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乙丁讀典學管理(1)
現在很多人一談到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言必稱西方理論,唯西方馬首是瞻,似乎忽略了積澱著豐富治國用人思想的中華文化這座寶山。鎔古鑄今,洋為中用,兼顧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我們要把傳統民族文化精髓與西方卓越的管理理念融進當代企業管理當中,創造出適合當今國情的管理模式。但洛乙丁不才,未得融合之道,暫且從學習民族文化開始,於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採擷一些管理的珠璣與大家分享交流,是為拋磚引玉!
第一章 賞罰
第一節 賞罰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賞罰者,「國之利器」、「政之大本」、「御人二柄」、「預知勝負」、「治亂之具」,不可不察也。
中華文化在繁衍幾千年的文治武功過程當中,古代明君賢臣論及治國用人,都饒不開賞罰這個話題,在如今,獎懲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大課題。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只要有人存在,只要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分,就應該把賞罰作為一種管理手段並善加運用。賞罰不單是為了「興功」、「立威」、「勸善」、「懲奸」,更是關乎治國、政務、用人、決戰、民生等大計,不能不慎重觀察分析並研究運用。
1、國之利器
北齊的劉晝在《劉子·賞罰》中指出 :「立法施教,莫大於賞罰。賞罰者,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說的就是立法施教,莫過於賞罰。賞罰是治國的有效工具,是統制人的權柄。
《南齊書·崔祖思傳》一書中說得更直白:治理天下,唯賞罰而已。(「天下治者,賞罰而已。」)
戰國時代的商鞅總結道:「聖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一賞則兵無敵,一刑則令行,一教則下聽上。」聖人治理國家的辦法:統一獎賞,統一刑罰,統一教化。實施統一獎賞,那麼軍隊就會無敵於天下;實行統一的刑罰,那麼君主的命令就能實行;實行了統一教化,那麼民眾就會聽從君主的役使。
北宋文豪蘇東坡認為:「為國之本,在於明賞罰,辯邪正」。治國的根本,在於明確獎賞懲罰,分辯邪惡正義。
明朝心學大師王守仁主張明「賞罰」以提高統治效力,行德治禮教以預防「犯罪」,認為賞罰乃「國之大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和正確地加以使用。
2、政之大本
司馬光《資治通鑒》有云:「政之大本,在於刑賞,刑賞不明,政何以成」。意思就是說處理政事最大的根本之處,在於刑賞,刑賞不分明,政治如何能成就呢?
《資治通鑒·梁紀》又云:「天下大務,莫過賞罰」。
同是司馬光,在其《司馬溫公集·乞優賞宋昌言札子》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國家大政,在於賞罰」。
還是司馬光,《言御臣上殿札子》中說:「臣聞政治之道無他在,在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賞,三曰必罰。」
以上司馬光種種言論觀點用東漢史學家荀悅在《申鑒·政體》中的一句話:「賞罰,政之柄也。」來總結無疑更為簡單明了。
插句題外話:司馬光提及的賞罰出處似乎比法家代表韓非子還要多,誰有興趣考證一番?
3、御人二柄
賞罰,曾被韓非子稱為御人的「二柄」:「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此處的刑、德正是賞罰。韓非子認為,獎懲賞罰,都是權力,故曰「二柄」。做臣子的害怕刑罰而貪圖獎賞,所以君主親自掌握刑賞權力,群臣就會害怕他的威勢而追求他的獎勵。
無獨有偶,晉代傅玄於《傅子·治體》中也提及「治國有二柄,一曰賞,二曰罰。賞者,政之大德也,罰者,政之大威也。」治理國家有兩個權柄,第一是賞,第二是罰。賞,體現當政者的大德;罰,體現當政者的權威。
公車上書的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也有類似觀點:「人主所以駕馭天下者,爵賞刑罰也。」這與明朝張居正在《陳六事疏》所述:「人主之所以馭其臣者,賞罰用舍而已」何其相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鑒也。衡鑒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丑,從而亂焉。(「 衡鑒 」:衡器和鏡子。比喻準繩、楷模。)
綜上所有言論無非就是說,賞罰是領導者駕馭部屬,統御人才的重要手腕。
4、預知勝負
賞罰分明還被孫武納入判斷敵我優劣勝負的重要條件與標準之一:「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所以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哪一方的君主開明?哪一方的將帥賢能?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上述情況,就可預知誰勝誰負了。
同理,賞罰制度完善、賞罰分明也可以做為衡量一間公司實力的標準之一。
5、治亂之具
此語出自北宋隱逸詩人林逋《省心錄》:「邪正者治亂之本,賞罰者治亂之具。」大意是說邪惡和正直是決定太平或混亂的根本,賞和罰是保證太平消除禍亂的工具。
清代王夫之也認為執政者的喜好與厭惡,獎勵與懲罰是治與亂的關鍵。(《讀通鑒論》 「好惡賞罰,治亂之樞機」)
唐代李筌《太白陰經?刑賞篇》:「冶亂之道,在於刑賞,不在於人君。」大治和大亂的方法就在於刑罰和獎賞,而不在於君主。
二、不盡知賞罰之害者,則不能盡知賞罰之利也
濫用賞罰手段和不會使用賞罰手段都是讓權力失色、管理失靈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賞罰不當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賞罰分明的益處。那麼賞罰不當有何害處呢?我們一一來分析:
1、亂
濫施獎賞不僅起不到勉勵作用,還會引起混亂。《晏子春秋·內篇》說的「賞無功謂之亂」就是這個道理。
唐朝元結《辯惑·下篇》中說:「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意思就是說,只獎賞善良的而不懲罰作惡的就會混亂,只懲罰作惡的而不獎賞善良的也會混亂。
宋·張商英《素書·遵義章》:「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
「亡功者受賞、有罪者不殺,百官廢亂」 出自《漢書·五行志》,意思就是說無功的人受到獎賞,有罪的人不處以重刑,那麼百官就會衰敗混亂。
這與《墨子·尚同下》一書所言:「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同一個意思:好人得不到獎勵,壞人得不到懲罰,政事如果搞成這樣,國家和民眾必亂無疑。
「亂世煩政,非天法令也,其所誅賞者非其人也。」《管子·七臣七主》亂世的煩苛政治,並不是沒有法令,而是賞罰與其人的功罪不適當。意謂執法量刑不當會導致煩政亂世。
由此可見,眾多混亂的起因在於賞罰不當,故才有上文所述的「賞罰者治亂之具」一說。
2、政不成
宋朝歐陽修說:「賞不足勸善,罰不足禁非,而政不成。」大意就是說獎賞不能夠教育人們做善事,懲罰不能夠禁止人們為非作歹,這樣政權就保不住。
《舊唐書·來俊臣傳》曰: 「國之大綱,唯刑與政。刑之不中,其政乃虧。」國家的大綱節要,主要是刑罰和政策方針,刑罰運用不當,必然損害國家的大政方針。
《群書治要》載道:「夫當賞者不賞,則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當罰者不罰,則為惡者輕其國法,而怙其所守。」意思就是說,應當獎賞的不獎賞,做善事的人將失去了原先的期望,就會懷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意義;應當懲罰的不懲罰,做惡事的人就會輕視國家的法令,毫無忌憚,繼續作惡。
3、天下不服
宋·歐陽修《准詔言事上書》: 「賞罰行而不當,則天下不服」。大意是:刑賞者,天子之權也,賞不當其功,罰不當其罪,刑賞過濫而不適當,這樣就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
4、無所措手足
此語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意思說是說:刑罰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則感到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連手腳都不知怎樣放才好。
5、上下離心,君臣相怨
漢·劉安《淮南子·卷九·主術訓》云:「賞不當功,誅不應罪,上下離心,而君臣相怨也。」 獎賞與功勞不相符合,處罰與罪行不相對稱,則上下離心離德、君臣互相埋怨。
宋·張商英《素書·遵義章》:「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6、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賞罰是權力的象徵和關鍵手段,韓非子強調帝王對於賞罰兩種權力都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能輕易的將這種權力讓下屬分享,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有亡國的危險。故老子曰:「魚不可以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案例]
齊簡公讓重臣田常行使賞權,結果後者假公濟私,拉攏群黨,向君主請求爵祿而賜給群臣,用以大斗出,小斗進的方法籠絡當地百姓,群臣百姓都只記得田常的好處而忘記了齊王。齊簡公失去獎賞大權而由田常掌握,簡公因而遭到殺害。這就是丟了賞權的下場。
宋恆侯讓子罕行使罰權,自己做老好人,結果宋國人都知道刑罰殺戮的權力掌握在子罕手中,都不怕宋桓侯,而畏懼子罕,於是爭相向子罕靠攏攀附,宋桓侯因而遭到挾制。這就是丟了罰權的後果。
田常僅僅掌握了獎賞大權,齊簡公就遭到了殺害;子罕僅僅掌握了刑賞大權,宋桓侯就遭到了挾制。如果君主不讓賞罰的威嚴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聽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賞罰,那麼全國的人就都會害怕權臣而輕視君主,就都會歸附權臣而背離君主了。這是君主失去刑賞大權的禍害。
韓非子認為: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讓狗使用,那麼老虎反而會被狗所制服。如果做君主的丟掉刑賞大權而讓臣下使用,那麼君主反而會被臣下所控制了。
[借鏡]
賞,會被人愛戴;罰,易被人畏懼。宋恆侯很明顯是喜歡「被人愛戴」的那類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尼可羅·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在其政治論著《君主論》中提出了一個「真實」、「有趣」 的論題:究竟是「被人愛戴」比「被人畏懼」好一些呢?抑或是「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呢?
當然,「最好是兩者兼備」,但只能二選一的話,你選哪一個?馬基雅維利給出的答案是: 「如果一個人對兩者必須有所取捨,那麼,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得多的。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
「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較少顧忌,因為愛戴是靠恩義這條紐帶維繫的;然而由於人性是惡劣的,在任何時候,只要對自己有利,人們便把這條紐帶一刀兩斷了。可是畏懼,則由於害怕受到絕不會放棄的懲罰而保持著。
「人們忘記父親之死比忘記遺產的喪失還來得快些。
「人們愛戴君主,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懼則是基於君主的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應當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
本節參考文獻:
[1] 加里·德斯勒 著 劉晰 譯 人力資源管理(第12版) [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8.
[2] 易中天.我山之石 [M].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3] 尼可羅·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第一章 第一節 完)
[全篇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基層班站「四清兩考」精細管理
※如何管理經銷商的進貨?
※六、《決策的要素》思維導圖
※管理口舌十二則
※寫字樓物業管理培訓手冊
TAG: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