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壽禪師:云何三乘等人,見佛有其差別?
《宗鏡錄》卷第十六
問:無性理同,一時成佛者,云何三乘等人,見佛有其差別?
答:隨心感現,影像不同。自業差殊,非佛有異。觀一水而俄分四等,皆自見殊;共寶器而飯色不同,非他業變。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即真如心,是法身佛。且法身無相,真性無形,形相尚無,云何差別?皆是自識,照影不同。
如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劬師羅長者,覩三尺而發心;無邊身菩薩,窮上界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無盡。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白父王,及勅阿難,吾今為汝,悉現具足身相。說是語已,佛從座起,令眾俱起,令觀如來。從頂順觀,至足輪相;復從足相,逆觀至頂。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執鏡,自見面像。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能毀佛禁戒者,見像純黑,猶如灰人;五百釋子,但見灰人;有千比丘,見赤土色;優婆塞十六人,見黑象腳色;優婆夷二十四人,見如聚墨;比丘尼,見如白銀;優婆塞、優婆夷,有見如藍染青色。四眾悲淚,釋子拔髮碎身,自述所見。乃至佛各為說,過去宿因,致茲異色。故《識論》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
又《密跡經》云:一切天人見佛色量,或如黃金白銀、諸雜寶等,乃至或見丈六,或見一里,或見十里,乃至百億,無量無邊,遍虛空中,是則名為如來身密。故知隨見不同,跡分多種。不唯見佛,觀法亦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
如《大涅槃經》云: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乃至八相成道,不出剎那際三昧門,隨眾生見聞,自分時分。故先德云: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剎那際者,以降生時,即是成道時,即是度人時,即是入滅時。何以故?以一切法,同時俱成故,一成一切成。
《華嚴經》雲「不離覺樹而升釋天者」,疏釋云: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云不離覺樹而升釋殿。法慧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此而升也。
又古師釋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彼用,故說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云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四由一即一切故。樹在天上,不起等准前。五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云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法界大會門。
《不思議經》云:以一切佛,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焰等。一切眾生,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見。想能作佛,離想無有。如是三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
《普賢觀經》云:爾時行者,聞普賢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想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無量壽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無量壽經》,為中下之機,作十六觀想,令韋提夫人等,暫現佛身,恐生外解,故有此說。「是心是佛」之文,令生實見。
《華嚴出現品》云: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於水。佛智海水,亦復如是,流入一切眾生心中。若諸眾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凈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為如來心相。
又《問明品頌》云: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眾生心故異。又頌云:譬如凈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眾報。
《起信論》云:複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周遍法界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其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又,凡夫等所見,是其麁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為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凈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
古釋云: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識,計有外塵,即是分別事識義。今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事識分別計度,迷於唯心,故言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無有分劑。故云:取色分劑,不能盡知。
推薦閱讀:
※華方田:永明延壽的禪凈思想及其特點
※X74n1465 三時繫念儀範 (一卷) 【宋 延壽述】
※陰德延壽論
※【詩社雅集】延壽詩協|五律《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