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去日本還可以這樣玩!

讀書,就像一條河流,有無數岔道、支流,也正因為這些岔道和支流,才讓人迷戀。前段時間讀黎戈,書里提到柳宗悅關於日本民藝的書,買來一本,讀著安靜。

私以為,日本民藝里,那些陶瓷、木器的動人之處,不僅僅是樣子好看,質地純厚,更在於這一件件物器誕生背後,那些已然逝去的價值觀:沉靜、自足、專註、用心。

《最美之物》這本書的作者,走訪了日本二十縣市數十窯口,拍下那些美好器物,講述民藝師們歷練和故事。如果有機會去日本,可以這麼玩。

——魏小河

-

柳宗悅說:

「最美之物,並非出自天才之手

而是誕生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站:出西窯

出西窯是由當地的五名年輕人於 1947年(昭和 22年)合作創建的。

目前員工通常有 20人左右,是由 11~12名陶工,加上陶工助理、黏土工、總務、銷售和市場推廣人員等組成的大家庭。

出西窯只使用當地的土和當地的釉,只用當地的柴燒制。

出西窯的陶工們除了固定的工作,可以在空閑時間自由嘗試製作陶器。器型好用,和其他出西窯陶器一併擺上餐桌時也不突兀,這樣才能被認可是出西窯出品。

出西窯不是傳統窯口,但它卻受益於這一點,在工作中進行了各種嘗試。

沒有名氣,價格便宜,集功能和美觀於一體的日常陶器,正在被手工大量生產。在民俗藝術倡導的理念下,出西窯堅守共同體的形式,超越了民俗藝術的框架,把陶器送到更多人的手中,這些陶器如今也活躍在日本人的餐桌上,豐富了餐桌的色彩。

第二站:牧谷窯

綠色、茶褐色、粉色的條紋、編織紋和水波紋。色彩鮮明,清新奪目。牧谷窯杉本義訓的作品雖是陶瓷器,但就算擺在人氣雜貨小鋪里也不覺違和。

杉本的這些代表作,採用的都是「絞胎」這一傳統技法。絞胎也稱為絞泥,是用不同種類的泥料相互組合,以表現圖案和紋路。

杉本的作品與以往的絞胎瓷不同,有一種輕盈的感覺。工作間隙喜歡海上衝浪和購物的杉本,用他獨有的現代感引出了絞胎瓷的新魅力。

絞胎瓷的製作需要相當大的耐性。

如果製作條紋圖案,要將兩種以上顏色的泥料切成薄片,交互疊加,使泥面之間充分貼合。靜置一段時間後縱向切出橫截面,就得到了胎料。要是製作編織紋,就要把條紋的胎料切片再橫豎交錯疊加。

在杉本工房裡,這樣整裝待發的胎料比比皆是。為了儘可能地減少浪費,泥料尺寸也隨器型尺寸而定,因此必須按照顏色、圖案和尺寸去準備泥料,泥料數量是圖案、顏色與尺寸相乘的數量。

就算圖案很簡單,胎料也要靜置七到十天左右。鎮石不能太重,位置也不能偏移。如果受力過重或是位置不正,圖案就會扭曲,搞不好整塊泥料會被壓成碎塊。縱觀整體,找好平衡,謹慎地壓上鎮石,並勤於確認。記錄日期,依此取用醒好的胎料進入造型的工序。

除了外出遠行,杉本每天都會來工房工作。

第三站:鈴木稔

鈴木稔是個人工作室,也是他的名字。

他使用益子當地的泥土和釉料製作外形考究而有質感的陶器,其特徵就在於器型。他製作的小壺,壺嘴像搪瓷壺,壺身的曲線像葫蘆。

圓滾敦實的茶壺和茶碗,雖然是全新,手感卻很舒服。再加上厚重的釉色,給人一種溫馨而時尚的感覺。

稔製作的這些陶器,不用轉盤,而用石膏質地的分割式模具來成型。製作茶碗時,在模具上貼附一層板狀陶土,然後沿模具邊緣裁掉多餘的泥料。用粘土和水製成泥漿塗在接縫處,使粘土與模具更好貼合。

泥料固定在模具上後,開始處理容器內側。用細膩的粘土填滿接縫處,用膠皮刮刀抹平。口的部分用鞣皮細緻地處理好。放置 30分鐘左右,等泥料變得稍硬後脫模。

用轉盤的話也就是一會兒的工夫,但稔非要多花時間用模具做。

更多……

縱有陶藝傳統、優質泥料和豐富經驗

縱有美的眼光

若無流通之所,則技藝只能擱淺

縱有流通場所

若店家的目光愚鈍,則又功虧一簣

讓古怪的器物充斥店面

這是我一直以來對陶藝的看法

將陶器、民藝家和流通場所完美地融合

能有此書,叫人滿懷欣喜

——安西水丸

以上圖文,摘自《最美之物》


推薦閱讀:

日本人眼裡的天皇和靖國神社(後記)
為什麼提到如何看待日本時,基本上看不到不好的地方。?
日本電影《非常線之女》[超清完整版]
日本的社保與「敬老政治」的啟示
日本右翼的背後支持者是美國嗎?

TAG:日本 | 這樣 | 去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