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觀音經》的來歷
徐足之
最短的觀音經,也是受爭議的經文《十句觀音經》,因其是古人夢中感得,是故一方面靈驗受人尊奉,另方面被一些人判為「偽經」。這個「偽」字很不雅,似乎不是佛陀說的就不能叫「經」。《說不盡的觀世音》作者張總用了一個概念「中土撰述的觀音經」;美國學者於君方引述的事實表明,感夢的人跟夢中指引人說,時間緊迫,來不及誦《觀音經》(普門品),夢中指引人才傳授十句簡短的文字。這十句經後來因感應靈驗,才被冠上《十句觀音經》的大名。自始至終,沒有人將之視為佛說的經,所以不必用「偽經」來限制信眾的信奉。 中土撰述觀音經有哪些?影響較大、感應靈驗、人們比較熟悉的有《高王觀世音經》、《十句觀音經》和《水月觀音經》。這些經典特點有三:一,非印度傳出的佛經,為中國人傳出來的佛經。對於這些經典的來歷,不可輕易稱「偽經」,偽是個否定意義的字,也有貶義。《高王觀世音經》和《十句觀音經》皆為感夢所得,並非人的隨意撰寫。二,經文都很短,其中最短的屬《十句觀音經》,即只有十句,且句子很短,或三字或五字。三,深受中國信眾的受持信奉而且靈驗,據聖嚴法師說,清代以來,日本也很信奉《十句觀音經》。 在張總所著《說不盡的觀世音》書中,敘述《高王觀世音經》等經典時,他使用的「中土撰述」概念,而不是「偽經」概念:「《高王觀世音經》又有《救生觀音經》、《觀世音折刀除罪經》、《大王觀世音》、《高王白衣觀世音》等稱呼,是著名的中土撰述觀音經。此經與觀音靈驗故事有極密切的關係。據《續高僧傳》、《法苑珠林》載,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定州處士孫敬德造觀音像敬奉;後因劫賊所引,不勝拷楚,妄承其罪。在將被處斬決的前夜,夢中得僧人授予此經,令誦念千遍,即可得脫。翌日有司執縛向市,敬德且行且誦,臨刑時滿千遍,刀斫不傷,三換如故,有司奏聞,時大丞相渤海王高歡表請,赦免敬德並敕寫此經廣佈於世,因而稱為《高王觀世音經》。唐代高僧智升判此非是印度經典,為中土撰成。此經短小易記,內容中含有數種佛經之蘊,可看出《般若心經》、《請觀世音咒》、《悲華經》、《授記經》中的一些印跡,而主體內容卻是誦佛名。在五、六世紀時曾盛行讀誦佛名以懺悔滅罪之法會。《高王經》中誦出東南西北並上下的六方六佛,還有「浄光秘密佛」、以及「五百花勝佛、百億金剛藏佛」與「釋迦、彌勒」等,確也反映了佛名會情況。又此經雖未入藏,現存如西魏大統十三年(547)都邑主杜照賢、美國舊金山亞州藝術館的北齊風格造像碑,都刻有《高王經》,北齊碑上還有《普門品》、《十句經》。房山石經、敦煌吐魯番遺書中皆有此經寫刻,這些古迹珍本更能反映出此經本的變化與普及流行。杜照賢施造碑,距孫敬德得救事僅十餘年,北齊碑主刻觀音像,房山靜琬大師隋代雷音洞與唐代第三洞刻兩刻此經,西夏經本多具扉畫,相當精美,直至近代還有印刷品,可見其生命力之久長。」 張總是甘肅敦煌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他在說到《水月觀音經》時也是用語中平:「水月觀音的經與像是觀音信仰與佛教美術中最有藝術魁力又具難解之謎的現象。水月觀音像在雕刻塑造與繪畫中存有不少作品,更在古代美術史籍中出現,其創製是出自盛唐大畫家周昉。但是水月觀音之像的創作有無經典依據呢?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並未得到索解。數年前先在敦煌寫本中發現《水月觀音經》的題名,這個經是否存在,是否為繪水月觀音像的儀軌呢?這引起了敦煌學者的注意。隨後此謎就被解開。原來敦煌五代時著名的曆法家名翟奉達,在顯德五年(958)妻子馬氏去世後的七個七日,以及百日、一年與三年忌日共十齋日,分別施寫一部佛經追福。此十部佛經中第二七日所施寫的就是《佛說水月光觀音經》。此卷撕裂後分藏敦煌與天津藝術博物館。」 張總研究員很謹慎的使用了「疑偽經」說法:「《水月光觀音經》與七七齋日施經相似,均是較短的疑偽經。只有十七行,行十七字。但此經卻不是創製,而是將《千手觀音經》也即《大悲咒經》中的一段,即「大悲啟請」全部摘錄,略加首尾而成。內容為發六祈請與十大願,願辟刀山、火湯、地獄眾生、修羅與畜生道,祈求觀音保祝。水月觀音經原來是大悲啟請,一方面《水月觀音經》面目清楚了,但水月觀音與千手觀音像之間的關係仍值得探討。」 關於《十句觀音經》,現在最流行的版本是聖嚴法師講述的。經文是:「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常樂我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正藏經》四九三四五頁)」有一首名為《延命十句觀音經》的歌曲,標明「作詞:聖嚴法師」,「作曲:王建勛」,「編曲:李秉宗」,使用的經文與聖嚴法師采自《大正藏經》版本相同。聖嚴法師指出,《十句觀音經》是《高王觀世音經》的精簡本,同出於古人的夢中傳授。《高王觀世音經》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十句觀音經》則出於劉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紀四五○年)。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於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統紀》卷三十六所載:「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謨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諫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不僅未遭刑戮,後來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壽終正寢。 聖嚴法師說:王玄謨如何得此際遇?乃由於受誅之前,夜夢異人,告以若誦《觀音經》千遍,可免死難,並口授經文十句:「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常樂我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這部觀音經,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十句,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禪師(一六八五~一七六八),為了弘揚此經,搜羅資料,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 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於君方在他的一片論文里說:王玄謨的傳見於487年沈約寫的《宋書》(卷76),此外《異苑》(卷5)也有類似的記載。王於宋文帝元嘉廿七年(450)被任命為北伐軍將,但因戰事失敗而被判斬首罪,「始將見殺」。夢中有人教王誦「觀世音」(《異苑》),或《觀音經》(《宋書》),一千遍可免死。「既覺誦之,得千遍,明日將刑,誦之不輟,忽傳呼停刑」。可注意的是《高王經》一名並不出現。編於983年的《太平御覽》(卷654),和《太平廣記》(卷111)也載有同一故事,但是卻把王所誦的《觀音經》指明為前面提到的那十句經文。兩書都有同樣的如下字句:夢人謂之曰:汝誦《觀音經》千遍,則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千遍何由可得。乃授云:「觀世音,南無佛,......念佛不離心。」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戳,將軍沈慶之諫,遂免。 於君方的文章還有這一段:「當王玄謨在夢中被人勸誦《觀音經》一千遍,他的直覺反應是把此經當作《法華經普門品》,所以才說命懸旦夕,怎麼來得及念一千遍?因為王的疑問,夢中人才教給他念誦這簡短的十句。《普門品》被簡稱為《觀音經》而單獨存在,在西晉竺法護最早譯《正法華經》(286年)時就已發生,以後在曇無讖(385~433)的影響下,河西王沮渠蒙遜更推廣它的單獨流通。這則是從鳩摩羅什在406年重譯的《妙法蓮華經》中抽出來的。」 有幾個版本的《十句觀音經》,大同小異,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十句觀音經」解釋中,在筆誤之處作了標明:【十句觀音經】(經名)太平廣記,宋太原王玄謨爽邁不群,北征失津,軍法當死。夢人謂之曰:汝誦觀世音千遍,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千遍何日可得。授云: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僧誤作相),常樂我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不離心之第二個念字誤作佛)。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戮,將軍沈慶之諫,遂免,歷位尚書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見南史卷十六王玄謨傳。(2012年4月21日)
推薦閱讀:
※猴年馬月是什麼意思?猴年馬月的來歷和時間(圖解)
※陳式太極拳的來歷和起源
※光棍節來歷的N種版本
※立春來歷是什麼?立春習俗有什麼?立春應該怎麼過?(指南)
※元旦與春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