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中有信念 轉載
大凡名人都有座右銘。葉聖陶的座右銘是「未厭」,他的書齋名為「未厭居」,解釋說,他在任何情況下,對人世總抱著希望,決不厭世;而對自己的工作則永不厭足,所以取了這個意義雙關的書齋名。
梁啟超的座右銘是「飲冰」。他的書齋名叫「飲冰室」,他從1899年開始用飲冰室這個名稱。當時他在日本橫濱辦《清議報》,從第二十五期時用筆名「任公」開闢《飲冰室·自由書》專欄。1901年自號「飲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題名「飲冰室」,並稱自己為飲冰室主人。「飲冰」一詞始見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焉?」梁啟超心憂天下,變法維新,內心焦灼,因此他想靠飲冰來解內熱。
林語堂的座右銘是「有不為。」一個人不可能是包攬天下的全才,有不為,才有所為。林語堂給自己的書齋起名為「有不為齋」。他在一篇小品文中說:「我厭惡費體力的事,永遠不騎牆而坐;我不翻跟頭,體能上的也罷,精神上的也罷,政治上的也罷。我甚至不知道怎樣趨時尚,看風頭。」他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此處果有可樂,我即別無所思。」
黃胄的座右銘是「雨石」。黃胄命名自己的畫室是「雨石居」。他說:「我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塊石頭,不會講什麼話。」這當然是他的自謙之詞。「雨石」大概有三層含義:一層是做人像石頭一樣樸實;一層是滴水穿石,對藝術要有執著追求;再一層是雨後之石更加潔凈,潔而堅是雨石的品質,也應是藝術家的人品。
「未厭」是一種對人世間的大愛,「飲冰」有一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責任,「有不為」則包含從容不迫的大智慧,「雨石」則是一種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從這些別出心裁、不同凡響的座右銘中,我彷彿看到了他們非凡的人生軌跡,找到了他們通向成功的鑰匙。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意境吧?
這些座右銘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其中有理想、信仰、信念的光芒。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燈塔,照亮人們的一生。一個有信念的人,才會有明確的目標、遠大的抱負、成功的人生。
最近,美國民調機構「健康之路」公布一項對全球135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幸福感的調查報告顯示,中美洲小國巴拿馬民眾的幸福感高居榜首,哥斯大黎加排名第二,丹麥第三,中國排在第90位。結論是中國人有錢不幸福。原因何在?眾說紛紜。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存10大社會病症:信仰缺失、看客心態、社會焦慮、習慣懷疑、炫富心理、審丑心理、娛樂至死、暴戾狂躁、網路依賴、自虐心態。我以為,這10大病症,歸結於一點,核心原因還在於信仰缺失,或者可以說是理性信仰的缺失。人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也在於此。
現代人,似乎太在乎物質的力量,太在乎金錢、房產的力量,評價個人得失成敗往往都以此為標杆,這無疑會使人們陷入一個怪圈,因為慾壑難填。而這些座右銘幾乎不以物質為支撐,都是極其重視人類精神領域的追求,所以他們畢生都是幸福的。
周國平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在尋求幸福的道路上,不妨把物質的目標定得低一點,從而給精神追求留出空間。那些偉大的靈魂,聖者如佛陀和耶穌,賢者如蘇格拉底和孔子,天才如尼采和凡·高,生前或者貧困終身,或者受盡磨難,如果用世俗的眼光來評估,他們都是很不幸福的。幸福這把尺子太小,衡量不了這些精神偉人的價值。不過,倘若把幸福定義為人性的偉大,他們又是最幸福的。」或許我們終身成不了偉人,但如果能從這些偉人身上得到啟示,也注重精神追求,完善信念,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得到提升。
推薦閱讀:
※淺談心靈的信念
※你的心意是一樣工具
※什麼樣的信念能夠讓我們更幸福?
※你在哪一刻堅定了自己活著的信念或是努力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