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鼻祖老子莊子的無欲論
中國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三章 奴隸社會「性掠奪」的性文化
第七節 春秋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的性觀念
一、道家鼻祖老子莊子的無欲論
在這個問題上,有文字資料可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是道家的創始人。他主張以「無欲」的態度來對待各種慾望,例如他提出「故常無欲」,意思是人的常性是沒有什麼慾望;又提出「不可見欲」,意思是有常性的人不可以見到足以引起慾望的事物從而想到慾望;又提出「少私寡慾」,意思是少考慮自己,不要有什麼慾望。他認為外界有許多「可欲」的東西影響人們,使人們產生種種慾念,攪亂了人們的思想,引起了社會的許多不安寧。因此,只要「不可見欲」,就可以保持內心和世界的寧靜了。
老子認為「無欲」有很大的好處,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煩惱。他曾用嬰兒(「赤子」)為例來分析說:「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終日號而不嗄」。其意思是,一個再強壯的男子漢,雖知男女交合之樂,然而因精力所限,往往力不從心;而一個還不懂男女交合之樂,因而也沒有性的慾念的小孩,他的小生殖器卻往往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勃起。一個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如果為了傷心事而終日嚎啕,嗓子就會嘶啞;而一個沒有什麼慾念的嬰兒即使晝夜啼哭,也不會因此哭啞嗓子。
老子追求無欲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戰國中期的莊子也主張「無欲」。莊子名周,宋國蒙邑(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說:「夫天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這意思就是說,許多人追求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並以此為樂,但最後這都是痛苦,因為很難追求到滿足的程度,所以,追求這種慾望實在是很愚蠢的。莊子認為,真正的快樂是清凈無為,不追求任何快樂,即所謂:「至樂無樂」。
推薦閱讀:
※莊子江湖網
※《莊子》大夢誰先覺,繁華盡成空
※莊子《逍遙遊》
※《老子》樸實最寶貴,《莊子》真誠最動人
※《莊子》心得之感悟與超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