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的好處

一、 從精神鍛煉方面來說,有利精神健康

  由於太極拳採用意識和運動相結合的鍛煉方法,打太極拳時,要求精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有雜念,即要「心靜用意」,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人體就能很快地消除疲勞。

二、從內臟鍛煉方面來說,促進新陳代謝

  太極拳採用腹式呼吸(即所謂「氣沉丹田」),要求呼吸「深、長、細、緩、勻、柔」,保持「腹實胸寬」,由於呼吸運動促進了血液循環,暢通氣血,促進了新陳代謝,對肝臟、胃腸也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長期練拳者,呼吸頻率會減少,擴大了肺活量。

三、從身體鍛煉方面來說,增強全身體質

  打太極拳是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運動,一動則全身俱動,而且是螺旋式的弧形動作,纏繞絞轉,加強了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活動,暢通經絡,使肌肉、關節、骨質的韌性增強,身體各部得到有效鍛煉。特別是推手術,推盪往來,於攻守進退之中,肌肉收縮和舒張的交替,轉換能力增強,能提高皮膚的反應能力,使之感覺靈敏。

四、從眼睛鍛煉方面來說,有利恢復視力

  練太極拳時,動勢時眼隨手轉,停勢時眼向前平視,延展及遠,練習日久,一轉眼則周身俱動,使眼神經獲得有規律的鍛煉,對保護、健全、恢復視力有良好作用。

五、從技擊方面來說,能夠防身自衛

  太極拳本來就是一門武功,集各門派拳術精華,是以柔克剛,四兩拔千斤,技擊性很高。

總的要求:心靜、用意、身正、體松柔和、圓活、連貫、協調

十三項要求:(1)心靜用意,身正體松。(2)由松入柔,柔中寓剛。(3)弧形螺旋,中正圓轉。(4)源動腰脊,勁貫四梢。(5)三尖六合,上下一線。(6)虛領頂勁,氣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塌腰。(8)垂肩沉肘,坐腕舒指。(9)屈膝圓襠,骶骨有力。(10)眼隨手轉,步隨身換。(11)速度均勻,輕沉兼備。(12)內動外發,呼吸協調。(13)意動形隨,勢完意連。

一、 練拳時,始終要保持松靜

  首先大腦要「靜」下來,然後放鬆周身肌肉、關節和內臟器官。動作要輕鬆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勁。

二、練拳時,始終要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

  動作時,意欲去何處,眼神先去,目光隨著手轉動而前視,停勢時目光經食指或中指前視。各個動作要圴勻連貫,綿綿不斷。

三、練拳時,要以腰部為軸心運動

  運動時主宰於腰,帶動四肢纏繞圓轉。拳論所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

  上肢要求:沉肩、垂肘、坐腕、突掌、舒指、旋腕轉膀。

  軀幹要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腰部松豎、尾閭正中、松胯圓襠,勁向前合。

  下肢要求:分清虛實、屈膝松胯、旋踝轉腿、調整重心。

四、練拳時,一個姿勢接著一個姿勢,連貫圓活,愈練愈松愈慢

  要求內外合一(內三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意合。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要保持垂直的姿勢),三尖相對(前手指尖上對鼻尖,下對足尖),一氣貫穿,一氣呵成。慢以氣勢連貫,動作不停斷為度,過慢則氣勢散漫,不但周身有呆象而且看起來沒精打彩,暮氣沉沉。過快則動作處處滑過,飄浮而不沉著。

五、練拳時,在開頭確定了架子的高中低後,整套拳要始終如一

  練太極拳要按照「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的步驟,從「鬆柔入手,化剛為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根據人的體質狀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一般每天早晚各練一次,每次20分鐘左右為宜。青壯年可每天可保持一、二小時以上。以治病為目的的練法,要按照「輕鬆、舒適、自然」的原則,運動量不要太大,以微出汗為度。高而快的練法運動量小,低而慢的練法運動量大。初學者以高架子為適宜。練太極拳要從動作緩慢入手,只有練慢的功夫到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後復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太極拳的輕緩正是為了求得重快,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慢則內勁逐漸增長,在輕緩有了功夫以後,即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太極拳論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彼微動,己先動」。練太極拳越慢越好,是和其它拳的速度比較而說的,決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而是應該以慢到沒有停頓和斷續、氣勢不散漫為標準,以呼吸自然、不感覺呼吸緊促為禁准,「一氣呵成」。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姿勢的要求  

  各部位姿勢的要求要符合太極拳「柔中寓剛」的特點,「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通過源動腰脊、纏繞圓轉的螺旋式運動,達於手足尖端,使全身內外各部位的動作協調。某一部位姿勢不正確,就會影響到其它部位,某一部位姿勢正確了,也可帶動別的部位姿勢正確。太極拳有「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說法,這是指功夫深已定型者,他們是從「明規矩而守規矩」到「脫規矩而合規矩」。

一、 頭部

  練拳時,頭要正直,不低頭,不仰面,不左右歪斜,轉動時要自然平正,不能搖頭晃腦。意想頭上似輕輕頂著一滿碗水。「虛領頂勁」即「頂頭懸」,要求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好象頭頂上有繩索懸著,又好象頭頂上頂著一滿碗水那樣不能搖擺。「上下一條線」,頂勁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要虛虛領起,若有若無,不可硬往上頂,正象「氣沉丹田」不可硬往下壓一樣。頸項要端正豎起,而且要松豎,不犯強硬,眼神向何處轉動,頸項也隨著向何處轉動,「眼隨手轉,光兼四射」,耳要靜聽身後,兼顧左右,面部肌肉自然放鬆,「面容正常」,口唇輕閉,齒輕合,舌尖輕抵上顎,要始終用鼻呼吸(鼻毛粘膜能防止污物吸入,又能調節濕度),在練中如感覺呼吸不暢,可以張口徐徐呼氣,呼畢即合唇。

二、上肢部

  上肢三大關節為肩、肘、腕,首先要求鬆開肩關節,手臂能不能鬆柔圓活,關鍵在於肩關節能不能鬆開,肩關節充分松沉圓活後,全部手臂的伸縮、升降、纏繞,就能自然地如風吹楊柳。  練太極拳時,肘關節始終要微屈並具有下垂勁,即使是白鶴亮翅右手臂上舉超過肩部時,肘尖仍然是帶有下垂勁的。「沉肩垂肘」列為太極拳的重要法則之一,沉肩垂肘時要注意腋下留有餘地,約可容一拳地位,要「肘不貼肋」、「肘不離肋」,使手臂有迴旋的餘地,便於保護兩肋兩肋兩腰。太極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而且「沉肩垂肘」也能幫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只有含胸拔背,才能氣沉丹田。初練時從全身放鬆上著想,練拳日久後,懂得虛實的變換,就要從「沉著」上著想,使內勁從鬆柔趨於沉著,手臂極為輕靈圓活,但又極為柔軟沉重,練成「剛柔內含」的掤勁,推手時發揮粘粘連隨的作用,在引進化勁時也不易被對方壓扁,成為引進落實,而是引進落空。只有在沉肩垂肘的前提下,也才能加強坐腕的作用。坐腕也叫塌腕,在手臂伸縮、升降、纏繞過程中腕部既不要強硬,也不要軟弱,而是柔和有韌性地運轉,做到掤勁不丟,即在運轉中避免內勁的斷續或丟失。在運轉中逢下塌或前推的動作時,仍要坐腕,到定式時,腕部應身法而沉著下塌,並有定向,促使手臂徐徐貫注內勁,這叫做坐腕,如果忽視坐腕的重要性,容易練成腕力軟弱,近於舞蹈式的揉腕,只有輕靈圓活的美,沒有剛健之美。推手中,「掤、呂、擠、按」,「采、挒、揉、拿」,當控制對方勁路時,也必須坐腕,才能搭手如落橧(比喻木工以斧擊橧,一斧下去,牢牢吃住),手臂能夠控制對方勁路,才能「放勁如摔杯」那樣乾脆利落。從經絡學來說,腕部一段稱作「氣口」,與全身經脈相通,中醫的切診,首先是切脈。

  太極拳的手法分掌、拳、鉤三種:太極掌法的特點為手指松舒,與長拳的拇指緊曲,其餘四指伸直並緊不同,太極掌分虛掌(向前伸手手掌微帶窩形,蓄而不張),實掌(螺旋式旋轉前伸,漸減少窩形,到終點時,窩形近於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微微貫勁前凸,意勁貫注於指尖)。將掌收回時,手掌漸由舒展而復歸於含蓄,仍成微窩形,這叫由實而虛。順旋或順纏(旋轉前伸,小指尖在前領勁,勁點依次移向無名指、中指、食指以及拇指尖端,使內勁貫到五指指肚),內旋或內纏(拇指尖在前領勁,隨手臂的旋轉前伸,依次貫勁到小指尖),平掌起落的應以中指尖領勁,中指尖勁足,其餘指尖勁也足。貫勁是用意貫勁,不可用力。手臂處處虛而不直,掌按出時不可太過於膝,易失重心,推手時極為不利。

  掌法有七種:(1)正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方)。(2)立掌(指尖向上或偏向上,掌心不向前方而向其它方向)。(3)垂掌(指尖向下或偏向下方的)。(4)仰掌(掌心向上或偏向上方的)。(5)側掌(拇指指尖向下,手掌側立的)。(6)俯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方的)。(7)反掌(拇指在下,手掌側下的)。

  太極拳的握拳與其它拳一樣,四指併攏,用中指尖帶領一起蜷屈,再將指尖帖著掌心,然後將拇指肚貼於中指中段上。太極拳從鬆柔入挺好,握拳不宜太緊,但應有團聚氣勢的意念,分之不能開,擊之不能散,出拳落點時,拳背須與下臂齊平,否則腕部極易受傷。太極五捶(掩手肱捶又叫搬攔捶,披身捶,肘底捶,擊地捶又叫栽捶,指襠捶)。太極六種拳法:(1)正拳(虎口朝上的)。(2)反拳(虎口朝下的)。(3)立拳(拳頂向上或斜向上的)。(4)栽拳(拳頂偏向下方的)。(5)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6)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向上)。鉤手:手指下垂或斜向後下方,在技擊上是擒拿手法,起叼、拿、鎖、扣的作用,不局限於拿對方的關節,發展為拿對方的勁路。腕指尖要有抓、拿、捋、纏之功,身步上要有提、攔、貼、空之能,以及硬叼、軟闖「之訣。

三、軀幹部

  (1)「含胸」、「腹實胸寬」: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初練拳時,不習慣於含胸,先把挺胸的念頭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動作里微微含胸,避免凹胸(駝背)、挺胸病態。

  (2)「拔背」是當胸略內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兩肩中間脊骨(頸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並略帶往後上方拉起,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張力和彈性,皮膚有繃緊的感覺。所以拳論有「力由脊發」,其實是肩和背的肌肉一起配合用力。內勁起於腳跟,通於脊背,形於手指,「腰脊為第一主宰」,拳論說:「含胸拔背落自然」,就是告訴我們胸背部的肌肉的松沉要用意不用力,不能故意用力做作。「拔背」與「含胸」是聯在一起的,含胸的作用是有利於化勁,而拔背的作用則是為了有利於卷勁和放勁。

  (3)「氣沉丹田」:腹部要求「松靜」,在放勁時,有助於穩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使下盤穩定,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發力,使發勁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技術高深的,能使對方騰空擲出。

  (4)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由於全身放鬆,腰以上的體重自然下沉,由腰部來負擔,所以腰部必須豎直方能堅強有力,腰桿挺得起來,勞動中的挑擔和運動中的舉重都需腰桿挺直,才能發揮功能,又能避免受傷。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需要有松胯和屈膝的配合,因為膝節的前彎可代替腰彎,太極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腰力的運用得當,可以加強發力,提高速度,並使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拳家說:「掌腕肘和肩,背臀髖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太極拳首重身法,總的虛實在腰部,次在胸,「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不沾煞而偏沉,虛非無意而偏浮。初學拳者,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鬆,在放鬆的基礎上注意直和沉。弓步時,雖然上身前俯,而腰和身必須豎直,即頭頂之勁要直貫腳跟,這是斜中寓直的一種身法。

  (5)「斂臀」:不要蹶起屁股,而要注意向里收進,就象用臀把骨盆包起來,又象用臀把小腹托起來那樣。臀部的技擊作用為應付背後近身的敵方,俯身將臀部上挑,使對方倒地,也可乘勢猛坐身後對方的髖部或膝節,使之倒地,須注意動作的螺旋形,貼身時突然微微一轉使對方失衡倒地。

四、下肢部

  (1)「圓襠」:襠即會陰部位,頭頂百會穴的虛領頂勁要與會陰穴上下相呼應,「上下一條線」,保持身法端正。下部襠勁下好,上部頂勁領好,身法自然端正穩重。襠要圓,又要虛,兩胯撐開,兩膝微向里扣,即使兩膝微向外叉開,而兩大股外往裡合,胯根撐開,也能圓襠。下蹲時,襠的高度不能低於膝蓋,否則形成與尖襠相反的盪襠,襠勁就不能收斂上升。推手時化勁的順遂,重心的調整,方向、力點、角度的變換,主要在腰襠的變換。兩手的運化僅次於次要的地位,發勁時尤須襠勁下足,重心下沉而勁往前發,內力才能沉著透達,推手時能掌握「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技巧。

  (2)胯關節要求鬆開。下肢三大關節為胯、膝、踝。開胯不能開得太過,或者在坐身時襠低於膝蓋的水平就會形成盪襠的缺點。動作時肩與胯合。「上下一條線」,猶如大樹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

  (3)屈膝。邁步時先提起虛足的大腿,使力量聚集在膝關節來帶動腳跟提起,做踢腿或獨立時,先提腿把力量集中在膝關節,上提高度至少與胯平,可以提高到膝與胸口平,提膝把力量集中於膝尖。腿與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劃弧線圈的,不是直線弓出和直線後坐的。前面足弓出踏實時,膝尖不可超出腳尖,也不宜膝尖與小腿成垂直線,定式時,膝關節要有微向內扣之意。

技擊上,拳論有「足來提膝」、「近便加膝」的口訣,「足來提膝」是以腿破腿,護襠護臁骨,是對付撩陰腿、克膝腿的攻防兼備的方法。「近便加膝」指的是膝蓋上頂、里外撇膝和跪膝,起到用膝打擊和使用跌法的作用。

  (4)足為步型、步法的根基。要求「邁步如貓行」,就是說,足部的動作須正確、靈活、穩當。「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勝在進步占勢,不敗在退步避鋒」,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足隨手運」,動作須帶弧形,始終不離螺旋勁。在技擊上起到套腿、鉤腳、蹬膝關節、踩臁骨、踏腳面、點軟隙等作用,同時也能起到消化對方使用套、鉤、蹬、踩、踏、點等防禦和還擊作用。

  足尖的上翹、下落、外撇、內扣、前進、後退,都須由拇指領勁。

  太極拳的上肢動作是以手領肘、以肘領膊的,下肢是以足領膝、以膝領股的,其關鍵全在於手指尖、足趾尖輕輕領住手足運行,不可犯硬,犯硬則不能輕靈。胸腹也要隨手足運轉,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當足尖正對前方時,雙手的指向也須對向前方,視線也集中在前方,這也是「上下相隨」、「專註一方」的要求,目的在使上下左右動向一致,加強周身團聚的合力作用,進退轉換時不可忽高忽低,太極拳是柔術,不可犯硬。

  (5)骨和關節。人體206塊骨頭都靠關節連接,「節節貫穿」,「骨節要對準,不準則無力」,「節節鬆開,處處合住」,「周身一家」,「周身團聚精神健「,四肢關節曲而不直,留有餘地,「勁以曲蓄而有餘」,「鬆開我勁勿使屈」,「運勁如抽絲」,「運勁如螺旋」,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在推手上處處是蓄勢,處處能放勁,在技術上達到「但依著何處,便從何處擊之」,每勢定式時,周身一齊合住勁,各關節對稱地左右合住,上下對齊,如兩手、兩足等對稱合住,如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兩乳與兩肚角上下對齊,開則俱開,開中有合,合則俱合,合中有開,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立身中正安舒,動作連貫圓活,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
打太極拳時對下肢有什麼要求?
聚英才天下為公 彰文武盛世太極——第三屆陳正雷太極年會暨「富光杯」·第七屆陳家溝太極功夫精...
太極拳又稱「掤拳」,太極十三勢之「掤」式又作何解?
tjboyue的【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 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