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徵
興隆窪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是中國東北地區現已確認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為迄今所知最早採用真玉(即陽起石和透閃石結晶體)製作玉器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興隆窪文化玉器作為東北地區玉文化的基礎,可能是本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玉器以及青銅時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的直接源頭。興隆窪文化玉器在內蒙古境內的出土地點主要有敖漢旗興隆窪、興隆溝,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錫本包楞,林西縣白音長汗等,遼寧省境內者主要為阜新查海。敖漢旗興隆窪遺址自1983年至1993年先後經過六次發掘,揭露面積多達3萬平方米,發現房址170餘座,清理居室墓葬30餘座,是中國目前所知時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中有玉玦、匕形器、玉斧、玉錛等出土,該遺址117號墓中的一對玉玦,出土時置於墓主人兩耳旁,當為其生前所佩之耳飾,這開創了玉玦使用方法的先河。
敖漢旗興隆溝遺址於2001年至2003年歷經三次發掘,共揭露面積6000餘平方米,清理房址37 座,居室墓28 座,出土玉玦、弧形玉飾等。4號居室墓的主人系一未成年女性,出土時頭骨立置,四肢散亂。墓中出土兩件玉玦,一件嵌在頭骨右眼眶內,另一件出於填土內,這與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女神頭像眼眶嵌入圓形玉片的現象相同,都應起到「以玉示目」的獨特作用。11號房址中出土的1件弧形玉飾,形制規範,做工精細,一端鑽有圓孔,恰呈半壁之形,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一件玉璜。
巴林右旗洪格力圖遺址為一處積石冢性質的墓地。由於盜掘破壞嚴重,已無法看清墓穴形制及遺物出土位置,墓主的屍骨幾乎蕩然無存。1997年在此出土玉玦8件、匕形器1件、玉斧1件、玉石料1件;其中7件玉玦可按大小依次排列成為一組,顯然不是作為耳部的裝飾品,而可能具有禮儀用玉的性質,此類習俗在東北史前玉文化中尚屬首例。
1982年巴林右旗錫本包楞墓葬出土玉玦1件、匕形器2件,系當地牧民挖土所獲。後經專業人員現場調查以及發現者回顧,判定玉器出自一座長方形淺豎穴土坑墓內,玉玦位置墓主人頭部,匕形器出自其腰部。
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於1986年被首次發現,後歷經1988、1989、1991年三次發掘,揭露總面積達7264.3平方米,共清理房址40餘座,墓葬7座。其中,墓葬中出土玉器 7 件:玉玦2件、玉管4件、玉蟬1件;在遺址西南山頂的一處表土層中,發現玉錐1件;在27號探方第二層出土葉蠟石嵌蚌殼人面形飾1件。該遺址保存較好,玉器出土位置多比較清楚,為研究其功用及佩戴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南2.5公里處。出土玉玦6件,玉管狀珠1件,玉匕形器1件,玉斧2件。
興隆窪文化玉器均為小型製品,其色澤呈淡綠、黃綠、深綠、淡青、乳白或淺白色,皆屬陽起石一透閃石軟玉類。玉器的種類主要有玦、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玉玦是興隆窪文化玉器中最典型的器類,出土數量最多,通常成對出自墓主人的耳部,也有少數出自房址的居住面上或遺址的堆積層內。其形制分為兩類:一類呈圓環狀,側面有一道窄缺口,體中部略起脊,橫截面呈多角形或近似橢圓形,內外側邊緣略薄。匕形器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出土數量僅次於玉玦,多成對出自墓葬中,也有少數出自房址或遺址的堆積層內。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末端平齊,前端呈圓弧形,緣部磨薄,靠近末端中部有一自單面鑽成的小孔。興隆窪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藝具有早期玉器的原始特徵,又有其進步的一面。從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看,興隆窪先民能夠將玉材從石材中分辨出來,並已初步掌握了切割玉材以及拋光、鑽孔等技術。玉器的造型題材可分成裝飾類與仿工具類兩種,具有開先河之風範。
推薦閱讀:
※讓玉器立體感十足的雕刻藝術,你知道嗎?
※請問最近哪兒有拍賣會嗎?我爸爸收藏了瓷器。家裡想賣掉給我哥買房子。但是查了一下,不知道哪兒可以拍賣。
※一隻神奇手鐲竟讓女漢子變成軟妹子。
※玉見中國(一)丨和田玉里的中國文化之「玉」與文字的創製
※精美的玉器肖像雕刻作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