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謊怎麼能臉不紅心不跳?練練就好

(雪杉非狐/譯)大多數人在五歲時已經學會了怎樣說謊。但是有的人長大之後說謊成性,而其他人則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心理學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假說來幫助解釋這種區別:要變得能滿口扯謊,需要不斷練習。

當你還是個小屁孩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撒謊了。圖片來源:divorceny在「滑坡」之上學習撒謊

在深入討論之前,首先要明確這一點:心理學研究的假設是針對群體行為得出的,它並不意味著可以解釋每個個體的行為。不過,對於人們隨著時間推移怎樣變得越來越習慣於撒謊,研究者確實有一些新的理解。

他們的假設是這樣的:人們所撒的小謊隨著時間推移積少成多,他們對於說謊(以及其他形式的不道德行為)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習慣。研究者把這稱為「滑坡」模型。這個模型已經有了一些非常好的證據。

2015年發表在《應用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讓被試玩一種類似數獨的遊戲,持續多個回合。在每個回合中,給出正確答案可以獲得越來越高的現金獎勵。研究的設計故意允許被試謊報成績。實驗中其中一組的現金獎勵的上升非常平緩,大約每輪上漲75美分。而另一組的現金獎勵是突然上升的,一下子就上升到2.5美元。

獎勵突然變化(淺色)和獎勵緩慢變化(深色)情況下,被試在遊戲第1輪和第10輪的作弊比例差異。圖片來源:dx.doi.org/10.1037/a0036950

結果,逐漸上升組的被試更容易謊報成績。這提示我們會逐漸習慣於撒謊,這種習慣是一點一滴積累的,而不會一蹴而就。「在我們的研究中,處在滑坡情況下的被試,不道德行為的比率上升了超過兩倍。」作者這樣總結道。

他們認為,正是這種漸變讓我們慢慢背離了自己的道德觀念。他們解釋說,這是一種自我欺騙,我們逐漸說服自己,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並沒有那麼壞。

學習說謊時,我們經歷了一種「情緒適應」

去年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將這種經歷描述為「情緒適應」。情況就類似於身處強烈的氣味之中,一開始氣味會非常明顯,然而最後你就不會那麼容易注意到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任何刺激——比如巨大的噪音、強烈的香味等等,能夠引起的反應都會越來越小。說謊也是一樣。

隨著大腦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反應越來越不活躍,我們對自己的謊言越來越不敏感。這讓我們在未來更容易撒謊,這就是這項研究的結論。

「當你第一次說謊——比如報稅款作假的時候,你會感覺非常不好。」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塔里·沙羅特(Tali Sharot)說。她是那項《自然-神經科學》研究的共同作者。但是下一次說謊的時候,你很可能不會再有那麼負面的感覺。這就讓人更容易再次說謊,而且從此愈演愈烈。

這項研究和《應用心理學雜誌》上的那個研究非常類似,研究者讓被試參加一個很容易撒謊的遊戲。

被試會在一個兩人遊戲中扮演顧問角色。他們要看60張圖片,都是裝著不同數目硬幣的玻璃罐子。然後他們要給同伴提供建議,同伴要猜這些罐子里都放著多少錢。這個同伴實際上是研究者假扮的。被試會被告知,根據同伴猜硬幣數的準確程度,他們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在某些實驗中,被試誠實會得到獎勵:如果同伴猜對了,兩人都能得到獎金。在其他實驗中,被試說謊會得到獎勵:如果同伴猜的硬幣數比實際多,那麼被試就會得到更多的獎金。(而且研究給被試一種感覺,他們的同伴完全不知道這樣的安排。)

在「坑同伴,獎勵多」模式下,被試說謊的數額會隨遊戲輪數增加而呈現上升趨勢。圖片來源:dx.doi.org/10.1037/a0036950

當被試說謊會得到獎勵時,隨著實驗的繼續,他們說謊會越來越多。

「一開始他們說的都是小謊——比如說大概1英鎊上下,但是這個數額會越來越大,最終他們會說很大的謊,大概達到8英鎊。」研究的共同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尼爾·加勒特(Neil Garrett)說。

研究者還將研究更進一步,想要了解這個過程中大腦是什麼樣子。有一小組被試在參與實驗的同時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這是一種大腦掃描技術。研究者發現,被試越習慣於撒謊,他們腦中的杏仁核就越不活躍,這正是大腦之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

「情感喚起是說謊的報警器。」沙羅特說。喚起形式有出汗以及心跳加快,測謊儀通過尋找這些特徵來檢測謊言。如果說謊不能引起大腦足夠的情感喚起,可能意味著這個人已經習慣說謊了。「如果你的情感喚起變小,別人也許就更不可能發現你在撒謊。」沙羅特說。

你越是冷靜,不道德感越弱,別人越是無法判斷你是否在說謊。圖片來源:reference.com所以,就是這樣?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fMRI部分的被試數量很少,只有25人參加。所以這一神經影像學結果還需要進行更多的重複,才能得到更加確定的結論。還有,這個研究的設計沒有預先登記,而這一步驟被認為可以避免假陽性結果。「我們需要等待這個fMRI結果得到重複。」沙羅特說。而且眾所周知,fMRI的結果解讀起來非常困難。

研究的結果還有另一種解釋方式:被試只不過是學會了如何說謊。布朗大學神經科學家 奧利爾·菲爾德曼霍爾(Oriel FeldmanHall )研究重點是道德,她沒有參與《自然-神經科學》雜誌的這項研究。她認為,引起謊言增加或許恰恰是這個遊戲的結構,因為遊戲中通過說謊得到更多的獎金沒有任何後果。「作者們描述的可能只是成功的學習過程,而非謊言的滾雪球效應。」她在電子郵件中說。不過,在現實世界中,即便說謊沒有後果,人們也會學習說謊。

這些結果的啟示是什麼?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就已經向我們展示了教孩子行為暴力有多麼簡單,只要給他們看一個暴力的大人就夠了。

在這項著名的研究中,他給一些年齡3到6歲的兒童播放了一段視頻,一個成年人對一個充氣「波波玩偶」大吼大叫。實驗中另一些兒童沒有看到這段成人暴力對待玩偶的視頻。

結果非常明確,看到暴力行為的兒童,過後自己和玩偶玩耍時也會更富侵略性。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得出了同樣簡單的結論:作為人類,即使年紀很小,我們也能通過觀察他人,學習社會規範中什麼可以接受。

所以如果知名人士行為不端,而且並沒有承受什麼後果——根據這些研究的理論,人們就會接受這些不好的行為,而且會有更多的人開始模仿著去做。

社會默認政客是說謊的高手。圖片來源:streetartrat.com

舉一個例子,2004年,社會學家 托馬斯·福特(Thomas Ford)和馬克·弗格森(Mark Ferguson)發現,本身觀點有偏見的人聽到有關種族或性別歧視的笑話之後會對歧視言論更加寬容。他們在文章中寫道:聽低俗笑話,「會擴大得體行為的邊界,形成容忍歧視的社會規範。」

如果知名人士,比如政客撒謊並且毫髮無損,就會有更多的人接受這種行為。

有一些小的證據說明,社會範圍的腐敗可能潛移默化地造成日常的謊言。2015年英國研究者進行了一項涉及23個國家的研究,他們發現,如果居住在貪腐盛行的社區,人們更有可能說謊。「如果政客給民眾樹立了不好的榜樣,使用欺詐手段,比如操縱選舉、搞裙帶關係或者貪污公款,那麼市民的誠信就可能變差,因為貪腐會在更大的社會範圍內流行。」研究者在《自然》雜誌上這樣寫道。

有什麼方法能讓人不說謊嗎?

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說謊,而且不太可能改變。這是有原因的,研究發現有些人對於道德困境的心理反應比其他人要強。說謊的極端形式,比如強迫說謊症,可能說明這個人具有潛在的人格障礙。

但是讓我們假設政客並沒有這麼不正常,他們都是一般人,只不過身處說謊會帶來好處的環境。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讓他們保持誠實嗎?

美國特朗普總統有說謊的前科,而且經常被逮到——他不承認自己曾經質疑奧巴馬總統的出生地。他當眾否認自己發推特說氣候變化是中國的騙局。他還撒謊說自己從未支持伊拉克戰爭。如果總統說謊,這意味著很多其他人都可能在他的指揮下說謊。圖片來源:Fox News

《自然-神經科學》研究的作者沙羅特有一個簡單的建議:「我們也許可以讓人們逐步遠離謊言,方法是,即便謊言很小,也要當場糾正,試著重新建立情緒反應。」也就是說,提醒人們他們正在撒謊,也許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激活之前可能已經消失的負面情緒。然而,這種做法也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指出一個人說謊可能會讓他產生抵觸情緒。

社會規範的作用非常重要,至少對於一般人來說的確如此。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蘭德(David Rand)發現,如果合作與誠實一開始就成為社會規範,人們在未來就更可能處事公平。

甚至政客也可能接受建議,把謊言保持在最小程度。在一個小型研究中,政治科學家布蘭登·尼漢(Brendan Nyhan)和傑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發現了一些證據,通過對報道進行事實檢查分析,收到提醒郵件的下級選舉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會或多或少地更加誠實——雖然郵件只是提醒「說謊的政客是將自己的名譽和職業生涯置於危險之中,但只有謊言暴露才會有危險。」

我問沙羅特,她的研究對政客有沒有影響。在公眾生活中長期撒小謊,會讓人說謊時一點也不臉紅嗎?

「如果有人行為經常不誠實,這個人很可能在情緒上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謊言。」她說。

(編輯:GonFree)


推薦閱讀:

攝影「葵花」寶典,想練練嗎?
練練嘴皮子,提高點幽默感!
邊看晚會邊鍛煉,用幾個動作,練練「公狗腰」
為什麼建議中青年每天練練太極?不僅健身、祛病,還能...

TAG:撒謊 | 怎麼 | 練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