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點最新手冊】醫療與保健、姜的應用

醫療與保健

( 一 )、概念界定

醫學是為了解決疾病及延長壽命。而欲達此目的,既要解除癥狀,又要改善體力。解除癥狀稱為醫療,改善體力稱為保健。所以,完善的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醫療是為了改善癥狀,以達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於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醫療針對疾病癥狀的療效必須具有立即性。醫療包括診斷與治療兩部分,而其治療方式可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須在診斷的指導下才可進行。其中內治法是根據辨病的診斷結果配與藥物,並用口服、注射、點滴等方式將藥物送入體內,再經身體組織運作以達到從果解症的目的。外治法則是根據癥狀或異常形態來判斷體傷或患處,然後用按推、刮痧、復健、牽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針刺、手術等侵入性方法,從因處理體傷,或從果處理患處,以解除癥狀。外治直接處理體傷或患處,內治則否,此為二者之根本差別。

保健主要是通過改善體力,以增強免疫力、自愈力,從而達到預防及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醫療不可或缺的輔助。保健方式亦可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內治與外治主要是靠葯食之內熱源與溫敷之外熱源,並須結合診斷,才可達到改善熱能、增強體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作息,健身運動如太極拳、拉筋、跑步等,心態調整如情緒管理、心理輔導、打坐、懺悔等。除溫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體針對某種疾病癥狀,也不直接處理體傷或患處,而是通過全面增強體力以期延年益壽,甚或改善乃至療愈疾病。所以它無法針對疾病癥狀產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須持之以恆,日久方顯其效。

( 二 )、內治法

內治法又可分為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辨病論治屬醫療,是40直接針對不同疾病癥狀進行差異性治療,雖然可影響組織運作,具有治病功效,卻須以透支熱能、體力為代價,所以是從果解症。辨證論治屬保健,是通過改善熱能來間接改善癥狀,雖然並不直接治病,卻可收因變果轉之效,且無傷害體力等副作用,所以是從因解症。但辨證論治中的虛實寒熱之辨,不可誤以為其中的寒熱也屬於體質辨證,因為可用於體質辨證的只有虛實,寒熱則是用於論治。虛實之辨是為了辨體力之強弱,以辨體寒之程度,故屬辨證;寒熱之辨則是為了依體寒之程度以選用溫熱性藥物並確定其劑量、同時避開寒涼性藥物來改善體力虛弱的寒性體質,故屬論治。

在內治法中,即便使用的溫熱性藥物,由於它是通過改善熱能間接改善體傷,因而其解症效果是間接的,不具立即性,所以從本質上應屬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飲食調理,其作用機制與內治法並無二致,故將其併入內治法來討論,並將藥物、食物合併簡稱為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飲食、正確用藥,就要先了解藥食是如何影響身體的。

葯食對身體的影響有兩種要素:藥性與成分(此處藥性僅指葯食之寒涼平溫熱之特性,並從其對人體熱能的影響角度來界定)。此二者皆影響熱能作用與組織運作,但藥性以影響熱能作用、改善體力為主,屬於保健;成分以影響組織運作、改善癥狀為主,屬於醫療。

生活中常利用藥食之寒熱偏性來調治疾病。從醫療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涼性葯食雖可影響組織運作,具有治病功效,但因會消耗熱能,無法改善體力,所以它是辨病論治、從果解症,並以體力尚佳為前提,其重點在成分而不在藥性,且其療效還必須具有立即性才可以稱醫療。溫熱性葯食則不同,它可以改善熱能,增強體力,具有保健功效,雖不求治病之功,卻可收因變果轉之效,所以它是辨證論治、從因解症,且適用於所有體質,其重點在藥性而不在成分,故屬保健。

時下流行的保健醫療之法,諸如鹼性食物(謂可改變酸性體質),生機飲食(謂可保全營養成分),人造維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內的西藥等多屬寒涼,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藥性。其中屬醫療者僅有除疫苗外的西藥;疫苗及其餘諸法則既無立即解症之功,其寒涼性亦無改善體力之效,不僅稱不上是醫療,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無法將它們劃分為醫療或保健。

溫熱性葯食具有保健功效,進而從因解症,但為何它不是像寒涼性葯食那樣通過其成分,來達到治病功效?今以姜為例,先說明治病功效問題。當發燒咽痛、咳嗽痰多,用溫熱薑湯而痊癒,一般人就會認為姜具有退燒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當痛經、小便困難、便秘,用溫熱薑湯而痊癒,則又認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種治病功效,但這並非事實。就如同汽車沒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後又恢復正常運作,此時能說汽油具有導航、音響、空調的功能嗎?如果有,只須買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聽音樂、吹冷氣了嗎?顯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種能源,提供汽車運轉所需的能量,是汽車各種設備在此能量驅動下的系統運轉,才展現出種種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種熱源,幫助身體將食物吸收轉化為熱能,是身體各類組織在此熱能推動下的協同運作,才達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體熱能作用及各類組織運作,當病好了,就會誤以為溫熱性葯食具有治病功效,對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說明成分問題。比如用加熱紅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種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為何吃紅豆卻不見效?外敷時又何須先加熱?再如經晒乾炒過的乾薑片與鮮薑片的成分相同,為何療效卻不相同?又冷服薑湯,其成分不變,為何療效不彰?故加熱過的紅豆袋跟姜一樣只是一種熱源,幫助身體將食物吸收轉化來改善熱能,進而使體傷好轉才能如此,並非其成分使然。綜上所述,可見以溫熱性葯食改善熱能、使疾病痊癒的是其藥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則用藥療疾或飲食養生,若要從「因」改善,以達到保健功效,只須善用藥食之性味,從保養熱能著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選方配伍即可大為簡化。反之若從「果」著手,為求治病功效,就要強調成分,以對治不斷變化的病情,所以選方配伍或藥物研發就變得極為複雜。【按:此中所謂用溫熱性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謂個別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藥性與成分的關係。藥性雖不即是成分,但也離不開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體和合的作用,所以若從葯食中抽提單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體的作用,就像樹葉的光合作用要靠葉綠素,但單獨抽離出來的葉綠素就失去這個功能了。】

人體的熱能主要來自於食物,而不能由溫熱藥性單獨提供。如將食物比喻為燃料,則溫熱藥性猶如助燃劑,可減少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寒涼藥性猶如阻燃劑,會增加食物消化過程中熱能的消耗,令虛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趨利避害,須善辨葯食之寒熱性。其辨別規律,經多年觀察重症、重病患者飲食用藥反應,總結如下。以味辨,甜、酸屬寒,甘、咸屬涼,辛屬溫,辣屬熱,苦則不定,但多屬寒涼。以類分,水、油及海產屬涼,茶、水果屬寒或涼,酒類皆屬寒(酒精屬寒)。因寒涼性葯食皆需仰賴身體有足夠的熱能,才能被吸收轉化後發揮其效用,對輕症及體力尚佳者,適量服用,固然無妨;但對重症或體力較弱者,卻會使熱能更加不足而衍生種種後遺症,是不適宜的。故寒涼性葯食是否可用,當視自身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輕重而定;若服食後感覺不適或體力變得更差,即說明熱能已經不足,食之有害,應當減停,並改以增強葯食之溫熱性及加強運動來補救。若已身患重症或體力虛弱,則應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鮮、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維生素,及寒涼性鹼性食物如檸檬、葡萄、西瓜、獼猴桃、茶、醋、海藻等,並少依賴藥物,避免接種疫苗。日常飲食宜少水、少油、少鹽、少加工品、少轉基因食物,多溫熱性葯食。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溫熱性葯食雖可改善熱能,但熱能改善不一定能使體傷好轉。若體傷不能好轉,癥狀就不能消除,也就是用對內熱源,若無按推原始痛點,癥狀未必會好。此外,服溫熱性葯食若出現癥狀,其因或由原本身體運作失調,以致所服溫熱性葯食相對過量過強加重體傷而間接造成;或由溫熱性葯食過量過強,消耗熱能,以致影響身體運作,間接形成體傷所致。但不論何種情況,此時皆應按推相應原始痛點,癥狀若解,則繼續等量服用;若無按推配合,或按推無效,則須減量減淡。這也說明從因改善癥狀,內治法必須配合外治法才行。

總之,葯食只是一種緣,不論是從因解症或從果解症,都必須透過因,也就是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運作,才能產生效果,否則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談身體熱能作用及組織運作,而宣稱葯食可以清熱、利水、安神等,或產生抗體、抗凝血等,或補甲狀腺素、賀爾蒙等,或治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都犯了「棄因談緣而說緣治果」的過失,皆屬戲論。

( 三 )、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為了解除癥狀。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溫敷的作用是改善體力而屬保健外,其餘皆屬醫療,並可分為從果解症與從因解症兩大類。從果解症是直接處理患處,但除非已經確定癥狀是由本處體傷所致,否則直接處理患處是外治法的禁忌。從因解症則是處理體傷,其關鍵是要選對導致癥狀之體傷位置。只有選對位置恰當處理,才能立即顯效。然而,不論是從果或從因下手,都會消耗熱能,故為鞏固療效,必須溫敷,並配合內治法及其他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法的手段,同內治法一樣,不論是屬醫療還是保健,都不能宣稱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當感冒用暖貼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說它們可以驅風寒、殺病毒嗎?如果能,把它們放在屋內,不就滿屋溫暖,清新無毒了嗎?又如,當頭風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說它們可以驅風止痛嗎?如果能,傢具多木製,且手肘在身,為何還得頭風痛?再說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會好嗎?還是直接拍打眼睛?會不會打成熊貓眼?故手術、針刺、按推、拍打、溫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葯食等內治法一樣,只是一種緣,不能說有治病效果,否則就像在說「汽油」的緣,不經「汽車空調系統運作」的因,就可產生「冷氣」的果一樣,明顯也犯了「棄因談緣而說緣治果」的過失。

( 四 )、總結

由於保健對癥狀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當作醫療本身來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視保健的重要性,因為疾病之所以能治癒,也是靠自身體力增強而修復的。所以,醫療若無適當保健措施的配合,不僅療效難以保障,對熱能較弱、體力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樣,更是只能暫時改善癥狀而無法斷除病根。從這個角度看,保健比醫療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因此將正確的保健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離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才是保障大眾健康的最佳途徑。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離不開保健的配合,所以為了增進並鞏固療效,廣義的醫療也應將保健納入其中。反過來,保健得當,也可讓疾病消弭於無形,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廣義的保健,也應涵蓋醫療。故醫學的實踐,必須醫療與保健並行,內治與外治互補,不可割裂或偏廢。惟其如此,醫學才能臻於完善,真正達到守衛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

參、附錄


一、姜的應用

姜,味辛辣,性溫熱。因是居家常備之食物,又可外用,故為原始點醫學所推薦的一種常用熱源。本文介紹幾種常見姜品的製作及其應用。

首先澄清兩個觀念問題。其一,有說「留姜皮則涼,去姜皮則熱」,認為姜皮、姜肉寒熱性不同。這是不對的,因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溫熱。其二,有說「早吃薑勝參湯,晚吃薑賽砒霜」,這也是謬見。喝薑湯若出現癥狀,其因或由原本身體運作失調,以致所服薑湯相對過量過強使體傷加重而造成;或由薑湯過量過強,消耗熱能,以致影響身體運作,形成體傷所致。但不論何種情況,此時皆應按推相對應原始痛點,癥狀若解,就繼續等量服用;若無效,則須酌情減量減淡,或加參、甘草、龍眼乾、紅糖等(一種即可),或改服紅參湯,以減弱內熱源之藥性,並改善其口感。

( 一 )、濃薑湯


1. 材料製備

(1). 選姜材:一定要精選有機新鮮瘦小土姜或老薑,以確保質量。

(2). 鮮薑片:生薑先去土、洗凈、切掉壞的。如用以製作乾薑片,則切成 3 ~ 4 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時易碎裂);若直接用以熬薑湯,則可切得薄些。

(3). 乾薑片:鮮薑片經晒乾(注意:若兩天內不能晒乾,很可能會發霉)或烘乾,再用小火炒約 25 分鐘,即製成乾薑片。視產地、品種不同,十斤鮮薑片可製成 1.0 ~ 1.5 斤乾薑片。

2. 熬煮方法

直接以鮮薑片,或將鮮薑片加少許油、小火炒到金黃色(時間約 20 ~ 25 分鐘),再加水熬煮。鮮薑片用量至少為一斤(500克以上);如用乾薑片,則按 10:1 比例換算(即 50 克以上)。

(1). 水量:以一升(1000 毫升,約 5 碗)水為基準量。若為了增加薑湯濃度而增加薑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沒薑片,46則須增加水量至薑片全部淹沒為止。(不論是用鮮薑片或乾薑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但第三遍濃度已淡宜當保健用)。

(2). 熬煮:關鍵在濃度,薑湯要濃縮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 5 碗水,則熬成約 1.7 碗)。用普通爐灶或瓦斯爐大火煮開後改小火,或用電葯壺熬煮,依不同器具約需2~ 4.5 小時不等,但重點不在時間而在濃度,只要薑湯水量熬煮剩三分之一,即使熬不到1小時,亦可關火。期間盡量不要掀蓋;若水分太多對重病患者造成負擔,可以熬得更濃些。

【以乾薑片熬煮的另一種方法】將炒制乾薑片過水清洗一遍,置鍋中加適量水浸泡約 40 分鐘後,先大火燒開,再轉小火熬煮 45 分鐘即可。此法因熬煮時間短,可通過減少用水量來增加濃度。

3. 應用

(1). 內熱源:主要作為重病患者的內熱源,以補其日常飲食熱源攝入之不足。

(2). 外熱源:可用棉花棒蘸溫薑湯清洗或擦拭患處,尤宜於清洗大面積創口(一天可多達 5、6 次,且可不必再輔以其他外熱源)。

( 二 )、姜粉


1. 製作:將上述炒過之乾薑片細研成末,即成姜粉。

2. 應用

(1). 內熱源:重病患者每天 50 ~ 75 克,分 3 ~ 5 次用少量開水沖服或調成糊狀慢慢吞服。

(2). 外熱源:姜粉經高溫處理(如用微波爐打、鍋炒、密封隔水蒸)降溫後,可直接撒在各種小面積創口。裸露創口不須包紮,並盡量保持乾燥,以加速癒合;非裸露創口則可用藥用紗布包紮固定,以避免與衣物摩擦。更換紗布時,要先打濕再緩慢揭開,以免傷及皮膚。

( 三 )、姜粉泥


1. 製作:

用姜粉經高溫處理後加少量溫薑湯或溫開水調成泥狀,現做現用。

2. 應用

用作外熱源,可敷在無創口的硬結、腫塊、皮膚病等患處。姜粉泥如需要可用不織布及紗布包紮、或保鮮膜包裹固定,外層可再用暖貼等熱源保持溫暖,以加速體傷修復。患者對此類外熱源的耐受力差異極大,可從十幾分鐘至 12 小時不等,尤其前10來分鐘最為難耐,若15分鐘後仍感嚴重不適,就立刻拆除,換用其他溫暖合適的熱源。

( 四 )、鮮姜泥


1. 製作:

鮮姜洗凈切成小塊,用果汁機(要加適量水)或其他工具打成泥狀,再用紗布將汁水擠掉(汁水可用來煮薑湯),現做現用。

2. 應用

鮮姜泥經高溫處理(見前述「姜粉」條)、待降至溫暖舒適的溫度後可用作外熱源溫敷硬結、腫塊、皮膚病、創口(須先用淡薑湯洗過)等各種受損組織。如小面積溫敷,可用藥用紗布將鮮姜泥包起來使用。用於大面積溫敷時,可先墊一層紗布,再敷姜泥於其上,然後在姜泥上鋪一層塑料膜隔水,再蓋上薄毛巾,最後加蓋熱紅豆袋保溫。但因鮮姜泥較刺激,若用以全身溫敷,應分日進行,譬如一日四肢、一日軀幹,如此交替循環;溫敷時間亦須視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 20 分鐘到 60 分鐘之間。

( 五 )、常見姜品的保存:

1. 鮮薑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 熱薑湯應存放在保溫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過 12 小時,若覺變味,則已變質,不可飲用,最好是當天煮當天用。

3. 乾薑片、姜粉須密封,若要長久保存,則要冷藏。



推薦閱讀:

小清新創意鉤針畫,新手也很容易哦
新手學HTML代碼的簡易方法
新手說開店:什麼店能賺錢
玩具板與專業滑板的區別與推薦店鋪
眼妝新手必讀 | 不同質地眼影大比拼!

TAG:醫療 | 保健 | 新手 | 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