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禮能言有甲骨 史倉遺墨在金文
殷禮能言有甲骨史倉遺墨在金文
王襄集古籀書七言聯,見天津市同方國際拍賣行有限公司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相約金秋——津門書畫專場」。題識:集古籀文聯語,八九老人天津王襄。鈐印:國慶十五年我壽九十(白)、王襄私印(白)、古之閭里書師(朱)。
上聯「殷禮能言有貞卜」是說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商時期的文化。但因上聯第六字「貞」與下聯第六「金」都是平聲,所以本文標題聯改寫為「甲骨」,「甲」古韻作入聲。本博客將此聯調整為:「殷禮能言有甲骨;史倉遺墨在金文。」
下聯「史倉遺墨在金文」所說的是,三代的文化遺存吉金銘文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周宣王時太史籀曾作過一部後來叫《史籀篇》的十五篇。史籀亦稱大篆,這些留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稱為金文。王襄原聯「金」誤寫為「全」。下聯「倉」應該放在「史」之前,但為平仄需要,王聯略作調整。「史倉」即《史籀篇》、《倉頡篇》。
《倉頡篇》、《史籀篇》作為教授學童識字所用,學童的來源則是各諸侯國。據《周禮》載成王8歲入小學,先修「六書」與書寫技能綜合訓練。
在寫金文的時代,沒有紙,古人是怎麼練出的一手好字,我是百思不解。孔先生也有同感。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史記》)監: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周監於二代」就是周朝的文化建立在夏、商兩代的基礎之上。
周宣王時期就出現了規範而整飭的《毛公鼎》銘文。《毛公鼎》銘顯然是儒家禮樂規範的符號,其篇幅巨大,字數繁多,銘文整體觀之有洋洋恢宏之感,孔子「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讚歎確實是所言不虛。
近代書家李瑞清在《李瑞清論書》中對《毛公鼎》極為推崇:「《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由此可見《毛公鼎》在書法史上的傑出地位和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價值。就章法而言,疏密有致,成行成列,更顯示出周代審美文化追求整齊、規範的特有面貌。周人的進退有節,「莫不令儀」鮮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細審其書法,轉折自如,圓融婉通,字略修長平整,靈秀自然中不失規矩嚴謹,氣色溫和,筆勢穩妥,處處彰顯出彬彬有禮之貌。吟其文則能身臨其境:「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意思是說,「英明的文王、武王,偉大的上天能施予他們長久的充足的德」以及「配我有周」,無愧於周這樣的偉大國家。一種維護法則、敬仰上蒼、追求秩序的自發傾向和文化心理一覽無餘。
西周金文同樣有俗、雅之分。一些鴻文重器銘文可以代表當時的正體,權當「雅」;一些小型器物寫得比較草率的銘文,則反映了當時的「俗」體。「俗」與「雅」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東漢劉熙《釋名·釋典藝》釋:「言王政事謂之雅」,即正統的、正規的、官方的審美文化現象。關於「俗」,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曰:「上行謂之風,下行謂之俗」。
丁佛言臨毛公鼎全文,見於富彼國際拍賣(北京)有限公司2008年秋季拍賣會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題識:夏曆癸亥清明後二日臨毛公鼎全文於京師松游盦。黃人丁佛言。鈐印:吉祥止止(朱)、佛言印信(朱)。
此聯所署癸亥當在1923年。
推薦閱讀:
※【金文選讀3】集成4448-4452杜白盨(杜伯盨)
※20180103《金文考釋匯纂(1990-1999)》-索引數位化完成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
※商代文字就是甲骨文嗎?
※金文的來歷是什麼?
TAG: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