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父親不能缺席
-孩子教育,父親不能缺席
--------摘自青島晚報 「整天圍著孩子轉,照顧吃、照顧喝,還要盯著寫作業,可為什麼出力不討好?」日前,家住威海路的張女士撥打蘭姐姐熱線訴說苦惱。張女士說,由於丈夫工作忙,經常出差,兒子小航從小是她一手帶大的。可孩子內向、害羞,缺乏男子氣概,不善交往,同學都看不起他。孩子變成這樣,丈夫把責任都推卸到媽媽身上,說孩子是母親慣的…… 記者發現,像小航這樣的家庭在島城不在少數,家教的重任大多由母親「把持」,但這種「單獨教育」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雖然沒離婚,但實質上多數時間孩子由母親單獨管教,這樣的家庭被稱之為「假單親家庭」。在島城至少有一半家庭屬於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諸多不利。只有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發揮各自優勢的教育效果才是最佳的。 「感受父愛」沒細節可寫 小學語文老師李青告訴記者,前一陣她在班上布置寫一篇「感受父愛」的作文,發現很多孩子沒有什麼具體事例可寫,都泛泛而談父親如何忙碌整天加班。父親幾乎沒有時間陪他們玩,他們體會到的父愛是「要買什麼就給錢買」、「犯了錯誤就嚴厲批評」、「幾乎沒有利用空餘時間陪自己玩過」。李老師說,班裡九成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對父親陪伴的渴望。子不教父之過,希望父親們能儘可能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可複製,孩子的教育不能缺乏陽剛之氣啊。 心理學博士趙爽孜分析,正常的家庭結構像一個等邊三角形,父母是底邊上的兩個角,關係應該是家庭中最緊密的,他們應該和孩子形成同等的距離。可是「假單親家庭」就不同了,像小航,他和母親過於親密,父親「形同虛設」,這種家庭結構的紊亂,造成孩子自卑、怯懦。而且,孩子一旦出了問題,父母就會責備求全,埋怨對方,甚至互相攻擊。此為家庭教育之大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成功父親更該關愛孩子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但實際生活中,好多事業成功的父親,孩子卻並不出息。其實,一個事業成功的父親更應該關愛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育出「虎子」,繼承自己的衣缽。「孩子在童年期最需要父母關愛,如果父母能給孩子一個充滿溫暖、和善、關愛的成長環境,他會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親人,並向親人學習。」趙爽孜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需要與父母多交流,要像朋友一樣。」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還能讓孩子在交流之中感受父輩的成功之處,讓他們更積極樂觀地成長。反之,如果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冷漠、敵意、壓制,他可能會出現一些與外界對抗的行為,以發泄不滿和憤怒。研究表明,父親的角色一點都不亞於母親。從孩子3歲開始,如果能一直得到父親關注,對形成健全人格非常重要。有父親陪伴,女孩能培養自信和認同感,男孩則能培養自信及能力。另外,父親對孩子的關注,也有利於孩子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父親每天給孩子半小時 趙爽孜建議,父親每天應該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和參與孩子的活動,哪怕是給孩子講個故事,陪孩子玩一會兒,因故不能按時回家時,打個電話給家裡,和孩子說上幾句話。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相處時間,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存在。此外,父親還應參與孩子的遊戲活動,成為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 孩子的記憶深處貯存著父親與他在一起的時光,他們不僅從父親那裡感受到愛,而且能從父親的氣質、情感、智力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為自身的心理與智力發育補充養分。父愛也要善於表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父親常以「尊嚴」的面孔示人,老端著架子,其實應多親吻、擁抱、撫摸孩子,讓孩子時時體驗到父愛的溫暖。也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人生遭際或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某些酸甜苦辣,既可引導孩子認識社會人生,又能讓孩子充分地了解自己,以便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 《父親帶大的孩子更聰明 》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父親是高山,母親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優勢,必須做到陰陽互補、平衡,防止出現「陰盛陽衰」的現象。 有些父親把教育的責任推給愛人,讓愛人管孩子,自己則躲個清閑,其實這樣做不好。若孩子心裡感到父親對他不負責任,有事時也不向父親徵詢意見,父親的威信就會越來越低。夫妻兩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一致,不能把責任推給對方。夫妻雙方都主動教育孩子,孩子才會感到爸爸媽媽對自己很上心,不敢鑽空子。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做家庭教育諮詢來訪者基本都是母親,這就說明,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是否出現了「陰盛陽衰」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以母親為主的佔50%,以父親為主的佔20%,平分秋色的佔30%。當問及一些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時,有的答: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有的說:脾氣不好,沒法跟孩子生那個氣……看來好象都有理由,其實他們忘記了古訓「養不教,父之過」。 作為父親,放棄教育子女的責任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我們的孩子現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經夠多了,嬰兒時多是母親餵養、照料;上幼兒園全是女老師的教育;小學、中學階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師教育為主;如果在家裡父親再放棄教育的責任,孩子從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還會有陽剛之氣?能不「陰盛陽衰」嗎? 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個男孩膽子特別小,上課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即使回答聲音也像蚊子似的,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老師調查後發現,原來在家裡孩子總是跟著母親,母親膽子很小,總怕孩子碰傷,因此對孩子「包著抱著」,孩子也就變得內向、膽小。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建議讓父親多和孩子接觸,在家裡以父親的教育為主。於是父親便常常帶著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艱險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結果,孩子膽子越來越大,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學習成績也直線上升。 因此,主張家庭教育中必須強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間的性格有所不同,從總體上來說,母親比較溫柔,父親則具有陽剛之氣。母親的溫柔、細緻、耐心、體貼和父親的豁達胸懷、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須做到陰陽平衡。要改變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過剩這種狀況,必須加強男性教育。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2年,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 我們並不否認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親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去影響孩子,通過講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給了孩子很多的關懷與呵護,這是功不可沒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會使孩子表現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 男性教育恰恰彌補了這些不足。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大膽、果斷、自信、豪爽、獨立,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就顯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從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男性傾向於自立,因此會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親往往不是對孩子包辦代替,而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因此對孩子溺愛的成分就比較少。有時孩子摔倒,並沒有哭,可是母親卻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淚揉出來了。而父親往往不是這樣,他們會說:走路怎麼不注意,站起來,往前走,我相信這次一定會走好。孩子並沒有哭,而是站起來就往前走,父親在後面拍手說:真勇敢!真勇敢!從而使孩子充滿了自信。 ●男性喜歡冒險,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冒險行為也會適當給以鼓勵。如果孩子從高台階往下跳,母親往往會嚴厲批評,可是父親就不是這樣,他會伸出大拇指,對孩子說:真棒! ●男性愛運動,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這無形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 ●男性的動手能力比較強,讓孩子勞動不只是掃地、擦桌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用鎚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東西,製作玩具,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動手能力。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較強,和孩子在一起往往會搞些探索性的活動。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母親往往會罵他一頓。而父親卻常常不以為然,甚至會和孩子一起拆玩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後再教他把玩具裝好。另外,父親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這也會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 ●男性一般比較愛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軍棋、象棋、圍棋,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愛乾淨,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乾淨對身體並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臟」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為人如果太乾淨,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會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並不是好事。這樣看來男性對孩子衛生問題的寬鬆態度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相對女性來說,男性比較喜歡劣性刺激,如困難、飢餓、勞累等等,認為這些是人生必有的經歷,孩子碰到這些困難沒有什麼了不起,應該讓他自己去克服。這樣的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 …… 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賴於母親,但是在生活的關鍵時期、重大問題上則依賴於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談話往往是細緻的,而父親與孩子的談話則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水,父親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教育孩子時,父母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但在時間上又各有側重:在孩子小時,母親應該多負些責任,因為這時候孩子需要細心的照料;孩子長大以後,父親應該多教育,這是因為孩子大了心理特點有變化,照顧過細他反而會反感。 無論怎麼說,父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撒手不管,一定要負起責任。家庭教育呼喚男性教育,當父親的一定要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
推薦閱讀:
※二孩時代,兩個孩子如何愛
※孩子特別膽小怎麼辦?
※如何做才是高質量陪伴孩子
※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孩子,到底缺什麼?
※【男生】追女孩子各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