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光輝典範

朱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光輝典範點擊:37作者:朱炳 來源:毛鄧理論研究發布時間:2017-06-24 09:34:03

【摘要】:十月革命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更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創新。列寧在領導十月革命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概括了壟斷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特徵,分析了這些特徵之間的內在聯繫,發現了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創造性提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國首先獲得勝利的論斷。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想成為現實、使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關鍵詞]十月革命;帝國主義;金融資本

朱炳元,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載於《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年第3期

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時代發展進步和無產階級實現自身歷史使命的迫切要求。馬克思主義作為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絕不是超越時空、萬古不變的理論教條。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戰無不勝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實踐環境下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與時俱進地推動自身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歷史。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成功,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科學理論,而且使社會主義從抽象的理論形態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形態,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創新。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一、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對時代和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十月革命得以進行的現實依據。歷史唯物主義把人類歷史看作是一個運動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由不同的社會形態構成,各個社會形態在產生、發展和走向消亡的過程中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形態,也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也是按照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規律運行和發展的。

  19世紀末,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開始向壟斷的資本主義階段過渡。這是由於:在生產力方面,自由競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由蒸汽時代發展到電氣時代。新的鍊鋼法、內燃機、石油能源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擴大企業規模,加快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生產關係方面,自由競爭又加強了資本主義企業之間的優勝劣汰,在各個部門形成了少數擁有巨額資本的大公司和大企業。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打下了基礎。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了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的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列寧對帝國主義的產生過程做出了如下精闢的概括:「(1)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競爭發展的頂點即最高階段。這時壟斷組織還只是一種不明顯的萌芽。(2)1873年危機之後,卡特爾有一段很長的發展時期,但卡特爾在當時還是一種例外,還不穩固,還是一種暫時現象。(3)19世紀末的高漲和1900—1903年的危機。這時卡特爾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之一。資本主義轉化為帝國主義。」

  隨著帝國主義時代的到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特別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都表現得十分激烈並且空前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各種矛盾尖銳化的大爆發。歐美大陸出版的經濟學著作和政治學著作,越來越多地用「帝國主義」的概念來概括當時的時代特徵。但是,什麼是帝國主義?它有哪些特徵?它與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有哪些區別?無產階級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帝國主義?這些問題成為當時政治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們熱烈討論的問題。 1902年,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出版了《帝國主義》一書,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點和政治特點做出了很好的詳細說明。但是,作者所持的觀點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與和平主義的。1910年,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希法亭出版了著作《金融資本》,該書對資本主義新階段的經濟特徵做出了「極有價值的理論分析」。但是希法亭在貨幣問題上犯了錯誤,他認為紙幣本身也有價值。並且,書中有的地方流露出機會主義傾向。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和其他關於帝國主義的著作中,批判了這兩本書的錯誤觀點,吸取了書中的有益觀點。

  以第二國際領導人考茨基為代表的機會主義者,否認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而是把帝國主義看作是金融資本「採取的政策」,並且提出了「超帝國主義」的機會主義理論,反對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推翻資本主義的鬥爭。針對考茨基的帝國主義理論,列寧認為,把帝國主義對別國的兼并和戰爭說成是金融資本「比較愛好的政策」,這個定義的要害是把帝國主義的上層建築和壟斷的經濟基礎割裂開來。不管考茨基是否同意,他的目的就在於告訴人們,只需要改變帝國主義的政策,而不需要去改變私有制和壟斷的經濟基礎。這實際上是在掩飾和緩和同帝國主義的矛盾,鼓吹同帝國主義和平相處,而不是去揭露帝國主義最新階段的矛盾和問題。因此,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和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背叛。帝國主義的客觀現實就是爭奪世界霸權,是矛盾的不斷激化和尖銳化,因此,帝國主義就是戰爭。無視帝國主義的本質,抹殺帝國主義的深刻矛盾,是為帝國主義塗脂抹粉的機會主義理論。

  針對考茨基從「政策」角度對帝國主義的解釋,列寧從資本演變的內在邏輯中,即從工業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的必然性的視角,來論證帝國主義的本性,在這一過程中創立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金融資本理論體系,這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方法論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時代,還是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在那個時代,佔主導地位的資本是工業資本。《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工業資本的本質和基本特徵,揭示了工業資本的運行規律。《資本論》所展示的理論深刻性和徹底性,直到今天,仍然是矗立在當今世界經濟理論界的「珠穆朗瑪峰」。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到金融資本主義,對金融資本的形成、本質、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做出全面、系統的論述,是列寧的歷史貢獻。1917年,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的出版,開創了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的新視野。在這部專門論述金融資本的經典著作中,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的原理,科學地分析了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歸納了金融資本的基本經濟特徵,並且對這些經濟特徵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分析,指明了各個特徵之間的內在聯繫,創立了完整和系統的金融資本理論體系。列寧認為,金融資本的經濟基礎是壟斷,而壟斷的實質是金融寡頭的統治。金融寡頭的統治加快了金融資本挺進世界的步伐,對外侵略擴張是金融資本的本質特徵和必然現象。由於金融資本具有對外侵略擴張的本性,人們又把金融資本主義稱之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資本主義,但這並不能否定資本主義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階段的迅速發展。事實上,從總體來說,帝國主義階段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只是發展更加不平衡了。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激化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除了戰爭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因此,帝國主義是垂死的或者說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從此,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著作中,不僅具有一般的資本概念,而且產生了金融資本這個嶄新的概念。金融資本是在壟斷的基礎上,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日益融合而形成的資本形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這一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生產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日益融合或者說長合在一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列寧對金融資本的定義科學地闡明了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資本形態的深刻變化,同時也揭示了這個階段的階段性特徵。金融資本是資本發展的最新形態和純粹形態,它不僅要在經濟上控制生產和流通,而且還要操控全部的社會生活,建立起金融資本的全面統治。

  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形態,從而也把資本主義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在商業資本形態上,是前資本主義的商業資本主義階段;在以工業資本為主體的產業資本形態上,是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階段;隨著工業資本發展到金融資本,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階段也就進入了壟斷的金融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金融資本主義是作為一般資本主義基本特性發展的必然現象和直接結果生長起來的。但從一般資本主義發展到金融資本主義,不是簡單的量變,而是包含了部分的質變。這是因為,只有在一般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階段,並且資本主義更高階段已經全面形成和暴露出來的時候,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才發展到壟斷的金融資本主義。

  一般資本主義發展到金融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生產的集中和壟斷。自由競爭日益為壟斷所代替,不僅是經濟上的基本事實,而且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壟斷資本主義不僅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而且還是從資本主義階段向更高級制度的過渡。列寧認為,考茨基玩弄文字遊戲,挑起帝國主義和金融資本這兩個概念在字面上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資本主義的最新階段應當叫做帝國主義還是叫做金融資本階段,是毫無意義的爭論。隨便你怎麼叫都是一樣。」

列寧的金融資本理論體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以及這個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揭示了帝國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規律,體現了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這一理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全世界無產者和廣大勞動人民深刻理解資本發展演變的脈絡,把握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基本特點和內在本質,提供了廣闊而深刻的理論視野。

二、創造性提出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國勝利的論斷

  關於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國勝利的新論斷,來源於對帝國主義這一複雜事物階段性特徵的認知,是十月革命得以發生的直接理論依據。列寧在研究資本主義新階段和新情況的過程中,發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跳躍式地發展,趕上或超過原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化,最終導致戰爭的爆發,帝國主義國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列寧科學地論證了這一規律,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不是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的特有規律,而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同階段的共有規律。在剩餘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的作用下,資本主義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企業和各個部門、資本主義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必然是不平衡的。造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在這個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在壟斷產生前的資本主義階段,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當時,生產集中和社會化的程度還不是很高,企業規模較小,經營分散,企業和部門之間儘管發展也不平衡,但是影響的範圍和程度都是有限的;資本主義各國的發展雖然也不平衡,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有矛盾和鬥爭,但是沒有發展到打世界大戰的地步。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情況就不同了。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先進的生產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原來落後的國家,還可以充分利用輸入的外國資本和本國廉價的勞動力,通過提高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的辦法,迅速趕上和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相反,原來工業發達的先進國家,在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前,舊的技術設備就顯得落後了,經濟發展速度就顯得緩慢。另外,已經形成的大量資本輸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本輸出國經濟上的某種停滯趨勢。這樣,就有可能使原來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實現跳躍式的發展,超過先進國家,後來居上。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單獨在一個國家內發生和取得勝利,至少在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才有可能取得勝利。他們具有這樣的觀點是基於如下判斷:首先,無產階級的解放是國際性的事業,沒有各國無產階級的聯合行動,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就是奪取了政權也不可能得到鞏固。其次,各國無產階級面對的敵人是強大的國際性力量,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就不可能戰勝資產階級的共同聯盟。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這樣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到了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重要特點,是幾個大國爭奪霸權,即爭奪領土。」帝國主義之間的激烈爭奪和鬥爭,特別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使帝國主義鏈條中出現了薄弱環節。這種薄弱環節,往往不一定是壟斷程度和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矛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中,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現了嚴重危機,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嚴重惡化,無產階級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得到較快提高。這一情況為無產階級革命在這些國家獲得成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國或數國獲得勝利學說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戰爭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從而可以使無產階級在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衝破帝國主義的鎖鏈,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無產階級應該在自己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下,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善於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廣泛地發動群眾,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不失時機地奪取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第一次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數國家甚至在單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的思想。這一論斷是對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劃時代貢獻。列寧在一年後寫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的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給俄國十月革命和各國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三、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某些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使這些國家出現了經濟和政治危機,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就俄國而言,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晚,比英國、法國等國家落後了一個多世紀。在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後,也暴露出自身經濟政治發展的極端不平衡。當時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長時間的戰爭,愈發加深了俄國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更凸顯了俄國這一帝國主義鏈條環節的「薄弱性」和可突破性。

  但是,要突破俄國這個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使奪取勝利的可能變成現實,還要進一步具備革命取得勝利的主觀和客觀條件。1905年,俄國人民進行了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廣大人民群眾經受了革命的考驗和鬥爭的鍛煉。1917年3月(俄歷2月),發生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為實現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十月革命前夕,俄國已經有了強大的革命力量,各種類型的無產者人數達到2000萬。無產階級處於社會最底層,是最堅定的革命力量和最革命的領導階級。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經過長期的革命鬥爭考驗,已經成為堅強的領導力量。這個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優秀的黨的領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月革命勝利以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國家政權,同時也產生了無產階級的政權組織——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成為俄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就從西歐轉移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薄弱環節俄國。列寧在研究國內革命形勢以後認為,俄國民主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經濟政治形勢已經具有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布爾什維克黨有能力領導革命並且取得勝利。列寧根據帝國主義階段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和俄國經濟政治形勢的分析,在著名的《四月提綱》中提出了「全部國家政權歸工人代表蘇維埃」的口號,把發動武裝起義提上了議事日程,目的是將地主和資產階級的代表驅逐出政權機關,結束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在俄國建立起嶄新的無產階級政治統治。

  當列寧提出要「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時,遭到了黨內外和第二國際一些重要人物的激烈反對。他們反對十月革命歸納起來有兩點理由:一是「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勝利論」違背馬克思和恩格斯社會主義革命將在主要文明國家的「同時勝利論」;二是認為俄國經濟發展太落後,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條件。列寧批判了第二國際的錯誤觀點,闡述了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間的關係,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形式和發展順序上表現出的特殊性,而且是以這一特殊性為前提的。對於第二國際領袖們背得滾瓜爛熟的金科玉律——社會主義「同時勝利論」,列寧認為是不值得一駁的。十月革命表面上看是與「同時勝利論」相違背的,但是列寧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這裡。他不是固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別結論,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俄國革命的客觀實際,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通過一系列的精心準備,武裝起義的條件日趨成熟。1917年10月20日(俄歷10月7日),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列寧從芬蘭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領導武裝起義。黨中央通過了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並且成立了領導起義的軍事革命總部。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晚,列寧致信黨中央委員會,建議立即奪取政權,指出拖延武裝起義等於自取滅亡。當天深夜,列寧來到斯莫爾尼宮直接指揮起義。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俄國工人赤衛隊和革命軍隊在首都彼得格勒發動了武裝起義。在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隆隆炮聲中,起義隊伍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攻佔了象徵反動勢力堡壘的冬宮。列寧起草了《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被推翻,政權轉移到軍事革命委員會手中,十月武裝起義獲得成功。當晚,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關於成立工農政府的決定》。大會宣布組成以列寧為主席的第一屆工農政府——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誕生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革命迅速向全國各地擴張,到1918年2月,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勝利。

  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是俄國歷史上的偉大事件,而且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事件。它震撼了全世界,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打碎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偉大創舉。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一次革命。過去歷史上發生的革命,都是一個剝削階級代替另一個剝削階級、一種剝削制度推翻另一種剝削制度的革命。十月革命破天荒地從根本上進行了推翻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偉大革命,把俄國億萬勞動人民從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民族平等相處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開創了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衝破了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主義國家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建立起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單獨取得勝利。十月革命不僅敏銳地發現了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而且精準地把握了有利的「革命時機」。在列寧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無產階級一舉突破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首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並且取得勝利。十月革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出發,用新的理論、新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把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使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功績,是通過創造性的理論研究,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使之成為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列寧的歷史功績,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成了現實,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樣板。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人類社會中存在的美好理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開創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一大批國家進行了無產階級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而且,在帝國主義統治和壓迫下的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興起了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運動,迅速衝垮了殖民主義的堤壩,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土崩瓦解,過去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紛紛走上了民族獨立的道路,產生了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給當時正處於彷徨和苦悶中的中國仁人志士指明了全新的方向。走俄國人的路,向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全新目標和方向前進,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和中國人民的鄭重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壟斷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後,當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並且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時,在十月革命的故鄉,蘇共解散了,蘇聯解體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發生了演變。但這並不影響十月革命的光輝,只能說明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是複雜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曲折的。鄧小平說:「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以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今天,近14億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朝著「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國人民對十月革命精神最美好的紀念、最優秀的繼承和最徹底的弘揚。

責任編輯:向太陽
推薦閱讀:

王成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
【李嘉誠之敗與香港資本主義之勝】
轉載:美國發布《2014年度全球恐怖主義報告》
美國種族主義點滴
福特主義

TAG:創新 | 馬克思主義 | 發展 | 理論 | 革命 | 實踐 | 主義 | 馬克思 | 發展史 |