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4解釋名詞

Ch01p.003身語意三業:業為造作之義,指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亦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一般而言,業分身、語、意等三種,且有善有惡。小乘認為:內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稱為意業;以身體之行動與言語表現其意志者為身業、語業(口業),亦即意業屬於心法(意志),而身、語業屬於色法(物質),大乘佛教則主張所有諸業盡屬於心之活動。(引自《佛光大辭典》,下文引同出處者,皆以※註明之)p.006三世因果:由過去的業因,所招感的現在及未來果報的因果應報之理。世,遷流之義。三世,又作三際、去來今、去來現、已今當;乃過去世(過去、前世、前生、前際)、現在世(現在、現世、現生、中際)與未來世(未來、來世、來生、當來、後際)的總稱。華嚴宗則在三世中各有三世,指過去之過去,乃至未來之未來等九世,彼此相同、彼此和合(相即相入)而歸納於一念之中。九世加上一念,總合為十世。※p.007談玄說妙:談論深奧難測的道理。玄,指佛道、真諦第一義中道,為幽玄至妙之道。此道非無、非有、非非有、非非無,乃無所得之道,其理深玄幽遠,難以測知。「妙」乃不可思議、絕待、不能比較者。殊勝之經典,稱作妙典;無法比較不可思議之法,稱作妙法;深妙不可思議之道理,稱作妙理;不可思議之境界,稱作妙境;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證果(佛果),稱作妙果。※p.008福報:福乃富饒之義;報,即果報,造因而得之果。因為修行善業或做善事而獲得世間、出世間幸福之結果或回報,稱作福報。※p.014罪惡感:佛教主張人類的心性本來清凈,而貪慾、憎惡、迷妄等會污染心性,古時稱此三者為罪,含有應受責備、必須避開之意。「惡」則指破壞人倫秩序的一切品格、心意與行為,其性質包括違理背法、違損自他、與貪瞋等煩惱相應、障害聖道等。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犯罪,被惡征服,面臨破碎、死亡等危機的苦惱,感受到不能避免之罪,此種對罪惡之恐懼稱為罪惡感。※

Ch02p.023眾生: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無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於世,故稱眾生。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若廣義言之,佛及菩薩亦含攝於眾生之中。※p.025無明: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為煩惱的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解析十二緣起的無明支,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於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為無明。※p.028智慧:一名般若,能破除一切眾生無明之痴闇,彰顯真理。智,明白一切事相,能夠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後來轉指斷煩惱主因之精神作用。慧,了解一切事理,與戒、定二者合稱「三學」,乃佛教之重要德目。依《俱舍論》,慧與任何種心皆有相連屬之作用,為大地法之一;此外,慧與智為相對之通名,達於有為之智相稱「智」,達於無為之空理則稱「慧」,如對其作嚴密之區別,智乃包攝於慧之作用中,但一般多將智與慧視為同義,合稱「智慧」。※p.029智正覺世間:又作知正覺世間,乃華嚴宗所立三種世間之一,乃相對於如來所化之境(器世間)及所化之機(眾生世間),而稱釋迦如來能化之智身為知正覺世間。因如來具大智慧,永離偏邪,能覺了世間、出世間之法,故有此稱。※p.034真如: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凈身、一心、不思議界等等。真,真實不虛妄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亦即大乘佛教所說之「萬有之本體」,指充布於宇宙中真實的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大乘佛教主張,一切存在之本性為人、法二無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別相,故稱真如,例如如來法身之自性即是。故真如乃一切現象(諸法)之實性,其相雖有各種差別,其體則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言語、思考之所及。※

*ch03p.036菩薩行: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略稱,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菩薩所修之行,稱作菩薩行。※p.037柔軟心:指止、觀二行均等,不掉不沉,諸法實相了知於心;又指隨順人之本性而不違逆。︽往生論註︾卷下:「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p.039感恩、知恩、報恩:恩,一切事物皆依因緣方能相互生存,此即恩之所在。知恩,乃為能感知他人恩惠。恩字由「因」與「心」所構成,可謂無論何事,舉凡促成今日狀態之一切原因,皆須常存心內,深刻思念。報恩乃酬報恩德之意,為三福田之一,即報謝父母、師僧、三寶、國王等之恩德。佛經中多以利他教化為報恩行,如布施、供養、讀經、起塔、造像、啟建法會等。※p.040自殺:其義有二:(一)自己動手殺害任何有情之生命,為二十種殺生戒之一。(二)自己殺死自己。五戒之首乃「不殺生」,含有禁止自殺之意。大乘佛教闡揚尊重生命之教理,反對任何戕害生命之作法,認為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p.043造業:由身、口、意所作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p.044顛倒:謂違背常道、正理,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對於顛倒妄見之分類,諸經論有以二顛倒、三顛倒、四顛倒、七顛倒、八顛倒、十顛倒、十二顛倒之異。※p.045慾望:意謂希求、希望所作事業之精神作用。欲有善、惡、無記等三性,善欲為引起精勤心之根據;惡欲中之希欲他人財物者,稱為貪,為根本煩惱之一。欲有多種,如愛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者,稱為五欲;被愛著之五境,亦稱為五欲;對財、色、飲食、名、睡眠之欲,亦稱作五欲。※p.047虛幻:虛假、非真實之意,或略作妄。其義細別有三,即:(一)非實在,如妄法、妄境;(二)非理迷執,如妄識、妄念、妄執等;(三)虛狂,如妄語、妄言。幻,指假相。一切事象皆無實體性,唯現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則謂幻有。所顯現之如幻現象,猶如魔術師之化作,故稱幻化。此外,使魔法者,稱為幻師、幻人。※p.048皈依:又作歸依,指歸敬依投於佛、法、僧三寶。歸,反還之義,即反邪師而還事正師;依,憑依、依靠之義,即憑心之靈覺而得出離三塗及三界之生死。一般而言,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之助力,從他力而得救濟。然以歸依之至深意義而言,其最終仍是歸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因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當體,即為正法涅槃。※

Ch.04p.053信心: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亦即遠離懷疑之清凈心。信心乃入道初步,故置於「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之首。六十華嚴經、大智度論均喻信心為手,稱已能知解佛法而無信心者,如無手之人入寶山而無一物可取。此外,仁王般若經等亦以信心為菩薩行之始源,而將其置於菩薩位之首。※p.056凈土:以菩提修成的清凈處所,為佛所居之所。全稱清凈土、清凈國土、清凈佛剎,又作凈剎、凈界、凈國、凈方、凈域、凈世界、凈妙土、妙土、佛剎、佛國。因聖人所居之國土無五濁垢染,相對地,眾生居住之所,有煩惱污穢,故稱穢土、穢國。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的作用,而得涅槃諸佛,各在其凈土教化眾生,故凡有佛所住之處即為凈土。至於凈土方位、莊嚴情形、住民種別,依諸經所述,各有差異,系由因位發願不同而產生。※p.057解脫:又作木叉、木底,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的境地,又稱度脫、得脫。廣義來說,擺脫世俗任何束縛,於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稱解脫。如從三界束縛中獲得解脫,分別稱為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由修習所斷煩惱之不同,可分為見所斷煩惱解脫、修所斷煩惱解脫等。特殊而論,指斷絕生死原因,不再拘於業報輪迴,與涅槃、圓寂之含意相通。 p.059大智慧:大,梵語音譯摩訶、麼賀,指自體寬廣、周遍含容。或指多、勝、妙、不可思議。大智慧指了知一切事相與事理法之不可思議智慧,而非世間聰明才智,如IQ極高之類。p.065夢幻泡影:幻,指幻術家之變幻;泡,指水泡。「夢幻泡影」與「露電」,皆用以譬喻世間萬法之虛妄不實、生滅無常。︽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Ch.05p.071生死輪迴:又作輪迴、生死相續、輪迴轉生等等。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痴三毒)而招感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迴轉,不得出離,永無止盡,故稱生死輪迴。※p.072覺性:又作如來性、佛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覺有覺悟、覺知二義。覺悟系相對於「所知障」而言,無明之昏闇如睡眠,若能覺,則如自睡眠中醒寤;覺知系相對於「煩惱障」而言,煩惱之侵害如賊,聖者能覺知而不受其害。此種覺悟、覺知之本性,謂之覺性。又凡夫之人乃不覺者;聲聞、緣覺等二乘之人,僅具自覺;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然覺行未滿;唯獨有佛,為自覺、覺他,而又覺行圓滿者。※p.075軟賊、硬賊:能潛蝕行者之功德,壞其道心者,如名聞利養等即是,故比喻為賊。以溫和、柔軟、不顯著的形式緩慢侵蝕的,稱作軟賊;以激烈、強硬、顯而易見的形式破壞的,稱作硬賊。p.087密力:深奧隱密,不易為人知的力量,例如如來所具之神通力p.088喜樂:人類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歡喜與快樂的感受。喜,謂初二禪及欲界意識相應之心悅;樂,謂五識相應之身悅及第三靜慮意識相應之心悅。※

Ch.06p.091地獄:又作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乃六道中最苦之處,其位置在於地下,故名地獄,亦稱地獄道、地獄趣、地獄有、地獄界。佛經中載有各種大小、寒熱、主副地獄,各類地獄皆由眾生所造各種不同之業因,而招感不同之果報。※p.095聖戰:聖,正也,即證正道。聖戰,乃降伏自我之惡,如邪念、惡習、不良情緒等等,使自己的生命走向光明、幸福;但一般宗教或族群以攻擊異己、唯我獨尊為聖戰,則大失其本義。※p.096魔業:魔所造作之種種邪業。「魔」字舊譯作「磨」,乃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凡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眾生者,均稱為魔。對治魔之方法,或念三歸、五戒等,或誦治魔咒,或念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區域修結界法,來防止魔障進入。※p.097無常:無有常住,謂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總稱無常。※p.102念珠: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產生諸種功德。其使用顆數有多種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而以一百零八顆為最普遍。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不同,所獲功德亦有異說。然無論數目、材質,均應以虔敬為要。※p.103世間善法:世間,時間和空間之綜合,即宇宙,亦指被煩惱纏縛之三界及有為有漏諸法之一切現象。又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為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二者。凡夫眾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稱世間法,其合乎於「善」之一切道理,如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稱作「善法」,而五戒、十善乃世間善法。※

Ch.08p.130回頭是岸:回頭,表示醒悟、悔改。比喻作惡之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獲得良好的結果。「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為佛家勸人改過向善之常用語。其中之「苦海」,於佛教中指各種苦難之世界,亦即生死輪迴之三界六道。眾生沉淪於三界之苦惱中,渺無邊際,猶如沉沒於大海而難以出離,若能懺悔、修行,便得救拔,登於彼岸。※p.132禁慾:壓抑肉體與世間之慾望,以期達到精神上的理想境界之行為。禁慾之種類極多,或積極獎勵肉體上之苦行,或否定肉體,否定現世,而總以求取來世的、彼岸的理想之實現為其宗教目的。西洋中古時代之基督教僧院即主張徹底隱遁之禁慾生活。印度耆那教亦認為斷食為獲致解脫之最佳途徑。※p.133犯戒:觸犯佛所制定的戒律。戒,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乃防非止惡之意,不但惡事不可作,惡念亦不可有;又名清涼,以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p.139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故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凡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均是業;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

Ch.09p.148禪定:禪與定都是讓心專註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禪,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註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狀態,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定,乃令心不散亂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狀態,其進境有層次等差。定與戒、慧同為三學之一,乃佛教實踐方法之大綱,持戒清凈始可得禪定寂靜,禪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p.149戒律: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規律。一般來說,戒是以自發之心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的意義。佛教教團之確立,須賴教團秩序之建立,故有分別製成的規律條文,與違反時的罰則,凡此皆稱為律。戒的範圍窄,律則包含一切律儀,僧人的威儀亦含攝其中;就廣義而言,「戒律」一語實有戒、律、律儀等義。※p.150轉凡成聖:禪林用語,與「轉迷開悟」同義。又作轉凡入聖,指轉凡夫迷妄的狀態而入於聖者開悟的境界。※p.151教化:教導感化之意,即說法引導眾生而令其受感化,與「開化」、「攝化」、「施化」、「勸化」等詞同義。教,以善法教導他人;化,令其遠離惡法。為如經上所言,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令住無上正真之道,凡此皆為轉惡為善、轉凡化聖之教化。※p.152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佛所說,而為世之準則者,稱為法。此法既為眾聖入道之通處,又為如來聖者游履之處,故曰門,實為通入之義。其次,門亦含差別之意,以佛所說之法義有種種差別,故法門一詞可作為佛所說教法總稱。八萬四千乃形容數量極多,又作八萬。佛所說之教法及其意義至為繁複,故總稱八萬四千法門(八萬法門)。無量,不可計量之意,指空間、時間、數量之無限,亦指佛德之無限。※p.153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為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身體。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p.157福蔭:得到別人功德、福德的庇護。福包括世間、出世間的幸福。世間人因行善,不但自身得到上述幸福,此種福報亦可讓他人同受護佑,稱作福蔭。※

Ch.10p.166慈悲心:與樂拔苦之心。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Ch.11p.180凈土宗:以往生極樂凈土為目的之宗派,為我國佛教十三宗之一。凈土乃指清凈國土、莊嚴剎土,即清凈功德所莊嚴之處所。我國凈土宗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往生論等三經一論,為成立之重要典據。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之他力,祈獲生於西方極樂凈土,故又稱念佛宗。※p.181善根:善良的根性,亦即產生諸善法之根本。又作善本、德本。無貪、無瞋、無痴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為三善根;而貪、瞋、痴等,則稱三不善根,或稱三毒。又善法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稱為善根。※p.182極樂世界:指阿彌陀佛之凈土,又稱極樂凈土、極樂國土、西方凈土、西方、安養凈土、安養世界、安樂國。自此世間向西而去,經過十萬億佛土之彼方即為極樂凈土,往生於該佛土者身受諸種快樂。關於該凈土之情況,在阿彌陀經中有詳細之解說,而阿彌陀佛今仍在彼處說法。※p.183南閻浮提:閻浮提,又作閻浮利、贍部提、閻浮提鞞波,略稱閻浮,乃盛產閻浮樹之國土。閻浮,乃樹之名;提,洲之意。又出產閻浮檀金,故又有勝金洲、好金土之譯名。此洲為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稱南閻浮提、南閻浮洲、南贍部洲。※p.184普賢境界:華嚴宗將應眾生機緣而說教之緣起因分,作為普賢菩薩之法門。普賢菩薩在人格上乃等覺位之菩薩,由理而言,則象徵理、定、行,為諸佛之本源,亦為一切諸法之體性,故信、解、行、證一切普法者,不問凡聖,皆稱為普賢,體悟此種一乘普賢之大機境界,稱為普賢境界。※p.185普賢行願:指普賢十大願,即:(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若能將以上十種行願相續不斷實踐力行,則可完成普賢菩薩之諸行願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或讀誦或書寫,亦可得種種功德。※

Ch.12p.192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的簡稱,為自蓮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於蓮花中之功德無量、廣大莊嚴之世界。此世界系毘盧遮那如來於過去發願修菩薩行所成就之清凈莊嚴世界。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一大蓮華,在此大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故名蓮華藏世界。此世界有二十層,各世界羅列成如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眾寶莊嚴,佛則出現於其中,眾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窺其構造之莊嚴,及其廣大無邊。※

Ch.13p.211真諦、俗諦:合稱二諦。「真諦」指真實不妄之義理;反之,凡世間事物及其意義則為「俗諦」。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於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凡修出世間法,及其所證的境界,皆名真諦,又稱第一義諦或勝義諦。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迷情之法,故曰俗;此等事相,在俗為實,故云諦,又稱世諦、世俗諦。※p.212受戒:又作納戒、稟戒,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所制定的戒法,亦即遵守教團規定(戒、罰則)的行為。戒為無上菩提之本,而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之尊嚴。※p.217因緣:「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如種子;「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如水、土、陽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穀米。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由此所造一切法,稱為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稱為因緣和合。※p.220出塵:出離塵俗,即出離煩惱等塵垢,引申為出家之意,同義詞有遠塵、離塵、出俗、離俗等。又如:願遂出塵、意欲出塵、有出塵之志等詞語,均表志在出家;而絕風塵、厭塵網、厭俗累、遁塵環等詞則有離俗塵而出家入道之意。※p.221了卻三界輪迴:了卻,了結、處理完畢;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迷妄有情在三界生滅變化中流轉,若能覺悟,即得解脫此生死輪迴之苦。※p.225經:廣義而言,釋尊所說的一切教法都稱「經」。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律、論三藏,經藏乃其中之一。釋尊演說的教理,本稱「法」,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而稱為「經」(修多羅)。修多羅原意為「線」、「條」、「絲」等,引申為「貫穿攝持」。眾生由教之攝持,而不散流於惡趣;義理由教之貫穿,而不散失隱沒,故稱聖教為契經,亦即經乃「貫穿諸法而歷古今恆常不斷」之教法。※

推薦閱讀:

愛自己,生命才有意義
生物最初的能量從哪來?
女命人生命局事業婚姻家庭的過去與未來解釋趨吉篇--阿彌陀佛趨吉運的時空博客
三毛,如繁花般綻放的生命
《活著》詮釋:忍受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

TAG:生命 | 解釋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