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陽明龍場悟道,其實也不足為道!

陽明雖逝,心學仍存。一件事物既然存在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更何況是經歷了千年還旺盛不衰,仍受當下人們所追捧的陽明心學?王陽明先生雖是官宦之後,但短暫的一生可謂是命途多舛,幾經波折,龍場悟道,終成一代聖賢。

陽明先生12歲的時候,他問他的教書先生,人為什麼要讀書?教書先生回答說,讀書肯定是為了做官,就像你父親那樣中狀元,讀書中狀元才是人生頭等大事。陽明先生想了一會反駁道,不對,人讀書不應該是僅僅為了做官,而是要當聖賢,大家當時覺得是荒謬之極。可是,年僅12的他就能說出這樣的話,由此可見,陽明先生自幼就立下了做聖賢的志向。

可是做官之後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大太監劉瑾,遭受了廷杖之刑,接著又被貶為龍場驛丞。驛丞是看守驛站的官員,不入流,而龍場位於貴州地區修文縣的山區之中,環境潮濕,瘴氣叢生,各個少數民族魚龍混雜的住在一起,又在大山之中,物資貧乏,環境可謂是極其惡劣。

加上身負重傷,再處於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高燒不斷,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生命幾乎是命懸一線。跟隨他的侍從在這樣的環境里也是相繼病倒,陽明先生只能反主為仆,每天劈柴燒水做飯給他們吃喝。但又深知他們病痛纏身,思鄉心切,怕他們再心情抑鬱,於是就給他們吟詩唱歌,但隨從的心情沒有好轉,然後他又給大家說笑話,才使得幾位隨從的心境從疾病痛苦和生活憂患中擺脫出來。

而面對如此之多的磨難,陽明先生仍是不分晝夜的在內心思考,如果是聖人遇見這樣的環境會怎樣呢?想來想去,久久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有一天夜裡,他想起了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里關於「格物致知」的道理,再沉思片刻,王陽明不禁是大喊一聲,一躍而起,隨從也在睡夢中被他驚醒,他拉起昏昏沉沉的隨從,跟他們興緻勃勃的講起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經此一悟,王陽明才知道聖人之道,其實就在自己的內心,而向外面的事物去求理是錯誤的。於是默記儒家經典《五經》以驗證自己所悟到的東西,發現相互吻合,因此寫下了《五經臆說》一書。

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它的有名之處就是在於王陽明悟出了「心外無理」其中的奧秘。而它不足為道的地方其實也是在於王陽明悟出了「心外無理」的道理,因為這只是陽明先生成為聖賢道路上一個開始。

而之後他提出來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理念才是龍場悟道的升華,最後直到他在江西南昌揭示「致良知」之教才是他真正的悟道,成聖賢。《年譜》說「正月,居南昌。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因此,龍場悟道,其實也不足為道。


推薦閱讀:

看百家講壇《傳奇王陽明》談談自己的收穫!
淺論王陽明及其「心學」
王陽明:世間的事,不動私心,才能做到不煩惱
讓我來告訴你王陽明的心學在生活中能幹什麼
在心間立穩,王陽明的一樹繁花

TAG: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