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登堂趙明篆刻課徒散論 (中)

◆白文線條的兩面性都要充分發揮作用。鑿印的彈性尤其要注意線條的兩端,要有方向性的提示。以此來體現它變化的豐富性。鑿印的線條要拉得開,硬得起,小角度的長沖是比較成功的方法。最後收拾線端時注意起訖鋒梢的變化即可。

◆刀和鑿子的不同。前者是在審美驅動下的技法運用,後者是工藝要求的美觀大方。鑿子一衝成線,刀法是兩刀成線。這是不同。線端起訖也是需要留心的地方。臨摹的實質就刀法而言是追求工具性線質的美學意義!!!二刀成一線,要互相照應。刀的力量要控制好,以不傷害線形為宜。在完整中求變化,「做」的餘地就比較大!!!

◆在完整中求變化,這是章法的第一步;藉助邊框來壓縮擴展豐富印面變化是第二步;第三步比較冒險,隨字而安,隨形布勢,特立獨行。

◆注意刀法的兩面性,白文線條雙刀為上,即使單刀也最好有雙刀的效果。秦印的線形要注意「勒」住,不要放的太過,要有完整的鑿印線形線質。將軍印也是如此。粗頭亂服比較容易上手,但對其中線形的工具性和線段的排疊要多加體會。尤其是線端的形狀和交接的位置要特別關心!!!

◆「沖刀刀桿立陡,緩慢行刀」,緩慢行刀和快速行刀都是可以的,但刀桿立陡,就要注意變化了。如果在行刀時,將刀桿略卧、刀與印面夾角小於45℃,就是所謂的披削法,所得到的線形和線質會有很大的改觀。線條邊緣的斜坡會使鈐於紙的線條蒼茫渾厚,變化莫測。玉質印的線條組合基本上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橫平豎直是其中一條。線條的搭接可以有多種的線形變化。

◆篆法、章法、刀法都是相當重要的,不可偏廢。學習過程中來回往複也絕對是正常的,而往往是有獨立思想的表現。高妙的技法往往是很個性化的東西,而我承諾的「因人施教」,是要成就你們自己。學員的理解力、表現力等等又不一樣,所以,這個目標是有相當難度的。我要盡我所能當好教練,避免你們走彎路,更不要走錯路,瞎耽誤工夫!我要在你們的作品中比較敏銳的發現審美的苗頭,加以引導,和篆刻原型的某一種印章樣式對上號。先取得點的突破,然後自己完全有這個能力時,再求面上的開花。把思路理清,把渠道打通。把僅僅是學的玩學的淺,變為學的實學的深,進而能影響到自己其它的學習方面。舉一反三,推而廣之。宏觀上是這樣,細節上又必須從一招一式慢慢教起。告訴你們什麼樣的線形是成功的,什麼樣的章法是穩妥的,什麼樣的刀法是可取的,等等。所以,我需要你們大量的創作,把各種藝術想法,甚至是荒誕的想法都刻出來,我不畏其難不怕其煩,以我的實踐能力和審美經驗幫助大家走向成功,共創輝煌!!!

◆立定自己的審美基調,避其雷同,立其異殊,鑒其所有,創其所無是我們在學藝道路上時刻要清醒牢記的信條。刀法要突出一個「韌」字,不要乾枯;章法要力求一個「穩」字,不要狂怪;篆法要確保一個「和」字,不要突兀。可以根據這個多找些參考書,多思考這種效果是通過什麼技法來實現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譬如看電影,當你能想到,這個精採的畫圖是在什麼機位下用什麼鏡頭怎麼拍攝的,你就是行家了。當你再進一步分析出,光線的角度會造成什麼樣的感覺,景深變化可以表達什麼樣的寓意,背景音樂採用什麼風格等等,那麼,你就可以在大師圈子裡走走了。篆刻同理!!!

◆朱文印風格跟白文印走,比較容易統一。實際上朱文白文印是要有邊框的概念。如果團結工作搞得好,朱文印也是可以不要邊框的。吳昌碩不止一次說「看一方印章是不是成功,要注意看印章的邊是不是與印文合拍。」

◆具體的創作過程時,還需抓住一個相對穩定的審美主調。先創建一個圓點,再劃屬於自己的圓。線形沒有個基本相似的調子,所以,就會亂。相似的調子就是考驗它的篆法能力及章法協調能力!!!

◆做印法好象是指揮,主要是從大局出發,調整節奏。該強的強,該弱的弱。指揮家也是有風格的。同樣的一首曲子,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風格。這就是各人的理解了。

◆現在不要求篆刻家人人都成為篆書大家,但對篆書的書寫形態、結體結構,搞篆刻的尤其要關心要敏感。這點真的很重要!!!

◆作為線條,它應該是有生命的。篆者,引書也。「引」就是要讓它流動起來。它需有勢在其中。任何的做印修飾,只能起美化作用,而不是扼殺了它的生命。殺雞取卵是不行的!!

◆技法層面的問題最好是在臨印階段解決,創作只是來驗證所學的程度。在學習中發現培養自己的審美基調,在原型中找個最遠的參照物,立定根基,可以避免將來和當下的篆刻高手「撞車」。再找個當下離這個參照物比較近的高手,作為跟跑。一開始就注意同中有異。這只是個粗線條。細分的話,參照物的外圍所有相關的資料要想方設法地收集研究。跟跑中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分析對手,取長補短,不要跟丟,真正吃透!二十年一個專家的路是可以縮短的!!!

◆要知「豪放在精微」。即如現在貌似怪異的陳國斌,你如果拆解他的技法,也是無可挑剔的。他所變的不過是篆法的激蕩,而不是技法的荒疏。思路決定出路。所以,當技法問題逐步解決的時候,就應該轉入下一個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層面。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前,理在後。參禪悟道就源於此啊!!!

◆做印法是去掉不好的,留下好的。集中優勢,神鬼不知了啊!敲、磨、刮、擦等做印修飾手法要選准地方,考慮程度,恰到好處,烘雲托月才好玩!!!

◆變者,化也。「變」是首要的,「化」則是「變」的檢驗尺度。牽一髮而動全身。你可以調整一個字的重心,也可以調整一個重要位置的重要部件。和諧是辯證統一的現代說法。

◆印面重心是章法趣味的味精。年青不妨重心高點,有飄逸之勢;年老可以重心低點,有老成持重的感覺。

◆邊款的書法表現是很重要的。長邊款就是想通過這個表現作者的書法水平。邊款是要刻字的,但刻字不一定就是邊款。連石開都說馬士達的邊款比印好。可見邊款的重要。以刀為主的,以線為主的,兩個極端都可以嘗試一下。

◆用古璽印式來表現姓名印和單純借用古璽印式進行非姓名印的篆刻創作略有所不同。這個不同主要在篆法,其次在章法,刀法的變化則又退居再次了。姓名印的創作有點像命題作文,比非姓名印的創作自由度要小得多,加之古璽印式字法用大篆,其難度更是顯而易見。字法的選擇和篆法的變化是古璽印式姓名印創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姓名印的篆法最好不要用反文,更不好隨便使用通假字,改人家的姓和名字。

◆技法是個變數,不是定數。決定你能不能沖頂成功,還要看定數。這個定數,我認為就是你的審美習性。這個是天生的。不一定非要跟風,瞎沖瞎撞。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定一個大的審美方向。圍繞這一個中心來集中精力,先求得點的突破。快則三五年,慢則八九年就會有大的突破。

◆先別忙求純粹,先讓它絢爛起來。復歸平淡是以後水到渠成的事。

◆以「篆法形態」為綱,蒐羅相關的所有資料,這就叫「大兵團作戰」啊!技法到時只是適應性的調整而已。千萬不要拿技法說事。它只是個技法手段,製作手段。

◆藝術創作的特殊性使我們永遠行走在朝聖路上。階段性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錘鍊我們的技法。我們必須是根據自己的審美髮展而不停的調整自己的步伐和角度。在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闊視野。印內求印還要繼續求,但印外求印的步伐可以加快了。和自己審美相關的所有一切資料,金石碑帖,考古文物,音樂舞蹈等等,參悟造化,以求一逞。這時候,就進入世間萬物無非篆刻的境界了!!!

◆陶瓷印的刀法和石印不同,只能用剔法,不能用石質的刀刻方法。由於泥性鬆軟,挑剔時注意保持線條的相對完整。所以,先不要過多的考慮破,而是先求完整。挑剔時的刀刃的角度要掌握好。角度大,線形容易破碎。角度小,線形比較模糊。將殘損融入到章法構成作全局考慮是借鑒此類印式的美學要求。

◆因字生形,因形造勢。勢的平衡是大的平衡。根據篆法形態走,隨機應變,才能變化無窮,不要試圖先設定個什麼模式。謀篇布局是兵書,隨機生髮是實戰。跳出一般常識圈子,來認識篆刻藝術是我們創作者的首要任務。

◆其實古璽和漢印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是書寫性線條,後者是工具性線條。如果想在古璽印式創作中有上佳的表現,大篆形態的書法研究必不可少。

◆篆刻不是手藝,學一年可以拿一個初級文憑什麼的。它是一門藝術,你要用心去對待它。有許多人刻了很多年印了,但還是沒有入門。這不是簡單的功夫積累就能成功的啊!篆刻家—→藝術家—→思想家。這是我要強調的啊!!!

◆刀法不肯定,線形就會有點嫩。即使補刀,刀刻的動作也要肯定。看準了的,手要到,刀也要到。初學者欠缺的就在這。一是膽量不夠,二是不夠熟練。短刀容易生拙,但也容易鬱積;長刀容易爽利,但也容易輕薄。

◆開始時一般都比較注意篆法的完整性,等熟練了就應注意章法的趣味性了。刀法則和線條形態之間存在對應關係,一般以「屋漏痕」、「錐劃沙」的中鋒線形為主。印面上存在的點、線、面關係是審美的綜合要求。這要比篆刻原型的印章高出許多。

◆漢印有多種風貌,盡可隨心選擇,但藝術的主張還得自己拿。我個人的理解,必需要讓作品有境界有思想。融入更多的藝術辯證法成份。多做「加法」:現時作品藝術含量的增加,是將來作品藝術生命的延長的根本保證。所以,要多動腦筋,在橫平豎直中增添機巧和匠心。

◆每個人的審美是不一樣的。對應到相應的線條形態,需要專業的訓練和培養。這是篆刻藝術的遊戲規則。即使你滿腹經綸,才高八斗,或者豪情萬丈,力拔山兮!你都必需遵守這個遊戲規則!現在來分析這個絕招。絕招其實就是對應關係的明確和準確。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在臨摹中發現了很投緣的線形線質。本質的東東抓住了,其它的文字形態的空間結構和虛實對比以及變化統一,就有了宏觀把握的基礎,創作中就能有所表現和運用。從成功學的角度看,無論學習什麼知識和技能,最前端的那部份基礎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在此階段,態度決定成敗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踏實、務實、靠實成為最起碼的品質要求了!!!綜上所述,這些其實是個「起步價」,離獨立的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希望就在前方,我們沒有理由停下自己的腳步。等你過了這個站點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你孜孜以求的篆刻並不是那麼神秘,也並不是那麼重要,它只是你的一種生存狀態而已!!!我們大家有理由期待!!!

◆印章階段,線條主要體現的是工具性線形線質。鑄、鑿、琢、焊,神出鬼沒,難以捉摸的是歲月磨痕。這也是印章金石氣的所在;篆刻階段,線條主要體現的是書寫性線形線質。這就和書法的審美掛上了鉤。書法對線條的審美標準也成為了篆刻線條的審美標準。什麼「屋漏痕」、「錐劃沙」、「折釵股」等等成為篆刻線條內在的品質。明確了這二點,就會理解我們現在的篆刻創作為什麼一直遊走在它們的中間。也會理解評委老師的標準尺子是什麼了!

◆好的線條的標準就放在那兒。怎麼能在自己的手下完美地表現出來呢?方法是什麼呢?方法也分二個方面。通俗地講,就是理論和實踐。理論來自於書本和課堂。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理論是猛人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性,但針對性就稍弱。「十分學七要拋三」,「全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思辨的素養需要儘快地培養。實踐對篆刻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篆刻是個動手的活,再先進的技法書,再有能力的老師,唾沫飛濺,口若懸河,你不動手,也是枉然。這個實踐過程,一是對書本理論的驗證,二是對自己審美的探求。我說二十年成為一個專家的過程是可以縮短的,其底氣就在於此。教學相長,上下互動,才是科學的方法。

◆對於久攻不下的印文的策略:1、放一放。吳昌碩經常這樣做;2、調換篆法。可以調一字,也可以全部換掉;3、改變印面形式。朱文印改為白文印,方形印改為長方形印,或改為圓形印、異型印;4、再列印稿。爛熟於心;5、在4的基礎上,將印面塗黑,直接刀刻。將注意力放在刀刻的過程中,將篆法、章法暫時忘掉;6、深化技法手段。刻、做、鈐三位一體,重兵投入,志在必得!!!

◆用刀刃去封口時多用刮擦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用刀刃去切。渾厚就是將刀鋒的感覺有所消減啊!刀刃運動時要有力量的控制。主要是不能衝過線條,其次是刀刻要有蠶兒食桑葉的沉著,太快就過了,太慢就吃不飽哈!!!

◆邊款的位置很重要。一般不要放在正中央。右上角為最大。左下角為最小。名款在左下角的幾種情況:一是謙遜,二是有薄意鈕,三是石質好,四是刻的比較滿意,怕後人磨去。多借鑒借鑒明清調的書法條幅來安排邊款章法!!!

◆虛實對比大家都注意到的是空間對比,實際上線寬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當線寬比較細的時候,印面被大塊面的紅色所籠罩,線條文字反而比較晦澀了。這時欣賞的次序就倒過來了。這主要是指白文印。朱文印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處理方法不盡相同。如果線形以方折為主,排疊的漢印印式章法是首選;如果線形以圓形為主,錯落的古璽印式章法是首選。後者如果幅度大,可考慮增加邊框。在以排疊為主的漢印印式章法中,繆篆的結構是緊湊的。在章法的組合中,其篆法形態的外結構的空白處就成為呼應對比的看點和重點。章法就是要協調好這個外結構的空白處。全憑文字本身的結體形態,有二種可能,一是天生麗質,天然渾成;一是一盤散沙,漫無要領。人為干預是很多時候需要的手段,但分寸的把握卻是需要錘鍊的。

◆臨印的刀法可以向爽健方向靠攏。因為,原印已經斑駁,你加了一點會顯得過了。但如果用沖刀來摹擬的話,則既厚重又更高古。

◆如果技法足夠敷用,讀印也是不錯的選擇。馬士達說他臨印不超過5方哈。臨摹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的一種方式,但學習卻是應該貫穿整個創作始終的。邊學邊創,有樣板,有成績,自己激勵自己,效果肯定會明顯的。這也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啊!!!

◆詩無達詁啊!好的作品無法解釋,說了即不是!倒是不好的作品頗費口舌。我的想法是,在創作中保持銳勁和敏感,在發展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臨印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是種方法。從蒙朦朧朧的拓片中找到你想得到的線條,並把它藝術地表現出來,成為自己創作的一個手段。這恐怕就是臨印的意義吧!

◆「朱白文印的表現差別」主要是視覺上的差異。朱文線條可以理解為就是直接的線條,白文線條就是間接的線條。亦朱亦白皆能統一是一個成熟篆刻家的標誌。朱文線條的刀刻動作直接作用在線隴上,線條坡度決定線形線質;白文線條的刀刻動作直接作用在線槽上,它的磨蹭、劃拉造成線條邊緣的凹凸起伏,體現出線條的力量和質感。刀法對應線條的線段感則是朱白文共同的要求。章法上,朱文印多為借邊,白文印多為破邊。一借一破直接關乎章法的格局。篆法是當下篆刻創作的軟肋。如何在篆法上體現出自己獨特的符號情結,適應朱白文視覺變化的需要,是我們要傾注心血的重點!

◆多字印章法的難度較大。突破口在對書法章法的駕馭能力上,如金文小品格式的借鑒和參照。要跳出來。古人印章以實用為主,成功的多字印的範例相對較少,必須藉助外援啊!

◆篆法形態的改造是衡量創作水平的重要標識。如果大篆不夠用,可用秦篆變化。《說文解字》中保留了大量的秦篆形態,可資借鑒。

◆有傾向地學習其實是明智之舉。先求新異,再求完美。寄希望於無意,絕大部分死的很難看。孫子說,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蘇東坡「無意與佳乃佳」之論害死人啊!

◆從藝術的角度看,實際上,白文印比朱文印難刻好。高手則往往是要看他的朱白文印是否能統一。初學可能遇到一個朱文印刻底的過程。二刀成一線時,多用肯定的刀刻動作完成,深淺以不妨礙行刀為準。刻底時稍加註意,不傷及線條為好。

◆草隸入邊款是完全可以的。來楚生就是這走的這條路。邊款比較小,邊款的藝術性和文字注釋功能是一對矛盾。我以為,形式的創新最好不以犧牲文字注釋功能為代價。太過草法,釋讀的難度就很大,時間一長,恐怕又要考證了。刀法上可以找錢君匋的邊款參考。可以改變他的長線為短線,不要太做作了。

◆創作中注意「調子」的把握。雄渾的要注意存「秀」,清麗的要注意留「健」。獨特的多樣化的對比和統一就是我們一輩子要做好的事。簡單的關係複雜化,複雜的關係簡單化,歸於和諧統一。正、反、合是藝術創作的辯證大法啊!

◆可以適當拉開篆法形態的對比度。利用佔地大小來營虛造實。這是篆法的,局部的;也是章法的,全部的。刀法既要體現出刀的力度,也要表現出筆的彈性。清楚和模糊要為意境服務。收放自如,舉重若輕。

◆注意用刀刃去切割線條的邊緣,在磨盪中感受線形的起伏和線質的力量。不要用刻漢印的刀法來刻古璽。這是二個不同的刀法系統。篆法形態變化不要走的太遠。半步剛好,一步已遠,二步就沒有多少人能接受了。不要將線條的力量全部釋放出來,強弩之末是沒有力量的啊!刀刻的動作和刀法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前者是將線條挖出來或者是留下來;後者則是根據審美的需要,將線條用刀寫出來。行刀如耕地,翻土要均勻,說明力量剛好。深一刀淺一刀,說明方法有點問題了。

◆創作中強調順勢!一要有勢。沒有的,要造;二要順。不順的要理順。有矛盾有變化,有統一有和諧。這才是大手筆啊!!!變化無窮,隨遇而安!!!

◆刀法從藝術效果上看其實並不神秘,它只是個過程,怎麼運用純粹是個人的私利,重要的程度相當於「筷子」吧!左撇子和右撇子同樣能吃飽飯,有誰問過你,你使用什麼「筷法」吃飽了的?他肯定會說,我不知道啊。

◆以篆書書法水平的提高帶動篆刻創作水平的提高,是前人多次證明的行之有效的成功之路!

◆章法收放自如還真是不容易。第一層面,可以按篆法的原生態來,它的形體大,佔地就可以大一點,反之亦然。第二層面,反其道而行之,形體筆劃多的反而佔地小,這樣會顯得更緊密;形體筆劃少的反而佔地大,顯得更虛空。後者視覺效果更強烈。

◆刀法要爽,字法要古,章法要空,鈐印要虛,邊款要亮!

◆不要以為平直線條比較容易刻,其實不然。胡菊鄰就是以白文印取勝。要不有二把刷子,我相信,前人也不大會服氣的。

◆古璽印式的刀法不同於漢印,即使是比較靜態的線形也是需要磨盪潛行。行刀至線端時,需勒住,不要信馬游韁就滑過去了。朱文印的線端可以衝過去,但也要有留的意思,要控制它。騰格爾唱歌挺有意思,和我們刻古璽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最大的嗓門唱最小的聲音。用最大的力量刻最細的線條。領悟刀法不妨從理解線形入手!!!

◆掌握好技法的調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要讓它喧賓奪主,影響主題思想的發揮;另一方面,又要感覺到它的存在,不能完全忽略輕視它。行走在這二者之間,會創作出精品之作的!

◆意態平和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不過,現代人有些看不起這個心態了。

◆秦印風格創作還是突出工具性線形線質為妥,可以佔到90%強,書寫性的線形考慮放在封閉形態的「口」、「田」等,作漲墨處理。石開早期面目就是如此。他這麼弄,是有他的道理的。是為了突出對比,豐富變化的!

◆從篆法形態的個性多元變化入手,帶動章法的隨形布勢。這樣才活,才自然。回顧秦詔版線形的鏨鑿組合,它的線條節奏是變化多元的。它可以拿來直接印化,也可以直接變化。我們的差距就在於些!

◆界格的分割表面上看是分為四個格子,但這四個格子本身也是可大可小,可長可扁的。相應的文字在這四個格子中的位置和大小也是需要我們動腦筋的。這四字基本一般大,奇逸之氣就很難出。如果文字大小不變,那麼可以在格子的大小上加以變化。

◆相對於工具性線條的書寫性線條,是「以書入印」後的產物,它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力。它和刀法的結合,開創了流派印的新格局,並仍將繼續影響今天的篆刻創作。因為有什麼樣的線形線質,就會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再加上刀法的介入,變化多端是毫無疑義的。

◆《石鼓文》寫的人太多了,為什麼吳昌碩能寫出來,並將這種欹側之勢成功地運用到自己的篆刻創作中。值得深思!黃賓虹的書名被畫名所掩,他臨寫的《大盂鼎》如棉里藏針,渾厚華滋。他也刻印,但說實話,成功的作品並不多見。此處我們是否能挖到寶藏?!第三位是胡小石,他臨的《陳曼簋》現在看,筆法的毛病是非常多的。他從他老師李瑞清梅庵先生那兒繼承了用顫筆寫篆書,純粹是觀念上的偏差。但如果我們的刀法一味追求「啃」的效果,其線形也會和它差不離。三家篆書,一為成功顯學,一為隱藏寶庫,一為反面教訓。

◆刻秦印可以有條捷徑,就是用諸如秦詔版之類的秦系文字變通到篆刻印面(章法的改造)上來。所以,首先要揣摩秦系文字的線形線質,再揣摩鑿印的刀法表現。這樣能得其形,傳其神,寫我意。秦印風格是條分水嶺,上可追溯到古璽,下可啟發漢印。抓住這個形式特點,你就和流派印的開拓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啦。

◆創作中結合原印的氣息,先慢慢的剝離出來,換成自己的文字,就是成功的創作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多和原印溝通是很重要的。這不是說凡是古人都是好的。秦印譜,現在見到的可以很多。多看私印的變化趣味,官印的齊中不齊。

◆吳昌碩的朱文印的線形線質基本上全是做出來的。他先刻好線隴,然後慢慢的敲、磨、刮、擦,使之回歸到書法線條上來。「以書入印」的「書」就是「書寫性」。它不全是刻出自己的篆書,而是融入書寫的那個節奏,增加工具性線質所沒有的「肉」,就是筆的存在,達到線形線質的豐富性,並使之個性化。

◆絞盡腦汁想參破此中玄機,苦不可得!一朝忽悟,得道成仙!「悟了便知一切」!悟了什麼便知一切啊?這一切又是多少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一葉是什麼?我的回答,這一葉就是「觀念」。悟破「觀念」就知一切!這一切就是一切!古璽是什麼?秦漢印是什麼?流派印是什麼?印式又是什麼?它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一種可以產生現代藝術審美感覺的形式而已!你是在運用一種已經遠離當下現實的「骨董級文字」——古文字,來創造新的情結新的意蘊,宣洩現代情感表達個性思想。高手就是能夠挖掘出古文字(今文字)本身的結構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重新解構組織產生新的有意思的圖識,並且這個圖識既包涵印章元素的技法,又融入現代藝術的審美。舊瓶裝新酒!我們現在執著在印章階段的臨摹學習,是想從古人、先人那裡套得些技法真傳,避免我們在創作中出現基礎性技術錯誤。對於古人、先人的技法平行看是技,如果俯視,那就是道!仰視的話就不需要我們搗鼓這些破石頭啦!直接做印章「奴隸」就行了。回過頭來看,怎麼刻其實不是很重要,刻什麼相對要重要的多!知其道,然後行。行多遠,行多久,也是要看各自的理解和造化的啊!

◆評印的標準,每一位學員都是不一樣的。新學員以鼓勵為主,老作者以「挑剔」為主。幫助後者具備自我完善功能。總的標準是作品的圓融程度。就是技法方面有無欠缺,有需要提醒或改正的。當作品的技法層面並無大礙,小的情調,別樣的異趣等等,我是不加干預的。對閃現智慧的火花的作品,可能存在技法問題,我認為可以處其次的,我是鼓勵並靜觀其變的。總之,我要當好教練,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師出有名;另一方面,我鼓勵學員發現自己的審美,積累、發展自己的技法語彙,並避免出現一日從師,終身為貳的不人道的教條狀況。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平等互動的,而非教條刻板的。人人皆可為堯舜!!!

◆「一眼看明白的總是不夠味」這是對的。「直白就是定式」還不一定。文章作法就有「開門見山」一招。我說的「定式」有點像武術的套路。鍛煉身體絕對是可行的,但如果要實戰,真不如李小龍截拳道來的直接乾脆。直接乾脆的基礎是富於變化,「因字得形」類似。文詞確定後,擇篆的過程其實就是印式選擇的過程。大篆的古璽印式怎麼都安排不起來,考慮用秦印式。還不行,用漢印式。還不行,用流派印式。還是不行,用自己的印式!賦予每件作品獨立的藝術價值,而不是批量生產的行貨。這需要藝術家的自律啊!

◆朱文印的線形線質和書寫性線條要求最為接近。這是建築的基本材料,但建築不是房子。所以你要體現出你的審美喜好,讓這個根本的東西要通過文字(篆法)組合表現出來。對比、強化是最常用的協調手段了。

◆朱文印和白文印的章法不盡相同的。主要是對邊框的認識和處理。有邊白文印其實是復邊,它的團聚力量比朱文印的單邊要強很多。所以,有邊白文印的章法盡可以大膽活潑些。無邊白文印的情況剛好相反,因為沒有邊框的壓縮和團聚,它的章法要求是先求穩定,再求變化,而且是穩定大於變化。朱文印的章法是考慮如何改變單邊形狀來豐富、統一篆法變化,提供一個里外互通,溢出印面的真氣流動的效果。當然,朱文印和白文印的最終風格是要統一的,譬如孿生的龍風胎。

◆吳讓之的強項當然是刀法,神遊太古,若無其事的味道,讓人很陶醉的。技法分析,他主要用的披削刀法。我們要研究刀刃入石的角度,和刀刃磨盪線條邊緣的長度。長度問題是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短了,線條容易瑣碎,長了,又會削減線條嫻雅從容的味道。解決的方法是可以參照書篆的節奏,使刀如筆,絞鋒、使轉、停頓全在刀刃間表現出來。

◆勁挺的朱文線條很難在行刀過程中一步就能得到的。先在行刀過程中控制好刀刃入石的角度和力量,做好線隴,留有餘地,然後再採取做印方法來處理。這是秘笈啊!

◆我也是從浙派入手學習篆刻的。它的程式化很讓人陶醉並沉醉,以為那就是篆刻的全部了。篆刻既為藝術,那麼,我在哪兒?我的篆刻藝術又在哪兒?作這樣的價值判斷,並不是否定浙派篆刻,而是警醒自己。一個現代藝術家必需時刻保持清醒啊!篆刻家也應如此!

◆我以前曾寫過篇《價值判斷的判斷》,就是想說明這個道理。傳到上海那兒,高人發話,趙明很狂啊!當下我們既然投身藝術投身篆刻,我們當然應該有雄心有野心。沒這點底氣,我們可以完全做其它的營生去了。我們畢竟還得活著啊!在這個修鍊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度」的把握。並且這個「度」的把握的把手還得自己掌握著。譬如,為了上展,為了加入中國書協,咱投稿的時候就不要把有太多個人面貌的作品遞上去,而是選擇些評委能看得懂的作品,可能還是自己不太滿意的作品送上去;再譬如,為了賺些銀子,咱也只能委曲些刻些弊詞俗語,往「死」里刻,印底子再深一點啊,邊款字再多一點啊!當為自己刻的時候則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請相信,這部分作品才是你將來可能在篆刻史上留下的作品!

◆在和古人的對話中,尤其是借用文字形態(主要是古文字形態)的篆刻形式中,我們應該承認,我們並不佔有太多的優勢。在發展為篆刻藝術的創作空間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換個新的文詞表達新的意思,並且讓這個創作過程和諧富有個性和詩意!

◆從漢印入和從黃牧甫入其實是殊途同歸,只要不把漢印和從黃牧甫理解為是篆刻的基礎就好了。篆刻的基礎是什麼,從「形而下」說是「技」,刀法、章法、篆法是基礎。漢印的鑄鑿和黃牧甫薄刃只是刀法的一種,如果在這一個點打轉轉,就很難領會到刀法作為技法的含義了。將所有的印章形式拆解來看,從中選擇自己想要的技法(合手的工具),來完成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這才是我們今天學習篆刻的正途。

◆黃士陵是漢印的風格提純版,入門的途徑也就不低了。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避開風格的模鑄力,則是必需要思考的。我的建議,不妨取法高一點大一點,在混沌中討自己所需要的豈不更好,儘管可能開始慢一點。以為直線的排疊或者滿白文就是黃牧甫的全部了?肯定不是這麼簡單的。學一家需作分析。學黃牧甫者多矣,有幾人出?是怎麼出的?徐正濂「廉嘗用心於黟山人,此刻重演故伎而能辨其異者,予視為知音。」(《并州幽客》邊款)退一步說,即使你「願為牧甫轅下駒」,但現時的世道已不再是那個文化時空了。你為什麼不成為你自己呢?!

◆先知道自己的喜好,再培育自己的審美,所有的印章形式,包括古璽、秦印、漢印、流派印什麼的全在自己的審美俯視下豈不更好!!!我們要做的是將原型印章作為範本分析,尋找自己成功的階梯!!!

◆在章法中,空不等於勢。造勢是章法首要考慮的問題,沒有勢,再好的刀法表現都是枉然。章法從篆法中來,如果每個篆字形態都以平正面目出現,即使再多的空白,其節奏也是平淡的。

◆白文無邊印式的成功率比較低,對古璽印式來說更是如此。難度主要是篆法的「聚氣」,因為大篆的篆法形態是不規則的外輪廓,對印面的空間分割不似漢印那麼講究排疊,其節奏秩序是和「道」聯繫在一起的。

◆藝術需要規定嗎?我看不需要!!!古璽印式的一般使用大篆,用繆篆可以嗎?也行!為什麼?用繆篆的條件是選用結體不那麼平方正直的,大篆入古璽印式需要的是空間疏密的節奏,而不是漢印式的秩序。寫意了不過是技法尤其是字法誇張的幅度再大一些而已,並沒有嚴格的什麼界定。內在的構成關係和空間疏密的節奏是入印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可以不要問是篆書,還是楷書;是篆法,還是字法。

◆我們還年輕,可以多試一試闖一闖,年輕沒有失敗啊!如果一開始就四平八穩,將來的氣格會越來越精工而缺乏生氣了。有這麼好的基礎,現在可以實施孫虔禮的第二階段「復追險絕」了。

◆成功學告訴我們,方法論至關重要!十年可以磨一劍了,但現有印作似乎還停留在對時人的模仿階段,就不大妙了。沙上建塔,現有的技法手段全是別人的,你心目中的聖殿又在那兒呢?溯本求源,儘快摸進門牆哈!

◆佛像印的高妙處要見到線條,有刀有筆,最終還要營造頂禮膜拜的氛圍。可以讓邊框一齊參與進來,變化的餘地就更開闊了。

◆篆法的清晰完整是古璽印式表現的初級階段。要破除現代人的均衡眼光,不對等不對稱,不清不楚,印面才有深邃之意,才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雋永意味。

◆楚系文字在古文字系列中別具一格,近年來引起許多篆刻家的濃厚興趣,創作成果頗豐。如果引用楚簡文字形態則需要更多的揉入楚系古璽文和楚系金文,不能照搬硬套。但現時的狀況,照搬硬套的還真的很多,索然無味。

◆姓名印的創作和文詞印的創作稍有不同的是,要為印的主人著想。創作中應該多幾分審美迎合的意思。如為書法家治印,則書家寫何種書體,對印面的技法設計時應有全面的考慮。如為畫家治印,也需多問一句,是工筆還是寫意。中了主家意,才是好印藝啊!自己創作時則無須這些顧慮了哈!

◆形式的對比當下喜歡走極至。當超過一定域值的時候,也就是它殘廢的時候。這樣的寬邊和細細的朱文線條對比是強烈的,但內在的構成關係卻是遊離在外的。

◆印外文字入印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需要進行改造。多元互補營養才會豐富。有針對性地對楚系一脈的文字和印章進行拆分對比研究:線形的——刀法的,篆法的——書寫的,章法的——變化的,直至為我所用自然統一的。

◆同中有異是章法的一大難點。「海咸河淡」中,「淡」、「澹」在《說文解字》中是二個不同的字。「淡」,「薄味也」,是指不濃的味道。「澹」,「水搖也」,是指水波搖蕩。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淡」是「澹」的簡化字。「海河鹹淡」的「淡」字當用「淡」字篆書。淡澹、寧寧等繁簡組字尤需辨析!

◆章法既為之法,脈絡需清晰。手段不在多少而在突出。意外之旨需放在二三層慢慢體會,才有深邃之意。

◆從古璽中脫略出來雖有技法上的牽制,但更多的則是意趣上的領會和現代形式構成上的個性表現。如何將技法層面上的刀法、章法、篆法從古璽原型中解脫出來,賦予獨特的理解和個性與表現,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

◆經濟領域的二八定律在藝術創作領域同樣管用。八成的還是基本面,文化普及還是要靠他們。推動篆刻藝術發展的是二成有智慧的藝術創作者。時勢的評論可以影響一部分人的情緒,但肯定不會影響我。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對篆刻史有價值你才有價值!這是我說的呀!


推薦閱讀: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大家評價一下,下面的篆刻怎麼樣?
《世界1000位最傑出國畫、書法、篆刻大家》網路版董姓
篆刻史:從萌生到定型
篆刻名詞解釋,篆刻術語解析,認識這些算入門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