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拳之基本功法――王永祥
現在學練意拳(大成拳)的人很多,但有不少人並不明白此拳的道理,從而使體內外矛盾混淆不清,基本功法練習不合理,呼吸不講氣沉丹田(而發力的最主要方面是人體與大地的反作用力及丹田高壓,沒有或做不到這兩項,那就是不懂、不會意拳發力)。王薌齋先生講過:"力生有兩,兩則能一,即作用力與外作用力之對立統一"。在王先生的弟子齊執度先生所執筆的《拳學新編》"試力篇"中談到;"先求一個爭力,再,求其他爭力",所講都是以人體體內矛盾為主要矛盾的矛盾運動。在這裡分清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極為重要。王先生之弟子韓嗣煌先生在們調珊集》中,就談到體內矛盾與體外矛盾之分,尤其點明了"體內矛盾是體外矛盾的基礎"。下面,筆者將自己在王薌齋先生拳學思想指導下,三十餘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與心得做一簡述,以期對讀者能有所啟發。一、養生樁:要求調息,要氣沉丹田。(丹田高壓第一步)作法是深呼吸,吸一口氣,緩緩吹出,讓胸腹溝通;達到自然呼吸下的丹田松圓、常圓(發力時是實圓)。二、 試力:「三維統合試力法」,即三維空間上的力量實驗。 具體作法是:1、先作前後方向的爭力練習,身體在平步養生樁的基礎上轉動90度,呈丁八步站立,雙臂平伸,手心向下,身體重心前三後七(前後試力屬定步,只有重心移動,不做步法位移);向前時,身體帶動手臂向前推擊(雙手與身體相爭,如同有一根橡皮筋把雙手跟後腳相系),當身體重心移至五五時;改作向後,身體帶動手臂向後拉回,身體重心後拉到前三後七時再重複向前。五分鐘後換另腳前位。初練時,動作幅度較大,身體重心移動時的均衡性不穩定,雙手與身體相爭的體會也不明顯。隨著訓練的日漸深入,前後爭力愈來愈明顯,身體動作幅度越來越小;逐步由大動到小動,再由小動到微動,由微動到不動之時便可做下一步的爭力練習。2、上下爭力具體要求:丁八步站立,雙臂上舉如託大盤,手心向內,身體重心前三後七,身體帶動手臂向上、向前、向下、向後劃成一圓(前左腳尖與雙手拇指間意想有一根橡皮筋)。練習五分鐘後改換右腳前位。初步練習時,動作大,越練動作越小,所畫圓圈也愈來愈小,最後逐漸形成一個點。上下爭力練習形成一個點後,可增加前後爭力練習的內容,即上下、前後兩項爭力結合在一起練習。切記每一個動作都是用意不用力,而且是以身帶手,千萬不可以手帶動身體。之後再做左右爭力練習。3、左右爭力,是身體左右兩側面的各點相爭,練習時比前後、上下爭力的難度大,所以放在最後來做。左右爭力具體方法:外形如同養生動功中的轟水練習,丁八步站立,雙臂垂放於身體兩側,重心前三後七。身體左旋時,左手手心向外,身體旋至重心五五時再向右旋(右手手心由向內改為向外,人的身體重心回至前三後七時重複)。五分鐘後改為另腳前位。注意事項:身體左右旋轉時,雙腿不可失掉撐裹擰的意識;切記不可做成是左右手臂的擰轉,而是身體左右兩側及手臂的各點相爭,重點體會腰部的擰轉意識。當左右爭力練習有了深刻認識後,便可結合上下爭力、前後爭力做兩項結合練習。最後,再做「三維統合試力」練習,既「上下、前後、左右」同時做出相爭而相合的訓練。練習時,以丁八步站立雙臂微曲撐抱於胸前,身體重心前三後七,身體外形不動,意識中「上下、前後、左右」同時做出。「三維統合」狀態是身體外形靜止,人體內力、神經系統及思維意識高速運轉,近似於電腦的三維動畫效果,使人體與意識達到高度統一狀態,也就是「形、神、意、氣、力」相合的完整狀態。為了檢驗「三維統合試力」法是否科學,可以作一個實驗:任何一個人,只要你側步(丁八步)站立,雙手握住腰帶(或上衣襟)然後緩慢移動身體重心,你便即刻能夠體會到身體相爭相合的感覺。以上方法經過各年齡段及知識結構的人群訓練實踐,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