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界法師: 為 什 么 要 發 願 呢 ?凈界法師答:如何理解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呢?

凈界法師: 為 什 么 要 發 願 呢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凈界法師為 什 么 要 發 願 呢 ?凈界法師第三個堅持力---問:如何理解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呢?凈界法師答:離欲甚深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這個是講到佛陀他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斷除慾望的方法,是善巧甚深的。「非染非離染」,佛陀的內心是「非染」的,佛陀所有的慾望都斷除了,所以從作用來說,佛陀跟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接觸,佛陀沒有貪慾之心;但是「非離染」,佛陀真實慾望的體性,是沒有斷除的。為什麼呢?「由欲得出離」,也就是說,所有的菩薩都是觀察欲的清凈體性而成就出離的,也就是說他不是斷除欲的體性,是觀察到欲的清凈體性而成就出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過程的時候,應該了知欲非欲,而悟入欲法性;我們應該了知這個貪慾的作用,它的本性是清凈空寂的,悟入貪慾真實的平等法性。這個地方,等於說出了菩薩斷欲的方法。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這個斷惡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你沒有修善度眾生之前,你開始要先學習怎麼斷除心中的慾望;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說你斷除慾望的方法,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結果,你的過程會影響到你的結果。在斷除慾望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到煩惱即菩提的一個概念,就是說煩惱的體性就是菩提的體性,這二個是沒有差別的。如果我們剛開始的概念,是煩惱跟菩提是對立的,你用這種生滅的角度來斷煩惱,你就會採取比較偏激的手段,就把這個煩惱的作用,乃至這個煩惱的體性、這個明了的功能全部消滅了,最後的結果就進入到灰身泯智;這個時候你會發覺你要發菩提心有困難,因為菩提心的體性也被你破壞,錯損菩提了。所以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要知道轉識成智,我們是轉它顛倒的作用,而成清凈的妙用,這個轉是很重要的,轉煩惱成菩提。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這個地方,是說明三世諸佛在成就斷欲的時候,他所採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不過這個地方的「欲」是說,你要採取斷惡的方便之前,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我們講這個所知依,整個生命的根源是來自於現前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清凈的。貪慾是一念心性一時的顛倒而產生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對治的是那個顛倒、那個遍計執,不是要斷那個依他起的明了心性。我們在斷惡的時候,這個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否則你雖然達到了斷惡的效果,但是也可能錯損到你未來法身的菩提,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離欲甚深」。菩薩在整個自利利他當中,他的整個動力,那份堅持力,就是一種大願平等:三、堅持力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這個堅持,前面講斷惡修善,這地方是偏重在度眾生。菩薩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他應該怎麼做呢?你要發願──一、盡於未來,時間無盡。因為菩薩不能說,我這十年度眾生以後,就不度眾生了,不可以!你可以適當的休息,但是你的願力不能這樣發,你的願力一定是盡未來際,不能有一個中斷的時間,不可以!你這樣子局限,你就跟真如法性不相應了。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隨順真如。那麼真如是什麼相狀呢?時間是無盡的,所以你也要發時間無盡的願力。二、空間無盡,你要化度一切眾生,不管這個眾生跟你有緣、沒緣、善緣、惡緣,你都要去度化他,使令他到達無餘涅槃,不再招感三界生死的果報。為什麼要這樣發願呢?因為法性無斷絕故。既然整個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隨順真如,那麼真如是時間無盡、空間無盡,它沒有斷絕的!因為法性廣大,所以普遍的攝受一切眾生,內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相的對立的彼此,這樣子菩薩才夠究竟大般涅槃願力。菩薩為什麼要發願呢?有三種理由:第一個、引生修學動力---我們看二乘人證得空性以後,他就不動了;二乘人是這樣─他從假入空,這部份完成之後,他就很難從空出假。從空出假這不容易啊,很不容易!唯一的力量就靠願力。你看:有一個禪師到一個很偏僻的山上去閉關,閉了幾年以後,他就走下山來,去找他的同參道友。同參道友問說:誒,你閉關,這幾年你到頂了沒有?到了山頂了沒有?山頂當然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你悟到真如本性沒有?他說:我到頂了。他說:你到頂了,你看到什麼?他說:裡面什麼人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禪師就問這閉關的法師:那這麼好的環境,沒有人干擾你,本來無一物,你要住下來才對啊!這個閉關的禪師說:我也很想住下來啊,但是西方有人不肯啊!禪師講西方,不是一個方向,它是一個表法;你一個人自私自利叫東方,西方就是大悲願。說我也很想住下來啊,但是我的願力不肯啊,它就會推動菩薩從空出假以利他。我們從有相到無相,是因為苦惱的力量來推動我們,那是一種動力,因為我們要離苦得樂。因為有相的力量、有相的因緣是躁動的、是生死、是痛苦,所以沒有人逼迫我們,很自然的想要到空性去。但問題是:你從假入空以後,這個空性是寂靜安樂的,菩薩怎會舍離寂靜安樂又來到雜染的因緣呢?就是靠菩薩的願——發願!發願!所以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你所發的願,你今生可能感覺不出有什麼差別,但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極樂世界,你證得空性以後,你馬上從空性出來。為什麼?因為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受過菩薩戒,那個願力會產生一種動力---從空出假的動力。第二個、確認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就能夠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我們知道要先有一個短程目標、長程目標、究竟目標。你能夠集中你所有的修學,來完成你的第一個目標。比方說求生凈土,然後再廣學諸法,然後親近諸佛,最後成就佛道,你要確認一個目標。第三個、突破自我設限---我們過去世所留下來的煩惱習氣,你有願力,你就能夠突破。菩薩為什麼面對煩惱的時候---無所畏懼,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重新站起來,那一份的堅持就來自菩薩的願力——堅持!到這個地方,已經把整個《楞嚴經》的理念,作了一個總結,《楞嚴經》的思想,只有兩句話---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正念就是隨順真如的意思。隨順當中包括了安住力、調伏力跟堅持力三種,這三個都是隨順真如。【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092凈界法師答:如何理解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呢?來源:凈界法師答疑解惑 作者:凈界法師問:如何理解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呢?凈界法師答:離欲甚深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這個是講到佛陀他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斷除慾望的方法,是善巧甚深的。「非染非離染」,佛陀的內心是「非染」的,佛陀所有的慾望都斷除了,所以從作用來說,佛陀跟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接觸,佛陀沒有貪慾之心;但是「非離染」,佛陀真實慾望的體性,是沒有斷除的。為什麼呢?「由欲得出離」,也就是說,所有的菩薩都是觀察欲的清凈體性而成就出離的,也就是說他不是斷除欲的體性,是觀察到欲的清凈體性而成就出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過程的時候,應該了知欲非欲,而悟入欲法性;我們應該了知這個貪慾的作用,它的本性是清凈空寂的,悟入貪慾真實的平等法性。這個地方,等於說出了菩薩斷欲的方法。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這個斷惡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你沒有修善度眾生之前,你開始要先學習怎麼斷除心中的慾望;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說你斷除慾望的方法,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結果,你的過程會影響到你的結果。在斷除慾望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到煩惱即菩提的一個概念,就是說煩惱的體性就是菩提的體性,這二個是沒有差別的。如果我們剛開始的概念,是煩惱跟菩提是對立的,你用這種生滅的角度來斷煩惱,你就會採取比較偏激的手段,就把這個煩惱的作用,乃至這個煩惱的體性、這個明了的功能全部消滅了,最後的結果就進入到灰身泯智;這個時候你會發覺你要發菩提心有困難,因為菩提心的體性也被你破壞,錯損菩提了。所以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要知道轉識成智,我們是轉它顛倒的作用,而成清凈的妙用,這個轉是很重要的,轉煩惱成菩提。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這個地方,是說明三世諸佛在成就斷欲的時候,他所採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不過這個地方的「欲」是說,你要採取斷惡的方便之前,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我們講這個所知依,整個生命的根源是來自於現前一念心性,它的體性是清凈的。貪慾是一念心性一時的顛倒而產生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對治的是那個顛倒、那個遍計執,不是要斷那個依他起的明了心性。我們在斷惡的時候,這個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否則你雖然達到了斷惡的效果,但是也可能錯損到你未來法身的菩提,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離欲甚深」。隨喜恭請本圖文轉載佛教導航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寬如法師大悲咒迴向文
常敏法師親聞記(7)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 第九講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四(純祥法師)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六卷

TAG:理解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