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產生詩意的再考察
06-19
談到「通感」,大家都會想到錢鍾書的《通感》一文。錢鍾書不但從中國古代詩文裡面找了眾多例子,特別是圍繞李漁不理解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尋找到了許多例子來說明「通感」,這不但增加了我們的知識,而且也讓讀者理解無論中外,在詩人、作家那裡,「通感「是產生詩意的一種心理機制和書寫手段。錢鍾書簡潔地總結說:「在日常生活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短短几句話,把「通感」說得很到位。但是錢文所舉的詩句很多,似乎缺少通過整首詩來解析「通感」如何產生詩意。我在這裡想通過對杜甫的《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一詩,來具體說明,「通感」是如何產生詩意的:依沙宿可船,水瀨月涓涓。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柔櫓輕鷗外,含情覺汝賢。詩題的意思是,杜甫所坐的船,在夔州岸邊停靠,準備在這裡過夜,後來下起雨來了,因為下雨,路濕,不能上岸,去告別他的朋友王十二判官。詩的開頭是說船停靠在夔州岸邊的時候,並沒有下雨,天上的月光照在水面上,可以看到涓涓的流水是那樣美好。但過了一會兒,風刮起來了,那船上的春燈在風中亂晃,隨後是下起了雨。這對於準備上岸去看朋友的杜甫來說,是很焦急的事情。他們可能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來這裡一次也不容易,千萬別因為颳風下雨,妨礙與朋友會面啊!可這是風是如此之大,春燈怎麼會「亂」呢?這是杜甫心中之亂啊!杜甫看著那雨不停的下,似乎那雨就像是懸掛在空中的一根線。雨怎麼會懸起來像一條線呢?這是從一個為雨不停地下而焦急的詩人眼中看出的。雨沒有停,雨下了一整夜,早晨船要繼續自己的航程,可夔州這勝地仍然在煙雨中,那城中傳來的鐘聲聽起來怎麼是濕的呢?(或解釋為城中的鐘聲因通過厚厚的雲層傳過來而變得暗啞了)看著鷗鳥在船櫓邊飛翔,心裡想著似乎很近的似乎可以見面的朋友,就這樣從他身邊擦過去了,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在詩人的心中,這是一個多麼賢能的朋友啊!最值得研討的句子就是「鐘聲雲外濕」。鐘聲屬於聽覺的領域,按照常理,只有響不響的區別,只有耳朵能夠區別,人的身體的觸覺是無法區別的,可現在怎麼覺得鐘聲通過雲層傳來是「濕」的呢?似乎這聲音不是作用與耳朵,而作用於杜甫身體的觸覺。聲音變成了一種可以觸摸的事物。當然,乾和濕屬於觸覺的領域,但在此情此景中,由於詩人杜甫覺得不能見到朋友,船也開動了,離朋友越來越遠了,多麼可惜,多麼遺憾,就這樣錯過了一次與好朋友相見的機會,朋友所在的城中傳來的鐘聲感覺就像被雨層弄濕而暗啞了。這聲音是通過詩人情感過濾的,這樣詩歌通過聽覺與觸覺的交通而產生了一種細微的卻是濃郁的詩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寫作技巧如何巧妙運用「通感」?
※通感例句及簡析
※通感手法的幾種類型??
※有沒有香水給人感覺是「森林中的薄霧」?
※論詩的通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