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與無期待型
06-19
在這裡我們很可以從自體心理學的自戀理論來看這點,自戀是人類的本性,自戀的失敗是人類煩惱痛苦的原因,而其構成源於期待型態不現實,而期待型態的不圓滿性導致配對的可能不成功。佛陀所要作的結束和摧毀天生以及後天嬰兒期內化的各種期待型態。在佛教里有一個成就的術語,稱為」無願求」。引用到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有攀緣的期待型態之結束。也就是一般個體內心的期待型態是具有某種固定狀態的認定的——變化為不變化、無主宰為有主宰等等。這些與實際身心、世間並不完全符合的期待型態直接影響了期待型態的配對。在配對中會有時候導致自戀滿足的快樂,但有時候也會導致自戀滿足的失敗之焦慮、憤怒和抑鬱。而結束原來期待型態中不如實的習慣性部分,則轉變心理成為一種全新的對於變化之事物的無期待型態,也就是完全如其實際的心理結構,這時候自戀的滿足和不滿足在這裡消逝——煩惱和暫時之快樂也隨之消逝成為寧靜。如果這一心理轉變是真實全面或部分的發生了,這一心理轉變的過程當然也可能會引起該個體一系列外在的行為和社會融入性的改變。因為無期待型態是不顯示有自戀特點的,而這點顯然和社會已經認可的自戀範圍是不相同的。這一不相同會是什麼樣的心理後果,應該需要有更全面的設計來實證研究來說明。但至少需要在應用中比較謹慎的對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單身無罪:享受現在,期待更好的未來
※不喊痛,不一定沒感覺。不要求,不一定沒期待
※期待污染刑事立案多起來(生態論苑)
※84.9%受訪者期待VR&AR等新科技對生活的改變|AR|新科技
※+導學與測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五課 自我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