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記憶》10月12日播出《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系列 第四集《長箭乘東風》(下)
在三年困難時期的特殊歲月里,錢學森等人是如何克服物資匱乏的難題,堅持攻關的?又是什麼讓毛澤東下定決心,批准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製工作?敬請關注今晚20:00《國家記憶》特別節目《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系列節目第四集《長箭乘東風(下)》,為您講述中國航天人一步步邁向傳奇的故事。
(圖:錢學森指導火箭發射任務)
獨家披露
募捐「科技糧」與「科技肉」
隨著「東風一號」的成功,「東風二號」隨即被擺上日程,它的設計方案是在「東風一號」基礎上,射程擴大一倍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錢學森,告訴導彈研製人員,仿製和自行設計是決然不同的。仿製,是人家主要問題已經給你解決了,你就是按規矩辦事。自行設計就不同了,出現的問題多,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自己來解決。
很快,問題便出現了,但並非來自技術領域。1960年和1961年,中國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嚴重的糧食短缺波及到全國方方面面,營養不良也侵襲著參加導彈工程的科研人員和基地參試部隊。為了保證一線科研人員能夠吃飽,聶榮臻給各個軍區打電話,要求他們以「募捐」的名義,節省出一批副食品支援「兩彈」的研製,「科技糧」和「科技肉」,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名詞。
1962年春節,周恩來、陳毅代表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宴請一千多名科研專家。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中央領導人以最大的努力,為研製國防尖端技術的優秀兒女們補充營養。在那段物資匱乏的歲月中,這些關心和愛護始終鼓舞著科研人員們,堅持攻關導彈的精神鬥志。
「尖端是否應該下馬」?
雖然糧食供應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面對耗費巨大資源的尖端工程,國內出現了一場「尖端是否應該下馬」的爭論。這場討論很快進入了中央最高決策層。1961年夏天,毛澤東從北戴河打電話給聶榮臻,要求他對此問題進行論證。很快,聶榮臻便向中央呈送了《導彈 原子彈應堅持攻關的報告》。為此,聶榮臻親自趕到北戴河,三次在會場上強調尖端不能停。最終,毛澤東下定決心,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製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鬆或下馬。在聶榮臻的支持下,「東風二號」的研製工作得以繼續。
(圖:錢學森在酒泉導彈試驗基地講話)
歷史揭秘
首次試驗失敗的「東風2號」
為了達到「東風二號」的目標射程,科研人員把發動機和燃料箱加大,導彈彈體也相應變長,但在當時掌握的有限知識和仿製經驗上,一些難以察覺的技術隱患,也存在於最初的設計方案當中。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開始首次試驗,「21秒時尾段著火,25秒左右發動機停止工作,最大飛行高度為3456米,69秒後落地起火」,這是讓那一代中國航天人刻骨銘心的失敗。
「東風二號」導彈首次實驗失敗後,錢學森立刻從北京趕往現場,告訴大家不要害怕失敗。失敗了,總結經驗教訓,再重來。錢學森在讓科研人員振作的同時,也把壓力扛在了自己肩上。為了找到發射失敗的原因,錢學森在乾燥、酷熱和缺水的戈壁灘上,反覆考察,經過兩個月的分析檢測,拿出了一份長達76頁的故障結論報告。
為了改進「東風二號」的設計,幾乎每個星期天,錢學森都會把相關人員叫到自己家中研究解決問題。在「東風二號」首飛失敗的教訓之上,錢學森進一步強化「總體設計部」在整個大系統中的作用,幾十萬個零部件、數十個子系統的配合,甚至各科研單位的協調、供應、協作都井然有序,由此,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中國航天工業流程和組織框架。
(圖:東風2號短程彈道導彈)
節目亮點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成功發射,飛行一千多公里後,準確擊中目標,在經歷了首次失敗後,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導彈終告成功。這是中國火箭史上發展的里程碑。也正是在這一年,錢學森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研專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未來,中國必須要有能搭載核彈頭的導彈。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時,帶著核彈頭的導彈劃破天際,9分14秒後,核彈頭在894公里外的羅布泊上空爆炸。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飛行30分鐘,穿越6個時區後,穩穩地到達了萬里之外的太平洋,「八年四彈」的宏偉目標終告成功。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今天,每當中國的火箭騰空而起,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光芒的源頭正是錢學森在一片空白中,引領中國導彈和火箭事業走過的最初十年。
推薦閱讀:
※騎SpaceX繞月:為您私人訂製價值5個億的科幻旅程
※太空精釀的Live - -空間站:星辰大海之夢的起點
※天文史上的今天:一次特殊的太空實驗,一根20公里長的金屬纜繩
※如何看待SpaceX CRS5任務以及首次在正式發射中將第一級火箭回收使用?
※天儀雙星正式出廠,完備待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