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塵後的張愛玲》播音稿
一.播放音樂《彼岸花》(第5首從1:30開始播音)下午好,現在是(時間),今天我第一次坐在廣播台的直播間里跟大家分享這半個小時的美麗時光。 (彼岸花)你,讀過張愛玲嗎?不知道為什麼,一提起張愛玲,我就聯想起梅雨霏霏的季節,濕漉漉的漫天細雨。彷彿是舊上海的某個特定的場景,頹廢但極有韻致的灰藍色調子,一柄溫潤的油紙傘穿行其間,一雙桃紅色的高跟鞋飄動得步態裊娜,像極了王家衛電影里唯美般的深情演繹。讀張愛玲的小說,也是在品一點老上海的味道。縱使它落滿塵土,一不小心就會迷了眼。那骨子裡透著上海人與別處的不同,總在最深處給你微微地震顫。如果,可以用顏色來形容一個人的話,張愛玲應該是蒼茫的淺灰加鮮亮的紅色。(3分鐘) 二.播放音樂(Passionata第9首)張愛玲的文字顯得飄浮散漫卻又有一絲殘酷的冷靜,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死氣隨著她的目光迷漫開來,然後淹沒過來,叫人覺得難於呼吸,並覺得有一絲絲的寒冷。張愛玲用淡然而並非淡然的筆觸創造了一個淡然而並非淡然的荒涼世界。家常的荒涼,觸目的荒涼,瑣碎的荒涼,冷酷的荒涼。總之,一切的破碎虛空皆與她所處的荒涼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有關。亦正是因為這種環境的影響及她與生俱來的敏感,她用作品所表達的對人生的感悟是悲觀的,對人生的審視是悲觀的,對歷史文明的理解亦是悲觀的。便如她在《金鎖記》里所寫到的:「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明所在。」就像那些舊式家庭的暗色與沒落和戰爭帶來的支離破碎滿目瘡夷,一點一點毀滅到你心痛,既非陰鬱頹廢,又非無病呻吟,卻是冷酷的現實。於是,便有了《傾城之戀》里的那對亂世男女為著面子和利益的默默較量。於是,便有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那個男人在婚姻與情慾中的苦苦周旋。這樣一種繁華與清貧的更替,亂世與安穩的隱現,也正是當時的時代特徵。張愛玲力求在亂世中尋求安穩,在繁華而虛無中尋求本和真,甚至不惜揭開痛苦。她在她的有愛的和無愛的小說中尋找,在她的似乎玩味的漫不經心的散文中顯現。她是在看過,經歷過之後,又憑藉著她深厚的文學功底,試圖對人,對生命,對生活進行思考。她往往以非常情節化的小說,來展示生命中的永恆哲理或生活中的經常無奈。(3分鐘) 三.播放音樂(藤琦詩織)女人文學,張愛玲的作品很集中地顯示了這一點,我們能在其中很輕易地感受到凄迷和蒼涼,悲情與哭泣。但在女性特質的背後,也能讀出一份剛強,一份在感性的有色彩的文字背後的理性。她的文字外層和內層都有一種冷漠,有潛在的,有顯現的,一種傲然的態度可感可觸。在小說中,她彷彿是置身於外的,這種冷漠近乎老道,徹底而堅決。人,男人,女人,在她的筆下變得是在進行一場人性的展覽、演繹、搏擊。哪怕一個笑都是慘淡的,帶著芒芒的淡血色的;哪怕鮮亮的色彩都是孤冷的、蒼涼的,那種蔥綠配桃紅似的色彩,於大俗中喜色中透視著亂世的悲切。堅毅的女子,柔情的女子,穿旗袍的愛打扮的女子,卻留下了普通的平常女子不能留下的奇蹟。 (音樂)曾經,讀過張愛玲的一篇小短文《愛》,講一個曾經很美麗的少女,一個春天的晚上,偶然的在家門口遇到一位對門從來沒打過招呼的少年。那少年走過來,只輕輕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說什麼,他也沒說什麼,站了一會兒,各自走開,就這樣完了。後來這女孩被拐買,幾經輾轉,經過無數風波,老了的時候還記得這回事,常常說起,在那個春天的晚上遇見的少年。於千萬人之中,偶然遇見,也許只要邁出小小的一步,人生就會改變,可是,沒有,就差一點點。 可以說,張愛玲是個悲情高手,她的文字如此,她的人亦如此。她的笑中透著冷漠,於是文字中又多了一種對世情的嘲弄。各種各樣的諷刺在她的文字中處處閃現,有對古舊的老套的文化的批判,有對荒謬的虛偽的人群的傲視。看不到她的影子,她的絲毫熱情,只有點滴微沫的痕,從她的心底流淌出的一滴淚,冰冷的。她給有愛的人畫了一朵玫瑰,濕漉漉的,浸滿了淚水。(4分鐘)[FS:PAGE] 四.我找到一首極為適合張愛玲的歌,來自王菲的《夜會》播放音樂《夜會》第6首(4分鐘) 五.播放音樂(藤琦詩織)張愛玲似乎天生就能把女人所有心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不管是名瑗淑女的「乖巧」,還是母女間的「罅隙」,她的筆端流瀉著上海女人獨有的情思和思維方式。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張愛玲筆下的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女性,《金鎖記》裡邊的姜長安,《花凋》里的鄭川娥,還有《沉香屑 第一爐香》里的葛薇龍。 半夜裡她爬下床來,伸手到窗外去試試,漆黑的,是下了雨么?沒有雨點。她從枕頭邊摸出一隻口琴,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吹了起來。猶疑地,細小的調子在龐大的夜裡裊裊漾開。不能讓人聽見了。為了竭力按捺著,那嗚嗚的口琴忽斷忽續,如同嬰兒的哭泣。她接不上氣來,歇了半晌,窗格子里,月亮從雲里出來了。墨灰的天,幾點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圖畫,下面白雲蒸騰,樹頂上透出街燈淡淡的圓光。長安又吹起那口琴來。「告訴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愛的那故事,許久以前,許久以前……」 這是《金鎖記》的長安,長安是一株僵了的花,生長在霪雨連綿的南方的冬天裡。陰冷潮濕的環境沒有花盛開所需的陽光,因而她連花骨朵都沒有,不像是能開出什麼花來,看上去倒更像一株草。偶然的春光乍現給了她一絲溫存的暖意,卻是走不出的冬季。將來的日子仍舊是霪雨潮濕的昏暗無光的所在。與童世舫的相識是長安生命中「頂完美的一段」,她有了一種掙脫寒冬的希冀,「玻璃窗上面,沒來由開了小小的一朵霓虹燈的花」,長安心中的花開了,她的矜持帶著養在深屋的小家子氣,卻正合了「幽嫻貞靜」 的古中國閨秀派的韻致。長安用她特有的細膩淡泊之質享受著冬天以外的歡樂,這一次的歡樂不同於先前的,有著溫存的曖意,像是可以融化千年的鬱結。然而糜爛陰濕的大環境下,怎能容許一棵本來就生命跡象微弱的草開出花來呢?童世舫的古中國閨秀夢最終是會破滅的。長安只能試圖在低回的琴音中,在哀思過往的明麗中尋找。在姜長安身上,張愛玲試圖理解的是一種沒有驚艷與哀嚎的人生,她遠不止「卑怯,懦弱,懶惰,虛無」, 「美麗而蒼涼的手勢」里充溢的是與世無爭的決絕,予人廣漠的悲憫。「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便是這種無告的人生的墓誌。她沒有可以述說的對象,她把她自己牢牢地囚禁起來,封存於她的那個時代。 (音樂)鄭川嫦,她的墓誌把她寫成一個聖靈般的親愛,然而她不過是一個早夭的女子。臨死前她留戀起健康的可愛,那是枕頭上太陽的氣味。她的思想開始暈眩:一方面「這花花世界充滿了各種愉快的東西」,另一方面「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這可愛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凡是她目光所及,手指所觸的,立即死去。」川嫦只是期望一個平凡的人生,而這個平凡的人生所附著的是一個「腐爛而美麗的世界」,鄭公館不過是這個世界的縮影,在裡面生活著的人個個的爭強好勝,又個個的無足輕重。這種糜腐的庸庸人生已經拖累川嫦太久了,她以前從未這樣徹悟,她只覺得自己是被人群忽略的生命個體,於整個世界無足輕重,卻並沒有意識到在這樣的世界裡任何一個人都無足輕重,所有的人都是萎靡的活著。她第一次覺出了可怕。她受不了的痛苦便是作為一個生活的旁觀者。這是一個矛盾的人生,川嫦的死本來肩負著至死地而後生的冀望,可是面對無可挽回的生命,張愛玲動搖了,畢竟這個世界是每個人唯一賴以生存的地方,那裡有人生溫存的回憶,飄散著昔日的馨香。川嫦只是一個平庸的人,她一面厭棄這個世界,一面又從過往的人生中得到撫慰,她又能怎樣呢?寂寂的閉語,等候生命的盡頭。 (音樂)葛薇龍與姜長安鄭川嫦相比,不再是唯諾空虛的靈魂,帶來了非常的新鮮空氣。儘管她也是從腐朽落沒的庭院走來,身上流淌的還是家族的血,然而她畢竟走出了家的許可權,逃離了沒落衰敗的囚籠,那麼人生最基本的東西會不會因此而溜走?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姜長安和鄭川嫦身上所沒有勃勃的生氣,她感於挑戰末知的世界,儘管她深知這個世界渾濁污穢不堪,但她仍然投身其間,同時也可窺見一絲她對於破舊家庭的膩煩,她需要一種新鮮的有刺激性的生活。薇龍置身其間,有的是快樂的暈眩。她心裡在進行一場激烈的鬥爭,張愛玲說過「鬥爭是動人的,因為它是強大的,而同時是酸楚的。鬥爭者失去了人生和諧,尋求著新的和諧。」鬥爭中,薇龍正在失去她的單純,單純是她以往和諧人生的主旋律,而這種和諧一旦被打破,各種紛繁的東西都會充斥進來,只要融於它們,薇龍就又得到了新的和諧,因而她的心跟著墜下了樓,墜入那絲絨、軟緞、倫巴舞中間,還佯佯地說:「看看也好!」維護著舊道德最後的尊嚴。 [FS:PAGE] 張愛玲曾毫不諱言地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可以視為一種絕對的純粹個人精神世界,在那裡人還原出的是真實的心之所屬。像長安,一個細膩淡泊的女子;像川嫦,她是一個帶著愛米麗般憂怨情傷的女孩;像薇龍,帶著執著的傻氣。她們原本都是美好的,記憶中的她們被賦予純美的注視,無限的關愛。但時代的車輪在行進著,「舊的東西在崩塌,新的在滋長中。人們只是感覺日常的一切都有點兒不對,不對到恐怖的程度」,回憶與現實發生了「尷尬的不和諧」。她們在被車輪碾過之後,逝去的時代的印跡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長安成了自我的囚徒;川嫦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一副骨架子;薇龍躁動的心黯淡了。她們身上被蒙上了一層寂寂的死氣,揮之不去。回憶與現實脫節,她們成了時代的棄兒,美好與她們無緣,我們不禁懷疑起她們曾經有過的美麗,那是否真實的存在過? (10分鐘) 六.播放音樂(《探戈嘉年華》第1首)正如夏志清所論定的,張愛玲是「洋場社會的仕女畫家」,她像一朵罌粟花,在四十年代這個特殊的大氣候與上海這個特殊的土壤中迅速怒放,開的美麗恣肆而蒼涼。小女子柔曼的淺斟低唱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娓娓道來,如此的厚重、如此的邃密、又如此的從容。張愛玲用她那雙敏銳的慧眼透視了世態炎涼、百態眾生,洞悉了那隱於紛擾的沒落,歸於寂寥的喧嘩。於是,悠然不迫地講述了一段又一段樸實無華的人生況味,甚至於波瀾在她筆下也歸於平淡。沒有噱頭、沒有矯情、沒有諱飾,心馳神往全來自那份懇切、那份純粹、那份坦然。解讀張愛玲,你往往感覺到不由自主地被釅釅的生活浸潤,彷彿鄰家樓下的石板徑上,就正傳來世鈞、曼楨、淑惠們的篤篤步聲。至此,你終於發覺,這時連讚歎都是多餘,最佳莫過無言。無論在暮鼓晨鐘里忙碌,在青燈黃卷里休憩,還是在無光的所在尋覓生活的斑斑亮痕,張愛玲的筆下總有一份難得的平常,正是這份平常給她的作品潤入了芳澤,而且歷久彌深、歷久彌篤,淡靜卻味長。張愛玲不屬於喧囂,不屬於聒噪。她只能在鬧市沉寂的邊緣寞寞滋長,便如同丁香於夜的懷抱里澀澀綻放,偶有微風則裙裾飛揚、風過塵香。伊人如斯,伊文如斯。讀張愛玲,必須沉得下心去,就彷彿細咂佳茗,宜涵於舌蕾之間,用心體味方可覺唇齒盈芳。(4分鐘) 七.(結束語)播放音樂(王菲《不愛我的我不愛》第7首)
推薦閱讀:
※[書評]談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886張愛玲書評
※張愛玲:愛有多深情,恨有多無情
※唉!胡蘭成不懂張愛玲
※民國倩影:張愛玲
※張愛玲:人心對人心,你真我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