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怎樣煉成的
——評《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何賢桂何賢桂,台州人,教育研究者,已出版《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父母與教師的最佳溝通》、《靈魂的拷問》時下,家庭教育類的圖書依然不斷升溫,「好媽媽」、「好爸爸」、「好父母」、「虎媽」、「狼爸」等圖書不斷衝擊著人們的生活,加之社會上出現的各類「父母學堂」和「讀書會」,我們不禁要問:這社會怎麼了?雪松的《當我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也是這樣背景下誕生的,作者在關照自身育兒行為的同時,也在反思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母親。雪松將十八年的育兒探索看作是一場「心靈之旅」。在十八年中,她以一個「母親」的身份為孩子的成長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母愛」暖房,也直面了各種教育問題和困惑,認為「不苛求體制和環境,卻苛求和自己一樣做母親的女性能夠真正地思考,能夠獨立地判斷」。面對孩子的成長,她思考著「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該如何做母親」「如何理解人的成長」。這些看似簡單的思考,卻是許多年輕媽媽所忽視的問題。眾所周知,只要是女人,都有資格做母親,也有能力成為母親,但並非每一個女人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在所有的親子關係中,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極為天然和親密。很多母親在懷孕的時候,便開始關心孩子的營養問題,總希望攝入最好的食品,這是母愛,也是母性的使然。事實上,並非因為母親毫不保留地將不求回報的愛傾注在孩子身上,她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何謂母親呢?在我的印象中,「母親」一詞溫潤而美好。時至今日,我一直保持著孩提時代對母親的稱呼,一進家門便直呼「母」。母親帶給我是溫良和敦厚。雪松認為,母親是「人類的訓練者」,給予孩子「一扇通向生活的門」,將一個普通的孩子訓練成為有文化有教養、能獨立思考生存的公民。因此,一個成熟的母親應該具有這樣幾個特徵:愛、慈、定、慧。愛孩子是母親的本能。人們常說「母愛無私」,但這「愛」有真偽,也有陷阱,甚至有毒。我們看到,很多母親毫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這當然不是真正的愛;有些母親過多地關注和陪伴孩子,這同樣會抑制孩子的成長。特別當母愛泛濫的時候,母親對孩子的愛變為一種權力,加以控制孩子的時候,這愛就變得非常有毒。誠然,一個享受不到母愛的孩子,是一個心理缺鈣的孩子,有可能會變得冷漠、偏激和刻薄。在作者看來,「真正的愛、踏實的愛,建立在細緻的了解之上」。母親愛孩子的前提是深入地了解孩子,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而不是將愛看作一種施捨,一種獎懲。與愛相對應的是慈。「慈」是一種仁愛與和善。古人將自己的母親稱為「慈母」,孟郊有詩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一個成熟的母親,她的面容慈祥而溫良,她的行為從容而優雅。母親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最珍貴是那慈愛的目光。一個慈愛的母親,能給孩子成長塗上愛和善良的底色。孩子看到的是光明還是黑暗,這取決於母親是否擁有慈愛的心境。佛家的「定學」,是通過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母親的「修定」,同樣為了止息煩惱,使內心平靜、安寧、專一。女人很容易情緒化,作為母親的女人容易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所以,雪松認為:「我們必須用充分的細心和耐心,加之總結概括的能力去深入了解我們的孩子。」母親要「理解孩子,控制自己」。成熟的母親不會整天擺著一副嚇人的臉,不會因為孩子的搗亂而煩躁不安,不會因為孩子學習不好而心焦如焚,也不會因為孩子犯錯而氣急敗壞。誠然,育兒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智慧。作者認為,母親應該擺正位置,她是一個養育者,也是一位引路人,「用我們的愛去挖掘孩子的愛」,為孩子「種下一棵善良的種子」。在很多人眼裡,善良的孩子會得到獎勵,而不善良的孩子則被視為壞孩子,但在作者看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為「好孩子很有可能變得更好,而壞孩子很有可能變得更壞」。其實,母親的境界有多大,孩子的人生之路就有多寬。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親應當學會漸漸淡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開拓自己的世界。
推薦閱讀:
※我的母親小芽 /周淑慧
※母親????原著:?肖復興
※母親的心
※養兒大高母心掛,娜娜彈唱雷歌《慈母親》!
※30句詩,獻給母親
TAG: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