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孩子發脾氣時要「共情」,但為什麼我這樣做沒有效果?

  談到情緒管理,現在很多育兒書都會說「共情」,大概意思就是說,當孩子生氣時,要對她的情緒命名,這就是使用「共情」。

  我們是怎樣使用共情的?

  面對寶貝哭的時候,有些媽媽說,她馬上告訴孩子,「你很生氣是不是」,可是發現並不奏效,寶貝還是繼續哭。

  還有一些媽媽表示,每次和她的孩子這樣共情時,孩子都會說,「不要再說我生氣了」。

是「共情」這個方法無效?

還是我們使用的方式不對呢?

共情,百科裡的解釋是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這裡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句,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在「共情」時,我們其實還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們希望使用完共情,孩子可以馬上不哭(一切還是從我的立場出發)。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其實不是真正在「共情」,我們只是在使用一個名字叫「共情」的技巧而已。

  共情 ≠ 講道理、說教

  共情 ≠ 比慘

  共情 ≠ 放任行為

  共情≠ 給命令

  共情 ≠ 解決行為問題

  共情=「用愛平靜地陪伴孩子體會她的情緒」。

1

共情,首先一定是愛的共情。

  孩子對於父母情緒的接受是最敏感的,他們其實是可以體會出真心真意還是虛情假意的。因此,使用「共情」時,千萬不要單純地覺得這是一個技巧,而是要從愛出發,真正地嘗試去理解孩子。

2

共情,應當是平靜的。

  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有時甚至會簡單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這樣示範本身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哭鬧吼叫是可以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我的。

3

共情,要明確目的。

  面對孩子哭鬧,我們總是習慣性地馬上抱起來連哄帶騙,也許她當下就止住哭聲了。但是這樣的孩子永遠都學不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共情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孩子可以馬上不哭鬧),而是給予孩子「學習機會」來體會不同的情緒,只有認識自己的情緒,才能學會控制情緒。

正確「共情」的打開方式

No.1

發泄

允許孩子

發泄情緒

No.2

平復

幫助孩子

平復情緒

No.3

總結

引導孩子

回顧總結

共情

用愛陪同他們

1.我們應該先讓孩子將情緒發泄。

  情緒,尤其是特別激烈的負面情緒,一定是需要發泄出來的。

  因此,當孩子發脾氣大哭時,我們可以先陪著他,「我知道你現在特別生氣,沒關係,難過就哭出來,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先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出口。

2.適時介入,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當孩子地情緒不那麼激烈地時候,比如哭聲由響變弱時,父母就可以選擇介入。

  首先可以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有科學研究證明,擁抱是可以幫助孩子平靜的。然後教孩子如何平靜下來,比如向孩子示範深呼吸、或者轉移孩的注意力。

  我們使用的這些平靜技巧,不僅讓孩子平靜下來,也是在給孩子演示管理情緒的方法。

3.與孩子一起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麼。

  這一步是最重要的。當孩子平靜下來後,我們要「趁熱打鐵」,趕緊幫助孩子回顧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及時回顧,就相當於在給他們「抓重點做複習」。

  比如採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怎麼了?情緒是如何的?後來又是如何平靜下來的?

  這樣的回顧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該怎麼辦。

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

  這樣的共情做起來真的不容易,要我們自己始終保持平靜,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我們要能允許孩子哭。

  但這恰恰是我們「愛」孩子的體現。我們真的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他們長大後其他人也不會像我們這樣一直哄他們。

  我希望教給孩子的不是「你現在不哭」,而是教給她今後媽媽不在你身邊了,沒人哄你了,當你遇到自己的情緒問題該怎麼做。這才是我們使用「共情」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些路,儘管很難,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緒,儘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體會的。但幸運的是,現在他們還小,我們至少是可以用愛陪同他們一起去體會。

來源:遼瀋教育

推薦閱讀:

衣櫃這樣整,永遠不會亂!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
小戶型卧室床鋪都流行這樣設計了,太實用了
女人最易動心的十大時刻, 男人應該這樣做
美味便是王道,這樣的飯菜你喜歡嗎?

TAG:孩子 | 脾氣 | 有效 | 沒有 | 共情 | 效果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