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奧秘筆記--14、無知無欲
道德經的奧秘
第十四講:無知無欲
外: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欲常常被解讀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古聖先賢老子怎麼會主張人們不學無術呢?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欲究竟該如何解讀?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時代,老子的無知無欲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警示呢?
曾:有人說,老子要我們無知無欲,是真的嗎?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看你怎麼解釋無知無欲這四個字。你說一個人無知無欲,這不是要我們變成木頭人嗎?當然不可能,更何況人活在世界上,他有幾個責任,第一個,要使自己生活下去,你看自己都活不了,你還談什麼呢?其他的不要講了。你要生存,你要生活,你必須要有知識,你必須要有智慧,你必須要有一些慾望,我什麼都不要了,這種人也不是我們所喜歡的。
但是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只為了自己的生活,那這個人沒有什麼價值。我們身為現代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更深一層去了解人類的責任,因為我們近四百年,我們已經離開道越來越遠,我們幾乎快把這個世界給搞垮了,我們幾乎快把人類給滅絕了。滅絕人類的,永遠是人類自己,這句話,我們要深刻地放在腦海裡面,所以現代人的責任,遠遠超過以前那些人。因此呢,人必須要有知識,必須要有慾望,那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老子,如果他是禁慾的,那我們就不要讀他的書,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沒有一個是主張禁慾的。如果他說禁慾,那你就問他一句話,那你自己就一點慾望都沒有嗎?他就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因為那誰都知道那個害處太大了。
外:無知無欲,如果從字面上解讀,通常被理解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難道慾望是知識帶來的嗎?既然老子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為什麼要提倡無知無欲呢?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曾:我們講到無知無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禁慾,也不是縱慾,是什麼呢?它只是那個又有禁,又有縱,又不能禁,又不能縱,那一種狀況。就叫無知無欲。無知的意思不是沒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知識。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害的慾望。老子當年講無知無欲,創是看得很深,很遠,很廣。你看我們中國人,說父母死了以後你不能忘記他,你要定期地去上墳,可是我們有規定,一年一次,頂多兩次,不可以常常去,常常去的話,那到底是死人重要還是活人重要,可見任何事情有個度,所以無知無欲其實才是最好的。知跟欲的那個標準那個度,而這個是會變化的,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不同,所以為什麼要靈活,就是這個道理。
道,他是不主宰人的,這一點,我們要常常放在腦海裡面,道如果主宰你,你就不必那麼傷腦筋,你自然就會滿足到合理的程度,你自然就會知到合理的程度,那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價值了,就完全被擺布,一點自主性都沒有,那還有什麼創造力?因此人必須要常常告訴自己,任何事情那個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是隨時有不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學習,也是最好的修鍊。
外: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就是告訴我們,不去追求那些沒有必要,虛妄不實的東西,更不要有違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慾望,對於知和欲,更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和控制。那麼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對於事物的善惡、是非,我們又該如何來分辯呢?
曾:老子在第四十九章的時候他講了這麼幾句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是一般人認為這個是善的,我也認為這個是善,一般人認為這是不善的,那我就跟一般人不一樣,我也認為它是善,那這不是糊塗嗎,這不是是非不明嗎?這不是無知嗎?這個無知跟老子所講的無知是不太一樣的,這個無知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知識,老子那個無知是你知道以後,你要怎麼樣拿捏那個尺度,你自己不受這個知的困惑跟痛苦,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言的,老子說,這種態度,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德善。這個「德」,就是得到的「得」,我就得到善了。
你看那個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拿了隔壁的錢,你就認為他是偷,你不是在冤枉小孩嗎?小孩跑到隔壁家裡去,看到桌上有錢,他就拿了,因為他還沒有這種財產所有權的概念,他沒有。他認為錢就可以拿的,也沒有你家,我家的分,然後你一口臆斷了,這個小孩這樣還得了,才幾歲,就有偷竊行為,那你就會告訴他,哦,(他知道了)原來可以偷,本來他還不知道可以偷的,現要你為了他好,你給他講一大堆道理,才啟發他,原來是可以偷的,誰的罪過?然後你說你是在做善事,實際上,你顯然是做壞事。
老子接著又說,「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講信用的,我也對他講信用,不講信用的,我也對他講信用,我就得到真正的信用。有人告訴你,說老闆在找你,你怎麼反應?我問你你怎麼反應?你馬上就去,然後大家就哄堂大笑,那麼怕老闆,一講到老闆好象魂都沒有了,老闆叫你去,跑得好快啊。他們就看你笑話。人家叫你去,說老闆叫你去,你說你騙我,那他心裡想,我本來是跟你開玩笑的,你既然說我騙你,我就騙到底,他就講一大堆真實的,講到最後,你去了,你就上當了。老闆也看不起你,那怎麼辦?那就需要一種叫「無知無欲」,無知無欲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平常心,就這句話而已。你告訴我,老闆找我,我也不一定相信你,我也不會不相信你,反正我手頭的事情我總要告一段落吧,我還是正常地在進行。因為如果是真的,他就會急了,放下放下,老闆在等你,不可以這樣子,你再拖個一分鐘,他說來來我替你做,你趕快去。那就八成是真的。
外:老子認為,對於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之,對於不講信用的人,也要講信用,其實這樣做並非不辯善惡是非,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用自己不完整的認知,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來簡單判斷是非,那麼對於負責的社會現象,老子還有哪些透徹的分析呢?
曾:十九章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所講的「絕聖」我們會不會覺得很好笑?老子本身就是聖人,那你還絕什麼聖呢?你從這裡應該得到很大的啟發,老子如果存心當聖人他不會講這句話,他跟自己過不去?他根本沒有心要當聖人,是我們非捧著他當聖人不可,他才有資格講這句話。你有資格是聖人,你才可以講,聖人有時候也會害人,聖人有時候也會說錯話啦,聖人有時候也拿捏不準啦,你自己有很豐富的知識,你才有資格講說有很多知識你寧可不要,很多事情你寧可不知道,你一知道,你就糟糕了,一知道,你就有時候會想到,剛開始你控制的住,慢慢你就控制不了自己,那你要這種知識幹嗎?「民利百倍」,老百姓就得到一百倍以上的利益。你絕口不談什麼仁義,老百姓他就會對父母孝敬,對子女慈愛。你講了半天,他學到了,做父母要怎麼樣才會受到子女的歡迎,做子女,要怎麼樣才能博取父母的歡心,完全是虛偽,完全是表面的。完全是不純不真,是有一個目的的。那就叫什麼,就叫做機巧,就叫做詐偽。所以老子才會講「絕巧棄利」。你把所有的機巧、詐偽統統棄絕了,你把滿腦子想得到的貨利,也把它放棄,就沒有盜賊了,哪裡有。誰願意當盜賊,就是大家都認為那個東西珍貴,我去偷,去搶了以後,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利益,那就好了。你看有人去偷雞,有人去摸狗,但是沒有人去偷石頭。現在也有了,現在動腦筋,那個石頭拿到手的話,可以有一百萬,這是誰造成的?大家心裡很明白,有人因為老子講這些話,他就說,老子是反對聖人的,老子是反對知識的,未免太偏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子不是沒是沒非,老子是什麼,是「慎斷是非」,這個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太大了。你看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是非不容易斷,清官都難斷家務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有道理,那怎麼辦呢?我要很謹慎,所以常常講,慢一點,慢一點,我再看清楚一點,再問問人家,他很不容易一下子就說,誰對誰錯,很不容易,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可是我們現在認為說,你要當機立斷,你要顯示魄力,你要是非分明,那在某一個程度來講就叫做縱慾。好象說錯了,說錯了又怎麼樣,這種是完全沒有責任的人。
仁義用來行道是很好的,但是歷史上太多的人是用仁義來當做禮教殺人,那太可怕了。男女如果都重視貞操,貞操就沒有什麼問題,如果片面只要求女人重視貞操,這就是禮教殺人,就差那麼一點點而已。可是歷史上都已經演示給我們看過了。
外:禮教一直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其實真正害人的不是禮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禮教來達到個人慾望的人,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所誤導,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無益的慾望。
曾: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民心為什麼亂?就是有人在倡導,我講一個實際的狀況讓各位做參考,有一個小孩子大概只有十三歲,他就跟我講,他說我這一輩子,是不是一定要考好學校,要讀好學校呢?我知道他問這個問題是有道理的,絕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他父母的事情,所以我直截了當就問他,你父母覺得怎麼樣?他說我的父母嘴巴都講,你好好做人,你儘力去讀,讀到什麼地步都很好,不要勉強,也不一定說要讀名校,也不一定什麼,講的頭頭是道。我說那你就很清楚了。他說我還是不清楚。我說為什麼?他說他們兩個平常都是這麼講的,可是當我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就發現我父母的那種眼神告訴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一看到有人考取北大,他那個眼光就亮起來了,兩個人就很羨慕的樣子,這是哪家的子弟,怎麼教得這麼好?那我就知道了,他講的話完全不是他內心的話。才十幾歲,他清清楚楚。
所以十二章更清楚地告訴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這個「五」並不一定是五,是很多種顏色;這個盲不是眼睛瞎了,不是,而是好象瞎了一樣,看不清楚;各種聲音一出來的話,你也不是耳朵聾了,而是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那個爽,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爽,是吃起來很爽,那個爽就是食而不知其味,才叫爽。我們吃東西,那個味道,總要有個次序,一會兒一口酸的,一口辣的,一口鹹的,一口甜的,搞到最後,整個那個判斷系統都被你給搞混掉了,那你真的有一天搞到失味症,那是痛苦不堪。什麼叫上失味症?就是什麼味道你都吃不出來了。馳騁跟畋獵是同一回事,就是騎著馬去打獵,好快樂,人生就應該這樣,你看那些小動物多可憐,我可以主宰他們的命運。其實畋獵本來是有正當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這些動物來改善他們的遺傳,淘汰那些弱的,現在不是了,現在好的也殺,強的也殺,弱的也殺,大的魚也捕,小的魚也捕,最後什麼,搞的人類神不守舍,心神不寧,就是你違反天道,你良心不安。
外: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欲就是告訴我們,吵要有違背天道的妄念,放棄人類的私慾、物慾和貪慾,一切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否則必然會自食其果。無知無欲對於當今處在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人來說還有哪些警示呢?
曾:十二章接著又說,「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妨就是妨害了你的行為,使你的行為準則亂套了,「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彼是什麼,彼就是奢侈、浮華,此是什麼,此就是樸實、寧靜。
名牌,家裡再窮,也要買一個來,做面子。隔壁有,我實在買不到,偷、要、討都可以,那一邊沒有面子,沒有關係,這邊有面子就夠了。老實講一個人可憐到要靠名牌來支撐你,一點價值都沒有,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聖人為腹」不是顧肚子,而是什麼,而是內心的充實,為目不是說我眼睛有很多東西要看,不是,而是外面所有的東西。老子說什麼叫聖人,就是內心的安寧平靜。不受這些,外面的引誘、惑亂。你對自己控制不了的話,那你要反省,我的問題出在哪裡。最根本的就是說,你要知道的知,你要合乎道的欲,不要那些把道擺在一邊的知,完全沒有道做基礎的知識,不要那些傷害別人而又對自己不利的那種虛榮,那種浮華,這才真正叫腐敗,所以老子苦口婆心,是要我們善為道,因為道本來就在我這裡,我怎麼樣善為道,怎麼樣把這個道做出來,所以我們下一次就要來談一談,怎麼樣善為道呢?謝謝。
推薦閱讀:
※別因為你的無知害了寶寶,這些奉為經典的育兒經都是錯的!傳下去
※軍事第一卻政治無知的韓信
※蘇格拉底的「無知」與明智
※[八卦江湖]從故宮哥窯盤損壞事件,發現大家對祖國文物的無知,忍不住科普一下
※讓奴隸無知是奴隸主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