受阻,萬事不能安定。這就是前幾節講過的,為什麼要天人合發。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人,指普通人。人生而有心神,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神寄於人心之內。人知其神之神:普通人能夠知道他自己的神。所謂神之神,即人的自我意識,主觀意志。

可人只有自我意識不夠完滿,人還要認知外在世界。人有神,自然界中也有神,這便是不神之神,也叫造化之神,妙不可測。李筌註:不神者,至道也。至道虛靜,寂然不神。三才萬物種種滋榮,皆從至道虛靜中來。

神之神,掌控人的小系統;不神之神,乃掌控天地的大系統。人常妄為,以為自己的神能取代不神之神。就像許多國王,主觀意志地以為家國可以永久太平;就像美國學者福山自負地認為:歷史將終結於資本主義制度。福山美好的願望已被現實徹底碾壓。歷史怎麼會終結?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三盜不宜」,要終結,也只會終結這種不合理的制度。

西方國家永遠想不明白經濟危機是怎麼來的,社會危機為什麼會不斷加重?因為,他們無知,不懂天道,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知常不妄,不知常則妄為,西方人以為自己設定的小系統可以永久地運行下去。實際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天道相背,西方文明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背離大道越來越遠,離全面崩潰也就越來越近。

再厲害的程序猿也修復不了系統中的漏洞,也干不過天神這套大系統。看吧,那些自以為永續繁榮的秩序,都將被不神之神無情地、摧枯拉朽地徹底毀滅,之後是一切復歸於道,秩序重建,天地人重新回到三盜既宜的大道上,三才既安。

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月之行,必有常數。朱熹註:日之數,大運三百六十日;月之數,小運三百六十辰。大小,指陰陽二氣的強弱;定,規律之限定。小大有定:天地日月的運行是恆定的、陰陽強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如此,天地就給人類提供了文明活動的「客觀確定性」。華夏文化即是從現實出發,基於這樣的「客觀確定性」建立起來的。我們的文化以天地為根,以天地為錨。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確定性,文明才獲得了秩序,文明圈內和諧穩定。所以說聖功生焉,神明出焉:造化的聖功生於此,神明的通靈出於此。

反之,如果文明喪失了這樣的「客觀確定性」,不從現實出發,而從拍腦門出發,自說自話,以各自為中心建立起一套規則,那麼各個文明之間,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了統一的錨,語言就會混亂,意念就會打架,彼此互不相容,相互爭論,秩序不存,一片混亂,最終升級為你死我活的戰爭。

西方社會混亂的幾千年,根本原因:他們的文化不是建立在「日月有數,小大有定」的恆定客觀標準的基礎上,所以蠻夷的文化不會長久。縱觀人類千年史,史上出現過大大小小數百個文明,他們有的淹沒在了漫漫黃沙里,有的融入到了其他種族中,有的被戰爭摧毀,有的被疾病消滅,總之都被歷史淘汰掉了。為什麼華夏文明可以延續至今?因為我們的文化連接通了天地,天長地久,華夏生生不息。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

盜,三才相盜;機,日月之數。前面講過,三才相盜,天地系統得以正常運行;日月有數,人類文明擁有確定標準。盜機,隱微難見,妙合大道。三才相盜的道理,不是天下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了解到的。所謂:不知不神之所以神。造化之功,自然之神,隱而不現,神機莫測,而萬物又莫不依從其規律而運行。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君子感知到了造化強大的能量,通曉了天地的大道,就會更加堅定地踐行他的使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去實現他生命的價值。正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甚至天人合發,以成萬世功業。

而小人則沒有堅強的意志,即便有所感知,摸到了造化的大門,也終免不了走上投機取巧的道路,放縱自己的生命。因為小人德不厚,知不足,駕馭不了強大的力量。在自然之神面前,小人只會更加輕視自己渺小的生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瞎子看不見東西,但是聽力非常強;聾子聽不到聲音,但是視力非常好。夏元鼎註:瞽者目所不睹,則心志於聽,而粉白黛綠不能雜也;聾者耳所不聞,則心專於視,而淫哇鼓吹者不能奪。

人以耳目為用,反以耳目為累。耳與目,乃人接受信息之窗口,萬物利害皆從耳目進入身心。耳目,斷絕一處,則心無二用。目盲,則心志專於耳;耳聾,則心志專於目。如此,聽力或者視力,就能產生十倍於常人的功效。徐大椿註:喪其一官,則一官反能勝人。耳目同時接受外物信息,心志分散,無法集中,甚至相互干擾,無法盡耳之所聽,窮目之所視。絕利,則一源,一源則專註,專註則十倍於常人。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晝夜反覆,日日月月,天長日久,用心與一處,不斷累積,發生質變,那麼聽力或者視力,就能產萬倍於常人的功效。上一句強調是專註,這一句強調的是累積。專註,十倍功效;專註加累積,萬倍功效。荀子《勸學》講: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專註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累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第一節講過五賊在心,心有了動力之源。光有動力還不行,人心是在和萬物的互聯互通中,和萬物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升級的。心之力驅動著人去作用於萬物,改造萬物。人在改造萬物的同時也提升了心的功能,這就叫心生於物。無物則心無用,心無用則心不生。

同時,心又死於物,心中慾望過大,心有餘而力不足,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沉溺於物的心,被萬物困住,消耗殆盡,心死去。朱熹註:心因物而見,是生於物也;逐物而喪,是死於物也。那麼問題的關鍵出在哪呢,機在於目。

機,心生心死變化的關鍵。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前面講過外三要:耳目口,這是人的接受窗口。三要中的目又是最為關鍵,心如主人,目如門戶,目接受到訊息最多,最繁雜,也最容易使心勞累,耗費心力。所以說,機在於目。那麼如何才能保有不死的心呢?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可以動靜。(點擊可以查看)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恩,惠也,仁也。天之無恩,即上天對萬物沒有私恩,沒有偏狹的恩惠,也沒有過多的仁慈。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不會因為人們怕冷而不降臨寒冬,也不會因為人們怕熱而不降下酷暑;不會因為人愛生,就讓人長生,也不會因為人怕死,就讓人不死。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

上天對人,沒有絲毫的眷顧,對萬物亦是如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正因為上天無情,無私恩,而成其大恩。無恩乃殺,大恩乃生,殺生循環,天地系統才能正常運行,周行不殆。

迅雷烈風,指天地發出的強大力量,不可抵擋,即天之殺機。前面講過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在天地殺機,迅雷烈風面前,地球上的萬物渺小如蟲子一般,受到強大力量的摧折,想逃脫都逃脫不了。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面對上天之無情無恩,迅雷之冷酷摧折,小人就會輕命,君子則會固躬。小人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力量,不敢直視「慘淡的人生」,貪生怕死,卻又妄想長生,不能實現,最後無可奈何,放縱妄為,輕視生命。而君子能坦然面對,不糾結死亡的恐懼,不輕視個體的生命,不窮奢極欲,不醉生夢死。

君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翛然而往、翛然而來,遊刃有餘,體驗生命的至樂,至樂性余,不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些本不該擁有的東西。舒服自在而不妄動,動則與陽同波,靜則與陰同德。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性方正,合乎大道,與天地交通,即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至私,天只在意她自己的運行。從個體的角度看,上天太過自私,即前面所講「天之無恩」;用之至公,因為上天對每一個體沒有私心,那麼從整體來看,她對萬物就是至公的,即前面所講「大恩生」。上天「用之至公」的原因是什麼呢?禽之制在氣。

禽,通擒,統攝之謂。統攝「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運行的關鍵在氣。前面講過,三才相盜,三盜相宜,氣在天地之間,暢通且循環,往複而平衡。徐大椿註:其統御之法,則惟一氣為之,如春生、夏長、秋斂、冬藏,不外乎一氣之轉旋也。掌握一氣運行之理,理解萬物生殺之變,就要求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生是死的根,死是生的根,生死互為根。從狹義上看,生和死是指個體生命的存在與毀滅。而從廣義上看,地球是一個生命,太陽系也是一個生命。地球的存在與毀滅也可看做是生與死。地球從哪裡來,太陽從哪裡來,都是從死中來,從別的星球的毀滅中來,地球、太陽最終也將要走向毀滅。

生中包含了死的因素,死中孕含著生的可能。載營魄抱一,得以生。挫銳解紛,得以死。生與死不過是天地大系統循環的兩個環節而已。我們把天地理解為一個大的循環系統,生死互為根,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當一個舊的世界毀滅了,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毀滅之後,一個嶄新的世界就要誕生,不死也就不能生,生生者不生。

長生是人類美好的心愿,人或萬物怎樣才能長生呢?《道德經》中講:「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牢固根本,將根深植於大道之中,那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能量補充到生命中來。《莊子》中講:殺生者不死。天發殺機、地發殺機、人發殺機,每一次殺機都是一次手術,都是系統進行磁碟清理。殺生,復歸於道,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就在於華夏文明是以天地為根,以天地為錨,法天則地,建立起來的文明。同時,華夏文明又能夠不斷地進行文化大革命,殺生不死,將機體中不合理的部分殺掉,翦除掉,跟隨天地的大系統升級換代。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之為恩,死之為害。恩與害,是天地大系統促成萬物或生或死的條件、機制。天地加恩於萬物,促其生;加害與萬物,促其死。

害持續下去,恩就會產生;恩累加下去,害就會產生。恩與害永遠是循環著的,恩從害中來,害從恩中來。恩的產生,需要害作為條件,害的到來,需要恩作為前提。怎麼理解呢?

打個比方:麥苗的生長需要水分,那是因為受到了乾旱之害,先得有這個害的前提,降水才能稱之為恩。降水過多,麥苗被淹,得其害,害從哪裡來?源於降水之恩,太多的累加的恩變成了害。恩與害相互轉換,這就告訴我們,在應對萬物時,要把握好恩害的尺度,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施以適當的恩害,靈活變通,與世推移。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愚昧的人。愚昧的人,想通過天地顯現出來的現象,推導出大道,達到聖的境界,可這樣是做不到的。因為天地文理,現象是無法窮盡的,這就好比是通過孩子來找媽媽,做不到。天地這個母親可以生出一百個孩子,但是用一百個孩子反推不出天地這個母親。而且母親還可以生更多的孩子。怎麼辦,怎樣才能把握天地大道,執天之行呢?

我以時物文理哲,就是要以一種不同於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天地萬物,要以自己的生命來感知天地的能量,以自身的變化應對時物的變化,時刻與天地保持互聯互通,知常不妄,在天地的大系統中尋得平衡,天人合一。

時,四時也。時物,四時變化之物。哲通喆,相對,平衡。時物文理哲,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能妄想著去操控天地大系統,而是要將自己的系統與天地的系統協調起來,形成良性互動,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人的能量,是謂天人合發。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愚,從心,從禺(yù);心,指心智、性格;禺,意為角落。當人的心智陷入了一隅,局限於一角,無法遍覽全局時,就是愚。上節說到:愚人以天地文理聖,天地文理的現象無法窮盡,通過現象,也就無法走向大道。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天地文理聖,就是陷入了一隅和一時的愚人作為。

天地文理聖,在一定的範圍內是行得通的,但超越了一個維度,進入更大的時空中,這一套理、論觀念將全部作廢。比如說,管理羊群的理念,對於羊群來說是管用的,但超越了羊群就不行,用管理羊群的方式來管理人類,那將會行不通。妄想通過羊群治理的理念來治理人類,達到聖的境界,那是大錯特錯。妄想通過手指頭來理解身體,那也將會錯誤百出。

我以不愚虞聖,不愚就是不局限於一隅,不拘泥於一時。以時物文理哲,天人互聯互通,天人合一,行走人間,合乎天道,如此才能達到聖的境界。

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愚,故步自封,局限一角,榆木疙瘩,不求變通。很多人發現「愚」的道路走不通,無法達到至道。這時候又選擇了「奇」的道路。奇,能夠走向大道嗎?顯然也是不能的。

如果說愚是拘泥於部分,沒有整體的概念;那麼奇就是脫離了現實,沒有能夠看到真實的世界,而走向了虛無。奇,奇特,奇異,出人意料,難以預測。很多人從愚的狹隘泥潭中逃離出來,結果又跑向了奇的虛無荒誕里。

所以要達到聖的境界,就要不奇,破除虛妄,我以不奇期聖。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沉水,即愚虞聖,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入火,即奇期聖,虛無縹緲,飄忽不定。沉水與入火,這兩條道路都是偏離大道的,分別走向了兩個極端。最終就是自己親手埋葬自己,自取滅亡的結果。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自然之道靜,即道的自然狀態是靜。道之靜,安靜,虛靜,不紛雜,不擾亂,所有的死都匯聚於此——歸根曰靜;所有的生都發生於此——道生萬物。

《道德經》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中藏有宇宙萬物所有的信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萬物皆從道中生出。道就像是一個受精卵,有著長成人形的所有可能,它能長出頭胸手腳,五臟六腑,毛髮血管等等,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是從這個原點長出的。

道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是因為道有著靜的狀態。這就好比是北方的冬天,大地封藏,江河冰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世界如此死寂,如此靜默。但靜的死寂中卻孕育著生的希望,絢爛繽紛的春天從哪裡來?就從這死寂的冬天中來,所謂死者生之根。

自然之道靜,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想不偏離道,就要做到靜。亂花漸欲迷人眼,紛亂讓人迷失。人長期處在嘈雜喧鬧的環境中,就會躁動不安,神馳於外,喪心於內,身心受累,精氣受損,不生而有害。相反,若能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抱神以靜,守一而不離,靜而合乎道,就能長生久視,盡享天年。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天地之道,可以看作是自然之道的子系統。浸:泡在水裡,被水滲入。人要法天則地,以天地為根,以天地為錨;而天地是法於道,以道為根,以道為錨。天地之道浸:天地根植於道的汪洋大海之中。因為天地之道與自然之道相通,所以陰陽的法則,也就適用於天地系統。

也可以說:是自然之道滲透在了天地萬物之中,陰陽二氣能夠在天地間,暢通運行,萬物得以生生不息。陰陽相勝,勝,任也。陰陽相推,循環往複,陰陽相任,三才相盜,天地統循環不停,萬物生死變化,合於自然之道。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所以,聖人通曉自然之道,知自然之道是不可違反的,是不可背離的。違,離也。(《說文解字》)那麼人應該如何作為呢?因而制之。

從靜到生,從生到死,再從死到靜,再到生,這是萬物殺生循環的過程,天生天殺,道之理也。這個循環可以一直地持續下去,永不停止,為什麼?因為天有五賊,見之者昌,昌,昌盛,長久。天地之道,自然之道,道一以貫之,須臾不可離。

因而制之,聖人通曉自然之道,順乎道,合乎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掌握道,運用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上一小節講到: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順著上一節,接著講至靜之道。至,極、最的意思;靜,道的狀態。萬物皆從道中來,最終也都復歸於道。至靜之道,是未有萬物,未有宇宙,未有時空的時候,道的狀態,至靜。

宇宙、萬物從哪裡來?關於宇宙的起源,當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宇宙的本初是一個奇點。那麼問題來了,奇點又從哪裡來的,而這個奇點又為什麼要爆炸?這樣的問題科學給不出合理的解釋。而《道德經》中早就給出了答案:道生出了宇宙,道創生了萬物。

怎麼理解?做個類比:如果說道是平靜的海面的話,那麼宇宙就是海面上湧起的一朵浪花,這朵浪花從海面上升起、跳躍、翻騰、擴散、收縮、跌落,復歸於海面。浪花湧起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它要經歷這樣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宇宙萬物都是如此,始於道,歸於道。

至靜之道,就是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有無,超越了宇宙,超越了時空,是未有一切的那個地方。在這個地方,律歷是不能和它契合的。律歷,指曆法,指時間。契,古文字的「契」字,右邊是一把刀形,左邊的一豎三橫表示是用刀在一塊小木條上刻下的三個記號,本義為刻,契刻記事,所記之事與事實相符即契合。

因為至靜之道,超越了一切,所以人們拿著宇宙中的時間的這把小刻度尺子,是不能來衡量至靜之道的,時間維度不足以來描述至道。畢竟浪花捲起到跌落,也就幾秒十幾秒,比起汪洋大海,永恆至道,太微不足道了。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不能以律歷來衡量至道,那麼怎麼來理解至道呢?爰有奇器,是生萬象。萬象,宇宙內外一切事物。於是聖人就設立了一個奇器,用這個奇器來契合至道,宇宙一切的演變都能從這個奇器中推演出來。

這個奇器不是什麼龐大的有形之物,而是八卦甲子。八卦,伏羲始做八卦;甲子,指天干地支。徐大椿註:八卦立而天地五行不能外,甲子定而歲時日月不能違。八卦甲子,描繪出了空間與時間的變化圖景,描述了萬物從何而來,萬物又將到哪裡去。八卦甲子超越了律歷的單一維度,以一種變化的方式來理解變化的宇宙。神,造化之良能;鬼,造化之隱跡。神機鬼藏,宇宙的意志與精神,造化的良能與隱跡,也都在八卦甲子中。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陰陽相勝,變化順矣。宇宙萬物的變化,說到底都是陰陽的變化。昭昭,明亮光明;象,道的形象,沒有任何的物質形象。整句話的理解就是:掌握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八卦甲子之奇器,運用這樣的方式方法,我們就能迎著光明走向至道。(完)


後記:

三百多字的《陰符經》,歷時好久,分十五篇,全部解讀完了。坦白講,我此次的解讀,很簡單、很普通,其實也算不上什麼解讀,只能說是做了點《陰符經》的筆記和大家分享下,或者說是做了點翻譯,甚至連翻譯也沒做好。《陰符經》,文字淺顯,但含義深刻,很難讀懂。

每次解讀,我都要從歷史上十幾家的註解中找尋答案,其中的很多註解前言不搭後語,不知所云。沒有豐厚的學識和底蘊,是不足以讀懂《陰符經》的。雖然難懂難解,中途幾次都想要放棄,但我還是堅持寫下去了。謝謝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點贊。

這算作是我自己的一次學習經歷吧,也算是帶著大家一同預習了下《陰符經》。相信今後某天,白雲先生還會有更加精彩的解讀帶給我們。當然,我們不能事事都等先生,不能所有的經典都等先生解讀了再去看。既然我們都致力於弘揚華夏文化,復興華夏文明,那就要自己行動起來,先生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去閱讀,去實踐了。多讀書,多思考,多傳播,這就是我們行動的開始。

以天地為依,以聖人為師,以經文為學。聖賢的經典就在那裡,華夏文化的精髓就在經典中,我們需要做的是自己打開書,認認真真地閱讀經典,雖然經典文字苦澀難懂,但讀進去了也就明白了,實踐了慢慢也就懂了,每天進步一點點。

道不遠人,既已踏上這一條向道之路,便只顧風雨兼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次的《陰符經》的解讀是一次小小的嘗試。今後,我還會試著繼續講解一些華夏經典,和大家一同學習,一同進步!


《陰符經》原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

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

微信號:teacher361
推薦閱讀:

職務侵占罪解讀及其辯護思路
解讀《楚漢傳奇》中韓信職場哲學
八字中「偏印」的用法解讀
今古稱謂解讀(等級類)
《2018 NCCN子宮腫瘤臨床實踐指南》解讀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