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祝福》

讀《祝福》 讀《祝福》

@浙江省樂清中學丹霞文學社 周資潤

其實,一直對魯迅的作品有一種敬且畏的心理,因為一些晦澀的描述,都是我不太喜歡的風格。太過於慷慨激昂,反倒成了一種有力的政治手段,似乎脫離了文學的本質。但獨獨這一篇《祝福》,卻讓我驚覺魯迅的寫作之妙處,並不在於他寫得如何,而在於他選擇的人物和角度是否獨特,這也便成了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

《祝福》中描寫了一個四十歲左右的女人祥林嫂,在當時那個封建愚昧的時代,極其凄苦而又不幸的一生。作者並未以祥林嫂的身份來自述她的故事,而是以「我」—— 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客觀冷靜地敘述她的一生。忘記了哪一位作者曾經說過,最好的小說,就是不摻雜任何感情地去敘述一件事,剋制而冷靜,任由讀者去揣摩這篇文章的情感基調和寫作主題。我想,在這一點上,魯迅成功了。他用冷靜的筆調反襯出了祥林嫂命運之悲慘,兩者的鮮明反差,更加突出和深化了主題。

就文章中的核心人物而論的話,大概也就只有祥林嫂這一個,但周圍人群,如四叔四嫂、「我」、柳嫂等,對情節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的行為為祥林嫂的不幸間接地添上一筆。縱觀整篇文章,呈現出來的人物性格特徵和社會面貌都是冷漠的,他們把他人的苦難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作為無聊的消遣,而對這個悲劇本身,並不關心。顯然,這種輕視的態度,也就使祥林嫂口中的不幸成為渣滓,只是徒遭人厭棄。當然,在文章中,四嫂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同情祥林嫂遭遇的人,因為當她得知祥林嫂被她婆婆逼著嫁給深山裡的人家,而只是為了多得那一點錢時,發出了「啊呀,這樣的婆婆」的感嘆,但這點同情在介紹祥林嫂來的女人這裡不以為然,告訴她:「太太,你是大戶人家,我們這些窮人家哪裡比得上。」這也從側面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下層階級婦女的悲劇。

而其他人的反應,從小說中可以看出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從剛開始的「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地走開了去;女人們卻獨不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到「但不久,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迹」,再到「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這是一個人心麻木的過程。人們只是把祥林嫂的不幸當作故事在聽,而並非是真正地同情她,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良同情只是一張面具罷了,而人心卻是冷漠的。

再說祥林嫂本身,她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女人,丈夫去世還被婆婆賣給山裡的人家,而僅僅只是因為這樣可以拿到更多的彩禮。衛婆子分析她婆婆這麼做的原因時,把大家的利益都考慮了一遍,認為是百利而無一害,但獨獨沒有想到祥林嫂本身,她就像是一個木偶人,被人隨意地安置在哪裡都不會有人去考慮她的想法,傾聽她的聲音,哪怕是犧牲也會被人認為是理所當然。

而這時的祥林嫂其實還沒有完全喪失生活的希望,她和她的第二個男人有了孩子,這是她又有了希望的原因,然而不幸的命運還未結束,她的男人因傷寒而死,孩子阿毛被山坳里的狼叼去吃了,祥林嫂在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幸福之後,只好又由衛婆子領著到舊主顧家裡討營生。但那時的祥林嫂已不再是以前那個伶俐活潑的人了,她的記憶大不如以前,而且時常變得木木獃獃。我以為,這時的祥林嫂,精神狀況已經出了一些問題,由於一下子受到了丈夫、孩子都去世的雙重打擊,她變得有些精神恍惚,總是不斷重複著那段堪稱是她經典台詞的話:「我真傻,真的,我原以為……」一遍、二遍、三遍……直到她看到人們向她投來的似笑非笑的目光又冷又堅時,她便也緘口不言了。

若說之前這一切苦難都是在往祥林嫂身上一點一點增加,那麼祝福的事,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祥林嫂聽信柳嬸的捉弄話後,當真去廟裡捐了條門檻,歡天喜地回家以為自己終於卸下重負時,四嫂的一句「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又將她打入了現實的殘酷中,她永遠是那個嫁過兩個男人,他們眼中不幹凈的、碰不得祭品的女人。

有時候最殘酷的往往不是現實,而是旁觀者的態度。

所以魯迅在文章中的最後一句話——「預備著給魯鎮的人們無限的歡樂和幸福」,恰恰表現了極其強烈的反諷意味。這帶給魯鎮人們無限歡樂幸福的祝福,卻給予了祥林嫂最深切的不幸。這使我又想起了《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話:

「但歡樂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祥林嫂就拄著一根木杖,帶著她那一頭花白,在人們的視線里漸行漸遠。

(指導老師:黃 忠)

相關鏈接

錢理群解析《祝福》

《祝福》有兩個故事:「我」的同鄉故事,「我」講述的「他人」—— 祥林嫂的故事。

在我看來,《祝福》中最驚心動魄的場面,無疑是村裡的男人女人們從四面八方「尋來」聽(看)祥林嫂講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慘的故事。在這裡,人們已經不只是麻木、遲鈍,而恰恰表現了對於不幸的興趣和對痛苦的敏感,一方面是把他人的痛苦、不幸審美化,另一方面又通過「鑒賞」別人的痛苦,來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轉移,以至最後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賞鑒」殆盡,成為「渣滓」以後,就立即「煩厭和唾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我」與「祥林嫂」最後相遇的場面,這可以說是小說的核心部分:祥林嫂最後的形象以及她對「我」的追問,提出了人的死亡以及死亡的命運的問題,這可以說是關於人的生存的最尖銳也最深刻的問題。但將自認為是現代知識分子的「我」置於困境:「我」既對這類形而上意味的深層問題缺乏關注與思考,面對祥林嫂的追問,又落入「說出真實」與「說謊」的兩難境地,我終於以「說不清」即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迴避了對追問的明確回答。在這個令「我」感到極端「惶急」不安的場面里,祥林嫂無意中扮演了一個「靈魂審問者」的角色,「我」則成了一個「犯人」,在一再追問下,招供出了靈魂深處的淺薄與軟弱,並且發現了自認為與「魯鎮社會」(傳統)絕對對立的「自我」與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繫。


推薦閱讀:

今天5.12,不管你身在何方,收到這份祝福,你就是最幸運的!
浪漫七夕祝福語
2014年底問候好友的說說祝福語
必備!精選猴年春節祝福簡訊10條

TAG: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