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和孫中山在南洋的競爭:分裂華僑社會
李懷宇
2011年11月01日11:00來源:《時代周報》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微博 列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
推薦至人民微博: | 用戶名:密碼:看看微博 |
在華僑的社會裡,他們鬥爭得很厲害,可以說是把華僑社會分裂成兩部分當時支持康梁的人很多,因為他們是有地位的,當過皇帝的老師。而且,他們逃出來是幸運得不得了—本來康有為、梁啟超都會被殺掉的,運氣好逃出來了,所以他們地位是很高的,大家都很尊重他們,尤其他們是很有學問的人。但是孫中山有強處,他是普通人,尤其在華僑私會黨的影響很大。 |
史學家王賡武是南洋歷史的權威,早在大學時代就對孫中山和康有為在新馬的歷史進行研究。他的第一篇研究文章是寫戊戌政變之後康有為的保皇黨在各地的影響,與孫中山的革命黨互相的鬥爭。康有為與孫中山同為廣東人,與南洋皆有淵源,彼此之間在南洋的活動遠非今人想像得如此簡單。 光緒死去,爭論結束 時代周報:你研究康有為、梁啟超與孫中山等人在南洋的歷史,充分利用了新加坡的地利之便,有什麼新的發現? 王賡武:在華僑的社會裡,他們鬥爭得很厲害,可以說是把華僑社會分裂成兩部分。現代很多人不注意,其實當時支持康梁的人很多,因為他們是有地位的,當過皇帝的老師。而且,他們逃出來是幸運得不得了—本來康有為、梁啟超都會被殺掉的,運氣好逃出來了,所以他們地位是很高的,大家都很尊重他們,尤其他們是很有學問的人。但是孫中山有強處,他是普通人,尤其在華僑私會黨的影響很大。因為孫中山是從私會黨裡面出來的,當時的興中會,後來的致公黨都是這個背景的,所以,華僑社會裡平民很同情他。華南的反滿精神還保持著,尤其是在私會黨里。私會黨是天地會、上帝會背景,在新馬,1949年以後私會黨還有一些保留著反清復明的儀式,天地會的勢力還是有的。所以,孫中山有他們的幫助,康有為就不走這條路,康有為的支持者一般是大商人,走正統的路線。 時代周報: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康有為、梁啟超一派與孫中山、黃興一派在1911年之前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王賡武:非常激烈,現在很多人不大注意,以為國民黨是必勝的,當時誰知道呢?這都是後來國民黨寫的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我看到的一手資料,聽人家講的故事,從兩派出版的報紙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們都有自己的報紙,互相批判得很厲害的。平民是傾向反清,他們雖然尊敬康有為和梁啟超,但是平民的集團就不欣賞保皇這一點,保皇就變成保滿了。但看國家將來的發展,革命打起來了不得了,國家混亂。康有為很少講這些問題,不過梁啟超談得很多,國家內亂的話,外國會更猛烈地來侵略中國,為了保留中國的版圖,還要維持著清朝,當然他還有很多複雜的理由。 總之,他主要的想法就是保留中國的版圖。像孫中山的革命道路沒有辦法說清楚,革命真的打起來,外國人一定會插手的,不管是英國也好,日本也好,俄國也好,他們都等著看你怎麼辦,所以有這種憂慮。他們到處都爭論,不論是在美國也好,日本也好,香港也好,新加坡也好,在報上可以看得出來,最初兩個勢力是差不多的,不過光緒死了之後爭論就結束了。康有為也沒有好講的,保什麼皇呢?他的主要說法站不住了。 孫中山是真正的政治家 時代周報:有一個史料講,康有為自稱擁有光緒的衣帶詔,他用這個募捐到很多錢? 王賡武:有聽說,到底是怎麼樣我不清楚。最初很多人支持康有為,可能一直到1905年還有人捐錢支持他。他1898年逃出去了,很危險,當時滿清要暗殺他,他跑到海外受到英國人保護。當時很多人願意捐錢給他,就是要保皇,把慈禧太后那一幫人打倒,這是滿清內部的分裂。到1908年就沒有話說了,時間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時代周報:孫中山也是一個募捐的高手,他到南洋來也是捐錢,聽說演講很有煽動力,廣東人講他是「孫大炮」? 王賡武:孫中山實在是很有本事,他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歷史第一個現代化的政治家。孫中山以前沒有人談政治,所謂政治不是政治,還是宮廷裡面官與官之間的爭鬥。真正走現代化政治道路的,孫中山是第一個。當時章炳麟他們在日本搞的政治其實不是政治,只是討論、爭論,只是講思想、學術,講中國的前途,那是組織政治。坦白說,中國是有組織政治這個傳統,那是私會黨的傳統,是反清復明的造反,是老一派的打天下的觀念,但那種政治不是現代化的政治,那是傳統政治。 孫中山是在外國長大的,受外國教育,所以他知道外國的政治是怎麼一回事。中國沒有這個概念,中國都是士大夫階級跟宮廷里的人爭執,在外面是平民、武俠走江湖的私會黨打天下的精神,這是中國傳統的政治,不是在上層就是在下層。但西方的政治不同,西方也不完全是民主政治,也有貴族政治,組織政黨,公開地一方面爭權一方面討論,有意識形態的爭議,那是中國沒有的政治。孫中山就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別人也有,但他是第一個專業的、終身從事政治的現代化政治家,成敗是另外一個問題。他成不成功我不敢說,但他就是不停地在做,而且公開地談政治。革命政治的各種手段他都考慮過,打也可以,談也可以,去妥協去交涉都可以,這是新的政治手法,而且是公開的。其實談起孫中山,沒有別人像他那樣的,黃興就沒有他這一套,黃興到底還是比較傳統的,其他人更比不上他了。章炳麟根本就不是政治家,他是偉大的學者。孫中山是政治家,後來的青年學生就學他,像汪精衛、胡漢民都跟著他,學他的組織性。後來,士大夫階級家庭的書香子弟,看清楚老的一套行不通了,就跟孫中山走新的路。但這是少數,大部分士大夫階級的人後來是因為科舉制度停了,沒有辦法才考慮參入到政治去。 共和國概念來自海外 時代周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政府倒掉了,南洋的普通老百姓怎麼看這種政權的變化? 王賡武:沒有直接的材料來了解他們有什麼看法。普通百姓都很辛苦的,也沒有念過什麼書,不過他們也可以看看報紙。我猜想,因為他們都有私會黨的背景,多多少少有反清復明的概念,所以他們對清朝沒有感情。對清朝有感情的是士大夫階級。滿清在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這些地方殺人殺得那麼厲害,江蘇、浙江也受影響,所以南方人一般對滿清沒有感情。北方的漢人可能也沒有什麼感情,不過他們也習慣了,跟他們待得更久一點,北方人的風俗習慣可能跟滿洲人比較接近。南方人根本不同,很多想法出發點都不同,所以從他們的觀點來講,清朝被打敗是好事。 但是什麼人來代替呢?孫中山就是他們的領袖,大家都承認他是第一任的臨時大總統,他居然說來建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沒有人真的了解共和國,可能當時孫中山身邊少數的幾個人知道什麼是共和國,而且這個共和國的概念根本就是海外的概念。 時代周報:海外還有其他人知道共和國這個概念嗎? 王賡武:我看到一些別的材料,在香港已經有別的人考慮到了,不只是孫中山一個人。總之是在香港長大的這些人,受過外國教育,就考慮到皇帝這個概念行不通的,把滿清趕走之後,誰來做皇帝?哪一個漢人有資格做皇帝?這個概念已經受到許多人的懷疑。孫中山也不要做皇帝,他也自認沒有資格做皇帝,他宣傳一種新的制度—共和國的制度。在香港,19世紀已經有人在報刊上討論這個問題。孫中山就是從討論之中也想到了共和國,什麼是共和國呢?武昌起義的時候,沒有人有一個真正的藍圖,後來商量了,黃興有他的想法,孫中山有他的想法,各有各的想法。在北方的袁世凱根本不懂共和國,他都要做皇帝了,成立共和國,他也是不得已,當總統,他也不懂總統是什麼回事,所以他最後也當皇帝了。他沒有別的路好走,他也不知道怎麼做總統,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但是,漢人之間心裡也大概了解,哪一個漢人有資格做皇帝?袁世凱絕對沒有資格,所以他要當皇帝,大家都反對:你有什麼資格做皇帝,你還是一個失信於滿族人的人。那種情況實在很亂,海外華人怎麼懂得中國該怎麼辦?總之,把滿洲人趕走大家都愉快,是好事,但是用什麼東西代替,大概也不清楚。孫中山是南方人,而且在南洋待過,大家也捐過錢給他,也聽過他以前是多次的失敗,大家當然支持他。 還有一點,南洋在清末已經開始辦華校了,華校就是小學而已,福建、潮州、廣府、客家都辦小學,會館支持自己會員的子弟上學。到了辛亥革命以後,就變成新式的學校。
(責任編輯:董倩超)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顛覆你心中的孫中山
※一位不被「帽子」遮蔽的孫中山
※葛劍雄:孫中山,兩岸走向統一的共同旗幟
※孫中山病危時汪精衛與湯爾和的中醫之爭[讀窗論壇]
※中山玉櫃服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