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籍鑒別不求人

古籍收藏越來越熱,在甄選的時候,了解版本很重要,學會鑒別真假更為重要。很多書友多年藏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自有一套鑒別方法,也有一些書友初入藏書界,時不時會有一些迷茫與困惑,偶爾也會上個小當,對於紛繁雜亂的古籍市場,有種一頭扎進去,探不清深淺的感覺。

版本鑒別約起源於中國雕版印刷術普及後的北宋時期。《宋史》「邢傳」中記載:「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版本大備。」在科學研究中運用文獻資料的本子,以說明其論證的依據和出處,常把寫本、刻本、活字本、鉛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寫或印刷等各種方法形成圖書的各種本子,總稱為「版本」。上期,我們發布了一篇關於古籍版本種類的全面總結(《古籍版本匯總》),這期一起來看看幾種常見古籍的鑒別方法。

綜述

書籍的創始在文字發明之後,各時代因材料和裝訂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上古到秦為簡牘時期,秦至唐為捲軸時期,宋至清為冊葉裝時期。簡策是最古的書籍,久已失傳,現在能見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斷簡殘篇,無法偽造。捲軸書籍在社會也早就絕跡,一般人很少能見到,偽告別實際情況很困難。

所以古書應以宋刻版書籍為最古,並以宋版書為最佳。宋代刻版字跡清晰,沒有錯字、缺文;書寫均出自名家之手,筆劃粗細極有規律,其中精品有歐柳筆法;紙張質以遠銷,墨色清潤,印刷墨色恰到好處;即使紙著水濕,乾燥後並無水印;書中格用單邊,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書之前每字缺一筆,是為了避諱。宋代以前傳世之書,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後世再沒有重刻,其中以佛教、醫學兩類居多。宋刻版書籍中以活襯竹紙的質量最好,但存留下來的很少,極不易得到,古籍辨偽的方法,明代胡應麟《四部正偽》具體提出了 8 種方法,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也總結出 12 條,都可能證。

辨偽的目的,在於恢復書的本來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對偽書一概排斥,因為有些偽書同樣具有文物考古的價值,如仿宋元本是最為珍貴的古籍版本。對大多數讀書人來說,辨偽是閱讀研究的第一步。在閱讀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偽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偽之分,而閱讀時取審慎態度,撰文時不引用偽書,或對引用偽書的情況加以說明,總之,了解古籍辨偽的歷史情況、態度、途徑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常見鑒別法

鑒別古籍需要不斷實踐, 反覆考查,增加感性知識,積累經驗,爭取多看實物,以書影圖譜作研究的補充和參考,逐步做到確切了解和掌握。

1對原書所具有的記載、特徵和其在成書後流傳過程中所形成的記錄資料進行考察。

一般從書名葉、牌記、序跋,採用的字體、行款,以及批校、題跋、藏章、裝訂格式,所附的刻工記錄,書中避諱字考查。例如:清陸心源著《宋樓藏書志》書名葉,前半葉刻「宋樓藏書志曲園居士俞樾題」,後半葉刻「光緒八年壬午冬月十萬卷樓藏版」,據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又如:北宋刻本,字體剛勁硬整,南宋刻本字體漸趨圓潤,元代刻本字多「軟體」,明代刻本多尚楷體,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橫細豎粗的印刷字體,這僅是宋至清刻本字體衍變的輪廓,實際變化繁複得多,要細加區別。

2通過書目著作考查鑒別古籍。

考查書的刊行流通情況,現存各種版本情況,歷史文獻記載,或考查原書與歷史所記載各本異同及其特點,單憑文獻記載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狀,在判斷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書影圖譜幫助識別。對前人有關圖書的記述(如書目、論著等)要經過分析研究論證,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論斷有誤的,從而作出適當、準確的辨識。

3從不同的製版工藝所形成的版本特徵來加以鑒別。

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寫本和印本兩大類 ( 捶拓、鈴印的圖籍不計在內 ),以印本為多數,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為多。例如:刻本字跡鋒芒稜角完整清晰,說明此本印成較早;字跡鋒芒盡失,漫滅殘損, 版片斷裂,說明是較晚的印本,等等。

4鑒別古籍要注意偽本。

古籍不僅具有文化學術價值, 且具有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但在社會流傳過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產生一些投機的書商和「偽造者」。例如:以殘充全,將原來有殘缺的書加以裁改修補,充作完整的書;加蓋偽章,冒充原書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補,把較晚的刻本經過挖改、描補等,充為早期刻本或少見的「珍本」;撕去原書序跋,藉以偽充前代舊刻古本,等等。

幾種常見古籍的鑒別方法

刻本的鑒別

字體,是決定版刻時代的主要依據。漢字是方塊字,不同時代寫字用的筆和寫法有所演變,刻工的操作方法與技術水平也隨時代有所發展,在字體結構等方面形成時代特點與差異。除時代特徵外,刻版印刷發展的地區還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從事鑒定工作,必須熟悉各時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覺察的字體同異要領,從而得出判定。

牌記,為刻書標識。一般在書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錄之後的,文字有詳有略,主要標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後多出現於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書坊刻本使用較多,形成明顯可資查考的依據。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書牌記摹刻下來,所以要參照其他特徵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內容多為闡揚本書著述的優長,記述刻、抄的經過和年代等等。鑒定者可從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該書版本年代及真偽、訛托,從而成為鑒定古籍的依據之一,但須留意一書多刻時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書時的序跋的情況。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書中鐫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書的刻工多達數十人。刻工歷來受版本學家重視,從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時代與地區,是最直接的依據。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來,容易造成誤認;同一刻工刻的書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還須結合其他旁證以作出準確判斷。

避諱,封建社會用字最講避諱,有避帝王諱,有避家諱或尊者諱。元代不講究避諱,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後避諱較嚴格。後世版本學家常以避諱字作為判定古籍大致時代的依據。但應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書避諱字的情形。

版式,由於刻書時代不同,書的行款版式變異較為鮮明,雖有交錯、例外,但有基本規律可循,例如宋版書的書口(版心)多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對行款版式的鑒定歷來被視為重要依據之一(見雕版印刷文獻、中國古籍形制)。

紙張,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紙,紙質較勻凈,有韌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紙,有些紙質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書所用竹紙,質地細潤,紙色較白,但以後多用黃色竹紙,因而從宋、元到明代,黃紙成為福建印本的特徵。明代以棉紙為貴,棉紙有厚薄之不同,紙質細潤,白棉紙印書成為明代特色。明末出現了開化紙,紙質細白勻凈,清代以開化紙印書最名貴,連史紙、竹紙應用亦多。宋以後,還有用公文紙(公牘紙)和其他冊子、信札等舊紙的背面印書的,這些公文紙如載有年月也可藉以推斷印本的大致時代。書籍的用紙是識別版本的一項依據,但要多作比較,因為有的書刻印於宋代,後世仍可用其書版再印,而區別初印本和後印本,只能從紙張來判別了。

活字本鑒別

無論是泥活字、銅活字或其它活字印本,儘管製作活字的原材料不同、方法各異,但刷印之前,即檢字、排字、拼版等程序大致無二。因此,活字本都具有共同的特點,但由於原材料的差異,也有其不盡相同的地方。

活字都是手工製作,高低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排版也無法水平,因此刷印到紙上的字和行線會墨色濃淡不一樣。字體排列也會不整齊,有歪紐現象,甚至出現倒置橫排的字。

活字本印完即拆散,再印再排,不會像雕版那樣因年久而開裂,整個版面沒有裂痕、斷板爛板現象。活字本拼版時,上下欄線尺寸一定,裝訂成冊後,書口上下欄線齊整。

活字本邊欄四角的橫豎線銜接處不那樣嚴密,多數有隔開的縫隙。雕版印本無此現象。但有些活字本也沒縫隙,這隻能說有縫隙的必是活字本不能說沒縫隙必不是活字本。

因活字是一個個刻制的,字體大小、筆畫粗細並不一致,活字間的筆劃不會交叉;而雕版寫樣時書寫者一氣寫來字間會交叉。

明活字本都用白綿紙,清活字本除《古今圖書集成》有少量的開化紙本外,一般都用連史紙或毛太紙。

活字本牌記題識、內封面上一般都標明用活字的品種,有時還對排印過程進行描述。如李瑤泥活字本有篆文雙行牌記「七寶轉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華氏銅活字本版心下方有「會通館活字銅版印行」等。

套印本鑒別

閔、凌本的行款格式大致相同,四周單邊,白口,不用魚尾,頂上欄記書名卷次,頂下欄記頁次。大多為半頁九行、行十九字,後也有半頁八行、行十八字,九行十八字或八行十九字也間或有之。為了在行間套印批點、評註而無行線,其他評語在上欄之上或篇末。

正文一般用天啟時流行的瘦長方體,也有作萬曆時方體字的;評語、旁註用寫刻字體,稍帶有行書的筆意,清朗飄逸,十分雅緻。

紙張多用白綿紙或上等皮紙,也間或有用竹紙的,質地堅韌耐久、色澤潔白如玉。如無序跋、識語,實很難區分開閔刻與凌刻。

清殿版套印本多用方體字,少數也用軟體字如《御選唐詩》。用料講究,刻印精工,方體字也端正美觀,多用開化紙印,一般的也用好連史紙。廣東套印本正文、評註全用方體字,不如明閔、凌及殿版刻得精工。紙用一種較光的連史紙。

清代的套印本一般都有刊刻序跋及內封面,再結合字體、紙張等特色即可鑒別。

插圖本鑒別

宋元到萬曆的插圖,一般線條比較粗放,宋元本還顯得撲拙、有力。萬曆時建本或南京坊本都較為草率拙劣。

宋、元本多用麻紙或竹紙,萬曆時的建本或南京坊本多用竹紙。徽派的插圖本和圖譜用紙講究,一般用白綿紙或黃綿紙。清代前期講究的用開化紙印的,以後則多用連史紙,也有用毛太紙的。

另外,還可參照同時期其他刻本的特點和鑒別方法來鑒別插圖本。

抄本和稿本

印刷術發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寫流傳。印刷術發明以後,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後,抄寫本仍在中國傳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歷代流傳的抄本,數量可觀,質量也參差不齊。抄本之外,藏書家的手寫本及學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對抄本和稿本的鑒定十分重要。

其鑒定方法,首先要從書寫字體的一般時代特徵入手,與鑒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標識較為明顯,很多藏書家傳抄的書都用印有專用格式的紙供抄寫。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鐫有 「澹生堂抄本」字樣;毛晉家抄書有一種黑格紙,版心下鐫有「毛氏正本汲古閣藏」字樣;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紙的版心鐫字為「李曹氏倦圃藏書」,等等。這些標識是鑒定的重要依據。此外,個人書法的風格、書中的避諱字、作者的時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鑒定的依據。

其他技巧

1

印章

古籍上蓋有某人的藏書章,說明該書曾為某人所藏。流傳久遠的,藏印隨之增多,可從中看出文獻收藏的源流。著名藏書家大多有書目傳世,由藏書章對照其藏書目錄有助於考核一書的版本。但藏印有真偽之別,有條件時,可將真偽藏印比較對照,細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澤,加以辨別。

2

批校題跋

古籍常經前人批校題跋。題跋中常包含目錄學、版本學資料,對古籍鑒定有一定幫助。對待批校題跋應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質量、出自何人手筆,以及內容、字體來確定其可信程度,辨別其真偽。

3

文獻資料

各種文獻資料中有很多關於版刻的記載。一些書目、筆記中常有記述文獻著述、流傳情況。一些地方志中的藝文志收有當地的刻書目錄。有些著述,如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一書中雖有王磬序,但並非元興文署刻本。這些都是有益的旁證。

4

書的內容本身

諸如制度、習俗、用語等,有時都可以成為年代鑒定上的佐證。如《劉知遠白兔記》,向與《荊釵記》等合稱為四大南戲,收入《新編五代史平話》,曹元忠1911年在該書跋語中稱其為宋巾箱本,事實上該書有多處不避宋諱,早有人懷疑它是元刻偽托。近又發現,書中所用的某些辭彙只在金、元才出現,宋人不可能講元人的話,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如講到劉知遠在李家的傭工,《新編五代史平話》稱作「驅口」,按:驅口即元人所說的奴婢,而明成化刻本則改稱「年作」,可見刻本年代不同,內容上有時會體現出來。

知識補充

古籍紙張的鑒定

紙張在版本鑒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幾種常用的古籍紙張:

麻紙:分黃、白兩種。黃麻紙色略黃,稍粗糙,有的較白麻紙略厚;白麻紙潔白光滑,背面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質地細薄,堅韌。紙紋均寬,約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紙,元後期多用黃麻紙,時紙紋漸窄,約一指。明初仍用之。

羅紋紙:色白,質地柔軟,具明顯橫紋,似絲織羅綢,故名。自宋以來代有製造,但宋刻本有此紙者鮮見。

棉紙:又稱皮紙,分黑、白兩種。白棉紙色白,質地細柔,纖維多,韌性強;黑棉紙色黃黑,韌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較細薄,隆、萬後稍粗厚。清初僅見少數印本。

竹紙:色微黃,稍脆,宋元至明初問有使用,嘉靖後較為普遍。

開化紙:細膩、潔白,薄而韌性強,柔軟。清內府刻本及揚州詩局刻書多用之。嘉、道後質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採用。

連史紙:潔白純凈,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無草棍紙屑粘附,紙料較細。乾隆後所用甚多。

宣紙:因產於安徽宣城而得名。分為多種。

料半紙:薄而質地細,色潔白,綿軟有彈性,可以作繪畫印書,晚清、民國有些書用之。

玉版紙:能吸水,晚清、民國印金石、書畫冊等多用此紙。

棉連紙:摹拓銅器、碑刻及印書畫用。

毛邊紙:米黃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質脆,乾隆後用得較多。

太史連紙:稍黃,質地細潔而有韌性,乾隆後與上述毛邊紙為兩種最常使用的印書紙。

常用古籍版本術語

版框:指書版四周。

欄線:書版四周之界線,單欄為一粗線,雙欄為一粗一細兩線,又有形似竹節的竹節欄,以花紋組成的花欄,以"卍"(俗稱萬字不到頭)組成的卍字欄,以古器物圖紋所組成的博古欄等。行格欄線用黑色或硃色,稱烏絲欄、朱絲欄。

行款:指書中正文的行數、字數。

版心:又稱"書口",一葉書的正中(中縫)。書口印有黑線的稱"黑口",黑線粗的稱"大黑口",細的為"細黑口",不印黑線的稱"白口"。書口多刻有書名、卷次、頁數、刻工姓名等。

魚尾:版心中縫處如形記號,形似魚尾,故名。為摺疊書頁的標號,黑的稱黑魚尾,白的稱白魚尾,雙股線的稱線魚尾,作花瓣狀的稱花魚尾,只刻一個的稱單魚尾,刻兩個稱雙魚尾。

耳子:刻在左欄或右欄外上角的小長方格子,內多刻本書小題。

線裝:前後各加書皮,再打孔穿線成冊的一種最普通的古籍裝訂形式,自明朝中葉直至現在一直使用。

經折裝:摺疊成冊,可連續不間斷翻閱的一種裝幀形式。主要為佛徒誦經方便,故名。

蝴蝶裝:將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摺起來,將各頁中縫對齊,再粘附於另一包背紙上,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翻閱時似蝴蝶兩翼飛舞,故名。

包背裝:字面向外,背面相對的裝訂形式。對摺之後,書口向外,後背用書皮包裹,不另穿孔訂裝。

襯紙:古書修理時,為使書頁骨力延長,而原書每頁內所襯的新紙。

天頭:指書頁上端,上欄以外的空白處。

地腳:指書頁下端,下欄以外的空白處。

書品:書籍本子之大小(開本);或指書的品相,新舊程度。

善本:指在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價值的文獻,如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或反映某一領域某一事件資料方面較有系統的稿本,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學者親筆批校、題跋、評論的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術發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等。

(關於古籍 鑒定的知識,熱烈歡迎各位前輩師長補充和指正。)

孔夫子舊書網

ID:kongfuzijiushuwang

1、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孔夫子舊書網

2、關注後點擊「網站」了解更多

買你買不到的書

舊時風物舊時書

盡在孔夫子舊書網


推薦閱讀:

野生珍珠與養殖珍珠的鑒別
專家教你鑒別含亞硝酸鹽食物
青茶||如何鑒別青茶的優劣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診斷鑒別、治療
豬常見消化道疾病診斷與鑒別

TAG:古籍 | 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