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景德鎮陶瓷興衰談

在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歷史上,清代,曾是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其品質之精良,造型之繁雜、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毫無疑問,清代是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上,也是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上巔峰時期。但同樣也經歷了興、盛、衰這麼一個過程。

清代初期,景德鎮陶瓷業處於停滯狀態。滿清政府入關後,於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明代御器廠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並逐步恢復生產。順治瓷其造型、胎釉、紋飾都帶有明顯的明末過渡特徵。順治瓷造型古樸、胎體厚重、釉質青白。器物口沿大都施有醬黃釉,黃釉口是順治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清代前半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的陶瓷業得到空前的蓬勃發展,制瓷技藝更趨嫻熟精湛,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可謂集南北歷代名窯之大成。

自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御窯廠由朝延派遣督陶官直接管理窯務,此後各時期的官窯均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自康熙後景德鎮的制瓷業得以復甦並蓬勃發展,與朝延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康熙青花瓷不僅料色青翠艷麗,釉質瑩徹明亮,而且還十分講究中國畫的水墨韻味。所謂「料分五色」即將青花料色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個色價,筆觸之間極富層次。

康熙五彩瓷較之明萬曆,色彩更加瑰麗豐富,畫工更加考究精妙。除用紅、黃、綠、藍、紫外,還以黑色、金色來調和各種色彩關係,使畫面更顯高雅華麗。

康熙時期的顏色釉當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珍貴。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公元1705—1712年)江西巡撫郎 延極督理窯事,世稱「郎窯」。其時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最為名貴。郎窯紅色澤濃艷而不浮躁,釉色晶瑩透徹,釉面呈冰裂紋,常在器物口沿留白,俗稱「燈草邊」。

康熙晚期,外國傳教士進入宮中供職,並隨之傳入了畫琺琅工藝。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後,試燒成功琺琅彩瓷。爾後又將畫琺琅技法逐漸運用到五彩中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粉彩瓷,開闢了陶瓷裝飾的一片新開地。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淮安板闡關督理年希堯兼管景德鎮卸廠窯務。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任御窯廠駐廠協理官,協助年希堯管理窯務。雖為協理,實際上唐英與窯廠工人同吃同住,鑽研陶務,親自製陶繪瓷,著書主說,為「年窯」的實際督理。雍正及乾隆重時期,景德鎮的瓷業發展到頂峰,唐英功不可沒。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後,造辦處內煉琺琅料成功,燒制琺琅彩瓷開始進入鼎盛時期。而由琺琅彩發展而來的粉彩瓷,其技藝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澤粉潤華滋,較之五彩瓷更顯得柔麗俊逸,嬌艷明媚,故而相對五彩而言又稱粉彩為「軟彩」。雍正粉彩將陶瓷裝飾藝術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其色彩之明媚柔麗,裝飾之精巧秀逸均達無以復加之境地。

雍正時期首創以青花料在坯體上勾勒紋樣輪廓,成瓷後再以粉彩顏料填畫,拚鬥成完整紋樣的鬥彩新工藝。使粉彩的明麗,青花幽靚爭妍鬥豔,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較之康熙以前的鬥彩更別具一番清俊華麗之美。

雍正時期的另一個創新則是研製成功窯變釉,在單色釉中添加其它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尚變幻,從而使原單色釉變得如霞光般絢麗斑斕,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雍正時期(公元1723年—1735年)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僅僅是短短的十三年,卻在景德鎮陶瓷乃至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寫下極其亮麗的一頁。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這個時期的瓷器製造為滿足宮延需要,製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細膩,繪畫工整考究,造型極盡奇巧。其工藝之精巧新奇,裝飾之繁褥華麗,均為登峰造極。

乾隆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737年—1749年),乾隆重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752年—1756年)內務府員外郎唐英任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乾隆時期的「唐窯」器極負盛名。唐英,字俊公(又作雋公),自號蝸居老人,關東瀋陽人,隸漢軍正白旗。生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卒於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享年七十五歲。唐英先後在景德鎮督理陶事二十餘載,建樹甚豐,功績卓著,名彪史冊。

乾隆時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還盛行軋道工藝,俗稱「耙花」,亦稱「錦上添花」,極為精緻。這一時期的粉彩瓷,紋樣極為工謹細膩,色彩極為華艷富麗。

各式各樣的鏤雕粉彩瓷是乾隆時期的一大特色。除鏤空透雕的香熏、花藍、燈罩等,更有雙層透雕轉芯瓶、轉頸瓶等等,其結構之嚴密,製作之精確,構思之奇妙,均可謂鬼斧神工之制,令人嘆為觀止。

乾隆時期還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動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銅器、仿竹木器、仿漆器、枋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澤質感無不惟妙惟肖,幾可亂真,構成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又一大特色。

總之,乾隆時期的瓷器,技藝精湛,工藝完美,製作奇巧,花樣繁多,均無不極其所能極。然而,從其藝術性來看,卻失卻了康熙時期的一份豪灑與雍正時期的一份清麗。

進入晚清後,清王朝漸至沒落,加上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爆發的雅片戰爭,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咸豐末年(公元1861年)八國聯軍焚毀「圓明園」等,使清王朝更加動蕩不安,景德鎮的制瓷業也因時局而每況愈下。御窯廠終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停止生產,直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後,才逐漸恢復生產,但其光景卻是今非昔比。

晚清六朝,嘉道時期基本上是沿襲前朝,無甚建樹。咸同時期朝延自顧不暇,景德鎮的制瓷業甚是凋弊。光緒稍有起色,御窯器亦較為精良。至宣統,清王朝也日薄西山,風雨飄零了,雄踞景德鎮歷明清兩朝達五百餘年的御窯廠終告壽終正寢。晚清六朝,無論官窯還是民窯,仿古風皆頗為盛行,成為當時景德鎮瓷業的特點。

推薦閱讀:

奼紫嫣紅的窯變之美——鈞窯瓷
瓷器有七種彩,今天說清楚
彧窯和台灣問鼎曉芳窯有差距嗎?
手機背板金屬、玻璃、陶瓷,哪種好呢?
青花瓷的三個要素

TAG:陶瓷 | 景德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