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達長老:佛教的主要特色(4/4)|南傳上座部佛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4/4)
作者:那拉達長老(Narada Mahathera)
翻譯:學愚法師
佛教與婦女
佛陀也同樣提高了婦女地位,使她們認識到她們對社會的重要性。
在佛陀誕生之前,婦女在印度得不到尊重。印度作家黑摩禪陀把婦女貶低為「照亮通往地獄的火炬。
佛陀沒有讓婦女蒙羞,只不過承認她們性格上的脆弱。他看到了男女之人的內在美德。在他的教法中,佛陀給予她們適當的地位。性別不是純潔和服務的障礙。
巴利語有時用matugama(母親之群或母親社會)來稱呼婦女。作為母親,婦女在佛教中佔有值得尊敬的地位。母親被認為是升天的方便之梯,妻子是丈夫的最好朋友。
雖然佛陀最初因為多種合理的因素拒絕婦女加入僧團,但後來還是在阿難陀尊者和他的養母摩河波闍波提喬達彌的請求下作出了讓步,創建了比丘尼僧團。這樣,佛陀為婦女建立了第一個清規戒律具全的組織。
僧伽為最早民主獨身團體,其中舍利弗和目鍵蓮被立為比丘僧團的兩大弟子,同樣的,阿羅漢柯瑪和優婆羅瓦那被立為比丘尼僧團中的兩大弟子。佛陀也曾親自稱頌他的一些女弟子為最著名者和最虔誠者。在跋祇人中,婦女的自由被認為是人民富裕的原因之一。在佛陀降世之前,婦女沒有享受到足夠的自由。她們展示內在精神能力和思想才智的機會被剝奪了。在古印度,乃至今天,女嬰的出生被認為是不受歡迎的,是對家庭負擔的加重。
一次,當佛陀正與拘薩羅國王促膝交談時,一個使者走了過來,告訴國王他的女兒出生了。
一聽到這個消息。國王自然不怎麼高興。但是佛陀安慰鼓勵他說:
「大王,女孩也許會能證明她們自己是比男性更好的後代。」(8)
在佛陀到來之前,婦女被置身於各種無可奈何的情勢之下。然而,比丘尼僧團的建立無疑是一種福音。在這個組織里,王后、公主、貴夫人、寡婦、喪失子女的母親、孤獨的女人、妓女,無論種姓和地位怎樣。她們在同一立足之處相遇,享受至高的籍慰和安樂,呼吸著生活在邊遠之鄉或皇宮大院之人無法得到的自由空氣。許多或許會被遺忘之人,由於皈依了僧團,從而使自己在各方面得以聞名,並且獲得了解脫。
訶瑪為第一女弟子,她原是頻毗娑羅王美貌的妃子。起初她不願見佛,因為她聽說佛陀經常以貶抑的詞句形容外表的美麗。一天,出於欣賞美麗的風光,她偶然來到寺院。漸漸地,她被佛陀講經的法堂吸引住了。佛陀明白她在想什麼,便以神通化現了一個美貌的少女,站在一旁,給佛陀扇風。訶瑪對她的美麗大加讚歎。佛陀使這個化現的形象逐漸由青年而中年、老年,最後倒在地上,牙掉了,頭髮白了,皮膚皺了。這時,她才認識到外表美的虛妄不實,以及生命遷流不息的本質。她想:「如此的身材也得到這般的損壞。我的身體也會如此了。」
佛陀覺察出她在想什麼,說道:
隨流逐波如貪之奴隸,亦如蜘蛛滑行於自己所造之網。
解脫者折斷束縛為二,意趨它世,遠離此世,拋開物樂。(9)
訶瑪即證阿羅漢。徵得國王的同意,她加入了僧團,在比丘尼眾中,她被列為悟解第一。
般陀強那悲慘地失去了兩個兒子、丈夫、父母和弟弟。佛陀以心念感應了她,使她來到自己跟前。聽到佛陀快慰人心的話語,她當下證得第一聖果,後加入僧伽。一天當她在河邊洗腳時,她注意到河水第一次漂淌到河岸,然後退落下去,第二次又漂淌到河岸,又一次遲落下去,第三次漂淌上來又一次退落下去。「有情眾生亦如是死去,或於孩子時代,或中年,或老年。」佛陀知道了她的心思,即現身於她的面前,隨機說法,她證得阿羅漢果。後來,她成為許多失去親人之母親的安慰者。
比丘尼達摩提那和跋達克皮羅尼善解佛法,倍受人們的尊敬。
比丘尼索瑪(10)在回答魔王的問話時說道:
「對一個意志鎮靜,智力高尚,正悟佛法之女性,女人之特徵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魔王,有人認為『我是男人,還是女人,抑或我是其他』,你去對這些人談話去吧。」
在眾居士中,也有許多以虔敬、慷慨、信仰、學識和慈愛而著稱的婦女。
維莎訶是僧團的女大護法,在婦女界中猶為突出。(11)
輸皮耶是一虔誠致志的女士,曾因沒能從市場上購得新鮮之肉,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做成熱湯供養一生病比丘。
那庫羅母是一位忠誠的妻子,她通過列舉自己福德,把她的丈夫從死神口中挽救回來。
沙摩婆蹄是一位虔誠而又值得敬重的王后,當她被人用火燒死時,她沒有惡意,反而對謀害之人施以慈愛心念。
瑪理卡王后多次勸諫,安慰她的丈夫拘薩羅王。
女僕庫玖陀羅講說佛法,救度了眾多的皈依者。
般那跋輸母一心想聽佛法,以小調來止息哭啼的兒子:
「安靜點,小烏陀羅,不要動,
聽聞世尊,智慧最勝者所說之法,
孩子,丈夫是我們親愛者,
但更為親愛的是探索正道的佛法。」(12)
一位善於思想的母親,當被問到她為什麼不為失去獨生兒子而痛哭時說:
「沒有叫他來他來了,沒有叫他走他走了,他怎麼來的,就怎麼走了,為何為此悲傷?」(13)
輸曼努和輸跋達是兩位具典範品德的姐妹,對佛陀的信仰絕對的虔敬。
這幾個例子足夠說明婦女在佛陀時代所起的偉大作用。
佛教與無害
佛陀的無緣慈愛,不僅面向全人類,也恩及默默無聞的動物界。佛陀禁止了牲口祭祀,告誠他的弟子們要對所有眾生,乃至在自己腳上爬行的螞蟻等小生命也要施予慈愛(metta)。他教導說,沒有一個人有權力傷害其他生命?因為每個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比丘要實踐慈愛,他被禁止挖地,或教他人挖,甚至他被禁止飲喝沒有過濾的水。
阿育王,一個最偉大的佛教國王在石碑和石柱上寫道:
「生命不可以生命為生,生有螻蟻之草也不可焚燒。」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對每一個眾生施及慈愛,把自己同一切有情融合起來,不加任何分別。慈愛是佛教一大特徵,這種慈愛要破除的是分裂人類關係的種姓、膚色、信條等阻礙。如果說,僅僅因為隸屬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之人不能象兄弟姐妹一樣相聚一處,那麼,這些宗教導師就肯定沒有圓滿他們的崇高使命。
在以《大無害經》和《小無害經》為根據的高尚寬忍政令中,阿育王說:「唯有和為最,大家都應自願傾聽他人宣說的學說。」(14)
在佛法中,佛教沒有被限制於某一個特定民族或國家。佛法適應於全世界。
佛教徒無遠近、敵我、叛教者或不可觸者之分,因為由知見而覺悟的普遍慈愛建立了一切眾生的兄弟情誼。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是世界公民。
因此,佛教的主要特色就是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和普遍性。
佛教流傳了2500多年,是一切提高道德影響的最勝者。
一個民族有起有衰,強大的帝國興旺而又消亡。但是只要佛教徒堅持其崇高的準則,以慈愛和理智為基礎的佛法帝國仍然繁榮,並將繼續昌盛。
[注]
(8)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111頁。
(9)《長老尼偈》,第82頁。
(10)《相應部》,第一品,第五相應,第二經,第129頁。
(11)參見第十章。
(12)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270頁。
(13)《本生故事》,第354頁,第五卷,第110頁。
(14)很明顯,作者在這裡指的是石柱碑文第十二(摩揭陀語)「和平相處為善,為什麼?願意見不同之人聆聽,觀察正法(samavayava sadhu,kiti?Amna-manasa dhammam suneyu ca sususeyu ca ti)(在這裡法Dharma的意思肯定很廣)。」
本文摘自《覺悟之路》
禮敬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 Buddhism)
傳播正見,分享正法
長按下圖,掃描二維碼,訂閱南傳上座部佛教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瞿低迦自殺後波旬找不到他的「識神」,這是不是說一般人死後波旬能找到他單獨的識呢?
※無我,五蘊,煩死了?
※佛陀(世尊)當時初轉法輪及一生言教究竟想說什麼?
※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
※真正趣向涅槃的修行人,為什麼不都選擇去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