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學習容易犯的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就是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從頭到尾演奏一首樂曲!」
郎朗鋼琴課,第三課連音
林振剛丨論鋼琴學習
一、 鋼琴學習方法四寶
鋼琴學習猶如大海行舟,在那漫無邊際的大海上,何日能抵達彼岸?確實心中有數者甚少。但憑著對彈琴的一種自豪,對前途的一種遐想,對成為郎朗、李雲迪的憧憬,當然也有對父母催逼下學習的一種無奈,在充滿矛盾的鋼琴之路上,一步步堅持下去。走遍祖國的天南海北,漫步在城鄉的大街小巷,你隨時都可以聆聽到悅耳的鋼琴聲。
本文旨在從鋼琴學習方法一題中,發表己見,力求給搖曳的小船扶上一把,免其覆舟; 給踏步不前的琴聲注以活力,增其信心。本章僅介紹最主要的四種鋼琴學習方法:1、慢:大家都願打起慢練的旗號,問題是真貨有,水貨也不少!
左手觸鍵練習
2、分
顧名思義,「分」就是在練琴時要分手、分章、分段、分句、分節,甚至分頁、分行、分音型、分動機來練習。
如果說「慢」是一架普通放大鏡,它能把快速彈奏中出現的粗糙、錯誤一目了然,那「分」就是一台高倍分析儀,它能把在彈奏中產生的紕漏、隱患逐一找到它的源頭,並加以清除。
趙曉生談《鋼琴演奏之道》
我國著名鋼琴家、作曲家趙曉生在他的《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寫道:「鋼琴學習容易犯的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就是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從頭到尾演奏一首樂曲。殊不知,這樣從頭到尾的演奏實在是百弊而無一利,極難從中獲益或得到長進。好的練琴方法是把音樂分解為細部,一小塊一小塊地練習,好比先仔細地把每個零件磨光銼平一般。」
趙曉生一番話點中了練琴中「分」的核心是「細化」。我過去有個學生讀譜經常有錯音,告訴他有錯音後,他只會一遍遍從頭到尾彈,似乎這麼彈錯音就會從琴譜里蹦出來。結果當然是錯音依舊,無功而返,他卻累得要命。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分段尋找,對錯音可能作怪的區域或在我們聽覺上有不順遂的片斷重點多彈幾遍,然後再縮小範圍細聽、細找,就不怕錯音不束手就擒!
本書可謂俄羅斯20世紀鋼琴家簡史,書中介紹了28位俄羅斯學派的代表――著名鋼琴演奏家。他們以不同的演奏風格,表現了共同的學派藝術思想。無論他們屬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還是表現主義類型的鋼琴家,均以傳達作曲家意圖為主旨,深深挖掘作品的內在本質,最大限度地反映作品的真實內涵,同時以俄羅斯學派特有的精湛技藝――優美圓潤、柔韌如歌的旋律加以表現,從而使音樂演奏藝術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書中的28位鋼琴家,有些人是出自音樂世空,有些人則不是,但他們都是從童年起,就置身於良好的藝術環境之中。因此,他們的音樂天賦能夠被及時發現,他們的天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開啟,他們的才華能夠得以充分施展,最終成為音樂天才。通過他們的自述,我們可以感悟到他們具有怎樣的藝術觀、教育觀(在俄羅斯,音樂演奏家同時又是教育家,這似乎已成為傳統),乃至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經驗和觀點可以引起我們的深國,可使我們做自我對照,或許使我們在思維方式上和學習方法上,會產生新的飛躍,向正確的音樂之路邁近一步。
蘇聯著名鋼琴家尼古拉耶夫也在「分」的方法上發表如下看法:「不少曲子對每個不同的演奏者都有大小不一的技術難點,對一些經驗不足者每次練琴都從頭開始,而對像蘇聯著名鋼琴家裡赫特來講,他是經常從作品中難度最大的片斷和段落開始分出來練習。」我認為這條「分」的經驗至少好處有二:
把難點分出來練習,這樣做目標比較明確,矛盾比較集中,當然此時彈奏的精力也最旺盛,易於出成績。
把難點分出來練習對演奏者挑選曲目來講是好處多多,因為經過練習提前能估計自己技術能否跨越曲中難點的鴻溝,如果不能,何苦要練全曲?
分手練是運用「分」的手段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時,一些彈奏中的瑕疵混跡在左右手的大音量中而我們又不能迅速將它們逮出來時,我們經常是分手過篩仔細找。例如我們在彈奏巴赫的賦格曲時,它要求在各聲部相對獨立進行下,能做到整曲的歌唱、勻稱、協調。正如涅高茲所說:「當我彈巴赫的時候,我和這世界是調和的,我也為它祝福。」但由於指法、技巧、手條件等因素,時而在我們彈奏巴赫賦格曲時,易冒出重音、斷音和不平均的音,我們當然不會容忍這些音來搗亂巴赫奉獻給人類的和諧世界,怎麼辦?除了分手練來圍殲這些音外,曾來華講學的俄羅斯鋼琴專家阿爾扎瑪諾娃·伊凡諾夫娜還要求她的學生在分手練的基礎上再要分聲部來練。
分手練,有時我們知道是因為我們的左右手的手指機能和指力不在一個檔次上。一般情況下,鋼琴家的右手比左手強,個別「左撇子」左手比右手強,但這些「左撇子」的長期彈奏曲目均具有重右輕左的共性,這使「左撇子」的優勢發生了逆變,左手開始逐漸弱化。正如蘇聯著名鋼琴家格里高里·科崗開玩笑說:「我們時常見到一些學生,他們的右手已達到了中等音樂學校的彈奏水平,而他們的左手卻只有兒童音樂學校四五年級的水平。」
為了克服左右手發展不平衡的缺憾,大部分鋼琴學習者乃至鋼琴家都採用分手練,強化左手獨立彈奏能力的方法。但在這兒我們要指出的是:他們分手練起因是他們看到了左右手之間的差距,並且還產生一種生怕差距擴大的危險,他們分手練的目的僅僅是縮小左右手之間差距,不讓左手扯右手的「後腿」。他們練的範圍也僅僅在左手彈奏遇到困難處,這種分練完全起到的是一種修補的作用。
讓我們眼睛一亮的是:近代不少優秀鋼琴家,他們已站在戰略制高點看待左手的分練,他們已不滿足分練的修補作用,他們通過分練要求達到的是:左右手在鋼琴演奏的世界舞台上從從屬的作用走向相輔相成的新型關係,以適應新時期、新作品、新難度的要求。近代很多鋼琴家們,在左手彈奏的技術上已發展到不次於右手的令人驚嘆的地步。拉威爾1931年創作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你幾乎無法相信那是鋼琴家用一隻左手彈出常人兩隻手才能彈出來的輝煌效果。
背譜訓練當中運用「分」的方法已屬熱門並為同行所接受。這就是把整曲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然後連成一片,最後再整曲去背。這麼做對背譜的牢靠大有裨益。著名鋼琴家魯道夫·塞金對如何運用「分」的方法來進行背譜訓練也發表過類似觀點,但他分的單元有所不同,他要求:「音樂記憶的技巧是通過一頁一頁的,甚至一個樂句、一個樂句的方法去記憶。」要知道過去背譜連同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人的背譜可是與以上相左:他們是一遍遍去彈,一曲曲去背。這些人在依仗著熟能生巧的信念,依靠著一種下意識彈奏的慣性推動著背奏進行,這種背譜比起用「分」的辦法背譜弊病太多:
整體背譜是一種用跟著感覺走的圖式把整曲裝在腦海里。曲子越長負擔就越重,越容易跟著感覺走入岔道、歪道,給整體音樂形象造成缺損,給以後完整背譜增添了麻煩;而用分的方法去背譜,是把整曲分成段,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去背,這樣背時增加了理性化,減少了盲目性,壓力不大,好記又便捷。
整體背譜是下意識地把整曲映在記憶中,這樣缺乏細化對曲中結構的掌握;而用「分」的方法去背譜,既有樂曲的整體感,又有整曲的結構感,這對鋼琴演奏中頭腦的清晰,對音樂層次的刻畫更是好處良多,複習起來當然也能做到過目不忘。
整體背譜在背譜過程中生怕出現意外而引起卡、斷、停等現象,因為此時腦里只有樂曲感性的音響效果,對具體的音符位置恰似迷霧在手指運動之中,背起來有種忐忑不安和不踏實的感覺。而用「分」來背譜,就能撥開手指間的迷霧,經得起出意外的考驗,大大提高了背譜的把握性和自信心。
背譜用「分」的方法除上述外,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應詩真還提出了背譜要分「視覺的記憶法」、「聽覺的記憶法」、「運動神經的記憶法」和「理智的記憶法」,並建議學鋼琴者背譜應綜合運用以上四種方法進行;日本的鋼琴家們集體所編《鋼琴技巧的一切》一書中對背譜過程提出了分階段法,即先背容易、簡單的部分,再有意識訓練背複雜部分,最後離開琴譜用記憶式背譜去貫通全曲;而波蘭著名鋼琴家霍夫曼提出了「不彈鋼琴的背譜」。他指出背譜可分細去進行,即每天僅背一個分句,隨後由記憶力增強而加多。他認為過快背譜會得之迅速,失之同樣迅速,他還建議每隔四五天就把所背樂曲再仔細彈一遍,這樣能定期地喚起記憶,防止遺忘。
用「分」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世界上不少鋼琴教育家和有經驗的鋼琴老師經常慣用的招法。對學生在彈奏上存在的問題分輕重緩急逐步提出來幫學生解決,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刀切把問題全壓在學生身上。安東·魯賓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師和心理學家,他擔心他那過於廣泛豐富的音樂構思會使年輕人不知所措(無論他的才華有多高),因而就有意識地限制自己,作為教師他並不把多種可能的建議都告訴學生,而只是講其中的幾條——最必要的幾條。我認為魯賓斯坦這種授課思想能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在鋼琴學習上取得進步。他的這種在授課內容上用「分」的方法也已普遍被鋼琴教師們所公認與承用。但也有個別與之反其道而行的例子,奧地利著名鋼琴家、貝多芬作品演奏的權威施納貝爾,他的教學特點是每次只聽學生彈一首樂曲,每首樂曲也只是授課一次,每次他都把自己所知如數傾倒出來,然後就指望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採取自認合適的手段方法去解決一切。施納貝爾是一代名人,我想他的學生也一定是些水平高,獨立工作能力強的尖子,不然一般人對這種教學會難於接受。 ——鋼琴家霍夫曼丨魯賓斯坦教我彈琴丨用鼻子去彈吧丨在手指觸鍵前必須在思想上開始演奏
在教學上做出成績的老師,對學生在彈奏上遇到的難題一般都用「分」的方法指導並加以解決。學生在彈奏上遇到的難題就好比機器在開動中遇到了堵塞,這時需要拆開機器,擦洗部件,探明原因。學生遇到的難題也可照此辦理:一曲分成若干來找明原因,然後彈熟彈精後再合成。我記得美國鋼琴家史蘭倩絲卡的一段話,她說:「樂曲分成的許多小片斷,就像一個個小島,他們是互不相連的。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慢慢地小片斷連成了大樂段。最後一首完整的樂曲在我們手中形成。成為一個實體——那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小島經努力能連成一片,那彈奏上的難點逐一拔除也能續成一曲。
另外,學生遇到的彈奏難題還包括在彈奏長的華彩段和整篇的無窮動音型、很多人彈上去好似誤入了一個迷宮。有經驗的老師經常把這些華彩、無窮動劃分成小單元、小動機按律動來彈。這樣學生彈起來有了呼吸,透了氣,技術難題也經分解減緩了其難度,為解決提供了依託。老師這樣運用「分」的教學,照蘇聯著名鋼琴教育家齊平觀點來看,他認為:「得當地劃分經過句(華彩段)中的組成部分——要素、音組和位置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美國著名鋼琴家漢密爾頓認為:「這工作是幫學生尋找到一切能賦予演奏生命和趣味的音樂因素,就如同演講一樣,是一門具有時間流程的藝術。」布佐尼更透徹地指出:「從技術觀點來重新劃分句、節,無疑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彈奏者更快樂地掌握許多難奏的音樂片段,這也是企圖從心理上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用「分」的方法也很好地解決了在教學上因材施教的問題。我念大學時跟方仁慧教授學琴。我是她班上唯一的一名男孩,我有時好奇地在自問:我是男孩,與那幫女孩彈得氣氛、格調不一樣是能理解的,而那幫女孩她們之間在性格、特色上又不一樣那就奇怪了。我在琢磨是不是我們每個人個性太強?是不是老師對我們要求不同?現在看,這正是方老師教學水平高之處,她的因材施教終在我們身上開花結果。在《世界鋼琴大師自述》一書第370頁有英國著名鋼琴家斯蒂芬·霍夫對他老師,英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戈登·格林的教學有一段描述:在他班上,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有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那麼即使他並不喜歡,他也不會立刻強加於人地說:「別那樣做,要這樣做」。他總以足夠的信任,讓你在一段時間內把自己對一部作品的理想和感覺彈奏出來。正因為如此:「他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彈奏方式和演奏風格,而他又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並為此感到驕傲」。因為戈登·格林教學上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他是應該為自己成績感到驕傲。而相反那些不假思索,千篇一律的教學則應該受到斥責。對這種現象,原任東京音樂學校教授,施納貝爾的弟子巴爾達斯,在他著的《鋼琴技術的心理》中曾說:「各人的手指長度,由於比例不同,也有細長和短小之別,結果決定了其不同的運動方式。教師應該適應這種形狀的差異,給予不同的教學法。」
魯賓斯坦對這種現象乾脆把教學上千篇一律的教師稱為庸醫。指出「一個教授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能夠辨別和分析出每個有才能青年的優缺點、長處和短處。根據具體對象而做出不同要求。」美國著名鋼琴家列昂·弗萊舍對這種現象更是嚴厲地說:「假若你是一個教師並把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傳授給學生,那麼我認為你是在犯罪。」的確如此: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必須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分的方法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雖然這些大家們的批評言詞是很尖刻,但細想一下,在培養人才和糟蹋人才之間是不能妥協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傑奎琳杜普蕾(Jaqueline du Pré)的一生及其藝術成就?
※在別人面前彈吉他很緊張,怎麼破?
※??民族精神《保衛黃河》,手風琴、鋼琴作品名家演奏視頻欣賞
※釋放我們腦中的音樂
※管樂演奏技巧循環呼吸有沒有什麼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