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壇擷英(一 ) (網上意外拾得的好東西)
目錄上卷:佛法認識篇一,佛法常識(一)佛法與人生1,修行人如何對待家庭,事業,金錢2,姻緣真的是天註定嗎3,結婚後怎麼修法4,不斷夫妻之間的淫慾,能不能見性5,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佛教的方法還是現世間的方法6,談算命7,談出家8,如何是"了生死"9,怎麼修到開悟證道(二)佛法與社會10,修佛有沒有可以不了斷塵緣的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得"12,學佛人體育彩票,股票可以買嗎13,並非視金錢如廢紙14,為什麼說富貴修道難15,世法中善念與惡念怎麼區分16,佛教與基督教,儒教等(三)佛法與科學17,世界的四大生成順序,請用大白話說說18,四大之首風大,產生的因緣是什麼19,宇宙的本質是什麼 宇宙中什麼是永恆的(四)名詞解釋20,空(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2)本來是空,業力從何而來(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怎麼講(4)造業受罪,佛性受罪否21,因果(1)因果通三世(2)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3)用城市來比喻(4)禪宗深信因果嗎22,因緣23,受用24,大乘25,大悲26,神力,業力,願力(1)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2)"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那樣示寂,旨在顯示什麼(3)佛學中的"神通"和特異功能是一回事嗎27,妄念(妄想)28,死盡偷心29,如果多聞不修又如何呢(五)其他問題30,居房緊張,佛像如何在卧室供養31,為何菩薩現慈悲,怒目不同相32,舍利是怎麼一回事33,修"財神咒"會先有禍事,有這回事么34,念阿彌陀佛算不算找事35,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什麼關係,及之間怎麼稱呼36,尊敬佛法僧三寶37,菩薩為何應世度生38,學佛為什麼會這麼複雜二,佛經學習(一)《心經》3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金剛經》40,"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問了兩次41,四相42,"離四句絕百非"的四句43,無所住心(三)《圓覺經》44,四句(四)《壇經》45,《壇經》宗旨(五)《楞嚴經》46,為何佛經第一滅的是楞嚴47,文殊菩薩,不屬於"咨決心疑"的菩薩吧48,七處征心,十番顯見49,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50,"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六)《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51,經名是念"佛心經",還是"佛心經品"52,大愚阿闍黎鉛槧本53,十種持三,佛家宗派54,為什麼佛門宗派分那麼多(一)禪宗55,介紹禪宗(1)禪宗的特點(2)什麼叫如來禪 什麼叫祖師禪(3)疑情(4)參話頭(5)禪宗三關(6)禪宗祖師不依經,不依佛說嗎(7)禪的實相怎麼看不到56,認識公案(1)禪宗公案繁多(2)禪宗祖師的語錄,是不是要開悟後才好去看(3)剛識得本來面目是否就應該通達這些禪門公案(4)為什麼古禪師說話都這樣拐彎抹角的(5)翻成現代文,古意容易喪失57,公案常用語旁通(1)什麼是"芥子納須彌"(2)何謂"孤峰頂上草里坐"(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4)如何理解"朗月當空,尤是階下漢 "(5)"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58,鋸解公案(1)大梅還我核子(2)欽山一鏃三關(3)白雲汝怕人笑(4)大蟲一腳踏倒(5)雲門何是法身(6)趙州柏樹成佛(7)上座翻卻茶銚(8)南泉斬貓息爭(9)德山末後無句59,禪宗武庫(1)臨濟將軍——四料簡三要語(2)曹洞士民——君臣頌四禁偈三滲漏(3)雲門天子——一曲三句(4)趙州茶60,網上語錄(1)請問老師,哪裡不是清凈法身(2)無情有心嗎(3)若喚作雨聲則瞎!不喚作雨聲則觸,喚作什麼聲(4)先有輪迴,還是先有無明呀(5)一人出家,九族超升(6)得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7)"色身不壞"做何解(8)白刃臨頭時如何(9)如何是祖師西來意(10)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11)未見魚頭,卻見魚尾(12)知妄原非妄,識真真不真(13)清凈悠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14)無禪可問如何(15)無始的同義詞是"當下"(16)把"巢"拿掉,"鳥"歸哪兒去(17)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二)密宗61,灌頂62,咒語(1)為什麼咒會有區別呢(2)是念地藏真言和念地藏經一樣嗎(3)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聲求我63,氣脈64,虹身65,中觀"無自性"66,妥噶是禪宗向上嗎(三)凈土宗67,念佛法門最為穩妥68,阿彌陀佛是如何接引眾生的呢69,念佛時聽什麼音70,數種念佛方法,用哪種好71,如何得知我的爺爺已經往生(四)唯識宗72,第六識:意識73,第七識:我執(1)初生嬰兒有沒有我執(2)第七識幹什麼(3)只信俱生我執能斷,不知如何斷74,第八識:心王(1)第八識在睡覺的時候在哪裡(2)人的第八識和螞蟻的第八識有什麼不同(3)第八識是一還是多(4) 第八識現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強說(5)意生身,中陰身(6)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時的這個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呢(五)天台宗75,天台三觀76,止觀雙運77,"六即佛"(六)律宗78,在家居士不宜看出家戒律79,不要誤解南泉斬貓(七)華嚴宗80,一切唯心造中卷:佛法修行篇一,信:正信81,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82,心即凈土,凈土即心,如何理解二,願:發大乘願83,為何要修大乘三,行:勤修六度(一)佛戒84,葷素85,如何對待蚊子,蒼蠅,蟑螂86,戒惡語(三)忍辱87,忍辱(四)精進88,有何方法,能解我母業障;以何種手段,不懈不疑地前進89,不管進步不進步,死心踏地直前行90,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是真精進.(五)禪定91,禪定與開悟關係(六)般若92,如何是真信,真願,真行93,既然處處皆是,為何還要修行94,佛法平等(1)禪宗是最高佛法嗎(2)為何法法平等,法無高下(3)神秀好還是六祖好(4)正象很多佛經都講"本經最為殊勝"一樣.(5)請問,想開悟修什麼法最快(6)修到最後,平等一如95,修行(1)法不屬修(3)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4)修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5)修行三條路(6)別吃錯了葯(7)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悟後除習氣過程呢(8)悟與修有矛盾嗎96,佛(1)佛有壽命嗎(2)佛的示現(3)成佛後是永遠在禪定狀態,還是滅亡(4)佛佛全同嗎 同處大圓覺海 同有無量化身(5)本來是佛,如何度97,女身是成佛障礙嗎98,開悟的人會說自己已經開悟嗎99,夢境(1)睡覺不做夢時,覺性在哪裡(2)夢醒後,夢境還有嗎100,其他(1)讀經是不是要遵從儀軌(2)剛明了的人還犯戒,心中不安,怎麼辦(3)提婆達多為什麼不受地獄之苦下卷:修學心密篇一,認識印心宗——心中心密法101,從何處深入了解心密102,現在心密有傳法組織嗎103,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薩104,佛法知識少,是否影響學習心密105,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灌頂106,學習心中心法是否必須先學會"雙盤"107,皈依和受戒(1)沒有皈依可以學心密嗎(2)戒律108,受心密法難不難109,莫謗心密110,心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為歸(1)以禪為體(2)以密為用(3)凈土為歸111,《心密文集》釋疑(1)"寂照照寂"(2)《王驤陸居士全集》(3)《佛法修證心要》112,心密祖師(1)心密三代祖師略傳(2)大愚阿闍黎(3)王驤陸阿闍黎(4)母音阿闍黎113,傳法師(1)老人遺囑:不立傳人,有道自弘(2)徐恆志老居士(3)老人委託傳法的有十多個(4)LVM(齊老師)114,心密弟子二,初修心密六字明115,修心密六字明與心密有何關係116,心密六字明,不需灌頂就可以修嗎117,心密六字大明咒坐修儀軌118,上座重在修心而不重腿119,座上只用照顧咒語,莫管其他.120,金剛持:心念耳聞(1)金剛持重在"聽聞"(2)耳聞咒語與呼吸無關121,初修六字明者,怎樣知道自己進步了呢122,我沒有什麼反應是不是比較遲鈍123,下座:觀照三,學觀照(一)座下觀照是正行124,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觀照是正行.(二)觀照方法125,剛開始時如何覺照126,可以先持咒.127,不睬它128,不理睬,看念頭起處,念起即覺,斷,呸,停……(三)別誤解觀照129,觀照,即去掉莫妄想執著130,不是壓念131,不是沒有念頭132,斷的是妄念133,不是看妄念134,不是去感覺135,觀照不要用力136,你跟它,是輪迴;它跟你,是妙用.(四)心密觀照三步曲137,三步曲138,三部曲本是應問而講,不可立言.139,三步曲之間如何跨越140,不隨念轉,不隨境遷(1)正確理解不隨念轉,不隨境遷(2)巧在"不理睬"141,凜然一覺,朗然現前142,本來是佛,觀什麼照!四,修學心中心法(一)灌頂143,為什麼必須灌頂後才能修法144,心密灌頂需要多長時間145,求法灌頂時,要不要向傳法的老師上供財物(二)助行:座上打坐146,百座:注意修心不修腿(1)身痛(2)手印痛(3)初定昏昏(4)可否加座(5)間斷了就須從頭修起,無須重新灌頂(6)其他147,千座:注意別懶別急(1)多坐固然好,但不可勉強(2)千座中斷(3)入定是最好的持咒(4)別打妄想148,千座打滿就不再打了149,打七注意事項(1)時間安排(2)注意事項(3)打七道場150,打方便七注意事項151,打九注意事項(三)正行:座下觀照152,正行沒了,只靠打坐助行沒力量153,火里生蓮(四)明心見性154,直指155,爆炸(1)爆炸(2)開悟不是必須經過"爆炸"(3)爆炸不可執156,正確領悟"離念靈知"(1)"阿誰見余開口來!"(2)勿落語言犯思維157,"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方便說158,莫錯認定盤星159,不肯承當160,心理老是不塌實161,開悟的不同162,無印之印(1)可用心印心的方式,確認初關境界嗎(2)如果我覺得開悟了,接下來該怎麼做(3)見性之後,是不是還要打坐(4)見即是性,更見何性!(5)我發現竟有"著性"的.(6)另一半(7)莫草草(8)一個秘密(9)知者,本來就現成.(五)保任163,關於保任164,除習氣(1)習氣(2)怎麼除習氣呢(3)不用除習氣的165,翻種子(1)何謂種子(2)翻種子很象更年期166,翻種子和除習氣有區別167,斷見惑後,斷思惑快者今生,慢者七返人天.(六)妙用168,無為,無不為附:lvm老師回復5位學人的郵件1,學人求法的郵件2,學人關於拜佛的郵件3,學人關於□ □ 因緣的郵件4,學人請教禪宗公案的書信5,學人請教修證疑惑的郵件
---------------------------------------------------------------------
上卷:佛法認識篇一,佛法常識(一)佛法與人生1,修行人如何對待家庭,事業,金錢答:家庭是責任;事業是本分;金錢是工具.2,姻緣真的是天註定嗎答:姻緣也是因緣,是他們自己前世結下的,緣熟總逃不掉,說成"天註定"只是容易理解些,其實是他們自己註定的.若不求解脫,生生世世仍在纏搏,直至緣盡."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3,結婚後怎麼修法問:以前雖然發過出家的心,但我現在也深知出家肯定是不大可能的,我的父母不會願意的!可是現在我對戀愛都有些懼怕,我女朋友老是問我結婚後的生活肯定會與正常人不同吧,對呀,結婚後怎麼辦,怎麼修法啊,對這個我目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還望齊老師賜教.答:既然不可能出家,為什麼婚後不能正常呢問:謝謝,我知道了!4,不斷夫妻之間的淫慾,能不能見性答: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櫥具與廁具不宜搭配出售.5,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佛教的方法還是現世間的方法答:哦 佛教的方法,現世間的方法產生矛盾了么6,談算命問:有的人算命也很準的.答:給真修行人算命,是算不準的.袁了凡所遇到的堪稱箇中高手,照樣算不準.問:這是為啥答:修行能消業故.《金剛經》雲:"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7,談出家問:在家出家如何辦答:四種出家:一,身出家心不出家——獅子身中蟲.二,心出家身不出家——外現居士身,內秘菩薩行.三,身心都出家——法門龍象.四,身心都不出家——急鬚髮菩提心.皮囊雖臭,也得之不易,倏忽錯過,對這臭皮囊不起也.8,如何是"了生死"問:如何是"了生死"答:了生死就是親證本無生死可了.9,怎麼修到開悟證道問:我怎麼才能知道"體"的存在呢答:唯證乃知.問:怎麼修到開悟證道答:選一個適合您的法門,或念佛,或參禪,或修密……行起解絕,一門深入.這樣才可能有正受(受是感受).道理上即使弄明白,充其量只能算是正見.正見與正受,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二)佛法與社會10,修佛有沒有可以不了斷塵緣的答:學佛是要親證"本無塵緣可了."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得"問: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總要有所"打算",這樣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嗎答:打算和計劃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比如作生意,打算作什麼生意,計劃好怎樣去作,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若為了求得經濟利益,坑害用戶,坑蒙拐騙,不擇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問:這裡還是不大明白.坑害用戶當然是"有所得",如果說不坑害用戶合理的報酬不算"有所得",那什麼是"合理"又糾纏不清.答:釋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經商若不賺錢,怎麼維持啊!12,學佛人體育彩票,股票可以買嗎答:買的目的是什麼呀問:做為投資,虧了也無妨,這樣可以嗎答:"虧了妨不妨"且置,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呀問:說老實話,還是謀取利益啊!只是想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等同打第二份工啊.答:那就別說"虧了也無妨"了.13,並非視金錢如廢紙甲:老師視金錢如廢紙,甘於清貧的生活(注:此是有感於當年恩師曾斷然拒絕一位朋友所供養的8萬塊錢一事).答:咱們都應該視貪心如廢紙,並非視金錢如廢紙.14,為什麼說富貴修道難答:窮人修道容易嗎 好像與貧窮富貴關係不大,關鍵在修行心呀.15,世法中善念與惡念怎麼區分答:善念有三:利人須損己,亦為之,謂之上善;利人不損己,方為之,謂之中善;利人也利己,才為之,謂之下善.惡念也有三:損人又損己,亦為之,謂之大惡;損人不損己,方為之,謂之中惡;損人須利己,才為之,謂之小惡.問:何故說不念善惡之念是凈念答:哦!不念善惡念解脫啊.不清凈嗎問:為何說學佛不是學得善惡都不分了答:不念並不等於分辨不清啊.問:知善惡是分,不著就停止了再分.是嗎答:了知善惡未必就是分別,"不著"是"不把它埂在心頭"之意.16,佛教與基督教,儒教等問:學孔子,學基督,雖然不得究竟解脫,但也是增福德,除習氣的方法,福德足了,自然更容易見道,所以我說都是修行方法,當然最好是福慧雙修.答:您解釋得很對.佛法本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中人,天兩乘基於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基於四諦法的聲聞乘,基於十二因緣法的緣覺乘和基於六度萬行的菩薩乘,才是最終超越善惡的解脫道.虔心向善,嚮往人天,五戒十善,不敢少違,這怎麼不是修行呢!待人格具足,天心完滿,後生方得人天之果,人天之果豈易得哉!別的宗教雖不及講後三乘解脫道,但世間善法與佛教不悖啊!所以佛說:凡一切法,皆是佛法.(三)佛法與科學17,世界的四大生成順序,請誰用大白話說說答:《楞嚴經》倒有一段.問:請老師解《楞嚴經》的這一段:(下面是 lvm分段作答——編者注)經:"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答:先說"覺明空昧"的覺,佛者,覺也,覺就是指佛性.用現在的話說,佛性就是時空與生命的本源.佛性具足三大特點:明,空,昧.①明——畢竟不斷滅.即離念的靈知之性.②空——畢竟不可得.即無相,清凈,空寂的本體.③昧——畢竟含諸有.含諸有怎麼能稱為"昧"呢因諸有起源於最初的一念無明.什麼是最初一念無明即"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佛性本來就明,卻起最初的一念去認這個明.有人問:"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此"妄"從何而來就從這個"昧"而來,這個"昧"是佛性的三大特點之一呀,也就是"法爾如是".由於"妄為明覺",這就產生了相對(相待).一有相對,就動起來了.搖,就是動的意思."地水火風四大"之風大,指的是運動(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世界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運動,或者說運行.經:"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答:"因空生搖"——由於佛性本體空寂(前述②),能容得運行,所以就產生了運行."堅明立礙"——由於佛性畢竟不斷滅(前述①),就起現了有質礙的物體在運行,如同捏目,現空中華,也就是"明覺立堅"之義."彼金寶者明覺立堅"金寶指的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地大,也就是有實體的物質."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國土,現在叫做星球.世界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物質,這物質可以聚成星球(保持國土).請注意:這裡並不是先有物質,然後再說物質運動.而是先有運動,然後才起現物質.這物質一開始就是虛妄不實的,如同捏目,現空中華.經:"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答:簡單說吧:由於物質運動,產生摩擦,於是就產生了溫度("地水火風四大"之火大).世界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溫度.經:"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答:更簡單地說吧:世界的第四個特點就是變化.(為什麼把"水大"說成"變化"呢 哪位師兄替我講一講 )(自己嘟噥:若無水大,生命便無從產生.)問:火光上蒸,而火光為變化性,故水大不得不變化.答:地大(金輪)保持形體,水大(水輪)形體可變,故稱"變化".18,四大之首風大,產生的因緣是什麼答:《楞嚴經》雲:"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問:原來阿難2500年前,就已經問明白了.如果沒有產生風大,也就沒有這麼多事了,多清凈.答:風大不是"產生"的.問:如果沒有產生疑問,也就沒有這麼多事啦,多清凈.答:是先多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而後才有"貪,嗔,痴,慢,疑"的"疑"了.19,宇宙的本質是什麼 宇宙中什麼是永恆的乙:物質當它分解到最後,只剩下能量!答:那麼,"能量"是什麼"力,熱,聲,光,電……"有生有滅,能量卻無生無滅.然而,離開"力,熱,聲,光,電……"往哪兒找"能量"呢!用上喻,知道為什麼要見性了吧.(四)名詞解釋20,空(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答:在佛教所講的佛法里,"空"並非簡單的"沒有",也並非無意義.恰恰相反,"空"具有時間上,空間上都是無窮的真實意義.簡單地說,"空"具有永恆,博大的意義.這就不僅僅是人生的意義了.(2)本來是空,業力從何而來答:空是沒有么問:是業不盡則不能成道,還是成道後業障即如夢幻泡影答:本就是夢幻泡影.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3)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怎麼講答:因為"萬法即因果,因果即萬法",所以空即不空,不空即空.(4)造業受罪,佛性受罪否答:縱然山崩地裂,虛空曾受損否問:如果說佛性不受罪,那受罪的是誰答:罪性空且置,即那個"誰"也不可得.請聽迦葉佛的傳法偈: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21,因果(1)因果通三世問:人死之後是不是還有來世呢 如果死後變成另外一個人,你不是你了,所受所感豈不是也換了成了別人的事了呢 修行又幹什麼呢答:三世因果:唐朝張三造業,宋朝李四受報.問:張三李四是同一人嗎答:因果通三世,本就不是僅對某一生(某一個人)說的.(2)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問:請老師講講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的道理.答: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呀.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知苦斷集,慕滅修道.(3)用城市來比喻問:因果我深信,一個人是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因果的,世尊當年也要受果報.他能改變的只有他自己.答:我們用城市來比喻吧.大家共住的城市,大家都覺得很真實,其實只是個幻境.這幻境大體上有六個區域: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通向這六個區域的路,看起來只有兩條(善與惡),其實內含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嘗很多甜頭;一步一惡,必走向地獄,必吃很多苦頭;善惡參半,則在"人"這個區域里盤桓,有甜頭也有苦頭……這就是幻境里不可改易的遊戲規則,稱之為"世間因果".只是大家並不知道這個遊戲規則,而在裡面亂撞,時善時惡,頻升頻降,頭出頭沒,無有了期.佛告訴大家遊戲規則,好比給了大家一張地圖,按地圖走,可以避免諸多苦頭.然而,這卻不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是指導大家打破這個幻境.由於大家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訴大家八萬四千種打破幻境的方法,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肯按佛教導的方法,誰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象佛吃飯你不能飽一樣!一旦打破幻境,你見就同佛見,稱之為"見齊諸佛".幻境打破了,還往哪裡找遊戲規則呀,所以"佛無因果"!並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遊戲規則.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騙自己說:"沒有遊戲規則,只管任意行去"(撥無世間因果),於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眾盲,廣造惡業,還美其名曰"解脫".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獄的捷徑!還有些人,自己騙自己說:"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無法打破,遊戲規則是鐵定的,誰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間因果里)."(撥無出世間因果)這就堵塞了離幻之路,一盲引眾盲,斷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極端,還可以走向天;就這麼一極端(以至於謗佛),卻是通向地獄捷徑中的捷徑.咦!這幻境是從哪裡來的呢別忘了佛啊!佛知道.趕快去問佛——"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來法界就是幻境啊.問:嘻嘻!可是有的人總是在研究地圖,倒忘記了地圖的作用.答:嗯,這倒是一記棒喝.(4)禪宗深信因果嗎問:宗門講因果,恐怕仍只是個信仰.宗門可以"見性"而"解脫",但是,未必能了"三世因果".要深信"三世因果",才能真正身心解脫——即便是開悟的和尚.答:你太武斷,冤煞宗門了!你這麼說,就好比強調"非要背熟《駕駛員守則》,才能萬里行車無事故"一樣,此話聽起來不錯,但卻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萬里行車無事故的老司機,早已融會貫通了《駕駛員守則》,而幾乎把那些詞句忘光了.一個剛從駕校畢業的司機,儘管他背《駕駛員守則》守則的功夫比老司機強得多,但開起車來,就差得太遠了!22,因緣問:老師能否解釋一下"法不孤起,仗緣乃生,緣謝法滅,滅滅非滅"答:就拿心密來說吧,心密並不是孤起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心密覺得自己好才興起的.心密是仗因緣才興起的,什麼因緣啊那就是與心密有緣的眾生解脫緣熟,故感心密應世.待當度者已度,便是緣謝.既然緣謝,便不會再有人修心密了,假名"法滅".然而,法本不生不滅,心密的修行方法又何曾滅,故云"滅滅非滅".所以,只要有我們在修習心密,心密便不會滅.若無人依而行之,即使有"心密"的空架子在,其實已經"緣謝法滅"了.問:禪宗5家7派,本應該平民派曹洞宗更廣流傳,為什麼相反答:當機者已度,門庭也就沒大用處了.問:現在宣傳的不多,也是個原因吧答:法不孤起,仗因緣生.問:病是業報,還可以持印為別人治病答:業報未離因果,未離因緣所生法.生病是因緣所生,病癒不也是因緣所生嗎 並無矛盾啊.23,受用問:我總是覺得,受用就是享用!答:正見和正受,好比走在修行路上的兩條腿.內心空凈,謂之正受(覺受,受用);五欲(色聲香味觸)福報,謂之享受.24,大乘問: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大念住經心要》,講的是四念住的法門,次第井然,我覺得象我這樣的博地凡夫,談不上什麼大乘,連小乘都還差的遠,不如從小乘做起.您認為呢答:四念住法門很好.大,小乘主要是發心不同,"四念住"未必只屬於小乘啊.問:那就是說:如有人以大乘之心去修小乘之法,那人也是大乘行者了答:大乘行者所修之法,便非小乘之法.25,大悲問:學生心裡還是有個疑惑,久久不能解開.每次看到"夢幻空花,何勞把抓",我便覺得生不起"大悲心"了,夢中的人物本來沒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度誰,可是為什麼覺悟以後的佛菩薩還要"於本無眾生處度化如幻的眾生"呢答:你可能把"小悲"當成"大悲"了.有情緣之慈悲為小悲,法緣之慈悲為中悲,無緣之慈悲為大悲.26,神力,業力,願力(1)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問:我常常搞不清業力和願力的區別.答:業力體現為世間法,願力體現為出世間法.問:真是造化弄人……答:業力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願力,業力,神通力都是心力.神通力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問:既然都是心力,區別在哪裡呢答:既然都是心力,區別就在於發心不同.問:想發財的心與想成佛的心,二者有什麼區別答:發財有我,成佛無我.這就找出區別了.問:願力還有差別嗎 比如以妄想心發一個願和以清凈心發相同的願,二者有差別嗎答:願力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是"皆以",當不止是"二者",而是千差萬別.(2)"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那樣示寂,旨在顯示什麼答:當然是自在無礙.若安詳示寂成了死標準,活著的時候天天為死時擔心,豈不正是掛礙么享譽"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這樣示現,旨在顯示神通力抵不過業力,警醒人們莫以神通為究竟.尊者完全可以安詳示寂,但也完全可以象他示現的那樣示寂.關鍵在於如何用了,怎麼樣有用,便怎麼樣辦.(3)佛學中的"神通"和特異功能是一回事嗎答:不是一回事.只是誤解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當成同一回事了.神是本體,通是妙用.問:還真不一樣.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時時通,是聖邊末事.特異功能,是禪定副產品很多是鬼神附體,不是自然通,不是時時通,是他們的末邊聖事.答:"聖末邊事"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方便說法.由於眾生總是認為特異功能是神通,隨他的所知量,把他認為的"神通"說成是"聖末邊事". "應無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這不是"聖末邊事"了吧.27,妄念(妄想)答:妄念,指的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指的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問:怎樣對治世智辯聰答:若能離開妄想執著,世智辯聰當體就是妙用,對治它幹什麼!須要對治的是妄想執著.問:心意識會逐漸淡化嗎答:是妄想執著會逐漸淡化.28,死盡偷心問:佛法的"同義詞"太多了,比如佛性,自己面目之類.以後我明白了此類,就把此類都整理一下.答:哈哈!那你把三藏十二部整理一下吧.或者把眾生八萬四千種心整理一下.問:老師警醒的是,我差點入海篩沙.將來還可能遇到類似的"同義詞"所迷惑,但基本路線決不動搖.何況有個掌舵的撐腰,我只需儘力划槳就行.答:你須自己掌舵才行.問:我這輩子是套上您了,您甩不掉了.答:那要我吃你能飽才行.問:要您不時地瞅著俺吃.別讓俺吃錯了,吃慢了就行.答:越是時間緊迫,越不能急著吃.不然的話,飢不擇食,即使不是毒藥,吃嗆了也會出問題的.問:那我留意,不過我目前只有懈怠得份,還達不到您說的精進程度呢.答:那就先死盡偷心吧.29,如果多聞不修又如何呢答:阿難尊者不是在《楞嚴經》已經現身說法了么.(五)其他問題30,居房緊張,佛像如何在卧室供養答:那就加個帳子圍住佛龕吧.拜佛時拉開帳子即可.31,為何菩薩現慈悲,怒目不同相問:如何為菩薩現慈悲相 如何為菩薩現金剛怒目相答:慈悲相正如母親哄小孩,金剛怒目相頗似父親打兒子.問:母親為何要哄小孩 父親為何要打兒子答:哄他,有益於他健康成長;打他,旨在去掉有害於成長的因素.32,舍利是怎麼一回事答:若無修行,便不可能出現舍利.然而,成道者卻不一定總是千篇一律地都示現舍利.33,修"財神咒"會先有禍事,有這回事么答:我沒修過這個咒,沒這個體驗.然而,貪心陡起者,乃至不擇手段,則必有禍事.34,念阿彌陀佛算不算找事答:那就是借你願意找事的牢固習慣,給你找一個大大地好事.問:阿彌陀佛!35,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什麼關係,及之間怎麼稱呼問:我爸開始發心學佛,剛剛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我難住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什麼關係,及之間怎麼稱呼答:哈哈!你就說咱們好比是學生,釋迦牟尼佛好比是咱這兒的校長,阿彌陀佛好比是外地名牌大學的校長.咱這兒的校長說了,願意轉學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轉過去上學.36,尊敬佛法僧三寶甲:活佛與烏龜無二無別,同具佛性故.乙:這種說法很危險.莫以分別心說無分別.丙:什麼是危險答:危者,危言聳聽;險者,鋌而走險.丙:有人侮辱觀世音菩薩,怎麼辦 !答:嗚呼!他真是一個可憐的人.丁:我問過菩薩了,菩薩並不介意答:菩薩當然不會介意,只是因果饒不了他.37,菩薩為何應世度生答:因為眾生心裡有菩薩的位置.38,學佛為什麼會這麼複雜答:其實學佛並不複雜,是人心複雜.二,佛經學習(一)《心經》3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問:《心經》前面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面為何卻說,空中"無"色.答:比如有一個銅碗:碗不異銅,銅不異碗;碗即是銅,銅即是碗.是故銅中無碗.(不能說"碗在銅里"呀)問:老師您好!色即是空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呢答:"色即是空",您是怎麼理解的問:色即已銷落為空,為什麼又說空既是色答:色銷落了嗎問:銷落諸念,又為什麼說空即是色答:是念銷落,還是色銷落問:色者無常為之空,為什麼又說空即是色答:色者無常為之空 !您說的空,就是"沒有"嗎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肯定不是一個東西.答:只用改後面就行了——空和色肯定是一個東西.乙:色即是空——有佛處急走過,空即是色——無佛處莫停留.不住色空, 正解色空.答:^o^(二)《金剛經》40,"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為什麼問了兩次答:哦!這應該聯繫上下文,便知深度不同.問:象"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問了兩次.第一次是破人無我,第二次是破法無我嗎答:也可以說,第一次是不即一法,第二次是不離一法.問:因為無實無虛,所以"不即不離".如果改為: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有實有虛"可以嗎答:無實無虛,不落兩邊.有實有虛,兩邊都落嗎問:降了呢 還是沒有降答:說"降了"則觸,說"沒降"則背.不觸不背的,請道一句來.問:這是第二句!答:^_^41,四相【仁覺】問:我相未破欲成佛,人相沒破度眾生.心中四相如何破,祈請老師來點睛.答:人相若破本無佛,我相若破無眾生.四相本無何須破,無龍何用來點睛.【仁覺】兄在嗎42,"離四句絕百非"的四句問:所謂四句是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嗎答:"四句"有好多種呢,如"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一,異,即一即異,非一非異","常,無常,即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43,無所住心問:《金剛經》所謂無所住心是妙明真心嗎答:不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無所住心.若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有所住心.任你有所著,無所著,妙明真心也不曾動搖,不曾生滅,不曾染凈,不曾增減.問:《金剛經》"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該如何理解答: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應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聲香味觸法亦不應住.布施——三輪體空.持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忍辱——無辱可忍:你若唾我面,任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你也沒煩惱.精進——起念欲精進,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禪定——沒出沒入的大定.智慧——無智亦無得.(三)《圓覺經》44,四句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與無了知不辨真實".待解,請教答: 四句四忌,環環相扣,後救前也:不起妄念處忌息滅,黑山背後住不得.息則滅病.亦不息滅處忌了知,欲了之知為不得.為則作病.不加了知處忌著實,解脫深坑落不得.落則止病.不辨真實處忌妄念,妄念相續起不得.起則任病.乙:是後救前,次序別弄反了.1.息則滅病:應該用2.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來治.2.為則作病:應該用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來治.3.落則止病:應該用4.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來治.4.起則任病:應該用1.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來治.答:那就這樣吧: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治作病,任病.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治止病,滅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治任病,作病.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治滅病,止病.(四)《壇經》45,《壇經》宗旨問:在《壇經》一開文:"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把這句話作為《壇經》的宗旨,應該沒啥大毛病吧.答:是的!這是《壇經》的宗旨.(五)《楞嚴經》46,為何佛經第一滅的是楞嚴答:楞嚴本無生滅.當度者已度,一期解脫緣盡,是名為"滅".47,文殊菩薩,不屬於"咨決心疑"的菩薩吧答:其實,包括阿難尊者在內,都是為咱們"咨決心疑".問:阿難他們原來都是老演員呀.我還以為,真有這麼一個俗人是那麼地幸福.48,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問:此經前有七處征辨直指人心,後有二十五菩提路作普收漸門,可謂佛門廣大矣.答:七處征心——覓心了不可得——取不得;十番顯見——真心無處不在——舍不掉.切實體認此取不得,舍不掉者,謂之"見性".問:若有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取;若空空無有——便是舍.答:建議把上面的"有"字改為"執取".若執取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取;若排斥爆炸,粉碎,分明,靈知——便是舍.49,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在上述問答中大悟者,一定具足正受.沖著你下面這段話,漏點風吧:【第二月】:"我"之所以迷,就是因為把這些本來相對的,不實的,沒有先後的相,看成了絕對的,真實的,有先有後的.這樣的觀念導致對於現象的誤判,誤判導致更多的虛妄對比,於是環環相套,境境相因,就象沒有盡頭一樣了.【lvm】:什麼"相對的,不實的,有先有後的",這當體就是"絕對的,真實的,沒有先後的"!你看它是山河大地,我看它是清凈本然!50,"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問:請以發貼子為例說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答:哦!跟你的貼就應該隨你的心,順應你的所知之量.隨你的心——不離你的問題.順應你的所知之量——你已經知道的不說,你不可能接受的也不說.問:"應",是這個意思呀.看來發貼子,得找准馬嘴才行.答:若不如此,便是"作"病——自己有所造作.說得好聽點,便是"立功,立德,立言"里的"立言".佛法不立言——但有言說,皆非實義.(六)《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51,經名是念"佛心經",還是"佛心經品"問:《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我搜索查看後發現,典藏中一般名稱都稱為《佛心經》,在我們的印心精舍常用《佛心經品》.這樣就出現理解上這是一部經還是其中一品的不同理解.答:《佛心經》與《大隨求陀羅尼經》應是兩部經典,《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的"品亦通",應是《佛心經》中的某些品與《大隨求陀羅尼經》中的某些品相通.可以明顯看出,上卷是可以獨立成為一經的.1989年冬,我去上海向老人求法時,老人賜我一本《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下卷卷首印有"法別"二字.顯然,這部上下兩卷的大藏版佛心經是經古人會集過的.問:老師,"法別"二字代表什麼意思啊答:也就是有別於六印一咒的法.問:跪請齊老師開講《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答:我講不好,請諒解.但可以討論.在討論之前,先劃分段落.跟貼分品.討論幾個問題:一,關於經題里的"品"字.《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中的"品亦通",應是《佛心經》中的某些品與《大隨求陀羅尼經》中的某些品相通.哪些品相通啊至少你所列出的"隨求自在"這一品是與《大隨求陀羅尼經》相通的.找出《大隨求陀羅尼經》貼在這裡,還可能發現更多的相通處.二,關於用"分"還是用"品".我認為還是用"品",理由有二:1,如上所說,經名是"品亦通"而不是"分亦通".2,傳統解經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用的"分"字.原想專貼提及"三分法",現在藉此話題討論,就不專貼討論"三分法"了.三,傳統解經的"三分法":序分:也就是"六種證信序",又稱"六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主成就,眾成就.此經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就是序分.正宗分:除了前面的"序分"和最後的"流通分",中間的主要內容就是正宗分.其實,"正宗"在這裡也就是"主要內容"的意思. 流通分:本經的流通分就是最後這幾句話"爾時大眾聞佛所說,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來見,即以舒金色臂普為印頂,授菩薩記.其時大眾得佛授記,歡喜奉修,禮佛而去."四,關於本經的"品".上述最後幾句話列為最後一品"如法受持品".這樣,第一品是序分,最後一品是流通分,中間各品都是正宗分了.上下卷各八品,全經共十六品.
卷上《十方如火品第一》《慈心三昧品第二》《心密殊勝品第三》《覺地十持品第四》《一咒六印品第五》《定契加持品第六》《壇城莊嚴品第七》《光明童子品第八》卷下《法身妙明品第九》《如來量處品第十》《頓超覺地品第十一》《心法無著品第十二》《佛心相貌品第十三》《隨求自在品第十四》《神用無盡品第十五》《如法受持品第十六》(齊老師曾在論壇上講解該經前半部分內容,後面由各位師兄討論,具體內容見河北心壇http://www.yxjs.org/bbs/dispbbs.asp boardID=2&ID=4085&page=1——編者注)52,大愚阿闍黎鉛槧本問:齊老師,我們手裡的《佛心經》是不是完整的經本答:這話從何說起呀問:有網站說是師祖大愚大師節選的.答:當年老人給我的一本是出自《大正藏》的原本.問:現在所看到的"大愚阿闍黎鉛槧本",和大正藏的原本還是有所不同."大愚阿闍黎鉛槧本"相對有所刪節.毗如省略了手印等,翻譯也不盡相同.答:我不知道現在流通的大愚阿闍黎鉛槧本,最初的原本出自何人之手.鉛槧本不大可能是老人提供的,因為老人給我的一本是大正藏的原本.問:您怎麼看大愚祖師《佛心經》的鉛槧本答:我認為:鉛,是指的鉛字印刷.槧,是指的木版印刷.兩個字合在一起,有"版本"的意思.一部佛經多種譯本的現象並不罕見.這可能是太師公得到的另一種《佛心經》譯本.問:我在一位朋友處看到過一本鉛槧本,線裝的老書,書頁很黃,估計是民國時的出版物.答:哦!看來鉛槧本早就有了.53,十種持問:佛法心中心十大行願的本質是什麼答:1989年冬,老人為我灌頂時,賜我一本《佛心經》,在"十種持"上寫了眉批:"修證佛地,十種持最為重要.舍此十持,絕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當發此十大願心!"問:請 lvm老師悲憫我等,略用白話解釋"十種持"答:《佛心經》為說心中心法的立名因緣,講了約世間法的十八個"故",又講了約出世間法的六個"故".之後,大眾祈請,世尊宣說.在宣說六印一咒之前,先宣說這修證佛地的十種持:(下面是 lvm分段解釋經文——編者注)經文:"爾時如來告諸菩薩:諸善男子,今當宣說,證修佛地,有十種持,必定成就.何等為十 "答:這段意思易明,不用解釋.師尊母音老人眉批:"修證佛地十種持,最為重要,舍此十持,絕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當發此十大願心."經文:"第一持心.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慈,於色無著."答:於法無礙契合大圓鏡智,八識所轉;於心平等契合平等性智,七識所轉;於色無住契合妙觀察智,六識所轉;於佛生信,於眾生慈契合成所作智,前五識所轉.第一持已契合轉八識成四智,再束四智成三身,便得成就矣.經文:"第二持戒不闕,常攝在定,修不妄語,好施眾生,斷除憍慢."答:持戒不缺——戒,常攝在定——定,修不妄語——慧;好施眾生度"貪",斷除憍慢度"嗔",修不妄語度"痴".師尊母音老人開示曰:"貪嗔痴慢疑,五者為思惑,很難除,故須常攝在定以除之.修不妄語,亦可攝斷痴,開慧二支.以無明故,不識一切皆緣生無性,而執為實有,故妄語自欺欺人而造業受報也."經文:"第三莫行惡.修不殺戒,勿食惡食,慎莫自贊,莫見他過."答:修不殺戒與勿食惡食連起來看,吃肉能引發殺生,惡食當指肉食.慎莫自贊是斷除"憍",莫見他過是斷除"慢",這便與第二持"斷除憍慢"相合.師尊母音老人開示曰:"惡食非但指肉食,即變質與有毒之食物,亦包括在內.另外,不依時食,亦為惡食."經文:"第四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答:"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是至心皈依佛,"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是至心皈依法,"於師僧中,如父母想"是至心皈依師,皈依僧.此第四持攝四皈依: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經文:"第五若行願教,慎莫遺失;於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答:若行願教,慎莫遺失者,"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於諸貧富,等心觀察者,"無問凈穢,剎利尊性,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須懷世諦,而順諸人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三,佛家宗派54,為什麼佛門宗派分那麼多問:我倒奇怪,為什麼佛門宗派不按十八界一一分門派好象目前不是按修法分門派,而是按教理分門派,這樣下去將來會有十萬八千個門派,初學者豈不是傻眼啦.答:不是傻眼,而是更方便了.(一)禪宗55,介紹禪宗(1)禪宗的特點問:禪宗的特點請幫忙總結幾條.答:直接,率真.直接卻無直接相,直接到讓人誤以為內藏玄機的程度.率真並不是無知,率真得讓機謀聰明之人難測其玄妙.(2)什麼叫如來禪 什麼叫祖師禪問:請教一個問題:什麼叫祖師禪 能講的細一些嗎!答:祖師的山門:香嚴智閑禪師聞竹聲悟道後,乃有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知道後,對仰山慧寂說:"此子徹也."仰山說:"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待我親自勘過."仰山見到香嚴,說:"和尚讚歎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 "香嚴舉說前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別更說看 "香嚴又成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說:"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禪師又做了一頌: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聽了,回去報給溈山:"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從上面這個公案可以看出: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此頌連如來禪也算不上,更不用說祖師禪了.此頌的意思是:聽到擊竹之聲,突然能所雙忘,啊!原來悟道並不是從修行得來."動容揚古路"句:"動容"指的是揚眉瞬目,當然是指悟後的揚眉瞬目."揚"是揚棄,拋棄,丟掉的意思."古路"指過去的路子,有二義:一是指過去自己揚眉瞬目,說話做事的路子(未離妄執);一是指古人悟道的路子(他吃飯我不能飽).在自己的揚眉瞬目,說話做事之時,這二者都要揚棄."不墮悄然機",意思是:也不以"悄然"為究竟.說到威儀,都是有聲有色的,而這種"威儀"卻在聲色之外,因為它"處處無蹤跡",它無相啊.諸方的通達之人,悟道之人,都說它是"上上機".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此頌不會祖師禪,卻算得上會如來禪.貧,即一無所有,喻掃掉妄執.錐,就是指的前頌里的"上上機".還有這個在,慢說祖師禪,就連如來禪也未會得.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到這裡,言語道斷,卻不妨說東說西;心行處滅,也無礙打風打雨.在下已無法下口,只將頌里的詞義所指說一下吧:沙彌,是指仰山."若人不會,別喚沙彌."意即:你要是還不領會,就別喚做"沙彌慧寂"了.末了,問曰:這裡的"一機"和前面的"上上機"相去多少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問:什麼意思答:會者不差毫釐,不會者天地懸隔.問:如來的山門是什麼 請慈悲開蒙!答:十方無壁落,四周也無門.(3)疑情問:古人云:"百尺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這是指親證自心實相無我無人,真實體會到寂滅本性遍滿虛空,還是指十方世界種種景象無非是見,乃自心見性所現答:您正在起疑情參它,我若多嘴講道理,豈不是塞您悟門么!您若不參它了,我倒可多幾句嘴.問:末學並未到百尺桿頭,本不該參這個.答:若真能在此起疑情,這個也可參.問:只是如今已是如刺在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了.答:若真如此,便是疑情.問:修心中心法的人起了大疑情怎麼辦呢 是極力參究下去呢 還是把疑情當做普通妄想"呸"了了事答:能"呸"掉的只是妄念.若真是大疑情,便非一"呸"能掉.若能"呸"掉,那還是妄念,並非真的就是疑情.(4)參話頭問:"悟後重疑,大參即重疑."求老師說說這疑與參.答:"疑"是起疑情,"參"是參話頭.這是宋以後禪宗的典型修法呀.問:老師,他是說悟後(破本參後)的疑或參啊!答:倘若還有個"悟"在,那就這麼大疑大參可也.(5)禪宗三關問:老師啊,我莫名其妙地不踏實.答:見惑的微細處.並未徹斷見惑所致.問:如果這樣,就不能算破初關嗎答:破初關者,已無"關"的痕迹著在心頭.只是至此並不算完,所以有向後的"重關""牢關"之說.若是用思維計度心研究三關,儘管說得頭頭是道,充其量只能算作世間學問的一種——禪學,而並非禪宗問:問個傻問題:徹斷見惑,以何為徵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兩人相逢,覿面相呈,可以互知.問:無師在身邊,自己如何了知三關呢答:您雖未破初關,但已很有希望.別把"三關"埂在心頭,踏實行去,久久觸機遇緣,剎那打破疑團,慢說"初關",即"三關"也了無痕迹,覓關了不可得,是名"破初關".此處有兩個歧途:(1)感到前途渺茫,生退屈心.雖認為自己不是頓悟的根器,但還總不大甘心,認為別人更不行.儘管人前先稱自己不行,但總透出"你更不行"之意.發展到極端,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否定佛法的無上乘.這種人若有福報,他說話若能夠強制大家執行,佛法最珍貴的內核——解脫道,就會泯滅.(2)自認已證菩提,生我慢心.這未必全是瞞人,更多的是為了瞞己.儘管人前振振有辭,他一個人呆著的時候還是感到"足下虛虛的".但若無"人前振振有辭",會更覺"足下虛虛".若遇同類,便會互相吹捧,最終導致"狂禪".這種人若無福報,"狂禪"非禪,發狂而已,也害不了人.若有福報,入魔有份.不走這兩個歧途,也並非"忍一忍"就不用修行了,此時正須修行啊!老人當年跟我說了"忍一忍"之後,又抽另外的時間給我詳細地講解"觀照".現在我在罈子上時不時地說"觀照三步","不睬它"等等,都不出老人所講的內容.後來再看老人的書,這些內容書里都有啊!問:《來果禪師自行錄》"透牢關"中說"牢關正在虛空外,出虛空,即出牢關."這裡"虛空"怎麼理解答:這虛空未離"一切諸佛眾生"啊.類如一切諸佛眾生,未出虛空一步,牢關正在虛空外.出虛空,即出牢關.足可以虛空為關.誰個能出此關只有參禪人,不勞寸步,能出此關無疑.問:老師,如何是"不勞寸步,即出此關"答:本來如是,當下現成,自然是不勞寸步.問:即使出得虛空出得牢關,也出不得他的手心啊答:至此祖師所設的關鍵,將難關住你了.問:哈哈,老師不可雪上更加霜啊.答:果然瞞你不得.問:直到雲起時也不疑青天,那便徹底明白;陰雲也並非離開青天而有,那麼,陰雲便翻成妙用.此時方可言"煩惱即菩提",此時方可言"無修無得無證"."到此處算是破重關還是出牢關這屬於法身向上嗎答:還是這句話:若還有三關的概念在,那就連初關也沒破.三關是實修的圭臬,不是拿來當理論討論的.不到破重關的境界,遑論初關;不到破牢關的境界,遑論初關,重關;不到"無修無得無證"的境界,遑論三關.(6)禪宗祖師不依經,不依佛說嗎問:宗下祖師之所謂不依經,不依佛說,趁興而發的一種教育.答:哦 宗下祖師不依經,不依佛說 其實,宗下祖師落實了經義,實踐了佛說呀!問:對!對!宗下祖師才是真正落實了經義,實踐了佛說啊!答:可能是某些語句障了你的眼,比如:打死了喂狗!那是要打死問話者的妄念,使他剎那之間妄念嘎然而止.既不是要打死問話者這個人喂狗,更不是要打死世尊喂狗.問:看您的話心稍寬些.答: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不在經,而在於人.從根本上說,宗下教下是一致的.(7)禪的實相怎麼看不到問:禪是實相 請問齊老師禪相是什麼 俺怎麼看不到.答:看不到就老實打坐去.如果不收拾好這"纏相",就越發看不到"禪相"了.臘月三十若到,不手忙腳亂才是好手.56,認識公案(1)禪宗公案繁多問:禪宗公案繁多,不免魚龍混雜,以至有人說禪宗是騙子,應如何對待答:"公案繁多"與"魚龍混雜"又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呢 說這話的人是不是騙子呢(2)禪宗祖師的語錄,是不是要開悟後才好去看答:悟前看是為了打開,悟後看是為了除習氣(所謂保任).(3)剛識得本來面目是否就應該通達這些禪門公案答:這倒未必:就象剛進學校門就能讀大部頭小說一樣.這也要看夙世的習性,禪宗根性的人通得快些.(4)為什麼古禪師說話都這樣拐彎抹角的答:並非拐彎抹角.舉個例子說吧:比如你家來了個遠客,你岳母問你"這是誰 "你會很詳細的告訴她——這就象教下的語言.如果你岳母指著你愛人問"這是誰 "你恐怕不會這麼詳細地介紹吧——遮詮:不識!表詮:是你!緩和的:哈哈!你都不知道,還有誰知道!(5)翻成現代文,古意容易喪失甲:請把公案翻譯成現代文,這個適合我!對症就是好葯!答:哈哈!變了味的葯可能會吃出病來的.乙:翻成現代文,有些古意容易喪失.答:對!翻成現代文,古意確實容易喪失.我就見過一些不倫不類的所謂"翻譯"文章.圓悟禪師在《碧岩錄》著語里自稱"夾山",有人竟翻譯為夾山善會禪師.丙:"兩足尊",有的人翻譯成英語後,竟成了:有兩隻腳的尊貴人.答:佛法並不象他們說的那樣浮淺.如果有人翻成"兩條腿",另有翻成"兩隻腳"者出來爭論,這更令人啼笑皆非.然而,類似的爭論在網上卻比比皆是……57,公案常用語旁通(1)什麼是"芥子納須彌"答: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問:須彌山如何容於芥子答:這個小小的罈子是不是小如芥子啊 (別的地方不說,光樂趣園就有萬把個論壇.)問:爆米花就是芥子納須彌.答:《五燈會元》有一則"芥子納須彌"公案:江州刺史李渤問:"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 "師(歸宗智常禪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 "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 "李俯首而已.(2)何謂"孤峰頂上草里坐"答:所謂"孤峰頂上",是比喻語言不到處.所謂"草里坐",是說祖師為人,不惜渾身落草.孤峰頂上,是不落語言的.不管是"離念靈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說不到它.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然而,祖師總要啟發問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渾身落草,提出種種的善巧方便.比如這個"離念靈知",問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連這個"離念靈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文字上非要找出個東西,那早已不"離念"了,也不會"靈"了,結果成了一種知解(法塵),進而再對這個知解評說,那能評到"離念靈知"本身么他評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塵.還硬說他的理解就是人家原來的意思,其實並非原來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母音老人在世時,就看到過這樣的批評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當然一笑置之.老人說了什麼 "阿誰見余開口來!"(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問:(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3)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此三種是用功的過程,第一種與第三種有何區別呢答:(1)見山執取山,見水執取水.執山排除水,執水排除山.(此即《楞伽經》里講的"建立與誹謗".)(3)見山正是山,見水正是水.見山不礙水,見水不礙山.(菩薩離開兩邊——建立與誹謗,是名菩薩入歡喜地.)問:有沒有可能不經過第二段直接就到第三種呢答:有啊!雖然現今我沒見過,古代就有.比如:廣額屠兒.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個.(4)如何理解"朗月當空,尤是階下漢 "問:如何理解(曹山禪師)"朗月當空尤是階下漢 "答:"朗月當空"也不可得,才算"登堂入室".(5)"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問:(船子和尚)"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答:任憑你該幹啥就幹啥,只要不妄想執著,心態自然不一樣.問:"清波"是指什麼答:是指終日吃飯,終日穿衣.問:怎麼算"不犯"答:沒咬著一粒米,沒掛著一絲紗,才算不犯.問:然後怎麼樣答:既已不犯,慢說"然後",連"然前"也沒有.58,鋸解公案(1)大梅還我核子問:請老師解釋這個公案:龐居士問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師雲:"你向什麼處下口."士雲:"與么則百雜碎也."師雲:"還我核子來."答:先拿核子來,然後再解釋.問:請慈悲解釋.答:套一下《碧岩錄》的格式吧:垂示雲:大凡提持綱宗,須是英靈底漢,撥著便轉,剔起便行.若還擬議籌思,早是一場敗闕了也.路逢劍客須呈劍,未出鞘前已決出,這是什麼人的作略試舉看:舉:龐居士問大梅法常禪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離不開這一套!探桿影草.】師雲:"你向什麼處下口!"【莫道有事好!小心中圈套.】士雲:"與么則百雜碎也."【早知你會這麼道.莫見誰都這麼弄琵琶,遇到打鼓者弦便折.】師雲:"還我核子來."【賴有這一著!其實也是草.】龐蘊居士遍參石頭,馬祖兩大老.參石頭.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石頭問曰:"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么生 "士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乃呈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邪,素邪 "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自爾機辯迅捷,諸方向之.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鄭氏.幼歲從師於荊州玉泉寺.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是佛."師即大悟,遂至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茆燕處.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么生 "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頌曰:慣向滄冥釣巨鰲,【慣於滄冥行船者,也須小心溝坎.】即心是佛任逍遙.【乃師都不奈何,何況乃友!】承想收來成一擔,【沒承想會打折釣竿.】力充何妨單頭挑.【莫道無事好.有事也是無事.】"慣向滄冥釣巨鰲",此一句頌龐居士問師"久響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馬祖早就說過"梅子熟也",他還去這麼問,豈非多此一舉!其實不然,馬祖說並不等於大梅自己說,龐居士是檢驗大梅,看他自己怎麼說."即心是佛任逍遙"是頌師雲"你向什麼處下口".大梅若答"熟",恰是巨鰲,正好被龐居士釣著.若答"未熟",則不可離師過早,不堪住山了也.一句"你向什麼處下口"便輕輕脫開,熟向什麼處下口不熟又向什麼處下口"承想收來成一擔",龐居士見他答"你向什麼處下口",他若落在"即心是佛"上,抱著"即心是佛"不放,自以為有所證,也會這麼答.也就是說,"你向什麼處下口"可能是"梅子熟了!你向什麼處下口 ".若如此,那就是"百雜碎"了——杜撰禪和,如麻似粟!"力充何妨單頭挑"頌師雲"還我核子來".你以為我答"熟"就一定是有所證么!在我這裡,熟是熟,不熟也是熟,"即心是佛"是"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也是"即心是佛".說個"熟",說個"即心是佛",你也不奈我何!龐居士便休且置.諸位說說看,那"核子"是什麼 (良久雲:莫努眼睛!)問:我胡思亂想:你龐居士說個"百雜碎"正是於無下口處下了口("梅子熟了!你向什麼處下口 ",是你龐居士落在"熟"上,你落在"熟"上,才有了"生熟"百般雜碎.於我可沒有兩樣),所以梅子早被吃掉了,這核子就是見證.答:哈哈!"青原白家酒三盞,吃了卻道未沾唇."問:是不是我身上的"酒味"也象"核子"一樣留下了"見證"而不自知啊還是老師在說早已體會過佛性的味道卻不能認取,請老師直指.答:其實,老人早已直指過N多回了.那就直指:所謂"核子",正是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所謂"酒味",正是那六大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然而,老人每說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時,總會隨後掃掉,告訴你靈知也不可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么問:哦,原來"核子"是"皮膚脫落盡,唯露一真常"的靈知之性啊.因為"無智亦無得",凡有所得,皆非實相,實相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所以這靈知也不可得.對嗎答:"核子"不僅取不得,而且捨不得.無形無相,含一切相,不生不滅,攝盡生滅,非造作所成,本然如是.(2)欽山一鏃三關問:《碧岩錄》舉:良禪客問欽山:"一鏃破三關時如何 "山雲:"放出關中主看."良雲:"恁么則知過必改 "山雲:"更待何時!" 良雲:"好箭放不著所在."便出.山雲:"且來.闍黎!" 良回首.山把住雲:"一鏃破三關即且止,試與欽山發箭看."良擬議.山打七棒雲:"且聽這漢疑三十年!"回首未必為錯,這裡錯在哪裡答:錯在你這一問.本來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你這一問,事生也.問:容不得公案草草裁判.答:果然!果然!問:路見不平時如何答:別讓刀拔了你.(3)白雲汝怕人笑[舉]公案: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游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葢,一見,心奇之,與語每終夕.會忽問曰:"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茶陵郁和尚."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會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諮詢其事,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 "對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 "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於言下."渠愛人笑,汝怕人笑"何意答:老人直指離念靈知,你真認取了么 並非別人笑你你才疑,其實是你自疑.(下文分段批註:)白雲端禪師有逸氣,少游湘中.時會禪師新自楊岐來,居雲葢,一見,心奇之,與語每終夕.答:楊岐方會禪師是臨濟宗楊岐派的立派大祖師,他從楊岐剛到雲葢(楊岐,雲葢都是地名),就遇上了白雲守端禪師(後來繼承了楊岐的衣缽,是楊岐派第二代祖師),師徒倆初見便很投緣,往往終夜暢談.會忽問曰:"上人落髮師為誰 "對曰:"茶陵郁和尚."會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記之否 "端即誦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答:看來當時白雲端禪師是認取了"神珠一顆"(也就是離念靈知).真的認取了么未必真呢.這個"未必真",恐怕連他自己也未發現,他還以為是真的認取了呢.會大笑而去.答:哈哈!否定你一下,考驗考驗,看你是不是真認取.端愕然左右視,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諮詢其事.答:果然經不起考驗.時方歲旦,會曰:"汝見昨日作野狐者乎 "對曰:"見之."會曰:"汝一籌不及渠."端又大駭,曰:"何謂也 "會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答:"昨天法會上,你看見那幾個野狐禪是什麼樣子了么 "答:"看見了."答:"有一個地方你還不如他們呢."答:"這從何說起呀 "答:"他們嘩眾取寵,喜歡人們笑.你卻怕我笑,我一笑你,你就自生疑惑.以至於通夜睡不著,這不,天一亮你就來問我了吧."端因大悟於言下.答:這一下白雲端禪師徹底斷了疑根,故稱"大悟於言下".諸位心密同仁哪!咱們之中,有幾個不知道離念靈知!又有幾個不疑著離念靈知!曾幾何時,網上那幾隻野狐一叫,你真的不曾心動么 !(4)大蟲一腳踏倒問:《碧岩錄》長沙鹿苑招賢大師,法嗣南泉,與趙州,紫胡輩同時,機鋒敏捷.有人問教便與說教,要頌便與頌.爾若要作家相見,便與爾作家相見.仰山尋常機鋒,最為第一.一日同長沙玩月次,仰山指月雲:"人人盡有這個,只是用不得."沙雲:"恰是,便倩爾用那."仰山雲:"爾試用看."沙一踏踏倒.仰山起雲:"師叔一似個大蟲."後來人號為"岑大蟲"."沙一踏踏倒"是不是指透過自己的身心妄念,就能得到法界身呢 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界身".答:也該將你一踏踏倒.(5)雲門何是法身問:《碧岩錄》舉: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 門雲:六不收.請問,如何是化身答:不收六.問:《碧岩錄》說:"雲門道六不收,直是難構.若向朕兆未分時構得,已是第二頭."如何落得第一頭答:朕兆未分時.問:是事見得,聞得,覺得,唯議不得,薦不得,更求不得.答:無言便議得,無心便薦得,無欲便求得.問:老師,您不是也想讓小僧聞之失笑吧.答:那你也笑得.(6)趙州柏樹成佛問:僧舉"柏子樹有佛性也無"問趙州和尚,州曰:"有."僧問:"柏子樹何時成佛 "州曰:"虛空落地時."僧:"虛空何時落地 "州:"柏子樹成佛時."植物有佛性也無答:哈哈!你若無,植物便有.你若無——虛空落地時. 植物便有——柏子樹成佛時.(7)上座翻卻茶銚問:《碧岩錄》舉:王太傅入招慶.煎茶.時朗上座與明招把銚.朗翻卻茶銚.太傅見,問上座:"茶爐下是什麼 " 朗雲:"捧爐神." 太傅雲:"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 "既是捧爐神.為什麼翻卻茶銚答:捧爐不如捧人.問:阿彌陀佛,妙! 請問老師,如何捧人答:這麼捧:念一聲阿彌陀佛,喊一聲妙.問:"茶爐下是什麼 " 請接一句,不許塌翻茶爐.答:丙丁童子.(8)南泉斬貓息爭問:《碧岩錄》"南泉斬貓息爭",若作貓叫,南泉會說"誰讓你亂叫,斬!",一劍斬斷.如果說"貓在這老漢手中,生死已分明",南泉將作么道來答:哈哈!今人比古人膽大.問:今人膽,古人膽.向前一拜,將貓提走.答:子若在,恰救得貓兒.問:頂禮.答:莫回頭!(看刀!)問:嗨!(莫將刀砍錯人.)答:喵!(9)德山末後無句問:恭請老師也來演繹德山托缽公案答:還是看看佛說的末後句吧:這是《四十二章經》其中一章,請看末後一句吧: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問:各位,一切平等,一切無礙,隨心無滯,當下如是,既是開悟,既是法身成就.就是"末後句""祖師禪".答:末後句無這些閑傢具:"一切平等,一切無礙,隨心無滯,當下如是,既是開悟,既是法身成就."問:末後句是了脫生死的工夫已經做到家了.所以他說末後無句,末後句是工夫,了脫生死的工夫!答:你知道"坐脫立亡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這個公案么問:中國唐代高僧岩頭和尚被盜賊斬首的傳說:岩頭和尚生前經常對弟子們說:"當我死的時候只有一聲哀鳴."果然,當盜賊要砍下岩頭和尚的腦袋和時,只聽到他大叫一聲,據說聲傳數里之外.答:可見"末後句"並不是指的坐脫立亡.問:想想"德山托缽",還是有如蒼蠅叮蛋,無處下口.答:說起"德山托缽",我倒有個問題:難道是師父不如弟子么 還有:什麼是"末後句"問:怎麼大家都問這個問題 我提不起疑來.答:那就別管他了.問:實相無想無不相,這是末後句.答:還不是末後句,末後無句.岩頭瞞人處,無句偏有句.這本無始末,卻道只這是.問:什麼是"末後句" 饞"末後句".答:乾脆告訴你好了:能使問當下打開本來的話,即使未開口,也是"末後句".若不能,縱使說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也是"輸卻一半".59,禪宗武庫(1)臨濟將軍——四料簡三要語【四料簡】問:照,用都是賓,另有其主.這個主在與照用並提時習慣上叫什麼名字知了不清楚.換種說法就是法,報,化.答:很有趣的對應:法,報,化覺,照,用主,謂,賓有時有照無用——奪境不奪人.有時有用無照——奪人不奪境.有時照用雙舉——人境具不奪.有時照用雙泯——人境具奪.【三要語】問:"若到作家面前,將三要語印空,印泥,印水驗他"這裡的三要語,就是臨濟老祖的三要麼答:印空,印泥,印水,便是三要語.問:如何是印空,印泥,印水 願聞其詳.答:印空——看他是否"說來句句空,行時處處有".其實,只這"說來句句空"就已經是"有"了,有個"空"在.印泥——痕迹宛然!比如:"我開悟了"(悟跡宛然)或者"我沒開悟"(迷跡宛然).印水——落在"無事甲"里,乃至以為不存在"解脫"這回事,象流水一樣,見低處就停滯.這種人不適合修無上道,不能跟他講無上佛法.《涅盤經》雲:為非器眾生說無上道,是菩薩謬.以三要語印他,若真,必不落空有,必不滯兩邊,必不迷有無,如"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頭朝下.若也不信,問取東村王大姐".若假,"便見方木逗圓孔,無下落處."(2)曹洞士民——君臣頌四禁偈三滲漏【君臣頌】問: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迴避 洞山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此是偏中正.僧雲:"如何是無寒暑處 "山雲:"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此是正中偏.雖正卻偏,雖偏卻圓.曹洞錄中,備載子細.若是臨濟下,無許多事,這般公案直下便會.答:以上那麼道,洞山臨濟有什麼不同啊喝!(這一喝,如金剛王寶劍耶 如踞地金毛師子耶 如探竿影草耶 不作一喝用耶 )問:哈哈,果然不同!答:也有同處:金剛王寶劍——正中偏.踞地金毛師子——偏中正.探竿影草——正中來.一喝不作一喝用——偏中至.還有個"兼中到"如何處理呀問:喝!答:莫魯莽!問:哈哈,果然瞞老師不得.答:^o^問:夏日炎炎,老師和師兄們要注意防暑.
答:兼中到.
【四禁偈】問:我曾問一位師兄:"聽說你見性了 "他的反應簡直象挨了罵一樣!哈哈!答:洞山禪師《四禁偈》:"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恁么,切忌未生時."古人既知這是"當今諱"("當今"是指皇上,"諱"是忌諱,名諱,犯了皇上的名諱要殺頭的.比喻犯之者便斷送了法身慧命),便用別的語言來描述開悟見性:①常住真心.這就是"心處路".②打開本來.這就是"本來衣".③正恁么時如何如何.④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然而,這四種說法用的多了,也含有了"證聖"之意.所以洞山禪師來了個《四禁偈》.為什麼要避諱 為什麼要禁忌 因為有凡有聖,有高有下,不能平等一如,分明是分別心作祟,那跟開悟見性是不沾邊的.問: "切忌未生時" 觀照,正是"未生時","忌"什麼 難道是指"觀什麼照呀"答:何止"未生時",即心處路,本來衣,正恁么,不都是見性么.須陀洹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問:改稱"一禁偈"就省啦.答:^o^ -【三滲漏】問:老師,好象有"三種滲漏",行人當知是哪"三種滲漏"啊 好象有一個是語滲漏,還有就記不清了,老師禪書讀的多,給講講.答:洞山禪師所說的三種滲漏:曹洞宗開宗祖師洞山良價禪師,將修行者所易陷入之弊害歸納為三種:"末法時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見滲漏:猶有我見法見之意,執著於知之對象,而不見真實.意謂修行者猶有我見,法見不空,不能徹見諸法實相.即所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猶存情識之意,取此舍彼,乃含有彼此對立之思維方法.即所謂"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滯礙於語句,不知文字僅為了悟真理之工具,徒然用心於文字,語言之解明.指滯迷於文字言句之見解.即所謂"究妙失宗,機昧終始."(下文分段解釋——編者按)問:"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離什麼位 "毒海"是指什麼 是不是說橫生知見,左右拘泥答:例如,"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若答"魚龍蝦蟹向何處著!"便是機不離位.這並非橫生知見,左右拘泥,而是不能離開"西江水"之語脈,這就是機不離位.因為見地不真,眼光不明,不能洞察言句真實義,才會如此,故謂之見滲露.問:"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向背"之說,可得聞乎 "偏枯"是指怎樣的錯誤答:例如,說到"一真一切真",便放縱貪慾,立論求取,此謂之"向";說到"一假一切假",便力圖斷念,排斥一切,此謂之"背".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知道"皆是虛妄,凡所有相"么怎麼能見到"虛妄"呢正是這些相啊!若如此,便不偏枯.為什麼會偏枯呢只因情見未盡.故謂之情滲露.問:"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為甚麼"體……"叫語滲漏,而不叫"見滲漏".答:例如古之"心性禪",講心說性,指為妙體,左說右說,橫說豎說,分明立了一法,不能"阿誰見余開口來".所說之"體",其實非體,而是光影或者概念.因未見體,故不名"見滲露".他要立言,故謂之語滲露.(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問:我的理解是否歪了 為何叫"滲"漏 這是超高手對高手的評價答:莫如說:是超越高低者對"高手"的評價.問:見滲漏,緣木求魚,出網入籠.答:如麻似粟.問:情滲漏,剪有剪空,誰剪剪刀答:扔了剪刀可也.問:語滲漏,即空即有,亦是戲論答:為何戲論 只因立論.(3)雲門天子——一曲三句【一曲三句】問: [舉]僧問:"如何是雲門一曲 "師雲:"臘月二十五."進雲:"唱者如何 "師雲:"且緩緩."為什麼雲門說"臘月二十五"答:前幾年有人問過我,我是這樣答的.若錯請批評:問:雲門以"臘月二十五"答僧問"如何是雲門一曲".並繼"唱者如何"之問,進答"且緩緩".是何意思所謂"且緩緩"者,是否示"距臘月三十尚有幾日",故云"且緩緩",已示其對生死之幽閑無掛礙之心境答:這是兩問,先討論第二問:禪宗里確曾用"臘月三十"比喻死到臨頭.若這裡的"臘月二十五"是對"死到臨頭"而講,那麼"且緩緩"就是等死的意思了.為什麼解脫者幽閑無掛礙因為他已親證"本無生死".若未親證"本無生死",面對生死,應生起"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緊迫感,這是一個修行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面對生死"與"幽閑無掛礙"在修行人那裡是不能並存的!一朝打破漆筒,親證"生死涅盤等空華",才可能真的"幽閑無掛礙".故知雲門的"臘月二十五"並非對"臘月三十"而言,答他"正月二十三"也不失雲門意.僧問"如何是雲門一曲"是"驗主問",要檢驗雲門的境界,要探探雲門宗的宗風.雲門一句含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這是雲門宗的宗風.函蓋乾坤,即佛性攝盡一切法.截斷眾流,即斬斷一切妄想執著.換句話說,截斷眾流是大死,函蓋乾坤是大活.死中得活後如何 "空假不立中亦無,化做春泥群芳護"——隨波逐浪去也!應一切緣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對一切機說一切法,而無一法可說.這豈是用語言能闡明,用思維能測度的么答他一句無意味的話,截斷他的思維,以期他能函蓋乾坤,隨波逐浪,這就是雲門問"曲"答"日期"的一片苦心.這僧並非不解雲門意,"唱者如何"的"者"做"這"講,我就唱這麼一曲好不好即:我放下一切分別取捨,再也不打任何妄想了.雲門恐他落入斷見,那就不能函蓋乾坤乃至隨波逐浪了,故云"且緩緩",其義與"承當個事,大須仔細"頗同.須通過這公案契入"雲門三句"始得.問:那麼,可不可這麼說,臘月三十一是函蓋乾坤句,臘月三十截斷眾流句,臘月二十五隨波逐浪句.答:妙!【"對一說"和"倒一說"】問:雲門"對一說"和"倒一說"各應什麼機答:應的都是"如何"機.一個是"一代時教"——教,一個是"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禪.問:我看都是殺人刀.殺人刀就是活人劍吧答:殺人刀——斬斷一切世間情見.活人劍——應機起無量無邊妙用.(4)趙州茶問:老師是建起網上道場,大做虛擬佛事!哈哈!答:哈哈!網上道場不是我建的,虛擬佛事是大家做的.我給大家送茶來了."請喝茶." ^o^何:壇是心中壇,茶為趙州茶 心眼看心壇,誰喝趙州茶答:何兄!吃茶去.60,網上語錄(1)請問老師,哪裡不是清凈法身答:清凈法身.(2)無情有心嗎答:你若沒有它就有.(3)若喚作雨聲則瞎!不喚作雨聲則觸,喚作什麼聲答:不喚作雨聲也瞎!乙:請問老師,如何是不瞎答:【等閑垂一釣.不患聾,問什麼!】(4)先有輪迴,還是先有無明呀問:先有輪迴還是先有無明呀 這可是一個象雞生蛋,蛋變雞一樣的難題.答:曾有人問母音老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老人瞪了他一眼,大聲說:"先有你!"(5)一人出家,九族超升問:某法師前幾天讓我參的話頭,請老 lvm師和大家指教:既然"一人出家,九族超升",目犍連尊者因何還要救母答:這豈不正是"一人出家,九族超升"么.(6)得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問:請教老師:"得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答:你不就是沒有藏身么.(7)"色身不壞"做何解問:請教"色身不壞"做何解 "色身不壞",到底是永遠健康長壽呢,還是象六祖慧能一樣,人死留個不壞肉身呢答:頭出頭沒不正是色身不壞么.(8)白刃臨頭時如何問:白刃臨頭時如何答:[囫——勿+力]!問:是"誰"的頭落地答:墮也!(9)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問:未見!答: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問:無事生非.答:若如此,也難怪道"未見".(10)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甲: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能否答:歸你心處答:否!乙:無所歸無所不歸呢答:否!乙:不對答:"戲論謗"也對么(11)未見魚頭,卻見魚尾問:前三三與後三三,人家陀螺我家轉. 蚊子吞卻鐵牛去, 石頭開花種良田. 還有魚嗎答:哈哈!未見魚頭,卻見魚尾.問:好一個漁夫!答:只見漁夫,可見魚么問:若魚可見,連漁夫也一同網去.答:相救!相救!問:阿哪個網困著您!(12)知妄原非妄,識真真不真問:知妄原非妄,識真真不真,長嘯動天地,輕歌快吾心.答:好偈!知妄原非妄——"知"之一字,還喜聞不識真真不真——猶帶"識"在.長嘯動天地——聲震三十里.輕歌快吾心——還有這個在呀 !(13)清凈悠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問:"清凈悠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觀照朗然,此時也是法塵影事嗎答:哈哈!什麼不是法塵影事(14)無禪可問如何答:哈哈!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處問長安.(15)無始的同義詞是"當下"問:我理解的"無始"的反義詞是"當下".答:哈哈!它的同義詞也是"當下".(16)把"巢"拿掉,"鳥"歸哪兒去【鳥巢】:明心見性是什麼東西!尚有十萬八千距離.答:把"巢"拿掉,"鳥"歸哪兒去問:萬里無雲萬里天答:狂風暴雨來也!問:道是無晴卻有晴,嘻嘻.答:何不道:不曾濕著羽毛尖!(17)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問:怎樣理解古人說的"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答:哈哈!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不是魔問:老師,俺昨日入了心魔,今日入了死魔,怎生是好答:哈哈!那就這麼著好: 起心動念是妙用佛,不起心動念是涅盤佛,道起不起時是不可思議佛.(二)密宗61,灌頂問:灌頂為了控制某些法門的流傳答:非也!無須控制,求灌頂並不難.問:我覺得譬如有的修法要到了一定的層次才能修.答:這是兩回事.打個比方吧,比方小孩學走路,灌頂比喻為大人的扶持.問:灌頂,有利於正統佛學(例如咒音等)的正確流傳答:哈哈!哪個是不正統佛學呀問:灌頂是修法的"許可證"么答:若把傳法灌頂說成是修法的"許可證",語雖不周,意實相侔.62,咒語(1)為什麼咒會有區別呢問:既然咒都是從佛菩薩在定中將心化成的符號,為什麼會有區別呢答:因為眾生心有區別呀.(2)念地藏真言和念地藏經一樣嗎答:若說一樣,埋沒經意;若說不同,誹謗真言.(3)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聲求我問: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聲求我 請老師指點一個入口.答:持咒號稱大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豈是音聲所能涵蓋!念佛之念,乃"今心"——當下一心之意,又何止是音聲!若口念心不行,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說這是行邪道,不是很確切么.問:怎樣理解這個問題: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佛號,真言就是實相(散見於凈宗大德念祖老,徐恆志老人的開示)我隱隱覺得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而是一體兩面.但又想不清,請 lvm師答之.答:您說得對: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而是一體兩面.63,氣脈問:"開悟的人,氣脈一定通;但氣脈通不一定開悟."對嗎答:關鍵是"氣脈"的含義.氣脈里有"中脈"之說,中脈里有"聖義中脈"之說.聖義中脈通了,與開悟是一回事.即:聖義中脈通了,一定是開悟.聖義中脈未離心性,藏密並非只有一個法系,有的稱之為"微細風心",角度不同,講法也不同.有一個誤區:有的漢人慧多定少,讀了幾本祖師語錄,對開悟有了他自己的理解,便以為開悟不過如此,不但對於氣脈之說嗤之以鼻,而且對於任何說教均予否定,均予排斥.動輒開大口,看似吞盡一切,其實遇事還是透不過,大慧杲喻為"藥水汞",遇火即飛,中看不中用也.說這是開悟也得乎更不能把這種開悟與氣脈聯繫,因其不塌實,還比不上修氣脈的人塌實,稱之為"腳跟不點地".還有另一種誤區:前面說過,修氣脈明點有極強的加持力,這不是單方面的,而是與極強的誠信力有關,若過頭了就成為一種執著,極易抱著某種觀點,某種辭彙或某種感受不放.若處理的不好,會對最後的大解脫造成障礙.所以明眼的師資極為重要.64,虹身問:大徹大悟了,為什麼還要去修虹身答:大徹大悟了,為什麼排斥虹身問:大徹大悟了,應該大休息才是呀,修虹身其不是找事答:也是大休息.問:黃念老就說他的一位師兄平時不說話,死後虹身了.答:虹化者,生前卻未必有時間傳法.問:一般是虹身後才出名.答:虹身那也是弘法.問:是啊!身教答:對!雖然言教也不可少.問:禪宗也能虹身答:禪宗有這樣的事例,只是不重視這個,記載下來的很少.問:達磨祖師,普化禪師都是虹化的吧答:是啊!這是記載下來的.問:哈哈,老師,達磨祖師,普化禪師他們虹的很徹底啊!答:不徹底的就更不記載了,不重視故.問:弘化的事正如在家裡的論壇上說的那樣 坐脫立亡不等於是末後句一樣答:《楞嚴經》已將個中秘密一語道破:"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岩頭說:"雪峰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後句,只這是."65,中觀"無自性"問:中觀說的"諸法無自性"和禪中講的"見自性"中的"自性"有何差別,請您為後學仔細講解.答:我說的不一定對.拋磚引玉吧:中觀說的"諸法無自性",旨在強調"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者是也.是要大家先從理論上明白,而後證入.禪宗講"見自性"中的"自性",是直接證入真如理體.不怕渾身落草,於"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而強說.若問看了幾本禪書,便於有相中求,醍醐反成毒藥也!66,妥噶是禪宗向上嗎答:禪宗自有向上之法,卻未必是妥噶呀.何止禪宗,各宗都有自己的向上之法.問:什麼是法身向上答:哈哈!先不說向上,你認為什麼是法身問:法身不可說,舉手投足處,穿衣吃飯時.答:哈哈!法身不可說,向上可說乎問:弟子也知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答:千聖不傳的,也正是千聖未離的,代代未離的.(三)凈土宗67,念佛法門最為穩妥問:老師講講您上次提到的一個親戚安詳往生的故事好么答:那是我伯父,幾乎就是我的養父(我三歲沒娘).他沒兒子,晚年就跟我一塊兒住.我沒勸他打坐,也沒勸他持咒,就勸他老老實實念一句佛號.他幾年來一直拿著一串念珠,喃喃念佛.他身體很好,無病,今年春上生西了,是站著走的.當天他還自己上下樓一趟,去看接他回老家(農村)的車來了沒有.早就約好,我姐姐(他的大女兒)的兒子殿臣開車來接他回老家住一段時間.車來後,他不要攙扶,自己上的車.中午左右,老家打來電話報平安,說他下車後不用攙扶,自己走回他的房間.晚上,家裡打來電話,說他已去了.我當晚收拾東西,第二天趕回老家.才知道:吃過晚飯後,看電視,然後去廁所(農村的廁所不在房間內).回來時,殿臣說:"老爺(當地對外祖父的稱呼),你的拐杖忘在廁所口了",他又自己去取回來.進到他房間後,拿出一把錢,要數一數給殿臣.殿臣覺得奇怪,以往都是殿臣孝敬他,怎麼今天倒給錢幾百塊錢沒數完,他就圓寂了.殿臣托著他放在床上,不到五分鐘,已無聲息.我回到家時,已是第二天中午,全身都涼了,只有頭頂尚溫熱.當然,金剛沙,陀羅尼被等我都帶去了,大光明咒,中有救度……這些自不待言.喪事是按當地農村的習俗辦的,棺材停放五天,土葬.棺材頭放一小念佛機,開的聲音很小,在院子門口就聽不到了,可是在院外百米遠的衚衕口卻聽見聲音很大,象是天上在唱(天樂鳴空),很多人稱奇.第三天,有人(該人不是佛教徒)問我:"昨晚半夜,我見你的朋友來了不少,都是和尚,在靈前敲木魚念經.你怎麼那麼多和尚朋友啊今天怎不見他們啊他們連夜回去了么 "其實在附近我請不到出家師父,我一路奔波,連續忙碌,很累,睡得死……他見的境界我並沒有看見.不過我知道,這是瑞相——聖僧來迎.入土時,棺材裡放進一個念佛機,為了節省電池,延長念佛時間,聲音開得極小,放在耳邊才能聽見.入土後,離開墳地老遠了,卻聽見念佛機在響,象是在天上響(天樂鳴空)……又是人人稱奇.這件事情過後,老家好多人向我要佛書,又要多一批念佛的道友了…68,阿彌陀佛是如何接引眾生的呢答:把你接到家裡去.問:可家在何處呢 仗劍四顧,此心茫然……答:別茫然了.釋迦世尊已經告訴我們: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問:請問老師: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呢答:就象入校的最基本條件是你願意上學一樣,得生西方的最基本條件是你發願生西.問:就是說若不發願,必不能生西.可光想上學,也不一定就能入校啊答:若真想去,念佛可也.問:您看我這樣子行不行: 法即無為,隨緣除習,不稱佛號.等到這個肉殼不行了,若還沒有把握,就臨時抱佛腳,念佛求生.答:那就隨當下之緣,除去"對立""總落兩邊"的習氣吧.殊不知,"法即無為,隨緣除習"乃真稱佛號呢,問:佛說無量壽經中有雲:"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一聽到阿彌陀佛之名,即可得不退轉.我這麼說對么答:比如你在北京創建了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大學,那麼,全國各地的中學生一聽到這個消息,都會上上升進,而不會把文化水平退回到小學.問:哦,是這樣啊.就是說還得自己學習,考試通過才行,是吧答:學習是我的本分——信資糧;光想上學——願資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行資糧.問:這三資糧是缺一不可的嗎答:你不是說"法即無為"么.其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69,念佛時聽什麼音問:我念佛時喜歡用錄音機做為助念.有師傅說要聽合音,這樣感應比較強,但我自己覺得有時主要在聽錄音機念佛音,有時主要在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有時又在聽合音,如果時時強迫自己聽合音就會覺得僵化了,效果更差,我該如何答:見你這麼計較音聲,使我想起《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是至心念誦,不管用不用錄音機,都不是以音聲求.問:您的教導振聾發聵,我執著了幾天的心被您一語,當頭棒喝,擊粹的無影無蹤,我在大笑中輕鬆解脫!覺得自己太好笑了!謝謝您了!!!70,數種念佛方法,用哪種好問:我經過考慮,還是修念佛.末學知道數種念佛方法,如下:一)拿數珠計數念.二)結彌陀定印跟著念佛心念耳聞,計時念.三)結定印從一至十,了了分明,乃至千萬亦如是.末學從前三種都試過,不過時間很短.老師認為末學用哪種好答:最好是以平穩,恆久,老實為印,以呼吸為數珠.71,如何得知我的爺爺已經往生答:佛前拈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問:拈鬮是什麼意思 不好意思,弟子愚昧.答:寫"已往生""未往生"兩種鬮,供於佛前,虔誠禮敬,求佛開示.然後拈出一種,看看是什麼.頂禮而退.問:平時若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啊答:也可以.問:請問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應用這個方法決策時,怎麼才能知道是相應了答:哦!也是因人而異.既然疑著,何必拈呢.(四)唯識宗72,第六識:意識問:何以知有佛 佛從何來答:何以知無佛 "無佛"從何來問:我想問的是這個時候的知,是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答:哦!你是說思維心哪.思維心是第六識.73,第七識:我執(1)初生嬰兒有沒有我執問:初生嬰兒有沒有我執答:我執是第七識的功能,而第七識是從第八識生起的.眾生的我執是與生俱來的,初生嬰兒當然有我執.(2)第七識幹什麼答:這個搬運工是很辛勞的.忙於把第六識的妄想造作搬進第八識,形成種子——種因;還忙於把第八識里遇緣成熟的種子搬出來虛妄現行——受果.(3)只信俱生我執能斷,不知如何斷答:選一個適合您的法門,一門深入,鍥而不捨.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時再回頭看咱們現在的貼子,可笑之極,都是戲論!74,第八識:心王(1)第八識在睡覺的時候在哪裡答:無論睡著或醒著,第八識都在心窩處.即使入了滅受想定,前七識都不現行了,第八識還在心窩處.第八識一旦離體,人就死了.(2)人的第八識和螞蟻的第八識有什麼不同答:一群螞蟻的第八識大體相同(共業),也各個不同(別業).第八識藏有業力種子,故又稱含藏識.(3)第八識是一還是多答:"人",是一還是多問:真身(一靈)是一人一個還是大家公用一個答:大海的眾多浪花是一個水還是幾個水(4) 第八識現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強說問:"第八識靠什麼進入,離開身體 "《八識規矩頌》"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答:因緣.其實,進入,離開,起現,現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強說."進入,離開"就是說的"起現,現行",並非"進入,離開"排斥了"起現,現行"."起現,現行"也囊括了"進入,離開",並非"起現,現行"不包含"進入,離開".就象"清凈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樣,本不對立.還記得"云何忽生"這個問答吧:問: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答: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問者對立,答者一如.也就是說,問者所說的"清凈本然"排斥"山河大地",答者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就是清凈本然啊,怎麼又冒出另一個山河大地來.所以,應問者之機,強說"進入,離開"時,講的正是"起現,現行".(5)意生身,中陰身問:意生身,中陰身,第八識又是怎樣的關係呢答:意生身是平等性智(第七識所轉)起現的.中陰身是人死了,第八識離體後,又攝受極稀薄的物質而起現的臨時過度性的身體.(6)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時的這個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呢問:前念已斷,後念未生時的這個屬於八識中的哪一識呢 還是與八識無關呢!答:既然"已斷""未生",哪還有"識"的痕迹呢!(五)天台宗75,天台三觀問:天台三觀,一觀含三觀答:一心三觀,一念三千,都是天台宗重要教義.問:【三觀——天台三觀】一,空觀----三相皆盪,即畢竟空,是名空觀.二,假觀----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三,中觀----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1)看上述解釋,一觀含三觀答:一心三觀.(2)如果說分別義:空觀是破(妄);假觀是顯(真);中觀是不著(圓),這樣對《楞嚴》正好合拍,這不是硬捏吧答:不是硬捏. ^o^76,止觀雙運問:老師,觀照時是怎麼體現"止觀雙運" 這個地方我把握不好,有時就不會了,有點糊塗.答:"停!"現在就試一下.77,"六即佛"問:目前我只覺妄,不求真!答:求真便有妄,覺妄便是真.問:和老師對上茬了.借用郯虛大師一偈: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答:天台宗"六即佛"之"究竟即佛":"從來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六)律宗78,在家居士不宜看出家戒律問:佛說在家居士或未出家的不許看律,師兄知道為什麼嗎 我始終沒能找到滿意的答覆.答:"在家居士或未出家的不許看律",是指不許看出家師父的戒律.我的理解很不全面,僅供參考:一,出家師父的生活環境與在家人截然不同,非親身經歷,不易理解.若有誤解,醍醐反成毒藥.二,出家師父所受的幾百條戒,戒相微細.且其中的持,犯,開,遮,極其具體.若粗粗看去,你眼裡的犯戒人一定不會少,其實那也許是不犯或可開.你心裡認為他犯,便是"意謗僧";說出來,便是"口謗僧".為免你謗僧,還是不看的好.三,戒律是自守的.你不出家,未受那種戒.看那個除了照照別人,還會有什麼好處79,不要誤解南泉斬貓問:我家有很多蟑螂,螞蟻,花園也有不少毛毛蟲,我該如何辦 多謝老師!答:搞好室內外衛生,美化環境,本是日常事.為什麼非要跟"殺生"聯繫在一起呀!問:老師的意思是否說不要執著殺與不殺,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答:若這麼認識,已經跟"殺"聯繫在一起了.佛在世時,有的弟子開了天眼,能夠看到水裡的微生物——"八萬四千蟲".佛便禁止弟子用天眼觀飲水.我們總是說"南泉斬貓".其實,在南泉那裡,根本就不曾斬貓.若不能擺脫執相的慣性,不僅誤解"南泉斬貓",還會誤解"南泉不曾斬貓".問:老師,何謂"南泉斬貓" 是公案答:哦 你沒聽到過南泉斬貓么問:沒有啊!老師能講一講嗎答:這倒省心,正好不用理會他.(七)華嚴宗80,一切唯心造問:"人類之前也是心造",是誰的心造 "最初無明也未離心",心如何從最初的清靜圓明生起無明,乃至生起山川大地,種種現象這些問題一直令我迷惑,也使我難以深信佛法.請老師慈悲解答,不勝感激.答:哦!原來你把"心"理解為"思維心"了.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這個"心"是思維心嗎中卷:佛法修行篇一,信:正信81,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問:修佛為的是解脫,就是要去掉有礙解脫的"障".然而這個障在哪裡呢 是如何成為障的呢答:障在心裡.相信你一定知道,心外取法是什麼呀問:老師我知道什麼是心外取法,只是不敢說呀答:不敢說 為什麼不敢問:怕臭雞蛋和爛西紅柿答:那我說——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臭雞蛋和爛西紅柿在哪裡呀 )82,心即凈土,凈土即心,如何理解答:"信,解,行,證"四者,若前面缺"信",理解只能是誤解.若後面缺"行,證",即使不誤解又有何用!二,願:發大乘願83,為何要修大乘問:為何要修大乘答:有一個問題可跟這個問題比擬:既然已經有了火車,為何還要有飛機 不乘飛機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嗎問:誰都知道大乘好,為什麼沒有都發大乘心呢 發大心真的很難啊!答:如果求解脫只是為了自己脫苦,那麼,大乘菩薩便失去了求解脫的動力.大乘菩薩明白:只有自己已脫了苦,才能令眾生脫苦,為此才去精勤地修解脫道.菩薩求解脫是為了救度眾生,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脫苦.所以堪稱:初發心即成正覺.現在,再瞻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感受還跟以前一樣么三,行:勤修六度(一)佛戒84,葷素問:米酒是不是有違戒律呀答:只有"以酒為葯"者不犯問:果酒,啤酒應該屬五戒之列吧答:是屬於"不飲酒"之列.問:那假如應酬上的酒呢 我經常和領導出去.乙:請齊老師替你去應酬嘛,嘿嘿.答:哈哈!我先天性酒精過敏一旦過敏發作,會要了我的命的.你知道這段話是誰說的嗎 "從來蔥蒜是葷,魚肉是腥,菜豆是蔬,隨緣是素".問:齊老師對我說的"酒鬼"牌花生米怎麼看 孔子渴而不飲盜泉之水.答:你已說了"盜泉之水",我就只有讚歎的份了.聽說有這麼一條戒,叫做"不觀看軍陣",我的名字帶個"軍"字,若也屬"盜泉之水",那你就不能理我了.85,如何對待蚊子,蒼蠅,蟑螂問:如何對待蚊子,蒼蠅,蟑螂 蚊子實在討厭,可否將它們消滅答:莫思討厭,並非消滅,打掃衛生就是了.若心不能做這個主,憐憫之,超度之,可也.86,戒惡語問:在論壇看有人攻擊著名的法師如何對待答:主要是看攻擊者是誰,是罵街還是講理.罵街者且置,只說講理者:弟子之間互相攻擊尚有情可原,法師攻擊法師是自貶身份.同為一個法系之主,甲攻擊乙,乙不攻擊甲,其理自判.(三)忍辱87,忍辱問:老師,她說她總想放下,但總放不下.請問您一個我們工作上的問題.在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待遇,不公平的事,是該忍受還是力爭我們勤勞工作,卻遭受輕賤.答:若有掛礙,忍受力爭都不好;若無掛礙,忍受力爭無不可.問:老師一說,她今天第一次開心地笑了.謝謝老師.答:"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精進88,有何方法,能解我母業障;以何種手段,不懈不疑地前進問:最近得知我母親老病複發(痔瘡流血),要上手術台.想起母親平日對我的恩情,而現在我遠在他方,道行未果,心下真是煩惱不已.懇請問齊師有何方法,能解我母業障;又以何種手段,了知自己力之程度,以不懈不疑地前進答:一人得道,九祖升天.至今繁盛的臨濟宗是臨濟禪師創立的.臨濟禪師的師父是黃檗禪師.黃檗禪師幼年出家,是他母親送子出家的.後來他母親雙目失明,發願在專門接待行腳僧人的驛站給過往僧人洗腳.因為黃檗禪師的腳上有一個肉瘤,老人家思子心切,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某日,年輕的黃檗禪師行腳參訪途經這裡,有人告訴他,你母親發願在這裡給過往僧人洗腳,黃檗禪師立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於是便不住下,而繼續趕路了.那人把此事又告訴了黃檗禪師的母親,老人家立即摸索著追了過去,在淌水過河的時候,恰遇山洪暴發,於是就……黃檗禪師目睹了這一切,號啕大哭,又無法救援.他向道之心毫不動搖,向佛天吶喊:"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十方諸佛,莫要欺我!"日本現有"黃檗宗",據說該宗每日上殿課誦就有這麼一句話:"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十方諸佛,莫要欺我!"89,不管進步不進步,死心踏地直前行問: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管進步不進步,死心踏地直前行.請老師放心.答:好.問:死心踏地的踏實行去!答:如是自能得佛之加持.若狂心不歇,佛也用不上勁了.90,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是真精進.問:我是個絕症之人,平時常修大悲咒,請齊老師指點,象我這樣的人,如何修鍊佛法更為精進答:絕症只是對色身而言,法身本無病.信凈土真,發願求生凈土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始終,是真精進.(五)禪定91,禪定與開悟關係問:開悟的人是否具有初禪乃至四禪的定力.答:不相干!只能這麼說:具有初禪乃至四禪乃至八定乃至九次第定的定力,也未必開悟.(六)般若92,如何是真信,真願,真行問:請教老師,如何才算是真信佛呢答:我曾跟一個道友討論過真信的問題,那是因為他吹牛.他說:"信,願,行"三資糧他不敢吹後兩個,但"信資糧"他是百分之百地具足.其實,若他真的是"信資糧"百分之百具足,願,行就已在其中了,未離娑婆世界,已與蓮池海會.我說:後兩個我不敢評,但我看得出,您的"信資糧"並不具足,還須老實念佛以積聚.他說:我是真信.我說:真信無信!他說: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我說:沒說你不信,說的是"不具足".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問他:喝水能解渴,你信不信他說:你這人說話有毛病!喝水能解渴,這還用信嗎!我說:對呀!和盤托出,當下現成,根本用不著說"信,不信"這樣多餘的話,這才是真信."真信"說完了,"真佛"我就不多羅嗦了,看,大家討論的都是這個問題.問:請老師把真願,真行也講講吧.答:有兩個問題:餓了,您願意吃飯嗎 發工資了,您去不去領象餓了吃飯一樣,還有個願,不願在嗎象領工資一樣,還有個行,不行在嗎所以,真願無願,真行無行.真行無行即是無修之真修.問:沒有願行,不離願行答:對!不是沒願,沒行,而是真願,真行.問:難受,卻不知是因為餓了;餓了,卻不知道是因為沒吃.也有人說放點血就不餓了;知道吃了卻不知道該吃哪一些等等,直到真信真願真行(或不可說的那個非那個).是這樣嗎都是這樣嗎(包括再來人) 就是這樣嗎(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按)問:難受,卻不知是因為餓了;答:佛告訴你那是餓了——苦,集.問:餓了,卻不知道是因為沒吃.答:佛告訴你吃了就不餓——滅,道.問:也有人說放點血就不餓了;答:放血死得更快——外道見.問:知道吃了卻不知道該吃哪一些等等,答:佛已經把食物調配好了——八萬四千法門.問:直到真信真願真行(或不可說的那個非那個).答:吃飽了就不可再吃,以免撐出毛病來——掃除悟跡.問:是這樣嗎答:自己要吃飽——須具出離心.問:都是這樣嗎(包括再來人)答:讓大家都吃飽——須具菩提心.問:就是這樣嗎答:沒有"就是",也沒有"這樣".言語道斷,心行路絕.93,既然處處皆是,為何還要修行答:雖然處處皆是,奈處處有礙何!所以還要上座修行.修行者,除礙也.問:此礙從何而來答:連東村王大姐都知道:烏雲從朗朗而來.問:所以還要上座修行.上座修行便是主動收心嗎答:待您突然發現:原來無心可收!上座修行的目的便達到了.問:用打坐(不論何種方法)除去這個礙的原理是什麼呢答:先是以皂洗泥,後是抽釘拔楔.問:修行者,除礙也.以佛教理論,障礙本空,不除它也會自己走,我修行所除的又是什麼礙呢答:"障礙本空,不除它也會自己走"——六道輪迴!——業力不可思議!"我修行所除的又是什麼礙呢"——不跟他走!——願力更不可思議!94,佛法平等(1)禪宗是最高佛法嗎答:禪宗是最直捷的法,不繞圈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機的法就是最好最高的法.(2)為何法法平等,法無高下答:八萬四千法門有高有下么 若有高下,用什麼尺度去衡量呢(3)神秀好還是六祖好答:都好.問:按六祖大師證量,該到何地位答:雖然咱們無法測度六祖的證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六祖大師證量,早已超越了什麼地位不地位.(4)正象很多佛經都講"本經最為殊勝"一樣.問:我知道心中心是密法中的頂峰.對於一個沒有修行過的人怎麼去學這樣一部密法答:正象很多佛經都講"本經最為殊勝"一樣.甚多修行法門也都強調自己的殊勝,其目的在於激勵問踏下心來,用功辦道.打個比方吧:小學教師在講到重點課文時,會一再強調多麼多麼重要的.即使博士聽了這種講法,也不會去批評那位連大學也沒上過的小學教師.因為博士知道:對小學生這樣講,沒錯.那小學生根本不可能當時就去讀博士後.修行貴在當機,腳踏實地,一門深入,必得成就.問:某師雲:"心中心密法是無上密".又有某師雲:"除大圓滿法之外的一切法,都屬於不了義的方法,靠不究竟的法,是成就不了究竟佛果的."我對這兩位上師都有信心,但不知這兩句話為什麼是矛盾的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當機者為貴.對具體的一個修行人來說,最當機的法就是最高,最好的法.比如:有一個人適合修凈土,那麼,念佛法門就是最高,最好的法."七菩提"里的"擇法菩提",就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最當機的法,然後一門深入.現在有一種時弊:都在說自己的法最高,別人的法不行.我的看法是:認為自己的法最高最好,沒什麼毛病,因為自己當機呀.說別人的法不行,就不對了.世尊懸記:佛法之末,鬥爭堅固.於此可見一斑.我覺得法門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都是釋迦佛的弟子嘛.(5)請問,想開悟修什麼法最快答:適合你的法最快.(6)修到最後,平等一如問:是不是修到一定程度(明心見性)後,一切法門都一樣了,也都用不著了.對嗎答:修到最後,平等一如,本無高下.無修才是真修.無法才是真法.大手印並無手印可結.無上大密咒一字也無.95,修行(1)法不屬修問:法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答:也不屬不修,不修即同凡夫.(3)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答:修行的目的是為使眾生都解脫.最後能達到"於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是名"成佛".(4)修行的一般步驟是什麼答:第一步先要明心見性,親證法身.然後勤除習氣,圓證"不動",謂之"法身正位".最後"法身向上",於本無眾生處,救度無量無邊眾生,圓成佛果.(5)修行三條路問:這裡的路滑不滑 好象大家都走得很自在, lvm師,此地不夠滑呀,嘻嘻.答:這裡有兩條路:石頭路,木頭路.那條古老的石頭路還在,不僅陡峭,而且台階跨度較大.據說古人的身高優於今人很多,身高腿也長,所以古人走起來很合適,今人走起來就太吃力了.又兼今人不愛吃苦,卻喜養尊處優,且幻想豐富,總想一分錢買台大彩電.所以,今人走古路者寥若晨星.為此,改造了這條路,盤繞了陡峭處,增加了台階數,用材還是石頭,起點和終點不變,還能達到原來的目的.這樣一來,走這條路的人大為增加.近來,用望遠鏡可以看見一批衝擊終點的先行者,這就吸引了更多的人走這條路.儘管沒有門市,買賣正好著呢.但是,仍有人不能適應,別說讓他走路,他看見石頭就煩.本來這沒有什麼,各人有所愛嘛,煩石頭你可以從別處走.可他不,非從這兒走不可.那怎麼辦哪只好再修一條木頭路,這條路很漫長,中間還有環境優美的大園林供您歇腳,路也平坦,仍達終點,但費時較長.只介紹這兩條路,還有一條盤陀路不介紹了,因為所有的人都在這盤陀路上繞著圈呢.問:若眾生喜歡走盤跎路,菩薩當如何教化眾生,使其免入歧途答:盤陀路就是歧途.佛菩薩分工不同,方法也不同.我知道的雖然不多,也列幾條吧,拋磚引玉:盤陀路大致有六段:一曰天:在兜率天划出一塊界外凈土來,名曰內院.二曰人:就是我們大家共住的這個球,不用介紹了吧.三曰阿修羅:據說他們的頭兒就是佛菩薩變的.四曰鬼:他們的頭兒——焰口,是佛吔.五曰畜生:大家聽說過"九色鹿"的故事吧.六曰地獄:地藏菩薩在那兒等著救人呢.問:哇塞,真好玩兒.講講九色鹿的故事好嗎答:《九色鹿經》雲:昔有一人,為水漂溺,或出或沒.時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後王索此鹿,知者重賞.其人示處.將殺鹿,時其人著癩.王問知其故,不殺鹿.其人乃發心.(6)別吃錯了葯問:漢語的確有意思,"念"為今心,"想"是心相.能不能說念是當下,想是由念而起的心相續.若念起不隨,不為妄想;隨即妄想.反過來說,知妄而不隨,也為今心.答:妄想,指的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指的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問:看來,我是無藥可救了.身中六種劇毒.答:有葯可救.只是別吃錯了葯,注意對應關係:貪——戒嗔——定痴——慧慢——謙疑——信惡見——正見比如:"惡見"吃"信"葯——外道種姓;"疑"病吃"謙"葯——自甘下劣;"慢"病吃"慧"葯——地獄種子;"痴"病吃"定"葯——黑山背後…… 葯都是好葯,吃錯了就會斷送法身慧命,所謂"醍醐反成毒藥"也!問:請師開藥方.答:藥方就是:沒病別亂吃藥!問:已服.(7)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示現悟後除習氣過程呢答:不止這麼一個問題,還有相類似的問題呢:就禪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參話頭,破參,牧牛的過程呢就密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閉關專修,虹身,虹化的過程呢就凈宗來說,為什麼不示現一向專門念佛,生西的過程呢其實,這些全都示現了.佛並沒有離開我們,請聽這一句佛號:"南無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8)悟與修有矛盾嗎答:哈哈!修與悟沒有矛盾,可是,悟卻與修有矛盾.問:那有什麽"悟",只悟個修即不修.答:哈哈!還有個不修即修.問:也就是說:若是正信,容不得你信,也容不得你不信.一切都明擺在那嗎答:這句重要:一切都明擺在那.問:嘻嘻!我本來想不相信萬有引力的.我拚命望上跳,結果還是掉了下來!答:這也是明擺著的:法爾如是.96,佛(1)佛有壽命嗎問:有朋友讓我代他問齊老師:佛有壽命嗎 這位朋友說,看《地藏經》上寫的——佛的壽命有多少劫......佛性不是不生不滅的嗎答:眾生有,佛就有;眾生無,佛就無.不生不滅的那個,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2)佛的示現問:釋迦佛為何受金槍馬麥之報答:眾生病,故世尊也病.(3)成佛後是永遠在禪定狀態,還是滅亡問:請問,成佛後是永遠在禪定狀態,還是滅亡答:此時說這個最好:法身四德"常,樂,我,凈".問:老師,阿彌陀佛退位後去哪裡了答:常樂我凈.(4)佛佛全同嗎 同處大圓覺海 同有無量化身問:佛佛全同嗎 同處大圓覺海 同有無量化身答:就象人人平等.同處人法界.同樣面對日月星辰乃至花鳥魚蟲.(5)本來是佛,如何度問:阿彌陀佛,我佛慈悲,普渡眾生.本來是佛,如何度答:讓他親自感悟"本來是佛",是名"度".97,女身是成佛障礙嗎問:不得以"女身"而成佛道,這"女身"該是指的女身的習氣吧答:孔子也說過: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難養,現在叫做難以相處.為什麼難以相處呢孔子說:遠之則怨,近之則褻——疏遠他,他便怨恨;親近他,他便下流.孔子說的是"怨","褻",未必是泛指婦女.若有女子,胸懷寬闊,目光高遠,稱之為女中丈夫,"丈夫",還有一絲絲"怨","褻"的痕迹么!釋迦世尊說法,總是稱"善男子,善女人",並沒有把婦女排除在外呀.98,開悟的人會說自己已經開悟嗎問:"真正開悟的人,不會說自己已經開悟"嗎答:換個角度如何:真正開悟的人,一定會說自己已經開悟了嗎問: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行知見."這樣說對吧答:問題是:他為什麼說自己開悟 或者,他為什麼說自己不開悟99,夢境(1)睡覺不做夢時,覺性在哪裡問:既然我們的覺性是不生不滅的,那麼人睡著覺不做夢,正當此時覺性又哪裡去了答:睡著覺不做夢,不屬於知.拍拍你就會醒,不屬於不知.(2)夢醒後,夢境還有嗎答: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只是夢境毫無意義,取捨夢境太可笑了.100,其他(1)讀經是不是要遵從儀軌答:別被經讀了,這就是儀規.問:咋樣才是不被經讀了答: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2)剛明了的人還犯戒,心中不安,怎麼辦問:剛明了的人還犯戒,以至心中不安,怎麼辦答:將心來!與汝安.(3)提婆達多為什麼不受地獄之苦甲問:提婆達多為什麼不受地獄之苦提婆達多是示現的惡人,那麼也應該示現遭受因果痛苦呀.但是他在地獄享禪天之樂,難道一個惡人也能修到心空不受,也能超越因果嗎答:只為你疑著此事.(下文分段解答——編者注)問:提婆達多是示現的惡人,那麼也應該示現遭受因果痛苦呀.答:不是已經生陷地獄了么.問:但是他在地獄享禪天之樂,答:怎麼不能在禪天上享啊問:難道一個惡人也能修到心空不受,答:若不受,會生陷地獄么!問:也能超越因果嗎答:你不是說過是示現了么.恰恰不昧因果.甲問:我還有疑問:大惡人能修到受而不受的高層境界嗎答:世尊可沒認定他不可改悔,還授記他成佛呢.乙:大蟲在和小朋友玩太極推手,繞來繞去就是不肯道出裡邊的事.答:道出便墮!甲問:大人的私事,怕小孩子學壞吧.答:其實早已道出了也.丙:墮了嗎答:那就乾脆墮出三界去.丙: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答:大王萬福!丁:賴有這一著.
下卷:修學心密篇一,認識印心宗——心中心密法101,從何處深入了解心密問:齊老師,可不可以說心密其實不是密法,因為從密法來說,過於簡易答:因一咒六印,故稱為密;漢傳佛教印心宗,簡稱心密.問:我想寫篇"論文":心密是密宗嗎 不過,"心密"此語來源待考.答:來源不用考證,本是現成的:心——以般若為宗,密——以總持為法.問:是否區別於藏密答:現在沒人認為是同一密宗宗派.問:陳老師提供了一篇《心中心法簡介》,請您鑒別是否是您寫的答:這篇文章是【獅子】寫的.問:要對心密有深入了解,需要哪些資料和途徑答:罈子(佛法心中心論壇www.yinxinzong.org——編者注)上有"心密文集"鏈接,您自己找找看.102,現在心密有傳法組織嗎問:現在心密有傳法組織嗎答:沒有.心密沒有具體的組織形式,也不搞有組織的活動,而是自修自心.上師在世時就是這樣.103,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薩問: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薩答:大隨求菩薩是心中心法的本尊,這件事是我已傳法後才聽別的師兄講的.聽說之後,我問老人:心中心法的本尊是大隨求菩薩嗎老人說:是啊!我很驚奇,問:以前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老人說:你本就多事,告訴你豈不是更多事!104,佛法知識少,是否影響學習心密問:請老師講講我這樣基礎不好的人(佛法知識淺薄),開始學習心密要注意的問題答:這才是好基礎呢——閑傢具少.105,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灌頂答:這不屬於"資格"問題,要真發心才會相應.106,學習心中心法是否必須先學會"雙盤"問:學習心中心法是否必須先學會"雙盤" 這似乎是個最基本的條件.答:心密修心不修腿,對盤坐無要求.107,皈依和受戒(1)沒有皈依可以學心密嗎答:心不皈依,肯學禪,密,凈嗎問:您的意思是說,沒有形式上的皈依只要心皈依也可以學心密了答:心若真皈依,為什麼形式上不皈依問:難道"心出家"不是皈依嗎答:既是"心出家",為什麼排斥皈依呢問者:我會皈依的.正在找.答:^o^(2)戒律問:學習心密,受戒要不要去寺里做受戒儀式答:何止心密,禪宗凈宗等各宗,不都是去寺里做受戒儀式么!問:哦,我還以為我們無相密,自已按戒律持戒就行了,不要太在乎要不要去寺里做受戒儀式,以免著相. 更何況我們持的是心戒--"不隨念轉,不為境遷"答:漢傳佛教儘管有多宗,戒律卻是統一的.並不是各宗有自己的戒律.你聽說過"禪宗的戒律""凈宗的戒律"……這樣的說法么.還有"歸依"的問題,皈依也是統一的.是歸依佛教,並非皈依某宗.皈依了密宗上師的問,再修學心密是否犯戒問:請問皈依了密宗上師的問再修學心密是否犯戒答:犯不犯密戒應該問傳給您密戒的師父.修法宜一門深入,同時修兩種法,不一定兩頭都得益,很可能是兩頭都誤了.問:受心中心法時是否有傳戒,若有是否"金剛十四墮"答:當年,我曾專門向老人求受金剛三昧耶戒.老人說:你要求戒,那好啊!你聽清爽了,就一條——起心動念,就是犯戒!問:老師,就這麼簡單嗎! 老師,若不起心動念,不是死了么答:是指不隨妄念流浪.問:我本有志終身不娶,但家裡只有我一子,父母之命難違,已婚一年多,現在又逼著我要孩子.我一直不太想生孩子.我該如何處理呢答:如果象你所說的那樣,心密祖師就不會把心中心法傳給年輕的在家人了.108,受心密法難不難問:母音老人有沒有講過不立四祖的事情 心中心法以後的師資如何傳承答:老人晚年數次強調不立四祖!以後的傳承你不是都看到了么,這不都在傳著么,我還沒有聽說過想求法者求不到法呢.問:修心中心密法不難,難在有緣學到這個法.答:不是難遇,而是不肯.更有甚者:"聞說如來正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109,莫謗心密【懺悔】問:懺悔!我曾經懷疑心密是否正法的過錯.後學業障深重,修學心密一年後,因自己的障礙沒有修學下去,然貢高我慢,老師喝斥,生大煩惱心,不思自己根器差,反而懷疑老師,更進一步懷疑心密是否正法,心密更無法修行下去.後來末學就改修格魯教法,跟隨公認善知識修學,後知自己對心密之疑心誠為大罪也.今日特借貴論壇寶地,發此懺悔文,更發心讀(地藏經)7遍,及拜35佛一百天,來懺悔自己的罪業.罪人跪請心密歷代祖師大德能收下弟子的懺悔之心,誓捨生命,也不再犯此過.更願將來能繼續修學心密,廣弘正法,終究證得菩提.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慢疑,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答:至誠頂禮讚嘆真正的格魯行人.南無格魯諸祖師!【嗟末法,惡時世】問:只是他所說引用月稱菩薩"摧毀他宗無過錯"(指某自稱喇嘛之人攻擊心密所說),牽涉了許多密宗理論問題.值得心中心諸大德考慮.答:我對藏密知之不多,當初學心中心的時候,也沒用藏密的理論來考察,老人也沒告訴我這是藏密.我只知道,"心中心"這個名字是來自心密的本續《佛心經》.這個名字與藏密"大圓滿心中心"重複,也是學了心密以後才知道的.與漢傳大藏經浩如煙海一樣,藏密典籍也是浩如煙海.與漢語的"空"字含多意一樣,在藏密里,"心中心"是否只代表一種法呀這個問題只有全面地研究了藏密才能知曉.由於我才疏學淺,又兼不懂藏文,再加上老人也沒有囑咐我以心中心的理論去考察藏密,所以我也不知道除了六印一咒心中心,大圓滿心中心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心中心法.他引月稱菩薩的話"分辯經義非好凈,為解脫故顯真理,若為解釋真實義,摧毀他宗無過錯".我也引永嘉禪師《證道歌》里的一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不管他引月稱菩薩偈的目的是否有針對性,我引永嘉禪師偈的目的絕非針對他,而旨在說明:外相相同,未必本質就相同.同是"摧毀他宗",同是"恨不滅除令瓦碎.",一個是為解釋真實義,一個是"邪見深",實質截然不同啊!我並沒有認為,他的觀點(僅指他攻擊別宗的觀點)能得廣大藏密大德所認同.也沒有認為他能代表藏密.只是想聽聽他解釋真實義.因為解釋了真實義,摧毀他宗才無過錯.若不解釋真實義,只是摧毀他宗,恐不是月稱菩薩的原意吧.【偽造筆記】問:關於一篇筆記(照片)帖子,有人署名為老人所寫,請看是不是老人的筆跡答:這哪象老人的筆跡呀!退一步說,即使是模仿筆跡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法義卻不是用筆跡來判斷的.現有老人的大量著作在,只須對比一下,不是很明顯地就辨別了么!問:我只是因看到圖片不敢唐突否定.我想發個置頂帖子澄清一下.答: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如果大家不具擇法眼,心密豈不早就沒有了么!【可憐圓*】問:【圓*】現在真是喪心病狂了答:有這面鏡子在,心密純正多了.再看別宗的狀況……問:是的,心密的發揚光大,除了佛菩薩的慈悲呵護外,一得益於祖師的證量德行;二得益於心密法門的實修實證風格;三得益於學子們見地端正;再加上這幾面鏡子.答:"一得益於祖師的證量德行"——是啊!世尊座下尚有提婆達多,何況末世!"二得益於心密法門的實修實證風格"——離開實修實證,心密便沒有別的優勢了."三得益於學子們見地端正"——是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問:所以老師一再強調行起解絕.答:再看那些解起行絕者,啼笑皆非呀!問:哈哈,解起行絕,還真有這麼回事,而且比比皆是 ,呵呵!也是無量佛所同植善根的因緣!答:"呵呵,也是無量佛所同植善根的因緣!"——是啊!所以解脫不難,只是奈不肯何! 佛法本是解脫道,而今多見鬥爭道,"鬥爭堅固"啊!問:娑婆世界,難忍堪忍啊.答:這就是釋迦世尊的佛法——火里生蓮.問:正是正是,所以彌足珍貴.答:蓮池生蓮——易行道.火里生蓮——快行道.問:可偏偏有人要行無間道——謗佛謗法.答:勸他他也不會聽啊.佛將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正是這類眾生.佛也將眾生託付給彌勒菩薩,正是真修行人.問:這種人不值得勸,更不值得可憐.答:其實,他們是最可憐憫者.問:要發願將來有機會,先要度他們答:正是地藏之願.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110,心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為歸問:請問心中心是否是用修法的儀軌,來達到一心不亂呢答:簡捷地說:修心密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方法是六印一咒,歸宿是往生凈土.這就是"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凈土為歸".(1)以禪為體問:禪宗與心密有區別嗎答:目的無區別——都要打開本來,明心見性.方法有區別——禪宗主要是參話頭;心密是如法觀照,打坐.問:心中心法為什麼比參話頭容易開悟答:其實是修對機的法門容易開悟.誰說心中心法比別的法門容易開悟,那是因為他跟心中心法對機.問:大愚法師此法門的心中心法,是否可以即生成佛答:說個"即身成佛"已是方便,莫如直說"本來是佛".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串卻時如何(下文分段解答)問:愚公問: "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串卻時如何"—— 這"一串串卻"是什麼意思答:"貫通"的意思.問:很麻煩答:哈哈!若麻煩,便未穿卻.問:有人答:"苦"答:哈哈!敢向虎頭瘙癢者來了.問:愚公追問:"誰苦 "答:愚公豈是泛泛,早知來者的斤兩.問:見他答不出,上師"從旁掩耳而出"——問一句"誰苦"都嫌多餘,所以乾脆捂著耳朵跑出去 (有沒有別解 )答:哈哈!即您這一解,便是別解.問:捂著耳朵表示不為客塵所動,跑出去則是任運自在之義答:看!分明是別解吧.問:那請您正解,反正我是不會.答:苦!問:愚公道:"有人救你了."答:何不向愚公道:謝您老相救!問:本擬答"也救出您了",但發覺這就把自個兒給陷進去了.答:哈哈!原來你不敢虎口裡橫身哪.問:當然不敢啦.要不——咯壞了虎牙讓您來賠答:哈哈!這不是禪,而是纏.(2)以密為用問:常見"禪密"一詞,但禪與密不同之處在哪裡答: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本是最快捷的修行方法,號稱佛教的正宗.然而,宋朝以後人根漸差,言下見性者已渺,故大慧宗杲提倡參話頭,置心一處,逼拶見性.降即近世,參話頭也大多提不起疑情,故而引出所謂"禪密"來.佛教印心宗(即佛法心中心)的開山祖師——太師公大愚阿闍黎有偈曰:"拈花怎麼傳何妨密且禪……"明確地提出了以密法證"拈花"的宗旨——即以禪悟為宗旨.師公仁知阿闍黎(王驤陸上師)進一步提出"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凈土為歸",清楚地楷定了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為歸的宗旨.密宗,漢傳的唐密在明初幾乎滅盡,現在影響大者有兩枝——藏密和東密.是從有相修起,再過渡到無相.到了無相——無上部,便與禪宗相通.禪與密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禪無次第,直證本來;密有次第,漸入本來.心密(佛法心中心)是以六印一咒密力加持,直證本來.既有禪的特點,又有密的特點,故有人稱之為"禪密".但因氣功界有一個"禪密功",為了不與之混濫,還是不稱"禪密"為好.問:六印一咒包括印的結法,貼出來合適嗎答:這裡不貼可也.別的網站公開,我等沒辦法阻止.(3)凈土為歸問:心密弟子可否念佛呢答:心密有自己的念佛生凈土方法.(見慈氏咒,往生廣咒——編者注)問:為什麼王驤陸上師認為凈土法門實際很難答:哦 您認為很容易么問:我覺得挺難的.入門很方便,深入不容易.答:念佛方法很容易,堅持念佛卻很難.問:要是用心密的儀軌念上三年佛,成效就該相當可觀了.而且力爭上遊,直奔上品.答:哈哈!心密本就是以凈土為歸的嘛.問:既然耳根圓通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偏偏念佛法門卻最勝呢 是不是我們搞錯了答:念佛法門本就是耳根圓通嘛.問:94年7月在上海上師寓所,有師兄曾問某法,並問往生之事,上師哈哈笑了起來,嘆氣地說:"唉!心中心法是無上大法,直證實相,讓你今生成大道,了生死的.你們不懂啊,心中心法都讓你們糟蹋了,端著金飯碗討飯,不可惜嗎 !你不明心見性,往生後還要修.有些人修法不是死心塌地的,上座時不心念耳聞,在那裡打妄想,下座後也不觀照,遇到事情透不過,煩惱不斷,反過頭來又懷疑法怎麼樣,說些不該說的話.所以,我常常勸他們,好好念佛吧,將來往生西方."答:老人的這段話,與夏老之偈有異曲同工之妙:遇到事情透不過,煩惱不斷,反過頭來又懷疑法怎麼樣,說些不該說的話.——喚回盧行者,牽轉老達摩.所以,我常常勸他們,好好念佛吧,將來往生西方.——與他同合掌,共念阿彌陀.問:發願往生兜率內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答:經上說,生到極樂世界後,可以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凡是生我內院,想去西方者,我送他過去.既想生凈土,又拿不定主意生哪個凈土.要麼這樣,佛前拈鬮吧.
推薦閱讀:
※張維為:好民主才是好東西(環球時報 2008-2-25)
※想要時來運轉避霉運,進門這八樣東西不要放,錯了趕緊改!
※快收藏!喝水加這種東西,可以排出身體十年毒!
※東西瓷路一千年
※女人身上最漂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