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我們處世做人,「用心若鏡」的道理

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這樣一來,這個人生有什麼意思呢?大有意思!因為這樣的人,才真認清楚自己的人生,才會尊重自己的生命。「盡其所受乎天」,上天給我們一個生命,多麼寶貴呢!我們要善於讓這個生命,很自然地活下去,活到我們該走路的時候趕快就跑路,不要佔著位子不走。盡其所受乎天,把上天給我們這個生命很自然、很舒服、很珍惜地活下去。「而無見得」,但是,活是活下去,我們光屁股來的,最後走的時候還是光光的走。赤裸裸的,來去無牽掛,而無見得,也沒有什麼屬於我的,一切都歸之自然。不但外物是天地生的,最後還歸於天地,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肉體,也是天地生的,最後也要還之於天地,這是自然之理。「亦虛而已」,就是很空靈,很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內七篇到這裡,一篇大結論,但是,你不要看著容易,覺得這個道理很有意思,你就是做不到!我們人生,我經常說有十二個字:「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這就是我們人。這十二個字是我的咒語,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看莊子這些道理,我們一聽非常有理,只是做不到。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到呢?對不起,從《逍遙遊》第一篇開始,就要有這個道的修養;有這個道的修養,才能真正做到這樣,所以說很難。相反的說,你如果在道理上認通了,一個人沒有道的修養,但是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的話,至人之道也都得到了,自然就會成功了。所以正反是一樣的道理。現在莊子做結論。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逆,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是道的最高境界。至人,得道的人,「用心若鏡」,心如明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樣。所有事物到鏡子前面一照,一定有影像,但是如夢如幻。鏡子照人,你馬上就體會那個境界。自己看鏡子裡頭的我,立刻會忘掉自己這個身體;不過要注意,不要常看,如果晝夜看鏡子,只要七天七夜,這個人馬上會離開這個身體了。這個不是絕對,而是非常可能,這是道家有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不能輕易用,一個人在鏡子里看自己,只要看鏡子的影子,就體會到我們現在這個生命,的確是如夢中生。

現在這個秘訣露了,本來不露的,被一位朋友問了半天,才說出來,他去一試驗,也體會進去了。所以用鏡子處世,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叫我們處世做人,有八個字「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照鏡子就有,一切事物過去了,鏡子不留痕迹,這個就是佛家講的大圓鏡智了,也就是明鏡亦非台的道理。「不將不逆」這四個字,儒家程明道《定性書》也用上,得道人處這個世界,不將不逆。既不執著,也不歡迎,也不拒絕。你說我今天倒霉,遭遇一件很不痛快的事情,其實也沒有什麼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啊,不差一件不痛快的事情,否則生活太單凋了。那個不痛快來了也不拒絕,因為人需要一點不痛快點綴,不痛快過後來個痛快,你不曉得多高興呢!所以一定要這麼調劑一下。

「應而不藏」,就是鏡子照東西一樣,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心中不藏。因此一切恩怨是非,過去不留;不是沒有是非善惡,而是過去不留,此心很平靜。「故能勝物而不傷」,能修養到這樣才能入世。這一段很重要,尤其現在工商業的社會,大家生活忙碌,自己已經不是一個真人了。我們這些在工商業時代的人,二十一世紀的人,父母生下來那個人,一長大,那個原來的人跑掉了,後來活著的是假人,不是至人;都被物質環境忙碌得昏了頭。要想真抓住自己是個人,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必須要懂莊子這一段《應帝王》,入世能夠「勝物」,不被物質所打垮,不被物質環境所誘惑。「勝物而不傷」,不會傷害到自己,我還是我。

這一段就是《莊子》的精彩部分,我們平常研究《莊子》,一翻開來,總把一條魚變成大鵬鳥,看起來很精彩,其實那個一點都不精彩!那是電影廣告,是序幕,真正的精彩在《應帝王》這一段,把出世之道,入世之道,都講完全了。下面莊子的習慣,還有個話頭,吊在下面給你參。

――摘錄自《莊子諵譁》

註:上文為摘錄,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繫,文章僅供參考,請勿斷章取義,以南師原書或錄音為準。


推薦閱讀:

大千老師談臓腑(二)丨五臓與六腑如何對應
南懷瑾老師說《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過去必讀的經典
南懷瑾老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蔡禮旭老師菁華18
蔡禮旭老師:珍惜光陰

TAG:南懷瑾 | 道理 | 做人 | 處世 | 用心 | 我們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