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的立意和煉意

詩詞的立意和煉意

劉景玉

立 意

1、詩以意為主。

大家知道,詩以意為主,這是中華詩詞能傳承數千年的靈魂所在。現在來看,老祖宗定下的章法不錯,所以,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什麼是「意」呢?意就是作者創作的作品所集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後漢書》作者范曄在《獄中與甥侄以自序》中所說:做詩文重在內容,不僅僅在辭藻上下功夫,「常謂情志所託,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莊子《天下篇》中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教篇》中說:「詩言其志也。」那什麼是志呢?歷史上的志,指的是思想、志向、抱負等。這是因為秦以前,先人們所掌握的辭彙不多,所以,「志」也包含有」意」的意思。這在後來鄭玄注釋《尚書》時就作了說明。他說「詩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毛詩序》對這個問題作了進一步的解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隨著抒情詩的發展。《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故後來又有:「志即意和情感」之說。唐人杜牧說:「文以意為主,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清人王夫之也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毛澤東在為《詩刊》題詞時,毅然只題了「詩言志」三個大字。這說明,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當代,詩詞創作都離不開言情、言志。由於志和情都屬於人們的精神世界,都是作者心意的表達,故詩作者們寫詩填詞時,應重在立意。

在中國詩史上,曾經有重情、重志和情志一體的三派,雖在他們各抒自見,卻均離不開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大多的作品都對人們的思想、社會形態起到了啟迪、教化的作用。像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于謙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的《過零汀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陳毅的《梅憐三章》(創業艱難百戰多,斷頭今日又如何?此去靈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葉劍英的《五古》(攻城不怕堅,攻書不畏難;科學有險陰,苦戰能過關)……還有近代立意新穎的諷剌吃喝風的詩:會議華筵次第開,廚師知趣費心裁。烏江千載西風冷,又見虞姬賦別來。千萬首好詩、好詞,都嚮往著美好的世界奮鬥、謳歌和寄意……

如何立意呢?我前年講詩藝時,講過這樣一段故事:

大唐開元冬,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位文人同時從軍西北涼州,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天氣很冷。三人不甘寂寞,來到一個酒肆飲酒祛寒。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談論著天下事,興緻都很濃。這時,一位買唱的伶女手彈琵琶,面對著牆唱了起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曲子十分優美,唱得也非常感人,詞又是描寫軍旅生活的,特別能打動前來飲酒的軍營將士的心。在一片喝采聲中,他們看到了牆上寫的正是姑娘唱的,那就是詩人王翰在涼州從軍時留下的絕句。王昌齡對高適、王之渙說:「我們都是有點名氣的人,人家所唱的詩雖好,聽後心裡總不是滋味。兄弟們平時沒有比過高低,不妨今天各人來和詩一首,一來嘛交伶女彈唱助興,二來嘛比比誰的詩好,不知兄弟意下如何?」高適、王之渙立即贊同。於是,叫店家找來紙筆墨硯,由年齡稍長的王昌齡開頭,王昌齡從王翰「欲飲琵琶馬上催」詩句中得到啟發,就以琵琶為切入點、以邊塞懷情來作立意詩一首: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送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風高秋月照長城。

交與伶女唱別,接下來該高適了,他認為雖然軍旅生活苦寒,兄弟在一起喝酒也應歡快,再寫愁就沒有意義;於是便以邊塞寄情來立意揮毫寫下: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伶女又啟動朱唇,姣聲唱罷,眾人叫好。現在該王之渙了,他想:他們二位的詩,的確不錯。我如果不另闢途徑,實難取勝於二位兄長。躊躕一會,眉頭一展,自己何不該以邊塞風情來立意?於是,馬上運筆如風,和上一首《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獻上,伶女動情彈唱,滿座皆驚,人人無不叫好。王昌齡、高適贊道:「兄弟果奇才,造語穎妙,我輩不及也。」王之渙道:「哪裡、哪裡,昌齡兄的詩寄情高遠,高適兄的詩警世誨人,王翰公的詩氣勢奪人,都令兄弟欽佩之至。」高適道:「之渙兄不必過謙,你那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立意才高遠哩!」

從以上的故事來看,只要有了詩情,並以新奇的思維來立意,是不乏寫出好詩來的。

2、意在筆先。

即寫詩先必立意,「意」是全詩、全詞或全文的統帥,它對你的作品起有決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導作用。因為,雖然我們平時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卻不可能把許多素材在一首詩、詞或曲中和盤托出,羅列紙上。那樣的話,就會和開雜貨鋪、記流水賬差不多,哪能像詩、詞和文章呢?因此,首先要分析、要有取捨,選擇合符自己的意而用之。這也是構思的前過程。如果作者沒有這個前過程,心中無數,腦內空空,就不能像搞建築那樣在施工前擬定一個明確的方案來,也就沒有主意,就不可能建造出完美的建築成品來。一句話,意應在筆先。

有人問筆先做甚麼?我說,先是觸,也就是對物事的接觸和感觸。再是思,如激動、感奮、歡快、悲憫、愁煩、憎恨等等。通過思(思索和尋味),也就是在作者的反覆醞釀、推敲之後,再確定自己的目標。其次是「打腹稿」。說到打腹稿,我不得不講一個故事: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每次寫作之前,磨墨數升之後,要躺在床上蒙頭靜思。無論家人外人,大事小事,他都心無旁顧。當他掀開被頭,也就是打好腹稿、思慮成熟以後,立即一躍而起,揮筆疾書,一口氣便將詩文如行雲流水般地在紙面上表現出來。王勃的行為說明,打好腹稿以後就可以動筆做文章了。再其次是運筆。過去,有古人說:「立意靠靈感」,有人問:靈感又靠什麼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靠知識的積累,靠素材的掌握。所以,有今人說:「積累好比補充營養,醞釀好比好比十月懷胎,運筆好比一朝分娩。」這話也不假,當我們通過知識的長期積累以後,一旦接觸素材,來了靈感(即:明確立意),詩興一發(即:情志倍增),就會雲涌筆端,一氣呵成一首好詩、好詞,或一篇好文來。

3、立意要高。

作者寫詩、填詞和作文的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就個人怡情養性來說,也是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讀者讀詩、讀文,是希望從中獲得教益,得到某種啟發和提高。這種既豐富精神生活,又提高文化素養的事,本身就賦與高雅、聖潔的含義。如果我們以低俗、消極的思想內涵去充斥它,勢必褻瀆自己的心靈健康,褻瀆他人的玉潔,褻瀆社會道德,褻瀆人類正氣。所以,我們作人要有人品,做詩要有詩品。對於作者的人品和詩品,讀者可以從作者的詩文中解讀出來,因而,作者在做詩、作文前,立意一定要高,才能與人類社會合拍,才能宏揚民族精神,才能達到陶冶自己的情操、對他人啟迪、教益的目的。

這裡我再講一個故事:唐天寶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秋天,杜甫、高適、岑參、儲光義、薛據等五位詩人,相繼在長安登大雁塔。他們在高塔上看到了喧囂的市井和達官貴人的豪車寶馬,看到了遠處的秦山逶迤蒼然;聽到了深宅大院內傳出的歌舞和酒色之聲,感慨油然而生。於是,個個都即景賦詩。唐詩中,前面四位的詩都流傳了下來,只有薛據的詩至今沒有現世。這情景,與我前面講的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的故事一樣,背景也為同一物事,只是立意不同。正因為立意不同,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所寫出來的詩品格與層次高低不同。

高適的詩是:盛時慚阮步,未宦知周防。輸效獨無因,斯焉可游放。他的發感是自己地位卑微,對不被重用,遭到游放的牢騷。

岑參的詩是這樣:凈理了可悟,勝因夙可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這是他在大雁塔上參悟佛理,決定棄官修行的心際。

儲光義的詩是:俯仰宇宙空,庶隨了義歸。則力非大廈,久居亦已危。(註:則力,古漢字,單指山高大貌)這是他登大雁塔後感到宇宙空虛、人生危艱的真實寫照。

杜甫的詩是: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禹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

當時,唐玄宗李隆基的朝政已經非常腐敗,安祿山蓄謀叛亂已成定局,大臣們陶醉在歌舞昇平中,一個個忘乎所以。杜甫從這座高塔中預感到國家長此以往,將會像秦山(終南山)一樣,一旦破碎,會使涇渭二水亂起來,難分清濁。皇家的顯貴和獨尊,臣子的忠奸,百姓的善惡,也一定會在動亂中淹沒。到時,回首叫禹舜,蒼梧雲正愁,即使先聖轉世,也幫不上忙。他是在為即將破碎的山河而憂心,為人民的安寧而憂心,想到將會不再有禹舜那樣的清平世界了,憂國憂民之心就促使他發出呼天嗆地的嗟嘆。

讀者可以從中看到,四位詩人登臨勝景,由於思想境界不同,即使背景一樣,所立之意也不會相同。所作的詩的品位和層次也不一樣。詩中可以看出,即便社會環境如此糟糕,高適還在為計較個人得失面發牢騷,岑參看破官場腐敗,決定棄官修行,逃避現實,儲光義只感心內空虛,一旦國家危難到來,只能當逃兵。唯有杜甫,他不但有敏銳的目光,還有博大的胸懷,為了國家和人民在那裡呼喊。所以,他的詩品的層次高於別人。難怪會被後人稱為詩聖。

再說,我們主張立意要高,並不是說我們寫詩只能寫政治性很強的詩。因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寬廣的,其精神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既然歷史上無論古代還是近代,許多愛情詩,山水風景詩,花鳥詠物詩,以及親情、友情、懷鄉、愛國等為題材的詩詞,至今為人民傳誦、百讀不厭。那麼現在,對真摯、純潔、忠貞愛情的歌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追求,對生死不渝的友情、對勤勞淳樸的民風,對勇於奮鬥、不屈不撓、和睦友愛的民族精神的弘揚,又未嘗不可高吟低唱、大書特書?所以,我認為我們的作者:無論你從生活的海洋里取哪一滴水,只要有益於精神文明建設,有益於凈化人們的心靈,有益於陶冶自己的情操,都可以立意。只要我們的作者在寫詩、填詞、作文中意存高遠,就能在自己的文化天地中有所作為。

4、不能因詞害意。

記得唐朝詩人崔護寫了一首絕句《題城郊南庄》。寫的是他在一年春遊時的感慨:第一年春天,他在城郊南庄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第二年春天再去,只見桃花依舊,那位姑娘卻不見了。於是他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寫成後,反覆吟詠,覺得「意未完,語未工,」有了去年這天,沒有今年今天,而且詩也不怎樣合律,第三句「人面」與第二句的「人面」在句子開頭就重複(絕句中的用詞不允許重複的)。崔護是當時的美男子,詩風和他的人一樣,力求完美。所以,他就準備進行修改。他想來想去,兩年中三月這天確實不能用恰當的詞來避免雷同,重複的「人面」也不好用其他的字來替換,因為一代替後全詩就變了味了。所以,他總想不出較之妥貼的句子來。後來,他遇到劉禹錫,談到此事。劉禹錫和崔護都是中唐進士(劉禹錫中進士是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崔護中進士則是貞元十二年,即公元796年,只比崔護早一科)。他為人豁達,詩風貼近民眾。考慮再三之後,認為這首詩無論從情感和意境上看,都很不錯,建議崔護:這首詩雖然犯了絕句之忌,卻不能因詞而害意,還是保持原貌為好。所以,《全唐詩》載崔護這首詩時仍取原貌。我們細讀唐詩,不難看出:唐代的詩人,是最講究格律的(背景:唐科取士,多以詩考),對於一些大詩人寫詩,他們寧可不合律絕,也不以詞害意。所以,《詩人玉屑》評點說:「蓋唐人工詩,取意為主。」至於《中國古典詩歌文庫》注釋中另有一說,即將第三句中的「不知」改作「只今」,那也只供我們參考。

煉 意

前面講了「詩以意為主」、「意在筆先」、「立意要高」和「不能因詞害意」的問題,大家明白了它的含義和必要性之後,接下來,我們該接觸的是煉意的問題。

什麼是煉意呢?所謂煉意,就是指作者從紛紜繁雜的社會生活中,從浩如煙海的素材中,從千變萬化的感情活動中,經過觀察、反覆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提煉出一個能夠反映生活本質的主題,作為指導、貫穿詩詞作品的思想和感情。

如何煉意呢?這得從正視社會,接觸社會生活說起。因為我們做詩、填詞的目的是反映社會生活,展示內心世界,陶冶自己情操、宏揚民族精神、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為凈化、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服務。如果沒有健康的思想,沒有濃厚的感情去正視社會、認識社會、接觸社會生活,是不容易、也不可能達到立意、煉意的目的的。

其次,煉意要工。工是什麼?是投入創作思維精力的尺度、細度和精度。古人說:大凡做詩,要「工於煉意」,就是說我們為了寫出好詩來,要多思維、多提取、多練達。誰都知道,劍要多磨礪,磨礪次數多的劍必然鋒利。「寶劍鋒從磨礪出」,這是真理。如果我們不像磨劍那樣反覆作工,就不會創作出精美的詩文來。

煉意怎樣才能達到「工」呢?我認為應掌握如下三個要領:

1、首先要精。

也就是立意要簡明集中,要做到一詩一意,防止「二意兩出」。即:一首詩,只能有一個主題,一個中心。這樣,才能集中全詩文字,抓住重點,把這首詩的主題鮮明而突出地表現出來。《文心雕龍·鎔鑄》篇說:「二意兩出,義之駢枝也。」因為二意兩出,全篇就失去中心,失去統帥,戰場上失去統帥要打敗仗,做詩、寫文章失去中心思想,必定東拉西扯,好像人的一個手指上再長出了一根手指,太不雅觀。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藝術品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先應當有一個焦點。就是說,應當有這樣一個點,所有的光集中在這一點上,或者從這一點上放射出去。」所以,立意一定要單一明確.明人魏禧《日錄論文》中說:「作文者,能善於作刪意。」當你做詩之前,你可能有許多想法、有許多情緒在激動。可你在動筆時,卻只從其中挑選出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感受最深的那點來寫。為了突出那一點,你得把那些浮淺的、一般的想法統統去掉,這是立意的要訣。一首詩本來很短,要把一個意思鮮明而突出地表現出來,已經很不容易。如果你再想說兩個、三個意思,而且總想面面俱到,那就什麼也說不清楚。自己都說不清楚,更別說鮮明、生動地感染別人了。

再說精,不僅對立意要如此要求,而且對詩的內容要求也要精。內容不簡練,繁冗的內容不但詩中的句子裝不下,而且沖淡主題,讀起來乏味。這是由於詩比其他文學體裁要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以及它的篇幅短,字數有限所決定的。因此,要求作者必須選取和提煉最能反映生活本質,最富有特徵的事物,抓住由此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感情實質才行。以毛澤東的《長征》詩,是一首七律,內文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綜觀我國反映長征的文藝作品,有許多電影和多幕戲劇,有許多回憶錄,也有許多長篇巨著和詩詞,它們都不及毛澤東主席的這首七律。毛澤東只用八句五十六字,就集中和概括地反映了紅軍在長征途中所克服的艱難險阻,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抒發了他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家那豪邁的情懷。可以說這首詩的內容,是對長征中許多複雜事件,進行最集中、最概括的總結。的確是詩文中最精鍊、最生動的典範。所以,我們說精,就是要用一句話代替許多句話,用一件事代表許多件事,以表代的手法來實現「精」。

李白的《靜夜思》突出一個「思」字,馬致遠的《天凈沙》突出一個「愁」字,有同工之妙,建議詩友們溫習一下,從中得出教益來。

2、其次要新。

這裡所說的新,是指新意。也就是立意要新。

大家知道,要求新,必須要有所創造,因為有創造,才能有新。上層領域裡,「言前人之所未言,發前人之所未發」,「脫世俗之見」。就謂之創新。換句話說,你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應該不雷同於前人,不同於世上庸俗的看法,能給人一種新鮮感,也就為新了。

再說:立意要新,是文學藝術的本質所決定的。文學是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豐富而紛繁的社會,總是在不斷發展、不斷前進,新陳代謝,各個時代中的詩人,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遭遇以及不同的思想見解,所以,每個詩人創作的東西,既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又呈現出他本人的個性特點。綜觀詩海,所有成功的詩作盡不雷同。清人趙翼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我們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隨時隨地湧現,我們的創作應該反映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抒發新的激情。

宋代詩人陸遊寫過一首詞(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遊是詠梅的能手,這首詠物詞,他托物言志,讚歎為人的堅貞品格與高尚情操。他筆下的梅花,和他以前及同時代文人所寫的,已經頗異其趣,其中隱喻詩人在黑暗環境中孤芳自賞,不甘同流合污和至死不變的堅貞的愛國之心。所以,歷代詩家認為是首好詞,廣為傳誦。1961年12月,毛澤東也寫了《卜運算元·詠梅》,同樣托物言志,自序說:「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題材相同,而立意全新: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詩通過對梅花的讚美,表現了革命家堅貞不屈、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和謙遜自處、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以及解放全人類為最大幸福的廣闊胸懷。

可見,同樣的題材,在毛澤東寫來,立意全新。他是在新的現實的土壤上,對生活有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反映出新的時代精神。

我們的生活不同於古代的生活,我們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古人的思想感情,只要敢於反映現實生活,抒發個人真實的思想感情,是不會與古人雷同的。要脫陳去俗,銳意創新並不難。

當然,新要新的正確,新的有理。前些時期,所謂「新現代派」的詩,主張「性解放」,散布懷疑、頹喪、悲觀、失望和極端個人主義。其實,那不是「新」,只是精神垃圾。

3、最後要深。

這裡所說的深,是指煉意的深度。作者寫詩,就是要立意深遠,感人肺腑。用情之深,才能感人之深。用意之深,才有功效之大。這是作者要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挖掘生活源泉、提高創作精度的底蘊。因為,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好的詩詞)言理,就是應該至理,這樣才能發人深省;言情,就是要至情,才能感人動情;即使詠物寫景,也要形象鮮明,使印象深烙讀者腦底。這樣,才能達到我們寫詩、填詞、作文章,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展示內心世界,陶冶自己情操、宏揚民族精神、謳歌真、善、美,為凈化、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服務的目的。杜甫的《兵車行》,描繪了戰爭所造成的人民苦難,刻划了妻離子別,田園荒蕪的慘狀: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末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杷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統治者連年窮兵黷武和殘酷剝削給人民造成的苦難,不但尖銳地揭露了現實的矛盾,而直貫穿著激昂悲憤的強烈感情,感人至深。

王之渙《登鶴雀樓》是一首寫景而寄寓哲理的詩,把理、景、情、事融為一體: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運用淺顯而樸素的語言,說明了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事無止境,希望達到更高的目標,必須不畏艱難,勇於攀登。因景悟理,言寄深遠,發人深省。

然而,煉意「深」,不是不經用工,輕易就能達到的,即使古代大詩人,也不能每首詩都言出至理,抒出至情,繪景就能達到優美極致的。但他們的名篇佳作,都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深層次的感情和神似極致的景物。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力求自己的創作達到立意深刻、感情深厚的境界。

(來源:《詩詞百家》 2015年第五期)


推薦閱讀:

焚琴煮鶴 《中國古典詩詞感發》王維詩品論
【格律詩詞】朱際展七絕專輯:晝有清涼夜有香 詩人哦處近村江
王玉德詩詞
風雅頌詩苑詩詞聯選登(第100期)
古詩詞閱讀方法例談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