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辨證論治嬰兒濕疹81例


嬰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瘙癢性、炎症性疾病,屬中醫學胎毒、濕毒範疇,俗稱奶癬,是嬰兒常見的皮膚病,多見於1~6歲嬰兒。輕者皮膚局部紅斑、丘疹、水皰,有分泌物滲出;重者以糜爛瘙癢為主反覆發作,影響嬰兒健康。筆者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治療嬰兒濕疹81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81例均為門診患者,男47例,女34例;年齡10日~6個月52例,6~12個月29例;急性濕疹65例,亞急性濕疹16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定診斷。中醫辨證分型。濕熱型:形體強壯, 活潑好動, 多食易飢,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脾虛型:形體虛胖, 性格較靜,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膩。血燥型:形體偏弱,面色少華,食納較少,少動懶言, 哭聲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剝。

1.3 治療方法

1.3.1 濕熱型(26例) 治宜清熱利濕,疏風止癢。基本方:龍膽草3 g,紫草6 g,連翹6 g,馬齒莧5 g,生石膏10 g,生地黃6 g。加減: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黃用量;皮疹以頭面為主加蟬蛻、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參、黃柏;滲出液多加土茯苓;癢甚加徐長卿、白鮮皮。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1.3.2 脾虛型(39例) 治宜健脾利濕。基本方:赤苓皮6 g,白朮6 g,澤瀉6 g,茵陳4 g,生地黃4 g,竹葉4 g,甘草3 g。加減:癢甚加白鮮皮、刺蒺藜。水煎服,方法同上。

1.3.3 血燥型(16例) 治宜健脾潤燥,益氣養血。基本方:黃芪9 g,白芍藥6 g,防風6 g,甘草3 g,當歸9 g,丹參9 g,山藥9 g,白扁豆6 g。加減:癢甚加白鮮皮、苦參;煩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覆不愈加赤芍藥、烏梢蛇。水煎服,方法同上。

1.4 療程 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定療效。臨床治癒:皮損完全消退,自覺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改善;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自覺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皮損消退30%以下,自覺癥狀無明顯改善。

2 結 果

本組81例,治癒55例,佔67.9%;好轉21例,佔25.9%;無效5例,佔6.2%。總有效率93.8%。

3 討 論

嬰兒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反應,體胖嬰兒多發。中醫古籍中雖無濕疹這一病名,但在古籍可見類似癥狀。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記載:「斂瘡始發頭屑間,胎中受熱受風纏,干癢白屑濕淫水,熱極紅暈類火丹。」《外科正宗》云:「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遺熱於兒,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卧不寧,瘙癢不絕。」中醫學認為嬰兒濕疹的病因源於先天稟賦不足,屬於易感性體質;後天飲食不節,失其調養;環境氣候,居處觸物;易激急躁,情志所傷;外因風、濕、熱邪趁勢襲擾,風性揚上、善行數變而見搏邪於肌膚呈多形性損害,瘙癢無度。濕熱充斥肌腠則見皮疹紅腫灼熱;脾虛濕盛見流津浸淫;或見遷延反覆,日久則傷及陰血,出現血虛風燥。中醫在嬰兒濕疹治療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筆者通過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本病,濕熱型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膽實火,下泄肝膽濕熱,瀉火除濕,切中病機;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尤善清胃經實熱;紫草、連翹、馬齒莧涼血解毒;諸葯屬苦寒燥濕傷陰之品,故用生地黃養陰,使祛邪而不傷正。脾虛濕盛型方中澤瀉、白朮健脾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使水濕直達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滲,增強利水滲濕之力;茵陳、竹葉、甘草利濕清熱。血燥型方中山藥、白扁豆、防風健脾潤燥;黃芪、甘草益氣;白芍藥、當歸、丹參養血。諸葯合用,則血脈調和,瘙癢自止。辨證使用中藥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不失為治療嬰兒濕疹的良法。

推薦閱讀:

皮炎和濕疹的區別
這些植物原來可以擦濕疹,長見識啦!
某寶媽方法治療濕疹,防止寶寶處處起濕疹
如何預防入夏濕疹?

TAG:嬰兒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