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說「佛」、「比丘」、「阿羅漢」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法華經》序品

「佛」字,是每一部經典第三炮。第一炮「如是我聞」,第二炮是「一時」。我們解釋「佛」字,一般是按照「如來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到後面具體解釋)來解釋。「如來十號」是諸佛通號,是從十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什麼是「阿彌陀佛」,什麼是「如是我聞」,什麼是真心本來面目。

這裡簡單解釋,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覺悟到萬法即是我,我即是萬法,這是「自利」解脫;覺他,是出世教化眾生,為什麼要「覺他」呢?眾生還在迷惑中,要來成就一切眾生;覺行圓滿,「覺」仍然是「自利」,「行」仍然是利他。「圓滿」,怎麼圓滿?十法界一切萬法無一法不真,無一法不如,無一法不是我,無一法不是他,是這樣的圓滿。這裡的「佛」呢,特指當年的釋迦牟尼佛。


那如何稱為「比丘」呢?

出家人落髮以後,年滿二十歲,出家修行兩年,機緣成熟方可受三壇大戒,成為「比丘、比丘尼」,但必須要「明心見性」。

「比丘」含三義:一者,乞士。「乞」表下賤;「士」表高貴,高貴的叫花子,它有雙重含義。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對出家修行人非常恭敬。佛陀規定僧人托缽乞討為生,既可以破除貪心,又可以破除貢高我慢,並作眾生福田。也有解釋「乞士」為「上乞佛法,續佛慧命;下乞衣食,維持生命」。那在我們中國,由於佛法是由皇帝禮請而來,對出家人生活待遇很高。寺院是由國家撥地,並且還管理地產。

二者,破惡。「破惡」就是破除我們的煩惱習氣,保護好身、口、意這三業。

三者,怖魔。出家人登壇受戒時,三師七證問:「汝是大丈夫否?」回答:「是大丈夫。」那女眾受戒也是這樣回答。「大丈夫」是帶有承擔如來家業,教化眾生的含義。再問第二句:「汝發菩提心否?」回答:「已發菩提心。」這個話鏗鏘有力啊!

這裡的「發」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經「明心見性」,否則他不會舍下一切的名聞利養來佛門中修苦行。這個時候,地行夜叉上報空行夜叉,空行夜叉上報天行夜叉,這個天行夜叉在第六層天,報告波旬魔王:「三界又少了一名眾生,佛界又多了一名菩薩。」魔王聽到彙報以後,生煩惱。他是出於本位主義,不願意人才外流。

當年藕益大師明心見性以後在佛菩薩像前,退掉比丘戒,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戒體,一生叫菩薩戒沙彌。怎麼叫「比丘」?只有拿如來正法這個標準,自己來衡量。當然,在家人不必在名相上執著,出家人對這個問題應該慎重。所以藕益大師退戒,也是為了以此現身說法。

「比丘」加個「大」字,含二義。一者方便說為萬二千比丘,根機深厚,影響力大,地位尊貴;二者從根本來講,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


「阿羅漢」在這裡是表果位,前面的「比丘」是對照為在因地修行。所以這裡介紹的那一萬二千個比丘都已證得阿羅漢。「阿羅漢」含有三義:

一者,應供。「應」解釋為道交感應、因果報應。方便說為阿羅漢已經是超越輪迴的聖人,理所當然接受人天供養。其實「應供」也是基本法,不僅阿羅漢、佛菩薩,一切天人鬼神大眾都是應供。應什麼供呢?應自己對自己和一切周邊環境的供養,而得相對的報應。善待他人,善待一切萬法,你得善報;反之而受惡報;你以佛心待己待人,對待一切萬法,你受佛菩薩果報。這就是講「華開蓮現」。在《楞嚴經》說為「當業輪轉」——當惡業輪轉為惡報;當善業輪轉為善報;當佛菩薩之業輪轉為佛菩薩之報。

二者,殺賊。這裡的「賊」涉及到肉團身五蘊四大,這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最大的敵人,所以把它看破,放下,當成仇人一樣。這個肉團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是我利用的一種工具而已。

三者,無生。無生:證得自在的靈體,可以獨立於肉團身之外,而自在無礙。然後在證道位就知道,這個肉團身無量劫以來的生死都是虛妄的,生生世世的這個肉團,就好比是衣服而已——隔三差五換一件。但是穿衣服的人,他死了沒有?生了沒有?沒有。是打這個比方。果真聽得明白,我們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再比如,拳頭變成手掌,拳頭滅了沒有啊?手掌當下就是拳頭啊!手掌生了沒有啊?也叫「無生法忍」。

上段經文「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裡涉及到「阿羅漢」的四個等級。

一是初果羅漢,也叫須陀洹。初果羅漢破除了身見,明白人有來世,不生不滅的道理,懂得生死是一種因緣法則,你就證初果羅漢。他的功德:第一,永遠不落三惡道;第二,七次往返人天。二果羅漢叫作斯陀含,還要一返人天。三果羅漢,叫作阿那含,也叫作「不還」。怎麼不還呢?他在天上最後一生,再也不到人間來;或者在天上只有最後一生,如果圓滿以後天上也不來。因為二十八層天都是凡夫天。那麼這裡的「諸漏已盡」,一定是指四果羅漢,也叫阿羅漢。這個「漏」主要是指在三界六道中的粗重粗濁的見、思這兩種煩惱。「見」,一般地對應於世間法里的世界觀,他懂得了人沒有生死;「思」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殺生、貪、嗔、痴、慢這些粗重的煩惱沒有了。無復煩惱,就是「諸漏已盡」,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推薦閱讀:

佛陀揭示了一位阿羅漢被餓死之真相!
【恆傳信箱】佛法說:謗大乘、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闡提,指的是哪些?
《法華經》記載的善知識 21位大阿羅漢
法句經要義 第七品 阿羅漢品 摩訶迦旃延尊者 平息慾念如御者馴馬
舍利子- 佛陀和阿羅漢的舍利

TAG:阿羅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