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社交是種病,得治!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有多少人奔波在赴婚宴的路上?圖為網上流傳的一張惡搞圖。
真正純粹的社交是「為社交而社交」,交談雙方僅從交談本身就獲得了無限的樂趣。缺乏知識與精神層面交流的溝通,充其量只是交際。
文/鄭依妮
「混圈子」「混臉熟」似乎是每個人從學生時期就開始修鍊的「社會學科」。俗話說:「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在中國,「關係」就是社交的本質,人們進行社交,多數為的是打造堅固的關係網。過濫的社交,其實是場生命的內耗。
中國人得了社交饑渴症?總是在約約約。
飯局是中國人社交的主戰場。在澳大利亞留學6年、今年回來探親的楊洋(化名)說:「從我回來後,各種加群、聚會從沒停過,突然感覺中國人是不是得了社交饑渴症,總是在約約約。」
楊洋很不習慣這種社交轟炸。她說:「我高中就出國了,現在回到國內,很多朋友都不熟,但他們總能把我拉進各式各樣的群里。我被迫看著一群我不認識的人聊個不停,三更半夜也是消息不斷。以前退群會有消息提示,礙於朋友面子只能忍著,除了屏蔽別無選擇。現在退群沒有提示了,我多半都悄悄退掉,因為實在是太煩了!」
屁大點事就拉個群,煩不煩?
楊洋除了在網上「被拉群」,現實中也「被聚會」,赴各種飯局。以同學聚會為由頭湊成的飯局,幾乎是每人都經歷過的社交活動。小學、中學、大學、MBA、黨校,甚至幼兒園的同學,都能湊一個局。同學聚會的特殊性在於,它既不是熟人社交,也不是陌生人社交。那種似熟非熟、似近實遠的關係,最難以琢磨。老同學被聚集起來,更多只是基於共同的經歷與記憶,卻忽略了現時的身份階層、價值取向和利益主張。這種刻意安排的同學聚會,有悖於「人以群分」的社群聚合規律,於是各有立場、各有心思的「老同學」被草率地糾集一堂,難免尷尬。
過年是中國人最大的社交活動。對於楊洋來說,不好意思打電話拜年,見了親戚不知道說啥,寧肯躺床上也不常主動聯繫朋友聚聚,微信寧願打文字而不願用語音,搶紅包總是很積極,等等,這些都是她的常態。楊洋說:「往年過年總要參加各種聚會。今年除了一些比較熟的親戚朋友,其他聚會活動似乎少了很多。可能大家都跟我一樣,對這些事情厭煩了吧。過年我更願意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吃零食、看韓劇!」
過年期間應酬多多,傷身傷神傷荷包。
請柬成了「紅色炸彈」
除了各種同學聚會,還有一種讓人身心疲憊的社交叫做「參加別人的婚禮」。周佩恩(化名)是深圳一名80後白領,畢業5年的他今年遇上了同學、朋友結婚的「高峰期」,「幾乎每月都有同學或者朋友給我發來請柬,去參加他們的婚禮」。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去參加這樣的婚禮有什麼意義。見了新郎也就互相問候兩句,不外乎那幾句——『有女朋友了嗎?什麼時候輪到你啊?得趕緊啊!』他們甚至還沒等我回答,就已轉身去下一桌敬酒了。我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想了解我的私人生活,只是實在想不出什麼話題聊了。」每次遞上紅包、敬完酒,周佩恩只想著趕緊離開。
參加這樣的社交活動,除了傷時間,也傷財。周佩恩說:「結婚隨禮金、孩子滿月隨禮金、搬家隨禮金,隨禮少了拿不出手,不去吧又落個不夠意思。我這半年下來,大概已經送出2000塊錢的紅包了。」明年,周佩恩也準備結婚,他和未婚妻商量著不辦婚禮,因為在深圳辦一場婚禮的成本實在太高。但是兩邊的老人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為之前親朋的孩子結婚已經隨了不少份子錢,不辦婚禮就沒辦法收回,「必須要賺回本才行」。
婚宴搞這麼大排場,就指望從賓客紅包那裡收回成本了。
親朋好友,喜事臨門,禮尚往來,本是賞心樂事。然而,現在這種人情已被異化,請柬成了「紅色炸彈」,只不過披了一層溫馨的面紗。帕斯卡爾說:「我們由於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們也由於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當人情消費異化為「強迫消費」,不見了人情只剩下「交費」的時候,還有多少意義?
社交對於中國人而言,更像一種目標明確的對利益關係的維護。中國人認可的價值,多數與物質有關。與之無關的,謂之沒用。費孝通描述中國人的基本社交關係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90後陸陸續續到了婚齡,然而對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婚宴禮金是一項不小的支出。
真正純粹的社交是「為社交而社交」
「社交」一詞原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社交這種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似乎只是上流社會熱衷的一個詞,如皇親貴族、文人雅士,後來是留洋人士。城市小市民的社交是各類聚餐,鄉村農民的社交是賭博或趕集,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形式不固定,也沒有交流思想的氛圍和空間。
齊美爾在《交際社會學》中說過,真正純粹的社交是「為社交而社交」,這中間沒有任何社會因素,沒有絲毫利用的關係和功利主義,兩人相向而坐,愉快地聊天,節奏適當,氣氛輕鬆,交談雙方僅從交談本身就獲得了無限樂趣。他們根本不會想到要利用對方的社會資本為自己謀利。缺乏知識與精神層面交流的溝通,充其量只是交際。
從這個定義來看,嚴格來說,中國人喜歡聚會,但沒有社交。真正的社交不累,耗費時間進行無效的「偽社交」才累死人!
偽社交惹得天怒人怨。
白岩松回憶起他心目中的社交時說:「我上大學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80年代經常有很深入的談心。但現在手機這個第三者的出現,讓深度的談心很難了。那時候的卧談會,會為一首詩、一部作品、一個觀念彼此爭論,最後誰都睡不著,天就慢慢亮了。」現在人們的精力除了滿足基本慾望之外已經所剩無幾,以致思想成了奢侈品,社交、聚會成了「無聊」的代名詞。
隨著「偽社交」無聊本質的暴露,越來越多人開始表現出對聚會等社交活動的「性冷淡」。面無表情,帶著嘴角一點似是而非的上揚弧度就是最好的表情,這彷彿是在那張冷漠臉上貼一個「危險!生人勿近」的標籤,可以消滅各種來自同事、朋友的周末邀約,並意味著獲得一個無拘無束「宅」在家的周末。
80年代的北大宿舍。
耿直的蒙田說過:「沉默較之言不由衷的話更有益於社交。」希望未來哪天社交饑渴的中國人可以「冷淡」下來。這樣的冷淡,指的是情緒的平緩、慾望的削弱,注重向內的、對於知識與精神層面的追求。只有當中國人的知識涵養與其物質財富都同樣富足的時候,社交才會變得有趣起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談社交也不遲。
編輯選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人在中國漂,哪能不喝高?
不懂清酒,別說你懂日本
掃碼加小新好友,加入「生活派」
搶先享受各種活動福利~
推薦閱讀:
※[轉載]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社交禮儀暗語
※絢麗多彩的社交服裝搭配
※有一本書叫 社交攻心術
※社交場合女士舉止
※社交場合不能說的八大話題!....
TAG: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