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顧海良: 為師為學不倦 求知求索不息(學者風采)

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主任顧海良為師為學不倦 求知求索不息(學者風采)本報記者 蘇 超 於春暉《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06 版)

從武漢大學校長卸任後的顧海良(見上圖,資料照片)並不輕鬆。身為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主任,他不僅要牽頭編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等書,還要負責總共97部「馬工程」重點教材的審議工作。這近百部教材的編寫大綱,顧海良都得參與討論和審議,有的甚至要討論七八遍。教過小學中學大學,帶過碩士博士,豐富的經歷是一輩子的財富1977年,當恢復高考的信息傳到安徽和縣時,已經在這裡下鄉8年的上海知青顧海良犯愁了。他既不是「老三屆」高中生,又超過了25歲的年齡限制,如何才能報名呢?雖然公社推薦了他,但也得證明達到高中水平才行。後來,他拿著數十萬字的《資本論》讀書筆記去報名,這才獲得考試資格。這些筆記,顧海良今天依然保留著。來安徽和縣之前,顧海良就讀於歷史悠久的上海中學。他還記得入學報到時,學校老師幾近無誤地一一叫出新生名字。這種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給顧海良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影響著他日後的教學生涯。1969年,18歲的顧海良下鄉後,就在村上的一所小學任民辦教師,後來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加上後來在人大、武大的教學經歷,他的教壇履歷十分完整。「像我這樣教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教授,全國恐怕不多見。」顧海良感慨,「豐富的人生經歷是我一輩子的財富」。1978年初,顧海良作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進入安徽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開始較為系統地學習經濟學理論。他不僅學習本專業知識,還常去旁聽哲學系、農學系等外系的課程。多年後,還有外系同學記得他扛著椅子來旁聽的情景。大學畢業後,顧海良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師從研究《資本論》的著名學者田光教授。談起老師,顧海良覺得很幸運,「田光教授深厚的學術底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優良的學術品格,給我極其深刻的影響,也成為我經濟學研究所追求的境界、風格和品質。」1984年畢業後,顧海良到人大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工作,踏上教學科研之路。不論在高校,還是在行政崗位,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顧海良首先認為自己是個教師,其次才是學者。他曾說,大學教員應該是最令人神往的職業。實際上,不論是在高校,還是在行政崗位,顧海良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他撰寫的研究馬克思經濟學手稿的論文和著作,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重視,特別是他研究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著作《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被國外同行評價為能夠彰顯該領域中國研究水平的代表成果。顧海良始終認為,經濟學的研究,不管是理論經濟學還是應用經濟學的研究,都應服務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處於創建的關鍵時期。顧海良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制度性等問題,都提出了一些有影響的觀點;他撰寫或主編的一些著作,如《從馬克思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的經濟思想》等,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顧海良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和宣傳工作。他認為,《資本論》要走出「書齋」。他擔任總撰稿人的《畫說〈資本論〉》,通過1280段文字和約5000幅漫畫,準確生動地展現《資本論》中的基本原理和「華彩樂章」。1995年,該書甫一推出,就連續多次印刷,發行近10萬套,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出乎意料的發行量,從一個側面說明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並沒有『過時』」。提起這段往事,顧海良依然記得,在創作之初,他在江西南昌用一塊小黑板,為繪畫者作深入淺出講解時的情境。「在近一個多世紀的經濟思想發展中,還沒有哪一種經濟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樣深刻地闡釋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此強有力地影響人類社會經濟關係的發展;今天,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擁護者還是反對者,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惠於這一理論的『普照之光』」。在科學綠林里種一棵樹造一片林,能便利更多人顧海良對學問之學,有著自己的理解。學問有為己之學,也有為人之學。「在自己的院子里種一棵樹,只能自己乘涼;在科學綠林里植一棵樹、營一片林,能便利更多人。」他認為,馬克思經濟思想史不只是一門歷史科學,它也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理論。顧海良十分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他在任人大馬列所所長期間,組織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史》(四卷本)的編撰工作。這是我國學者完成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通史」,獲1997年的「五個一工程獎」。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顧海良一直很關注。他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多層性質,既有學科本身的科學性,也有解決現實問題的針對性,還關係著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涉及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因此,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應該協同推進,需要銳意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一書中,他寫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充滿著信心,但要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青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付出艱辛的努力。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他近年撰寫的《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當代視界》,主持編寫的《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等書,都廣受歡迎。面對時代的變幻風雲與我國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顧海良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時顧海良提醒,「通俗」決不是「庸俗」;「通俗」也決不能「媚俗」。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庸俗化、媚俗化的做法。「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是馬克思的名言,顧海良也總是以此作為自己學術研究和事業奮鬥的座右銘。
推薦閱讀:

【學者觀點】被疏與放逐
得數學者,得天下
學者:中國正爆發一場「光棍危機
初學者必看!告訴你如何在瑜伽練習中保護膝蓋!
台灣學者吳啟訥談二十世紀中國的邊疆與邊政

TAG:學者 | 求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