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與袁崇煥的鬥爭,寧遠之戰開打
高第與袁崇煥的鬥爭,寧遠之戰開打 淚痕春雨 天啟五年,高第接替孫承宗後不久,就開始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 高第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是因為高第秉承了魏忠賢的意志,總而言之,要全面破壞帝國邊防;這種說法,那是標準的胡扯。因為,基於魏忠賢的利害關係,他的腦袋就是讓驢踢過,也絕不可能授意別人幹這種事。 從情理考慮,魏忠賢沒有主觀破壞帝國邊防的動機。因為,當時魏忠賢是帝國的執政官,如果因為他胡折騰,捅出了大婁子;對魏忠賢有什麼好處?更主要的是,如果真的因此捅出了大婁子,魏忠賢長十個腦袋也不夠讓皇帝砍啊。 從這層意義上,高第一接替孫承宗,就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絕不可能含有任何主觀上的惡意。因為,他這樣胡折騰,最後捅出了婁子,那就是在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皇帝不願意原諒熊廷,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有天大的冤屈,你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故意拿邊防大事撒氣啊!說得簡單點,你身為邊防統帥,只要出了事,你就是說出個大天亮來,你也得承擔主要責任。總而言之,千萬彆強調客觀,強調來強調去,也改變不了你失職的事實。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魏忠賢、高第是正常人,就絕不可能去故意破壞帝國的邊防。因為,這純粹就是等同於自殺的行為。這種離奇的說法,也有人相信,可見謊言千遍成真理,還真是名不虛傳的。 高第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因為高第膽小如鼠,所以不敢在關外駐紮。這種說法,雖然夠不上胡扯的級別,卻也絕對夠得上扯淡的級別。 如果高第不改變從前的軍事部署,就算明天出事了,高第也可以把責任推出很大一部分。因為,一切是客觀使然。如果高第隨便改變從前的軍事部署,最後惹出了事,他還能推出責任嗎?估計不能了。因為讓誰去說,這也是他胡折騰的結果。 說得簡單點,如果高第因循守舊,最後惹出了事,高第運作運作,估計有機會從死刑變死緩;如果高第上手就改變前任的戰略部署,最後惹出了事,我估計他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出了事,不是他胡折騰的結果,也是他胡折騰的結果。 所以,如果高第真是毫無擔當的人,他完全可以因循守舊。總而言之,以前怎麼辦,現在還怎麼辦;這樣做,雖然不能保證不出事,但是,至少可以在出事後,不把相關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 表面上,高第一接替孫承宗,就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這是他膽怯的表現。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有勇氣的表現。因為,一個統帥收縮兵力于山海關,就會讓自己更安全嗎?如果有人敢說答案是肯定的,他的腦子肯定讓歷史書給洗了。 一個高級官員,擅自改變前任的戰略部署,明天出了事,這責任往哪裡推呢? 換而言之,除非高第認為,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是一種正確的戰略,否則,他這樣干,同樣是等於在自殺。因為,如果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就是明天會讓滿清突破山海關,更有甚者,就是讓滿清打到帝國都城下之下。你覺得,高第有十個腦袋,夠不夠讓皇帝砍?肯定是不夠的! 你堅持前任的戰略部署,只要你能把場面交待過去,明天不論出了什麼事,你也有推脫責任的機會(以帝國的慣例,最多也就是被判個死緩);如果你擅自變更前任的戰略部署,明天出了大事,你就是再會玩場面上的工作,也是沒有用的,因為皇帝不殺你,殺誰呢? 你這樣做的結果,只是讓別人好過了。因為,大家自然會不約而同的,把相關責任推到你身上;因為,你不隨便變更前任的部署,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高第為什麼一接替孫承宗,就要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呢? 第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高第分析當時客觀情況,認為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是一種最正確的選擇。否則,高第擅自收縮兵力于山海關,那就是拿自己腦袋在開玩笑。 第二點,顯然是因為,當時支持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的高級官員有很多。因為,寧錦防線的布置,無形中增加了帝國軍費開支。要知道,把一處防線縱向延伸400里,而且還要修築眾多城池。它本身就意味著軍費開支增大。僅這一個原因,就有許多官員會支持收縮兵力于山海關的戰略。 第三、從理論上分析,收縮兵力于山海關,並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一無所是;構建寧錦防線,也並不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偉大正確。所以,關於守山海關,還是守寧錦的爭論,一直都存在。 在網路時代前,因為東林黨與滿清的政治宣傳,所以人們通常都認為守山海關,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為。但是在網路時代,當人們把更多的原始史料翻出來,守山海關,還是守寧錦,再次形成一種爭論。在這種背景下,估計很少有人會認為,守山海關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膽小怕事的戰略。 在這種背景下,高第一接替孫承宗,遂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 當然了,高第對寧錦防線的處理,自然是把它變成一個緩衝區。有一個400里長的緩衝區,本身就有足夠的預警時間,更讓滿清進攻山海關的難度增大。因為,越過400里的緩衝地帶,想攻破一個有充分時間準備的,有大批軍隊駐紮的山海關,這難度估計比較大。 對於高第的戰略構想,當時遭到一些人的頑強抵制。抵制高第這種戰略的人,自然是從前積極支持構建寧錦防線的人,因為,帝國政府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就意味著帝國政府徹底否定了他們從前的工作。比如,袁崇煥等人,都一直積極支持孫承宗構建寧錦防線,現在政府突然宣布構建寧錦防線的戰略是錯誤的;所以帝國軍隊應該全面收縮于山海關。你說袁崇煥等人從前的工作算怎麼回事? 而且,他們在反對高第戰略時,也非常容易佔據輿論的制高點。因為,帝國政府不戰放棄400里的地區,這是一種什麼行為?所以,以袁崇煥為代表的軍官,都公開抵制高第收縮兵力于山海關的部署。 高第接替孫承宗後5個月,就發生了傳說中的寧遠大捷。 「(高第)乃撤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見《明史》)。 這段內容表面上看,沒有什麼毛病,但是仔細一看,毛病就大的去了。我們知道,高第全面收縮兵力于山海關,是接替孫承宗不久後的事,而滿清渡過遼河進攻,是孫承宗離任5個月後的事。現在的問題是,高第相關的撤退,是標準的主動收縮兵力,它不存在任何急忙逃竄的原因。在這種背景下,高第撤退時,為什麼會在錦州一帶留下十餘萬石米粟呢? 十餘萬石米粟,這絕對是一個大數字。就算高第沒有足夠的時間運送相關糧食,幾個月的時間裡,燒掉這些糧食總是可以做到吧。為什麼這樣一大批物資,就留在錦州一帶呢?總不成能是為了給努爾哈赤留下來吧? 其實,我們仔細一看歷史書就會發現,這十餘萬石糧食無法運走,完全是袁崇煥等人阻撓的結果。 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崇煥曰: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 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見《明史》) 相關的內容,說得非常清楚。那就是,高第指揮明軍從錦州、右屯、大凌河撤退時,袁崇煥等人報以了激烈的反對。 他們反對的結果,就是讓明軍無法有充足的時間,從錦州一線,把相關的人員、物資從容的運走。最後的結果呢?自然是,當滿清大軍突然殺過來時,明軍撤退太過匆忙,根本無法運走這些糧食,甚至燒毀都來不及。於是,努爾哈赤連仗都沒用打,就直接搶了十餘萬石糧食。 天啟六年正月初六日,高第向天啟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於正月十五前後渡河。」 《清太祖實錄》記載:「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諸王統大軍征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 只要簡單的看這兩個內容,我們就會發現,高第所搞的情報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從相關的時間去看,高第在接到相關信息後,還有十多天的時間準備撤退工作。但是,相關的工作,遭到袁崇煥等人的強烈反對。而拖延過這段寶貴的時間,就意味著相關的撤退,就無法從容進行了。 當然了,最後相關的損失,就全扣到了高第頭上。而袁崇煥等人的責任,就被含糊其詞的繞過去了。 我們假設,就算高第不收縮兵力于山海關。除了錦州、寧遠兩座孤城,其它城池能保住嗎?肯定是保不住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一下寧錦之戰就可以知道。 我們再假設,如果袁崇煥不阻撓高第收縮兵力于山海關。那寧錦的物資、人口能全撤回來嗎?肯定是能的,因為時間充裕的很。 從這層意義上,嚴格執行高第的戰略,明帝國所有的損失無非丟掉錦州、寧遠兩座空城。卻可以把大批糧草、物資撤回去。 所謂如果明軍收縮山海關,滿清就要長驅山海關的說,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滿清越過400里已成為緩衝地帶的寧錦地區,還有可能攻下山海關,那區區一個寧遠孤城,又是靠什麼能守住呢? 因為攻打寧遠,與攻打山海關的難度差別是不言而喻的。 攻打寧遠,只需要越過錦州200里,而且相關的後勤相對容易保障。因為,寧遠城外30里的覺華島上,就有明帝國大量的後勤物資,而且兩天後就被滿清攻取了。攻打山海關,卻需要越過錦州400里,更主要的是,如果明帝國全面收縮後兵力于山海關,寧錦地區的物資,肯定都會全面後撤的,滿清相關的後勤就是無法保障了。 山海關從建立那一天起,就是作為最著名的要塞存在。如果努爾哈赤能輕易攻下重兵把守的山海關,那努爾哈赤攻城的本事,肯定已高到不能再高的地步了。 而所謂的寧遠大捷,之所以被吹得神乎其神,主要就是建立這樣一個假設之上,那就是如果明帝國放棄寧遠,滿清就可以長驅山海關了;甚至就可能兵臨北京城下了。 問題是,如果寧遠真有這樣重要,當年熊廷弼不作任何努力就退守山海關,豈不是槍斃十回也不冤枉他? 問題是,如果寧錦真有這樣重要,當年努爾哈赤為什麼不長驅寧錦呢? 更主要的是,寧遠之戰中,明帝國死了多少將士?足足有7000多人!如果加上老百姓的,就足足有14000多人。而且,這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因為據《明史》中所說,明帝國死了數萬人。 總之,覺華島上明軍7000餘名,商民7000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後金焚燒、、、。(見閻崇年《袁崇煥傳》) 我大清初解圍,分兵數萬略覺華島,殺參將金冠等及軍民數萬(見《明史袁崇煥傳》) 滿清在這一仗中的損失,據滿清官方所說不過500人;就算有人認為滿清所說的傷亡數字不可信,但是也很少有人敢說,滿清這一戰的傷亡超過2000人。 這一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估計是可以避免的。因為高第收縮山海關的戰略,被前方的將士打了折扣;所以它就無法避免了。 它換取的價值呢?據說是避免了滿清長驅山海關,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這些損失自然非常有價值。問題是,這種說法,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 要知道,在熊廷弼率軍退入山海關後,在此後長達7個月的時間裡,明帝國一直都為是是否收復寧錦,而不斷爭論。如果寧錦真有這樣重要,努爾哈赤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為什麼一直什麼行動也不採取呢? 更主要的是,因為熊廷弼撤退時,報著焦土政策,把相關地區都破壞了;所以孫承宗修復寧錦地區,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寧錦真的這樣重要,努爾哈赤為什麼不趁寧錦沒有修復時,就大舉進攻山海關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寧錦真有這樣大的戰略價值;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時,已佔據了錦州一線,把明帝國軍隊全部逼到了寧遠一線(這等於把明帝國逼得退回了200里);為什麼會把這種成果白白放棄呢? 顯然是因為,當時的滿清東有朝鮮、西有蒙古、還有一個成天打游擊的毛文龍,就是把寧錦地區白送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只能白白扔掉。這也就是熊廷弼不作任何努力就率軍退回山海關的主要原因;這也就是王在晉等人,認為收復寧錦缺乏價值的主要原因。 從理論上,收復寧錦自然是有價值的。因為,收復寧錦,等於明帝國把邊防線向前推了400里;這樣一來,它就可以強有力的制約滿清戰略擴張。因為,明帝國邊防線向前推了400里,滿清就無法安心經營遼西了;滿清也無法放手征服朝鮮、蒙古、毛文龍了。但是,這一切只是從理論上。城牆大炮戰術本身,就否定它的這種價值。因為,明帝國軍隊都不敢出城打仗,那滿清在征服朝鮮、蒙古、毛文龍時,還有什麼顧慮呢?因為,滿清就是率軍遠征,明帝國也絕不敢越過遼河的。 寧遠之戰時,滿清從覺華島奪得八萬石糧食、和大批物資,如果山海關真的很好攻破。那努爾哈赤把相關物資拿出一部分,運到山海關附近,然後強攻山海關。你覺得,袁崇煥敢出城追努爾哈赤200里嗎?可以肯定的說,袁崇煥肯定不敢,因為這樣一來,所謂的城牆大炮戰略還怎麼玩呢?
努爾哈赤不攻山海關,並不是因為無法攻破寧遠孤城。而是在朝鮮、蒙古、毛文龍都沒有征服之前,率軍與明帝國打這種曠日持久的攻防戰,那是一點譜也沒有的事。
當時滿清的主要戰略,是以掠地為主,攻城為輔。換而言之,城池能攻下就攻,不能攻下就繞過。反正除了少數幾座城池之外的地方,都是滿清隨便獵食的肥肉,何苦啃硬骨頭呢?
大明帝國有著絕對成熟的官員選拔、升遷條例。政府再腐敗,它也是有個樣子的。換而言之,並不是隨便拉個廢物也能成為高級官員、將領的。
大明帝國的高級官員,並不是靠投胎好實現的,都是靠各種複雜的競爭、取得一定的政績才能逐步升上去的。
你不要以為,只有袁崇煥被魏忠賢重用,是因為他有著過人的表現。無論是高第、還是王化貞,都是有著足夠驕人的履歷;都曾表現出普通官員沒有的擔當、能力。對此,只要看一下他們的履歷就可以知道。
如果滿清真想進攻山海關。機會多的是!如果山海關真是紙糊的,滿清攻破山海關的機會多的是。在熊廷弼不戰退守山海關後長達七個月的時間裡,明帝國一直都沒有走出山海關;就是孫承宗決定收復寧錦時,也絕不是三五個月就能修建完相關城池的。換而言之,在這一年時間裡,滿清隨時都能直接攻打山海關。
甚至在己巳之變時,如果山海關真如人們想像中,就是紙糊的。那皇太極直接率軍從山海關回遼東就可以了。換而言之,從北京城撤軍後,直奔山海關,破關後,順著寧錦就回遼東。你千萬不要說,攻破山海關還有寧遠、錦州等城池,那些城池的軍隊,誰敢出城攔截滿清的軍隊返回遼東?如果他們敢出城打仗,皇太極肯定會笑的。
不只是己巳之變時如此,滿清哪一次入關撤退時,都可以如此。問題是,誰也知道,山海關不是紙糊的。
滿清遠離遼、沈七八百里,在山海關正面築城,然後駐守萬餘部隊?這是一種天才的想像。且不說,這座城怎麼修?得花多長時間。就算一切變成現實,這也是一種標準的自殺打法。
你是不是真覺得,滿清以一比五;甚至一比十的兵力,也能與明帝國軍隊打仗?如果滿清軍隊,都拿著三八大蓋,我估計這是有可能的!大家都拿著冷兵器,努爾哈赤也好,皇太極也好,這不是讓這一萬將士去自殺嗎?
翻開整個明清戰爭史,滿清與明帝國打仗時,在具體的戰場上,通常總是保持優勢兵力的。 滿清能打勝仗,並不是因為滿清單兵的素質遠遠超過明軍,而是因為,明帝國軍隊已喪失了野戰能力,所以他永遠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結、調動;所以,袁崇煥的總兵力遠遠超過皇太極,但是他與皇太極打仗時,所能指揮的軍隊,卻遠遠少於皇太極。 在這種背景下,在任何一個具體戰場上,滿清都是保持著優勢的兵力。以一萬人,面對五六萬,甚至十萬來明軍,滿清軍隊也會想著跑路的。因為,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
400里的戰略縱深,從理論上自然比400里的緩衝好。問題是,前者代價是驚人的,他會拖垮帝國財政,更會壓縮帝國其它地方的軍費開支。更主要是,向前縱深四百里,打開仗時,也只是困守一兩座孤城,這種戰略縱深,能有多大的價值?山海關從修建之日起,就是作為最著名的要塞存在的,絕不是為了讓帝國政府保護的?
寧錦防線,也就是在滿清無力佔據的背景下,才能守住。當滿清有能力佔據寧錦防線時,寧錦防線更會把明帝國拖垮了。
關於一點,從松錦會戰就可以看出來。 因為,當滿清大軍攻打錦州時,明軍不去救援,就只能坐等錦州坐困而亡;如果明軍去救援錦州,那是一種自殺式的行為。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明軍能集結重兵與滿清打仗,在什麼地方不能進行?為什麼非得跑到山海關之外400里的錦州進行? 以明帝國的實力,當滿清深入長城時,都無法與滿清展開主力決戰,卻偏偏要跑到山海關400里外,與滿清展開主力決戰,這不是找死,又是幹什麼?
推薦閱讀:
※袁崇煥該死不該殺
※文史宴|袁崇煥的圖森破(一)
※袁崇煥:以身許國心獨苦
※袁崇煥為何是大明對清作戰的不二之選?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