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注意了,超全兒童保健知識

兒童保健知識

母乳餵養優點

1、母乳餵養可降低嬰兒死亡率,國內外資料表明,不同餵養方式的嬰兒其死亡率不同,人乳餵養者顯著低於其他方式餵養。

2、降低嬰兒患病率,如完全母乳餵養的嬰兒很少患腹瀉,是因為人乳中各營養素的含量及比例適合於嬰兒的消化功能,而且還含有多種免疫因子,又不會受到污染的緣故。

3、減少營養不良的危險性,人乳是最適合嬰兒營養需用和消化能力的食物,又能使乳兒少患傳染病,故能保證嬰兒正常生長。

4、增進母嬰感情交流,使嬰兒獲得安全感,有利於嬰兒情感發育。

5、其他,儘早進行母乳餵養能促使胎糞排出,降低膽紅素腸肝循環,有利於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程度。資料表明,母乳餵養還能減少乳母患乳腺癌和卵巢腫瘤的可能性。

輔食添加

一、輔助食品是除母乳或配方奶粉以外,為過渡到成人固體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食物。

二、添加目的為完全斷離母乳作準備。

1、產後6個月以後的母乳營養已不能滿足嬰兒成長,如鐵營養素。

2、嬰兒消化功能逐步成熟。

3、促進嬰兒咀嚼、吞咽功能及味覺發育。

三、添加時間取決於嬰兒消化道發育成熟程度以及嬰兒生長所需,一般嬰兒4~6個月齡應逐步添加其他食物,過早添加易增加嬰兒食物過敏和腸道感染的機會,延遲添加會使嬰兒錯過咀嚼、吞咽功能和味覺發育的敏感期(4~6月),使以後進食其他成人食物困難、營養攝入不足而產生營養不良。

四、添加食物的選擇原則第一種輔助食物的選擇,應是嬰兒易於吸收、不易產生過敏、可補充一定量的鐵營養素的食物,強化鐵米粉為首選,其次是根、塊莖、蔬菜和不易產生過敏的水果如香蕉、蘋果,動物性食物應延遲到6個月以後,以減少食物過敏的機會。

五、添加方法

1、用勺有利於咀嚼與吞咽功能發育。

2、一種到多種先習慣一種食物,再引入另一種食物,引入新食物時暫停用其他輔食,以便觀察嬰兒對引入食物的反應。引入食物品越多越利於嬰兒味覺發育。

3、從少量到多量先每日一到二匙,至嬰兒會吞咽不吐,習慣味道後逐漸加量,7~8月後可替代1~2次母乳或配方乳。

4、從細到粗、從稀到稠4~6個月齡半流質,7~9個月齡後小塊固體食物。

六、杯與奶瓶使用應訓練嬰兒7個月後用杯飲奶與水,有益於口腔和心理行為健康,嬰兒一歲後應完全斷離奶瓶。

七、自己進食8~12月齡始讓嬰兒學習抓握食物,有利於眼手協調和獨立能力、自信心的發展。

生長監測

對個體兒童的體重進行定期連續的測量,並將測量值記錄在生長發育圖中,觀察分析其體重曲線在生長發育圖中的走向,目的是早期發現生長緩慢現象,及時分析原因,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促使小兒充分生長。

一、定期、連續、準確測量個體兒童體重新生兒出生時要測量出生體重,一歲內測5次(1、3、5、8、12月齡),1~2歲測3次(16、20、24月齡),2~3歲測2次(30、36月齡),每次測量時間最好在小兒出生日期。

二、在生長發育圖中描記小兒的體重曲線每次測量小兒體重後在生長發育圖橫坐標上找出小兒本次測量體重的月齡,在縱坐標上找出體重測量值,在月齡上方與體重值相交的空格內畫一圓點,再畫一條線將本次圓點與前次畫的圓點連接成線。

三、評價小兒的體重曲線在生長發育圖中的走向,分析曲線變化的原因。

四、根據監測兒童體重曲線的變化的形式及變化原因,指導家長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定期健康檢查

是兒童保健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檢查達到如下目的:

1、了解體格和神經精神發育狀況、餵養、護理、教養和環境等,有無不利於小兒生長和發育的因素,設法預以消除。

2、檢查有無營養性疾病和其他異常情況,給予矯治。

3、了解並督促免疫程序,進行計劃免疫。

4、對家長進行優育、優教的宣傳和指導。

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對保護兒童健康、預防疾病、監測兒童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有很重要的意義。一般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3天、7天、15天、28天各檢查一次,一歲內每3個月檢查一次,1~3歲每6個月檢查一次,3~7歲每年檢查一次。檢查內容有問診、體格測量、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

免疫程序的實施

嚴格按免疫程序實施接種,才能充分發揮疫苗的免疫效果,使接種疫苗的人群達到和維持高度免疫水平,有效地控制相應傳染病的流行,減少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兒童免疫程序為:

免疫年齡製品名稱

出生卡介苗(初種)

2個月脊髓灰質炎三型混合疫苗(初服)

3個月脊髓灰質炎三型混合疫苗(復服)

百白破混合製劑(第一針)

4個月脊髓灰質炎三型混合疫苗(復服)

百白破混合製劑(第二針)

5個月百白破混合製劑(第三針)

8個月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

1.5-2歲百白破混合製劑(加強針)

4歲脊髓灰質炎三型混合疫苗(復服)

7歲卡介苗(複種)

麻疹減毒活疫苗(複種)

白喉、破傷風二聯類毒素

12歲卡介苗(複種農村)

除計劃免疫的四種疫苗外,根據當地流行情況,還可實施下列預防接種:

1、乙型腦炎疫苗初種年齡為1歲,共注射2針,間隔7-10天,2、3歲各加強一針。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每年10-11月份為6月以上小兒接種,皮下注射1針為基礎免疫,第二年再注射一次作為加強免疫。

3、乙肝疫苗

(1)、對於HBsAg、HBeAg雙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6小時內和1月齡時,各接種1針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3、6月齡各接種乙肝疫苗。

(2)、對HBsAg陰性的母親,新生兒按0、1、6方案接種乙肝疫苗。

(3)、對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普遍接種乙肝疫苗,2歲以下未接種乙肝疫苗,可以免驗接種,2歲以上者均需篩查HBsAg、抗-HBs、抗-HBc,如果三項均為陰性(包括低滴度抗-HBs者)應視為易感者,按0、1、6方案接種乙肝疫苗。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預防

簡稱佝僂病,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全身性疾病,因體內維生素D不足而引起鈣磷代謝失調和骨骼改變,同時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一旦出現癥狀,機體抵抗能力降低,容易並發肺炎、腹瀉等疾病。

綜合預防措施:

1、衛生宣傳教育普及科學育兒和佝僂病防治知識。

2、系統管理對孕婦、新生兒、嬰兒開展系統保健管理。

3、科學餵養提倡母乳餵養,合理添加輔食。

4、利用日光經常帶小兒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

5、加強護理指導家長及衛生護理,按程預防接種,積極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腹瀉、貧血等慢性疾病。

藥物預防

1、胎兒期妊娠期孕婦和胎兒對維生素D、鈣、磷的需求日益增加,孕婦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患有低鈣血症者應積極治療,對孕婦缺乏日光照射者、食慾低下者、體弱多病者、妊娠後期在冬季時,應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於妊娠7個月時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800IU口服,或每月5萬IU一次或分次口服,或只給予一次15~20IU同時服鈣劑。

2、嬰兒期小兒出生後2周即應用維生素D預防。(1)、每日法每天口服維生素D400~800IU,至周歲。(2)、每月法每月一次或分次口服維生素5萬單位,,至周歲。(3)、每季法每季一次口服維生素D15~20萬IU,至周歲。

3、幼兒期小兒一歲以後可採用夏秋季多曬太陽,冬季服維生素D的預防方法,一般冬季給予維生素D15~20萬IU一次口服,高發地區可間隔2~3個月再給予維生素D15~20萬IU一次。

小兒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預防

小兒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病,系因食物中鐵攝入不足,體內鐵儲存缺乏,造成機體缺鐵,導致血紅蛋白生成減少而引起貧血,缺鐵小兒反應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易怒、智力減退等,還與感染有關。預防措施如下:

1、胎兒期孕婦膳食中應供給足夠的鐵,特別是妊娠最後三個月,增加胎兒體內的鐵貯存,孕婦每日必需吸收1~3mg鐵,食物中應每天供給20~48mg鐵,鼓勵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魚、肉、肝、血等動物性食物,飯後多吃水果或加服維生素C100~200mg,促進鐵吸收。

2、嬰兒期大力提倡母乳餵養,足月兒最遲從4個月補鐵,每日1mg/kg,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最遲2個月補鐵,每日2mg/kg。可給鐵強化食品,也可直接給予鐵劑。應持續補鐵到1歲末,最好能到2歲。嬰兒期每日鐵總量不應超過去時15mg。

3、幼兒及年長兒膳食安排盡量採用含鐵多、吸收率高的食物,保證足夠的動物性食物和豆製品,同時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

4、預防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減少鐵額外消耗。

5、按時進行健康檢查。按要求檢查血紅蛋白。

小兒口服補液

小兒服瀉病是兒科常見病,預防和治療脫水是降低腹瀉死亡率的關鍵,脫水糾正靠液體和電解質,方法有兩種:口服補液和靜脈補液,口服補液簡便、安全、家長易掌握,輕、中度患兒可用此法治療,靜脈補液只有在嚴重脫水或患兒嘔吐及口服補液失敗時使用。

根據腹瀉時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量及比例以及小腸對糖、鹽及水份的吸收原理,WHO、UNICEF推薦口服補液配方為:氯化鈉3.5g枸櫞酸鈉2.9g或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無水葡萄糖20g,以上配方溶於1000ml水中。

患兒一腹瀉就要開始用,不要等到脫水癥狀出現時才用,液體的入量要比正常多,儘管有些患兒可能沒有脫水癥狀,也要採取少量多次的辦法進水,堅持繼續餵養,特別是母乳餵養的患兒,要堅持母乳餵養,不要減少餵養次數,反應增加餵養次數,不要給患兒進商業飲料,因為它們多數是高糖溶液,因滲透壓高,可加重腹瀉。

當腹瀉伴脫水時,最初4小時口服補液用量一般按75ml/kg,在4小時內緩慢給予。患兒嘔吐,可停10分種後再繼續喂,在喂口服補液時可能仍有腹瀉,故用量應根據檢查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小兒腹瀉的預防

預防腹瀉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嬰幼兒合理餵養、個人衛生、食品清潔、安全清潔飲水、糞便處理和預防注射。針對這六個方面,WHO提出了七點行之有效的措施:

母乳餵養,

改進輔食添加,

提供乾淨的飲用水,

飯前、便後用肥皂洗手(母親做飯前和餵養小兒前要洗手),

建立清潔衛生廁所,

及時處理小兒糞便,保證衛生安全,

完成小兒計劃免疫。

新生兒疾病篩查

某些遺傳代謝病、內分泌病在新生兒出生時,尚無癥狀,但可以進行篩查,早期確診並及時治療,以預防癥狀出現及嚴重後果的發生,國外新生兒進行篩查病種已有50餘種,我國目前亦可進行十幾種遺傳病篩查,上海、北京、瀋陽、廣州等地區已有檢測中心。新生兒篩查的常見病種有: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G—6—PD缺陷症。此外,尚有楓糖尿症、胱氨酸尿症、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因發病率不高,我國尚未引入篩查項目。采血篩查時間以出生72小時為宜,凡篩查結果為陽性者,必須重複1~2次篩查,間隔一周,經2~3次篩查為陽性者,應進行確診實驗檢查,一旦確診即可開始治療,一般是在生後1~3個月以內進行,並應長期隨訪。

兒童假性近視

也稱屈折性近視或調節性近視,由於兒童近距離看書、寫字連續時間太長,字與眼睛距離過近,造成眼睛睫狀肌過度收縮,以致引起痙孿,晶狀體凸度明顯增加,以增加屈折力的狀態,就是假性近視,其眼軸沒有變化,眼睛也沒有發生病理改變,它是真性近視的前期,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進一步發展成為真性近視。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實際上沒有明顯的界限,它們的成像原理沒有區別,早期發現方法有:

1、雲霧法先檢查兒童遠視力,然後戴3屈光度凸透鏡,讓兒童向5米以外注視或向視力表注視3~5分種後,立即去掉鏡片檢查遠視力,如視力增進為假性近視,視力不變為真性近視。

2、散瞳法用1%阿托品眼藥水每天滴1~2次,連續3天或用2%後馬阿托品眼水滴眼,每5~10分種1次,共6次,滴眼前後分別檢查雙眼不戴或戴上小孔鏡以後的視力,如果視力比散瞳前增加,就是假性近視,視力不變為真性近視。

糾正假性近視的方法

1、堅持遠眺當孩子看書、學習、寫字1小時之後,要讓他從窗外向遠處眺望,或到室外盡量向遠方眺望,每次最少10~15分種,每日3次,這樣可以使處於調節痙孿狀態的睫狀肌得以放鬆和休息,消除假性近視。

2、堅持做眼保健操通過按摩眼睛附近穴位,以緩解睫狀肌緊張狀態,消除視疲勞。

3、藥物散瞳治療法必須按醫生指導進行。

兒童要養成讀必坐、寫必正的良好姿勢

小孩讀寫時要自覺做到:姿勢端正,讓視線與書本保持成直角,書本與桌面角度最好為30~40度角,讀寫時胸部離桌子一拳,眼與書距離該保持為33厘米,手指持筆距離筆尖3厘米,連續讀寫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青春期,請做孩子的朋友

青春期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的正常表現。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1、理解、接納孩子。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惶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孩子,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2、做孩子的朋友。家長要轉變角色、轉變教育觀念,改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3、家長要不斷學習,感受和分析時代特徵。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與青春期相關的知識,從科學的角度引導孩子,為孩子提供心理輔導和行為幫助,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4、對待性的問題,應配合諮詢進行一些說服、教育、宣傳工作。一旦發現他們在性的問題上出現非正常傾向,應及時做細緻的思想工作,勸告性心理不太健康的孩子要大膽地、開誠布公地與諮詢醫生交流,只有徹底地暴露自己的性苦惱,包括每一個細節,諮詢醫師才會幫助你分析問題的原因,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5、告訴孩子,婚前性行為不可取。這往往導致性關係隨便、道德觀念淡薄、性生活紊亂以及性病的傳播等,極易引起性反應抑制和性焦慮的發生,從而導致心因性陽痿、早泄和性障礙。總之,婚前性知識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制定出有效措施,才可防範性行為的過早出現。

做好小兒肺炎的預防和護理

肺炎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肺部固定濕羅音為臨床表現,是兒科常見病,也是我國小兒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應加強對肺炎的防治和護理。

1、嬰幼兒應儘可能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兒童有呼吸道感染時不出門,流行季節少串門,不到公共場所去。父母感冒時應儘可能少接觸年幼子女,接觸時應帶口罩。

2、小兒發病特點是起病急,變化快,容易並發其他病變。因此,患兒有發熱、咳嗽時,應做到及時帶患兒去醫院早診斷、早治療。

3、做好兒童的計劃免疫工作,特別是麻疹疫苗和百白破三聯疫苗的注射,以減少繼發肺炎的發生。

4、做好家庭護理

(1)餵養:在患病期間繼續餵養小兒,病癒後應增加進食量,如鼻道阻塞影響進食,應清理鼻道。

(2)增加液體:給小兒補充額外的液體,加強母乳餵養。

(3)用安全、簡單的藥物緩解咳嗽和咽痛。

(4)最重要的是對感冒咳嗽的小兒觀察肺炎體征,如有呼吸增快、呼吸困難、不能喝水、病情加重等情況時,請立即帶患兒去醫院。

嬰兒腹瀉的家庭護理

1、輕型腹瀉患兒可留在家中觀察,室內要求安靜、清潔、通風。

2、要有專人護理,詳細記錄飲食量與大便次數、性狀。

3、有嘔吐者要側卧,防止嘔吐窒息。

4、醒時要抱起玩耍。

5、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臀部(女孩子要先洗外陰,再洗肛門),防止尿布疹、紅臀,洗完後需用柔軟毛巾輕輕擦乾臀部皮膚,撲上爽身粉,如有紅臀可在醫生的指導之下外塗藥物。

6、患兒如無明顯嘔吐仍應繼續給予飲食。母乳餵養者應繼續喂哺,但可縮短每次喂哺時間,以減少進入量。人工餵養可喂以稀釋牛奶(可按2份牛奶加1份米湯或水),如因脂肪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瀉可採用半脫脂牛奶(冷藏後去掉上面一層奶油)。已斷乳的小兒可喂以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麥片粥,土豆泥,蛋黃粥,爛面等),避免不易消化和多脂肪食物。

7、大便性狀好轉後,可逐步恢復飲食,恢復飲食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步調整,一般需要7-10天恢復到原來的飲食,不宜操之過急,否則易引起複發,但必須指出不能因為怕複發而較久地餵給過稀的食品。

8、如輕型腹瀉患兒經一些方法處理後病情反而加重、腹瀉嘔吐頻繁、脫水嚴重、伴有高熱、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大便中有膿血或腹瀉長期不好應去醫院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9、患營養不良症、佝僂病和腸道外感染時,應及時治療。

關注小兒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鐵缺乏致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為小兒貧血中最常見者,尤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對小兒健康危害較大,故為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疾病之一。

缺鐵時血紅素形成不足,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表現為皮膚粘膜蒼白、易疲乏無力、不愛活動,年長兒會訴頭暈、耳鳴、眼前發黑等。除此之外,缺鐵還影響體內肌紅蛋白的合成,可使某些酶(如細胞色素C、單胺氧化酶等)的活性降低,從而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因而出現一些非血液系統癥狀,如影響小兒的神經精神行為、消化吸收、免疫、肌肉運動等功能,經鐵劑治療後,這些癥狀可消失。缺鐵還可引起皮膚、粘膜上皮損害,出現口腔炎、舌炎、胃酸缺乏、反甲等。因此,要倍加關注小兒缺鐵性貧血,做好預防工作尤顯重要。

主要預防措施包括:①做好餵養指導,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助食品,如肝、瘦肉、魚等,並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嬰兒如以牛乳餵養,必須經加熱處理,以減少因過敏引起腸道失血;②嬰幼兒食品(牛奶製品、穀類製品等)可加入適量鐵劑進行強化;③對早產兒、低體重兒宜自2個月左右即給予鐵劑預防。④6個月以後的小兒應定期查血紅蛋白,如血紅蛋白在110g/L以下即為貧血,應及時找醫生治療。

父母怎樣發現小兒聽力有問題?

以下是正常的新生兒及嬰幼兒聽覺及語言發育的進程,如果您的孩子出生後未常規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且與下述進程不相符,不妨到上級有資質的機構作進一步的聽力檢查:

1、出生後3個月內,當突然聽到60分貝以上的聲音會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皺眉、眨眼等動作。

2、4-6個月:對聲音有反應,可辨別媽媽的聲音。跟孩子說話時,他可用眼睛注視著你,或聽到聲音,立即停止活動,頭轉向聲源。

3、7-9個月:能主動向聲源方向轉臉,也就是有了辨別聲音方向的定位能力。

4、10-11個月:叫他名字有反應,能學說「媽媽」、「爸爸」,聽到悅耳的音樂,上下肢能隨音樂有節奏地運動,對語言有豐富的應答。

5、1-1歲半:能按聽到的語言做出相應的反應,當問「鼻子、眼睛、嘴在哪兒」時可用手指指點點,此時還是學習語言最佳時期的開始。

6、1歲半--4周歲:1歲半--2周歲可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意識;3—4周歲以背誦兒歌、講故事為主,我們稱之為豐富語言或語言學習發展的最佳時期。

小兒齲齒可以預防嗎?

齲齒是由細菌、飲食等多個因素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小兒多發疾病,發病開始在牙冠,如不及時治療,病變繼續發展,形成齲洞,俗稱「蛀牙」,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未經治療的齲洞是不會自行癒合的,其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牙齒喪失,還可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頜骨炎症。但小兒齲齒是可防可治的,而且預防是關鍵。

1、增強牙齒的抗齲性。主要是通過氟化法增加牙齒中的氟素,特別是改變釉質表面或表層的結構,增強其抗齲性。氟牙膏刷牙法,一般濃度為0.4%氟化鈉,兒童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有一定降低齲齒的效果。

2、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加強宣傳教育,使兒童從小養成口腔衛生習慣,以改變口腔環境,創造清潔條件是防齲的重要環節,其中,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小兒可由家長用柔軟毛巾或絨布擦洗牙齒。3歲以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刷牙。要做到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還要注意刷後牙的咬面,儘可能做到飯後漱口、早晚刷牙,睡前刷牙更為重要。同時,選擇合適的牙刷亦較為重要,幼兒使用的牙刷毛束不超過2排,每排5-6束,毛質要軟,小學生使用的牙刷毛束不宜超過3排,每排6-7束。

3、減少或控制飲食中的糖。近年來食糖消耗量增加,精製食品顯著增多,應注意教育兒童養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點的習慣,睡前不吃糖,注意兒童三餐的質和量。重視母乳餵養嬰兒,從幼兒開始就養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鈣、磷、維生素等較為豐富的食物的習慣,要儘可能多吃些粗糧。

4、定期帶孩子到衛生所進行口腔檢查,發現齲齒及時治療。

嬰兒正常發育圖譜

1月俯卧時嘗試著要抬起頭來;2月垂直時能抬起頭來;

3月俯卧時以肘支起前半身;4月扶著兩手或髖骨時能坐;

5月坐在媽媽身上能抓住玩具;6月扶著兩個前臂時可以站得很直;

7月自己會坐;8月會爬;

9月扶著欄杆能站立;10月推著推車能走幾步;

11月牽著一個手會走;12-14月會自己站立;

15月會蹲著玩;18月會爬小梯子。

挖掘兒童潛能始於零歲

0-3歲是小兒全身各臟器器官及生理功能不斷發育成熟,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是大腦及神經發育的黃金階段,從新生兒開始早期教育能使正常兒童更聰明,使窒息、早產等圍產因素可能影響智力發育的高危兒避免智力低下。

理論研究證明,出生後2-3年內腦發育最快,出生時腦重量是成人重量的25%,而體重只佔成人的5%,6個月時腦重量占成人的50%,而體重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範圍,以後發育速度變慢。可見,嬰兒大腦發育大大超過身體發育的速度。

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年齡愈小,發展愈快,在3歲以下,特別是0-1歲小兒的智能發育日新月異。人的學習能力是有關鍵期的,人生下來就有很多潛能,如不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使這些能力發揮出來,其潛能就會消退,永遠也激發不出來。

所以,人學習的黃金期是3歲以前,挖掘兒童潛能始於零歲,堅持量力、直觀、主動、啟發、連續、鼓勵、環境、討論、控制、指導、暗示、輕鬆、統一等原則,可以於孕期當中,在醫生的指導之下採用播放音樂或撫摸胎兒等方式對胎兒進行胎教,出生後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訓練小兒,促進小兒健康成長、協調發展。

如何為兒童選擇玩具

玩具是小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小兒的學習工具,玩玩具的過程正是小兒認識不斷發展、能力不斷進步的過程,因此,根據小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宜的玩具非常重要。

小於3個月的嬰兒,視力、聽力開始集中,應選擇搖鈴等帶響聲的玩具及色彩鮮艷的大綵球。

4-8個月應選擇不倒翁、發條啟動的小動物等搖擺的玩具,訓練手抓、握等協調動作。

9-12個月應選擇滾動、敲打或會活動的玩具,如小推車、指撥玩具等。以鍛煉手指靈活性。

1-2歲的小兒活動能力逐步增強,應增添拖拉玩具、球類玩具及各種形象玩具。

2-3歲的小兒知覺、注意力、記憶力、語言發展迅速,應選擇娃娃積木和結構的玩具。

培養小孩良好的飲食習慣

1、飲食定時定量,不要隨便吃零食;水果放在飯後吃,不能以過多的水果代替粥、飯。

2、食前要洗手並有進食的準備時間,不要讓孩子玩得高興時立即進食,也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

3、應按時添加輔食,哺喂時母親可用語言、動作引起小兒興趣,以增加小兒的食慾,每天進食不要過多,冷熱要適度。

4、對孩子進行自食訓練。1歲內的孩子可逐步學會自己拿著餅乾等食物吃;1歲半的小兒已經能掌握匙子,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吃;4歲以後的孩子可學會用筷子吃飯。家長應鼓勵孩子自己吃,不要因為孩子吃飯慢就不讓他自己吃,以致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5、吃飯時精神要集中,家長不要說與吃飯無關的話,不要邊看電視邊進食,不能讓孩子滿地跑著吃,不要勉強小兒進食。

6、不要在就餐時責罵或訓斥小孩,發生事情要在飯後處理,以免影響小兒正常的消化功能。

7、每次不要給過多的飯菜,寧可吃完後再添。要使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不要吃剩。

8、不要把小兒養成是飯桌的中心人物。當小孩任性發脾氣時,更不可用食物來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9、針對小兒模仿力強,大人吃飯要做好榜樣,特別是不要在小兒面前議論某種食物的優劣,以免小兒形成挑剔飯菜的習慣。

保護兒童聽力注意問題

一、避免意外傷害 切莫讓嬰兒將細小物品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內,以免造成外耳道粘膜損傷、感染。兒童喜歡打鬧、逗趣,不小心碰傷耳道,會引起感染,從而使聽力下降。若頭部受到外傷,也容易波及到內耳,嚴重的會使耳膜破裂。有些家長喜歡用髮夾、耳勺等給孩子挖耳,這很容易造成鼓膜外傷穿孔,引起耳聾。

二、防止外耳及中耳的感染 中耳腔內有一條通往鼻咽部的細管稱咽鼓管,兒童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感冒等一些疾病引起的鼻咽部分泌物增多,或當嬰兒吐奶或嗆奶時,細菌便很容易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給嬰兒哺乳時姿勢要正確,應把嬰兒抱起來,取半卧位。如果母乳過於充足、壓力過大,可使嬰兒頭稍低,以免嬰兒來不及吞咽致奶水誤入咽鼓管。用奶瓶餵奶時,奶瓶不宜舉得太高,奶嘴孔也不宜太大。此外,在給孩子淋浴、洗頭或帶孩子游泳時,千萬不要讓污水進入耳內;同時應避免孩子在躺著時將眼淚流進耳道,以免引起感染。

三、積極防治傳染病 麻疹、流腦、乙腦等都可能損傷聽覺器官,造成聽力障礙。因此,要按時接種預防這些傳染病的疫苗,積極防治各種急性傳染病。如果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應特別注意保持患兒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清潔,以防細菌蔓延感染到中耳。小兒患急、慢性中耳炎時,更要及時、徹底治療,以免留下後患。

四、避免雜訊污染 嬰兒聽覺器官發育尚未完善,太大的聲音刺激會損傷稚嫩的聽覺器官。迪斯科、搖滾樂等高分貝快節奏的音樂,會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痙攣,供血減少,從而使聽力下降,甚至造成雜訊性耳聾。應盡量少帶兒童到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家庭影院中的音響音量也應適當控制。有些小孩喜歡模仿大人戴耳機聽收錄機,這很容易導致聽力受損,一旦發現應當加以制止。

五、警惕藥物致聾 感音性耳聾很多是藥物中毒造成的。因此,患兒切不可擅自用藥,用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利尿劑、抗瘧葯等藥物時要慎重,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選用,因為這些藥物對內耳有毒副作用,一些藥物還可使人發生變態反應。

六、優生優育,防範先天性耳聾 胎兒期母體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素可致內耳發育不全而引起先天性耳聾,早產、難產所致的新生兒窒息、嚴重黃疸等,均可導致聽力損害。因此要避免近親結婚,孕產婦女做好圍產期保健,並注意妊娠期間的用藥。

11月12日是第二個世界肺炎日。主題為:抗擊肺炎,挽救兒童生命。
  
 

  據統計,肺炎每年造成全世界約20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是5歲以下兒童的頭號殺手,我國每年約有30萬嬰幼兒死於肺炎。其實,肺炎是可防、可控的,早期發現肺炎並及時正確治療是治療肺炎的關鍵。

  由於肺炎早期癥狀跟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相似,所以對於疑似肺炎患兒的家長來說,可以通過下述方法進行鑒別。

  1看

  看呼吸小兒患肺炎可以不出現明顯的咳嗽及氣喘,特別是嬰兒,但是多有呼吸增快及呼吸困難。看小兒在非高熱狀態下呼吸次數——≤2月:呼吸次數≥60次/分;2~12月:≥50次/分;1~5歲前:≥40次/分;同時伴有吸氣時胸壁向內凹陷,常提示肺炎。嚴重的患兒可出現憋氣,兩側鼻翼扇動、口唇發青等癥狀,這時要及時就醫,不可拖延。

  看精神小兒精神狀態不佳、活動減少或不願活動、睡眠明顯增多、睡醒後精神狀態差,或煩躁、哭鬧不安、不易安撫,嚴重者會有抽風、昏迷等。

  看進食小兒食慾明顯下降,吃奶時因憋氣無法進食而哭鬧不安,嚴重的甚至拒絕進食。

  看睡眠小兒夜間睡眠不安,愛哭鬧或者睡眠明顯增多,不易喚醒。

  2測

  指測體溫。年齡稍大的兒童患肺炎時多伴有發熱,且多在38℃以上,持續時間多為3天以上,如用退熱葯只能暫時起效。但需注意年齡較小的嬰兒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可能沒有發熱癥狀,甚至體溫低於正常。不要因為孩子沒有發熱就忽視了肺炎的發生,從而導致疾病的遷延。

  3聽

  指聽呼吸及咳喘的聲音。在患肺炎時可以聽到孩子呼吸聲音增重,並能聽到喉部發出的呼嚕聲或哨笛音。

  預防肺炎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國外已經有專門預防兒童嚴重肺炎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和流感嗜血桿菌b型疫苗,已使用10餘年,大大降低了肺炎的發病率與病死率,也使由此引起的敗血症與腦膜炎的幾率明顯減少。其中,Hib疫苗已經引進我國10餘年。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在2008年引進,並在兒童中開始應用,可以涵蓋大多數肺炎鏈球菌感染。

  家長為患肺炎的小兒進行護理也很重要,具體包括:關注氣候變化,防止小兒感冒;為患兒增強體質;保持空氣清新、環境安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證優質蛋白並補充適量的水分;家長應經常將小兒抱起,輕輕拍打背部,勤給病重的患兒翻身。

推薦閱讀:

我是這樣做家長的——爍童媽媽的筆記!(值得一看哦!)
我家寶寶不會哭----分享在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二)
與男友相戀11年才做媽媽,被稱為娛樂圈最乾淨女星,今32歲成這般
這個世界上唯獨只有媽媽永遠會對你好
這份更年期健康寶典,為爸爸媽媽轉[心]

TAG:兒童 | 媽媽 | 知識 | 保健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