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塔大全(二十三)【遼寧】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塔,源於古印度興建的年代,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佛陀的頭髮、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湟磐後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譯「塔婆」(Thupo),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等,另有「舍 利塔」「七寶塔」等異稱。 遼寧001、遼寧綏中永安雙塔
雙塔位於綏中永安鄉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嶺上,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於遼乾統年間(1101~1110年),一大一小,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築,八角九級實心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於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西塔高約10米,為磚築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結構、雕刻與東塔基本相同,現存五層檐。002、遼寧錦州廣濟寺塔
廣濟寺塔坐落在錦州古塔區廣濟寺內,在歷史也被稱作「白塔」,「舍利塔」。現存的廣濟寺殿宇是清道光年間重建的,而廣濟寺塔自遼清寧三年(1057年)建成以來,後世很少修繕,基本保持原貌。廣濟寺原名普濟寺,俗稱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佔地3000多平方米,有兩進院落。最南面為天王殿,過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四角攢尖、作工精細的方亭。方亭的後面是帶前廊的東西配殿,過了配殿即是關帝殿,殿內塑有關羽、關平、周倉的神像。寺院的主要建築——大殿坐落在關帝殿後面一個1.4米高、雕刻精美的須彌座上。大殿為重檐歇山式,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屋頂的正脊當中有磚刻陽文「慈雲廣敷惠日長明」。 廣濟寺塔原高63米,存高57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底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座,每邊8.6 米,束腰由蜀柱、壺門及角神組成。蜀柱上雕刻著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壺門內置坐佛一座。束腰之上為構欄平座,裝飾著萬字花紋,平座之上是一個巨大的仰蓮承托著塔身,第一層塔身的各面設圓形倚柱,券頂佛龕,龕內有一尊坐佛。各面的坐佛除正面的著冠外,其他均為螺發高髻。佛龕的兩側各有一尊立佛。上方有飛天,四周裝飾著吉祥的雲紋。廣濟寺塔1963年9月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003、遼寧省千山香積寺塔
004、遼寧普公塔
座落在太子河區曙光鄉峨嵋村,為民國時觀音寺祖師釋濟生和尚靈骨塔。塔高4.1米,六面密檐、青石精雕,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基座高1.3米,分五層。塔身高1.4米,正面龕置龍頭,龕內鐫刻:「曹洞正宗二十二世應真堂上濟下生普公老和尚之塔」,「康德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立」;其它五面鐫刻龍獅鹿松柏等圖案。塔頂高1.4米,斜鋪瓦楞,交脊下伸,外鑲龍頭,口銜風鐸;上復寶瓶,瓶上置仰蓮,蓮上石剎桿,桿穿兩個石珠。1984年,被太子河區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05、遼寧覺悅比丘尼塔
在弓長嶺區朝陽洞北牆外塔院,高兩米余。由下至上分為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塔基兩層,一層六面,高0.15米,周長3.3米;二層為圓形,高0.75米,周長1.9米。塔身為六層雕石,圓形向上漸縮,一層周長2.4米;二層周長2.2米;三層周長2.0米;四層周長1.8米;五層周長1.6米;六層周長1.4米。石頂剎桿,寶瓶上置石珠。昌寶為禪宗臨濟派25世23代弟子,民國時曾任朝陽洞監院。006、遼寧撫順高爾山遼塔
撫順高爾山遼塔建於遼道宗大安四年(1088年),是撫順市最早的高層建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用多種型制的青磚砌築而成,塔身八角形,九級密檐,塔身腑部直徑6.8米,向上逐級縮小,通高14.1米。塔身高自下而上,用密檐、斗拱分出比例勻稱的層次,每層又用磨砌立柱,構成8個對稱的圓弧犄角。在八面塔身上各有深約15公分的長方形佛龕,上有磚雕寶蓋,龕下有飛天拱托,各自組成一幅完整的浮雕圖案。007、遼寧錦州大廣濟寺遼塔
錦州遼塔坐落在大廣濟寺前。據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撫文貴撰)載: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璉曾寫過《塔記》說,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507年),是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磚實心密檐式,現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脅侍,三個寶蓋和兩位飛天。飛天翱翔於上,大佛端坐龕中,脅待肅立龕旁。塔檐共十三層,每層各角原來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綴銅鈴,現多已脫落,僅西北角還剩11根。塔頂早在永樂年間被明軍用炮打落。塔上磚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飾等也多半脫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磚維修。古塔體量宏偉,是遼西最高的古代建築,是京沈途中唯一能從列車上望到的遼代高塔,被認為是錦州古城的標誌。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省級文物。008、遼寧瀋陽四塔
瀋陽四塔之東塔
瀋陽四塔之西塔
瀋陽四塔之南塔
瀋陽四塔之北塔在瀋陽城的四周各建有四座塔,每座塔的旁邊各建有一座喇嘛寺院。南塔名為「廣慈寺」;北塔名為「法輪寺」;東塔名為「永光寺」;西塔名為「延壽寺」。四塔建於崇德五年(1640年),順治二年完工。乾隆皇帝曾為四寺題寫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延壽寺為「金粟祥光」,廣慈寺為「心宏彼岸」,法輪寺為「金鏡周園」。四塔四寺除名稱和供奉的佛像不同之外,其建築規模和造型幾乎完全一致。北塔法輪寺位於于洪區北塔街27號,佔地約1萬多平方米,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殿、晾經樓、僧房等各式建築共計四十二間。大殿高懸乾隆御題「金鏡周圓」匾額,殿內供「天地佛」一尊,左右佛兩尊,菩薩八尊。「天地佛」俗稱「歡喜佛」,為男女擁抱交接狀,象徵「天地交泰」。天王殿內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和韋馱。塔位於寺院的東北角,高21米左右,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雕刻著西番蓮等紋飾。基座及壺門兩側各立石柱,雕刻著俯仰蓮、寶蓮花等紋飾,每面中間都用兩根石柱構成三個壺門。中間的壺門凸出,內置寶盆、火焰珠,兩側的壺門稍稍內收。基座之上是三層圓壇座,立著寶塔式的塔身,由磚砌成,共十三層,層層內收,塔身頂上為寶蓋、塔剎。東、南、北三塔相繼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復,西塔由於過分殘破,於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時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1998年,西塔和延壽寺復建,西塔塔高26.33米,塔基座佔地256平方米。延壽寺佔地總面積4000平方米,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共佔地800多平方米。殿內雕樑畫棟,古樸壯觀。另外,從1985年開始,瀋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在北輪寺內建立了碑林,現收集到石碑100多通,其中最古老的是明代成化年間的石碑,最晚的是偽滿時期的石碑。這些石碑經過修復,大多立在寺院當中,向遊人們無聲地述說古今的事情。009 、遼寧興城白塔
位於興城白塔鄉北4公里九龍山下,東南距興城縣城14公里,俗稱玲瓏塔。是遼代佛教聖地覺華島(今菊花島)海雲寺的墳山。塔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為須彌式,分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四部分。是八面四佛四碑,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43米,青磚砌築,塔身八角各有角柱。上刻八大靈塔塔銘。塔下中央12米深處有一座青砂岩砌成八角形地宮,石板上刻有密宗經文,其中八大靈塔塔銘、佛語與塔上所刻相同。從地宮中所得古物、碑文等均具考古價值,197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010、遼寧圓公塔
http://ly.nen.com.cn/78560135869366272/20061128/1822329.shtml圓公塔坐落在唐戶屯清雲山南坡永寧寺塔院。系明代高僧遼陽僧綱司致事副都綱兼廣佑寺住持釋道圓舍利塔。該塔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為釋道圓弟子行平率師兄弟及徒子徒孫81人共建。永寧寺塔院先後建有七座僧塔,圓公塔最大。塔高六米,由石塊砌疊而成,自下而上分四部分。塔基由青石砌成,現已下陷與地面相平。塔座下面為石刻蓮瓣,中間為八面須彌束腰,上面由八面石堆燕翅蓮托單排24塊石斗拱。須彌束腰正南面鑲嵌《遼陽僧綱司致事副都綱兼廣佑寺住持圓公塔銘》刻石。刻石長方形,淡青色頁岩。正文20行,滿行78字,楷書體。天台師鑒撰文,行榮書丹。塔銘約1500字,記述了釋道圓一生弘法活動。塔身八角七檐,由下至上逐層內收。塔剎由兩部分組成,下面是八面燕翅石座,上面是大中小三個石珠疊穿而成的塔尖。該塔是遼陽地區保存下來一座明代高僧舍利塔,1981年5月,遼陽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011、遼寧七星山遼代古塔
遼雙州雙城縣時家寨凈居院舍利塔此塔位於沈北新區石佛寺朝鮮族錫伯族鄉七星山頂峰,始建於遼代咸雍十年(1074)。該塔為六角七層實心密檐磚塔:塔角為圓形倚柱,正中有佛龕,兩側有脅侍,上有寶蓋,飛天抖拱等。1982年對其地宮進行發掘時,出土有遼代石、鐵、銀、金套函各一件,其內盛有水晶、珍珠、瑪瑙、舍利子等大小103粒,石碑兩側上鐫刻有資助建塔人員姓氏及該塔建築年代。從銘文可知,這座塔是遼雙州雙城縣時家寨凈居院舍利佛塔,參加捐錢建塔的官員、沙門、僧尼、百姓、工匠有250餘人。1905年被毀於日俄戰爭的炮火之中,巍峨的遼塔只剩下半壁殘骸。012、遼寧鐵嶺白塔
鐵嶺白塔,原名圓通寺塔,鐵嶺白塔為其俗稱。此塔位於鐵嶺市區內銀州貿易城東南側,古鐵嶺城西北隅,是遼北現存最早的古塔。一些刊文章言其為唐代所建,主要依據圓通寺石碑刻《重修圓通寺塔記》,該碑刻載該塔建於唐太和二年。但據考證,銀州歷史並非始於唐,內容詳見本書《古銀州考證》一文。另參照多種史料,鐵嶺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徵,該塔建築所用之磚考古稱為溝文磚,為遼代特徵磚,遼以前沒有這種磚,此有文物部門鑒定,唐代不可能用遼磚來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憑信。據日文版《滿洲寫真帖》記此塔為遼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為金大定年間年建,但無認論如何此塔不會早於遼代。該塔在明代即已破敗不堪,明萬曆十九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夫人出資,予以修繕。此塔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式,塔身為青磚壘造,磚長2尺4寸,厚6寸。略成錐形。塔頂剎桿有銅盤和寶珠,塔座八面嵌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8個大字,八面各有浮雕佛像一尊,並飾寶蓋。第一級塔身南部是神佛像,塔檐下部有磚雕斗拱,塔基和塔身有磚雕裝飾。每層塔檐都懸掛銅鏡和鈴鋒,塔身塗白,故稱白塔。古時此塔為城中最高建築,《志書》記為「二十里外能望而見之」。每當雨後,塔高雲低,雲飄塔間,故有「白塔橫雲」之美稱。古人曾用「山雨過城頭,雨晴雲未散;忽見白塔尖,鑽入青天半」的詩句讚美白塔的秀麗景色。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波及鐵嶺,將白塔上面串葫塔尖震落,因剎桿有鐵鏈相系,故剎尖斜插入第三級塔身南側檐上。當年在鐵嶺拍《大年初一》電視劇,曾將此當作一景攝入劇中。1987年,鐵嶺市對塔進行修復,但由於沒完全按照文物修復辦法,新修復的白塔雖展新姿,但文物價值恢復不夠理想。013、大喇嘛塔
位於遼陽老城小南門外喇嘛園村蓮花寺後,有清初西藏大喇嘛法師干祿打兒罕囊素的喇嘛塔園。囊素喇嘛原在蒙古科爾沁部卓錫,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迎至遼陽,備受寵榮,褒嘉莊田,使命恩養。死後,努爾哈赤敕命建塔。其時忙於徵伐,葬於城南參將哈納園。天聰四年(1630),皇太極秉承太祖遺命,瘞骸骨,建塔立碑,設僧監守,撥官銀祭祀。康熙三年(1664),又在塔園南建蓮花寺,增大祀典,為囊素喇嘛「祈福」。塔園朝西,寺朝南。各自成組,又各自有別。大喇嘛塔是典型的藏式喇嘛墓塔,居塔園正中,磚築,全高6.06米。天聰四年(1630)六月《大金喇嘛法師寶記》碑立於塔前,建有碑亭、石供台。塔園為長方形,石砌高台,門西向,台高1米,長30米,寬15米。台下西側,清順治十五年(1658),又立《大喇嘛墳塔》碑,追記其事。建塔是由「白喇嘛奏請」,「皇上敕旨、八王府令旨」,總鎮佟養性督理工程。碑陰分組排列喇嘛門徒、僧眾、官員名單,其中曹振彥,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高祖,當時任教官、致政。曹雪芹高祖曹振彥在遼陽碑上題名,引起紅學家的關注。經考究,確認曹雪芹祖籍在遼陽。014、遼寧遼陽白塔
遼陽白塔是全國76 座古塔之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塔坐落於遼陽中華大街北側,塔高七十一米 ,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也是全國六大高塔之一。建於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慶寺塔的俗稱,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基座塔身都以磚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磚雕坐佛。塔頂有鐵剎桿、寶珠、相輪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塗抹白灰,俗稱白塔。該塔的建築年代,其說不一。民國初年的《遼陽縣誌》說是漢建唐修,但並未提出根據;《東北通史》則根據《金史·貞懿皇后傳》及遼陽出土的金代《英公禪師塔銘》推測該塔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通慧圓明大師(金世宗追封其出家為尼的生母李氏為貞懿皇后)增大的葬身塔。日偽時期,為製造「滿洲國」的需要,在報刊宣傳中,也將白塔說成是金代塔。解放後,一些關心該塔的撰稿者,也將遼陽白塔說成是金世宗為其母建的葬身塔。早在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完顏雍正隆六年(1156年)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銘。塔銘內容記敘的地理位置與現存的白塔毫無關係,從而否定了金世宗力其母建塔的論點。根據塔的建築風格、使用的材料、磚雕的手法及紋飾等,都與有明確記載的瀋陽塔灣無垢凈光舍利塔、錦州大廣濟寺塔。北鎮崇興寺雙塔一致。其用磚皆是壓印大溝繩紋磚,獸面圓珠紋飾瓦當、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磚雕牡丹、雙尤、脅侍及飛天等也與遼代中晚期的同類建築相類同。據此可證,該塔實為遼代中晚期的建築。1988年,為維修白塔進行測繪時,在塔頂須彌座下發現明代維修該塔的五塊銅碑,其中四塊維修記,一塊護持聖旨。其中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主塔記》刻有「茲塔之重修,獲睹塔頂寶瓮傍銅葫蘆上有鐫前元皇慶二年重修記。蓋塔自遼所建,金及元時皆重修。迨於皇朝積四百年矣……。」永樂二十一年的碑記,是據元代皇慶二年維修該塔的銘文而記。1990年維修時,在清理鐵剎桿須彌座時,在剎桿與磚縫間,發現在填縫的碎銅片上,有年字及漢字偏傍部首,當為金元時代維修時的文字殘片。《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寶塔記》提到圓公和尚(葬身塔在遼陽城東檯子溝,有塔銘敘其生平事略〕主持維修塔寺時「賓士基址,得舊時廣佑寺碑,遂復寺額。」說明在明永樂年間修復廟宇時,發現前代寺碑,將明初以白塔命名的白塔寺。恢復其原名「廣佑寺」,塔從寺名,稱廣佑寺塔,亦即遼代東京遼陽府廣佑寺大舍利塔。明隆慶五年(1571年)的《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碑記》,記述該寺有牌樓、山門、鐘鼓樓、前殿、大殿、後殿及藏經閣、僧房、都綱司衙門等建築共計149間,是遼東佛教的活動中心。明代詩人張鏊到遼東曾寫詩讚曰:」寶塔雄西寺,黃金鑄佛身。」塔北方形高台上的排列有序的石柱礎及殘磚碎瓦,就是廣佑寺的遺址,塔前的藥師銅佛,就是廣佑寺的遺物。到了清代,寺的規模縮小了,複名白塔寺。1900年義和團曾在此集會,燒了沙俄火車站等建築,沙俄駐旅順頭領鮑魯沙特金派哥薩克騎兵北上遼陽鎮壓義和團,火燒了白塔寺,毀掉了這一古建築群,僅存白塔聳立於城西,成為遼陽古城飽受劫難的一大見證015、遼寧鞍山銀塔
座落於接文鎮塔子溝村後山東坡上。該塔為六角九級密檐實心磚結構,高20餘米,塔基面長2.8米,塔座分兩層。須彌座上邊雕有蓮瓣、水羊、鴛鴦、纏枝牡丹等花紋裝飾。塔身有拱龕、座佛、威待、寶蓋和飛天。屬於金代古塔。佛像姿容端莊,飛天輕盈活潑。該塔為遼代建築。016、遼寧葫蘆島塔子溝雙塔
位於綏縣永安堡鄉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於遼乾統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築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於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磚築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存五層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於遼乾統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築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於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磚築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存五層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017、遼寧瀋陽無垢凈光舍利塔
瀋陽舍利塔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塔灣街45巷15號,稱塔灣舍利塔,因佛塔內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凈光舍利塔。建於遼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築。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是瀋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密檐塔。1985年維修時,發現塔身為空心,這在全國同類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塔內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經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宮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此塔北側新建了一座瀋陽古塔遺物陳列館,館內展出有瀋陽各塔先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無垢凈光舍利塔東眺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風景甚佳。清人有詩詠道:"一灣塔影水流春,寒食煙生樹樹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慾留人"。雄偉壯麗,歷史久遠,從古至今景色不減。舍利塔高30餘米,13層密檐八角磚塔。整體分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大部分。地宮在基座下,是珍藏佛舍利等物所。塔座為八角形須彌座,高17米,每面寬5.5米,束腰中間設一壺門,內有石雕伏獸。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有「仰俯蓮」形狀的須彌座束腰,中間設一壺門,內有石雕伏獸;上半部為八角圓形倚柱,每面正中各闢一券拱形佛龕,內有坐佛一尊,兩旁有脅持。八面座佛名稱各有不同,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身再向上有十三層密檐,檐下有磚雕斗拱,並懸掛風鐸。塔身為八角形倚柱,每面有拱形佛龕,內有坐佛一尊,龐有脅侍,八面坐佛分別為: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檐為十三層密檐,檐下磚雕斗拱,懸掛有風鈴。最頂端是塔剎,塔剎最下層是八角形露盤,露盤之上承托一圓盤露體,其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穿有三顆圓形、半圓形寶珠,最頂上是一葫蘆形銅寶珠。塔剎下層為八角形露盤,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串有圓形和半圓形的寶珠,塔頂為寶葫蘆珠。塔灣舍利塔,在清朝皇太極時期重建並在塔旁建一廟,名曰"回龍寺",現已無存。古城"瀋陽八景"之一的"塔灣夕陽"指此塔而言。018、遼寧秀峰塔
秀峰塔位於慈清守南200餘米處,明自治二年(148年)建成。秀峰塔因建在秀峰電(慈清寺)附近而得名。秀峰塔為9級實心8角經 檐式佛塔,每面各有一尊浮雕像和一個大字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密據上下分別確72個獸頭和風鈴。秀峰塔雖然幾經風雨,至今仍然屹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曾進行過5次較大的維修。秀峰塔東側懸崖峭壁,在臨崖危峻處於民國初年始建洗心亭,1975年重修。該亭角密檐,彩繪畫梁。洗心亭內的大飯石形似烏龜。相傳,以前石下是泉水,涌流不息,飛瀑直下柴河。亭內還有馱石碑,碑文記述了建築秀峰塔和洗心亭的史實。亭上的橡梁描繪了龍山景區的秀姿。"此地風光原秀美,出水泉水總澄清。"與洗心亭相呼應的是滴翠事。該事位於秀峰塔的西側,6角造型粗護美觀。站在亭內可東觀柴河從群山疊翠中而來,沿岸稻田翻綠浪;西望山郭朝煙,遼河泛波。這一美景正如根聯所兩水環流一市囂塵都洗去,萬山疊起十分爽氣盡飛來。"019、遼寧遼陽塔灣塔
古代中朝二國使者的交通標誌.塔灣塔座落在塔灣山之上,南距甜水站城2.5公里。塔灣山是一座山南而北的彎曲的小山脈,該山在塔灣處作了一個很大的轉彎,由於塔立於轉彎的山頭之上,所以稱為塔灣山。山由石灰岩質構成。塔為實心七級密檐式,高18米,平面為八角形,每面寬2.14米。下為基座,座上有勾欄平座,座上建立第一級塔身,每面都立有倚柱,柱上有闌額及普柏枋。枋上有四鋪作斗拱。斗拱可分轉角及鋪間二種,上承橑檐枋及第一層塔檐。在第一級塔身之上建立矮塔身及第二層塔檐。連建六層至頂。塔頂剎座及剎桿已無。在第一層塔身各面有磚雕一佛像二飛天。全部建築為枋木結構。建築形式與綏中縣塔子溝小磚塔作法相類似,同屬安心密檐式,因推論這塔的建築年代為遼代晚期。其附近尚有原來建築寺院的遺址。甜水站城向南2.5公里公路的轉彎處就是小村塔灣。《明遼東鎮長城及防禦考》詳細記錄了塔灣塔。020、遼寧前衛歪塔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前衛鎮斜塔建於遼代,又名瑞州古塔,現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該塔建成之後雖幾經地震與洪水破壞,卻始終斜而不倒。021、遼寧大連永豐塔
位於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東南遼代土城遺址上。建於遼代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身高十三層,呈八角形,密檐磚實心單頂。塔高28.45米;周長31.36米。千百年來,歷盡滄桑,雖經風雨剝蝕,仍然高聳奇偉,巍然壯觀。永豐塔為我們研究遼代建築及其宗教提供了珍貴資料。2000年曾按原貌修復。2003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完成於2010年12月1日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返回古塔目錄返回古塔形制
推薦閱讀:
※駱家輝辭職,白宮將多張中國臉?
※筆墨生動,朱寒光老師帶你體驗中國畫的筆墨與境界!
※調查顯示中國億萬富豪投資激進
※《國中國文第三冊》(1999版)
※倭寇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