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遺」寧海十里紅妝婚俗

寧海十里紅妝婚俗,是江南傳統婚俗文化歷史傳承的一個典型案例。婚俗中的主體結構和程序沿襲了舊時明媒正娶的婚姻必定要經歷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六禮』,承襲了中國漢族民俗婚禮的傳統程式。寧海十里紅妝婚俗進行過程中的繁文縟節,又突出地反映了浙東沿海地區人民的生活風貌,是不可多得的民俗遺存。

據歷史文獻記載,寧海始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建縣,史屬台州,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由於寧海處於台州、寧波的交界點,文化兼具兩地特色。從區位來分,寧海的南路、西路文化受台州文化的影響,北路文化受寧波文化的影響,東路則兩地影響兼而有之。「邑中秀民讀書守法,勤為耕作,百姓生活殷響,東路則兩地影響兼而有之。「邑中秀民讀書守法,勤為耕作,百姓生活殷實,多重道德禮儀。」(清光緒年間《寧海縣誌》)

寧海人民勤勞儉樸、熱情好客。人們普遍遵循傳統家教,以維護宗族、家庭和睦為核心。宗族按輩分論長幼,一家之中,唯父命是從,親戚之中,舅父權威甚高。親友至訪,注重稱謂禮節。一般逢年過節禮尚往來及遭遇不幸時慰藉探望,逢喜慶、喪葬等大事則登門相幫。

寧海人厚道,十分重視民俗節氣活動。出於對生命的禮敬,對人生的祝福,寧海人對婚禮頗為講究,結婚往往被看做 「終身大事」。舊時男女結婚,往往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代替,男女雙方無自行擇偶的權利,但辦起婚事來卻是相當隆重。主人家張燈結綵,大擺筵席,親朋好友提攜厚禮前往道賀,其場面熱鬧異常。

明清以來,由於本地區經濟持續發展,富庶人家日顯闊氣,好講排場,民間百姓結婚尤重嫁奩。對結婚的女方家庭來說,是為了炫耀娘家的財力,也希望女兒在夫家鞏固其地位,因此,富庶人家嫁女,不惜財力,以綿延數十里的紅妝陪嫁。

於夫家來說,是為了顯示其家境殷實,匹配於女方的富庶,絲毫不怠慢八抬花轎娶親等婚禮習俗。此風氣日漸蔓延,形成了當地特有的婚嫁壯觀景象。民間百姓以其豐富的生活情趣詮釋十里紅妝婚俗的禮儀過程,議婚、做媒、下定、備嫁妝、花轎迎親、拜堂、鬧洞房、請吃茶、回門等結婚禮俗一樣也不省。結婚時的千工床、萬工轎,十里紅妝也一件不落。周邊地區也都有仿效,逐漸形成浙東地區特有的十里紅妝婚俗現象。

傳說故事

南宋時期,寧海西鄉有一村莊,百姓依靠白溪水而居。此地多肥沃田地,一年耕作兩季水稻、一季小麥。

這天,一村姑在村邊曬穀場上曬稻穀,忽一人急匆匆奔來,向村姑求救,說後有金兀朮的追兵追殺,求姑娘救他一命。村姑見這小後生眉清目秀,不像是壞人,又痛恨金兀朮濫殺漢人,就叫小後生蹲在曬穀場邊上,隨即取來一個大籮筐罩住小後生,解下攔腰兜蓋在籮筐上,然後若無其事地拿起木耙曬稻穀。金兀朮的追兵趕到,問村姑可有一人從這裡跑過。村姑向台州方向一努嘴,那些追兵就朝著台州方向追趕去了。

等追兵遠去,村姑叫小後生起來。小後生千恩萬謝,道出自己是當今的皇上—小康王趙構,如今被金兵追擊。如果有朝一日能返回朝廷掌握政權,就一定回來報恩,並許諾一定要將姑娘接到皇宮去。無以為憑,他見籮筐上的攔腰兜,頓生一計:就以此攔腰兜為憑,他日來提親,姑娘在自家門前掛上相同的攔腰兜就知道了。

後來趙構定都杭州,由於朝務繁忙,請手下人代為江南尋親。可那村姑雖是嚮往皇宮裡的生活,但她明白事理,自己一個不識一字的鄉下姑娘怎能當得了雍容華貴的皇后娘娘?就在傳來皇帝要來尋找她的消息時,她聯合村中所有姑娘,全在自家門前掛上攔腰兜。皇帝的親信到達這個村莊後,看到每家每戶門前的攔腰兜,辨不清楚哪一家姑娘是皇帝的救命恩人,沒辦法,就回去如實稟報。皇帝明白村姑的真實意思,她是不想來皇宮裡做娘娘,為了感激姑娘的救命之恩,於是下旨說姑娘所在的方圓百里人家,嫁女時都可享受鳳冠霞帔和半副鑾駕的厚遇,並且她們的嫁妝都可以雕龍刻鳳。從此,浙東女子出嫁就一路紅色蕩漾,綿延數十里,謂之「十里紅妝」。寧海及浙東等地百姓奉行的婚禮習俗也被稱為「十里紅妝婚俗」。

婚俗流程

一、議婚: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寧海人十分重視議婚。男女結合,理想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父母、長輩往往考慮財富、門第,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所以必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果是「六合」,則終成眷屬;反之,如果是「六衝」,概不提婚事。「合八字」又稱「合庚帖」。合八字之前要寫庚帖,即寫有當事人姓名、出生年月日(天干地支)等的帖子。庚帖寫在紅紙上,分男庚和女庚兩份。將庚帖裝在一個大紅的封套里,外面寫上「百年好合」、「天成佳偶」、「永結同心」等吉利的話語,寄託婚事成功的願望。傳送和取庚帖一般由媒人在黃道吉日里提著帖盒傳送。男女雙方在收到庚帖後,要去擇日子先生那裡排八字。如果合了,請媒人傳帶消息,兩家準備商定婚事;如果不合,那就不了了之。為了祈求婚姻能成,男方家人常會把庚帖壓放在灶神爺的神龕下,求得灶神的保佑。

二、下定:

經過議婚,得到雙方父母的同意後,男方家就擇日下聘禮,寧海當地稱之為「定懇帖」,也有叫「下定」的。男方準備好聘禮,選一黃道吉日請媒人送到女方家,聘禮包括禮錢、首飾(金戒指、銀項圈等)和衣料等,數量多少依男方家庭條件而定。女方接受聘禮後,中午設宴款待媒人。飯畢,女方將早已準備好的紅小袋、肚兜、紅雞蛋、什錦果子等交予媒婆帶回男方家。男方家人將果子分給鄰居們吃,宣告本家男孩有意中人,訂婚了。逢年過節,男方都要送禮,俗稱「送節」。定情信物是十里紅妝婚俗中確定男女愛情關係的一種形式,當地百姓認為:男女相交,若相互贈送手帕、戒指、項圈以及鳳釵、荷包等物,愛情關係即確定。接受信物的一方,要以另一信物回贈。男女雙方通過媒人互贈信物後,若後來有變故,一方將信物退回,意味著愛情的失敗。如果婚事成功,雙方將珍藏愛情信物,以示愛情天長地久,夫妻白頭偕老。

三、送日子:

男方家人請算命先生擇定迎娶的黃道吉日後,一般在離婚期還有半年的時間裡就要向女方「送日子」,呈上「日子帖」。一般準備的禮物有女方姑娘結婚穿的衣服料作及禮錢等。「日子帖」裝在帖盒裡。來往於兩家的帖盒專門盛放「六禮」信物,是婚姻「六禮」的見證。女方根據所送財物的多少和自家情況準備嫁妝。在「送日子」的過程中,女方家要告訴男方家該準備多少豬蹄送女方的長輩,男方家也告訴女方家該準備多少雙棉鞋在婚禮請吃茶時贈予男方長輩。所有往來事項都由媒人傳話、調和。

四、備嫁妝:

準備嫁妝是複雜的過程。做嫁妝要選擇黃道吉日,動用木作、雕作、漆作、桶作、制衣作等「百作手工」。一般要有婚床、紅櫥櫃、紅板箱、紅衣架、房前桌、大腳桶、紅果盤等,還有紅馬桶、子孫桶。請木匠師傅製作櫥箱床櫃等,請箍桶匠製作馬桶、果盤等桶作器具;請來農村中的女紅高手裁製嫁衣,刺繡被服衣帽等。父母會在紅嫁妝中的各色木桶、瓷瓶里裝滿各種果實,祈求女兒結婚後能早生貴子。結婚儀式需要的和氣食、紅雞蛋、凍米糖、糕點等也須準備妥當。當地有些大戶人家還會在女兒五六歲時就開始準備嫁妝,到女兒十八歲左右出嫁,至少是準備了十多年,可見其嫁妝之豐厚。

五、迎親:

舉行婚禮也叫「拜堂」,這一天,寧海人稱為「日子」。結婚是喜慶的日子,紅色是婚嫁的主色調。男女雙方的家門上都貼上紅對聯,堂中貼著紅囍字,梁頭上點著紅紗燈、紅燭。男方家要請親戚朋友吃「還福酒」,還要請身強力壯的後生和新郎睡在新床上「壓床」。女方家的酒宴稱之為「請大業」。「日子」當天,男方一早就派遣「馬桶小叔」到女方家去擔馬桶,包括花轎在內的其他迎親隊伍則在吃了早飯後再出發去迎親。除了帶去抬嫁妝的擔、杠等器具外,還要擔上一擔老酒,好讓女方家中午可招待迎親隊伍。還要擔一對擔籃,俗稱「送正擔」。女方在「日子」這天的五更時分要舉行「開面」儀式,其間新娘要吃「離娘飯」,女方當天中午的酒宴稱之為「上轎酒」。酒宴後,迎親隊伍開始發嫁妝。女方早將嫁妝搬出來,貼上紅囍字,纏上紅絲線,繞上紅綢緞,放在天井中。紅妝隊伍排列整齊後,女方分發給每一個抬嫁妝的人一對紅雞蛋,一行隊伍早於新娘,於午後在熱鬧的鼓樂聲和鞭炮聲中出發了。抬嫁妝的人故意一甩一甩,將嫁妝抬得很輕鬆,顯示新娘家的富有與喜氣。

六、拜堂:

花轎到達新郎家門口,照例是親戚朋友「攔轎門」,花轎進了男方家大門,要進行放轎儀式,接連放下抬起,連放三次,連抬三次,意思是去盡路上所染的不祥之氣。待吉時到,才可揭開轎簾。新娘一下轎就要踏走五穀雜糧,跨過火盆,拜堂的中堂,也稱為「喜堂」。拜堂儀式舉行時,禁忌戴孝的人和結婚多年而無子嗣的人進入。喜堂正中張貼著大紅的囍字,紅燈高掛,八仙桌上供著豐厚的禮品。新郎的父母親坐正中,兩旁坐的是長輩。新郎穿上狀元衣,戴上狀元帽,立在邊上。司儀主持拜堂。俗話說「拜堂成親」,新郎新娘結婚必須行過拜堂禮方可成為夫妻。一對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三拜畢,伴姑拿來一條中間打上同心結的紅綢布,新郎新娘一人一端,在伴姑的引領下送到新房中,在新床沿上坐定。之後新郎要回中堂內陪伴賓客,新娘就不出新房門了。男方家選定一位福分好的老婦人給新娘喂茶、喂飯。每喂一口都要講一句好話,喂茶和喂飯時,新娘都不撩開紅蓋頭,只是讓老婦人簡單喂幾口。這時,男方家請來一小男孩到新房裡往馬桶里撒尿,稱「拉馬桶尿」,討個好彩頭,新娘結婚後不久也能生小孩,傳宗接代。新娘進門到晚宴開始前一段時間,討飯人要來「唱賀喜」。「唱賀喜」是在新娘進門後、酒宴開始前進行。婚禮上「唱賀喜」一般在三個地方進行,一是中堂,二是新房,三是廚房,三個地方的唱詞各有不同。晚上的酒宴稱為「落轎酒」。喜筵要按賓客身份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由司儀一一引入座。另外準備一桌酒菜,陪伴新娘來的伴姑小妹坐在新房裡吃。當晚喜筵結束後,喜堂中還要進行公公的「扒灰」表演。「扒灰」表演是十里紅妝婚俗中一個有趣的插曲,目的是警示和教育後人要規矩做人,既教化了社會風氣,也增添了婚禮的熱鬧氣氛。

七、鬧房:

十里紅妝婚俗中的結婚禮儀最有意思的算是「鬧房」。在寧海農村,至今仍舊流傳著在結婚當晚鬧洞房的習俗。酒宴後,新郎在眾弟兄的簇擁下來到新房,稱「送洞房」。一位福分好的婦人拿來一木杆秤遞給新郎掀蓋頭,掀開紅蓋頭後,新郎和新娘相互行見面禮,新婚夫婦要首次面對面講話,叫「開金口」。早鬧洞房前要行「撒帳禮」。之後開始「鬧洞房」,「鬧洞房」又稱「吵房」、「戲新婦」。寧海鄉間有「三日無大小」之說。來賓賀客可以不講禮法,對新郎新娘、伴姑小妹恣意戲謔取樂,進行一場新房中的嬉鬧。民間鬧房歷來有「文鬧」和「武鬧」之分。文鬧習俗充滿著歡樂、吉祥的氣氛。我們現在時興的大多是文鬧,文鬧又稱為「暖房」。

八、把酒、吃茶、分三日:

婚禮第二天,新郎新娘梳洗完畢來到中堂陪伴眾賓客吃「謝客宴」並向客人敬酒,宴後向長輩下跪敬茶。婚禮第三天,男方家要「分三日」。新娘給周圍鄰居分發娘家送過來的紅雞蛋和果子、紅糖茶水,算是見面禮。當日,新郎新娘雙雙回門,老丈人大辦宴席招待女婿及其女婿的兄弟們,飯後,新郎新娘雙雙回家,不能在娘家過夜。之後男方家選定吉日,帶領新婦去本家祠堂祭祀祖先,婚禮宣告結束。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結婚之後要改口稱對方父母為爸媽?
藏地婚俗,兄弟共妻幸福知多少
傳統婚俗之鬧房篇-禮儀
朝鮮族婚禮婚俗

TAG: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