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3歲幼兒智能開發

訓練寶寶的視覺空間  "方向感"是視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方向感不好的人經常會迷路,對於其他的一些視覺元素掌握度也較低。你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迷途羔羊"吧?那就一起來玩玩視覺-空間智能的小遊戲吧!   常常聽到別人說,某人方向感不好,一天到晚迷路,或是去過的地方很快就不認得了,這樣的情形,其實就是由於視覺-空間智能方面的弱勢所造成的。因此,這些人對於空間方位:上、下,左、右,里、外,前、後;方向:東、南、西、北;還有其它視覺元素,例如:距離、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較低。除此之外,還包括了繪畫時的構圖,布置傢具時的位置等,也都會受影響喔!   爸爸、媽媽、寶寶,預備,遊戲開始嘍!   6個月以下寶寶   遊戲1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兒歌:   這是我的右手舉高高,   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動作:   根據歌詞做動作,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   讓孩子可以通過雙手的擺動來練習雙手的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方位的認知。這樣的遊戲非常適合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玩。   遊戲2 找玩具   Tips 1   您可以試著將玩具先放在寶寶的面前,然後用小毛巾或小紙盒蓋起來,讓孩子自己將玩具找出來,練習孩子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紙盒的裡面。   Tips 2   您也可以將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裡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遊戲3 堆積木   給寶寶2-3塊積木,先堆一次給孩子看看。可以往上堆高或是並排排成長長的一條,然後讓孩子模仿。   Tips   當孩子越長越大時,積木的數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6個月以上寶寶   遊戲1 捉迷藏   對於已經有移動能力,例如會爬行的孩子,我們就可以來玩捉迷藏的遊戲了!順便練習聽音變位的能力,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叫小朋友的名字,讓小朋友找找看你在哪裡。   Tips 1   對於較小的小朋友可以在較小的範圍當中練習;較大的孩子,就可以整個家中安全的地方來玩!   Tips 2   在這過程中,孩子必須去判斷聲音的位置、距離、遠近。   遊戲2 七巧板   對於1歲以內的小朋友,要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圖形是有些困難的。父母可以隨意地讓孩子去拼湊,讓他熟悉這些不同的形狀,不同長度的邊,當然您可以先示範一些排列給寶寶看。   遊戲3 散步   對於常走的路或距離較近的地方,沿路走時,就可以和孩子說,我們該左轉或右轉,或是走到某一個特別的標誌性地段(如便利商店)時應該要……   Tips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偶而還可以讓他來帶路。 怎樣讓孩子愛上識字?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不管是走迷宮還是智力測試,只有我們家長或老師在讀出它的詳細要求之後,孩子才會開始思考完成。我們的孩子是聰明的,在一定時期,孩子之間的差異不再體現在智力上,而僅僅是識字多少的問題。   但一般認為識字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怎樣讓孩子愛上識字呢?   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讓他樂意學。孩子天真活潑,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將一些字稱為"字娃娃"、"字寶寶"或"小客人",讓孩子有一種親切感。親切自然的稱呼,能喚起孩子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起來。孩子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巧設各種有趣的場景,使孩子饒有興趣地識字。比如,與孩子一起布置 "字寶寶的家",或一起玩"字娃娃來我家"的遊戲等。   善於變換形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讓孩子保持學習漢字的興趣,就要以多種形式進行。遊戲是孩子的最愛,我們要找准遊戲與所學內容的結合點,讓孩子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比如,家長或老師可以和孩子用字卡來打撲克牌,每人抽取五張,然後將認識的字放下,遊戲結束後,如果一個孩子手中留下的撲克牌比對方的少,那麼,這個孩子就是本場遊戲的冠軍。

手指的運動讓寶寶更聰明  孩子到了3歲左右,隨著思維和動作的發展,產生"自己動手"的願望,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鍛煉孩子的手指靈巧程度,開發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遊戲或者簡單勞動在家庭中就可以辦到,父母不妨讓孩子多鍛煉:   撕紙   拿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自由地撕成條、塊,並可以根據撕出的形狀想像地稱為麵條、餅乾、頭髮等等。如果家裡有縫紉機,媽媽可以在比較硬的紙張上用縫紉機踏出針孔組成的各色圖形,讓孩子撕下來玩。   折手帕、紙巾   手帕、紙巾都是柔軟的,可以隨便折成各種圖形,教給孩子怎樣折出角、邊,折成紙船、紙鶴、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紐扣   讓孩子用線、塑料繩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穿起來。隨著孩子動作的熟練和精細化,珠子和紐扣的洞眼可以逐漸變小,繩子逐漸變細、變軟。   夾彈子、糖球   讓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顆顆夾到其他的容器里,鍛煉一段時間後可以換成顆粒更小的圓形豆子。   比划動作   在唱歌、跳舞、學兒歌的同時,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劃各種動作,把內容表演出來。   手工製作和生活自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自己系鞋帶、拿筷子吃飯;給孩子準備小剪刀進行剪紙製作,玩插塑類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   專家指出,手指的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廣大區域,而通過大腦的思維和眼睛的觀察又可以不斷糾正改善手指的動作精細化程度。眼、手、腦的配合協調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所以家長務必要給孩子多動手的機會。 幼兒注意力訓練經典遊戲  注意總是和感覺、知覺、記億、想像、思維同時發生。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注意品質,將直接影響他的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他做事的效率,許多孩子上學後學習困難,就是因為注意力沒有發展好。因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學習的大門。所以,訓練幼兒的注意力是老師和家長的重要責任。現在我們分兩個年齡段(1-2歲,2-3歲)來主要介紹一下親子遊戲。   幼兒早期(1-2歲)   發育概述:   此時的寶寶從爬樓梯或傢具到獨立行走,可以踢球,能小跑,乃至雙足跳;   能敲、推、翻轉物體,而後嵌套物體;   從嘗試自己吃飯,到以後用杯子倒水不灑出,喜歡自己洗澡;   會翻頁看書,能看書中的圖畫達幾秒,而後可分辨出2個或以上的物體;   先是把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以發現新的功能,以後能畫物體和動物,有顏色區別,並能注意到物體之間的區別,還喜歡自己編故事。   推薦遊戲:   1.戴帽子     這是一個配對遊戲,家長把家裡的各種空塑料瓶的瓶身和瓶蓋放成兩堆,讓寶寶來配對,給瓶子"戴上合適的帽子"。瓶蓋的大小要區分明顯,讓寶寶在動手操作中加強觀察的注意度,同時還能鍛煉小手的肌肉。當然如果孩子擰蓋子太困難時,我們可以先要求孩子把蓋子扣上。   2合作畫     家長可以和寶寶合作進行"美術創作"。家長用深色粗筆畫單線條圖畫,其中留些簡單直線用淺色粗筆畫,讓寶寶用深色粗筆在淺色線條上描摹,合作完成一幅圖畫。等寶寶掌握後,可以將描摹改為臨摹,由橫線條、豎線條等簡單的線條圖開始,逐漸增加難度。   幼兒早期(2-3歲)   發育概述:   會騎嬰兒車   會自如的擰開或擰上蓋子   能記住物體在屋子裡的位置   辭彙量達200個以上,能說包含幾個字的句子   情緒易變,會有一個"朋友"(安全感來源)   有"不久"和"飯後"的概念,會解決問題,有數字的概念,會分類   能基本按照大人的要求做   看圖自我解答問題   推薦遊戲:   1.傳悄悄話   2歲大的孩子對悄悄話特別著迷,當他們自己能說悄悄話時,他們會很自豪。說悄悄話能有效的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同時還有助於寶寶學著調節聲調。   具體方法靈活多樣,比如我們先小聲地告訴孩子一句話:冰箱里有西瓜和蘋果,沒有飲料。然後讓孩子用悄悄話的形式告訴另外的家人,事後再檢查正確率,根據結果來改變悄悄話的內容和長短,從易到難逐漸提高遊戲的難度。   2 接數遊戲   準備:數字卡片。 遊戲時,家長出示1-10的數字卡片,孩子看後逐一讀出數字。首先了解數字的排列,並加深其印象。接著提出要求,家長說出幾個數,孩子接著往下數與家長一樣多的數,例如:家長數1、2、3,孩子數4、5、6;家長數6、7,孩子接下去數8、9。孩子會玩後可讓孩子先數,家長接數。   需要說明的是,讀者朋友不要被推薦的遊戲所囿,很多遊戲如拼圖、找不同、比長短等都很不錯,希望大家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創造出更好玩更有益的遊戲。 教育孩子,貴在時時處處  當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時,買門票,要排隊,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門旁盛開的鮮花,可以告訴孩子花的名稱,並讓孩子過去聞聞香不香。這是教育孩子學會觀察,培養他對事物的注意力和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們應擺擺手說:"花兒是給大家看的,摘花不對。"看到有人投打小動物,問孩子他們對嗎?咱們怎麼辦?喝過飲料的瓶子、剝下的果皮,叫孩子扔進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學到不少知識,同時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智能開發,隨時隨地  在孩子學習數數時,如果父母只是機械地讓孩子數1、2、3,問孩子3多還是2多?孩子可能會答不上來。當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太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其實,這是我們自己沒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塊糖,一邊放3塊,一邊放2塊,讓孩子說3多還是2多,孩子就會正確地回答。重複幾次,孩子對數目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每天上下樓也是教孩子數數的好時機。    有的父母認為,教3歲以內的孩子識別方向很難。其實,當孩子剛會配合穿衣服之時,"寶寶伸左手,寶寶蹬右腳。"就可將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時輸入了孩子腦中。那麼,當過了1歲後,你問他:"寶寶,你的左手在哪兒?"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如何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幼年時喜歡: ●和別人一起玩 ●和別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歡一個人待著) ●注意別人、照顧別人和教育別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遊戲中競爭 ●和指導者聯合併形成一種很特殊的關係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長大些會喜歡: ●組建團隊,或者在同伴中推動關係的發展 ●解決衝突或設計出解決方案,使得每個人開心 ●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 ●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 ●遇到新朋友 ●在小組中扮演領導角色

其實和學習打鼓或抄寫一樣,沒什麼區別,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關鍵是孩子關注的焦點和他們的練習。再次申明,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有更強的潛能;無論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從他們的關注點中獲益。 關注點是指有意地去發展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如果通過和孩子交流來培養他們的意識的話,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是開始發展人際智能的一種良好的途徑。問孩子問題,為什麼他們會對他人的動作和情感做出這樣的反應。"為什麼他會這麼做呢?""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為什麼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麼使他成為領導者的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開始理解人們那些反覆無常的行為。(有時,在看電視和電影的時候問這些問題,考察他們的個性,比談論現實中的人物會更簡單些。) 練習,顧名思義是指:給孩子一些情境,練習他們的"人的技能",即人際智能。孩子們需要學習怎樣和他人相處,他們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領導或員工。把他們放到這些問題發生的情境中去,讓他們參與俱樂部或其他社會組織,那麼這些技能就能發展了。 接下來介紹的是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發展人際智能的一些方法和活動。此外,這些建議是發展的,有些方法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特別適合的,而有些方法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會更有效。 1、和他人呆在一起是發展人際智能所必需的條件。就像人們說的那樣簡單: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們能夠理解他們。父母需要花些力氣為孩子們找些玩伴。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有時這是很簡單的事,一個日托中心或一個操場的角落就能給孩子提供一筆財富。 2、讓孩子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比較特別,有在角色間串來串去的傾向。孩子需要同時熟悉領導者的角色和習慣被人領導,這是很重要的。6、7歲大的孩子可以教他們這些概念,也有對這兩種角色進行體驗的需要。父母經常希望他們的孩子扮演領導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時孩子也是這麼希望的);事實上,成為一個領導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被管理者。 3、運用電影作為一種手段是孩子們思考和理解人類行為的一種很好的辦法。當我們去思考電影或電視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謹慎的行為時,這些角色顯示的,經常比現實生活中的更誇張、更富有諷刺意味、他們的動機也比較明顯。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後想想這些,不管是傑克·查,西爾富斯特·史泰龍,哈里·波特,還是梅格·瑞恩,他們都能給孩子提供一條簡單而又安全的途徑去發展他們的人際智能。 4、運用文學作為一種手段,以一種相似的方法,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辦法開始觀察和推測。給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問"你為什麼覺得他會這麼想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會怎麼想呢?""你曾經這麼想過嗎?什麼時候?"當孩子更大些時,可以要求孩子談談書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們最相近的角色,然後可以和他們分享一下處世的方法。 5、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個人經歷,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們看到成人或他們的父母表現有些狂妄的情況太多了。也就是說,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爸爸或媽媽的感受會那麼特別,他們的行為那麼特別。(大人們也經常不向孩子們解釋他們的行為。)不管這種表現是表達對別人行為的失望、對自己行為產生的挫敗感,還是由於學成了一些東西而感到高興,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們談談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這麼做。(不要用一本正經的口氣和孩子說這些,我們必須記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自信的分界線經常是很不明顯的。不管怎麼樣,注意這幾點,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從我們的經驗中學習。) 這樣做的一個額外的好處是這種敞開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進父母的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的發展。 給寶寶洗澡有助提高IQ 事實證明,給寶寶洗澡真的有助提高IQ。   (一)浴中閑聊   在為寶寶洗澡時,指出他身上的各種構造,形容你在做的動作:"我現在在洗你的手,你的手指卷得好緊哦!鬆開你的手,讓我洗洗你的手指!"   專家提醒,跟寶寶閑聊時注意不要用兒語,"鬆開你的手!"不要說"鬆開你的"手手""。因為做智能提升時,給寶寶的資訊就必須是完全正確的。 "手手"是一個錯誤的資訊,所以就不要用。因為起初你跟寶寶在洗澡閑聊時,他不了解你在說什麼,但不久他就會漸漸曉得"鬆開你的手"是什麼意思。   (二)水中追捕   預備好一些水中玩具,也可以用一些用品代替如,乒乓球、小毛巾、塑膠吸管、空的瓶子等會浮的東西。先在浴缸放水(寶寶坐下時水高至腰際),用一手托住寶寶,使他在浴缸中坐穩。另一手拍拍玩具,引他注意:"你看空瓶子要浮到你那裡去了!"撿起玩具,讓它從空中掉入水裡:"撲通!瓶子的聲音好大!" 在水中用手攪動,使玩具浮動:"趕快抓它!瓶子要跑掉了!"寶寶第一次做這智能提升活動時也許不會抓到水中浮動的小玩具,但多做了幾次後,他就會用手去觸摸浮到水中的玩具了。   (三)溫涼浸水   在浴缸中放兩個小臉盆,一個裝了溫暖的水,一個裝了涼爽的水,讓寶寶把雙手先浸入暖水,告訴他"這是溫暖!"五秒之後,讓他雙手浸入涼爽的水,感覺差別,這個活動會提升寶寶的觸覺智能。   (四)浮游自在   在浴缸中放滿十五厘米深的水。讓寶寶在你兩手支撐中仰卧著,你可用一手托住他的脖子和肩膀,一手托住他的小屁股,慢慢把他放入浴缸,托著他前後浮游,告訴他:"你看,你浮在水中,就像一個游泳健將!"培養孩子的平衡智能,激發他對水上運動的喜愛。   (五)空中騎士   洗好了澡,用一條毛巾鋪在桌上,另外一條毛巾把寶寶擦乾,然後讓寶寶在你面前仰卧,寶寶的腳靠近你,你用兩手輕輕抓住他的雙腳,為他做如倒騎童車的圓弧動作,做了六次之後,放開他的雙手,輕輕放在兩側,往上舉起高過他的頭部,然後伸向兩側再放回身旁。此法不要超過一分鐘,以防累壞寶寶。這活動的主要功用在提升寶寶的運動智能。   (六)浴後摩背   洗澡後讓寶寶趴在鋪於軟墊上的毛巾上面,你可以跪在寶寶身旁,兩手並排放於寶寶的後頸部,慢慢左右移動,往下一直按摩到臀部,然後用同法再按摩上來到後頸部。有的寶寶受按摩時會怡然入睡,有的會精力充沛興奮得手舞足蹈。此法對寶寶的觸覺智能最有益處。 左腦和右腦有何差別 人腦左右兩部分分工已被現代腦科學、心理學所揭示和證實。對於現代社會許多成年人來說,由於長期過分使用左腦,其寶貴的右腦資源被"閑置"浪費,並慢慢地"折舊"為零,造成自己用腦不平衡,並失去右腦功能中創造、創新、創意等一系列強大的智慧能量,失掉在人生競技場中出奇制勝的利器,這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在美國,榮獲1981年度醫學、生物學獎的斯佩里博士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   斯佩里博士切斷患者的位於左右腦連接部的腦梁,然後擋住其左視野,在其右視野放上畫或圖形給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語言說明圖形或畫上的東西是什麼。可是,如果在左視野顯示數字、文字、實物,哪怕是讀法很簡單,他也不能用語言說出它們的名稱。   通過實驗,人的兩腦分工情景越來越清楚了。如前所述,左腦有理解語言的語言中樞,而右腦有與之對應的接受音樂的音樂中樞。這一點,從左、右腦的外形差別便一目了然。其次,語言中樞的左腦與人的意識相連。如果打擊左腦,人的意識會立即變得模糊。   右腦支配左手、左腳、左耳等人體的左半身神經和感覺,而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右視野同左腦,左視野同右腦相連。因為語言中樞在左腦,所以左腦主要完成語言的、邏輯的、分析的、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而右腦則主要負責直觀的、綜合的、幾何的、繪圖的思考認識和行為。   中央電視台曾播放過一次現場表演:一位青年書畫家,他用左手作畫,右手寫書法,龍飛鳳舞、左右開弓。畫圖是非線性的直觀行為,所以是右腦發揮作用,指揮左手完成;而右手寫書法(詩詞),需要完成記憶性的語言和思維,所以是左腦指揮右手完成。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左、右腦的分工情況。所以日本著名右腦專家春山茂雄形象科學地把左腦稱為包含感情的"自身腦",把右腦稱為繼承祖先遺傳因子的"祖先腦"。

7種方法開啟寶寶感官 夏天青草的芳香,五彩繽紛的花草,知了的鳴叫……為了讓寶寶發現夏天的點點滴滴,帶他一起去探索大自然吧!

  摸摸樹皮

  寶寶很喜歡摸各種材料的東西。讓他摸一摸樹皮,體驗一下粗糙的感覺。可以讓他摸不同的樹皮,有的粗糙些,有的光滑些。

  撓撓小臉

  用一片柔軟的樹葉或者一棵草輕輕划過他的前額、臉頰、嘴唇、耳朵、脖子,讓他體會這種癢酥酥的感覺,他會覺得很好玩!

  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寶寶對他周圍的一切聲音都很關注,尤其喜歡聽那些溫柔的聲音。讓他聽聽干樹葉撕碎的聲音,或者兩塊石頭相碰撞發出的聲音。

  聞聞花草的氣味

  給他聞各種花香和小草,幫助他發現這些花草的氣味。

  吃美味

  如果寶寶沒有過敏症,從他6個月起,就可以讓他品嘗各種水果的味道了。

  抓抓沙土

  抓抓土是多麼涼爽和愜意呀!要注意,這個年齡的寶寶什麼都愛往嘴裡塞!告訴他摸到的東西都是從哪裡來的:樹葉是從樹上掉下來的,草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體驗清涼

  灑幾滴水在他的臉上,讓他的小手浸在水裡待一會兒,體驗水帶來的清涼感覺。

  炎熱的天氣,安全最重要

  如果天氣很熱,最好在早上或者傍晚的時候帶寶寶出去。

  如果去野炊,要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

  必帶的東西:高指數的防晒霜(防晒指數至少為30)、帶檐的帽子、太陽鏡、水。 鍛煉大腦平衡發育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過人,所以從寶寶小時就應重視孩子的腦部發育。但是怎樣能"同時"開發寶寶的左右腦呢?可以通過"鍛煉"來實現,這聽來很新奇,事實上是有科學根據的。 人的左腦主要掌管語言、邏輯、數學、順序、符號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右腦則主要幫助韻律、節奏、圖畫、想像、情感及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育兒專家針對不同階段的寶寶就曾設計"左右腦啟智操",將運動、音樂、數數字和發揮想像等激發左右腦的活動,巧妙結合到柔軟體操中去,在鍛煉寶寶身體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寶寶左右腦全面均衡發展。例如手腳運動、眼部活動等可以改善大腦的供血技能及新陳代謝,對左右腦的運動中樞會起到刺激和協調效果;而聽音樂,學唱歌,數數字和與寶寶一起想像等活動,就可以使左右腦得到平衡互通的發展。針對0-1歲大腦還處於啟蒙期的嬰幼兒,這個階段可以做做"左右腦協調操",它以刺激視覺的發展為重點,媽媽和寶寶做操時就像玩遊戲一樣,在距離寶寶眼睛20厘米的遠處,和寶寶說話,然後慢慢移近,再向左,向右移動,讓寶寶的眼球跟住媽媽的移動而轉動,這樣的"旋轉眼球"運動,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激發右腦的開發。

  1-3歲的寶寶腦部處於活躍期,可以通過"左右腦激發操",如和寶寶玩滾圓球、藏圖畫、觸感接觸、上下左右動全身等等遊戲和運動來達到激發左右腦發展的作用。

  3-6歲的寶寶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張,這個階段仍是左右腦開發的黃金階段。"左右腦強化操"就是通過對寶寶的左右手和左右腳的平衡運動來刺激左右腦的開發。當代兒童教育的十大誤區 朱京偉在《為了孩子》雜誌上撰文介紹了美國心理學家朱麗斯.塞根對當代兒童教育的看法。朱麗斯.塞根認為當代兒童教育存在很多誤區,歸納起來有10個方面。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

  誤區一: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就聰明

  許多父母認為,嬰幼兒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種"活動"的數量和質量肯定跟他們長大後的各方面能力有關。

嬰幼兒時期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後就一定聰明。

  美國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近年完成的對一群兒童不同時期智商和情商指標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早期表現與他們長大後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微乎其微。

  誤區二:兒童在嬰兒時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無疑問,現在的嬰幼兒每天接受的來自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父母還不約而同地認為,嬰幼兒得到的外部刺激應該是越多越好。

  實際效果與他們想像的相反。現在絕大多數嬰幼兒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寶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生理極限,結果反而使小寶貝正常的智力發育受到了抑制。

  誤區三:孩子哭的時候媽媽離開會導致孩子情緒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當今世界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情緒失衡者。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們的偶爾哭鬧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和調節行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大可不必每次都為孩子的哭鬧而驚慌失措,更不要因為孩子在無理哭鬧時自己斷然離開而於心不忍或內疚萬分。

  誤區四:對孩子的各種要求迅速作出回應會導致對孩子的縱容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快對小寶貝的各種大驚小怪舉止和哭叫行為作出反應,另一些爸爸媽媽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過快、過早地回應孩子的各種要求會導致對孩子的放縱,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

  那麼,到底誰對誰錯呢?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那些兒提時代曾經受到殷勤對待和回應的孩子並沒有變壞,相反,他們長大後變得更富有獨立意識,更善於與人相處和寬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經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變得古板、暴躁和內向,特別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們常常表現出猶豫和不安。

  誤區五:孩子出生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必須馬上建立

  很多人認為,如同動物界的母子相親關係一樣,嬰兒一出生,就應該馬上與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關係。其實不然,任何過分急切或突髮式的愛撫行為都可能給嬰兒帶來驚嚇和不安。實踐證明,循序漸進建立起來的親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誤區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會在小時侯表現出來

  美國加尼福利亞匹特茲大學的羅伯特.阿爾伯特,在過去幾十年間曾對各種超能兒童的有關情況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天生就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直到後來青年時期或壯年時期的某種偶然機會(如在學校的實驗室或文藝會演的舞台上),他們的異常天賦才得以淋漓盡致地自我展露出來或被某位"伯樂"發現。

  誤區七: 獨生子女不善於與人交往

  實際上,獨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獨生子女的兒童生活更加溫馨、順利和充滿自信,因而獨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強烈的與周圍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識,他們長大後,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過,在一定程度上,獨生子女長大後確有對社會缺乏熱情的一面。

  誤區八:早年被遺棄和遭受過創傷的孩子智力發育會受影響

  一些領養別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擔心,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美國著名的布朗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被人收養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經歷,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激發起他追求成功的願望,成為其頑強意志力的源泉。

  英國倫敦大學的精神病學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時候生活在可怕環境中,沒有得到及時解救、受過嚴重心靈傷害的孩子,到6、7歲的時候也能恢復正常的智力水平。環境的改變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實質性增長。

  誤區九:懲罰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習慣於用懲罰或打罵方式來教育孩子遵守規矩的父母,仍然篤信他們"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懲罰只會強化孩子的憤怒意識和攻擊性。

  通常,肉體懲罰在最初對制止孩子的惡劣行為可能還有點效果,但時間一長,這種方法不但無效,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誤區十:父母親的衝突不會影響還不會說話的嬰兒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知道,夫妻當著學齡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緊張的事。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認為,當著初生嬰兒或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爭吵,也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思想或情緒。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當家庭中父母衝突升級時,8個月至2歲間的孩子都會變得非常著急,並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間的衝突。2歲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間或陌生人之間的吵架場面後,會很快地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氣勢洶洶地說話和爭鬥,行為舉止變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見,父母應盡量避免在任何年齡的孩子面前爭吵。 3歲前開始教育和開發智力 第一點--把握時機。據美國《科學新聞》報道:美國醫學專家近期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大腦在12歲以前變化最快,思維反應也最為敏捷。在試驗中,加里福尼亞大學亨利?圖格雷教授,將放射性醫用糖注入受試兒童血液中,用醫用掃描器觀察放射性糖分,以證實各年齡段兒童腦細胞的活躍程度。

  結果發現,2歲兒童的大腦細胞活躍程度與成人完全一樣;3-12歲兒童大腦活動程度是成人的兩倍;13-14歲兒童的大腦活動程度,又與成人相同了。

  芝加哥大學醫學教授霍金拉克和紐約州大學教授芬伯格,在近期研究中對上述結果作出科學解釋:幼兒腦細胞之所以比嬰兒和成人活躍,是由於其腦細胞中染色體結合量較高的緣故。3-12歲期間,人的大腦無法對染色體的結合進行取捨,腦細胞中的所有染色體都在健康發育。所以,這一期間是人生最敏捷的時期,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期。而這一期間所受到的教育,有許多是終身難忘的。還有人們對童年生活記憶太深的事,也多半集中在這一階段,亦能證明這一研究結果。所以,家長在孩子3歲時開始教育和智力開發是明智的。

  第二點--發現天賦。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孩子的潛在天賦可分5類,正常兒童至少具有一種以上的天賦,關鍵在於去發現它們。他認為孩子的潛在天賦可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並作為早期教育的定向參考。

  第一,語言天賦。孩子在背頌詩歌和有韻律的詞句時很出色;能糾正家長常用詞語中的偶然錯誤;能在觀看戲劇、影視後,講出相當精彩的片斷或完整的故事。

  第二,音樂天賦。孩子在唱歌時音階很難,單色甜美無假聲;平常喜歡聽各種樂器演奏,並能通過音樂辨別出有幾種樂器;日常生活中能對不同聲響和音樂發表議論,儘管議論並非全對。

  第三,邏輯數學天賦。孩子能經常提出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之類的玄奧問題,使家長難以回答;平常關於劃分人、事、物的種類,對家長的經濟分配能參與意見。

  第四,自我認識天賦。孩子善於把自己的行為和語言、情感聯繫在一起;對別人將去做的事能作預測評議;對自己乾的事能做出準確評判。

  第五,他人認識天賦。孩子能注意家長的情感變化,對某些事能表示支持或勸慰。喜歡摹仿影視和生活中的人物言行。 悄悄話能幫助幼兒智力發展  研究表明:每當寶寶大腦受到刺激進行思考時,要麼形成新的神經橋,要麼使早已存在的神經元連接得到加強。形成或加強的神經橋越多,孩子智力的發展就越快。而經常和孩子說用悄悄話(適合年齡:24-27個月)交流正是種刺激寶寶大腦的好方法。

  1、2歲大的孩子對悄悄話特別著迷,當他們自己能說悄悄話時,他們會很自豪。

  2、說悄悄話有助於寶寶學著調節聲調,這是聲音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說悄悄話還能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

  3、和寶寶說些悄悄話,如:"咱們看書吧!"

  4、讓寶寶用悄悄話和你交流。

  5、不斷地相互說悄悄話,直到寶寶知道怎樣將自己的聲音調節得很輕柔。 貝貝搭積木  貝貝對積木情有獨鍾,1歲半時還只能搭三塊積木的塔,兩歲半已能搭四至八塊的高塔。    總以為積木搭搭容易,可是貝貝從兩塊積木練到三塊,足足用了2-3個月。因為必須先鍛煉手的靈活,讓控制手的抓握和放開的兩種對立的肌群能在一起協調工作。除這個前提外,搭積木還有個重心問題。積木和積木之間沒有粘連,靠中心不偏離,才能壘上兩塊三塊;重心只有保持一致,才能壘成高塔。貝貝搭積木的實際操作,依靠空間感知,保持重心相對一致。    因此,貝貝積木搭的高度,反映貝貝在精細運動和空間感知方面的發展水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貝貝大腦功能的發展。

七種培養好讀者的方法(特別關注年齡:0~3歲) --美國閱讀專家的建議

1、創建閱讀儀式:留出一段特別的時間作為每日讀書時間,把和孩子一起選擇"每日一書"變成慣例,然後坐在一個專門的位置讀書。 2、依偎: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讀書,讓孩子緊緊依偎著你,也可以讓孩子拿著一個喜愛的玩具,或者是攬著他喜愛的被子。 3、富有表情地讀:注意韻律和節奏,每個角色採用不同的聲音,但不要採用"娃娃腔"。 4、談論圖畫:一邊指著顏色、形狀、小動物或故事中其他有趣的東西,一邊談論。 5、分享不同類型的書:色彩明快、文字簡單的圖畫書能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韻律美妙的歌謠能讓孩子感到滿足開心,辨識物品、動物、顏色、數字、文字的書能讓孩子獲得基本的概念。還有諸如翻翻書、立體書那樣的玩具書,可以讓孩子與故事互動起來。 6、重複讀書:嬰幼兒喜歡一遍又一遍重複地聽。多次讀一本書,可以幫助孩子對一些常用辭彙熟悉起來。 7、為你自己錄音。讀一本孩子特別喜歡的書,用磁帶或錄音筆錄下來,然後播放給孩子聽。蹣跚學步的孩子也能用這種方法"自己讀書"。

全腦開發---親子課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腦開發指數的高低,研究表明,人類僅僅開發了自己腦能力的8%-12%。兒童時期是智力開發的黃金時期,為了平衡地開發孩子的左右腦,必須系統準確地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左右腦的協調並用,正是開發腦潛力的關鍵所在。 1989年,美國國會通過公共法,制定了開發右腦為目的的"零點工程";1991年,歐盟制定"腦研究計劃",並出台"歐洲腦十年"方案;1996年日本啟動為期20年的"腦科學時代"計劃,並在2003年啟動"腦科學與教育"項目…… 2005年5月,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布賴森博士通過對中國的中小學、幼兒教育調研後,語出驚人:中國孩子只用半個腦袋學習!很多發達國家也評價我國教育現狀是"客觀存在教育越高,右腦越閑置!"在一些發達國家,右腦開發、右腦教育呈現出"全民普及"的態勢。二十一世紀將是全腦開發的世紀,哪個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哪個國家就有活力。開發全腦,讓左右腦得到均衡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

0--3歲又是全腦開發的重中之重:一歲時腦重比例達到成人的66%,兩歲時達到75%,三歲時已經達到80%,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沒有在幼兒園接受正規的訓練,因此很多地區的幼兒園開辦了形式多樣的園中園/親子園,不定期舉辦親子活動。現在在很多網站上各式的早期測評也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孩子的家長區別對待。總之,全社會都在關注孩子的全腦開發,這對於每一位家庭來說都是一大進步,讓更多0--3歲的孩子受益,讓他們今後的生活、學習道路更加美好。父母要如何看待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一種早期語言教育形式。讓孩子在語言發育時期就接觸英語,同時運用英語和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很大的好處。實踐證明:3歲以前,是孩子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家長,老師在此段時期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外語的環境,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極大的好處。 家長1: "從一歲半就有英語,孩子就真學,真記得住,我們孩子學了5、60個單詞,我原來是學俄語的,他說得我都不太懂,但是孩子說的,我照著磁帶上比,都記得住,我們要是發音不正確,他聽到了會給我們糾正。" 家長2: "中國要走向世界,英語是一種基本交流的語言,0-3歲又是語言學習的寶貴時期,讓他在這個時期接觸英語,對他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 這個時期孩子學習外語與成人不同,不需要用母語思維再轉換成外語的過程,此時的孩子語感特別好,你教他雙語,他就能拿雙語表達意思,這在成人往往要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 家長3: "就像有時候我們拿藍色的氣球,孩子就說"blue",有時候早上和老師說"good morning teacher",拿著香蕉他就說是"banana",說得很流利,我們問老師教的是什麼,一看單詞篇有4、50個,孩子認得很多,我覺得很驚訝,原來沒注意到孩子在英語上學了這麼多內容。" 育兒專家:"實際上孩子最初學的時候,學一點發音,學幾個單詞,對於家長來講這是很刺激很興奮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思想里這個沒有那麼神奇,無非就是這麼一個名字,對於一個事物,沒給它起名字前,它都是一樣的。那麼他會覺得這一個事物他學兩種語言,就是有兩個名字,當時他也沒有過多的思維,就是一個代號。那麼到了2歲半到3歲半以後,我覺得孩子就開始有意識的理解語言了,對語言的本身有一種客觀的認識了,這時候您可以讓把兩種語言區分出來,說這是英文,那是英文,說出中英文的區別。真正從語言能力和只是掌握上開始教的時候要等到後期時候。" "雙語教育"應該說是育兒的好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所以,如果我們教給孩子不確切的語法或不標準的語音語調,孩子也會"全盤接受",並可能影響到他日後的學習。所以,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準確。 育兒專家:"我們說最好的辦法,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很自然的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結合在一起,對孩子來說,一個危險性呢,就是當他剛剛開始進入這種用抽象的語言符號來進行思維的時候,把兩種語言的差別矛盾如果協調不好,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混亂或者是思維的一種矛盾,那麼這個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這裡有一個方法家長可以參考,為孩子選一套適宜的教材,最初家長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把它生活化。比如學習"apple"(蘋果)這個單詞,家長可以拿一個蘋果遞給孩子,對孩子說給你一個"apple"然後家長可就此詞多方面提問,如:"apple"好吃么?"apple"是什麼顏色的等等,這樣有意的讓孩子在無意中學習,效果往往不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家長就不必再在母語中教外語單詞,而是直接用外語短句與孩子交流了。現在不少家長及幼兒教育機構都已注意利用這一時期教孩子英語,但一定要本著循序漸進、興趣為主的原則,否則孩子一旦對灌輸似的英語產生了厭煩、抵觸的情緒,那麼在今後的生活學習中,接受起來也就更困難了。 2-3歲兒童如何教育 很多家長都希望能早點教會孩子"數數"。不過,我們首先應該區分"數數"和"計數":兒童會"1、2、3……"地數數,有時只是一種單純的口頭唱數行為,並不是一種計數活動。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煞有介事地對著一堆物品數數:"1、2、3、4、5、6、7、8……"然而他儘管口中念念有詞,小手的動作卻不見得能同步跟上。由此可見計數並不如數數那樣簡單。

  計數(數數)是一種有目的、有手段、有結果的活動。人們要知道一個集合中元素的個數就要進行計數。計數的過程就是把要數的那個集合的元素與自然數列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係。在計數過程中,無論按什麼順序去數,只要沒有遺漏,沒有重複,所得的結果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計數的結果與計數的順序無關。

  美國學者格爾曼等認為,兒童數數時必須遵循五條基本原則:

  (1)一一對應原則,即兒童在數數時,一個數只能對應一個物體。

  (2)固定順序原則,即數與數之間有一個不變的順序(1、2、3……)。

  (3)基數原則,即數到最後的一個數的值就代表這個集合所含元素的個數。

  (4)順序無關原則,即一個集合的數目,和從什麼地方開始數數無關。

  (5)抽象原則,即關於數數的原則可以用於任何事物。

  我們知道,兒童計數能力的發展要經歷三個不同的水平:"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那麼,2-3歲兒童的計數能力發展到什麼水平了呢?

  這時的孩子正處於從對事物的籠統感知到計數的過渡階段。他們可以籠統地感知物體數量的多少,對於明顯的"多"和"少"是可以區分的,但還不能對物體的精確數量進行計數。一般說來,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認識的數量不超過3。

  但是,這一階段兒童口頭數數的能力往往會遠遠超過3。有研究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可以掌握的口頭數數的範圍一般是順數1--10。從實質上看,這種口頭數數只憑機械記憶就能完成,並不是真正的計數操作。但這種口頭數數的學習卻是計數的必要基礎。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教孩子學習口頭數數,至少是教1--10的口頭數數。

  至於第二種水平--按物點數,則可以在1--3的範圍內進行。因為掌握按物點數的技能要比口頭數數困難地多,孩子能掌握按物點數的範圍也就比口頭數數的範圍小得多。在孩子能一下一下按物點數到3的時候,就可以教他們用數到的最後一個數來表示總數。沒有必要把"說出總數"與"按物點數"的學習割裂開來,事實上,這樣做對孩子獲取"總數"的經驗是有幫助的。不過此時孩子即使能說出總數3,甚至更大一點的總數,也完全有可能不明白"最後一個數"標誌總數的道理。所以,家長並沒有理由暗自竊喜哦! 2-3歲兒童的認知能力訓練 ●分清性別--在日常說話中,經常向寶寶灌輸"你是男的,爸爸也是男的";講畫冊時,指著梳小辮子的說"小紅是女的,媽媽也是女的",然後讓小兒說出自己的性別、爸爸媽媽的性別,再延伸至其他人。

  ● 在遊戲中按如下順序使小兒建立數的概念,理解數的含義,鍛煉和發展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數學邏輯能力。

  ●數1-10--2歲前小兒已會數1-5,2歲以後能從1數到10,教小兒按順序熟記,背熟後再背11-20。此時小兒雖然不理解數的含義,但能幫助他初步了解並熟記數的順序,為按數拿取做準備。

  ·手、口一致--小兒開始指著實物點數時會出現許多手口不一致的現象,如口快手慢、漏數、重複數、倒數等。初教孩子點數時要先做示範,讓小兒學著用食指指著一塊積木說1,指著2塊積木說2,做到手、口一致,逐步理解1、2的含義。手、口一致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一步,需反覆練習。生活中隨時都有機會練習數數,穿衣服時數紐扣,上街時數汽車,飯桌上數碗筷,充分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建立數的概念。

  ·按數拿取--在手口一致的基礎上,訓練小兒按數拿取。對小兒說"給我一個蘋果","給我兩個蘋果",反覆練習,一直練到4。

  ·比較數的大小--在孩子成功的按數取物之後,讓他看著實物提問他:"1和2相比哪個大?"提示孩子說出2大,繼而啟發他2比1大。

  ● 長短--從嬰兒期開始孩子已經初步接觸了長短的概念,如大象的鼻子長,兔子尾巴短。2歲以後用實物作比較,讓他理解長短。例如2把尺子,一長一短,讓孩子指出哪把長、哪把短,不斷強化長短概念。

  ● 上下--和小兒講話經常應用上下方位語言。如"把娃娃放在下面,手絹放在上面;把報紙放在桌上,把拖鞋放在桌下"等。通過生活用語理解上下。

  ● 前後--告訴小兒把娃娃放在前面,把手背到後面,邊說邊作動作。外出活動時對寶寶說"爸爸在前面走,媽媽和寶寶走在後面。"

  ● 左右--當小兒學會用筷子以後,讓他知道拿筷子的手是右手,對他說舉起右手,他會毫不遲疑的舉起右手。當右手的概念鞏固之後,再辨認右腿、右腳。左側肢體就是與之相對應的一側也就好分辨記憶了。

  ● 認字的形象化--教小兒學認1、2、3數字,認簡單的漢字。孩子主要是形象記憶,適當的將字形象化可以幫助記憶,如"2"像小鴨子。儘可能把學習認字趣味化,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

  ● 認識職業--2歲半以後小兒能準確的敘述爸爸媽媽在哪裡上班,做什麼工作,也知道家中其他人的職業。看畫冊時,也會指著書中的人物說"這是警察叔叔,那是護士阿姨"。

  ● 認識住址--3歲左右的小兒能記住並會說出家庭住址,開始時學記樓號和門牌號,然後再具體到區、街道,使小兒能完整敘述家庭住址。

  ● 識別不同顏色和幾何圖形--通過動作繼續鞏固對顏色的學習,例如外出時讓小兒自己去拿黃外套,拿對了應表揚。"穿上蘭色的鞋",自己跑到鞋櫃前拿出鞋穿上。3歲的孩子能識別5-6種常見的顏色。能辨認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幾何圖形。

  【反抗期】

  2歲以後,原來乖巧的孩子一下子變得不聽話了,凡事都說"不",讓他睡覺,他會說"不睡覺";叫他吃飯,他說"不吃飯"。好象有意與父母對抗。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進入了成長過程中"反抗期"。反抗期是2歲以後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階段。隨著體格發育,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邁開雙腳到處走動了,從心理上開始產生要擺脫束縛,表現自我的強烈意識。所以經常對大人的要求脫口而出就是"不",其實他並在意大人說什麼,而只是想要說"不"。對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千萬不要採取簡單生硬的"不能、不行"這種抑制大腦發育的教育方法。越是強迫孩子做你認為應做的事,他就越是逆反。要認識到孩子的不順從並非是為了對抗自己,而只是成長中的一段小插曲,正確引導將使他順利渡過反抗期。 不要向孩子提可以用"不"來回答的問題,例如"你現在喝水嗎?"當孩子表示"我不"時不要表示驚訝,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轉移注意力。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應說:"寶寶來,該喝水了。"

  【讓孩子自己動手想辦法】

  在玩耍中,滑動的小汽車跑到了床底下,大人不要馬上替他拿出來,而應對孩子說:"想辦法把小汽車拿出來。"寶寶可能會調動全身各個部位,彎腰、伸手、伸腿去夠取,最後乾脆爬到床底下拿到了小汽車。雖然手上、衣服上粘滿了灰塵,但是孩子在動作中發展了思維能力,值得讚許。所以,動手想辦法,實際就是動作思維的過程,是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動力。父母千萬不要用"不要動,太臟","媽媽替你拿"之類的話限制孩子動作思維能力的發展。 給2歲小寶思維遊戲  1、 騎馬   遊戲目的:   發展寶寶動作的協調性;訓練寶寶的想像力。   遊戲內容:   遊戲前,家長讓寶寶看有關騎馬的圖片或電視,以便在孩子的頭腦里留下騎馬動作的表象。   遊戲時,家長問孩子:"大人是怎樣騎馬的呀?"然後啟發孩子想像,並模仿出大人騎馬時的樣子。家長可為孩子準備竹竿或別的東西代表馬。然後家長再針對孩子的反應和動作表現,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使孩子逐漸學會騎馬奔跑的動作。即,兩隻腳始終是一隻腳在前、另一隻腳在後做輪流向前跑動的動作;同時,一隻手拿著竹竿,另一隻手臂屈肘置於身體的一側,手微握拳,像是手握住馬的韁繩一樣,配合著兩腳做協同一致的上下顛簸的動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騎馬的動作。   遊戲指導:   遊戲時,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騎馬的動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可以從中模仿家長的動作,更快地掌握騎馬的動作要領;另一方面,由於家長參與,可以很好地調動孩子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2、 分蔬菜和水果   遊戲目的:   促進寶寶分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遊戲內容:   家長準備一些蔬菜和水果,並將它們混合在一起。對孩子說:"媽媽不小心將蔬菜和水果混在一起了,寶寶能幫媽媽把蔬菜和水果分開嗎?"當孩子在分開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家長可及時指出"蘿蔔是蔬菜,還是水果呢?"讓孩子動腦子考慮後,再重新分。如果孩子還不能分正確,家長可教孩子"蘿蔔是蔬菜,應該放在蔬菜這邊。"   遊戲指導:   (1) 家長所準備的蔬菜和水果都必須是寶寶已經認識的。   (2) 遊戲結束後,家長可洗凈水果,獎勵給寶寶吃,以嗇寶寶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3、 找玩具   遊戲目的:   (1) 展寶寶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2) 培養寶寶的方位知覺以及做事專心的習慣。   遊戲內容:   家長把孩子帶到戶外的,把孩子的玩具藏起來。在藏之前,稱讓孩子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有哪些玩具。並讓孩子邊找邊數,家長在一旁啟發孩子:"兩個了,還有什麼呢?小汽車呢?看看樹後面。"當孩子全部找出來後,家長給予表揚鼓勵。   另外,家長還可以準備一張圖。指著圖問孩子:"寶寶,媽媽想考考你,好好看看,這棵樹這兒有什麼動物呀?"如果孩子不能全部找出來,家長可啟發引導孩子找,在啟發引導時注意用方位詞,如:"看看大樹上面是什麼?""再看看樹的後面是什麼?"等等。直到孩子找到全部動物。   4、 戰鬥遊戲   遊戲目的:發展寶寶的想像力,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遊戲內容:   家長和孩子各拿一根短棒子,但坦克,嘴裡說著"沖啊!"沖向對方,兩根棒子相撞。假想打仗內容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如坦克被敵人撞壞了、坦克沒油了、發射炮彈等,讓孩子自己做出反應。如坦克被撞壞後修理坦克、坦克沒油了給坦克加油等動作。   遊戲指導:   (1) 這個遊戲比較適合男孩玩,因為一般情況下,男孩喜歡玩刀、槍、打仗遊戲。   (2) 隨著孩子遊戲水平的提高,孩子對玩具與實物之間相似程度的要求越來越低,模仿的動作也越來越簡練,他會用想像力彌補玩具的不足。   5、 擺盒子   遊戲目的:   發展寶寶的大小概念,促進寶寶思維能力的發展。   遊戲內容:   家長為孩子準備一些大小不同的盒子。問孩子:"寶寶,這是什麼?"孩子回答以後,家長接著說:"對,這是盒子。哪個盒子最大?哪個盒子最小?"等孩子指出來以後,再讓孩子"把這些盒子從小到大排起來"。   6、 拼火柴   遊戲目的:   發展寶寶的想像力、形象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遊戲內容:   準備一些火柴棍或牙籤。遊戲時,家長給孩子擺一些簡單的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讓孩子先模仿,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創造圖案了。   遊戲指導:   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是火柴,玩完後一定要收回火柴,以免發生火災。 促進兩歲兒童的認知發展  家裡兩歲的孩子長大了!他現在可以說出自己的名字,可以分清"你"與"我";他能夠對兩個步驟的指示做出反應比如說"去把襪子和鞋子拿來";他可以告訴你他正在做什麼,每天他都在學習新單詞;他開始認識書里的詞並且還自己選書看。他可以根據大小,形狀,顏色或者用途把物體分類。他理解很多物體的功能。他可能還已經開始做象徵性表演(就是說他用一些東西代替別的東西);他可能用兩個木塊代替不同的動物;他還很努力的想掌握刀叉的用法。他通過觀察和模仿大人來學習;他喜歡你告訴他他睡覺之前發生的事情;你還經常聽到他在床上自言自語。   兩歲兒童的活動:   給物體進行分類;   在日常對話中使用概念詞, 近遠,上下,里外,空滿,前後等;   每天重複讀一首簡單的童謠,讓他自己練習說;   每天早晨說一說當天星期幾和你當天打算做什麼;   每天讀書給他聽,可以選擇一些很容易猜出下文的書,在你還沒知道下文之前,他可能在"讀"給你聽了;   有時候問一問孩子的意見;   讓他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蠟筆盡情塗抹,然後讓他告訴你畫的意思;   可以教他數數;   讓他做布置桌子之類簡單的家務,他肯定很高興幫忙,布置東西的時候可以和他一起數餐具和餐巾的數量;   讓他把一些圓環套在柱子上,可以在柱子上弄一些突起稍微增加一點困難。

激發智力父母當好催化劑  每個孩子都會在大約2歲時面臨智力的飛速提高,而父母們卻往往容易被孩子幼稚的外在表現所"迷惑",而忽略了對寶寶的智力引導??這可是極大的失誤啊!   此時,父母們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簡單而有效的步驟,儘快激發孩子此時大腦的潛能,讓我們的好奇寶寶變得越來越聰明!   小腦瓜"轉"起來   提高幼兒智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刺激大腦,讓它"轉"起來。   一般,孩子都會在大約2歲時面臨智力的飛速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性情大變。他變得對周圍的一切大有興趣,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或者是嘗到的,他都願意親自嘗試。此時父母們應該特別注意為孩子提供足夠多的"新鮮事物"。總之一句話??千萬別讓小傢伙閑著。   有些父母此時會開始考慮帶孩子上一些正規的課程培訓,比如:音樂、繪畫等等。但專家表示:在這個階段,進行上述正規教育並不是必須的。假日里全家出趟門,看看城市裡看不到的景色,呼吸些新鮮空氣,這些都能很好地激發小傢伙的求知慾望,足以令他們的大腦飛快地轉起來。   專家建議:   孩子們表現得越活潑,興趣越廣泛,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能力也就會越強。父母們可以帶著孩子讀詩詞,唱歌謠,聽音樂,並且給他們準備各種各樣的有趣玩具和拼圖,提供充分的空間去展示孩子們的活力。   做個小小探險家   幼兒探索周圍世界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鼓勵。所以,當他們發現些新東西時,一定要及時給予正面的肯定,告訴他你有多高興和吃驚。他會非常樂意看到自己的努力換來熱情的擁抱。這種正面的引導會讓孩子長大以後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   當然,安全因素是父母首先要考慮。因此,作為父母,需要"探索"得比孩子更多一點兒。通常需要考慮的有:   使用帶塑料套的安全插座;   全面檢查周圍的銳利物,包括替換威脅寶寶安全的門窗/碗櫥鎖件;   在樓梯出入口、開放式陽台、窗檯等處設置安全門。   專家建議:   父母們應該先教給孩子如何做,然後才放手讓他獨自做一遍,如果成功就要予他充分表揚和鼓勵。   最合適的玩具才最有效   是時候給寶寶多準備些玩具了。父母選擇的玩具最好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而這則需要父母們平時多做些觀察。   一款合適的玩具會讓孩子為之瘋狂,長時間樂此不疲。如果發現有些玩具孩子一時不太會玩兒,或者是玩兒不好而發脾氣時,父母應當立即安撫並且試著鼓勵小傢伙,不要讓他輕易放棄。一旦他掌握了要領,就應當毫不吝惜地表揚。專家認為,想像力(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把一件東西想像成其他什麼。比如洋娃娃會讓寶寶們聯想到自己)的培養在孩子2歲時最為顯著和有效,千萬不要錯過了呀!   專家建議:   提高幼兒思維能力的玩具主要是拼圖類玩具,而提高想像力的玩具種類則更多,比較常見的是玩具電話、洋娃娃等。另外,每次只允許他玩一樣玩具,玩具太多有時反而會讓他興趣缺缺。   與寶寶聊天   大量研究顯示:語言與智力有極強的關聯性,其中一方提高了,那麼相應的另一方也會有長足的發展。通常,幼兒2歲開始學習說話,等他們快要3歲時,就能分清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了。比如:他們會指給你看哪裡是鼻子,哪裡是耳朵、眼睛,並且能準確地說出來。   另外,這個階段的幼兒已經慢慢開始掌握最基本的聽說能力了,抓緊時間多和他說說話吧!這對他語言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好處。父母對孩子說話時,實際上向他們展示了語言的各種表達方式和用法,這種交流經驗,會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專家建議:   每天都要拿出些時間與小傢伙說說話。可以選擇任何時候,買東西時、休息時、洗澡時、或者是在喂他吃飯時。   和寶寶一起玩遊戲   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這是天性使然,所不同的僅僅是在遇到陌生環境或者事物時,是否積極投身其中罷了。一些孩子碰到此類情況時,更願意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是主動獲取切身感受,另一些則不然,他們非常願意投入其中。   你的孩子融入感和參與感越強,他們所獲得經驗就越快,也就越能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提高。如果發現孩子不願意玩玩具,或者玩得非常勉強,缺少興趣,那麼你就需要做點什麼了。   試一試那些交互性的遊戲吧!它可以從流行歌曲或者詩詞入手,選一首他所熟悉的歌曲,在你唱的時候故意把最後兩個字漏掉,他就會把它補齊。然後是漏掉一行讓他接……總之,應當盡你所能地去做些能夠引起他興趣,並且讓寶寶樂於參與其中的事情。   專家建議:   孩子的參與感需要慢慢培養,一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過分勉強孩子,否則會使孩子反感這項活動。 二歲寶寶能力訓練遊戲  遊戲一:雙語遊戲   老師:兩歲的寶寶可以進行雙語練習   老師讓孩子分別用中文和英文說出同一件東西。唱英文歌老師:家長在做雙語練習的時候,要選擇寶寶最熟悉的物品,要通過遊戲的方式來進行練習。   遊戲二:木偶戲   老師:通過與成人之間的語言遊戲來發展寶寶的表達能力。學說反義詞,認識顏色。老師和孩子用木偶對話,並認識顏色。   遊戲三:這樣好不好   老師:在遊戲過程中幫寶寶分辨是非,正確地評估人的行為。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讓寶寶指出一些行為的錯誤。   老師:家長要注意,寶寶在判斷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要馬上否定,而要鼓勵。   遊戲四:猜猜看   老師:通過感知活動來發展寶寶的思維能力。增強寶寶的理解力和思維能力。   讓寶寶自己品嘗酸甜咸等味道,並讓他聯想有關的事物。

肢體運動智能早期開發 肢體運動智能是人類認知的基礎 不要以為擁有運動智能的人只是四肢發達,也不要以為這種智能只屬於運動員,因為運動智能是通過身、心來使身體表現完美的能力。它是人類認知的基礎,是源自我們體驗生活時所獲得的感官動作經驗。演員、舞蹈家、發明家、外科醫生等都表現出相當的運動智慧。對於可塑性最強的0~6歲的孩子,應該如何發展其運動智能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寶寶在0~6歲的身心發展是不一樣的:1、 0~2歲,這段時間主要發展基礎功能,比如說頸部、肘部等關節的功能。2、 2~4歲,動作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比如說寶寶會拿叉子了,以前可能也拿起過,但那隻不過是隨便抓起來玩耍,屬於無意識的動作。下面推薦一個遊戲:學習動物來走路適合年齡:1歲半~2歲準備材料:動物的圖片或照片;活潑的背景音樂玩法步驟:a.挑出不同走路方式的動物圖片,如蝸牛(爬行)、螃蟹(橫著走)、青蛙(跳著走)等;b.站在房間中間,和寶寶一起看動物圖片;c.你開始模仿一種動物走路,並讓孩子學著你一起走;d.然後模仿另一種動物。注意事項:地面保持乾淨,並沒有障礙物。專家點評:以上這些遊戲對提高寶寶的運動智能都很有幫助,但其中"學習動物來走路"這個遊戲對發展寶寶的智能是多方位的。因為它不僅通過模仿動物的動作而活動了肢體,而且還掌握了各種動物的主要特徵,訓練了孩子的記憶力,同時也有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訓練。低齡兒童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注意力極易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兩歲以前的孩子一般是不能單腳落地的,因此,在練習青蛙動作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在這個遊戲中,不僅寶寶要動,父母更要動,因為不到兩歲的孩子看圖片模仿動作是有困難的,父母的動作示範可以幫助寶寶理解動作,並且使寶寶和你更親近。從小發展肢體動作智能。   肢體-動作智能發展的基礎期  0~2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能發展的基礎期,主要在於建立各領域及各系統的基本能力,並發展基礎情緒與生活作息功能。重點的發展項目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前外側觸覺系統以及動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使前外側觸覺系統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⒈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觸覺按摩刺激,藉由遊戲的方式進行,以至少兩種粗細對比的質感對象(例如海綿以及軟刺蝟玩具)接觸孩子的皮膚,尤其是兩手手肘以下、背部、兩膝以下至踝關節以及臉部臉頰這些區域。建議在洗澡時以及親子遊戲互動等自然情境下進行,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膚傷害,並避免在餐後立即施行觸覺刺激活動。⒉提供孩子口腔觸覺刺激,可伴隨口腔清潔活動同時進行。媽媽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墊或幼兒專用牙齒清潔軟指套,以略帶壓力但穩定緩慢的速度輕輕搓揉幼兒牙齦牙肉部份,以及口腔內部兩頰頰肉部份。建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由門牙開始,並配合遊戲逐漸增加刺激的時間及廣度。但媽媽要注意手指的安全,刺激時以食指動作,並以拇指與中指固定下顎,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傷媽媽的手指。同時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避免搓傷牙齦,若持續有出血現象請停止刺激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或牙醫。訓練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⒈多鼓勵孩子爬行並增加爬行時間,尤其是7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對於1歲以上已會走路的孩子,則可在兩腳上用重量環(一腳不要超過1Kg)加重以提高訓練量及爬行意願;對於還不會爬的嬰兒,則可藉由輔助擺位使其在四肢支撐姿勢下盡量維持姿勢。⒉可利用充氣彈性大球來進行遊戲,可將孩子置於大球上,或躺或趴,伴以輕微的上下彈動,藉以刺激孩子運動,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縮。媽媽要注意兩手應固定在孩子的髖部,對於頸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嬰兒,應特別注意固定以保護其頸部安全。

早期數學邏輯智能開發 數學能力是人類智能結構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認識自然界的各種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並通過利用這些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改造自然。一個不具備優秀數學能力的人是無法進入未來的高科技社會的。  人類優秀的數學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適時的科學系統訓練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數學能力的發展關鍵期得到理想的訓練。 我們可以大致將孩子數學智能發展分為以下5個關鍵階段。9~12個月  這幾個月是嬰兒對語言理解開始發展的階段,在理解了人類的一些字詞句之後,就能夠理解最初級的數概念了。在他們的行為中已能表現出對數量的理解。如,10個月左右的嬰兒已能明確區分大小、輕重,這一時期是人類辨別物品大小的關鍵期,到1歲左右已能正確區分"多"、"少"。22個月此時是嬰兒掌握初級數概念的關鍵期,可在父母的指導下學會按自然數口頭數數"1、2、3……"2歲半左右2歲半左右是孩子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能掌握初級的數概念,如知道一個皮球或一個蘋果等。 幫助孩子學習空間智能的10大妙招在孩子2-3歲左右,您會欣喜地發現他的理解力及表達信息和自我意見的能力在飛速的發展。他已經能夠意識到與人交流意見帶來的奇妙結果。他的辭彙量幾乎是每天都在增加,因此他說出來的語句開始變長而且更複雜。您的孩子可能會問許多的問題,他渴望了解所有的事情,因此他很需要您-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給予他幫助,將事情解釋給他聽。

幫助孩子學習語言並不需要您每天設定某個時間段,其實此類學習在日常的生活中的任何場合都能夠進行。當您的孩子理解了空間的概念,例如裡面、上下、前後、頂部和底部,他就可以聽從指導、提出疑問和清晰的表達他自己的想法。有近20年小學教師經驗的Nancy表示:"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很好的掌握空間概念,當他進入學校後通常對於聽從老師的指揮、閱讀和學習數學等表現出困難。

應該在早期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方位概念的教導。對於孩子理解空間概念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跳、跑、爬等活動以開發孩子的肢體意識。其中還包括孩子開始注意到他身體各部分的位置,如"我的鼻子在臉的中間,我的腳指頭在腳掌的末端"等等,而且他還會發現自己可以通過站立、坐下和爬行改變身體高度和形態。然後,許多孩子學會理解自己的身體和外界環境的聯繫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指示移動身體,如站立、蹲下、前進、後退和轉圈等。通常,孩子是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繫從而學習自己的身體位置,然後是通過其他物體來學習身體的位置。大多數2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區分他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很容易就拿得到,哪些卻是離得很遠的。專家相信2歲半到3歲的孩子的辭彙中已經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描述空間位置的單詞。3歲大的孩子已經可以知道家裡東西放置的位置,他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毛巾,或是找到他自己的鞋子;他也許能夠正確的回答出猴子是住在哪裡的,或是屋頂在哪裡。當被問及"你住在哪裡?",有些3歲的孩子甚至可以回答出所住小鎮和街道的名字。

幫助孩子學習關於空間位置的辭彙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也可以成為您日常生活中例行的公事。在孩子學會說一個單詞之前,反覆讓孩子聽到這個單詞並理解它的含義是很關鍵的。當您教導孩子學習空間概念時,您給他的指示要非常的明確和詳細,例如當您要求孩子去拿他的鞋子,如果您明確告訴他去桌子的下面找而不是簡單的說:"去那邊看看",對他而言會比較容易聽懂。當孩子問您:"我的小汽車在哪裡?"時,您可以說:"在桌子上的那個盒子裡面"而不要僅僅是用手一指了事。

10大妙招條 教育孩子學習空間概念:

1、和孩子玩滾皮球遊戲,當您和孩子的距離不斷調整,孩子可以學著了解自己和您之間的空間距離感。

2、讓孩子在家裡找出3件放在下面的東西,3件藏在裡面的東西和3件放在上面的東西。

3、在家裡設置一個翻越障礙的訓練課程,將椅子、桌子和一些紙箱擺放好,然後讓孩子進行鑽、繞、爬等肢體活動。

4、在您和孩子的日常交談中多使用一些方位名詞,或是多給孩子一些帶方位名詞的指示。

5、帶孩子去超級市場時,讓孩子多留心觀察您的舉動,例如把蘋果放進紙袋裡;把狗糧放在購物車的下面;把麥片粥放在麵包的旁邊等。

6、在遊戲場玩的時候,您可以不時提醒孩子:"看你頭頂上有一架飛機開過。"或是告訴他:"從滑梯上走下來,到左邊的台階那裡去。"

7、當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也可以一邊穿一邊說:"看,我把鞋子穿到你的小腳上,然後把你的小胳膊套進衣服里。"

8、給孩子洗澡時,您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指令如:"把頭往後仰;把雙手放進水裡面;"

9、當您在廚房準備晚飯時,可以讓孩子幫助您;例如讓他把調羹從抽屜里拿出來,然後放到桌子上。這些小活動可以讓孩子學著聽從指示並且表明方位的單詞。

10、孩子看圖畫書時,您可以指出書中人物和物體的位置:"看,樹後面躲著一隻老鼠。"多元智能發展之人際智能認識個人智能

在討論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這兩種個人智能之前,我想要和大家一塊看看一種在認識個人智能重要性上的偏見。持多元智能理論的加德納教授說,所有的智能都有同等價值,也就是任何一種智能都不可能比其他來得更有價值。智能的價值由它本身的來龍去脈、當時的時代和文化決定。有這樣一個例子,正如我早先注意到的,自然智能在幾百年前要遠比現在重要的多。當然,在出現口語和書寫語之前,邏輯智能也無關緊要,遠不像它在今天這個文學泛濫的世界那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來源,決定了某項智能的相應價值。

然而在今天,在21世紀初,每一項智能都有自己的價值,每一種智能都能被用來解決問題,但毫無疑問,某些智能比其他更有價值。我認為,個人智能就是最重要的。因為當我們看著那些成功人士,當我們思考是什麼決定成功(不管如何界定成功),我們都會發現,那些公認的成功人士,都是因為他們的個人智能的運用,才獲得成功。無疑他們的讀、寫和計算能力都很棒。他們可能在藝術、音樂或者建築方面有出色的天賦。他們可能很喜歡野生環境或者和動物一起工作。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他們個人智能的天賦,領導他們走向成功。

人際智能的發展

人際智能的定義是"理解他人和關係的能力"。美國人際智能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權解放戰爭的領導者馬丁·路得·金博士,前總統羅納多·里根和比爾·柯林頓,以及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奧普拉·衛夫瑞。

顧問型人才需要很強的人際智能,就像老師一樣。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不考慮人們的職業,有很強的人際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一位律師如果有很強的人際智能,他就能感覺到法官是怎麼考慮的,然後就能做出及時的調整,在這個案子中獲勝。一個領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並能知道如何激勵他們的話,他們會把生產計劃安排得更好。一位會計或軟體設計人員如果能讀懂客戶的需要並能明白他們的目標,那麼他們會做得很好。一位銷售人員如果知道他的消費者的需要,他會很成功。實際上,在每個工作領域,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都是很有價值的。

較高的人際智能包括善於觀察,從人們的行為中進行推斷,讀懂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和善於傾聽。這些都聚集在一條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們善於理解他人。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幼年時喜歡:●和別人一起玩●和別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歡一個人待著)●注意別人、照顧別人和教育別人●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遊戲中競爭●和指導者聯合併形成一種很特殊的關係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長大些會喜歡:●組建團隊,或者在同伴中推動關係的發展●解決衝突或設計出解決方案,使得每個人開心●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遇到新朋友●在小組中扮演領導角色如何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

其實和學習打鼓或抄寫一樣,沒什麼區別,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關鍵是孩子關注的焦點和他們的練習。再次申明,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有更強的潛能;無論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從他們的關注點中獲益。

關注點是指有意地去發展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如果通過和孩子交流來培養他們的意識的話,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是開始發展人際智能的一種良好的途徑。問孩子問題,為什麼他們會對他人的動作和情感做出這樣的反應。"為什麼他會這麼做呢?""還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為什麼那些人不能在一起很好地工作?""是什麼使他成為領導者的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開始理解人們那些反覆無常的行為。(有時,在看電視和電影的時候問這些問題,考察他們的個性,比談論現實中的人物會更簡單些。)

練習,顧名思義是指:給孩子一些情境,練習他們的"人的技能",即人際智能。孩子們需要學習怎樣和他人相處,他們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領導或員工。把他們放到這些問題發生的情境中去,讓他們參與俱樂部或其他社會組織,那麼這些技能就能發展了。

接下來介紹的是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發展人際智能的一些方法和活動。此外,這些建議是發展的,有些方法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特別適合的,而有些方法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會更有效。

1、和他人呆在一起是發展人際智能所必需的條件。就像人們說的那樣簡單: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們能夠理解他們。父母需要花些力氣為孩子們找些玩伴。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有時這是很簡單的事,一個日托中心或一個操場的角落就能給孩子提供一筆財富。

2、讓孩子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比較特別,有在角色間串來串去的傾向。孩子需要同時熟悉領導者的角色和習慣被人領導,這是很重要的。6、7歲大的孩子可以教他們這些概念,也有對這兩種角色進行體驗的需要。父母經常希望他們的孩子扮演領導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時孩子也是這麼希望的);事實上,成為一個領導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被管理者。

3、運用電影作為一種手段是孩子們思考和理解人類行為的一種很好的辦法。當我們去思考電影或電視中的角色的思想和謹慎的行為時,這些角色顯示的,經常比現實生活中的更誇張、更富有諷刺意味、他們的動機也比較明顯。看看男女主角的表演,然後想想這些,不管是傑克·查,西爾富斯特·史泰龍,哈里·波特,還是梅格·瑞恩,他們都能給孩子提供一條簡單而又安全的途徑去發展他們的人際智能。

4、運用文學作為一種手段,以一種相似的方法,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辦法開始觀察和推測。給孩子念完故事,父母可以問"你為什麼覺得他會這麼想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會怎麼想呢?""你曾經這麼想過嗎?什麼時候?"當孩子更大些時,可以要求孩子談談書或故事中的那些和他們最相近的角色,然後可以和他們分享一下處世的方法。

5、和孩子分享你自己的個人經歷,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們看到成人或他們的父母表現有些狂妄的情況太多了。也就是說,孩子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爸爸或媽媽的感受會那麼特別,他們的行為那麼特別。(大人們也經常不向孩子們解釋他們的行為。)不管這種表現是表達對別人行為的失望、對自己行為產生的挫敗感,還是由於學成了一些東西而感到高興,父母都需要退回去和孩子們談談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這麼做。(不要用一本正經的口氣和孩子說這些,我們必須記住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自信的分界線經常是很不明顯的。不管怎麼樣,注意這幾點,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從我們的經驗中學習。)

這樣做的一個額外的好處是這種敞開心扉和自我反省可以促進父母的人際智能和內省智能的發展。

角色遊戲提升孩子的人際智能

人際智能是一項很重要的智能,它有助於提高與人進行有效交往的能力。人際智能需要通過人與人的交往,在與他們的溝通和合作中學習。角色遊戲是培養孩子人際智能的重要方法。

角色遊戲是幼兒通過想像,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的活動,它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現人與人關係的機會,為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打下基礎。

  在角色遊戲中,孩子們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再現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練習著社會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覺中就提升了人際智能。遊戲中,孩子們的行為要與所扮演的角色行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從角色的角度看待問題,必須學會共同擬定和改變遊戲活動的主題。為了使角色遊戲成功地繼續下去,他們之間就先要協商由誰擔任什麼角色,使用什麼象徵性物品及性動作;遊戲中常常要改變計劃,這就需要共同合作,學會從他人角度看問題,更好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同時,在遊戲中還可學習如何堅持自己正當的權利、要求,怎樣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遊戲規則。

  因此,角色遊戲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會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際智能水平的高低。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指導。比如在玩後面說到的"家裡人玩紙偶"的遊戲時,家長可以教孩子,他看到的圖片就代表了該圖片所展示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棒冰的棒子上貼著男人的圖片,那它就代表了爸爸,小朋友在做遊戲時就要把它看成是爸爸,而不是棒冰。

此外,在選擇角色遊戲時,也要考慮到角色、情境是不是能讓孩子充分投入到裡面的。選擇孩子看到過的、有所了解的角色和情境,才能使孩子能夠投入到其中的,才能激發他的情緒,對人際智能的培養才有實際性的效果。

下面推薦一個小遊戲:

醫生阿姨、護士姐姐

適合年齡:2歲~4歲準備材料:白色的衣服,玩具娃娃,如有聽診器等玩具就更好了。

玩法步驟:a.和寶寶一起換上白色的衣服,一個做醫生,一個做護士;b.假裝玩具娃娃生病了,醫生給它看病、護士照顧它;c.讓孩子了解醫生和護士的職業和工作,並讓他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

注意事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機對寶寶講述這方面的知識,並教育他。

專家點評:這個遊戲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戲,他們對這個遊戲以及其它角色扮演類的遊戲都是百做不厭。小班的小朋友開始時通常會單獨做這個遊戲,他們喜歡戴上聽診器給玩具娃娃看病,還喜歡喂他吃藥或給他打針。等到小朋友之間相互熟悉的時候,他們就會一起來做這個遊戲,並且喜歡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小班幼兒在遊戲的初期表現的一大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於社會交往十分陌生。角色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彼此熟悉,排除同伴間的陌生感。通過這類遊戲,大部分孩子愛上幼兒園了,有的還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通過遊戲,小朋友們還學會了解決諸如角色分配、工作安排、工具修養使用與分配等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這也充分證明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發展。

0歲人際智能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小寶寶:你對他笑,他也笑;你對他做鬼臉,他還是笑,他不會因為害怕陌生人而羞澀地躲進媽媽的懷抱。專家認為:這其實就是具有人際智能先天優勢寶寶的一種外在表現。人是社會性的人,從小學習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對寶寶的智能發展是有很大助益的。因此,要培養一個聰明寶寶,絕不能忽視人際智能的培養。早教專家劉鈺心建議你從以下三步來著手,將0-1歲的寶寶打造成未來的"人際高手"。

了解嬰兒人際智能發展特點0-1歲時期,寶寶的人際智能發展,相較於其他智能發展而言,是比較晚的,而且不像其他智能(如:身體運動智能)能通過單純的刺激(某些動作的訓練)就可以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人際智能的發展與其他智能的發展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肢體運動、音樂、語言智能都對人際智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嬰幼兒時期語言的刺激對於人際智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0-1歲寶寶人際智能的培養要與其他智能的提升相結合。

寶寶具有人際先天優勢嗎?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有些寶寶很小就顯露出先天的人際優勢智能,你不妨細心觀察以下方面,看看你的寶寶是否具有人際優勢智能:

先天特質1:寶寶不認生。看到陌生人不會驚慌、害怕,也不哭鬧,反而充滿好奇。

先天特質2:喜歡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

先天特質3:愛笑,喜歡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喜歡與人互動,討人喜歡。

先天特質4:看到其他的寶寶時,他會主動靠近,想要接觸、並和他一起玩。

遊戲提升人際智能

具有先天人際特質的寶寶,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智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先天人際優勢的寶寶就無法建立。劉鈺心老師認為,只要通過適當的人際遊戲訓練,寶寶的人際智能就能得到良好的提升。以下就是有助於0-1歲寶寶人際智能提升的遊戲:

遊戲1:照鏡子

遊戲作用:通過鏡子認識和觀察人的表情。

建議你經常抱著寶寶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認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並讓他用手摸自己的臉和五官,讓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遊戲2:打招呼

遊戲作用:學習和他人打招呼。

如果方便的話,你最好常帶寶寶去外面逛逛,小區的綠地、公園、動物園等都是不錯的場所。當見到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時,你不妨拉著寶寶的小手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我叫樂樂,你叫什麼名字?"讓寶寶感覺通過語言和動作與人互動的快樂。

TIPS: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寶寶用眼睛看著對方,讓他體會與人在視覺上的交流。同時,在這個遊戲中,父母的榜樣和身教十分重要,這樣寶寶就可以從模仿行為中感受到人際互動的自然和樂趣。

遊戲3:傳球遊戲作用:引發對人的注意、與人互動,可增強反應力。

0-1歲寶寶通常喜歡自己玩,這時候你可以拿一個球傳給他,請他接住,然後再讓他把球撥給你,通過這些動作的互動,可以引起他對人的動作的注意,建立社會化的模式。

TIPS:這一年齡段寶寶最好、最安全的人際互動方式就是讓他和年齡相仿的寶寶一起玩耍。因此,如果寶寶已經坐得很穩,腰桿、頸背的發展都很好,就可以帶寶寶參加一些親子課程。這樣寶寶就有更多機會看到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並在和他們的活動和互動中提升人際能力。

遊戲4:玩手偶、玩偶

遊戲作用:通過角色扮演來學習人際互動。爸爸媽媽可以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來和寶寶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來和寶寶對話:"你好,我是乖乖,我很喜歡你,我們拉拉手,做個好朋友吧。"通過布偶將一些日常對話和小故事講給寶寶聽,不僅可以讓他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視覺力和想像力。

寶寶的人際智能是在與人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多為寶寶提供與人互動的機會十分重要。如今隨著現代生活狀態的改變,鄰里關係冷淡,多帶寶寶外出走走、常參加一些團體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熏陶,寶寶一定會成為一個人際高手。

聰明寶教室

1、人際智能的特徵

人際智能是指一個人理解他人及其關係的能力。具有人際智能優勢的人通常在人群中顯得十分自在,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喜歡團體活動,有一些親密的好朋友;樂於幫助他人,善於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並能發現其個別的特質。

2、父母在寶寶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父母除了常帶寶寶參加團隊活動、讓他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互動以外,最重要的是對寶寶在與人互動中的表現和言行進行觀察,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尤其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父母的引導方式和態度將會影響他未來的人際發展。當問題發生時,建議你用轉移的方式來解決,比如:用玩具或有趣的食物來吸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協調觀察多重角度看問題

組織能力、協商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際聯繫是人際智能的四個要素。

人際智能的四大要素

(1) 組織能力這是領導者的必備技巧,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劇院的導演與製作人、軍隊指揮官及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多具備這種能力,表現在孩子身上則常是遊戲場上的帶頭者。

(2)協商能力這種人長於仲裁與排解紛爭,適於發展外交等事業。表現在小孩子身上則常為同伴排解糾紛。(3)分析能力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心理治療師與諮詢人員正是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例子,若再加上文學才華則可能成為優秀的小說家或戲劇家。(4)人際聯繫對他們表現出關心,善體人意,適於團體合作,更是忠實的伴侶、朋友與事業夥伴,也會是稱職的職員或教師。培養孩子人際智能三步走

促進人際智能的發展,首先要幫助幼兒認識五官,懂得它們的功能。如用眼睛判斷物體的大小,用耳朵辨別物體的聲音,用舌品嘗食物的味道,用手感覺物體的冷暖、厚薄等;

其次,應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用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如使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特徵,幫助他快速識別齣電影或電視里的人物是否反面角色。鼓勵他演短劇和小品。看過一場電視劇,同他談談戲中的角色,盡量要求他將戲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徵述說一遍。

最後,還應幫助孩子掌握觀察方法,按正確的順序,從多種角度觀察事物。

提高人際智能的訣竅

每個孩子都會面對一些重要的關卡,這時他們的人際智能(即社交技巧)就面臨最痛苦而無從逃避的考驗:面對一群玩耍的孩子而覺得不得其門而入。在這關鍵的一刻別人會喜歡你或討厭你,接納你或排擠你,這一切都是毫無掩飾的公然表現。兒童心理專家發現,人緣好與不好的孩子,採取的策略也有很大差異。

幼兒在拒絕他人時,常間接表達出負面的情感判斷,有時甚至坦白得有些殘忍。"我們討厭你",是所有孩子都害怕聽到的一句話。因此,他們在加入一個新的團體時都會格外謹慎。這種焦慮和成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通常新加入的人會先旁觀一會兒,然後嘗試性加入,謹慎地慢慢採取主動。

有兩大禁忌幾乎一定導致被排拒;太急於取得領導地位及與其他人顯得不搭調。人緣差的孩子常常會犯大忌,比如以蠻橫姿態加入,突然改變話題,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直截了當地反對別人的意見等等,目的顯然都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只可惜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不是被忽略就是遭排斥。相反的,人緣佳的孩子會觀察一段時間再加入,並表現出接受該團體的意見,而且會等到自己的地位獲得認可後再主動提出意見。嬰幼兒益智有三大要素 1、提供適當的信息刺激  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中有上億個腦細胞,腦細胞連接的建立有賴於早年的感知、運動的鍛煉,如對其微笑,輕聲細語,撫摸擁抱,翻身滾爬,為孩子布置一個色彩鮮明的小天地等。所以,科學家提倡從0歲開始就給孩子各種良性刺激,幫助大腦儘快盡好地建立智力系統。  孩子1歲時,就應讓他多看各種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並讓其辨別;2歲時要孩子用嗅覺去聞各種氣味,以刺激嗅覺細胞的發育;3歲時教孩子用舌頭品嘗各種味道,刺激味覺細胞發育等等。這樣通過視覺、觸覺、嗅覺與味覺來促進孩子感覺中樞神經細胞的發育,對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2、用形象的語言啟迪  隨著年齡的增長,培養孩子要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漸進入到抽象思維的發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盡量讓孩子用完整的語句表達意思,以便較早地開發孩子對語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如"筆是用來寫字的","我們每天都喝牛奶"、"吃飯要用筷子"等,通過生動、新穎、形象的話語,促進他的理解和記憶,萌發出孩子們形象聯想,並調動出自由天真的幻想。 3、左右腦同時開發  人的左半腦和右半腦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腦負責處理節奏、旋轉、文學、圖像和幻想(形象思維)。孩子在學習時很少使用右腦,培養繪畫能力、手工勞動及體育訓練是開發嬰幼兒右腦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腳,發揮其功能,促進右腦的發育。多做一些由簡單到複雜、由被動到主動的運動;要有意識地激發嬰幼兒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種運動,尤其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促進小腦發育和平衡。 寶寶自己玩,其樂無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寶寶一個人在房間里玩得不亦樂乎,你應該為他感到高興,這是寶寶獨自遊戲的開始。千萬別打破這個小小的私人空間,讓他充分享受獨自遊戲的機會和樂趣。

  6~12個月

  小手小腳好神奇

  悅悅對音樂特別敏感:2個月,她一哭媽媽就放《天使的歌聲》,哭聲被樂曲聲抵消;4個月,聽到《迪斯尼最愛的兒歌》就手舞足蹈;如今,8個月的悅悅喜歡研究自己的小手小腳,媽媽索性讓她在音樂聲中發展這種興趣,任其反反覆復觀察手心手背,小拳頭攥起來又鬆開,擺弄手指腳趾,或者雙手抱著小腳丫努力往自己的嘴裡送,絕不打擾。直到悅悅暫時對這個遊戲失去了耐心,媽媽才會轉移她的視線。

  遊戲時間:很多小寶寶都對自己的"手腳"情有獨鍾,但如果指望他們能因此獨處較長時間、讓媽媽專心做自己的事,絕對是對寶貝的過高要求。他們通常只能獨立玩耍2~3分鐘,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

  特別提醒:這麼大的寶寶喜歡把所有的東西往嘴裡放,自己的小手小腳也不例外。所以,在寶寶拿手腳當"玩具"之前,徹底給它們做一下清潔。

  1~2歲

  這些聲音為什麼不同

  毛毛的耳朵特靈,一有動靜立刻把頭轉過去尋找。於是,媽媽就發明了個"敲敲打打"的遊戲,讓兒子分辨不同的聲音。她用金屬勺、木製筷子或塑料筷子在木頭盒子、塑料碗、不鏽鋼碗、瓷杯子或玻璃杯、餅乾筒等不同的物品上敲來敲去,也給毛毛一把勺、一雙筷子,自己敲一下毛毛敲一下。不一會兒,毛毛就玩得得心應手了。在以後的日子裡,只要媽媽擺出這些傢伙,毛毛就高高興興地奏起"鍋碗瓢盆交響曲",再不需要媽媽幫忙。

  遊戲時間:興緻好的時候,毛毛能玩上10分鐘。如果房間里有什麼事情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停留在這上面的時間只有2~3分鐘。

  特別提醒: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場地,比如客廳的地板上。四周的雜物要清理乾淨,保持地板的清潔;如果天氣比較涼,應在地板上墊一個墊子,防止寶寶著涼。

  2~3歲

  穿一串"項鏈"

  自從媽媽買了一大盒形狀各異、花花綠綠的串珠玩具,親自示範、穿好了一串戴在裊裊的脖子上,她就迫不及待地模仿媽媽的樣子、並迷上了它。不同的串珠組合在一起總能讓她有興奮的感覺,所以她喜歡把串珠全部倒出來隨意挑選,穿了拆、拆了再穿。

  遊戲時間:裊裊屬於那種比較坐得住的孩子,她的最高紀錄保持在11分鐘。但多數3歲以內的寶寶專註於一件事情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

  特別提醒:玩具不能太小,否則寶寶容易放到嘴裡,引起危險;玩具的表面一定要光滑、無毒。

孩子可以玩出空間智能 所謂空間智能,就是指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在嬰幼兒時期,需要讓孩子形成對物體形狀的認知,進而使他形成對於形狀有關的"空間關係"的認知,這些關係包括大小、上下、前後、左右、內外、遠近等空間概念。

  空間智能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幼兒時期。父母若有這種意識,並能在生活中加以引導,就是能讓孩子隨時隨地練習和提升。比如,去公園時,一進大門,你就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 :"寶寶,你看這兩棵大樹,哪棵樹高一些?哪棵樹離我們近一些呢?";"是爸爸牽著你的右手,還是媽媽牽著你的右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空間概念"在耳濡目染中就形成了。

  下面,我向大家推薦幾個提升空間智能的遊戲,你和孩子不妨試試看。

  1、繞過障礙(適合1~2歲)

  你站在孩子能走到的最遠處(先估計一下孩子能走多遠),然後在你和孩子中間放一把椅子或別的障礙物。你拍手對孩子說:"寶寶,上媽媽這裡來!"當孩子走到椅子前面時,往往會停留並猶豫,這時,你不妨耐心地等待一下。當然,你也可以示意孩子繞著走。如果孩子仍然裹足不前,你可以拉著孩子的手,幫助他繞過椅子。此遊戲可重複玩幾次。

  2、踩方塊(適合1~2歲)

  這個遊戲利用到家裡地上的方塊瓷磚或地板,你也可以根據情況畫出一些大小不同的方塊,讓孩子學著你的動作去踩方塊,例如:"我踩一個大方塊,你踩一個小方塊"。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對基本形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3、高低不同的瓶子(適合2~3歲)

  在家裡找出各種各樣的瓶子,讓孩子將其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地進行排列。遊戲中,你可幫助孩子一起來完成,並提醒孩子先觀察瓶子的高矮,再決定如何排列。這個遊戲同時也鍛煉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搭積木(2~3歲)

  利用積木搭建築物,是最能訓練孩子的空間智能的,同時又能很好地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孩子所堆的積木建築物的質量,是與他在這方面形成的空間概念是否深刻有關。你可以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讓孩子了解各種所搭建築物的形狀,並能區分幾種基本的幾何形體,例如:尖頂房子的幾何結構是由一個三角形(上方)和一個正方形(下方)構成的。

  5、走迷宮(2~3歲)

  一些簡單的迷宮,你應該經常引導孩子玩。當孩子走到盲道時,你可以反覆說:"看,這條路走不通,對不對?注意!不要走走不通的路!"

  實踐證明,絕大多數孩子都對走迷宮十分感興趣,而走迷宮又是提升空間智能的有效方法。

  6、七巧板(3歲)

  七巧板是中國的傳統玩具,是由七塊幾何圖形組成,它包括2個大的三角形片,一個中三角形片,2個小三角形片,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片,而這七塊圖形又能拼出一個大正方形。

  讓3歲前的孩子玩七巧板,主要目的是讓他們熟悉七巧板的圖形片,了解各片的形狀名稱,並在此基礎上,拼出簡單的圖形。

  TIPS:七巧板自古以來,深受孩子和大人的喜愛。人們能用這七塊小板拼出上百種圖案,這對於發展孩子的空間想像力,真是功不可沒! 四種簡單方法強化孩子記憶力 豐富的記憶力為孩子提供很多談論的話題。反過來,生動的語言又能強化記憶力。這裡有一套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記憶庫。      1.建立有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      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於強化孩子的記憶力。例如,孩子睡覺時,把布娃娃放在枕頭旁邊陪寶寶睡覺。習慣之後,睡覺前孩子會把布娃娃拿到枕頭旁邊。等孩子會說話了,你可以問他:"讓誰陪你睡覺呀?"通過這種方法強化他的語言記憶力。      2.玩你問我答的遊戲。      通過問問題,強化孩子的記憶力。例如,經過鄰居家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誰住在這裡呀?"孩子通過思考後回答:"朱阿姨住在這裡。"這樣能讓孩子從記憶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回答問題,鍛煉記憶思考能力。      3.親子動手,記得更牢。      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孩子通過模仿大人的行為來建立自己的行為模式。但是,如果孩子單純通過觀察大人的行為而不動手的話,留給他的記憶會很淺。可能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堆積木的時候,如果孩子不動手,只是大人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他下次很難記住應該怎麼做。如果他自己動手搭積木,下次他還能搭起來。通過這種方法強化記憶力有一個問題應該注意:孩子記憶的時間很短,因此要通過不斷的重複來強化。      4.講自己過去的故事。      選擇一個讓孩子印象深刻的經歷,和他一起回憶這段經歷。開始的時候,主要由媽媽敘述,適當地讓孩子做補充,慢慢地讓孩子做主講人。長期下來,孩子的記憶豐富了,能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經歷,而且能有調理地整理、重現過去的經歷。 你知道孩子這些"最佳期"嗎 小天鵝從蛋殼裡孵化出來,第一次睜開眼睛,首先看見什麼動物,就把這種動物認作媽媽。這種出生後的"認母"現象,是動物智力發展中的"母親印刻期",錯過這個時期再也不能彌補。小兒心理和智能發育,也存在類似狀況,在不同時期抓緊進行相應的教養,則事半功倍。

  兩歲前是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

  人在出生以後,雖然在胚胎時期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人體,但許多器官特別是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不像某些動物,一生下來就會走路,自行覓食。而人類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動物生下來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開始的1年內,豐富多彩的各種刺激就會使人變得聰明起來。一個教育良好的小兒,在1歲時已經情感豐富,表情多變,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所以,應將孩子的周圍環境,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環境單調,必然影響小兒心理發育,而惡性刺激會使小兒變得膽小。

  2歲左右足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小兒學習口頭語言的能力提高最快。要想使孩子既懂中文又懂外語,只要用不同國籍的語言與其搭話,小兒可在"無意"中同時掌握兩國甚至三國語言。我們一些英語教師夫妻平時多用英語對話,結果孩子的英語竟"不學自通"。

  3歲左右是識字的最佳時期

  我的孫子,去年才上幼兒園。許多孩子的家長都知道他認識很多字,問是怎樣教的。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教學法不能用灌輸式,而是在遊戲中學。可用卡片、圖片、實物等提高孩子識字的興趣。例如,大人打撲克孩子也要摸牌,我們就利用撲克遊戲教他認識1~10的數字和AKOJ。後來把紙殼剪成撲克大小,上面寫中文字,由易到難,一說打牌了,他就來認字,一面出牌,一面叼出牌上的字,做了數百張牌,很快學了許多字。家裡人喜歡唱"卡拉OK"孩子也湊熱鬧,一邊唱一邊學上面的字。現在他能唱數十首歌曲,認識千餘字了。當然,相似的字常讀錯,不認識的字還很多;讀錯我們就告訴他,不認識就說給他聽。不講究系統,不求甚解詞意,使小兒在大腦里有一個信息根植就夠了。我們從不強迫,只是用卡片、圖片、實物引導他,使他在玩中開發智力,據說有1個小孩17個月開始玩識字遊戲,6歲時已識字3千。

  4歲左右是數字概念形成的最佳時

  此時期可引導孩子認識數字,由簡到繁,做些加減乘除的演算,背唱"九九"歌。方法當然也是啟發誘導,以實物、回片、玩具等引起孩子的興趣。

  音樂靈感發展的最佳時期為3~5歲

  可以給予音樂啟蒙。

  想像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是3~6歲

  此時期可以多帶孩子遊覽參觀,開拓視野,多講一些童話故事,並增置智能玩具等。當然,不一定每個孩子的心理發展都很嚴格地遵照以上規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嬰幼兒是智能發展的最佳時期。在教育上錯過這個時期,就意味著過了一生。無論怎樣彌補,結果是事倍功半,或者勞而無功。所謂"天才"兒童的培養,就是按發展的規律,"因時"施教的。奉勸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切莫錯過教養孩子開發智力的最佳時期。 從慣用手看寶寶的大腦優勢 您為寶寶是左撇子而煩惱嗎?其實寶寶慣用左手或右手都是一樣好,都能幫助寶寶腦部均衡發展。

  柏義已經1歲又10個月大,常常用左手拿著他的奶瓶滿足的喝著奶,然後坐上餐桌享用媽媽為他準備的蒸蛋早餐時,總是先用左手拿湯匙,當媽媽說換手時,才會改用右手拿湯匙。媽媽好擔心柏義會是一個左撇子,為了避免將來上學後"與眾不同",總希望柏義多用右手、並成為習慣的慣用手。

  當寶寶喜歡用左手抓東西或拿東西時,通常媽媽們就會開始擔心寶寶是否是左撇子,而長輩們也多半希望寶寶習慣用右手而非左手,尤其是大家庭圍著圓桌用餐,如果習慣用左手吃飯,常常會和鄰座的人相碰,造成麻煩,而中國字也比較不適合用左手書寫。因為這些種種外在環境的因素,家中一但有慣用左手的小孩,經常從小就會被要求改用右手,這也是中國人比較少左撇子的主要原因。

  其實寶寶習慣用左手,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因為不論寶寶是用左手或右手,當雙手在操作事物時,也同時刺激大腦發育,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

  從左右手的慣用來看大腦的發展

  從我們人類的大腦功能來看,當我們的左手、左腳碰觸到東西後,會將感覺傳回右腦,而右手、右腳碰到東西的感覺會傳回左腦。左右腦會把所有的訊息統整後,再發出命令,執行動作,因此,左手和腳的動作命令是來自右腦,而右手和腳的動作命令則是來自左腦,所以不論是左手或右手,都會刺激大腦發育,同時幫助左右腦的發展。

  而一歲之前的寶寶,左右腦的功能尚未分化,而左右手也尚未分工,所以這個階段的寶寶經常是用雙手來拿奶瓶,用雙手、雙腳來爬行。

  到了二歲時,左右腦逐漸分化,可以隱約看出寶寶習慣用哪一隻手拿東西,用哪一隻腳做動作。三歲時,寶寶的動作更協調,身體的各種動作反應變成反射性行為,不再需要大腦皮質來控制,因此,大腦皮質轉而負責較高層次的學習認知工作了。到了四歲,寶寶慣用哪一手的習慣就會很明顯了,而且寶寶用手做事情的機會也變多了,這時候寶寶都會主動以慣用手來操作,而對應到的也就是大腦功能比較優勢的一邊。

  寶寶的慣用手習慣是遺傳而來

  我們可以從寶寶使用左右手的習慣,觀察寶寶是左腦優勢還是右腦優勢外,其實絕大多數寶寶慣用手的習慣是家族遺傳。例如:爸爸媽媽其中有人是左撇子,寶寶會習慣使用左手的機會也就相對提高。從研究數據來看,大部分慣用左手的寶寶,都可以從親屬中找出相同屬性的長輩。而寶寶習慣用左手,這表示寶寶的右腦比較優勢,媽媽應該順應寶寶的優勢讓寶寶盡情發展,而不是強迫寶寶一定要改用右手,造成寶寶的適應不良,得不償失。

  寶寶是左腦優勢?還是右腦優勢?

  我們都知道大腦分有左腦和右腦,而左腦負責邏輯、文字、數字、分析、次序、數列等活動,比較偏向理性思考,被稱為「知性腦」。而右腦則掌管顏色、圖像、感覺、想像、創造力、鑒賞繪畫、音樂、舞蹈等功能,負擔較多情緒處理,又稱為"藝術腦"。

  聰明的媽媽應該從寶寶用手習慣去了解寶寶是左腦優勢?還是右腦優勢?然後給予寶寶適當的訓練和刺激,才能促使寶寶的學習能力及思考創意愈來越敏捷,越來越傑出!

  不要強迫寶寶使用他不慣用的那隻手

  從大腦的結構來看,寶寶慣用左手或右手的習慣,和寶寶的大腦特質有直接的關係,反而和寶寶的聰明才智、叛逆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有時候媽媽會聽見長輩或外人說:左撇子的寶寶比較聰明,但是個性比較叛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不論寶寶是用左手或右手,只要媽媽用心引導,每個寶寶都是聰明又乖巧的小天使。

  但是有時候媽媽會礙於社會規範,總希望寶寶能使用右手,一但發現寶寶使用左手,就很希望改變這個事實。當寶寶1、2歲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著把東西放在寶寶的右邊或右側,盡量製造寶寶多使用身體右半側的機會,但是千萬不可以強迫寶寶一定要用右手,或以言語不斷的糾正,那樣做容易造成寶寶害怕、有挫折感,變得不喜歡動手操作。

  到了寶寶3歲以後,使用左手或右手的習慣已經很明顯了,媽媽就應該讓寶寶順其自然,這個時候媽媽若擔心寶寶將來學寫字,有左右顛倒的顧忌,強力介入寶寶慣用手的使用,等於是在強迫寶寶使用他自己比較弱勢的手去學習,這樣做就好比一個馬拉松選手被強迫參加短跑競賽;一個短跑健將被迫參加馬拉松比賽,然後兩個人跑出來的成績都不理想,再被說成選手不夠努力,這是不公平也不對的。

  跑步的比賽如此,左右手的習慣也是如此。短跑和長跑都是在跑步,左手和右手也都是手。聰明的媽媽讓寶寶順其自然的發揮所長,才是最好的選擇。雖然說強迫寶寶改變用手習慣,還不至於會阻礙寶寶的發展,但長久下來讓寶寶處於挫折與無助感中,容易造成寶寶說話結巴、神經緊張、情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相信這都不是媽媽們樂見的事。至於左撇子學寫字的問題,媽媽們就不用太擔心,寶寶在剛開始學寫字時,的確比較會有寫出來的字是左右顛倒的情形,但是只要請寶寶多觀察幾遍自己寫的字和書上的字有哪裡不同,寶寶很快就會自我糾正,以後寫錯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可以多刺激不常使用的那隻手,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媽媽思想開通,當媽媽了解寶寶慣用左手的原因後,較能接納寶寶這個行為,不再像從前用打罵的方式強迫寶寶一定要改用右手。不過的確可以多刺激寶寶不常用的那隻手,左撇子的寶寶可以讓他學著用右手撿球;同理,慣用右手的寶寶可以學著用左手撿球,因為在雙手操作中,寶寶同時也刺激了左腦和右腦的活動,多刺激腦部活動對寶寶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但是遇到寶寶要操作精細動作時,例如,吃飯、畫圖等就彆強迫寶寶一定要左右開弓"右手寫字、左手做事"。

  只要媽媽順應寶寶的自然發展,接納寶寶與生俱來的特質與能力,從旁協助與引導,寶寶慣用左手或右手都可以發展得一樣好,大腦的發展也會全方位喔!四歲內,開發哪些智能 根據實驗研究表現:2-3歲是孩子學習口語的關鍵時期;4-5歲兒童通過朗誦來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4歲以內是兒童形成觀感知覺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以情緒和感性為主,以後才是以知識為主。

  因此父母對孩子應以進行感知訓練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觀念的培養為主,不要過分強調文化知識教育,更忌急躁。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講究科學,不能超越兒童的年齡特徵,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能力。

  然而,對孩子的啟發,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帶領孩子上公園。進大自然,遊玩時,可運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觀中豐富有趣的知識,如昆蟲、植物、名勝古迹等,採用邊遊玩邊觀察,邊講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激發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孩子提問的好習慣。為入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比之下,那些不顧兒童成長規律,拔苗助長,一味地讓孩子讀英語、背古詩、做算術,0歲識字,三歲掃盲的父母,並不可取。

  但擔心孩子太小,怕用腦過度也是錯誤的。三歲孩子的大腦已達成人的80%,是智力發開的關鍵時期,孩子大腦在豐富的環境和合理的引導等外來刺激下,腦細胞反獲得急恰在此時生長,開始工作,並逐漸發育成長,成熟。因此對三歲以前的兒童進行適當的教育有利於智力的啟迪。 兒童注意力訓練 第一階段:兒童注意力訓練   (一) 吉米諾骨版   (二) 讓兒童看畫有線條的圖,數出共有幾條線。  (三) 讓兒童在8-30橫排列的數字中,按順序找出8、12、24這三個數,要求用手指出數字,並念出聲來,越快越好。  (四) 讓兒童在豎排的數字中順序找出數字1-10,要求用手指出數字,並念出聲來,越快越好。

  (五) 讓兒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櫃中數出有幾個衣服架。(形象辨別訓練法)   (六) 讓兒童在有多種動物的畫片中找出與動物數量相應的數字。  (七) 成人依次念下列的動物名稱和水果名稱,讓兒童聽到動物名稱拍一下手,聽到水果名稱拍兩下手。(快速反映訓練法)公雞,大老虎,蘋果,梨,兔子,香蕉,長頸鹿,桔子,西瓜,菠蘿。  (八) 成人無規則地說出人體器官的名稱,讓兒童快速指出來。然後調換方式,讓兒童說出人體器官名稱,成人指出相應的器官。  (九) 讓兒童把一個乒乓球向上拋出,然後接住,反覆20次。  (十) 成人把一些米柴棒胡亂地堆放在一起,要求每根米柴棒至少與另外一根相接觸,然後讓兒童把米柴棒一根根地拿起來。要求在拿起米柴棒時越輕越好,儘可能不要使其他的米柴棒被觸動。(延時訓練法)  (十一) 成人給兒童許多塊各種形狀的積木,讓兒童把這些積木一塊塊疊加起來,疊加得越高越好。在兒童進行疊加時,成人要指導兒童儘可能地慢慢疊,這樣會疊得高些,並提醒兒童注意平衡。  (十二) 讓孩子看一張畫有數種動物的圖片(或東西,實物也可以),限定在一定時間內看完,開始時間可長些,逐漸減少看的時間,將圖片拿走後,讓孩子說出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如果他記住的不多,可能將動物分類記,如獸類有幾種,鳥類有幾種,魚類各有幾種,這樣就能記得快些。     (十三) 讓孩子閉上眼睛,說出你現在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是什麼顏色。如果你也閉上眼睛說出孩子的衣服鞋子顏色,將會引起孩子對這個遊戲的更大興趣。  (十四) 媽媽和孩子兩個人以打電話的方式來玩這個遊戲。媽媽可以問孩子家庭住址,家裡的電話號碼,爸爸媽媽的生日,特別是名人生平等。  (十五) 媽媽可以將家裡的小動物玩具集合起來,事先給每個小動物編上號碼,開始時讓每個小動物都站在自己的號碼上,請孩子記住,然後媽媽再將號碼拿起來,並把號碼弄亂,再讓孩子給每個小動物把它們原來的號碼貼上,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夠準確地把號碼和小動物一一對號入座。  (十六) 你和孩子有空時可以玩記憶遊戲,寫一些詞語,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前往後、從後往前)記住。當然,其中有一個秘密,就是可以通過編一個故事,來記住這些詞語。比如:1、太陽、2、鞋子、3、膝蓋、4、門、5、蜂廂、6、手杖。你可以設想一些荒謬的畫面,一本書在燃燒,因為太陽藏在裡面;你把鞋子扔到郵箱里所以得整天單腳跳;一匹大馬踩在你的膝蓋上--哎喲,好疼;你的卧室門打不開了,因為一張巨大的郵票把它帖得牢牢的;你打開收音機,被裡面蜂廂里湧出的大群蜜蜂給蟄了一頓;你用手杖來攪一杯茶等。  (十七) 寶寶畫冊:家長帶孩子外出或旅遊時,要提示孩子他看到些什麼?回到家後,讓孩子用畫筆把他在遊玩過程中所看到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並把這些畫集結成冊裝訂好。這個遊戲孩子一定喜歡,而且還能練習他的繪畫能力,等孩子長大一些,這本畫冊也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紀念品。  (十八) 連鎖記憶法就是運用了這個記憶規律。它告訴人們,當需要記憶大量獨立的信息時,可 以人為地創造一種聯繫,使許多獨立的信息成為一個組塊,從而提高記憶效果。例如,幼兒 要記憶許多動物的名稱,"大象、老鼠、貓、狗、豬、雞……"家長可以這樣指導幼兒運用 連鎖記憶法。先教幼兒把"大象"與"老鼠"聯繫起來,如可以這樣想像"老鼠鑽到大象的長鼻子里了。"再把"老鼠"與"貓"聯繫起來,如可以這樣想像"貓抓住了老鼠",再想 象"狗與貓在打架",再想像"狗與豬是好朋友",再想像"雞站在豬的身上"……這樣就 把這些內容連鎖起來了:只要一提到"大象"就會想到鑽到它長鼻子里的老鼠,然後就會想 到貓抓住了老鼠……   第二階段:注意力、記憶力協同訓練階段   (一) 找不同訓練法:通過讓兒童尋找兩種材料之間的不同之處,從而達到訓練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目的。  (二) 找相同的訓練法:找出兩種材料(或兩種以上材料)之間的相同之處,從而達到訓練作童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目的。  (三) 合成訓練法   1. 父母與兒童一起數數,每人依順序數3個數。  2. 如父親:1,2,3, 母親:4,5,6   3. 兒童:7,8,9   4. 父母拿出一些書,然後與兒童一起整齊地擺到書架上。  5. 要求父親一次擺一本,兒童一次擺2本,母親一次擺3本。  6. 在圍棋盤或象棋盤上,擺上7,8個棋子,讓幼兒看1分鐘,然後拿掉,再讓幼兒照原樣擺上。   

第三階段:記憶增強訓練   (一) 信息減少訓練法  1. 成人在桌子上擺出下列玩具,讓兒童看一分鐘,然後家長讓兒童閉上眼睛,拿掉小刀,手錶,水杯,小狗,讓兒童說出減少了什麼。  2. 書,小汽車,鉛筆,水杯,布娃娃,小狗,手錶,剪刀,小瓶子,帽子,小刀,扣子   (二) 成人先說了下面第一句話,然後再說第二句話,讓兒童說出第二句話比第一句話少了什麼字。  第一句:樹上有5隻小鳥,飛起了4隻,還剩下1隻,後來有1隻非常大的鳥飛到樹上來了。  第二句:樹上有5隻小鳥,飛起了4隻,後來有1隻飛到樹上來了。  (三) 信息增加訓練法:成人先念第一句話,然後再念第二句話,讓兒童說出第二句話比第一句話多出了什麼字。  第一句話:一輛大汽車裝了很多東西,有2個西瓜,3張桌子,5包書和1台電視機。  第二句話:一輛大汽車裝了很多東西,有2個西瓜,2個蘋果,3張桌子,5包書和1台電視機。  (四) 信息增失訓練法   1. 成人把下列物品擺在桌子上,讓兒童看1分鐘,然後讓兒童閉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鑰匙、汽車;加上蘋果、餅乾、圓珠筆、夾子、火柴盒。  2. 物品: 橡皮 書 水杯 眼鏡 鑰匙 積木 汽車 小刀 磁帶 尺子 硬幣

  (五) 動作訓練法  1. 成人依次做下面4個手勢,讓兒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後讓兒童按順序重做出來。  第一個動作:雙手握拳。   第二個動作:雙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個動作:雙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個動作:雙手伸出小拇指。  2. 成人依次做下面3個動作,讓兒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後,讓兒童按順序重做出來。  第一個動作:把一塊糖放到茶杯里,然後倒進一些涼水,再把杯蓋蓋上。  第二個動作:用4塊積木任意組成一個圖形。  第三個動作:用鉛筆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積木上敲兩下。  (六) 連續命令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成人連續發出幾個命令讓兒童按順序去完成。  1. 成人依次把下列3個命令告訴兒童,待說完後,讓兒童按順序完成。  第一個命令:把門打開。  第二個命令:把茶葉放到杯子里,蓋上蓋子。  第三個命令:把3個玩具(成人任說3個兒童常玩的玩具)拿到桌子上來。  2. 成人依次把下列3個計算題念給兒童聽,念完後,讓兒童按順序說出3題的答案。  第一題:1加上2等於多少?

  第二題:2加上3等於多少?   第三題:1加上4等於多少?  (八) 廣度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念給兒童聽一些記憶材料,聽完後立即讓兒童複述出來。具體訓練題舉例:  1. 家長把下列四組漢字依次念給兒童聽,每隔一秒鐘念一個字。念完後,立即讓兒童複述出來。  第一組:書 球 第二組:電 水 車 第三組:好 吃 天 風 第四組:走 飯 花 燈 狗   2. 家長把下列四組數字(每組兩批數字)依次念給兒童聽,每隔一秒鐘念一個,念完後,讓兒童倒複述出來,如家長念:"2-4",兒童念"4-2"。  第一組:2-4 0-8   第二組:3-7-4 6-2-8

  第三組:5-2-7-9 4-3-8-5   第四組:6-5-2-7-3 9-4-8-6-1   3. 家長依次念下列三組材料,每組必有漢字和數字。家長每隔一秒鐘念一下,念完後先讓兒童按順序複述數字,然後再讓兒童按順序複述漢字。如:家長念:"8-天-6-紙-2-車"兒童:"8-6-2";"天-紙-車"。  第一組:"8-天-6-紙-2-車"   第二組:"3-好-4-水-2-畫-7-燈"  第三組:"9-跑-6-球-4-床-5-電"  4. 數字記憶:從兩位數開始,任意說一些數字,如12,15,19,28,每個數字之間保持一秒鐘的間隔,讓孩子跟著說,如能跟上,則將數字增至三位,依此類推,增至四位。五位……,看孩子能記住哪些數字,記住幾位數字,還可以讓孩子記憶門牌號,電話號碼,歷史年代等數字材料。  5. 實物記憶:觀察商店的櫥窗,然後背誦陳列的商品,觀察文具盒裡的物品,然後背誦盒中共有多少件東西;觀察公園裡的花壇,然後背誦有幾種顏色的花等。  第四階段:強化記憶訓練階段  (一) 對偶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同時讓兒童識記兩種相互關聯的材料,然後讓兒童根據一種材料回憶相關聯的另一種材料。  (二) 順序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讓兒童按順序識記一些材料,然後遮住材料並逐個把材料內容顯露出來,每顯露出一個材料,讓兒童回憶出下面緊接著的內容。    具體訓練題舉例:  1. 成人找出一些圖片,先把圖形用紙片遮住,然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一個個顯露出來讓兒童識記。給兒童看3遍後,把圖遮上,然後每露出一個,讓兒童說出下面的一個是什麼。  2. 成人讓兒童看下列方框中的數字1分鐘,然後遮上數字,並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數字顯露出來,每顯露1個數字,讓兒童說出它右邊的數字(如果兒童第一遍完成不好可重做)。  1 3 8 2 5 9 0 12 4 7 10 15 17 20

  (三) 插入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先讓兒童識記一些材料,識記完後不馬上讓兒童回憶,而是接著讓兒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後再讓兒童回憶前面識記過的內容。  (四) 數字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目的是,通過讓兒童記憶大量的數字,達到發展記憶能力的目的。前面談到過數字是最難記憶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種最好的訓練記憶能力的材料。  (五) 頻度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做法是,反覆向兒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現多次,讓兒童記住這些材料出現的次數。 具體訓練題舉例:家長準備7種動物的圖片,如:兔子、狗、馬、猴子、大象、長頸鹿、羊。然後按下列順序呈現給兒童看,每個圖片一秒鐘。然後讓兒童說出,兔子和大象的圖片出現過幾次。如兒童完成不好,可重複一次。兔子、猴子、長頸鹿、兔子、大象、羊、狗、馬、猴子、大象、兔子、猴子、大象、長頸鹿。 家長依次把下列數字念給兒童聽,每秒鐘念一個。念完後,讓兒童說出5,6,這兩個數字各念了幾遍。如果兒童完成不好,可重複一次。5-4-3-6-8-5-8-5-2-9-6-1-5-2-7   第五階段:多種能力協同訓練階段   (一) 找規律訓練法:找規律訓練法是一種訓練兒童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並靈活運用這種規律的方法。具體做法是:讓兒童觀察一些材料,使兒童通過這些材料的前後順序關係,找出其中的規律。     (二) 找關係訓練法:找關係訓練法是一種通過讓兒童找出兩種事物之間的關係,訓練兒童的比較、概括和綜合能力的方法。

具體訓練題舉例:

  1. 成人把下列句子念給兒童聽,讓兒童回答問題: 太陽與白天的關係,就如同月亮與什麼的關係?

  2. 爺爺與爸爸的關係,就如同爸爸與誰的關係? 農民與農田的關係,就如同工人與什麼的關係?

  (三) 找同類訓練法:找同類訓練是一種通過讓兒童尋找一些詞之間的關係和理解它們的含義,從而達到訓練兒童抽象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方法。

  具體訓練題舉例:成人把下列5個詞念給兒童聽,讓兒童找出哪個詞與其他4個詞不屬於同類。     椅子 桌子 凳子 沙發 躺椅

  (四) 創造能力訓練法:創造能力訓練法是通過讓兒童學習一些簡單的創造技法,從而提高兒童創造能力,培養兒童創造意識的訓練方法。 具體訓練題舉例:成人把下面的例題念給兒童聽,讓兒童想出一些類似的,把幾個物品組合起來,以達到創造出一個新的物品的目的。  1. 人們把汽車和船的特性組合起來,製造出了水陸兩用汽車,這種汽車既能在水裡航行,又能在公路上行駛。  2. 直升飛機能街垂直起飛,但是速度沒有噴氣式飛機快,人們把直升飛機和噴氣式飛機組合起來,製造出了既能垂直起飛,起飛後又能變成噴氣式飛機的兩用機。  註:家長要指導兒童怎樣去把物品組合起來,使兒童明白組合的原理是要把原來物品的優點結合在一起,而不是盲目地亂組合。  3. 成人把下面的例句念給兒童聽,然後讓兒童說出"小刀"除了用來削東西外,還有什麼用?  4. 以上是最常用的一些訓練創造能力的方法,家長要引導兒童開動腦筋,從各方面想問題,說出"小刀"的用途越多越好。  A. 例句:杯子除了能用來喝水外,還有以下的用途--   ①用來養小魚。② 用於去商店買鹽、油等。③ 用來煮食物。④ 用來插花。⑤ 倒過來用於插蠟燭。  (五) 邏輯推理訓練法:邏輯推理訓練法是一種通過讓兒童掌握各種邏輯推理方法,學會歸納和概括的能力,從而訓練兒童邏輯推理能力的方法。  具體訓練題舉例:  1. 成人先把第一組邏輯推理念給兒童聽,讓兒童判斷推理等是否正確,然後再讓兒童推理出第二組邏輯推理題的結論。  A. 第一組:① 所有的生物都會死去。② 狗是生物。③ 所以狗會死去。  B. 第二組:① 所有的桂花都在八月開花。② 現在公園的桂花都開了。③ 所以……   2. 家長先把第一組邏輯推理題念給兒童聽,讓兒童判斷推理的結果是否正確,然後再讓兒童推理出第二組邏輯推理題的結論。  A. 第一組:① 蘋果、梨、香蕉、西瓜都是水果。② 蘋果是水果。③ 梨也是水果。④ 香蕉、西瓜也都是水果。

  B. 第二組:① 汽車、火車、飛機、輪船都是交通工具。② 汽車是交通工具。③ 火車也是交通工具。④ ……   (六) 字詞練習法:利用簡單的字詞,訓練自己的文字流暢,例如列出與"流"字同部首、同音、同韻的字。列得越多越好,當你想不出來時,翻翻字典,你會發覺還有好多的字是你會的,但卻沒想出來;這時問自己"為什麼?"經過練習幾次後,必會文思泉湧,思考比較流暢。  1. "文字接龍"也是很有趣的字詞練習法,比如由"下班"的"班"接"班長",然後由"長"接"長高",如此接下去越長越流暢。長高→高興→興奮→奮鬥→鬥士→士林→林口→口糧→糧食→……   2. "疊字詞"是利用字詞重疊,如"媽媽""家家"或只疊上面一個字,如"綠油油"、"冷清清"……也可以想出一些上下都重疊的字,如"明明白白"、"劈劈啪啪"……讓你想到一些"疊字詞",把握時間盡量多列。  3. "字頭、字尾"也是訓練文字流暢的方法,例如"冒險"→"冒充"→"冒泡"……這是字頭詞;而"冒險"→"危險"→"好險"→……則是"字尾詞"。  4. 字詞練習還有很多方式,如"同義、反義字詞","成語接龍","字詞比擬",提出一個字詞來自由比擬,如"童年"像一張張白紙,像一棵小樹,像……字尾詞的訓練同樣有相同作用。例如"鮮紅"→"紫紅"→"粉紅"→"淡紅"……   (七) 變通力訓練   1. 題目:輪船快沉沒了,哪些東西可以救你一命 要求:舉出四件物品分,十件100分。  註:當然是可以浮的物品,或是有運輸工具載你離開。首先不妨從能浮的物品做思考,在船上有哪些是木板制的物品,且越寬大越好;能浮在水面的任何物品,還有哪些材料可提供你浮在海面上的需求?想出該物品後,再引伸出以該物品製成的成品,然後試著使用蜘蛛網式思考看看。  2. 題目:從頂樓到一樓有幾種方法下樓?  要求:舉出五種方法60分,十一種100分。  註:如果你想到樓梯、電梯、電扶梯、跳樓……答案,這些都很正確,但未免也太"落伍"了,在創意的領域內,這幾個答案並不能給分,因為這是不靠"努力"得到的。  善用大樓建材或房間設備,應該會給你一點啟示,或是利用現有的交通工具;甚至也可以從玩具、卡通里找尋靈感,只要能下樓,不要擔心想的答案太荒謬,而怕別人笑。  3. 題目:太陽是什麼?   要求:說出八個句子60分,十六個100分。  如果太陽是燃燒的球,它像什麼?如果天空是一塊白板,太陽在白板上是什麼?如果把太陽的緩慢移動加以想像,它是什麼?如果天空是一片薄而發亮的紙板,在天空這塊大板上,它是什麼? 不同的思考方向,促使新穎多樣的創意產生,這不是直線式思考所能做到的。  拿十個塑膠袋,組合成一件獨特的視覺造形。  單單一個塑膠袋就可以擺出很多形狀,這種"可塑性"相當大的物品提供我們廣大的想像空間;把塑膠袋吹滿氣,就鼓得像個氣球;稍微放出一些氣,所產生的"皺紋"別具風味;放光了氣,壓平後像紙一般;拿刀割成一條條的,可粘連也可分列;甚至用火燒它,扭曲得不成"物"樣。十個更有得瞧了,除了上述幾個方法外,還有什麼妙招嗎? 你有情商培養的誤區 情商培養似乎是個老話題,但並非每個父母都能做好,很多自以為對的做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還往往適得其反。

  3歲前務必親子同住

  親情和信任是父母首先要建立的親子關係。寶寶出生後,要堅持母乳餵養,多和寶寶進行皮膚接觸;寶寶哭的時候要馬上照料,使寶寶感受到強烈的安全感。很多父母以為不能孩子一哭就給予安慰,否則會慣壞孩子。殊不知六個月以內的寶寶只能用哭來表達需要。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那麼將來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現急躁攻擊或者冷淡孤僻兩種極端。

  專家說:"小孩三歲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倪倪的父母在她出生後不久就去了美國,把她丟給了爺爺奶奶。年老的爺爺奶奶沒有太多精力照顧她,所以倪倪小時候過得很孤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回來了,但倪倪已經變成一個有自閉症的小女孩。

  抑制鍛煉必不可少

  八個月時,寶寶的情緒抑制中樞開始發育,這個階段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抑制鍛煉。一些壞習慣如果這個時候不糾正,將來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佳佳在幼兒園時老喜歡打小朋友的臉,老師怎麼說她都不聽。原來佳佳以前打過奶奶一巴掌,奶奶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笑了,於是佳佳就把打別人嘴巴當成打招呼的方式。

  一些父母覺得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很困難,專家給出了幾個好建議:

  彤彤老喜歡把東西塞到嘴裡,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可以在彤彤喜歡的東西上塗一層大蒜汁,告訴她那是臭的、辣的,不要放到嘴裡。彤彤真的嘗到苦頭後,就再也不會把東西放到嘴裡了。

  有些小朋友特別依戀媽媽,媽媽一離開就哭鬧不止,這時媽媽可以和小朋友玩"byebye"遊戲。和小朋友說"byebye",暫時離開一會兒,再回來。要讓小朋友覺得媽媽不是一直離開,她還會回來,這樣,小朋友上幼兒園就不會一直哭鬧不止了。

  有意識培養承受力

  現在許多獨生子女承受能力差,經不起一點挫折。專家指出,承受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和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要告訴他們遊戲就有輸贏,不要老是讓著、遷就孩子。平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稱讚其他小朋友,讓孩子知道優秀的人不止他一個,要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

  承受力的培養可以從平常的遊戲開始訓練。專家提供了三種遊戲方案:聯合遊戲、合作遊戲和角色遊戲。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帶領小朋友開展這些遊戲,並從中教會小朋友如何與人相處,接納他人,學會承擔失敗,克服困難。 要聰明玩拼圖 常做遊戲或擺弄某些玩具,寶寶的思維會越來越靈敏。"拼圖"遊戲就有這樣的功效。

  玩拼圖的好處

  玩拼圖是一項綜合的思維和協調能力訓練:孩子先要觀察範例上的圖形,再用腦想,最後動手挑選出適合的圖形塊、把它放在相應的位置上。在這個過程中,其眼、腦、手要一齊"動",哪一個環節也不能"偷懶兒"。

  孩子用三四塊色塊拼出小熊維尼的頭,他會有一種成就感,自信由此產生。在寶貝高興的時候,趁機告訴他每一個色塊是維尼頭的一部分,而這幾塊就是幾個"部分",合在一起就拼出了一個完整的頭。如此,孩子就不難理解"局部"與"整體"的概念和關係了。

  玩拼圖的竅門是先找"邊",這樣才能拼得又快又准。而由"邊緣"往"中間"延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孩子學習順序、秩序的過程。

  拼的時候孩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反覆的嘗試對他們來說也是抗挫折訓練,對提升其耐心、注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好處。

  挑選拼圖的N項注意

  材質安全無毒,每一色塊邊緣要光滑,以防劃傷孩子的手。

  適合孩子的年齡,寶寶越小,圖形塊應越少、越大,拼起來相對容易一些;隨著寶寶長大,圖形塊應越多、越少,圖案也越複雜。總之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 寶寶的認知世界 三歲以內的寶寶處在心智發展的感覺運動階段,他們是通過各種動作以及視、聽、觸、味、嗅等感覺能力來認識和了解世界的,而對於各種概念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慢慢知覺和理解。比如家長給幾個月大的寶寶喂糖水,以後他可能就不喝白水了,白水和糖水看起來沒有差別,但寶寶只需用嘴一嘗就知道是哪個,假如我們給他的是黃色的橙汁糖水,寶寶則看到無色的飲料就要拒絕了。

寶寶對於事物的理解也需要親身感受,比如告訴寶寶小白兔的特徵是白白的身子紅眼睛、長長的耳朵三瓣嘴,他若是沒有親眼見過,還是無法理解這小白兔指的是誰。家長應該拿著畫片一邊講一邊指給寶寶看,等他再見了小白兔就自然能叫出名字了。

寶寶懂得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係同樣需要不斷親身經歷,比如寶寶聞到剛出鍋的雞蛋羹的香味饞的立刻想吃,媽媽說"燙,不能動"是無效的,寶寶伸手摸到了挨了燙才能真正明白媽媽的意思。再比如寶寶要夠高處的玩具,會自然地爬到旁邊的椅子上,但椅子如果不在旁邊他就不懂得可以搬一個過來,只有經過家長的不斷示範才能逐漸學會。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需要不斷地積累動作和感知的經驗,從切身感受的成功或失敗中獲得知識,逐漸了解自己、了解周圍世界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地發展生存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

重視幼兒期的大腦發育 最近有關大腦發育及其與行為關係的研究,證明了嬰幼兒早期撫養與教育的重要性質。這些研究成果重視嬰兒所遭受的各種經歷,並且肯定了父母和撫養者在安排這些經歷中的關鍵作用。除了撫養和教育嬰幼兒,從事嬰幼兒研究的專業人員還能通過可靠的研究,為家長們提供信息、引導和幫助父母成為他們孩子最早和最具影響力的教師。   在過去的10年到15年間,神經科學家在大腦怎麼發育和何時發育問題上,已經有了深化的認識。現實生活中所有生物的大腦比任何一種機器都要複雜得多。神經科學家現在可以運用最新的技術來檢查大腦並觀察大腦的運行。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與磁共振成像技術(MRIs)能夠使科學家觀察到,當一個人進行一種特殊的行為時,他大腦中哪一部分被激活了。此類相關的不需手術的技術能使醫生和研究人員以過去根本不能實現的方式研究大腦運行。相關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有關大腦成長與發育的新信息,從而能夠指導從事嬰幼兒研究的專業人員撫養孩子以及幫助家長。   嬰兒令人驚奇的大腦生命最初的三年是大腦迅速生長變化的時期。神經科學家發現,樹突和神經鍵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能量。嬰幼兒的大腦將使用相當於成年人兩倍的能量。嬰兒在這個階段學到的東西比生命中其它任何階段都要多。嬰幼兒的大腦通過組織和定製來滿足他們的具體需要。不論是由基因代碼決定的自然發育過程,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對創造一個獨特的大腦來說都是必須的。設計有助於孩子大腦發育的物質環境並提供這種撫養關係,是成年撫養者的作用和責任。並且這種先天和後天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是等到嬰兒出生才始。   嬰兒的大腦:未完成的工作在出生時,嬰兒的大腦處於一種未發育完全的狀態。在嬰兒的成長、成熟和經歷世界的過程中,大腦是身體中變化最大的器官。像心臟和肝臟這樣的器官會不斷長大,但發揮作用的方式同嬰兒出生時相同。但人的大腦卻是可適應的,所以一個嬰兒不論在哪裡出生都會成長和學習。例如,每一個健康的嬰兒都有學習語言的先天能力,但其學習的語言種類卻依賴於他出生時聽到的。類似的,每一個嬰兒都學習文化規則和傳統,但嬰兒們只學習他們出生時所處的那些文化。大腦通過這種方式變得可適應是因為兩個因素決定了它的發育,一是基因代碼,另一是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大腦發育的專家把它們稱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 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指那些決定大腦發育的基因因素。人類DNA中的編碼是一張決定所有發育時間和序列的藍圖,當然也包括大腦的發育。後天因素是指環境因素對發育的貢獻。多年以來,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共同影響最終決定了一個嬰兒的性格。     環境對大腦的發育起著關鍵的作用。最佳的大腦發育依賴於良好的健康條件,撫養者正確的經驗和適當機會的刺激。充足的睡眠對大腦的發育是重要的,提供充足睡眠和安靜時間的穩定生活規律是關鍵。嬰兒所處的環境因素包括母親懷孕時消化的食物和物質,愛,人們,地方,營養物質,書籍,玩具,社會交往以及嬰兒出生後所聽到的語言。   嬰兒早期的經歷會引起其大腦的生理變化,最終極大地影響其將來的生活。 大腦中的神經纖維鏈上述生理變化將會導致腦細胞為嬰兒有效思考和反應而組織。一個神經細胞或腦細胞,不可能獨立地處理信息,它必須與其它神經細胞聯繫起來才能使神經化學物質得以傳遞。就像我們前面討論的那樣,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相連,從而使化學信號得以依次傳遞。當感官被外界環境刺激時,信號需要沿著這些相連神經細胞中的神經纖維鏈從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傳遞到另一個區域,最終返回感官或肌肉,從而產生一個聲音,一種動作或其它反應。這些神經傳輸必須在幾分之一秒內完成。良好的神經傳輸纖維鏈對這種幾乎瞬時的傳輸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與外界環境反應而產生的經驗會使信號沿著特定的神經纖維鏈傳輸。一條神經纖維鏈使用的時間越長,它在大腦中永遠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些與其它神經細胞不相連的神經細胞將會消失,那些不被反覆應用所強化的神經纖維鏈也會消失。因此,豐富多樣的經歷實際上會構造嬰兒大腦的結構。   腦細胞與其它細胞相互神經接點發生在嬰兒出生前,但大量的神經接點出現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年。大腦神經接點決定了一個孩子怎樣在世界上活動。通過建立神經接點並消滅不用的腦細胞,在3歲時孩子的大腦將比出生時掌握更多先進的能力。   家長和撫養者作為他們孩子的世界的設計者,在幫助嬰兒大腦建立這些神經接點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和主要撫養者提供各種經驗,為孩子在閱讀、語言、人際關係、運動和情感方面的能力形成打下基礎。 機會的窗口大腦具有顯著的可塑性,這意味著大腦中神經神經纖維鏈的發育結構變化可以產生。但科學家發現,在嬰兒發育過程中存在某些"敏感時期",此時大腦特別地想接收和學習某種信息。在這些敏感時期,支持特殊活動的神經聯繫可以非常容易和有效的創造出來。換句話說,當大腦為諸如語言,運動和閱讀等活動發育時,存在 "機會的窗口"。機會的窗口是會關閉的。對於一小部分活動,一旦敏感時期過去,就沒有更多的神經接點出現,機會的窗口將會完全關閉。然而對於大多數活動,學習仍然能夠發生。雖然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和較大困難,但這種能力仍可以發展。比如,考慮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的情況。對於那些學習語言的機會窗口仍然開放的孩子,他們可能比父母或十幾歲的兄弟姐妹學得更快。他們可能掌握更好的語法並帶有很少的口音。這是因為這個時期大腦主要準備學習語言。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可能變得更加困難,講第二種語言的人可能不熟練。大腦的每一種系統(視覺、聽覺、語言、情感和運動)都有自己的機會窗口。   大腦以波浪式發育,對一個孩子發育的每一項技能,窗口的出現的時間都不同。大腦的適應性同時意味著,那些負面的經歷或者合適刺激的缺乏可能產生嚴重且持續的影響。大腦的神經接點會被這些經歷所改變。研究表明,在充滿玩具和其它老鼠的籠子環境里度過早期生活的老鼠,比那些生活在布置稀少的籠子里的老鼠具有更多的神經鍵。那些生活在嚴重缺乏和忽視條件下的孩子,和那些在積極的支持性家庭中經歷豐富日常生活的孩子相比,有較小和欠活躍的大腦。這種缺乏定然會嚴重影響大腦的發育。那些研究羅馬尼亞孤兒發育過程的研究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諸如缺乏與成人的交流、限制在嬰兒床、惡劣的飲食和缺乏刺激等極端的條件,都會對大腦的發育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開始於產前並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增長。雖然這種依戀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會持續發展,但早期時間對大腦的發育十分重要,它會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社會情感。孩子對主要撫養者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感,這種機會窗口將一致開放到孩子兩歲的時候。過了這段時間,依戀感的發育以及支持它的大腦迴路發展,將會變得十分困難。當一個嬰兒出生時,它對撫養者安全的依戀感是從"協調",或者說是父母理解嬰兒暗示,恰當反應並滿足嬰兒需要的能力發展而來的。信任從這種親密互惠的關係發展而來,從而使父母對自己滿足孩子需要的能力更加自信。   日常正面的相互作用,對嬰兒大腦在情感規範和與其他人聯繫方面的發育打下了基礎。除了對父母外,依戀感主要和撫養者發生。問題的關鍵在於撫養者能夠準確的理解嬰兒的暗示並滿足其要求。一個嬰兒信任感發育的同時,上萬億個神經接點在大腦的語言、智力、感官和運動區域形成。大腦中化學和物理的條件將因為輸入而成熟。嬰兒在其生命中的第一年所經歷的愛、信任和鼓勵將成為其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永久部分。 培養孩子音樂方面的興趣 音樂是表達心靈感受的語言,對孩子來說,音樂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提高孩子對情感的感受和體驗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文化修養等。家長要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在日常生活中,讓音樂伴隨著孩子的活動。如起床時,播放一些活潑、有力的樂曲;吃飯時,播放一些優美、舒緩的樂曲;臨睡前,播放一些輕鬆、安靜的樂曲。在遊戲時,可以讓孩子跟隨音樂的節拍有節奏地做動作(律動),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這可以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和對音樂形象的感受能力。給孩子講故事時,也可選擇和諧的樂曲作伴奏,增強情感的渲染。給孩子播放樂曲時,首先可選用一些優秀的兒童音樂作品,如兒童聲樂、動畫片中的音樂等,此外,可選用古典音樂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和《月光奏鳴曲》、施特勞斯的《蘭色的多瑙河》、舒曼的《童年情景》等。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件樂器,如鋼琴、小提琴、二胡等,或進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面的指導,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教育,對於孩子接受藝術熏陶是很有意義的。當然,在這之前首先要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興趣,如果不顧及孩子本人的興趣,強制她去學,就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 每位家長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而孩子是否聰明,是有客觀標準的。   聰明的家長會通過引導孩子的活動來判斷他們的智力材況,比如:讓孩子同你對話,就能知道孩子的口齒是否伶俐,語句是否流利,邏輯思維是否有條理。讓孩子複述發生過的事情或聽過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孩子記憶力的強弱、興趣的濃淡和注意力的持久程度。讓孩子看圖說話、講故事,就能測知他想像力的豐富和敏捷程度。讓孩子判斷某些玩具和實物的大小、多少、粗細、長短。厚薄、輕重、高矮,就可以測查出孩子對數的認識,了解他思維的快慢和判斷力的強弱。   其智力發展的水平可以通過智力測驗來測試,智力測驗就像一把尺子,每個孩子都可以用它來測量,看看自己與同齡孩子相比,智力處在哪個等級上。目前國內常用的智力測驗有斯丹福一比奈智力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用於學齡前兒童的還有格賽爾發展量表、CDCC智能發育量表等。有心的家長可以領孩子到智力測量機構去測量一下。   按照我國目前一般採用的分類標準,智商在70以下的為低能兒,90~110的為智力中等兒,110~120為智力中上兒,120~130為優秀兒,130以上為非常優秀兒,140以上可視為智力超常兒。比如,一位6歲兒童能順利地通過測驗量表中6歲年齡組的試題,那麼他的智力年齡就是6歲,他的智商IQ=6/6X100,即100;而如果6歲的孩子成功地通過9歲年齡組的題,則他的智力年齡為9歲,所得智商為150。因此,可以說,智商(IQ)就是智力年齡與實驗年齡相比所得的商數。   智商測驗的內容,著重測查語言表達能力、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比如,有測量動手畫圖、識別圖形、數數、辨色、解決問題等題目;也有測量孩子操作反應速度的解碼等。這些專門的智力測量工具與平常書籍、報刊中所提的"智力測驗",相比更加科學。它們不是偏題、怪題,也不是想當然地確定為測驗題目的,其每一道測驗題都經過在相當大範圍內對兒童進行抽樣試驗,把不能區分出智力好壞的題目去掉,把能區分齣兒童智力水平的題目保留下來,組成的這樣一些可以稱之為"尺子"的智力測驗。因此,平時我們在書、報中看到的題,只可做練習之用,不可憑一道、兩道題的成績就斷言這個小孩是否聰明,即使是心理測驗標準的量表,也只能幫助我們大體了解孩子的智力狀況,以幫助家長從多方面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是檢驗孩子是否聰,明的唯一標準,更不能因為看到孩子一次測驗的智商不高,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認為他沒有希望成材。智商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教育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      沒有條件給孩子作正規智力測驗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通過細緻的觀察了解孩子的智力狀況。這需要家長有一走的兒童發展知識,還要將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同齡孩子相比較。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一些最基本的指標,如孩子生下來一個月內要能認得出成年人的臉,並能對成年人的逗引作出反應,一個月後,小兒聽到鈴聲應能轉頭跟隨;看到移動的物體能用眼睛盯著它。再長大一些時,動作的發展遵從抬頭、翻身、坐起、站立、走路等順序出現,進度與其他孩子相比應相差不超過4個月。3歲左右,孩子開始發展小肌肉運動,像摺紙、剪東西、揀小顆粒一類的精細動作應該能比較順利地完成。在語言方面,=歲前對大人的語言能有 "嗯、呀"的反應聲;2歲前對大人說出的他熟悉的詞能響應,比如媽媽說"爸爸回來了",他能轉頭去找;3歲時能說簡單的句子。4~6歲能由簡單敘述幾句話的事發展到能連續地、較系統他講一段小故事。如果在這些項目上孩子能夠成功,就說明他們智力發展的水平良好。如果這些能力大部分落後於同齡人,刺需要找專家諮詢,進一步為孩子創造好的教育環境。

開發視覺,寶寶的遊戲要玩"對" 先問媽媽們一個問題:寶寶1歲了,你都給他看什麼?   大多數回答恐怕都是:"家裡有什麼,就看什麼唄!"   然而在日前舉辦的"美贊臣A視覺啟智"活動上,我國著名早教專家、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對這樣的回答卻連連搖頭,他背誦了《聯合國兒童公約》中的一句話--"人類必須把最美好的東西呈現給兒童",並嘆息道:"大多數中國媽媽並不懂得,給孩子"看"的過程,就是視力開發的過程,這一過程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   "能在視力表上比同齡的孩子往下多看一行符號,可不是小事!說明孩子的視敏度高人一等。 人的感覺系統進入大腦的信息,83%都通過視覺,而視敏度高的孩子每天攝入大腦的信息,量多、質高,更清晰、更準確,在大腦皮層形成更多的視覺記憶,從而促進大腦的開發,這孩子能不聰明嗎?"楊教授強調,"開發智力,應當從開發視覺做起。"   "開發視覺說來不難:一、不要給孩子看不好的圖像,比如父母吵架扭曲的面孔、髒亂的房間等等。二、要在適當的年齡玩適當的遊戲。"楊教授把0到6歲的寶寶進行視覺開發的遊戲,分別列了出來:   0~6個月:黑白期。新生寶寶的最佳焦距是20至38厘米之間,也就是吃奶時剛好可以看到媽媽的臉。"所以,媽媽一定要多對寶寶微笑。"由於視覺皮層神經細胞還沒有發育成熟,寶寶在這個階段看到的世界只是黑白的,最好在他眼前放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色的玩具,刺激寶寶的眼睛移動,同時也可以放一些紅色和其他鮮艷顏色的物品,為寶寶進入色彩期做準備。   6~12個月:色彩期。這是寶寶視敏度發展的關鍵期。11個月的嬰兒能準確分辨紅、綠、黃、藍四色,"經常把這四種顏色的圖片分別拿給他識別,通過豐富多樣、顏色鮮艷的圖案刺激,可以加速腦部視覺區成長。"   1~3歲:立體期。孩子開始對遠近、前後、左右等立體空間有了更多認識。"這時應該讓孩子多玩積木和插塑玩具,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對立方體形成初步的認識。同時不能忽略繼續進行色彩訓練,可以帶孩子看霓虹燈、琳琅滿目的商品櫥窗等。"   3~6歲:空間期。孩子已能準確判斷出物體的大小、上下、前後、左右、遠近。"這時通過走迷宮、拼圖、橡皮泥等遊戲,可以很好地鍛煉他對物體空間關係的把握能力,並進一步培養他更細微的觀察力。"   "媽媽們千萬不要輕視寶寶的視覺開發,一定要讓他看好、玩對。"楊教授強調說,"看得更清楚,寶寶更聰明。" 右腦開發之簡單任務 找一找圖片上隱藏在花朵後面的蝴蝶;坐滑梯時試試趴著滑下來;飯菜端上桌後,聞一聞香噴噴的味道……這些看似簡單,其實都是開發右腦的直接方式。只要用心,右腦開發就在孩子的生活當中。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習慣於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科學和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在6歲之前,對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腦為中心,也是右腦最活躍的階段,適當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讓右腦功能發揮更優秀。及早對寶寶進行感官訓練,促進他的右腦發育,對寶寶的整體發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學習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右腦的開發時時刻刻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當中,只要得到科學的指導,父母也會成為好的老師。   2歲以前:寶寶開發右腦的活動主要以感官訓練為主。   人類的早期教育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接受感知經驗,包括大腦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觸覺經驗、嗅覺經驗、味覺經驗以及本體感經驗等。這一階段,孩子往大腦里存儲的感知經驗越多,以後可提取的信息與經驗也就越多。第二階段則是使用這些經驗。   針對右腦主要在感覺領域發揮能力的這一特點,此時,父母主要是在孩子的5大感覺領域鍛煉寶寶的右腦。   一、觸覺   嬰兒期的孩子通過對手或玩具的吸吮、咬、舔等動作來探索世界,同時,通過手、腳、皮膚的觸覺感知,體會冷暖、輕重、大小、粗細、軟硬、質地及形狀,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使更多信息儲存入大腦。   爸爸媽媽做:很多父母都知道鍛煉孩子手的能力,是在促進他們的智力發育,但容易忽略的一點是,觸覺是皮膚的所有感觸,包括對冷暖變化的感知,對不同質地的感受等。比如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動熱的東西,這樣做的結果是有的孩子對熱一點的水就不喝,他會說"燙",其實這不是燙的感覺,如果孩子有機會用手摸摸盛著不同溫度水的杯子,他就會知道什麼是冷、溫、熱、燙等,當然,體會燙的感覺要以不燙傷皮膚為前提。如果爸爸媽媽允許孩子光腳走路,當他走在床上、地毯上、或者不小心踩到一塊小積木,觸覺經驗是很不同的,讓孩子接受不同觸覺,也就是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對大腦信息存儲和提取很有幫助。   二、聽覺   右腦是音樂腦,音樂的聯想能激發人的創造力。嬰幼兒聽到自然界的流水聲、鳥叫聲、不同物體的敲擊聲等,能夠對節奏和聲音產生感知反應。   爸爸媽媽做:父母可以用小石子、豆、米裝到塑料瓶中製作成簡單的打擊樂器,用來鍛煉孩子的節奏感和聽覺,促進右腦發育。   每個家庭都有播放音樂的條件,父母可以選擇智力音樂按照節奏類型稍做編輯,根據孩子不同的生活環節選擇不同的智力音樂做背景,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右腦得到很好的訓練。   右腦智力音樂目錄推薦:*巴洛克音樂集錦、*彼德和狼 、*圖畫展覽會 、*動物狂歡節 、*小狗圓舞曲 、*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 、*花之歌(門德爾松)、 *皮爾金組曲-清晨(葛里格) 、*月光曲(德彪西)、 *海(德彪西)、 *夢幻曲(舒曼)、 *吃草的小羊(巴赫)、 *G弦之歌(巴赫)、 *藍色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 、*小步舞曲(比才)等。   三、視覺   寶寶一出生就有視覺功能。在"看世界"的過程中,孩子逐步學會認識周圍事物的名稱、顏色、形狀、大小,以及不同的用途。   爸爸媽媽做:將混在一起的彩色珠子放到寶寶面前,讓他挑出同樣顏色的珠子,或者準備兩副相同的卡片,讓寶寶給卡片配對,這些簡單的遊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認知,還能逐步提高觀察力、辯識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等。   四、嗅覺和味覺   在5大感官的訓練中,嗅覺和味覺訓練是最適合家庭環境的。   爸爸媽媽做:快樂的氣味和味道更多的來自於家庭,不妨在好菜上桌後先讓孩子聞個夠。   五、本體感   本體感是讓孩子通過不同的位置、姿勢,體會空間變化、體位變化等,增強右腦細胞的活性,使右腦範疇中的大運動協調能力、空間認識能力、平衡能力、注意力得到改善。   爸爸媽媽做:孩子們都喜歡玩滑梯,很多父母帶孩子玩滑梯時,不讓他趴著滑,認為這樣不安全,可這種下滑的方式對促進平衡感很有幫助,對空間、立體、感知能力都有改善。父母如果做好保護措施,並且不影響其他孩子遊戲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嘗試趴著往下滑,或者不用兩手扶,看是什麼感覺。上下台階、走獨木橋等遊戲,也可以起相同的作用。   2歲以後:右腦的訓練重點是側重於豐富孩子的思維和創新的源泉,著重於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   此階段開發右腦的重點,在於不斷豐富思維和創新的源泉,訓練寶寶聯想、想像、記憶、直覺、分析、再現、對比、綜合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動手、動腳、體驗、創造等綜合能力,使寶寶智力與非智力方面的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細胞活化   活化法是指給右腦細胞更多的刺激,只要孩子不厭煩,就可以反覆不斷地將信息傳遞給他,一遍遍地做,讓他反覆感受,達到培養孩子集中能力、判斷能力、應用能力的目的。   爸爸媽媽做:父母可以和寶寶玩一個想像的遊戲。讓寶寶面對一面沒有過多視覺刺激的牆,媽媽手裡拿著圖畫卡片或積木等,從寶寶的左耳後方進入他的左眼視野,問孩子:"你看這個像什麼呀?"讓他用自己豐富的想像來回答媽媽的問題。注意在問時,一定不要問"這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得到單一答案,禁錮了寶寶的想像。   二、圖式思考   在認識功能中,先著眼局部後顧及整體是左腦功能,而先把握整體再類推局部是右腦功能。 圖式思考遊戲可使左右腦功能更加協調地溝通。   爸爸媽媽做:先給孩子看虛線的圖案,讓她判斷是什麼,然後再做連線練習,看看她猜的對不對。也可以把隱藏的圖形讓孩子看,如蝴蝶隱藏在蝴蝶花中,讓他找找,畫面上有幾隻小蝴蝶,幾朵蝴蝶花呀?或者把一張複雜的圖片給孩子看,裡面有人物、動物和色彩的變化等,先讓他看整體,再把局部給他看,讓他說說這是整體的哪一部分。   三、記憶   左腦的記憶為"背記能力",遺忘率很大。右腦的記憶是以形象記憶為主,它包含有:形狀認識力和類型識別力。   爸爸媽媽做:在孩子已經有了形象記憶和類型識別的基礎上,可以開始這個遊戲了。如給他看一張圖片,上面有動物、食物、用品等,讓孩子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再換另一張,上面比第一張有增有減,讓孩子說說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四、直覺判斷   直覺能力實際上是右腦類型識別能力瞬間完成判斷的能力。   爸爸媽媽做:與記憶練習不同,直覺是短時間看圖,如給他一張圖片,上面有幾樣用品,讓他看幾秒鐘,之後拿來另一張,讓他說出與剛才的那張有什麼不同,也許是數量不一樣,也許是圖案大小不一樣,注意,開始時不能太難,重點在於讓孩子立刻判斷,練習要從簡單逐漸增加難度。   五、語言   兩歲多的孩子辭彙還不豐富,對語言的理解也不到位,有時不願意表達。語言練習的重點在於幫助孩子鍛煉表達能力、理解能力。   爸爸媽媽做:媽媽拿一張畫,上面有幾隻小兔子在做不同的事情,讓孩子說說每隻兔子在做什麼,他可能開始時表述特別簡單,只告訴你"拿著花"、"睡覺"等。媽媽可以向他描述畫面上他說"睡覺"的兔子:"你看,春天太陽多溫暖呀,草地上的小草綠絨絨的,一隻小兔子可高興了,他躺在草地上邊高興地打著滾,邊告訴其他的小兔子,"你們快來呀,草地可軟啦!""媽媽繪聲匯色地描述後,讓孩子去找媽媽說的是哪只兔子,找到了,讓他試著複述媽媽的話,這樣經常練習,孩子的辭彙量自然而然就豐富了,表達能力也就隨著增強。   六、繪畫   繪畫是開發右腦的最好方式之一,繪畫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訓練,它包括了許多項內容,如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繪畫也是提高兒童觀察能力的好方法。孩子在學習將周圍事物表現在紙上的過程中,幫助右腦細胞激活,促進右腦思維,對於提高創造力有直接幫助。   爸爸媽媽做:在繪畫過程中,右腦對曲線的感受更明顯,媽媽可以和孩子多做這方面的遊戲。曲線拓描和聯想是比較有趣和易實行的方式。如媽媽在紙上畫一頂圓圓的帽子,讓孩子用筆描畫部分曲線,看看這一條線是帽子的哪一部分。也可以媽媽畫一段曲線,告訴孩子這是帽頂,讓他繼續畫出帽沿。

聚焦在手指的智力開發 蘭蘭看到擺在身邊的撥浪鼓,一臉燦爛地將小手伸出去,想要捉住那隻小貓形狀的彩色撥浪鼓。蘭蘭瞄準的本領還差些火候,她一再失手,但是,一點都不氣餒,依舊一再地努力嘗試。她的小手不停地在身邊抓著,終於碰到了撥浪鼓。她抓起撥浪鼓在眼前晃了晃,一陣清脆的聲音響了起來。蘭蘭好奇地豎著耳朵聽著響聲,又好奇地看了看手中的撥浪鼓。那模樣可愛極了。   每當空閑的時候,媽咪總是喜歡拿著玩具逗弄蘭蘭。蘭蘭手眼協調的本領一天天見長,終於有一天,當媽咪將玩具送到她眼前的時候,她第一次準確無誤地抓住了那隻漂亮的毛毛熊……   手眼協調的意義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正是通過眼睛,寶貝才能真實地了解周圍的事物。手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手是智慧的源泉,多看,多動手,寶貝的大腦才能更聰明。   通過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寶貝可以發現手中物品更多的特性,比如,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色彩、形狀、大小等等,而手則可以觸摸物品,感受它的軟硬、粗糙度、冷熱等特性,通過這些,寶貝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周圍環境。此外,在眼睛的監控下,通過手的擺弄,寶貝還可以發現物體的上下、左右、前後等空間特性等。   單純的眼的活動與單純的手的活動對寶貝的成長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有手眼協調的活動才能真正有效地推進寶貝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對促進寶貝的運動能力、智力和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寶貝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每個寶貝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早晚不同,與寶貝所處的環境、父母施予的教育以及訓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手眼協調能力的訓練越早越好,父母應積極創造條件,在寶貝不同的發展階段,充分地訓練寶貝去抓、握、拍、打、敲、捏、挖、畫,使其成為"心靈手巧"的聰慧寶貝。   手眼協調發展進程   3至4個月:嬰兒開始學習看自己的手和辨認眼前目標。   5至7個月:可用手捕捉想要的東西。半歲前的寶貝不會坐,當躺著玩玩具或其他物品時,多數情況下,寶貝的眼睛看不見手上的物品,手的活動範圍與視野不交叉。半歲後,寶貝已經具備坐的能力,於是雙眼可以監控雙手玩弄物品,此時手的活動範圍與視野交叉,但手眼協調能力依然比較差。   9個月:寶貝能用眼睛去找尋從手中掉落的東西,喜歡用手拿著小棒去敲打物品,尤其喜歡敲打能發出聲音的各類玩具與物品。   10至12個月:寶貝已經能夠理解手中抓著的玩具與掉落在地上的玩具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喜歡故意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並且用眼睛看著、用手指著扔掉的玩具。   1至1歲半:寶貝開始嘗試拿筆在紙上塗畫,翻看帶畫的圖書。   1歲半至2歲:寶貝發展出更高級的手眼協調動作,比如能夠獨自把積木壘高,拿著筆在紙上畫長線條,把水從一隻杯子倒入另一隻杯子等等。   3歲以上:寶貝的小手已經非常靈活,手眼協調能力獲得大幅度的發展。   手眼協調促進方案   ◎從寶貝一出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將色彩鮮艷的玩具或其他適合寶貝抓握的物品塞進寶貝的小手,然後將小手舉起來,逗引寶貝看他手中的物品。3至4個月的寶貝喜歡用小手擊打眼前的物體,手眼協調能力略有提高,此時可以將小球吊放在寶貝胸前,引誘寶貝拍打、抓握。還可以在小床周圍稍高處掛上五顏六色帶響的玩具,如小鈴鐺、風鈴等,用繩子一頭拴玩具,一頭拴在小床邊寶貝揮臂能碰到的地方,寶貝看到玩具就會自動揮臂,一揮臂就會碰響玩具。玩具移動或發出響聲,都會引起寶貝的興趣,於是他會很有興趣地聽、看和不斷揮臂去碰繩子。雖然這個階段寶貝的手眼還不能有意識地協調起來,但是這是寶貝探索手眼協調奧秘的必然途徑。   ◎讓寶貝趴在床上,或者抱著寶貝坐在桌子前,將玩具放在寶貝面前逗引他伸手去抓,當寶貝成功地拿到玩具,一定要很欣喜地鼓勵他,並一再地跟他玩同樣的遊戲,同時不斷改變玩具的位置點,訓練寶貝學習目測距離,並根據距離和角度調整手臂的伸縮長度和軀幹的傾斜度來抓取玩具。   ◎當寶貝學會坐,就可以給寶貝買一些布書、撕不爛等圖書,讓寶貝隨便翻翻,翻書是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的極好的活動之一。1歲之後,寶貝的手眼協調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此時,可以給寶貝買一些用來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的玩具,比如洞洞板、穿珠玩具、套杯、套桶等等,此外,玩積木、拼圖、玩沙玩水,捏橡皮泥、捏麵糰等等活動都是鍛煉寶貝手眼協調能力的極好活動。天熱的時候,可為寶貝準備一盆水,讓他用塑料瓶、杯子玩灌水遊戲等,還可設置一些飄動的玩具,供他捕捉、追拿。   ◎從1歲多開始,寶貝開始喜歡塗鴉,這種熱情一般可持續到3歲左右。寶貝塗鴉的目的也許並不是想畫出些什麼,只是喜歡拿筆在紙張上塗出道道與色彩這種特別的活動。塗鴉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寶貝的精神生活,也是極好的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的活動。因此,到寶貝1歲左右,就可為他準備鉛筆、彩筆、硬紙片、白紙之類的材料以及可供他隨意坐、站、跪的場所,為他提供舒舒服服塗鴉的環境。   寶貝最初的手眼協調能力是無意識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強化有意識的手眼協調。比如,可以給寶貝提供一些缺少部件的寶貝熟悉的動物、家居用品等圖片,讓他尋找缺失的部件,然後再用筆補畫上去。   ◎寶貝的習性愛好各有不同,父母應細心觀察自己的寶貝,根據寶貝的特點適時捕捉髮展其手眼協調能力的契機。比如寶貝在玩玩具小汽車,媽咪悄悄地拿走一輛汽車,寶貝很快就發現汽車少了一輛,並因此哭鬧起來,媽咪將汽車拿回來,寶貝立刻開心起來。這說明寶貝已經注意到他的玩具小汽車被媽咪拿走。根據寶貝的情況,可以有意拓展與寶貝之間的這種遊戲,比如拿走他正在玩的某個玩具,讓他尋找,突然用某個鮮艷的玩具在他眼前晃動一下,吸引他去追視並抓取等等。這些有趣的遊戲都能有效地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球類遊戲不但可以訓練寶貝手腕的力量,還可以訓練寶貝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協調性,增強他的快速反應能力。成人可以輕輕地將球拋給寶貝,鼓勵他接住。這個動作較難,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協助寶貝,拉著他的兩隻手幫助他接住球。等寶貝熟練掌握接球的技巧之後,可以一步步逐漸訓練他玩球的技巧,讓他練習接反彈回來的球,原地拍球,抱起正在彈跳的球,連續拍球,相對滾球,用手指轉球,投球等等動作,全面鍛煉寶貝的手眼協調能力。   ◎帶寶貝到大自然揪小花小草,撿小石子,撲蝴蝶,逮蜻蜓,抓螞蚱,捉小螞蟻……大自然多彩多姿的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場景都能帶給寶貝很多驚喜,讓他在那些動靜相宜的環境里真正手眼互動起來。   實驗室傳真:嬰兒認知能力的分水嶺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瓊?皮亞傑設計了一個有關智力發展狀況的權威測試,其目的是檢驗嬰兒對物體永存的認知能力,即物體在被隱藏的狀態下仍舊是客觀存在的。   實驗者拿起一個球給嬰兒看,然後將球放進一個杯子里,用東西蓋住,將球隱藏起來。在嬰兒面前反覆演示,直到嬰兒知道尋找這個杯子為止。之後,將球放到第二個杯子里,同樣用東西蓋住,再把兩個杯子緊挨著放在一起。注意一定要確保嬰兒已經觀察到球最後被藏在哪一隻杯子里。   嬰兒會到哪一個杯里去找球呢?不滿8個月的嬰兒會到第一個杯子里去找球。皮亞傑認為這是一個證明嬰兒對事物還不具備完全認知能力的證據。而滿8個月或更大的嬰兒遇到這個問題卻能迎刃而解,他們會到第二個杯子里去找球。   為什麼8個月會成為嬰兒認知能力的一個分水嶺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學科學家阿黛爾?戴蒙德及其同事做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解釋,他們認為,嬰兒對物體永存的認知,需要以掌握兩個技能為前提:抑制自己把手伸進第一個杯子的能力和記住球被放在第二個杯子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和嬰兒的神經活動日益頻繁、腦部能量消耗的增多及額葉前部大腦皮質的髓鞘使用頻率增加有關。只有當嬰兒已經擁有自我抑制力、抓取能力及良好的記憶能力時,他的腦部才會出現以上所說的各種變化。 孩子成長從模仿開始 實際上,從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你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與他的生長發育和認知能力有很大關係。而你所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境",並且做他模仿的"好榜樣"。   聰聰是一個只有15個月大的男孩,有一天他拿起媽媽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著自己的頭髮。他的媽媽看到這個舉動嚇了一跳:"我從來沒有給我兒子梳過頭。他的頭髮又細又直,即便不梳理也很整齊。當我看到他拿著我的梳子熟練地梳理頭髮的時候,我感到很吃驚,看起來他好像天生就會梳頭。我也很納悶,他是怎麼學會的呢?"   當然,聰聰不是生下來就會梳頭的,他很有可能是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而學會的。對於1歲的孩子來說,模仿是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孩子們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   實際上,從孩子降生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模仿你了:首先是模仿你們的面部表情和發音,然後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到2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開始對成年人如何使用物品有很大的興趣,比如,他想學習爸爸媽媽是如何使用電話、鑰匙、瓶瓶罐罐和電視遙控器的。這些動作的模仿表明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有了一個重大的跳躍,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意識到他所模仿的動作是帶有一定意義的。   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圍人的一種關聯   孩子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像他所愛的人,因而在這種渴望的驅動之下,他會喜歡拿著你的皮包或者戴著爸爸的運動帽在家裡走來走去,無論什麼時候他戴著父母的飾物,他都會感覺到與父母之間有種直接的關聯。   其實,你1歲的寶寶正在測試他與周圍的人們是個什麼樣的關係:他是怎麼樣與其他人相象,其他人又是怎麼與他相象的。當他把自己和其他人進行對比的時候,任何事情都變成他可以進行模仿的機會了。   當你的孩子模仿大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你每次都以微笑和讚揚的話對待他,那麼他就會因為得到了你的鼓勵而繼續努力做得更好。另外,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和做遊戲,那麼你和你的寶寶之間就可以相互模仿了。事實上,模仿是表揚和認可你的孩子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你模仿你的孩子的時候,他將感到自己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孩子長到1歲半以後,他不僅模仿與他親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而且還模仿其他的小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傾向於改變自己的行為和動作而去迎合周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了,所以,這時候,孩子一對一的遊戲方式就能夠使他們有更多的模仿機會,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喜歡和另一個站在他旁邊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是一群孩子們相互之間一起玩。沒過不久,你又會發現你的孩子甚至開始模仿陌生人、電視里的人物,或者他在動物園看到的動物了。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對象,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長發育及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通常比較好動,手和眼睛能夠協調動作,逐漸開始學會用詞了,而且,記憶力也更強了。一般14個月大的孩子就能夠回憶起幾周前或者幾個月前他們看到的一些行為,並且自己模仿這些行為。也就是說,孩子正在密切地觀察和模仿父母,以他們的行為舉止為榜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為展現在孩子的面前。   也許有一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順口說了句不文明用語,過幾天你可能會猛然聽見孩子也輕輕地這樣說。因為無論是辭彙、基礎語法,還是髒話,語言都是通過模仿而學會的。當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他肯定模仿你的發音,你的用詞和你常說的口頭禪。   因此,父母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總是把"謝謝"和"請"掛在嘴邊,那麼你必須自己先這樣做,自己經常說這些禮貌用語才行。另外,孩子們對待周圍人們的方式也是通過效仿父母而學到的,所以,必須讓孩子們親眼看到父母的友善、慷慨和富有同情心,而且,一旦孩子有了這些好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   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模仿,因為這是他邁向獨立的中間站   最終,你的孩子不僅僅是模仿了,他也會出於自己的願望而這樣或那樣去做。他通過每天看見你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漸學習這些技能。一旦他意識到"我自己能做!讓我再試一次!",那麼他就逐漸變得獨立起來了。確切地說,模仿成為了邁向獨立的中間站。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提供給孩子一些他自己能夠使用的物品,充分滿足孩子的這種"自己做"的強烈願望,比如,小孩子專用的小碗,小孩子自己可以倒水的小杯子,一個小凳子使孩子能夠自己在洗手池洗手等等。如果給孩子準備了玩具電話,模擬廚房和用具,那麼就能夠鼓勵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自己玩過家家的遊戲了。   不過,孩子的一些模仿會超出他的能力,因此,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問題。如果不存在危險的因素,那麼就等孩子要求幫助的時候再幫他一把。失敗是孩子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要時常鼓勵孩子自己再去嘗試。那麼,孩子才會在第一次失敗之後再去效仿別人的成功做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直到自己成功。   模仿能力存在問題的3個徵兆   模仿不僅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夠正常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體現。畢竟,孩子模仿時需要很多的觀察和實踐。因此,15個月大的孩子是否已經有模仿他人的最初嘗試,也常常被看作是否發育正常的一個標誌。研究發現,自閉的孩子和神經系統紊亂的孩子都存在模仿他人的障礙。所以,一旦你的孩子到了18個月至24個月的時候,他還沒有以下行為,那麼就必須找兒科醫生來診治了。   * 模仿你的動作,或者模仿你使用一些物品,比如電話。   * 跟隨你的眼神和目光,比如,當你往一個紙筒里看的時候,你的寶寶是否也想看?   * 玩過家家的遊戲,比如把小碗給娃娃讓她吃飯等等。 寶寶巧手訓練全攻略方案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科爾佐娃在對嬰兒的雙手邊進行訓練,邊測定記錄大腦生物電流的強度時發現:大腦皮層的成熟程度隨手指運動的刺激強度和時間而加快。由此,她總結出:促進手指的靈活運動,是提高大腦兩半球皮質機能的有效手段。她進而提醒年輕的爸爸媽媽應當重視寶寶動手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擁有一雙巧手。

新生兒

發育特點:

手一直呈握拳狀,如果把東西放在他的手掌中,他會抓住。

訓練要點:

為了從出生起就開始訓練手的能力,媽媽要時常撫摸寶寶的手掌,讓寶寶能夠抓住媽媽的手指頭。

12周

發育特點:

手仍然呈握拳狀,但有時會張開;如果無意識地碰到一些東西後,若能推動,寶寶會再推一次。

訓練要點:

這個時期主要發展手的"抓""捏"能力,使亂抓亂捏到準確無誤地抓捏。媽媽可以把鮮艷的小彩帶、小塑料動物,掛在寶寶小手能抓捏到的地方。要訓練寶寶從不同側面去抓捏玩具,所以掛在寶寶面前的玩具位置要不斷移動。每周鼓勵寶寶把手伸遠一些,以提高手的技能。注意小玩具務必清潔,因為孩子常常會將抓到的東西順手放進嘴裡。

16周

發育特點:

手常常張開,兩手可以相對捧東西,能抓住所接觸的東西;會察看自己的手,如果手進入視線,目光會被手吸引。

訓練要點:

此時是鍛煉孩子精細動作,發展五指分化的時期。兩手對捧是腦手協調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訓練五指分化更是嬰兒發育中一項極其重要的訓練內容,它可以使嬰兒發育進入一個新階段。

媽媽可以在手心上放一件玩具,讓孩子去抓;或者在桌前多擺放一些固定好的東西,讓寶寶抓取。注意讓孩子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的充分運動相協調。

20周

發育特點:

寶寶能張開手掌,伸出去摸索了。他抓到東西後會先看一眼,所以不會對手上的東西感到奇怪;還會有意識地將兩隻手合攏;但是這時除非把東西放在手掌里,否則他還不會抓,也不會用大拇指把東西往手掌里推。

訓練要點:

把一個球慢慢地滾給寶寶,鼓勵他同時使用兩隻手去接球;準備一些玩具,把玩具挨個遞給寶寶的一隻手,然後讓他用空著的一隻手把剛接到的東西拿過來。

30周

發育特點:

寶寶會邊看邊取東西,並且在目光注視下調整手的位置;會用整個手掌把東西罩住,拿起來用嘴去探索;7個月時開始用大拇指把東西往手掌推;抓住一個正在動的東西仍然較難,但已經能直接去抓了。

訓練要點:

這時的技能會提高很快,如果訓練得法,不久就能直接伸手去抓東西了。

36周

發育特點:

寶寶已能單獨使用每隻手指,可能會用來挑東西,或者用整隻手去撫摸物件;大拇指可與其他手指以相反方向轉動;可直接、準確地接住即使是很小的東西;會一直注視著扔出去的東西;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撿起豌豆之類的小東西;會考慮怎樣去抓東西,如在碰到東西之前把手水平或垂直地伸出去,這時他們不僅能從旁邊,還能從上方去拿東西。

訓練要點:

可以讓寶寶用手拿著吃些小片的麵包、豌豆、葡萄乾或火腿等食物。

12月

發育特點:

正在學習把東西扔出去;會適當地利用一些工具達到目的。

訓練要點:

這個時期給了寶寶東西,他很容易隨手扔出去。如果媽媽已經厭倦了這種媽媽撿、寶寶扔的活動,媽媽不妨把玩具用橡皮筋固定在某個地方。如果扔出去了,玩具自己會彈回來。這一招很聰明吧!

15個月

發育特點:

手腕可以扭轉了,手可以不依賴手臂而自由轉動了;可以把一連串的動作一起完成,例如伸手、拿起、轉動、打開、關上;最初只能挑出圓形積木,放在合適的空位上,隨著手腕技能的提高,能挑出複雜的積木。

訓練要點: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需要玩具朋友,所以媽媽要小心地給他選擇玩具。注意,如果媽媽買的玩具太難玩,會讓寶寶感到傷腦筋,會減低玩的積極性。所以媽媽可以選一些簡單的積木給寶寶玩。

18個月

發育特點:

能將各種形狀的積木對號入座;能拎起一個比較重的物體,如大瓶飲料等;能從一組相似的東西中挑出自己想要的,並能把它抓在手裡。

訓練要點:

寶寶用手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媽媽要注意不要讓他拿過重的東西,以免損傷小手。

24個月

發育特點:

開始能控制不直接放在手上的東西,例如系在線一端的玩具;可以自己去取想要的東西;能獨立玩拼圖遊戲;會自己拿湯匙吃飯。

訓練要點:

這個時候可以試著引導寶寶製作一些小東西,以加強他的動手能力,增加其生活樂趣。

小製作:彩泥生日蛋糕

材料:沒有蓋的乾淨果盒子、塑料晾衣夾子若干、彩泥若干

步驟:

1、拿一小塊彩泥放在手心上,用小手對著小手上下移動搓成條狀或順一個方向搓成團圓,分別四散放入乾淨糖果盒子中作為蛋糕上的花。

2、用晾衣夾子一個一個沿著乾淨糖果盒子分別夾住,作為蛋糕上的蠟燭。建議: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拍手唱"祝你生日快樂"。

結果:能促進小肌肉動作的發展。

手指益智法 手是認識物體的重要器官,也是觸覺的主要器官。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遠比死記硬背更能增強大腦的活力,並可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對人類智力的開發尤其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重要。

  人們常說"心靈則手巧"。這裡所說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大腦。"心靈手巧"與"手巧心靈"是辨證的關係,手腳靈了,頭腦才會聰明,笨手笨腳必然笨頭笨腦。訓練孩子的手腳,等於給孩子做"大腦體操"。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因為大腦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運動占的比例最大。大腦有許多細胞專門處理手指、手心、手背、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繫,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訓練孩子手的技能,對於開發智力十分重要。

  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鍛煉手的皮膚感覺。經常給予孩子手部皮膚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進冷、熱水中(溫度要適宜);或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性質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手的神經反射,促進大腦的發育。

  2、增強手指的柔韌性。如讓孩子經常伸、屈手指,閉上眼扣扣,練習寫字繪畫,這些鍛煉有利於提高孩子大腦的活動效率。

  3、鍛煉手指的靈活性。讓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較精細的活動,如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學打算盤、做手指操等;要手腦並用,邊做邊思考,以增強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提高健腦效果。

  4、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為孩子選擇玩具時,要從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習慣出發,比如高級自動化玩具就不如積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拼的玩具更有利於動手能力的培養。

  5、交替使用左、右手。左手受右側大腦支配,右手受左側大腦支配;交替使用和鍛煉左、右手,可以更好地開發大腦兩半球的智力。 增強寶寶記憶的八部曲 沒有記憶,人的大腦將永遠是"一片空白",用謝切諾夫的話說: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不過,增強記憶得從兒童時期做起。這裡,給您介紹8種訓練兒童記憶的方法。   一部曲:利用遊戲   "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歌德的話正好說中了幼兒的記憶特點。明智的家長絕不能"命令"孩子記住這、記住那,而是讓孩子在玩中學、玩中記。您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覺早早起……"這樣的拍手歌,就不難想像,利用遊戲可以讓孩子無意間記住多少東西了。可以訓練幼兒記憶力的遊戲很多,如說歌謠、講故事、猜謎語、唱兒歌等等。   二部曲:明確任務   不用說孩子,就是您自己可能也不記得走過無數遍的樓梯是多少台階。但是,您如果跟孩子說:"數數樓梯有多少台階,星期天好去告訴姥姥。"孩子準會記牢。又如,您給孩子講故事,先跟他說:"媽媽講個故事,回頭你再講給爸爸聽。"這也能促使孩子記好您講的故事。為什麼?就是因為明確了任務。記憶的任務、目的明確,可以提高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興奮性,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因而記得牢。   三部曲:充分理解   什麼算理解?就是新知識與腦子裡原有的知識經驗"掛上鉤"。一旦掛上鉤也就容易記住。因此,您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他學的新知識與腦子裡的舊知識建立聯繫。比如,孩子記"乘法口訣表",你可以啟發孩子理解"乘數不變,被乘數增加"1",積就增加一個乘數"的道理。這樣,他就藉助已有的加法知識很快記住了乘法口訣。   四部曲:附加意義   要記的內容有意義,您可以讓孩子在理解後再去記。如果是一些沒有意義聯繫的材料呢?您可以引導孩子給要記的材料附加上"意義"。具體方法有:   假想法。如,要讓孩子記住富士山海拔12365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為"兩歲"的山,即前兩位數想成12個月(為一歲),後三位數想成365天(為一歲),這樣一假想很容易記住。   諧音法。比如,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誕生。要記住這個日期,可以諧音為:馬克思--要發一一要發(1818)打得資本家嗚(5)嗚(5)直哭。   形象法。看圖識字要算最典型的形象法了。再如,讓孩子記阿拉伯數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1像鉛筆細長條,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隨風飄,5像魚鉤來釣魚,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遭,9像勺子能吃飯,0像雞蛋做蛋糕。   歌訣法。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整不差"的歌訣,可以幫助孩子很快記住哪個月份是31天。   推導法。比如,孩子是4月份的生日,媽媽是5月份的生日,爸爸是6月份的生日。孩子只要記住一個人生日的所在月份,加以推導就全記住了。   五部曲:巧用時機   不同時間學的東西,記的效果不一樣。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學的東西記得好。因為學後就入睡,不再有別的東西來干擾,使大腦有一個很好的自行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您的故事、謎語、歌謠等,不妨在孩子臨睡前講給他聽。   六部曲:多用感官   有個實驗,以10張畫片為材料,單憑聽覺記的效果為60%,單憑視覺記的效果為70%,而視、聽覺和語言活動協同進行,記憶效果為86.3%。這是因為多種感官參與識記活動,可以在大腦皮層建立多通道的神經聯繫。   七部曲:反覆強化   明朝有位很有學識、記憶力很強的人名叫張溥,他鍛煉自己記憶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先讀一遍,再抄一遍,如此反覆7次,然後燒掉,從而使他博聞強記。張溥所用的就是反覆強化法。至於幼兒因其記憶保持的時間短,就更需要經常強化,以鞏固記憶了。   八部曲:系統歸類   記憶應該是能記善憶。有的孩子知道得不少,就是到時侯想不起來,他不是沒有記住,而是不善於回憶。所以,訓練孩子的記憶力,不光是讓孩子善記,還要讓他善憶。讓他把記在腦子的東西系統地歸類,整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孩子學了一定數量的字,你可以幫助他按字形或讀音歸類,以後再學,繼續歸入相應的類別。這樣,系統地存在腦子裡就容易回憶起來。總之,"存"在腦子裡的東西系統性越強,到時侯就越容易"取"出來。

鑽爬蹦跳益智力 幼兒經常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一方面能提高心肺系統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大腦供氧狀況,提高機體對氧的利用率,有利於幼兒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從而為智力活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能使幼兒體力充沛,精神飽滿,情緒愉快,有利於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同時,運動時的各種動作,通過運動器官的末梢感受器傳入大腦,可以提高大腦皮層 神經細胞活動的強度、靈活性、均衡性以及分析綜合能力,建立起各種複雜的神經聯繫,使整個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加強,從而有益於智力水平的提高。   下面是一些具體的運動方式:   親子健身操(2-6個月)   每天定下一個固定時間,最好是孩子醒後或飯前飯後一小時,讓他跟著輕柔的音樂節拍,在媽媽的幫助下做簡單的屈臂、伸臂、抬腿、曲腿、俯卧、坐起等體操動作。每次堅持10-15分鐘。   游 泳(4-18個月)   在特定的水域中,如大洗澡盆或浴缸,準備一些能在水上漂浮的、色彩鮮明的玩具。家長幫助孩子佩戴好浮具。下水後,使孩子頭部向上,面部出水,身體保持直立姿勢,讓其自主地進行全身運動。   鑽拱橋(8-12個月)   大人雙腿跪下,兩手撐在地上,形成一個"拱橋",讓孩子迅速地從"拱橋"下面鑽爬過去。如果孩子爬得不夠快,就將身體往下輕輕一壓,讓孩子意識到慢了就會過不去。熟練後,孩子的快速鑽爬能力會大大提高。   爬高上低(1-2歲)   父母和孩子一起搬出家中的各種高矮不一的椅子(不能用摺疊椅),讓孩子自由擺放(不要疊放),引導孩子想辦法爬上不同高度的椅子。在活動中注意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如"我爬上來了。""我爬到最高的椅子上了"等等。   撲蝴蝶或蜻蜓等(1-3歲)   把孩子帶到野外或平坦的草地上,用自製的網讓孩子去撲捉飛舞中的蝴蝶或蜻蜓。能否捉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讓孩子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培養他的靈敏性和反應力。   跳房子(2-4歲)   在地上畫出一幢有多個房間的樓房,也可將有數字或動物、水果造型的PV板鋪在地上,先由父母發令,孩子跳入相應的房子內,再交換角色進行。等孩子跳得熟練後,增加遊戲難度,如作連續跳躍;或先投沙包入房子內,再跳進房子;也可先跳進房子,再接沙包。 左右腦均衡開發聰明加倍 你知道在孩子身心成長的過程中,左右腦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嗎?你的孩子是左腦優勢,還是右腦優勢?該如何均衡刺激左右腦發展?看完這篇文章,這些神秘、有趣,同時對嬰幼兒發展影響巨大的答案,相信您已經心領神會。 醫學發現,新生兒的腦神經細胞約為140億,和成人的數量差不多,也就是說小嬰兒已具備成人的智能潛能,只要"輸入指令"(學習事物),它就能夠被"激活",因此,想要孩子完全發揮大腦的作用,就必須先了解寶寶小腦袋裡的秘密通道,根據需求來設計學習內容。   左右腦機能有何不同?   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這已是目前醫學可以證實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羅傑?史貝利博士在分割大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這兩個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左腦偏向用語言、邏輯性進行思考,右腦則是以圖像和心像進行思考,並以每秒10億位的速度彼此交流,儘管如此,這兩個半腦彼此的運作並非分工式進行,而是互相支持、協調。下面就讓我們更清楚地看看左腦與右腦的機能差別。   左腦   1.左腦與右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右耳、右視野的主宰是左腦。   2.最大的特徵在於具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領會文字、數字、作文、邏輯、判斷、分析、直線,因此被稱為"知性腦"。   3.能夠把複雜的事物分析為單純的要素。   4.比較偏向理性思考。   右腦   1.右腦與左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左耳、左視野的主宰是右腦。   2.右腦掌管圖像、感覺,具有鑒賞繪畫、音樂等能力,被稱為"藝術腦"。   3.具有韻律、想像、顏色、大小、形態、空間、創造力……   4.負擔較多情緒處理。   5.比較偏向直覺思考。   左右腦如何合作?   左右腦的運作流程情形,是由左腦透過語言收集信息,把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嘗到,也就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轉換成語言,再傳到右腦加以印象化,接著傳回給左腦邏輯處理,再由右腦顯現創意或靈感,最後教給左腦,進行語言處理。   左右腦均衡開發遊戲精選   對於嬰幼兒而言,只要掌握住大腦的主要能力,日後便可以分枝發展出更多、更複雜的能力,而左右腦主要的功能則可綜合為語言、記憶、閱讀、數理思考、創造與解決問題等6大類,家長應該在寶寶的大腦定型之前,以輕鬆、自然的方式,幫助孩子將左右腦的各種能力誘導出來,也就是透過遊戲來開發左右腦的機能。   接下來給您介紹的這些遊戲,便可刺激0~3歲寶寶6大能力。爸媽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只要略加變化,就會有玩不盡的招數!   0~6個月的遊戲點子   將繩子的一端綁在寶寶的手上或腳上,另一端則系著玩具,懸掛在寶寶正上方,讓他觀察身體的動作與玩具的關係。   突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拿出寶寶最喜歡的玩具給寶寶看。   6~12個月的遊戲點子   當寶寶有模仿的行為出現時,對寶寶做一些誇張的動作,誘導他模仿。   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容器中,鼓勵他自己取出來。   在寶寶爬行的路徑中放置障礙物,鼓勵他爬過或移走障礙物。   1歲的遊戲點子   把糖果藏在手裡,讓寶寶猜猜在哪一手?   給寶寶有蓋子的容器,示範拿掉、套上蓋子給他看,鼓勵他模仿。   把玩具放在高一點或遠一點的位置,鼓勵寶寶去拿。   2歲的遊戲點子   讓寶寶學習扭轉門把開門或關門。   讓寶寶學習開關水龍頭。   訓練寶寶解鈕扣與拉鏈。   讓寶寶學習走樓梯。   3歲的遊戲點子   玩拍手的遊戲,讓孩子模仿節奏規律。   玩"老師說"的遊戲,持續說"老師說",或持續不說"老師說",最後混合兩種做法。   將繩子打個簡單的結,鼓勵寶寶自己去解開。   給寶寶一杯水,讓他試著將一半倒入另一個杯子里。   放寶寶喜歡的錄音帶或卡通影片,中途關掉,鼓勵他自己去打開。

3歲前,智力開發最重要 曾有一位媽媽找專家諮詢關於她的女兒是否患有孤獨症的問題。據了解,孩子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孩子出生時完全正常,母奶餵養到4個月,寶寶長得活潑可愛。這時,寶寶的父母下海經商,將孩子交給農村來的奶奶看護。奶奶不愛說話,住在單元房內,很少外出。孩子3歲送幼兒園時,不會和小朋友說話和交往,因而被診斷為"孤獨症"。從此,媽媽帶著女兒到全國各地看病。後來,媽媽辭退了工作全力教育孩子,使孩子有了很大進步。在諮詢時孩子已經6歲,雖能說話和唱歌,但未能達到正常的水平。

  分析以上情況,專家認為這孩子不是患了"孤獨症",而是由於在3歲前智能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缺乏語言和交往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輕度智力低下,這種影響很可能持續終身。從家庭角度講,造成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幾種:父母對幼兒教育的忽視;父母缺乏育兒的基本知識;由於家庭貧困,父母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父母對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或殘疾孩子)有偏見而遺棄孩子;父母離異,孩子成為不幸婚姻的犧牲品等。

  孩子3歲前,腦生長、智力和社會能力發展最快。早期發展的質量將影響兒童的未來。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兒童精神──社會能力的發展,幫助兒童充分發揮其潛能。1989年,協和醫院兒科和保健科的大夫進行了0~2歲小兒早期教育的研究。首先,選擇正常新生兒178名,其中62名為接受早期教育組,另外116名為按常規方式教育組。專家們根據我國有關資料,並參考部分國外材料,編製早期教育大綱,訓練要求比正常小兒智能發育水平提前一個月。

  早期教育大綱內容包括運動發育、認知能力、語言發育、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有以下幾種:

  通過刺激和玩耍,使小兒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即各種顏色、多樣形狀和不同聲音。   在床上和卧室牆上掛些色彩鮮艷或可發出響聲的玩具,時常更換,以引起小兒看和聽的興趣。給他們一些常用物品,發展小兒嘴、眼、手的探索能力。   在餵養和護理時,不斷和小兒親切交談,逗引小兒高興地發聲。通過和小兒說話、唱歌促進他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通過各種玩耍發展小兒知覺辨別、交流、精細動作和大運動控制能力。   訓練小兒語言和協調動作,發展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通過說做並行、模仿口型等,訓練小兒用簡單詞句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需要。   通過雙手配合活動,通過動手的遊戲,如塗畫、翻書以及操作等發展小兒的動手能力。通過講故事、遊戲、舞蹈、體育活動,延長他們"集中注意"的時間,激發其好奇心和自信心,培養其獨立能力、毅力和勇敢等優良性格。   通過試驗表明,在2歲時早期教育組的小兒智力發育測查評分比常規育兒組小兒平均高8.7分,差別非常顯著。更為重要的是,常規教育組中有6.2%的小兒到2歲時智力低於正常(輕度智力落後),而早期教育組中沒有一人發生。早期教育不但使該組平均智力發育水平高於常規育兒組,而且在2歲時全部小兒的智力達到標準。

  周女士的女兒是從新生兒開始就接受早期教育的。"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怎麼也不會相信,出生剛七天的女兒不僅能聽、能看、能聞(氣味),還能學會伸舌頭,能兩隻小手抓住成人兩個手指頭懸空牽拉起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女兒所具有的這些聽覺、視覺、嗅覺等功能是每一個新生兒的本能,只不過還未被人普遍認識而已。周女士的女兒出生一星期的時候,得到了協和醫院兒科大夫的指點,並採用了醫院研製出的一套0~3歲孩子教育大綱。按照教育大綱的要求,周女士開始了對女兒的早期智力開發,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兒不到1歲開始說話,2歲時便能說"媽媽洗手,我也洗手"這樣完整的並列句,3歲開始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類的寓言故事遊戲,開始造句、講故事。到了3歲半,經有關權威部門測定,其語言能力已達到6歲孩子的水平。周女士現已6歲的女兒不僅記性好、反應快、理解力強,而且語言系統發育極好,一張小嘴特別能說會道。

聊天有利於發展寶寶智能 很多人可能都有一個誤解,覺得先要教給寶寶大量的辭彙,然後再教給他句子,這樣他的語言能力才會迅速發展起來。但是,事實完全與此相反。跟既聽不懂話又對所聽到的話沒有任何回應的寶寶來說,跟他們聊天雖然在父母看來是對牛彈琴,但是父母的這些嘮叨有助於寶寶將辭彙與動作行為聯繫起來。時間長了,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漸提高,甚至在某一天發生一個令人驚詫的飛躍。

  在日常生活中與寶寶"聊天"比單純教給他掌握大量的辭彙更有利於寶貝智商的開發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奉勸各位多跟寶寶聊天,不管他懂不懂。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和寶寶聊天,某一天你就會收穫意外的驚喜。

寶寶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年齡愈小,發展愈快。在3歲以下,特別是0~1歲小兒的智能發展日新月異。學習能力是有關鍵期的。

  關鍵期是指某種知識或行為經驗,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易獲得,最易形成,錯過這個時期,就不能獲得和達不到最好的水平。

  "關鍵期"這個概念最初是從動物實驗中得來的。

  20世紀50-60年代,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勞倫斯發現,小鵝在生後l~2天有追隨一個活動著東西的行為,過了這個時刻,就很難再形成這種追隨行為了。勞倫斯把這種行為稱為"印刻現象",即生後1~2天是小鵝形成追隨活動東西的關鍵期。

  人也有學習的關鍵期。

  人生下來就有很多潛能,如不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使這些能力發揮出來,就會受到窒息,永遠發揮不出來了。

  天生因白內障失明的人,經過手術可以獲得視力,如果超過5歲做手術,即使復明,也很難辨認東西,因為眼睛看到的東西,視覺信息進入大腦,大腦已經失去了把信息變成圖像的能力。

  1920年,在印度發現年約7~8歲的狼孩卡瑪拉,她出生不久被狼叼走並哺育。她沒有語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只能怪聲嗥叫,已經不存在任何人類的智慧。專家們收養了狼孩並為她提供了極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但結果卻很失望。直到6年後,她才會直立行走,這和訓練其他動物不相上下。她死去時已17歲,但只學會了幾十個單詞,僅僅具備2歲孩子的智力水平。

  所以,人學習的黃金時期是3歲以前,最好從新生兒期開始教育。 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過種種實驗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

  對於人來說,無論學習音樂、舞蹈,還是體育、外語,都是早期為好。因為人的早期是行為可塑期,學習進步快。人的發展,年齡愈大愈慢。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早期雖然重要,不等於過了早期,環境和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我們這裡只是強調,如果要發揮人的大腦的最大潛能,應特別注重0-3歲的教育。

搭積木,寶寶益智好遊戲 視覺空間智能的培養,除了經由手眼協調的平面塗鴉之外,透過搭積木的過程,也能讓兒童從小學習如何操作大小不同形式的積木,同時培養其對藝術、科學和數學的初步了解,以及空間設計、建築形構的基礎。

仔細觀察許多兒童所創作出的積木模型,其實正是反映了他們所觀察到的真實生活的實際結構;透過這些兒童親手製作的模型,更可藉此來了解他們所認知的周遭建築環境。兒童對環境的認知來自於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對積木的形狀及空間的掌握,而另一方面,也由於空間是兒童最初感官的體認,因此達成空間概念的形塑,便成為是視覺空間智能開發的指針。

嘗試透過對空間的體驗與理解"兒童們能夠從中發現、認識、接受自我的本質,加上老師的巧妙引領,更能深刻的去感受積木這種不同材料的內部結構,以及積木對外在物質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連貫性。而父母親陪同孩子一同遊戲積木,更可讓兒童從玩積木中悟出許多人生的哲理:"人生就像搭積木,有成功,也有失敗,甚至失敗的機率比成功的機率還要高些,但是人卻不能放棄努力,才有機會成功。"

幼教專家Frederich Froebel提出"從做中學"這樣一套幼兒園的思想體制,創造出所謂的"禮物"(gift)模式"其中的主要設計,便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積木所構成,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積木,卻成為是他推動所謂"以兒童為中心"教育哲學基礎的推手。他發現,當成人仔細觀察兒童在玩這些幾何形狀、立方體、圓柱和球狀的積木時,從中可以學習到的是整體性的原則、內部結構的銜接、對立物的連結,而這一類的知識皆有助於開發智力和身體的發育與成長。

在搭積木的遊戲中,其特性並不像兒童在玩其它的玩具時,需要有成人的協助與陪伴,此外無須規則、也不用電池,具有容易操作的特點,因而即便是隨性的搭,都能輕鬆的給予孩子一個完全不受干擾的"即興創作"空間,遂能逐漸發展齣兒童主動計劃、創造、組織和遊戲的能力。

搭積木與藝術、數學和科學

美國學者Suzanne Kolodziej 嘗試以積木為題,設計了一系列連結藝術、數學和科學相關的課程。在此課程設計之初,首先她思索到此時的家長應該要先設定自身會優先考慮的究竟是什麼呢?目的何在?於是提出2項疑問:

1、要依循父母的角度去決定積木的功能呢? 2、還是依照孩子的個別差異,來提供孩子不同的玩法呢?

在第一次的錯誤實驗中,儘管她費了許多心思在計劃和介紹這個課程,以及如何使用積木來達到大小形狀等概念的形成,卻在示範之後讓學生選擇他們的積木,並且給他們積木板和膠水,因而造成兒童們利用不到7分鐘的時間,快速的完成了他們的成品;馬上明了到其所犯錯誤的她"立即決定收回膠水,僅提供積木讓兒童們自己去嘗試建構與發現。其作法如下:讓每個兒童都擁有自己一袋積木,為了增加他們對於積木的樂趣"安排讓他們在每周一都能重新選擇新的積木,並且讓他們透過這袋積木,去發掘與體認出存在於積木之中,那固有的建築、藝術、數學、和科學本質;每一個兒童根據他的能力來搭棧積木"並且透過觀察、練習和模仿其它兒童的技巧,來學習與認知新的技能。

而家長在此過程所擔任的角色即是在分享他們的發現及觀察,並提供描述性的意見,讓幼兒有機會表達自己對自己作品的意見,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絕不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做和必須要做什麼。自由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兒童由此獲得了對於積木的莫大樂趣,主動觀察、學習與建構。

搭積木可增進視覺空間智能的成長

學者Leeb-Lundberg認為兒童在搭積木中所運用的藝術知能和對藝術的感受,其實正如一個數學家視數學為一門創造的藝術,是非常相近的,他發現孩童剛開始在搭積木時,首先會學習到的是線條的排列組合,接下來的則是如何運用空間的垂直性來建構塔樓,而當他們學習到了成功的組合直條木和塔樓時,便可連結到有關數學的長度、重量,以及科學的平衡、穩定和引力等概念,同時被運用在其中;此外,圓柱和橫樑亦是在兒童創作的過程中,十分常見也是最被普遍使用的,圓柱垂直的特性可以支撐住橫樑"而橫樑則可支撐住一些較重的結構,如牆、屋頂或道路。

另一方面,搭積木時,將運用到諸多藝術概念如:平衡、形狀、對稱、重複、比例等,這些美的原理原則,皆可經由創作的過程來激發出藝術的靈感;在搭積木中,美學的鑒賞力亦可運用在大小形狀的安排,來連結與建構出如同數學一般的特質。因為科學亦是一連串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必須運用到觀察、對照、分類、假設和解釋等概念,而搭積木則可成為是實際操作與利用這些觀念的媒介物。

用積木形構建築概念

透過積木的搭棧,兒童參與嘗試各種不同大小形狀和空間組合的運用,因此是一種極適合2~4歲小孩學習視覺空間智能的有效技巧,藉此可以用來導入建築結構的觀念;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兒童透過推積木的過程,會十分自然地創造出和他們身處環境相符的建築物,長時間的培養便可形構出為來的小小建築師。建築,是一門創造的藝術,也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和難得的空間體驗,而在操作積木的過程中,兒童將能學習如何讓自己的想法和夢想,具體成形在他們的作品之上。 2歲寶寶的智力測試題  寶寶2歲啦!你很想知道他(她)的智力發育情況吧!我們為你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智力測試遊戲,可供媽媽們大致了解寶寶的智力情況。   積木遊戲   準備16塊小積木,放在寶寶面前。家長當著他的面先用4塊積木搭一座塔,然後啟發他學著搭。如果寶寶能用4塊以上的積木搭成塔並能豎立,就算合格。   看畫冊   讓寶寶看著畫冊,提問:"哪是小狗?""哪是小鳥?"家長提8個問題,寶寶能答對5個,就算合格。   模仿動作   在寶寶情緒興奮時,讓寶寶跟著模仿大人的簡單動作。例如家長兩臂伸直上興趣,拍手,把手放在頭上, 用手畫圈等等。寶寶在4個動作中能模仿3個,就算合格。   問答遊戲   大人準備一個大娃娃,問寶寶哪是頭髮、嘴、耳朵和手,全答對為合格。   走"小橋"   大人在地上用粉筆畫出約30厘米寬的小橋,讓寶寶從中間走,如果能不踩邊線走2.5--3米,就算合格。   說物品的名字   把玩具汽車、娃娃、蘋果、糖果等幼兒熟悉的物體放在幼兒面前,讓寶寶看邊說出名稱,答對90%, 就算合格。   爸爸媽媽請注意:給寶寶測驗智力,嚴格來說,要由專門機構的專家來進行,否則難以做出科學的評定。上面的方法只是大人和寶寶的親子遊戲,以密切親子關係娛樂為主。 我們一起"吃"積木 兒子不到2歲就已經擁有了好幾套積木。看著那些裝在漂亮盒子里形態各異的玩意兒,說心裡話,我還真有些嫉妒。我小時候所有的玩具加在一起也沒有他的一套積木值錢。哎,誰讓咱早生了二十幾年呢。

可兒子對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要麼舉起盒子兜底"嘩啦"倒一地,然後轉身跑掉,要麼就把積木一塊塊地塞進床縫、櫃底等難以拿到的地方。起初,我和老公耐著性子一遍遍地跟在他屁股後邊收拾殘局,後來,就批評加訓斥,最後,索性把這些添麻煩的東西鎖了起來。 有一天,我看到書上說"積木是十大啟智玩具之一",想想自己家那麼多漂亮的積木躺在柜子里睡大覺,覺得實在太可惜了,就重新把積木拿了出來。老公先是興緻勃勃地邀請兒子一起來蓋大樓,他剛壘出個基座,兒子一巴掌上去就給拆散了。反反覆復好幾次,老公也只好索然無味地退下陣來。

專家說引導兒童遊戲要從興趣出發。興趣?我們家這個小"搗亂分子"興趣在那裡呢?我突然想起兒子最愛看我做飯。只要我一進廚房,他馬上就像小尾巴似的粘上了我,而且他好像在這方面也頗有天分,與做飯有關的事情,只看一遍就記住了。他常常站在我身後一邊看一邊"指導":"媽媽,放鹽。""媽媽,拿筷子攪攪。"……我心想:能拿積木"做飯"嗎?

一天,我又拿出積木。我先是試探著說:"寶娃,媽媽肚子餓啦,想吃炒雞蛋。"說著,挑出一塊黃積木在盒沿上輕輕一磕,然後,又從積木堆中挑出兩個細長條來在盒子里攪。邊攪邊做解釋說明。兒子先是不太明白,等我在"虛擬"的鍋中又炒又翻時,他就全明白了。他也學著我的模樣從積木堆中挑出"雞蛋"、"筷子"、"鏟子"虛擬了一把"炒雞蛋"。炒完之後,兒子把那塊黃積木捧給我說:"媽媽,吃。"我也就裝作很香的樣子"啊嗚、啊嗚"把它"吃"掉了。

後來我發現,一旦讓孩子進入一個虛擬世界,他們還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會把生活中的許多事加以想像地描繪出來。難怪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扮家家"總是千變萬化魅力無限呢。

兒子很快就愛上了積木。他一會兒拿一個綠長條積木小心翼翼的當黃瓜來切,一會兒又拿幾塊積木拼出個油壺給鍋里倒油。你要仔細看看會發現,雖然一切都是虛擬的,可他在模仿物的選取上還是動了腦子的。比如說,他絕不會選一個綠色積木當西紅柿,也絕不會拿一塊四方塊的積木去當筷子。他總是努力在一堆積木中選取和現實中的物品顏色、形狀最相近的積木來替代。實在找不出相似的,他還會去發明創造拼接積木。我想這對於發展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看著兒子自得其樂地在一堆積木中當大廚,我這個領他進入"想像"之門的師父完全有理由下崗去看報嘍!沒想到這喜歡與不喜歡竟只有一念之差。

我們成年人的思維被"固化"以後,常常會不自覺地限制一些玩具的玩法,有時,孩子們有一些新奇玩法還會被我們視為"不會玩"。在引導孩子如何玩時常常也是墨守成規。我想,通過我和兒子"吃積木"的例子來啟發更多的家長,展開想像的翅膀,和孩子一同走進玩具構築的"虛擬世界"吧! 獨自玩樂中產生的創造力  說到"玩",大人們總容易以為是次要的或毫不重要的活動。還有許多人認為學習和工作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在玩,就感到好像在幹什麼壞事似的。其實,對於人來說玩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幼兒,玩本身就是學習。通過玩,促使大腦的各個部分發達,由此,學到各種事物,掌握各種能力。不用多說,它和年長兒童們的學習是一碼事。

  孩子的玩耍,有和母親、朋友了起玩的幾個人的玩耍,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玩耍。當然,無論哪種玩耍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特別是一個人玩耍的時候,母親不要因為有空閑而去抱他或者加入到玩耍中去,請站在旁邊一直觀看著。把這項玩耍看成是,在想像和動腦筋的樂趣當中,促進著嬰兒大腦的發育。

  孩子在玩給娃娃穿衣的遊戲中,會獨自一人自言自語地說著母親經常對自己說的各種各樣的話語。這是他自己在一邊這呀那呀地空想,一邊從中取樂。決不能去取笑或者去中斷他。在這種玩耍當中,可以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及創造能力。

  孩子從O歲的時代就開始這種獨自一人的玩耍。然而,如果對孩子管的太嚴,就會失去許多難得的獨自玩耍的機會。

  即使是因為孩子可愛而把他抱起來,但對被中斷獨自玩耍的嬰兒來說,簡直是干擾。

  孩子好不容易在那兒學習,對此,不讓他學習的父母是沒有的。孩子確實是可愛,但在此能否稍微忍耐一下,嬰兒不久會玩厭了,或者做遊戲不順利的時候,會哭著來找父母,這個時候就可以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滾皮球,給孩子做伴。

  經常中斷或者參與孩子獨自的玩耍,以後嬰兒不但不能很會獨自玩耍,而且,集中能力也得不到培養,精力也容易分散,很可能變成依賴心很強的孩子。所以,從小時候開始,孩子開始獨自玩耍後,不要去叫喚或干涉他,在旁默默地觀察,讓他獨自一人玩耍是很重要的。

  此外,好像有些母親還擔心,如果孩子獨自玩耍,可能會使他難融洽到集體之中去難以樹立起社會觀念。在0歲嬰兒的時期,沒有必要擔心交朋友的事。

  即使是兩個0歲的嬰兒在一起,也如同看到電視屏幕中的嬰兒一樣,各自玩各自的,並不會在一起玩耍。譬如,即使兩個人在一起玩耍玩具汽車,它也只不過是各自的、獨自玩耍的延長。

  這當中,想要東西的時候,只知道自己的0歲嬰兒在爭奪玩具過程中去推拉對方,或者跌倒在地。但是,這和朋友一起玩的情形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對於0歲的嬰兒,朋友的存在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不和朋友一起玩耍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到了2歲半,特別是3歲的時候,會自然產生謀求朋友的慾望。只要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孩子是能夠和朋友們一起進行玩耍的。 蹦蹦跳跳育兒經 人的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喜歡彈跳運動的孩子,不但發育良好,身體健康,而且智力也會得到提升--   運動最健腦!這是時下美國頗為流行的一句口號。   運動醫學專家的解釋是:運動能使大腦處於最初的啟動或放鬆狀態,人的想像力會從多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於創造力。 同時,運動還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的活力,使大腦思維反應更為活躍、敏捷,並通過提高心腦功能,加快血液循環,使大腦享受到更多的氧氣和養分來達到提升智力的作用。與成人相比,兒童的收益更大,奧妙在於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狀態,運動發揮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報。   從運動醫學角度來看,凡是有氧運動皆有健身、健腦作用,尤以彈跳運動為佳。   以孩子們最樂於嘗試的跳繩來說,跳繩以下肢彈跳及後蹬動作為主,並帶動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運動,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繩子刺激拇指穴位,兩腳心不斷地被地面按摩,通過足反射區刺激大腦,思維、記憶、聯想力大增。再說舞蹈,可鍛煉並提升大腦對外界信號的敏銳度與記憶力。調查表明,堅持學習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課成績都比較好。   同時,彈跳運動對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環系統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從而使孩子長得更高、更壯、更健康。此外,這種運動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統也很有益。這對增強孩子對多種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彈跳運動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於彈跳過程中產生的振動。醫學研究表明,人的生命與健康離不開振動。因為人體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動系統構成的,如胃有規律的收縮、腸的不停蠕動、心臟的不息搏動、肺的呼吸吐納等。如果孩子常做彈跳運動,將這種"外源性"振動與"內源性"振動結合起來,健身與健腦的效益會更加突出。   那麼,如何對孩子施行彈跳訓練呢?這得根據孩子的年齡與運動能力的發育情況來定--   10個月左右的   寶寶開始嘗試站立,此時家長可扶孩子站立起來,並用手托住其兩側腋窩,孩子將會借力用兩腳頻頻跳躍。   1歲半後   可在床上或光潔的地板上放一坐墊,讓孩子站在坐墊上往下跳。   2歲後   孩子的運動能力明顯增強,可做"兔跳遊戲",即家長在前面雙腳跳動作示範,孩子模仿著向前跳;或者家長兩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借力向上跳,謂之拉手跳。   3歲後   孩子完全能夠獨立地進行各種彈跳活動了,花樣也可多起來,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繩、舞蹈外,還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家長可根據他的愛好,鼓勵他選擇一種或幾種交叉練習,每次10分鐘就夠了。   有些家長擔心,彈跳多了會不會造成孩子腦損傷?放心吧,不會。因為人在彈跳時,雖然受到很大的外力衝擊,並且這種衝擊力確有從下肢傳向腦部的趨向,但人體骨骼關節的構造十分巧妙,擁有一系列緩衝裝置,完全能將這種衝擊力予以緩衝、化解,保證大腦安全無恙。   因此,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跳,只會健身、健腦而不會損腦。當然,做一些安全防衛方面的準備也是必要的,大人不妨站在旁邊放手不放眼,以避免發生意外。

寶寶抬頭訓練好處多 嬰兒出生後幾天就能俯卧,但能夠俯卧後抬頭一般要在寶寶2個月後。其實,俯卧抬頭練習不僅能鍛煉寶寶的頸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對寶寶較早正面面對世界,接受較多的外部刺激也是非常有利的。   寶寶的抬頭訓練   ·練習宜在寶寶清醒、空腹(餵奶前1小時)進行。   ·床面平坦舒適。將寶寶兩臂曲於胸前方,俯卧在床上。   ·媽媽將寶寶的頭轉至正中,手拿色彩鮮艷有響聲的玩具逗引寶寶,使其努力抬頭,抬頭的動作從與床面成45度開始,逐步穩定。到3個月時能穩定地抬起90度。   ·寶寶抬頭時,媽媽可將玩具從寶寶的眼前慢慢移動到頭部的左邊;再慢慢地轉移到寶寶頭部的右邊。讓寶寶的頭隨著玩具的方向轉頭,每天練習3~4次,每次俯卧時間不宜超過2分鐘

幼兒期智力發育水平對照表15月

大運動:獨走自如 精細動作:自發亂畫、從瓶中拿到小丸(不能提示"倒出") 適應能力:翻書兩次、蓋上圓盒 語言:會聽指示指出眼耳鼻口手(5個指出3個即可)、說3-5個字(知道意思,"爸媽"除外) 社交行為:會脫襪子(脫下而非拉下)

18月

大運動:扔球無方向 精細動作:模仿畫道道 適應能力:積木搭高四塊、將圓形積木放入圓形空格(型板正面對他) 語言:懂得三個投向(站三個不同方向,向他要東西)、說出10個字(知道意思,"爸媽"除外) 社交行為: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21月

大運動:會腳尖走、扶牆上樓 精細動作:玻璃絲穿過扣眼 適應能力:積木搭高7-8塊、將圓形積木放入圓形空格(型板平面轉180) 語言:回答簡單問題、說3-5個字的句子 社交行為:開口表示個人需要

24月

大運動:雙足跳離地面 精細動作:玻璃絲穿過扣眼並拉住線 適應能力:一頁頁翻書;將圓、方、三角放入準確放入相同形狀的空格 語言:說兩句以上兒歌、會問:"這是什麼?" 社交行為:會說常見物的用途

27月

大運動:獨自上樓、獨自下樓 精細動作:模仿畫豎道 適應能力:認識大小;型板隨意放置,仍能將圓、方、三角放入準確放入相同形狀的空格 語言:會說8-10個字的句子 社交行為:會脫單衣或褲子、開始有是非觀念

30月

大運動:獨腳站2秒 精細動作:模仿用積木搭橋、穿扣子3-5個 適應能力:知道1與許多的區別、知道紅色 語言:看圖說出物體的名稱10個 社交行為:用兩個杯子來回倒水不灑

33月

大運動:會立定跳遠 精細動作:模仿畫圓 適應能力:懂得"里"、"外";積木搭高10塊 語言:說出人物性別;連續執行三個命令(擦桌、搖鈴、搬凳) 社交行為:會穿鞋、會解扣子

36月

大運動:兩腳交替跳 精細動作:摺紙邊角整齊(長方形)、模仿畫十字 適應能力:認識兩種顏色、懂得"2" 語言:懂得"冷了"、"累了"、"餓了";看圖說出物體名稱14樣 社交行為:會扣扣子

幼兒大腦的奧秘 為何我們的大腦需要受到格外的關注呢?為何人出生時,大腦的結構是不完整的呢?雖然不完整的大腦結構已使新生兒獨立生存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在我們看來,它如同是一個無效率的組織機構。正是因為這種"不完整"才使人一出生就得去適應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既然我們需要藉助於周圍環境的刺激來完善大腦的神經迴路,那麼我們就可創造出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來面對周圍環境的神經迴路,可以創造出能促進學習和持續學習的神經迴路,這樣的系統被證明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組織結構。 關於人類的大腦,令人極為吃驚的是,當小孩3歲時,他的大腦估計有1000萬億個突觸連接--幾乎相當於成人的兩倍。但在整個童年時期,這個數字會減少。大約是到 14歲左右,兒童的突觸連接數與成人相近。兒童大腦突觸連接的修整過程是由早期經驗決定的。 突觸連接的修整過程非常重要,因為過多的突觸連接會延緩大腦內的信息傳遞,其中的原因是神經遞質面對眾多的傳遞路徑反而一時無法確定方向。實際上,經驗的作用是在大腦神經網路系統中構築超級高速公路,以便於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那些未被使用的突觸就會萎縮死亡,科學家把這一過程稱做是"突觸演變"。這就是為何嬰兒獲得的經驗越多、越豐富,大腦神經網路系統的運作效率就越高的原因所在。

超越語言心智 培養創造思維 美學家Max Dissoir說:幼兒是用腦來繪畫的。幼兒的繪畫與幼兒的語言一樣,是很真切地表明了幼兒對事物的看法,及其內心蘊藏的豐富感情。也就是說孩子們對於科學實踐創造的表達手段主要是通過繪畫和語言這兩種形式來實現,然而在校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學習發展的初始階段,此時的繪畫即科普美術作品的創作就成為孩子們交流情感、表現自我和表達科學實踐創造的最直接、最樸素、也最深刻的一種反映方式,並充分發揮著其超越語言心智的優勢作用。 作為科普美術作品中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幻畫是世界各國青少年喜歡參加的一項有益的科普活動,它為少年兒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插上了科學想像的翅膀,對於活躍孩子們的身心,激發創作的靈感,培養創新思維,嘗試手腦並用,以及倡導科學和藝術的融合與交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科學幻想繪畫?科學幻想繪畫是少年兒童在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想像,運用繪畫語言創造性的表達出對宇宙萬物,未來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遐想而產出的繪畫作品。作為美術教師,應當如何利用好這一陣地,通過科學幻想畫的教與學,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自己在進行科學幻想畫創新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激發興趣點燃創新火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极參与,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處在兒童時期的小學生好奇好問,好動手好探索,對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併產生求知慾望。通過讓學生欣賞大量的科學幻想作品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先讓學生從感性上喜好這種繪畫表現形式,並逐漸把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接著再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從理性上引導學生觀察認識理解少兒科幻畫的屬性:少兒科幻畫它又不是一般的科幻畫或神話故事、童話故事繪畫作品,它是描繪"虛擬的真實",它是富有時代理念,帶有前瞻性、科學性和技術內容含量的少兒繪畫幻想作品等;引導孩子們尋找發現畫面的創新點,感受科學幻想藝術作品的審美趨向,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走進生活豐富儲備 知識技能、形象思維和真情實感是美術活動的基礎。形象和情感有賴於學生大量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除了要求學生注意平時多看書多留心觀察感受身邊的事物外,還經常給孩子們講科學家的成長,仔細講解科技發明的過程,帶他們參觀科學博物館,和他們一起做科學實驗,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開展小製作、小飼養、植物栽培、小實驗等動手實踐的科技活動,帶領他們走進生活,引導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興趣,讓他們了解一些有關科學事物的知識與技能。通過採用以上多種方式,不斷豐富著學生的知識、形象和情感儲備,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培養和提高。 三、創設情境啟發想像 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創造。教學中,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徵的情意、認知進行教學設計,以種種途徑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來啟發孩子們的想像。在和學生談話中設境,在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或文學作品欣賞中設境,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像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萬能飛行器》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日常交通工具談起,讓學生說說自己熟悉的、喜歡的交通工具,再說說它們有哪些不足,接著讓學生說說理想的交通工具應該是怎樣的,有哪些功能,能到達哪些地方,外形會是怎樣的……這樣,通過在和學生交流中設境,激發學生想像,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大膽表現,標新立異。在學生的習作里,令人驚喜地看到了他們的奇思妙想和創造力:有入地遊覽地下科學城的,有在地、水、天自由往來的,有穿梭古今未來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開展"我的奇思妙想"、"未來的生活"、"未來的交通工具"、"我讓……更方便"等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鼓勵孩子們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尋找,激發孩子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開啟學生科學幻想的思維大門。 四、確立創意發掘潛能 適用於科幻創作的題材來源十分廣闊。作為孩子們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如何調動發掘孩子們的創造潛能引導樹立一個正確的創作意圖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指導學生選擇有針對性的題材和主題。讓孩子們觀察身邊的校園、家庭甚至自己的周圍,討論思考:有什麼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要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即運用審美觀察法、整體觀察法和比較觀察法去發現問題。孩子們在觀察過程中真的發現了很多問題:如校園垃圾的有效處理?人口的增長與能源、交通、住房之間的矛盾,沙塵暴的危害與消除,廢舊電池的合理回收?森林的大肆砍伐與植樹造林的困難,污染的有效處理與再生,能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等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很多很多。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創新之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讓"疑"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對於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我們總是一起討論與交流,耐心啟發他們進行科學的思考,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意識。 另外,指導學生選擇有新穎性的題材和主題。少兒科幻畫活動和其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一樣,屬於探索未知領域的一種學習活動,孩子們的創意不應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生活真實的約束,要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幻想對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種種描述;幻想對未來人類社會以及相互關係的描述;幻想對未知的宇宙萬物、自然世界,人與環境以及相互關係的描述;幻想對未來創新產品設想的描述。 當然在創作的同時,作為指導教師的我還注意了以下幾點:第一,作品創作的構思一定要恰當。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創意及技法對各階段的青少年來說都要切合他們的知識水平,符合他們的已掌握的科技程度,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更好地發掘他們的創造才能;第二,要相信青少年的創造力,布置創作要求時,一方面要方向明確,另一方面鼓勵對畫面效果,進行多方面、大膽地去設想,去創造,對於初稿設計的作品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中肯的分析,對於那些構思大膽,獨闢蹊徑的佳作更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第三,要從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出發,以純真的童心去審視作品的創意,因為它往往都凝結著青少年對科學領域的初步暢想和理解,對於那些極小的成功和點滴的創意都應予肯定和進一步的啟發。 五、展開思維大膽表現 孩子的想像力是不可思議的。未來世界對於孩子們來說,既新奇又陌生。在他們眼中,在他們的思維中都是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幻想畫。科幻繪畫最能體現孩子們創造性想像力,它是跨越語言的快速列車,甚至是超越時空的時間隧道。如何讓孩子們畫出了一幅幅自己心中所想生動有趣的科幻畫?俗話說:只有想不出的,沒有畫不出的畫。當然如何把想到的畫出來,這就需要選擇一種恰當的表現形式。 在教學中,我對孩子們進行組合想像思考法和預示想像思考法的訓練。 1.組合想像思考法是指在頭腦里從某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形象中,分別抽取出它們的一些組成部分或因素,根據需要作一定改變後,再將這些抽取的部分或因素構成一個有自己的結構、性質、功能與特徵的獨立存在的事物形象。方法有:加一加、改一改、變一變等等。如:有一個孩子畫的《醫院智能電腦》用了改一改的方法,改變了醫院目前看病治療的現狀,醫生不接觸傳染性病人而坐在電腦旁,心裡想什麼電腦都知道,而且電腦有很多手可以同時完成醫生的想法,這幅畫是把電腦和機器人的多用手組合在一起,減少醫生和病人的直接接觸,提高工作效率。還有一個孩子畫的《汽車房子》就是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把汽車與房子組合在一起,房子安上了特製的會滾動的汽車輪子,它既有遮風避雨的功能又能自由移動,哪兒的環境好人們就往哪兒住。 2.預示想像思考法是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根據已有的豐富的想像積累,在頭腦中構成一定的體現著某種思想或願望的、當前還不存在而以後能夠產生的事物形象。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提出的古怪問題,尊重學生的想像力甚至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等。同時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如何表現這些觀念,用科學的,藝術的方式。如:一位孩子畫的《校園垃圾處理器》就是針對學校里的各類垃圾而設計的,各類垃圾由收集器收入大型處理機里,經過處理變成了可用的鉛筆,書本,文具盒等學慣用具。《太空上的聯歡會》的作者張智晗想像未來人類可以在地球和太空自由往來,可以和外星人成為好朋友,並在太空上和外星人一起舉行聯歡會。另一個孩子畫的還有《水果屋》,《校園清潔車》,《太空城市》,《植樹造林車》,《汽車帶我們飛上了天》……孩子們經過訓練,使已有的一些事物經過思維,構成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的事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實踐表明:科幻畫是超越語言的心智,是開啟創造力的金鑰匙,它有利於培養兒童的發散思維、集中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繪畫能力。今後,我們還會不斷探索和研究科技教育的規律性問題,同時激勵更多的少年兒童參與科技創新大賽──科學幻想畫的創作活動,引導孩子們進行科學幻想著眼於新世紀人類生產、生活因科技的發展可能呈現的巨大變化,繪出未來科學的美麗畫卷,讓少年兒童的創新思維和想像插上翅膀,使之在科學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越飛越高。


推薦閱讀:

從公立到私立再到部隊幼兒園:一位海淀家長的幼兒園擇校經歷
讓大班幼兒順利實現幼小銜接
孩子鬧著不去幼兒園?爸爸媽媽簡單幾招就管用
教師30條輕鬆抓好幼兒園班級常規
美國幼兒園掠影

TAG: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