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記那些人兒(二)

《史記那些人兒(二)》

燕召公姬奭

成王年幼時,姬奭為三公。①

決獄棠樹下,盡職朝廷中。②

外迫蠻貉近,內交齊晉通。③

人民作甘棠,懷念燕召公。④

①周武王滅紂,封姬奭於北燕,為燕召公。周成王即位,齊太公、魯周公、燕召公輔政。燕召公位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中的太保。

②燕召公常常到鄉邑(鄉村)去巡視(調研),在棠樹下問案決獄,很得老百姓的信賴(愛戴)。燕召公曾懷疑魯周公的行為(當國踐祚)。周公作《君奭》一文向召公陳述隱情,使召公釋疑。在朝廷中,燕召公處處以身作則,使百官各居其職,和諧有為。

③燕國外與蠻、貉相迫近,內與齊、晉相交通,地理位置不太好,人事很複雜。但在召公及其後代的治理之下,也曾雄據一方。蠻、貉:貶稱少數民族。

④召公逝世後,人民作《甘棠》詩篇,反覆表示勿傷其棠梨樹,以懷念召公。(《甘棠》在《詩經·召南》里。原文: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譯為:蔥蘢杜梨樹,請勿去砍伐,召伯曾居住。蔥蘢杜梨樹,請勿去折斷,召伯曾停歇。蔥蘢杜梨樹,請勿去彎曲,召伯曾停駐。甘棠:杜梨樹。蔽芾:樹木蔥蘢貌。翦:即剪。茇、憩、說:同為暫時滯留之意。敗:折枝。拜:屈枝。)

附:燕國國君小檔案

召公(奭)——(九世)——惠侯——釐侯——頃侯——哀侯——鄭侯——穆侯——宣侯——桓侯——庄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簡公——獻公——孝公——成公——湣公——釐公——桓公——文公——易王——燕噲——子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今王(喜)。

管叔姬鮮 蔡叔姬度

管蔡二叔相武庚,一同治理殷遺民。①

不守本份謀作亂,蚍蜉撼樹惹禍根。②

①周文王有十個兒子: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武王「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

②《史記》載:「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而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君,是為衛康叔。封季載於冉,冉季、康叔皆有馴行,於是周公舉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附:蔡國國君小檔案

蔡叔(度)——蔡仲(胡)——蔡伯(荒)——宮侯——厲侯——武侯——夷侯——釐侯(所事)——共侯(興)——戴侯——宣侯(措父)——桓侯(封人)——哀侯(獻舞)——繆侯(肸)——庄侯(甲午)——文侯(申)——景侯(固)——靈侯(般)——蔡公(棄疾)——平侯(廬)——悼侯(東國)——昭侯(申)——成侯(朔)——聲侯(產)——元侯——侯齊。(為楚惠王所滅)

曹國國君小檔案

曹叔(振鐸)——太伯(脾)——仲君(平)——宮伯(侯)——孝伯(雲)——夷伯(喜)——幽伯(強)——戴伯(鮮)——惠伯(兕)——穆公(武)——桓公(終生)——庄公(夕姑)——釐公(夷)——昭公(班)——共公(襄)——文公(壽)——宣公(強)——成公(負芻)——武公(勝)——平公(須) ——悼公(武)——聲公(野)——隱公(通) ——靖公(露)——伯陽。(為宋景公所滅)

陳胡公媯滿 杞東樓公

武王克殷求舜後,得之媯滿封陳侯。

舜德如山享祭祀,綿延不絕夏殷周。①

武王克殷求禹後,得之東樓封杞侯。

禹德似岳享祭祀,綿延不絕夏殷周。②

①陳胡公媯滿,虞舜的後代。周武王時封媯滿為陳胡公,承擔帝舜的祭祀。舜德至大,享受夏殷周三代祭祀。

②杞東樓公,夏禹的後代。周武王時封東樓公於杞,承擔夏禹的祭祀。禹德至大,享受夏殷周三代祭祀。武王讓虞舜、夏禹的後代分擔祭祀的任務,這就是所謂「繼絕世」,是有德的表現。

附:陳國國君小檔案

胡公(媯滿)——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公(圉戎)——幽公(寧)——釐公(孝)——武公(靈)——夷公(說)——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利公(躍)——庄公(林)——宣公(杵臼)——穆公(款)共公(朔)——靈公(平國)——成公(午)——哀公(弱)——惠公(吳)——懷公(柳)——湣公(越)。

杞國國君小檔案

東樓公——西樓公——題公——謀娶公——武公——靖公——共公——德公——桓公(姑容)——孝公(匄)——文公(益姑)——平公(郁)——悼公(成)——隱公(乞)——釐公(遂)——湣公(維)——哀公(閼路)——出公(敕)——簡公(春)。

衛康叔姬封

周公興師殺武庚,

乃封康叔做衛君。①

衛君謹遵周公教,

治國之道務愛民。②

①周公代理成王行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與武庚謀劃作亂。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討伐,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封康叔做衛國國君,統領殷代遺民。

②康叔既為衛國國君,周公作《康誥》、《酒誥》、《梓材》三篇誥辭(古代一種告誡性的文章),告誡康叔「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康叔到衛國後,謹遵周公的教誨,「能和集其民,民大悅」。

附:衛國國君小檔案

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榲伯——靖伯——貞伯——頃侯——釐侯——共伯(餘)——武公(和)——庄公(揚)——桓公(完)——宣公(晉)——惠公(朔)——黔牟——惠公(朔)——懿公(赤)——戴公(申)——文公(燬)——成公(鄭)——穆公(遫)——定公(臧)——獻公(衍)——殤公(秋)——襄公(惡)——靈公(元)——出公(輒)——庄公(蒯聵)——悼公(黔)——敬公(弗)——昭公(糾)——懷公(亹)——慎公(頹)——聲公(訓)——成侯(遫)——平侯——嗣君——懷君——元君——君角。(秦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

宋微子 箕子 比干

紂王無道縱酒色,

微子數諫聽不得。①

箕子預測象箸弊,

比干喋瀝七竅血。②

肉袒膝行軍門告,

麥秀詩斥狡僮賊。③

聖人也稱殷三仁,

一野一奴一死節。④

①宋微子名啟,殷紂王的長兄,周成王時封為宋國國君。紂王沉湎酒色,荒於朝政,微子屢次進諫,紂王不聽。於是微子逃亡在外。

②箕子,紂王的親戚。紂王開始用象牙做筷子。箕子嘆息說:「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箕子預知紂王奢侈淫亂,直諫無用,於是「被髮佯狂為奴,鼓琴自悲,傳之曰《箕子操》」。比干,紂王的親戚。他見箕子為奴,就說:「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③武王已滅殷紂,微子帶著祭器,直達軍門,露出身子,綁了手臂,跪著前行,請求武王「勿絕殷祀」。箕子朝見周王,經過殷朝的故都,看見宮室毀壞,長著莊稼,黯然傷心,寫下《麥秀之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他把紂王比作狡僮,指斥狡僮誤國誤民。

④孔子稱頌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之三仁」。武王封微子為宋國國君,封箕子為朝鮮國君,比干卻早已死爭而盡忠節。「三仁」的結局雖不同,但青史留下美名很是一致。

晉唐叔姬虞

手捏虞字來世上,

削桐成珪封於唐。①

啟以夏正疆戎索,

壟生嘉禾現瑞祥。②

①姬虞,字子干,史稱唐叔虞,為晉國的始封諸侯。姬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幼子,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他的母親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後世被尊為聖母。傳說,姬虞出生時,手上有一個「虞」字,因此名「虞」。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用桐葉削成珪的樣子遞給叔虞,說用這個東西分封叔虞,史官記下來了,請成王擇吉日,分給叔虞封國。成王說是玩,不能當真。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成王只好把唐國封給了叔虞。唐國在現在的山西南部冀城、曲沃、絳縣之間,汾水澮水流域,是一個依山枕水、美麗富饒的地方。

②周成王在盛大的策封典禮上,封贈姬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沾洗之鐘等名貴器物,以及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異性貴族人口,並「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導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這是周天子給姬虞規定的施政方針。唐國地處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唐國一帶的叛亂剛剛平定,局勢動蕩不安,民族矛盾尖銳。因此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夏戎之政法治理夏戎人民,維護夏代以來傳統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暫不實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禮樂制度和井田制度。姬虞受封治唐,執行了既定方針,農業牧業得到發展,政績斐然可觀,「感召」上蒼,田裡長出「異苗同穎」的穗株,即「嘉禾」,顯瑞祥之兆,豐收在望。

楚子男熊繹

蓽路藍縷處草莽,

桃弧棘矢御邪瘴。①

跋涉山林事天子,

開闢荊山居丹陽。②

庄王問鼎王孫滿,

平王納媳斬忠良。③

懷王入秦扣留死,

負芻無力挽狂瀾。④

①熊繹,顓頊高陽的後代,姓羋氏,楚國的開創者。周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子男之田為五十里)。熊繹時的楚國還是一塊蠻荒之地。他必須艱苦創業,才能繁衍生息。蓽路:柴車。藍縷:破衣。乘柴車穿破衣,身處草莽,開闢山林。桃弧:桃木製的弓。棘矢:棘枝制的箭。用簡易的工具(武器)與禽獸格鬥。御邪瘴:可以避邪消災。

②出沒于山林之中,忠誠周王的囑託,開闢荊山取農副產品,營建丹陽為安居之所。荊山:位於湖北省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丹陽:湖北秭歸東南。

③楚莊王熊侶八年,「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大小輕重」,有輕視周王朝之意。楚平王熊居(棄疾)二年,派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媳婦。平王見秦國女子漂亮,就自己娶了,再給太子建媳別的女子。四年之後楚平王囚殺了太子建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尚。

④楚懷王熊槐三十年,秦昭王將楚懷王騙至秦國,扣留下來,強迫楚懷王割地。三年之後,楚懷王病死於秦國,楚國人悲憐。此後,楚國與秦國時戰時和,但楚國勢力越來越弱。到了楚王負芻五年,秦王派王翦、蒙武滅掉了楚國,將楚地分為三郡。

越王勾踐

禹之苗裔封會稽,夫椒一戰喪軍旅。①

稱臣喚妾獻寶器,卧薪嘗膽待時機。②

圍攻姑蘇夫差死,會盟齊晉周王賜。③

長頸可與患難共,鳥喙莫教享樂齊。④

①勾踐,夏禹的後代,其先人「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二十幾代後,傳到允常的手裡,與吳王闔廬結怨。允常死之後,勾踐繼位為越王。吳王闔廬聽說允常死,便興師伐越,在檇李這個地方被吳兵射中,病痛而死。臨死,遺囑兒子夫差報仇。第二年,越王勾踐興師伐吳,在夫椒這個地方被吳兵打敗,只剩下五千兵力困守會稽。

②勾踐困守會稽,派文種告訴吳王夫差:自己願為臣子,妻子願為妾奴,聽候吳王差遣。夫差沒有答應。文種又為勾踐獻美女和寶器給吳國太宰伯嚭,托伯嚭在吳王面前替勾踐請求赦免,吳王夫差終於答應了,勾踐得以活命。勾踐夫婦在「為臣為妾」的過程中受盡了凌辱,吃盡了辛苦。他們的「忠心」感動了吳王夫差,放他們回國。勾踐回國後,「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勞」。他叫范蠡治軍,文種立政,隨時準備報仇雪恥。

③十年之後,勾踐趁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國內空虛之機,興師伐吳,殺了吳國太子。再過四年,勾踐又興師伐吳,將吳王夫差圍困於姑蘇山上達三年之久,迫使夫差自殺身亡。隨後,勾踐北渡淮水,「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④范蠡認為:「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范蠡在勾踐滅吳之後逃離而去,在齊國海邊耕田煮鹽致富,後來在陶都(江蘇省宜興市)經商致富,號「陶朱公」。

鄭桓公姬友

厲王少子初封鄭,

河洛之間便民生。①

只因不遇英明主,

驪山青冢裹冤魂。②

①鄭桓公姬友,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姬友於鄭國(陝西華縣以東)。姬友到鄭國,制定了很多便民方略(措施),當地民眾很愛戴他。

②姬友由於政績突出,口碑又好,周幽王調任他為周王朝(中央部門)的司徒(官名,主管徵發徒役,兼管田地耕作與勞役。與「司馬」、「司空」合稱「三司」)。可是周幽王是一個花花公子,他為博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戲諸侯。犬戎真的殺來了,卻無人援手。結果周幽王和姬友都被犬戎殺害於驪山之下。

趙武靈王趙雍

胡服騎射反古制,

穿越鄰國全無敵。①

消弭秦國皮外癬,

拔除中山肉中刺。②

自號主父專軍事,

詐充使者觀秦棋。③

不立長子立幼子,

餓死沙丘嗟何急!④

①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295年),名雍,戰國時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為了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也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武靈王決定穿胡服習騎射,與朝中群臣商議,只有樓緩、肥義、仇液贊同,大多數人都反對,為了說服大家,他說:「反古未可非,循禮未足多。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最後定下了胡服騎射的國策。為了證明胡服騎射的強兵效果,武靈王率領精銳部隊,從南至北穿越中山國,如入無人之境。他又繼續從趙國與樓煩的邊鎮無窮之門(河北張北南)穿越樓煩和林胡的勢力範圍,向西折向黃河,渡過黃河,登上西側林胡人長期活動的黃華地帶。這次軍事旅行,他與敵國游牧民族騎兵發生多次戰鬥,無一敗績。這是極富傳奇性的政治活廣告,極大地增強了趙國軍民對胡服騎射的信心和嚮往。

②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05年趁秦國內亂,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陝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後來又攻取了雲中地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消除了秦國對趙國的不利因素。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了對中山國的進攻。公元前296年,終於滅掉了中山國,拔掉了楔入趙國版圖的「肉中刺」。

③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傳位給趙惠文王趙何,任命肥義為趙何的相傅。武靈王自號「主父」專心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國內的政治經濟事務全交給兒子及大臣負責。公元前298年,武靈王向秦王施壓,迫使宣太后任命樓緩為秦相,以便為趙國謀得更多的利益。樓緩入秦時,武靈王假裝隨從人員進入秦地,對沿途的風土人情細加考察,為以後攻秦時所用。樓緩入咸陽,會見了秦國許多大臣,武靈王在側觀察,對秦國大臣的賢庸強弱有了深入了解。武靈王在離秦國之前要親眼見一見秦昭王和宣太后,了解其為人,以利於以後對秦決策。宣太后和秦昭王對武靈王深窺秦政大感忌憚。

④趙武靈王二十歲,娶韓國女子為夫人,生子趙章。十年後又娶吳娃為妻,生子趙何。趙章是長子,趙何是幼子。武靈王偏愛吳娃,立趙何為趙惠文王,封趙章為安陽君。公元前295年,主父和他的兒子趙章、趙何同游沙丘,住在沙丘宮內。兄弟反目相攻,結果趙章被殺,主父餓死,成為千古悲劇。

魏文侯姬都

任用西門治鄴郡,

師從子夏學經藝。①

武卒演武擴疆域,

鹽池產鹽獲豐利。②

勞食功祿賞賢能,

躬耕細作盡地力。③

父子兄弟不足恃,

君欲治國從身始。④

①魏文侯姬都(也叫魏斯),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公元前403年,正式成為諸侯之一。魏文侯使用大臣不看出身,重視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吳起和李悝來自衛國的平民;樂羊、西門豹來自魏國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魏文侯曾委任西門豹治鄴。鄴(今河南安陽市北)是抑制趙國南進中原與魏國爭利的戰略據點。漳水經常泛濫湧向鄴地,老百姓深受水災之苦。西門豹入鄴後,巧妙地制服了當地的三老和廷椽,廢除了為河伯娶婦的陋習,開渠灌田,經濟復甦,政績卓然。魏文侯拜卜子夏(孔子的學生)、田子方、段干木為老師,學習儒家經典藝術「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建立起西河(黃河與洛水間)學派,對魏國的政治文化建設有很深的積極影響。

②為了保疆擴域,魏文侯任命吳起、子擊等人訓練一支精銳的常備軍——武卒,要求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驅百里,到達戰場能立即投入戰鬥。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池(在山西運城),鹽池產的鹽銷往周邊的國家獲利頗豐,是魏國的重要收入。魏文侯用鹽業的收入供給軍費開支。

③魏文侯對勞苦功高的人,一定予以獎賞,對賢能之士尊重有加。他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拓者,他重用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政策,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④魏文侯曾問狐卷子:父、子、兄、弟、臣能夠依賴嗎?回答都是:不能!狐卷子還說:「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意思是:指望別人的人不能達到目的,依賴別人的人不可能長久。你想把國家治理好,就要從自身做起。

韓獻子韓厥

朝升暮殺無私黨①,

秘保趙家煙火香②。

因功獲拜六卿首③,

開拓韓氏子侯王④。

①韓厥,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晉靈公時,趙盾推薦韓厥為中軍尉,執掌軍中刑律。秦晉河曲之役,趙盾為中軍元帥,他派出辦事的人駕著他的戰車橫衝直撞,擾亂行軍序列。韓厥當即將駕車的人逮捕,依法處死。有人為他擔心說,韓獻子朝升暮殺,元帥肯定不會饒恕他。趙盾不僅沒有加罪,反而讚揚他不黨不私的高尚行為。

②晉景公時,司寇屠岸賈要誅殺趙氏一門。韓厥提出異議,勸趙朔(趙盾之子)逃走。程嬰保住趙氏孤兒於深山之中,韓厥是知道的,但他並沒有外泄。直到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韓厥才將趙氏孤兒趙武舉出以續趙氏煙火。

③韓厥之功:晉靈公、晉景公、晉厲公時,韓厥擔任中軍司馬、中軍主將、中軍元帥,在晉秦河曲之戰、晉齊鞍之戰、晉楚鄢陵之戰中,屢建戰功。韓厥的政治主張是素樸的人民本位的思想。他建議齊景公將都城從絳(山西冀城縣東南)遷到新田(山西侯馬),因為那裡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晉設六卿(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之位,韓厥位居第一,號稱「獻子」。

④韓厥因為立德立功,開創了韓氏後代的尊顯爵位:子爵——宣子、貞子、簡子、莊子、康子、武子;侯爵——景侯、列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王位——宣惠王、襄王、釐王、桓惠王。景侯時,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田完 田乞 田和田因齊

觀國之光賓於王,鳳凰蜚齊五世昌。①

小斗收稅大斗貸,扶貧濟困德漸彰。②

放逐康公海中島,自稱太公代齊姜。③

毀得上賞譽加戮,以人為寶霸東方。④

①田完,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出生時,周太史卜得一卦:「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意思是:這可以看到國家的榮光,利於做天子的貴賓。陳完與陳宣公的太子禦寇是好朋友。陳宣公想立寵妃之子為太子,就借故殺了太子禦寇。陳完恐禍及己,就逃到齊國。齊桓公很欣賞陳完的才華,欲拜他為上卿,但陳完不肯接受,於是改任他為工正(掌管手工業的官職),封田邑為他的食邑,陳完就改姓田氏。鳳凰蜚齊:指陳完逃到齊國去。五世昌:到田完第五代田乞時昌盛發達起來。

②田乞為齊景公大夫,他以小斗收稅大斗放貸的扶貧政策贏得民心。田乞因立齊悼公而拜相,由此控制朝政。晏嬰出使到晉國,與叔向私語說:「齊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田氏的手裡。」

③田和是田完的第九代孫。公元前391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島之上,自立為齊君,號「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請魏文侯傳話給周天子立為諸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齊國姜氏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

④田因齊是田和的孫子,繼父田午之位為齊威王。繼位後九年,齊國上荒下嬉,內亂外患,國將不國。齊威王被淳于髡一激(國中有大鳥的隱喻),振作起來,招見七十二位縣令,重賞了被左右詆毀卻頗有政績的即墨大夫;懲辦了被左右讚譽卻毫無政績的阿城大夫;還把人才提高到國寶來認識,重用騶忌、田忌、孫臏、檀子、朌子、黔夫、種首等人;內修政事,外御強敵,使齊國變得最強大,自稱為王,雄霸東方,號令天下。

孔 子

從小陳俎豆,崇周習禮儀。①

我豈瓠瓜哉,焉系而不食?②

學道不倦怠,誨人不厭息。

樂以忘憂憤,不知老將至。③

一旦為宰輔,四方皆則之。④

困厄陳蔡間,發憤著六藝。⑤

四體不勤勞,五穀不分析。⑥

太山毀壞乎,樑柱摧折兮;

天下無道久,莫能宗於予。⑦

常人沒則已,至聖仰行之。⑧

①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師表」之稱。「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意思是:孔子孩童時做遊戲,經常陳列俎豆各種禮器,演習禮儀動作。孔子崇尚周代的禮樂,他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周代的禮樂借鑒了夏、殷兩代,文采斐然啊。我依從周代的禮制。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②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我哪能是瓠瓜呢,怎麼可以掛在那裡而不能食用?表明孔子希望從政,有更大作為。瓠瓜:一種圓筒形的草本瓜果。

③孔子自評其人格:「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我)學習道德一點兒也不感到倦怠,教導別人一點兒也不感到厭煩,發憤著述廢寢忘食,安貧樂道忘卻憂鬱,簡直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

④孔子51歲時,魯定公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6歲時,「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與之以歸」。可見他是很有治國才能的。

⑤孔子曾在陳、蔡兩國講學。「吳伐楚,楚救陳,軍於城父,使人聘孔子。陳蔡大夫……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孔子)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他與弟子編撰六藝(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⑥一天,子路遇見一位「荷蓧(古代除草用的農具)丈人」,問:「您見著孔夫子嗎?」丈人回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子路還想問,丈人已不睬,「植其杖而芸」。

⑦孔子73歲,病的很厲害。子貢看望孔子。孔子嘆息說:「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流淚對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

⑧司馬遷說:歷代做君王的人,或者是「賢人」,生前榮耀得很,可是死後就很少有人提起。孔子就不同了,他雖是個「布衣」,死後二百多年,就是天子王侯也得向他頂禮膜拜,向他學習看齊。就像《詩》里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令人敬仰,大道值得遵循)。沒:通「歿」,死亡、壽終。至聖:聖人中的聖人。

推薦閱讀:

《史記》 — 孝景本紀第十一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選讀
史記55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