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瓷器和書畫中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千古傳唱的詩句,令許多人總認為清明是個憂傷的節日。
其實,古代詩詞中涉及清明節的內容,不少都描述了古人歡歡喜喜過清明的景象。
比如,王維就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柳永筆下的清明就更加熱鬧,簡直是載歌載舞:「乍疏雨,洗清明。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鬥草踏青。」
可見,清明節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久遠的文化禮俗的。
△ 《蘭亭集序》的背景就是王羲之與一群好友踏青聚會的歡樂場景
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的活動。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
今天,就讓我們從古玩瓷器和書畫中,一窺古人清明習俗的二三蹤跡。
△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金周
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唐玄宗時,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成為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裡的「小長假」。到李亨(唐肅宗)時,寒食清明假期增加到7天——直接放成了「黃金周」!
△ 五代 趙喦 《八達春遊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從前,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
隨著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
△ 《宋人畫春遊晚歸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祭 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人們在清明節前後為先人上墳掃墓祭祖,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 清雍乾青花祭祖圓盤
這件清雍正年間的青花祭祖圓盤,直徑20.5厘米,胎質嫩白細膩,薄胎精工。盤中一分為二,牡丹花環繞。上半部分是一儒生彎腰,雙手合十虔誠膜拜,下半部分是一官員模樣的人單腿跪地,焚香祭祖,以此寄託對去世親人的哀思。
踏 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草青柳綠,正是踏青的好時節。
孔子早在春秋時就詠嘆過他的理想——「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也就是能在春天裡去郊遊,踏踏青。
△ 元 王振鵬 《馭馬踏青圖》(局部)
另外,古代的女子平時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 民國粉彩仕女踏青冬瓜罐
這件民國粉彩冬瓜罐上面的圖案,便是仕女踏青,尋找詩情畫意的情景。只見兩個女子依偎在鮮花盛開的假山旁,兩邊是孩子和侍女,在翠綠竹子陪襯下,顯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放風箏
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
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 民國五彩牧童騎牛放風箏花瓶
這件民國五彩花瓶,就展現牧童騎牛放風箏的情景。整幅畫面構圖考究,工筆線條流暢,筆法嫻熟,刻畫細膩,孩童形象逼真生動,完美地表現出孩童天真爛漫的一面。
△ 宋 蘇漢臣《百子嬉春圖》(局部)
蹴 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也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七天小長假幹什麼呢?踢球啊!
△ 宋 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
《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情景。宋徽宗也是著名的球迷之一,還養了一支自己的球隊。而後,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 宋代磁州窯嬰戲蹴鞠四系罐
這件宋代磁州窯嬰戲蹴鞠四系罐(圖四)就巧妙定格了蹴鞠孩童的兩個瞬間動作。當中繪黑彩纏枝花葉紋隔開。畫面活潑生動,孩童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情趣。
△ 宋代象牙蹴鞠筆筒
△ 明 商喜《明宣宗行樂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盪鞦韆
「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鞦韆。」 鞦韆的歷史很古老,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並在很長一段時間深受古代女性的歡迎。
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在元明清三代,清明節一度被定為「鞦韆節」。
射 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 《道光皇帝綺春園射柳圖》
斗 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 宋 李嵩 《明皇鬥雞圖》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 清 粉彩鬥雞碗
除了以上這些,由於古代清明節還有祭祀祖先和野餐的需求,所以也延伸了很多節日相關的美食,比如青團、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等。因此,也有「吃清明」一說。
相比於古代這麼豐富的活動,娛樂工具更多的現代,是不是反倒好像少了幾分樂趣呢?
推薦閱讀:
※廣東周邊:這座被人們遺忘的海島——雙月灣,美的不像話!
※清明節誦念《地藏經》 功德很大? 轉一次等於《地藏經》1萬次,功德迴向老祖宗。
※寒食-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基督徒如何過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