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鑒賞彙編
06-19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2000年高考全國卷) 金黃的稻束 鄭 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裡,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穫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裡」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 B.「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並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C.「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 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內容。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黃的稻束」,「收穫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穫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裡」沉思的「稻束」。 解析該詩全篇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意象,由此展開豐富的聯想,引發思想感情的涌動。詩人通過稻田、路上、遠山等空間性位移,傳達了一個時間性主題,即對勞動中生命力消逝的深思。詩歌末尾在揭示全詩表達感情時採用了對比手法,用「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與「金黃的稻束」形成一個反差,從而突出凝結在「金黃的稻束」上的所思所想。 這首詩設置的兩道題,前一道側重考查對詩歌寓意的理解,後一道題考查的主要是分析鑒賞能力。兩道題從形象、語言及表現手法角度設置選項,考查點全,涉及面廣,有一定的難度。第一題答案應選D。A項「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田野里」一句,詩人彷彿拍電影一樣,先給「稻束」一個特寫鏡頭,然後又拉開,展現其佇立於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現「金黃的稻束」作為勞動成果的輝煌和炫耀感,肯定了人類的勞動成就。它給人的印象主要是視覺上的,但聯繫全詩看,這兩句詩又居於其蘊含的時間序列「黃昏」「暮色」之始,隱含著時間意味。由於我們不能確定它寫的就是詩人白天看見的景象,只能把時間下限確定在暮色來臨之前,因此,A項是恰當的。B項的解說,寓意較明顯,也是恰當的,不難做出選擇。C項對詩人即抒情主人公「我」,而「你們」則指詩人藉以寓意抒情的主要意象「金黃的稻束」不難理解,C項應為分析理解正確的選項。而D項將「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解說為稻束「低首深思」的內容則顯然不恰當。理由有二:一、整首詩所寫的形象以及有關形象的感受,都是詩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見,D項也不例外。它本是詩人的旁白,不能理解為「稻束」深思的內容。二、從句式和人稱來看,「你們站在那兒」,是詩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評說的,這句的前句「歷史……」之後用一逗號,就說明前句與後句是一體的,看問題的人就是作者本人。 第二題A項是對詩的主題和結構的概括和歸納,突出了聯想,指明詩歌中心形象「金黃的稻束」引發的聯想由點及面、由空間而時間地形成一個探尋勞動意義的結構:對人類勞動中生命力消逝的深思。讀懂了全詩,不難看出它的概括是正確的。B項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突出了對比,從詩中很容易看出這一點。C項考查考生在體味不同詩歌形象所傳達不同意義的能力的基礎上,進入對詩歌深層意義的把握。該項突出了「圓滿」與「疲倦」的關係,說「金黃的稻束」、「收穫日滿月」都具有圓滿意味不難理解,「金黃」指稻束成熟,指勞動的收穫,而「收穫日的滿月」不僅指時令,由「滿月」的意象不難聯繫到勞動的圓滿,收穫的圓滿。但與「圓滿」相對照的,卻是詩人想到的「無數個疲倦的母親」和她們「那皺了的美麗的臉」,由此可看出,詩人在這裡所表達的,並不是「收穫日的快慰和滿足」,而是要由此引發出對勞動生命的深層思索。D項是我們要選的答案,「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應該是「稻束」,因為「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中心話題是「你們」,就是「金黃的稻束」。 新詩鑒賞題的考點設置及解答技巧 1999年和2000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都將新詩鑒賞列入考試內容,且2000年高考題中新詩所佔題量,由1999年的一題變為兩題,考點也由對詩的語言和內容的單項能力的考查變為對詩的品析以及意境、物象、主旨的綜合鑒賞能力的考查。這較好地體現了新版《考試說明》對文學鑒賞的考核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而2000年3月新頒布的高中《高中語文大綱》也明確要求學生能夠「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因此,很有必要探求一下這類題的考點設置及解答技巧。 一、新詩鑒賞的考點設置較多,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新詩內容的理解 1、對中心思想的理解 閱讀《船之夢》(有改動),指出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確的一項( ) 白色的亂石中/晾曬著黝黑的船體/黑色的船板/望著江流嘆息。 千百次的漂流/千百次的浪起浪落/千百次的風吹雨/都成了散亂的記憶。 大小的船隻/從灘頭駛過/一聲聲長笛短笛/留下一片片問候、致意…… 它的夢/卻為鬆弛/長留在過往的船上/依然是漂泊、吶喊、搏擊。 A、此詩形象地揭示了人的一生新老代謝是自然規律。 B、此詩表現了年輕一代對老一輩光輝業績的歌頌。 C、此詩讚揚了老一輩革命家老而彌堅的精神面貌。 D、此詩表現出一種對生理上的老的無以抗拒,而思想上卻不甘心「老」的豪情。 答案為D。結合全詩來看,標題中的「夢」應是指重新搏擊於江河之上(喻重新投入火熱的生活)的願望。 2、對所抒感情的理解 閱讀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為貼切的一項( ) 鄰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過院牆,/帶須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牽牛花爬上瓦檐,/太陽透過青葉在我桌上灑下綠光。/一隻蜜蜂飛進小屋嗡嗡地唱,/推開窗子又吹來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過寫葡萄藤的嫩芽、牽牛花、蜜蜂、茉莉花等來表現夏天的到來,突出了對夏天小院的喜悅之情。 B、作者先寫窗外的植物,次寫這些植物在陽光下將影子投映在窗內的桌上,後寫這蜜蜂的歌唱,從側面襯托出作者的煩躁之情。 C、詩中動植物的形與色、光與影、聲與味,配合得非常和諧,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D、作者通過寫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牽牛花的「爬 」,以及蜜蜂的「飛進小屋」等,表現出一種時時處處被人監督的無奈心情。 答案為C。當時處於建國初期,作者同廣大勞動人民一樣,心裡充滿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A項僅對文字表面所流露感情的理解,不深刻;B、D兩項都屬曲解文意。 3、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 閱讀艾青《煤的對話》(1937年),指出分析不當的一項() 你住在哪裡?/我住在萬年的深山裡,/我住在萬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紀?我的年紀比山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從什麼時候沉默的?/從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死?不,不,我還活著,/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A、詩中的「我」歷經滄桑,長久地沉默過、怨憤過,但仍希望「火」的到來,在烈火中永生。 B、詩中的「我」經歷了自然界的災難,失去了昔日的榮華,被埋在地層深處,非常痛恨以往那段不公平的歷史。 C、詩中的「我」是中華兒女的寫照,有著熾熱的感情,不甘沉淪,自強不息,要摧毀黑暗,迎來光明。 D、詩中的「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憧憬著美好前景的到來。 答案為B。結合全詩來看,這是一首以對話形式寫成的寓義深刻的詠物詩,「我」絕無羨慕「昔日的榮華」「痛恨以往那段不公平的歷史」之意。 4、對象徵意義的理解 閱讀艾青的《樹》,指出分析不當的一項( ) 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立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 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A、詩中的「樹」象徵著革命工作者。 B、「風與空氣」象徵著來自各方面的消息。 C、「看不見的深處」象徵著革命工作者的秘密活動不易被發現。 D、「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象徵著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 答案為D。這是詩人寫於革命戰爭年代的一著詩,全詩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動情況。結合全詩看,「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應是他們緊密團結、共同奮鬥的象徵。 (二)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閱讀舒婷的《思念》,指出說法不夠恰當的一項( )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少線條的挂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琴弦,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陽一樣遙遙注目,/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 呵,在心的遠景里,/在靈魂的深處。 A、詩的第一節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在「思念」牽纏中最真切動人的體驗,那是美麗的惆悵和失望的茫然。 B、詩的第二節用了比喻與襯托相結合的手法:前兩句用比喻,極言時間之長和距離之遠,寫出了「思念」的難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後兩句用襯托手法,以「只有兩顆淚珠」反襯思念之深。 C、詩的最後一節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點明中心,是全詩的「詩眼」所在。 D、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缺少線條的挂圖」等事物象徵希望難以實現,表現也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答案為D。結合標題及內容看,此詩並沒有運用象徵手法,而是借用獨特、精美、多姿多彩的比喻意象來表現那種溫柔、纏綿而又凄惋的情思。 (三)對新詩語言的理解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 閱讀余光中的《鄉愁》,選出對詞語解說不準確的一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水/我在這頭/祖國在那頭 A、「郵票」代指信件。第一節寫少時離家借書信寬慰鄉愁。 B、「船票」代指船。第二節寫遊子和新娘各在水一方,以船為橋。 C、「墳墓」代指封閉的家園。第三節寫遊子飄零在外,只能遙望故鄉,不能與親人團聚。 D、「淺淺的海水」說明海峽不應成為兩岸的阻礙,表達了作者渴望統一的心愿。 答案為C。「母親長眠在裡頭」不是指封閉的家園。 2、對關鍵語句的理解 閱讀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節選),選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但,千山默哀,/萬水波息,/微茫里,卻傳來/無盡的哀樂,/哽咽的汽笛。/聲音,這樣輕微,/卻這樣有力,/——似颶風掠過大海,/——似冷雨抽打大地。/報紙,披著黑紗,/電波,浸著淚滴;/每盞燈,都像紅腫的眼睛,/每顆心,都在哀悼偉大的戰士:/回來吧,總理,/我們敬愛的總理! A、「千山默哀,/萬水波息」寫的是「無聲」,它寫出了周總理逝世後在全國人民心中引起的巨大震驚。 B、「無盡的哀樂,/哽咽的汽笛」寫的是「有聲」,寫出了周總理逝世後在全國人民的哀思。 C、「似冷雨抽打大地」,寫出了周總理逝世後全國人民的巨大悲痛。 D、「每盞燈,都像紅腫的眼睛」,形象地寫出了人們徹夜不眠沉痛悼念總理的情景。 答案為A。「千山默哀,萬水波息」突出的是「靜」,它表現出總理逝世後籠罩全國的悲哀氣氛。 (四)對新詩意境的理解 仔細閱讀徐遲《微雨之街》,指出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雨,沒有窮迫的樣子,/也不會窮盡的。 飄搖飄搖,/我的寂寞。 泛濫起來。/雨,從燈的圓柱上下降了。 薔薇之頰的雨,/薔薇之頰的少年人。 神秘之街上,/雨從街的鏡面上升了。 神秘之明鏡,/從雨的街上顯靈了。 A、作者不寫雨從天而降,而寫從「燈的圓柱上下降」,這種空間的縮小是為了更好變化著寫雨,寫它被燈光照成五顏六色,從而給人以比現實之雨更強烈、更集中、更美的感受。 B、「雨從街的鏡面上升」,這裡把下降的雨寫成上升的雨,之所以不給人虛假的感覺,是因為有「鏡面」的比喻在。 C、把雨淋濕的街比作鏡子,把雨寫成不是在地面而是在鏡面上升,這就更有詩意。 D、這首詩寫得實實在在,籠罩著一種悲涼陰冷的氣氛。 答案為D。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體現。此詩是作者將瞬間的感受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寫成的,並非實實在在,而是空靈跳動,體現出一種神秘、美麗的空靈感。 二、新詩鑒賞題的解答技巧 根據新詩鑒賞題的考點設置可知,要做好這類題除了運用選項進行綜合比較,結合有關背景進行揣摩外,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品味語言,把握意蘊 語言的高度凝練是詩歌不同於其他文學作品的重要特徵。詩歌的語言十分講究表現力,往往要「以一當十,一字傳神」,像人們所熟知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有的「綠」「敲」就是。除此之外,它還有如下特點:(1)抒情性。詩歌的語言幾乎都是帶有作者思想感情傾向的,是作者內心世界或隱或顯的體現。(2)隱含性。詩歌語言的語義通常憑藉如雙關、比喻、通感、隱語、反語、用典等迂迴委婉的方式表現,由此造成了詩歌語言的含蓄、豐富、朦朧、多義等屬性。(3)反常性。詩人為了突出強調語言所承載的內涵與意義,往往使詩的語言同日常不相一致,詞與詞、句與句之間不連貫,甚至不符合語法規範與邏輯思維規律。詩歌語言的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讀者在鑒賞時必須靜下心來,仔細品味。 (二)想像意境,體驗情感 在中國歷代詩歌美學中,意境是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並僅指詩所描繪的寄寓著詩人情思的生活圖景,而是含有言外之意,畫外之音。劉禹錫說「境生象外」,「象」即詩人所描繪的融入了其主觀情志的物象。要想完成新詩的鑒賞活動,還要進入「象」外之「境」。這樣,讀者就必須展開想像、聯想,於頭腦中再現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產生自身恍如親臨其境之感。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思中,進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基本一致。 節選自《語文教學之友》2001年第四期《新詩鑒賞題的考點設置及解答技巧》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裡,永恆的中國! 1.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哪兩種不同的土地? 答: 2.指出詩中起過渡作用的句子。 3.指出下列詩句所用的修辭手法,分析其作用。 (1)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2)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3)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擬題/王延學)參考答案: 1.一為淪陷區,遭受敵人蹂躪、變成灰燼、充滿血和泥的土地;一為解放區,溫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 2.「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領起,「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是第一層內容的總寫,「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是第一層內容的小結,「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是向第二層內容的過渡,「那裡,永恆的中國!」是熱情的禮讚,結束了第二層內容。 3.(1)對比。今昔對比,控訴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惡。(2)擬人。詩人移情於景,抒發了詩人因為大好山河、美麗景色橫遭欺凌的悲苦心情。(3)比喻。用「太陽」和「春」比喻解放區,形象地表明解放區將給中國的大地帶來光明和希望。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下面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使人體會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於「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雷 杜運燮 隨著陸陸續續的閃電警告:他們來了! 陣陣風都傳播著到來的確訊:他們來了! 每一葉片每一枝條都遙指著:他們來了! 每雙眼睛在渴望,每張嘴在顫動:他們來了! 越過一張又一張被撕掉的樹葉標語,他們來了! 越過一個又一個監獄的鐵窗,他們來了! 越過一條又一條報紙上的捏造消息,他們來了! 越過一堆又一堆難忘的血淚,他們來了! 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聲,他們來了! 為著慘絕人寰的最底層的掙扎聲,他們來了! 為著迴響在無數街道和炕頭的怒吼聲,他們來了! 那就是衝破冰凍嚴寒的春雷歡呼聲:他們來了! 1948年於新加坡 對下面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第二小節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自然圖景轉向40年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黑暗,以四個「越過」表明「雷」來勢的不可阻擋。 B、詩歌第三節重在表現「雷」滾滾而至的目的,並把「雷」從實寫升格為一種消滅壓迫和剝削的解放的象徵。 C、最後一句中「衝破冰凍嚴寒」幾個字,意在承接詩歌第一節春雷到來之前自然界的種種徵兆和反應。 D、以「隨著」「越過」「為著」起始的三節詩,既隱含「雷」到來由遠及近的動態,又逐步揭示了「雷」作為人民解放象徵的寓意。 金黃的稻束 鄭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裡,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了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穫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裡低首深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裡」一句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之前。 B、「黃昏路上我看見了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把「皺」與「美麗」並列,寓有謳歌母親的勞動和感嘆時光流逝之意。 C、「你們/這伸向遠遠的一片……」的詩句中,「你們」指詩歌的主要形象「金黃的稻束」。 D、「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這實際上就是稻束「低首深思」的內容。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展開聯想,通過稻田、路上、天空、遠山等空間性的位移,傳達一個時間性的主題——對勞動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深思。 B、詩歌賦予「金黃的稻束」以積極、強烈的視覺印象和消極、「靜默」無言的聽覺感受,意在利用兩者的不協調,把關注點從外在畫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黃的稻束」「收穫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穫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裡」深思的「稻束」。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舊的凝冰都嘩嘩地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 再聽見明朗的呼喚 ——這些迢遙的夢。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1945年5月31日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通過抒寫「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夢」,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深情呼喚和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 B、二句中「古舊的凝冰」喻指中華民族因歷史悠久和專制暴政而被冰結、窒息的生命力。 C、詩歌第一節寫想像中的美好情境,第二節再給出其中道理,這種結構使傳達的信念更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D、詩歌多次出現「重到」「再看見」「再聽見」「重開」等字眼,隱含有生命循環的悲觀意味。 海 臧克家 從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顏色; 從一陣陣的清風,嗅到了你的氣息; 摸著潮濕的衣角,觸到了你的體溫; 深夜醒來,耳邊傳來了你有力的呼吸。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分別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四個方面寫出了他對大海的感受。 B.由遠而近、從白天到夜晚,大海給詩人的感覺不盡相同,這些形成了全詩的發展層次。 C.詩人將自己的感覺加以升華,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們展示出大海的整體形象。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壯觀的驚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表現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六)模擬題 三 代 臧克家 孩子/在土裡洗澡; 爸爸/在土裡流汗; 爺爺/在土裡埋葬。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三句話,21個字,卻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普通農民一家三口人的悲慘命運,表現作者概括提煉生活的驚人能力。 B、全詩三句話,句句都重複「在土裡」,突出揭示了中國農民祖祖輩輩束縛在土地上,終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悲慘歷史。 C、「洗澡」「流汗」「埋葬」這些富有特徵意義的形象,就像三個特寫鏡頭,交織疊映,組成了一幅中國農民貧困、單調、辛勞的人生畫圖。 D、這首詩篇短小,容量大,意境深,表現出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敏銳的藝術感染力。 二、新詩鑒賞解題導引 1、要整體把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傾向。 閱讀上面這幾首詩,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這一抒情主人公的存在,他們或藉助於一定的形象,或直抒胸臆,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賞讀這些小詩,我們發現有兩種情況。 一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我」的形象出現的,這類詩的好處是便於抒發情感。 《我愛這土地》的詩題與第二小節,都直接表露出抒情主人公「我」對這片土地的眷戀與熱愛之情,並用「假如」以鳥自況,使這種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與執著。高考題中前三項著眼於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的技巧,D是考最後一節,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回到了現實,這點題的詩句已是詩人直抒胸臆,「我」已是抒情主人公了。 《金黃的稻束》中,「我」是一個見證者、思索者。望著勞動的果實,看見因「疲倦」而「皺了美麗的臉」,流露出對勞動者的謳歌、對生活力消逝的沉思。鑒賞題中第1題的B項,第2題的A項,均從這方面設置。 《偶成》呼喚生命的春天,「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會像花一樣重開」,表達一種對勝利的堅定信念。選項D與之相左。 二是詩中並沒有出現「我」,但從藉助的形象之中,往往折射出作者的情感。 《雷》以雷為形象,用了12個「他們來了」,我們分明感到,作者對「雷」的呼喚和禮讚,對擺脫黑暗政治、迎來民族解放的渴望。C項誤解了卒章顯志,對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渴望理解得太實太膚淺了。 《海》中以「你」相稱,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卻分明寫出了「我」的感悟。 閱讀這些詩,我們要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使自己的心與詩中的情感一起脈動,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抒情小詩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抒情性,但詩中的情總是藉助於一定的形象,情中常常透露出哲理意味的深層含義,情感的抒發並不是信馬由韁,情與理總是分不開的。鑒賞時不能憑著感覺走,因情悟理,才能有更多的感悟與啟迪。 2、抓住關鍵詞語,感悟形象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詩歌往往藉助形象與形象組合來傳情表意。閱讀時,先要辨別詩中所繪形象,再抓住關鍵詞語,細細玩味,挖掘形象的內在意蘊。 《我愛這土地》借一隻不懈為土地、河流、風、黎明而歌唱、死後連羽毛也要奉獻給土地的多情鳥,來表現對土地的情懷,感悟到這一點還不夠,還要抓住「土地」「河流」等前面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等修飾語,由此構成的意象使我們感受到,這土地就是受苦受難的祖國與人民了,這道題目中的「B」是正確的。 《金黃的稻束》以「金黃的稻束」為中心形象,通過聯想,從時間、空間上傳達其內在的含義,關鍵詞「低首沉思」、三個「沉默」等,使我們從它外在的形象,看到了心血和汗水,引起對有關「勞動」的深層思索。 《雷》則運用了象徵手法,它象徵什麼,它的象徵義是如何一步一步揭示出來的,需要我們抓住關鍵之處來感悟。「隨著」引出的是「雷」的自然圖景,在這裡我們還看不出有什麼象徵,但它卻寫出了「雷」的特徵,為後面的象徵打下了基礎。「越過」引出的第二節,我們從「標語」「鐵窗」「消息」「血淚」以及它們的修飾語,我們已可明白,「雷」所要衝擊的不是自然,而是舊中國社會的黑暗政治,我們已感受到「雷」是某種力量。由「為著」引出的第三節,可以從「呻吟聲」「怒吼聲」「歡呼聲」中,通過進一步剖析,我們便可把握「雷」不僅是一種力量,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來,這種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的解放。至此,「雷」的象徵意義已昭然若揭。 《偶成》開頭以「迢遙的夢」之內容為意象,抓住「生命的春天」「古舊的凝冰」,我們不難發現,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含義:春天冰雪消融,正是光明和勝利戰勝專制暴政的象徵。 3、感悟詩歌文字表達的技巧。 抒情小詩篇幅短小,內蘊豐富,鑒賞時要從詩歌表達的特點出發。詩歌語言的精鍊、含蓄,詩意的跳躍性與哲理性,象徵、比喻、鋪排的運用,結構與用語的獨特等,都要靠我們不斷地去進行賞讀訓練。 (1)、注意語言的精鍊與詩意的跳躍。《我愛這土地》中,「鳥」的自況固然占的篇幅相對較多,作者也的確是借一隻多情鳥的形象來表達熱愛受苦受難的祖國和人民的情懷,但從全詩整體上看,以「鳥」為喻體只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這一主題內容,詩的最後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跳回到了現實,這點題的詩句是抒情主人公的直抒胸臆了。這樣思考,試題中D項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金黃的稻束》第1題的D項是錯誤項,毛病是以生活中的標準作了太實的理解,忽略了詩歌跳躍性,「低頭沉默」的內容正是要我們用詩意的眼光去讀解的深層內涵,並不是看似與之有實在聯繫的下句內容。 (2)、注意哲理的含蓄性與內蘊性,忌作直白的解釋。讀詩時,我們不能停留在表層詞語的直白含義上,而要通過它們深挖隱層意蘊。《雷》一題中「閃電,風,枝條,眼睛」這些意象,從自然寫到人類,「他們來了」,則既是自然的吶喊,更是心靈的吶喊,既是對舊中國的否定,也是對美好未來的希望。C項說「『衝破冰冷嚴寒』意在承接第一節春雷到來之前自然界的種種徵兆和反應,顯然只關注了表層。《金黃的稻束》第1題B項、第2題C項均是對深層內涵的正確把握,從那金黃的稻束的成果中,人們看到了母親的偉大、勞動的偉大,看到了人類生命的主題。高考命題也往往從這方面設題。對這類詩歌的讀解能達到什麼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對深層意蘊的把握有多少。 (3)、注意詩體結構、用語的獨特性。 一般來說,詩歌是作者一瞬感受或一時的有感而發,詩歌結構與詩體語言的特點,要靠我們多讀多悟,才能準確地把握。這裡值得提醒的是,許多抒情小詩,似有一定的「情節」:《金黃的稻束》隱約可見「我」走在鄉間小路上邊走邊思;《雷》中有「雷」由遠及近的過程動態;《偶成》中有「迢遙的夢」;《海》中有「看」、「嗅」、「摸」、「觸」和「聽」等一系列的動作,這些「情節」性的結構,不能直接地當作生活中的情節來理解。因為它們更多的只是一種意象只是引發人們聯想與想像。如《三代》一題的B項揭示了本詩的情感傾向,這是作者對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的同情,而C項則較多地則三個通過賦有情感傾向的形象,揭示出關於農民人生的深層含意。A項說「反映一個普通農民一家三口人的悲慘命運」,是把三行詩當作一個情節來理解了,只在淺表聯繫上分析,沒有把握其內在的規律性聯繫,理解膚淺,所以是錯誤的。 《金黃的稻束》第2題D項中「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的主體,按生活常理自然是人,而詩中應是「稻束」,因為「稻束」在詩中是對象化的人,「稻束」「肩荷」「疲倦」的說法也似不合理,而這正體現詩歌用語的獨特性。 《雷》一共12句,每句都反覆運用「他們來了」,突現出歡呼、讚頌之情,循著此情的發展,我們作進一步的理性的把握,才能逐步弄清「雷」與「人民解放」這一象徵的含義。 三、新詩鑒賞遷移訓練題 (一)對下面的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關於猶大(節選) 邵燕祥 我只想看一看/五百年前畫下的猶大面目/他是真的驚慌失色/還是臉色都不改/我所見過的猶大們/當耶穌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的時候/不但沒有羞愧,而且/格外地義憤、忠誠、可愛/達?芬奇,達?芬奇/你解剖過三十多具屍體/卻未曾把猶大的靈魂/搬上你的手術台 1984年1月 A、詩人以探尋名畫中猶大的面目為由,對叛賣行徑給予無情的揭露和憤怒的鞭撻。 B、詩人從現實人生與這幅名畫故事的比較中,對達?芬奇未能進一步畫出猶大的醜惡靈魂表示遺憾。 C、這首詩旨在提醒善良的人們要警惕今天現實生活中的猶大們。 D、《關於猶大》採用雜文筆法,表達方式委婉含蓄,詩中的議論則帶有鮮明的思辨性。 (二)對下面的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礁 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A、在詩人看來,碰毀船隻不是礁石的責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無休止的襲擊。因此,詩人筆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於鬥爭的形象。 B、詩中的礁石是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的象徵。 C、詩人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於「礁石」這一象徵性的形象之中,運用比喻、襯托手法,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D、全詩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含蓄蘊藉,寓意深刻,是詩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自己的心去寫」的結果。 (三)對下面顧城的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一 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遠 和 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A、《一代人》闡釋的是:黑暗使一代人覺醒,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願望與毅力。 B、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因此詩人的主觀感覺有悖常理。 C、《遠和近》所寫的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 D、兩首詩都有童稚和夢幻色彩,但細品卻充溢著成年人的孤寂和憂傷。 (四)對下面舒婷這首詩的欣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也許 ——答一位者的寂寞 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 也許路開始已錯結果還是錯 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別人,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也許淚水流盡,土地更加肥沃 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也被太陽歌唱著 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對個人不幸只好沉默 也許由於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A、本詩以促膝談心的方式來抹去「讀者」心頭的孤獨、寂寞感,並回答「讀者」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困惑。 B、本詩承認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生。 C、詩中「肩上越是沉重」是說過重的精神負擔。 D、這首詩運用了反覆、排比的修辭方法,在反覆中增強抒情的濃度,在排比中增強語勢。 (五)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養 蜂 的 唐湜 養蜂的雲彩樣在世上流浪, 牧人樣到處把蜂群牧放; 他們背負著那釀蜜的蜂箱, 到處去尋找花朵的家鄉! 春天尋找著油菜的花香, 夏天尋找喇叭花的聲響, 秋天去到西北的草原上, 冬天回到南方的棕櫚旁。 哪兒開著花朵的詩章, 哪兒就是他們的家鄉; 哪兒能釀出甜美的蜜漿, 哪兒就有著他們的希望。 沒什麼能擋住雲彩的流浪, 養蜂的不停留在一個地方! 寫於1967年 A.第一節詩中儘管也使用了「雲彩」「花朵的家鄉」等溫馨詞語,但該節主旨仍在描繪養蜂人飄流無依的艱苦生活。 B.第二節詩不僅寫了養蜂人一年的行蹤,也描繪了祖國大地四季的景象,句式整齊,音調和諧,充滿了詩情畫意。 C.第三節詩寫養蜂人漂泊的人生,正是為了表現他們對美好希望的追求,從而升華了他們的精神境界。 D.全詩用語清新,情感質樸,節奏流暢,既是對養蜂人的歌頌,同時也是詩人自我追求的寫照。 (六)對下面的詩,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老 馬 臧克家 總叫得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裡咽, 眼裡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頭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A.作品描繪的是一匹馬的形象。它有苦、有怨、有憤怒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B.作品中的馬是一個象徵。馬的形象就是廣大底層勞動人民苦難形象的再現。 C.作者採用的是忠實於生活的寫實手法,因而具有十分強烈的真實感,同時又藉助浪漫主義的象徵手法,給作品賦予更多的精神意義。 D.細節的真實使這首詩獲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典型地表現了「老馬」承受重軛時的痛苦情狀。 (七)對艾青《煤的對話》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你住在哪裡?/我住在萬年的深山裡,/我住在萬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紀……/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從什麼時候沉默的?/從恐龍統治了森林的年代,/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死?不,不,我還活著,/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 A.詩中的「我」經歷了自然界的災難,失去了昔日的榮華,被埋到地層深處,「我」滿懷怨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歷史。 B.詩中的「我」歷經滄桑,長久地沉默過、怨憤過,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來,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詩中的「我」是中華兒女的寫照,有著熾烈的情感,昂揚的鬥志,不甘沉淪,自強不息,「我」要摧毀黑暗,迎來光明。 D.詩中的「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熱量,憧憬著光明燦爛的前景的到來。 (八)閱讀艾青的《鏡子》,對其風格評價不準確的一項() 僅只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 它最為真實,決不隱瞞缺點 它忠於尋找它的主人,誰都從中發現自己 或是醉後酡顏,或是鬢如霜雪 有人喜歡它,因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因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A.詩人以小見大,在對人人見之不覺奇的鏡子的詠嘆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覺深的人生哲理。 B.詩人抓住特徵,十分準確地抒發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對人間奧秘深刻獨到的發現。 C.全詩蒼勁深沉,語言含蓄雋永,詩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達詩情的高度藝術功力,達到和諧統一。 D.「喜歡」「躲避」「打碎」,詩歌語言直率,風格明快,直抒胸臆,對生活中種種醜惡現象作了無情的諷刺。 (九)對桑恆昌《冰涼的夕陽》解讀有誤的一項是() 斷臍/從我的腳下/蜿蜒到母親墳前 攥滿滿一把土/直至攥出我的體溫/繼而/攥出我的心跳 若掘地為井/一定會得到/母親為我/積攢了四十年的乳汁 離墓地越來越運了/母親懷中/從春抱到夏/從夏抱到秋的蒲公英/還翩翩地追在後面/後面的後面/伸手可及/是冰涼的夕陽 A.第一個詩段中,詩人人到中年,卻設想自己是一個「斷臍」的嬰兒,「斷臍」延伸到母親的墳前,減少了時空跨度,縮短了母子距離。 B.二、三兩個詩段中,詩人祭掃於墳前,「攥土」攥出體溫和心跳;母親長眠於地下,「積乳」,積下40年的乳汁:奇特的想像,狀寫了母子親情。 C.最後兩個詩段中,以夕陽下的「蒲公英」「翩翩地追」暗示母子親情永遠相連。 D.題目「冰涼的夕陽」是全詩抒情的線索,夕陽是冰涼的,詩人的心也是冰涼的,全詩感情的基調是哀婉悱惻的。 (十)閱讀白樺《輕!重!》,選出對詩中對比手法分析不準確的一項() 隱入綠色的邊境森林, 誰能比邊防軍士兵更輕? 螢火蟲飛過去也要閃亮一星星火光, 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揚起霏細的花粉; 我們活躍在深深的林海里, 就像是一群無聲無息的黑影。 迎著黑色的驟雨狂風, 誰能比邊防軍士更重? 千年不化的冰川也會在雷電中崩裂, 萬年凝固的雪山也會在暴風裡震動: 我們站立在神聖的國境線上, 每一個哨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 A.詩中的「輕」旨在刻畫邊防軍士兵身手矯健、動作快捷的機警形象。 B.詩中的「重」旨在凸現邊防軍士兵堅強無畏的精神和不可戰勝的鋼鐵意志。 C.「黑色」「綠色」形成了對比關係,突出了「驟雨狂風」的惡劣,士兵生活的艱苦。 D.螢火蟲、蝴蝶與冰川、雪山對比,作用在於形成強烈的輕重反差,增強情感的表現力。 四、新詩鑒賞遷移訓練題答案: (一)B. (二)C.無「比喻、襯托」,有擬人手法。 (三)B、說法與詩的題旨不符。 (四)C.這是一首人生哲理詩,它表現了積極面對生活勇於進取的人生態度。對於人來說,「肩膀上」的沉重可以是過重的工作量,過重的家庭生活負擔,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過重的精神負擔。如果作膚淺的理解,或者憑印象,容易作類似C的答案。新詩閱讀題選 (五)A (六)C,象徵手法不一定表現浪漫主義的風格或傾向。 (七)A 這是一首含義深刻的詠物詩,全詩採用對話形式。準確解讀詩歌,鑒賞者必須作合理想像。對抒情主體「我」的種種理解不能脫離詩歌語境。「失去了昔日的榮華」「痛恨以往不公平的歷史」等語,是一種不合理的想像,在詩歌文本中沒有依據。 (八)D 這是一首哲理詩,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藉助鏡子含蓄說出。正因為如此,才啟人深思。「語言直率,風格明快,直抒胸臆」這一說法,是不切合詩歌語境的。 (九)D 詩人以奇特的想像,表達了對母親的真摯懷念,「親情」是貫穿全詩的線索,母親去世多年,不能說詩人的心是「冰涼」的,感情的基調是「哀婉悱惻」的。 (十)C。對比映襯是詩歌常用手法。「黑色」「綠色」完全不能構成對比關係。「綠色的森林」,定實,作者未賦於感情色彩。「黑色的暴風驟雨」,顯然,「風雨」不可能是「黑色」的,作者使用此詞,已融入強烈的感情。因此,「黑色」不獨指自然界惡劣的環境,也暗指邊境敵對勢力的蠢蠢而動。僅僅著眼於色彩的不同,是一種浮於表層的理解。 1 對下列短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堅壁(田間) 1943年6月作 狗強盜, 來,我告訴你: 你要問我么: "槍,彈藥, "槍,彈藥,統統埋在我的心裡!" 埋在哪兒?" 註:"堅壁清野"是抗戰時期,我軍民對付日軍"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糧食、槍彈等埋藏起來,不讓敵人得到。 A.開頭直呼"狗強盜",三個字把"我"烈火般的憤怒和仇恨傾泄無遺。 B."你要問我么:/槍,彈藥,/埋在哪兒"這個設問表示"我"已把敵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敵人的氣急敗壞。 C."來,我告訴你"幾句,是"我"面對敵人搜查時的嘲弄斥責之詞,也是全民抗戰的真實寫照。 D.全詩採用虛擬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對敵人卻有意冷落,不費筆墨,表現了詩人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極端蔑視和仇恨。 5.對沙鷗詩《新月》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新月彎彎,/像一條小船。/我乘船歸去,/越過萬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著了么?/我在你夢中靠岸。 A.入手擒題,詩一開始就把銀鉤似的一彎新月比作"一條小船",使之成為詩人情感的閘門。 B."我乘船歸去,/越過萬水千山。"兩句寫詩人以虛當實,憑藉想像踏上返回故鄉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從視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向讀者正面立體地展現了故鄉春夜的迷人美景。 D.結句情深意美,詩人借新月之船,將綿綿不盡的遊子之情,灑落在故鄉的土地上,灑落在故鄉的夢裡。 1.D(未句分析有誤。一是這裡的敵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國民黨反動派;二是作者這樣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給讀者留下想像的廣闊天地,強化詩作的表現力。) 5.C(正面的角度應指嗅覺和觸覺,無有視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為媒,羅洪的新詩
※漢語新詩鑒賞(53)?胡慶軍?夢桐疏影?蓉兒?徐志摩?劉半農
※談新詩的「押韻」 文/木依秋
※一首春天的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